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1(广东)语文·参考答案(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1.D(3分)2.C(3分)3.B(3分)4.(1)费孝通先生坚持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既要走自己的路,又不忘和世界接轨。(2)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能够增进理性、看清世事。(3)迅疾的社会变迁和致力于“对一般人类学理论方法和海外汉学人类学研究的深入了解”带来的“陌生化”,使研究者既能抽身其间,又能深入研究。(4)费孝通先生认为社会学研究要“进得去”,也要“出得来”。(4分)5.(1)急速的社会变迁促使人类学与社会学结合,促成人类学向文明社会研究的转变。(2)急速的社会变迁造成了原来的社会成员对自己生长的土地和文化的陌生化。(3)急速的社会变迁促进了研究者养成“文化自觉”,保证在自己的文化中“出得来”。(4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同时不忘和国际接轨”错误,结合材料一“又不要闭关自守,隔离于世界文化之林,而应该努力融入世界这个大家庭”,材料二“对于研究本土文化的人类学家来说,则必须养成费孝通所言的‘文化自觉’……发展趋向”可知,主要是材料一提到与国际接轨,材料二侧重谈的学术研究本土化。选项“同时不忘”曲解文意。B.“以‘各美其美’”强调了……相互理解的世界文化观”错误,结合原文“各群体之间还应当求同存异,相互理解,承认别人的传统价值标准也是‘美’的,做到‘美人之美’”可知,“强调了在世界上生活的各个群体之间还应当彼此尊重,求同存异,相互理解”属于“美人之美”,选项“以‘各美其美’”强调了……世界文化观”张冠李戴。C.“实际上是通过‘陌生化’避免先入之见可能造成研究的偏见”错误,结合原文“其一是研究自身文化或本民族成员之时,能否以及如何抽身其间,以避免熟视无睹或情感涉入,再或无法客观的研究问题”“其二是研究你所陌生的异文化……以避免囫囵吞枣或以偏概全,或隔靴搔痒的问题”“解决了研究者可以研究本土文化或研究时能够‘出得来’的问题,其实只是回应了前述‘利奇之忧’的一半,另一半同样甚至更为棘手……错综复杂的中国国情”可知,“以费孝通及1930年左右燕京学派为代表的中国人类学家的研究”实际上是如何“进得去”,以避免囫囵吞枣或以偏概全,或隔靴搔痒的问题,而不是“出得来”的问题,即“如何抽身其间,以避免熟视无睹或情感涉入,再或无法客观的研究问题”。选项“实际上是通过‘陌生化’避免先入之见可能造成研究的偏见”属于“出的来”的问题,曲解文意。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研究西方相关理论的主动‘陌生化’和‘文化自觉’有助于调查研究者‘进得去’”错误,结合原文“研究你所陌生的异文化(比如人类学通常研究的土著文化)之时,能否以当地人自己的世界观或分析视角,去观察被研究的文化或民族成员”可知,“研究西方相关理论”属于“研究你所陌生的异文化”,应当通过“以当地人自己的世界观或分析视角,去观察被研究的文化或民族成员”才能够“进得去”,而不是选项说的通过主动“陌生化”“进得去”。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以‘进得去’和‘出得来’分别概括了第六段‘其一’和‘其二’这二个难题”错误,结合原文“其一是研究自身文化或本民族成员之时,能否以及如何抽身其间,以避免熟视无睹或情感涉入,再或无法客观的研究问题。其二是研究你所陌生的异文化(比如人类学通常研究的土者文化)之时,能否以当地人自己的世界观或分析视角,去观察被研究的文化或民族成员,以避免囫囵吞枣或以偏概全,或隔靴搔痒的问题”可知,第六段“其一”是“出得来”,“其二”是“进得去”,选项“进得去’和‘出得来’分别概括了第六段‘其一’和‘其二’”曲解文意。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原文“一方面,他提倡学术自立”“既要培育好、发展好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费先生时刻不忘和世界接轨”“而应该努力融入世界这个大家庭”可知,费孝通先生坚持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既要走自己的路,又不忘和世界接轨。结合原文“对于研究本土文化的人类学家来说,则必须养成费孝通所言的‘文化自觉’……可以说,正是有赖于这种同样能够增进理性、看清世事的心智品质,费孝通才能在江村调查中实现对‘文野之别’的从容跨越”可知,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能够增进理性、看清世事。结合原文“如果说急速的社会变迁造成了原来浸淫其间的社会成员对自己生长的土地和文化的陌生化……即致力于‘对一般人类学理论方法和海外汉学人类学研究的深入了解’”可知,迅疾的社会变迁和致力于“对一般人类学理论方法和海外汉学人类学研究的深入了解”带来的“陌生化”,使研究者既能抽身其间,又能深入研究。结合原文“其一是研究自身文化或本民族成员之时,能否以及如何抽身其间,以避免熟视无睹或情感涉入,再或无法客观的研究问题。其二是研究你所陌生的异文化(比如人类学通常研究的土者文化)之时,能否以当地人自己的世界观或分析视角,去观察被研究的文化或民族成员,以避免囫囵吞枣或以偏概全,或隔靴搔痒的问题”可知,费孝通先生认为社会学研究要“进得去”,也要“出得来”。