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部分达标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2020-2021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部分达标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2020-2021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部分达标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2020-2021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部分达标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2020-2021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部分达标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福建省宁德市部分达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选择类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近来)得软脚病

纵其所如(往)B.敛不凭(凭借)其棺

传(作传)其事以为官戒C.名我固(本来)当

士大夫多以不恤(顾虑)国事D.洎(等到)牧以谗诛

草木无情,有时(按时)飘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凭”,临,也是在旁边的意思,句意:装殓的时候不在他的棺材的旁边。故选B。2.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春生秋实B.扫叶席草

鸣鼓而聚之C.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小则获邑D.李牧连却之

欧阳子方夜读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句意: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业”,名词用作动词,继承家业。句意: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实”,名词用作动词,结果实。B.句意:扫除落叶,坐在草地上。“席”,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席。句意: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聚”,动词的使动词法,使……聚。C.句意:如果说现在(我)应当什么事情都不做。“事”,名词用作动词,做。句意:小的就获得城镇。“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D.句意: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句意: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故选A。3.下列加点的词语都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①思厥先祖父②进退百官③不任区区向往之至④又可翼其成立邪⑤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⑥羽衣翩跹⑦摇其本以观其疏密⑧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⑨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⑩游于是乎始⑪迁于故居之东⑫几何不从汝而死也A.①②⑧⑫ B.②③⑥⑩ C.④⑤⑨⑩ D.②⑤⑦⑪【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1)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句意:想想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古今异义。(2)进退:古义,“任免,升降”;今义,“前进和后退”。句意:任用和罢免许多官员。古今异义。(3)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句意: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古今同义。(4)成立:古义,“成长立业”;今义,“正式建立”。句意: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古今异义(5)故事:古义,“旧事,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句意: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古今异义。(6)蹁跹:舞姿美妙。句意:穿着羽衣,舞姿美妙。古今同义。(7)疏密:疏松和密实。句意:摇晃树干来看它栽得是疏松还是密实。古今同义。(8)徜徉:逍遥自在。句意: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古今同义。(9)戛然:古义,“形容鸟叫声清脆嘹亮”;今义,“形容声音突然中止”。句意: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了。古今异义。(10)于是:古义,“从这里”;今义,“表示后一事接着前一事,有时表示因果关系”。句意:旅行从这里开始。古今异义。(11)故居:旧居。句意:迁到旧居的东边。古今同义。(12)几何:古义,“多少”;今义,“数学中的一门分科”。句意:好多次差点跟着你们一块死了。古今异义。(1)(2)(4)(5)(9)(10)(12)均是古今异义词。故选C。4.下列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逍遥泉石之上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B.其势弱于秦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触刑辟而诛戮D.其又何尤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逍遥泉石之上”,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该是“逍遥(于)泉石之上”。句意: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省略句,省略主语“诸侯”和“秦国”,应该是“(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句意:(诸侯)送给他的越多,(秦国)侵犯得就越急迫。B.“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句,“于秦”作“弱”的状语后置了,正确语序是“其势于秦弱”。句意: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状语后置句,“于朝廷”作“修”的状语后置了,正确语序是“于朝廷修之”。句意: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正。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触刑辟而诛戮”,被动句,“诛戮”是被诛杀,表被动。句意:触犯了刑法就要被诛杀。D.“其又何尤”,宾语前置句,“何”作“尤”的宾语前置了,正确语序是“其又尤何”。句意:又能抱怨谁呢。“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句,“有异态者”作“山水”的定语后置了,正确语序是“有异态之山水”。句意:认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异姿态的山水。故选D。5.下列各项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终必不蒙见察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B.秀外而惠中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C.自余为僇人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D.翻然敛翼,宛将集兮

道士顾笑,予亦惊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前句的句意是“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句中没有通假字;后句的句意是“让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句中“羞”通“馐”,美味食物。B.前句的句意是“外表秀丽动人,内心贤惠聪明”,句中“惠”通“慧”,聪明;后句的句意是“心意所想到的,梦里也有相同的境地”,句中“趣”通“趋”,趋向。C.前句的句意是“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句中“僇”同“戮”,刑辱的意思;后句的意思是“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句中没有通假字。D.前句的意思是“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句中没有通假字;后句的句意是“道士回过头来笑了起来,我也突然惊醒”,句中“悟”通“寤”,明白。故选B。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予乃摄衣而上B.其遗址甚狭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C.故为之文以志