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原文“十九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未开化民族开始接触现代文明,人类学内部开始滋生出文化相对主义,加之随着学科之间的交叉,在以未开化民族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与以西方现代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之间发生了接近与融合”可知,急速的社会变迁促使人类学与社会学结合,促成人类学向文明社会研究的转变。结合原文“如果说急速的社会变迁造成了原来浸淫其间的社会成员对自己生长的土地和文化的陌生化”可知,急速的社会变迁造成了原来的社会成员对自己生长的土地和文化的陌生化。结合原文“对于研究本土文化的人类学家来说,则必须养成费孝通所言的‘文化自觉’”“而这陌生化保证了研究者在自己的文化中‘出得来’,那么按费孝通的理解,在这多少被动的‘陌生化’之外还有一条主动的‘陌生化’路径可走”可知,急速的社会变迁促进了研究者养成“文化自觉”,保证在自己的文化中“出得来”。【答案】6.C(3分)7.D(3分)8.①“奇崛”在叙事视角上,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本文通过“我”来讲述故事,通过“我”的见证,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遭遇和伤楚。②“奇崛”在叙事方式上,回忆与现实相结合。文章前半部分是作者的回忆,回忆了20年前在村里“蹲点”所见所闻;文章后半部分写现实,写自己再见故人时的疑惑和震惊。③“奇崛”在情节叙述安排上,巧设突转。结尾写“我”从房东儿子口中得知真相,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照应了上文的背景介绍和再见时一系列的奇怪表现。(6分)9.参考答案一:(6分)加入甲组:①“怪异”: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被村人称为“木雏”的知识分子,他在当地人眼里幼稚且不活泛。文中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展现了他种种“怪异”的行为。②“执着”:文中的老师当年被村民嘲笑,在特殊的时代遭到了粗暴对待,但他却扎根农村,致力于学,用自己勤学善问、心无旁骛、为民服务的执着获得了敬重与爱戴。③“时代”:怪异和执着的反差,指向了关于时代的主题,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的内心的痛楚与伤痕。参考答案二:(6分)加入乙组:①村民的“伤痛”:他们当时的无知,对于满腹才华,扎根农村,致力于学的知识分子不懂得尊重,反而嘲笑他。②知识分子的“伤痛”:他们在当时特殊背景下不被理解、不受尊重,知识无用武之地,甚至遭到粗暴对待。③时代的“伤痛”:国家对于潜心研究为民服务,身体力行为人民做贡献的知识分子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对待,这期间的错误决定让国家损失太大。【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C.“将老师在生活细节上的无知与专业知识上的精钻进行对比”错,文中只是客观呈现老师的形象特点,没有对比。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D.“含义相同”错误,三处的含义不尽相同,前两处是说话断断续续,后者表示语犹未尽。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①从叙事视角上看,“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在圆湖村……我可怜这个知识分子,小声跟房东说,人家会英语……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前几天我在晚报上看见圆湖村两个养鸡户……老师摸出小本子,我看见他写着字,可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不光是‘雏’了,还透着‘傻’……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有病。让造反学生扇的’”,可见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通过“我”来讲述故事,通过“我”的见证,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遭遇和伤楚。此处体现叙事视角“奇崛”;②从叙事方式上看,“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在圆湖村里‘蹲点’……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文章前半部分是作者的回忆,回忆了20年前在村里“蹲点”所见所闻;“前几天我在晚报上看见圆湖村两个养鸡户……迎着一位中年胖子。细一看,奇了,可不就是那位老师吗……老师摸出小本子,我看见他写着字,可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不光是‘雏’了,还透着‘傻’来。我心里一动”,文章后半部分写现实,写自己再见故人时的疑惑和震惊。文章回忆与现实相结合,叙事“奇崛”;③从情节叙述安排上看,前文提到老师的“木”和“雏”,被农民嘲笑,被自己的学生小瞧;结尾老师“傻”了,“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只是嘴里咕咕地:‘哦,哦……”。“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有病。让造反学生扇的’”,文章最后才写“我”从房东儿子口中得知真相,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照应了上文的背景介绍和再见时老师一系列的奇怪表现。情节“奇崛”,巧设突转。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短评的能力。甲组。①“怪异”:“他比他带的学生大个三两岁吧。可是按农民说,要‘木’十岁。木就是不活泛,见人不会说话,不知道招呼。又说要‘雏’十岁。雏是幼稚”,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被村人称为“木雏”的知识分子,他在当地人眼里幼稚且不活泛。文中通过“老师正经摸出小本子,往上写字,嘴里咕咕着:‘葱,圆的。蒜,扁的’”“老师不懂眼色,追问好鸡的屎什么样”等一系列细节描写,展现了他种种“怪异”的行为。②“执着”:“小儿子指着一堆叫道:“这就是,尝尝不?”“老师只管端详着,随口嘀咕道:‘不尝,不尝。’”“一个老专家,不是说空话的人。”“我这儿没死过鸡,仗着‘长效避瘟散’,就是他配的方。”文中的老师当年被村民嘲笑,被自己的学生轻视,在特殊的时代遭到了粗暴对待,但他却扎根农村,前后二十多年致力于学,看到鸡瘟最终研究出治疗的配方,用自己勤学善问、心无旁骛、为民服务的执着获得了敬重与爱戴。③“时代”:一些心无旁骛、内心执着的知识分子可能有些行为显得怪异,但最终却能做出常人做不出的贡献,但他们的怪异却不能被当时的社会理解和接受,最终受到巨大伤害,怪异和执着的反差,指向了关于时代的主题,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的内心的痛楚与伤痕。乙组。①村民的“伤痛”:“小儿子指着一堆叫道:‘这就是,尝尝不?’”“老师只管端详着,随口嘀咕道:‘不尝,不尝。’”“小儿子大笑。屋里他娘叫了声‘哎哟’,一会儿,打发小儿子到红医站给拿膏药,说是笑岔了气”,体现了他们当时的无知,对于满腹才华,扎根农村,致力于学的知识分子不懂得尊重,反而嘲笑他。②知识分子的“伤痛”:“房东撑不住笑起来,那几个学生因为老师的‘迂腐’感觉不好意思,转头跑了”“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有病。让造反学生扇的。’”可见他们在当时特殊背景下不被理解、不受尊重,知识无用武之地,甚至遭到粗暴对待。③时代的“伤痛”:老师作为助教来到农村,关注各种农业现象,认真学习,执着研究,后来却被学生打傻……这说明国家对于潜心研究为民服务,身体力行为人民做贡献的知识分子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对待,更没有基本的保护,这期间的错误决定让国家损失太大。【答案】10.CDG(3分)11.C(3分)12.B(3分)13.(1)有道的士人,本来就傲视君主;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4分)(2)纵使先生他看轻俸禄爵位,我怎么敢看轻王霸之业呢?(4分)14.①材料一认为齐桓公未摆正君臣关系,不懂仁义;②材料二认为齐桓公礼贤下士,足以称霸。(3分)【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忘记民众的行为不能称作仁义。仁义的人,不会失掉作为臣子的礼节,不会破坏君臣之间的尊卑秩序。“忘民不可谓仁义”主谓宾结构完整,“义”后断开,选C;“仁义者”作主语,独立断开,起到强调的作用,选D;“不失人臣之礼”和“不败君臣之位”都以“仁义者”为主语,结构相同,之间断开,选G。故选CDG。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中原地区或中原地区华夏政权;现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属于“词义的扩大”。C.错误。名词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使动用法,使……变弱,削弱。句意:而自己却越发以礼对待他们。/来削弱天下的百姓。D.正确。句意:他朝见过的住在穷巷陋室中的人有七十个。/然而,陈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做窗子、用绳系着户枢的贫穷人家子弟。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齐桓公非常欣赏这类人”说法错误,是韩非子非常欣赏这类人。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固”,本来;“骄”,傲视;“人主之不肖者”,定语后置,不贤明的君主。(2)“纵”,纵使;“骜”,看轻;“庸”,怎么。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材料一“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可知,材料一认为齐桓公未摆正君臣关系,不懂仁义;由材料二“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可知,材料二认为齐桓公礼贤下士,足以称霸。