不知日之入D.复游于赤壁之下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连词,表转折。/句意: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而”,连词,表顺承。B.句意:它的遗址非常狭小。“其”,代词,它的。/句意:是不是因为这个才陨丧他的生命呢?“其”,相当于不确定的猜想,没有把握的拟议。做副词用,可译为“是不是”,难道是。C.句意:所以写下这篇文章来纪念(标识)。“之”,代词,这。/句意:连太阳落山都不知道。“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两个于都是介词,在,到。句意分别是“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故选D。7.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译文: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自己的妻子和孩子。B.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译文:只要他在内心不觉得惭愧,不被外界所责备,就姑且把精神寄托于此。C.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译文:列举先王的治国方略,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D.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译文:(我们)到那里就拨开草丛坐下,喝酒喝到壶底朝天酩酊大醉。【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C.“生事”,制造事端。句意:列举先王的治国方略,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故选C。二、小阅读-课内8.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一篇送友人归隐的赠序。写作艺术上很有特色,融铺叙、议论、抒情于一炉,兼有辞赋、骈体、散文之美。B.《秋声赋》多处运用比喻,使无形、无色的秋声,成为可听、可见、可感的自然现象,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C.《答司马谏议书》是一篇书信体的政论文。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表达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D.《六国论》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极度同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极度同情”错,《六国论》里表达了作者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和激愤之情。故选D。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世贞,字元美,太仓人,右都御史忬子也。生有异禀,书过目,终身不忘。年十九,举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世贞好为诗古文。官京师、入王宗沐等诗社,又与李攀龙辈相倡和,绍述何、李,名日益盛。屡迁员外郎、郎中。奸人阎姓者犯法,匿锦衣都督陆炳家,世贞搜得之。炳介严嵩以请,不许。杨继盛下吏①,时进汤药。其妻讼夫冤,为代草。既死,复棺殓之。嵩大恨。父忬以滦河失事,嵩构之,论死系狱。世贞解官奔赴,与弟世懋日蒲伏嵩门,涕泣求贷。嵩阴持忬狱,而时为谩语以宽之。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兄弟哀号欲绝,持丧归,蔬食三年,不入内寝。既除服,犹却冠带,苴履葛巾,不赴宴会。隆庆元年八月,兄弟伏阙讼父冤,言为嵩所害,大学士徐阶左右之,复忬官。迁浙江右参政,山西按察使。母忧归,服除,补湖广,旋改广西右布政使,入为太仆卿。张居正枋②国,以世贞同年生,有意引之,世贞不甚亲附。所部荆州地震,引京房占,谓臣道太盛,坤维③不宁,用以讽居正。居正积不能堪,会迁南京大理卿,为给事中杨节所劾,即取旨罢之。后起应天府尹,复被劾罢。居正殁,起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就。久之,所善王锡爵秉政,起南京兵部右侍郎。先是,世贞为副都御史及大理卿、应天尹与侍郎,品皆正三。比擢南京刑部尚书御史黄仁荣言世贞先被劾不当计俸据故事力争世贞乃三疏移疾归二十一年卒于家。世贞始与李攀龙狎主文盟,攀龙殁,独操柄二十年。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其持论,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而藻饰太甚。(选自《明史·王世贞传》,有删改)[注]①杨继盛下吏:杨继盛因奏劾严嵩十大罪状被诬告下狱。②枋:权柄。③坤维:指西南方。张居正是西南荆楚人,王世贞借言以讽。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擢南京刑部尚书/御史黄仁荣言世贞先/被劾不当计俸/据故事力争世贞/乃三疏移疾归/二十一年卒于家B.比擢南京刑部尚书/御史黄仁荣言世贞先被劾/不当计俸/据故事力争/世贞乃三疏移疾归/二十一年卒于家C.比擢南京刑部尚书/御史黄仁荣言世贞先/被劾不当计俸/据故事力争/世贞乃三疏移疾归/二十一年卒于家D.比擢南京刑部尚书/御史黄仁荣言世贞先被劾/不当计俸/据故事力争世贞/乃三疏移疾归/二十一年卒于家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服:亦称“除丧”“脱服”,俗称“脱孝”,是古代丧礼仪之一,即守丧期满除去丧礼之服,丧服包括大功服、小功服等。B.阙:本意为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后来借指朝廷;“伏阙”指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上奏事。C.按察使:唐朝初年设立,职责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明代时为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主管一省司法,明中叶后成为巡抚的属官。D.迁: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表示官职晋升的词还有“擢”“拔”“权”“假”“补”“起”等。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世贞禀性聪明。他读书过目不忘,在京城做官时参加诗社,与李攀龙等人进行诗歌唱和,并且秉承前辈的文学主张,名声日隆。B.王世贞秉公执法。阎姓奸人犯法躲在陆炳家,陆炳依仗严嵩之势去请求说情,王世贞不肯徇私;杨继盛被诬告下狱,他不时为杨送汤药。C.王世贞性情至孝。父亲因滦河失事将处死刑,王世贞兄弟跪求显贵救父;兄弟俩守孝三年后为父申冤,大学士徐阶的手下为其父恢复了官职。D.王世贞才思不凡。他的才华最高,地位最显赫,名扬四海。他认为文章一定要效法西汉,诗歌则须以盛唐为楷模,唐大历以后的书不要去读。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世贞解官奔赴,与弟世懋日蒲伏嵩门,涕泣求贷。(2)世贞始与李攀龙狎主文盟,攀龙殁,独操柄二十年。13.文中王世贞与张居正的矛盾是如何产生的?结果如何?【答案】9.B10.D11.C12.(1)王世贞去职离官奔赴京城,和弟弟王世懋每日跪倒在严嵩门前,痛哭流涕,请求严嵩宽恕。(2)王世贞最初与李攀龙轮流主持文坛,李攀龙死后,王世贞独自主持文坛二十年。13.原因:①张居正当朝为相时有意提拔王世贞,而王世贞却对张居正不太亲近依附。②王世贞认为地震是因为臣权过重,致使大地不安,借此以规劝张居正。结果:张居正借皇上的名义罢免王世贞的官职。【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等到王世贞被提拔为南京刑部尚书,御史黄仁荣说王世贞先前被弹勃,不应享受俸禄,他依据旧例据理力争。王世贞再三称病辞官,于万历二十一年病卒于家。根据上文,王世贞先前两次被弹劾,“先被劾”不宜断开,排除AC。“据故事力争”是完整的句子,“力争”是谓语,并且王世贞是后一个句子的主语,在“力争”后断开,排除D。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D.“表示官职晋升的词还有‘擢’‘拔’‘权’‘假’‘补’‘起’等”说法错误,“权”“假”是代理官职,“补”是补任官职,“起”是起任,都不指官职晋升。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大学士徐阶的手下为其父恢复了官职”错。原文为“隆庆元年八月,兄弟伏阙讼父冤,言为嵩所害,大学士徐阶左右之,复忬官”,应该是在大学士徐阶的帮助下王忬的官职爵位得以恢复。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解官”,去职离官;“日”,名词作状语,每日;“蒲伏”,跪倒;“贷”,宽恕。(2)“始”,最初;“狎”,轮流;“殁”,死去;“操柄”,主持。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原因:由“张居正枋国,以世贞同年生,有意引之,世贞不甚亲附”可知张居正当朝为相时有意提拔王世贞,而王世贞却对张居正不太亲近依附。由“所部荆州地震,引京房占,谓臣道太盛,坤维不宁,用以讽居正”可知王世贞认为地震是因为臣权过重,致使大地不安,借此以规劝张居正。结果:由“居正积不能堪,会迁南京大理卿,为给事中杨节所劾,即取旨罢之”可知张居正借皇上的名义罢免王世贞的官职。参考译文王世贞,字元美,太仓人,是右都御史王忬之子。王世贞禀性聪明,读书看过一遍,终身都不会忘记。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方十九岁便中进士,授职刑部主事。王世贞爱好作诗文,在京城做官,加入王宗沐等人的诗社,又和李攀龙等唱和,秉承(绍述:继承)前辈何、李(何景明、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名声一天天变得更高。多次升迁为员外郎、郎中。有个姓阎的奸人犯了法,逃匿在锦衣卫都督陆炳家中,被王世贞搜出了他。陆炳仗严嵩之势去说情(介:凭借),(王世贞)不肯徇情枉法。杨继盛被诬告下狱,(王世贞)不时为他送汤送药,代其妻子写状申冤。杨继盛冤死,(王世贞)又给他安葬。严嵩恨(王世贞)入骨。王世贞的父亲王忬(在抵御外敌时误中敌计)致使滦河失守,被严嵩罗织罪名而身陷大牢(构:设计陷害),等待处决。王世贞去职离官,奔赴京城,和弟弟王世懋每天伏地而行于严嵩门前(蒲伏:匍匐,伏地而行),痛哭流涕,请求严嵩宽恕(贷:宽恕)。严嵩暗地里维持着王忬死刑原判,却常常以谎言宽慰王氏兄弟(谩语:指说谎话)。两兄弟每天身穿囚服(代父之罪的意思),跪在路旁,拦阻达官显贵的车马,磕头哀求请求他们仗言搭救。