参考译文:材料一:齐桓公时期,有个没做官的读书人名叫小臣稷,齐桓公去了三次也没能见到他。齐桓公说:“我听说普通的士人不看轻爵位俸禄,就没有轻视大国君主的资本;大国君主不爱好仁义,也就没有谦卑地对待普通士人的肚量。”于是去了五次才见到小臣稷。有人说:齐桓公不懂得仁义。所谓仁义,就是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不顾及个人身处卑微的地位和受到屈辱的待遇,这才是仁义。所以伊尹因为中原地区出现动乱,通过做厨师向商汤献策得到任用;百里奚因为秦国出现动乱,通过做俘虏(进入秦国)向秦穆公献策得到任用。他们都是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不顾及个人身处卑贱的地位和受到屈辱的待遇,所以称作仁义。现在齐桓公谦恭地去见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是在为齐国的政事忧虑,但小臣稷却不愿出来做官,可见小臣稷忘记了民众。忘记民众的行为不能称作仁义。仁义的人,不会失掉作为臣子的礼节,不会破坏君臣之间的尊卑秩序。因此四境之内,拿着鸟兽作为礼物朝见君主的称臣;臣子的下属官吏按不同的职务管理政事的称作萌。现在小臣稷在民萌之列,却违背君主的意愿,所以不能称作仁义。仁义已经不在小臣稷那儿了,齐桓公却按照仁义之士的规格礼遇他。如果小臣稷确有智慧才能却躲避齐桓公,这是想隐匿起来不为君主做了、应当对他施以刑罚;如果小臣稷没有智慧才能却虚伪地在齐桓公面前骄傲自满、自我夸耀,这就是故意欺骗,应当把他杀掉。小臣提的行为,不是该处罚就是该杀。齐桓公不能整治(摆正)君臣之间的关系而去礼遇一个该罚该杀的人,这是齐桓公在用轻视和侮慢君主的风气教化齐国臣民,不是用来作为治国之道的办法。所以说:齐桓公不懂得仁义。材料二:有道的士人,本来就傲视君主;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贤明的君主就不是这样。(有道的)士人虽然以傲慢的姿态对待自己,而自己却越发以礼对待他们,这样,士人怎么会不归附呢?士人归附了,天下的人就会跟着他们归附。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他朝见过的住在穷巷陋室中的人有七十个。(这件事,)周文王开了头而没有做到,周武王做了而没有完成,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才真正完成。这不正说明周成王亲自礼贤下士吗?齐桓公去见小臣稷,一天去三次都没能见到。跟随的人说:“大国的君主去见一个普通的士人,一天去了三次都没能见到,就可以停止了。”齐桓公说:“不对。看轻俸禄爵位的士人,本来就轻视君主;看轻王霸之业的君主,也会轻视士人。纵使先生他看轻俸禄爵位,我怎么敢看轻王霸之业呢?”于是齐桓公见到了小臣稷,随从没能阻止他。世人大多指责齐桓公私居时的品行,他私居时的品行虽然不好,但称霸还是可以的。如果真的按上述原则去做,而且私居时的品行又好,就是称王恐怕还不止呢。【答案】15.B(3分)16.甲诗前两句写海棠未开时绿肥红瘦的妙景,用词精准,“一重重”写出枝叶重叠状,“深藏”“数点”写出隐秘其中的花蕾小巧;色彩对比强烈,“新绿”更显“重重”枝叶绿得清新,“红”以“数点”修饰,更能呈现出在繁多绿叶中花蕾小而艳丽的奇妙景象。后两句咏物言志,将海棠和桃李对比,实则借此告诫子孙处世要淡泊名利,保持内心的纯洁,不可自吹自擂。乙诗前两句写秋日海棠绽放时的景象,“翠袖”“红妆”将海棠比拟做女子,“又一新”再次渲染,从色彩上生动形象写出海棠清新脱俗,加上“秋风秋露”衬托出其清真风姿,更见海棠的形神具佳之景。后两句,写友人将眼前海棠画于画作中,借此对比桃李,既表达对海棠的喜爱,也含有对友人史达祖高超画技的赞美。(6分)【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一样,化静为动,暗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错误,“且教桃李闹春风”,不在于写景,而在议论抒情,借此教导儿辈要谦虚,爱惜才华,不可自吹自擂。因此不存在“化静为动”,也没有借此表达对春意的赞美。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思想感情及艺术特点的能力。甲诗前两句意思是“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诗句写海棠未开时绿肥红瘦的妙景,作者用词精准,“一重重”写出海棠枝叶繁茂的重叠状;“深”字,表明海棠花的小,如不细心是不会被人发现的。同时色彩对比强烈,“新绿和“红”合在一起使色彩更绚烂,枝叶绿得清新,而“数点”“红”更能呈现出在繁多绿叶中花蕾小而艳丽的奇妙景象;后两句意思是“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句中将海棠和桃李对比,咏物言志,由作者有这句诗来看,写海棠,观赏海棠花时,它的身旁可能有桃树、梨树或李树。和熙的春风中,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妍,但这热闹毕竟是短暂的,几度风雨之后,它们也就都纷纷坠落、凋零了。海棠花却不同了,无意争春,谦虚地躲在一旁,待群芳落尽后,才绽开她美丽的容颜,这也应合了“最后的笑,才是胜利的笑”这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借此告诫子孙处世要淡泊名利,保持内心的纯洁,不可自吹自擂。