达官显贵畏惧严嵩的权势,不敢替王抒辩解,王忬最终在西市被处决。兄弟俩哀痛欲绝,护送父亲的灵柩回乡安葬,守丧三年只吃粗食,不在内室歇息。守丧期满,脱去丧服后,仍旧不戴帽子不束腰带,穿草鞋戴葛布头巾(苴履:用草做成的鞋垫,用以垫鞋底。苴:衬垫;以……为垫子),不参加宴会。隆庆元年八月,兄弟二人上朝为父伸冤,直言父亲王忬是被严嵩构陷,最后,在大学士徐阶的帮助下(左右:有帮助,辅佐;袒护,保护等义),(父亲的冤案得以昭雪,)王忬的官职爵位得以恢复。(后来)他升任为浙江右参政,山西按察使。因母亲去世他回家守丧,服丧期满,调任到湖广,不久改任广西右布政使,后入朝任太仆卿。(江陵人)张居正当朝为相,因王世贞和自己是同榜考中者,曾有意提拔他,而王世贞却对张居正不太亲近依附。荆州发生地震,(王世贞)引西汉人京房的卜辞,说地震是因为臣权过重,致使大地不安,借此以规劝张居正。张居正对王世贞积怨难平,恰逢(王世贞)调任南京大理寺卿,被给事中杨节弹劾,就趁机以皇上的名义罢了王世贞的官职。后被起用任应天府尹,又被劾而罢官。直到张居正死后,(王世贞)才被起用为南京刑部右侍郎,但称病不赴任。许久以后,因其好友王锡爵执政,才出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在这之前,王世贞担任副都御使、大理寺卿、应天府尹和侍郎,官阶都在正三品。等到王世贞被提拔为南京刑部尚书(比:及,等到),御史黄仁荣说王世贞先前于家被弹劾,不应享受俸禄(享正三品爵位),他依据旧例,据理力争。王世贞再三称病辞官,于万历二十一年病卒于家。王世贞与李攀龙交替为文坛盟主(狎:更替),李攀龙死后(殁:死),王世贞独主文坛二十年。他的才华最高,地位最显赫,名扬四海。他认为文章一定效法西汉,诗歌则须以盛唐为楷模,唐大历以后的书,太重于词藻,不要去读。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雨过偶书【注】王安石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注】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后因守旧派反对,王安石请罢相,出知江宁府。本诗是王安石就任江宁府后所作。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洗”表达了在看见这场雨荡涤污浊世界之后的爽快之情。“南亩东郊”的欢欣鼓舞照应首句的“甘泽”,证明了这是一场好雨。B.颔联说大地的收成取决于外力,此处“物外”与“天”意思相近,均指代朝廷,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给予变革机会的感恩之心。C.颈联情景交融,风雷停歇,浮云消散,雨后凉气进入窗户,房间中的枕席也令人舒适,写出一场及时雨后诗人的悠闲舒畅。D.本诗是一首咏物诗,字面上写自然现象,描摹了雨态、雨势及其影响,实则借此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与志向。15.诗歌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答案】14.B15.①尾联的意思是云懂得进退,当大家需要雨的时候,它便降下;等到下过雨以后,它又立即退到山的那边去了。②该联托物言志,诗人希望像雨一样,通过自己的变法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好处。③表明了诗人功成身退后不居功、不再留恋官场的心志。【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均指代朝廷,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给予变革机会的感恩之心”错误,结合诗歌背景来看,此时作者处于被贬谪的状态,这里只是表达了下雨时的喜悦。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尾联的意思是云懂得进退之道。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大家需要雨的时候,它便降下及时雨;当雨水缓解旱情,人们不需要它的时候,它又退走了。没有居功自傲,也没有留恋。该联托物言志,据史载,全局性的旱情至少延续到五月以后。一旦旱情解除,就可能影响政局。在这种情形之下,一场霖雨,不仅能够一破万民愁颜,而且能够慰藉王安石苦心。诗人希望像雨一样,通过自己的变法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好处。“谁似”一问,大有深意。看似问人,实为自比。因为此时王安石为相推行变法,已历六载,一些新法的功效业已呈现,此次退归金陵,虽有遗憾,毕竟不同于从来未试身手。所以,诗中借云情而言己志,表明了诗人功成身退后不居功、不再留恋官场的心志。两相契合,妥帖自然。五、情景默写16.名篇名句默写(1)在乱世中,封侯拜相也许并非是诸葛亮的本意,我们可以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出。(2)《送东阳马生序》中写他成年后有更加高远的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岳阳楼记》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花草的香味和颜色,刻画了春天来临时洞庭湖的景物特点。(4)《秋声赋》中因身心劳累而导致容颜发生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其中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