乙诗前两句写秋日海棠绽放,借秋风秋露来衬托海棠花的清秀纯真。“翠袖”“红妆”本指美丽的女子,此处将海棠花比拟做女子,写出其美丽动人。“又一新”补充说明海棠花颜色清新脱俗,再次渲染中满含着作者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秋风秋露”使海棠花更润泽,更摇曳多姿,从而衬托出其清真风姿,更见海棠的形神具佳之景;乙诗后两句,写友人史达祖将眼前海棠画于画作中,桃花李花也黯然失色,算不上春天了,说明友人画技高超。诗句把海棠花和桃花李花对比,既凸显自己对海棠的喜爱,也含有对友人史达祖高超画技的赞美。17.(6分)【答案】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士不可以不弘毅【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坼、乾坤、舫、唯、弘毅。18.【答案】①体育盛会遇见传统节日②杭运会体现着独特的中国气派③更关乎现在与未来(6分)19.【答案】杭州亚运会如同一座桥,不仅让活跃在某一地区的特色项目走进大众视野,更让不同文化以体育为媒交流互鉴。(4分)【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处是对“亚运赛事正酣,中秋佳节共度”的评论和总结,应填“体育盛会遇见传统节日”。②此处点评杭运会的特点,结合后文阐释“特别是开幕式上,国风少年以地为画、踏墨而舞……”可知,杭运会独居中国特色,应填“杭运会体现着独特的中国气派”。③此处和“不仅关乎过去”构成递进句,应填“更关乎现在与未来”。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不仅让……,更让……”递进分句语序不当,应先说“让活跃在某一地区的特色项目走进大众视野”,后说“让不同文化以体育为媒交流互鉴”;二是“映入”与“视野”搭配不当,改“映入”为“走进”。20.【答案】(3分)示例一:长短句结合,句式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两个短句、两个长句分别形成对偶。短句干脆利落表达了置身自然的内心感受,长句悠闲舒缓地表达了大自然带给心灵的长久的滋养。示例二:整散句结合,灵活自然,富有变化,音节和谐。整句结构相同长短一致,对偶典雅、浅易,十分整饬;与散句配合使用,整齐中寓疏落荡漾之致,显出了大自然带给心灵的长久的滋养。21.【答案】(3分)①颜色词“黄”“紫”“青”,形象地描写出大地上生长的黄麦、紫藤和青草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②三种色彩浓淡相宜,构成排比,极富画面感和意境美,③写出了田园里色彩悦目但又恬淡舒心的特点,表达出置身自然的快乐之情。22.【答案】(4分)选①处。“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连用的两个逗号,隔开“流”字,突出强调了“流”的动作;且形式上给人一种不断流淌的生动感,表达了山中漫游的快乐和闲适之情。选②处。“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中间可以不用停顿,与本句前半截语势形成对比;这里用逗号将四个状语分隔开,既可舒缓语气,又能突出强调置身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思想上的触动。【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眼不盲,耳不塞”为短句,“这无形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的受用”为长句,长短句结合,句式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两个短句、两个长句分别形成“眼不盲,耳不塞”为对偶句,“这无形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的受用”也是对偶句。短句“眼不盲,耳不塞”干脆利落,平易质朴,表达了置身自然的内心感受,长句语意集中凝练,两个“永远”强化语意,整个句子悠闲舒缓地表达了大自然带给心灵的长久的滋养。也可以从整句散句的角度赏析,两组对偶句即是整句,首句为散句。整个句子整散句结合,更有灵动性,整齐而富有变化,音节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整句结构相同长短一致,对偶“眼不盲,耳不塞”“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的受用”等句子在内容上既典雅、浅易,句式上又十分整饬;与散句配合使用,整齐中又有错落,显出了大自然带给心灵的长久的滋养。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一般黄的黄麦,一般紫的紫藤,一般青的青草同在大地上生长,同在和风中波动”中,颜色词“黄”“紫”“青”都是相关植物的本色,它们形象地描写出大地上生长的黄麦、紫藤和青草充满生机、活力的样子;“黄”和“紫”相对颜色浓一些,“青”的颜色相对淡一些,三种色彩浓淡相宜,构成排比,极具形象性,极富画面感和意境美;黄麦、紫藤、青草,各自都是一般颜色,让人放心,让人赏心悦目又心情舒畅,颜色词的运用表达出置身自然的快乐之情。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①处。“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连用的两个逗号,使“流”字单独成句,突出强调了“流”的动作,呈现“流”的过程,使文字具有了形象性;“流,流,”在形式上给人一种不断流淌的生动感,心思也随波流转,自由淳朴,从而表达了山中漫游的快乐和闲适之情。②处。“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去掉中间的停顿,与本句前半句“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对应,而用逗号隔开,则前后语势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处用逗号把四个状语分隔开,“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的颜色与香息里”就成了短句,短句可以舒缓语气,同时突出强调短句的内容,即各种大自然的具体环境,强调置身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思想上的触动。23.(60分)例文:适时而变,初心勿变“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朝代更替,时代变迁,沧海桑田,人事无常,这是自然规律,无法改变。但万物皆是由“道”所生。面对“变”,我们应该适应“变”,同时也要探究出其中的“不变”,如此方能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识得庐山真面目”,未来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回想2020,疫情来势汹汹,让人措手不及。面对这样的“变”,医者毅然“逆行”,人们居家守望,老师和我们“云”上相约,共同打响防疫保卫战,用三年的时间,赢来了如今“不变”的安定生活。这其中,有“以变应变”,也有“以不变应万变”。“变”的是举措,是行动;“不变”的是规则,是初心。当变则变,否则会被时代淘汰。《易经》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遥想19世纪的中国,国力衰微,面对西方列强的崛起,不改变就将面临消亡,洋务运动就此开展,“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工具,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看革命年代,红军因屡战失利,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果断求变,开始伟大的长征路,走“农村包围城市”这与众不同之路,最终赢得全面胜利。再看今朝,华为企业面对美国垄断芯片出口,不坐以待毙,而是以变应变,开发“麒麟”芯片,打了个漂亮的反击战。凡此种种,都是因“变”而破局,因“变”而发展。同样,中华文化正不断发展,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且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气动油泵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正丁酸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棒糖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桦木沙发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松木婴儿床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柴油燃烧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杨梅蜜饯食品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机械式油桶车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木艺灯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服装配料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课件】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课件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 光伏过户转让协议书
- 刘禹锡浪淘沙九首赏析
- 宇电温控器ai 500 501用户手册s 6中文说明书
- 免疫学检验技术-抗原抗体反应
- 客户关系管理-程广见介绍
- 《一本书读懂采购》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 海南省养老托育设施项目分析
- 山东省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 国内首次生产工艺安全可靠性论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 设备管理评价标准
- 固结试验-e-lgp曲线图表41-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