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

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黟然黑者为星星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苟”“侯”“芷”“汀”“渥”“槁”“黟”“至”。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自19世纪以来,历史学建立了一整套较为严格缜密的研究方法、学科体系和职业规范。仅以对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考证为例,史料的范围从一般的档案、文献、典籍等,逐渐拓展到考古、图像、数据、口述等文字之外的形式。最近20年来,历史资料的数字化与数字化原生史料的大量出现,成为历史学“数字转向”的重要标志之一。首先看传统史料的数字转化。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史料在不同介质和载体之间的转换,如由口述传统向文字书写的过渡,直接带来了传统史学的诞生;再如碑刻铭文的拓印,文稿的誊写、抄录与印刷,还有一度非常盛行的微缩胶片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研究的进步。现代数码技术的发展,使得文件的存储、携带、阅读、检索和传播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单就史料本身而论,传统史料数字化使得历史研究者有可能尽量多地获取、占有和运用史料,并且全面细致地掌握相关的研究状况。但是,海量的史料超出了人类自然的阅读能力,这是之前任何时代都不可想象的新问题。于是,文本、数据库和网络范围内的电子检索,成为今天每一个研究者日常的基本操作技能;而再更进一步,就出现了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和统计学等方法的“数据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大数据”模型分析。再来看原生的数字史料,也就是运用数码技术直接制造产生的各类电子文档、信息和记录。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一个“数码”的时代,对于未来将要研究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学家来说,他首先必须解决的就是如何获取这个时代里大量以数字形式出现并存在的历史资料。例如,进行历史人物的研究,一般较为传统的研究路径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档案资料来挖掘梳理人物的生平信息、人生轨迹等;二是借由人物存世的著述、日记和书信等文本建构其思想、观念和情感世界;三是追踪人物的社会交往和关系网络,从他人的观察、记录、回忆和评论里还原并丰满人物的形象。即使是依然沿用这一路径,在未来的研究者所要处理的史料中,也会有大量的电子邮件、数码通信信息、社交网络记录等。况且电子信息缺乏实体的物理存在,更为隐秘、难以查找,也易被破坏、篡改和散佚。这些情况,对于仍然按照现有学术训练模式培养的研究者来说,恐怕会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在一些对未来史学发展的展望中,常常会提到“数字考古”“数字考证”等概念,这些或许都将成为未来历史学家们的学术基本功之一。事实上,数字化对历史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数字化的媒体、技术和工具,已经深入到历史学的各种实践、演示、分析、教学、研究和传播当中,取得的成果也不胜枚举。但是,由于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传统学科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张力,对于历史学的“数字转向”这一议题也尚未达成一致的共识,亟待深入展开讨论、更新学术规范、明确前进方向。历史学的研究实践,不仅需要广泛借鉴各种新的技术手段,而且要前瞻性地思考历史学本身在未来数字时代中的学科定位与理论特色。(摘编自周兵《迎接历史学的“数字转向”》)材料二:就历史学内部来说,历史地理是最早自觉引入各种数字技术的领域,这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特色分不开。而经济史领域因为处理量化资料,也很早就引入统计分析软件,并且建设数据库。不过,对中国古代经济史来说,进一步开发适用的数字人文工具也存在一些困难。虽然传统中国史料中也包含大量经济相关的数字,但要把这些数字转化为可分析的数据面临诸多瓶颈。仅就最基本的价格与度量两类数字来说,银两有多种不同的成色、计重,各类货物的称重、体积也都有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如果这些数字不能进行统一的换算,就很难应用现有的数字人文工具进行分析。当然,这也推动我们去思考如何结合史料与研究主题的特性,开发有针对性的数字人文工具。任何一种技术、方法都有其适用对象、适用限度,须与其他研究方法技术相配合。数字人文热之下,更需要我们对历史学学科传统进行冷静地审视与反思。数字史学研究必须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否则研究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技术方案自然也就“无的放矢”。数字人文改变了历史叙述的方式,辅助研究者进行史料辨析、建立因果链条等,但是数字人文并不能代替研究者决策。至于历史感的形成和升华还是需要依托传统方式,阅读、写作、经历、田野考察,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能够使这些方法的运作更为有效,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历史感的培养方式。(摘编自《新机遇与新可能:数字人文视野下的历史学》)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19世纪以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学科体系和职业规范,已比较严格缜密,这主要体现在史料收集、整理和考证上。B.单就史料本身而论,传统史料数字化使得历史研究者能尽量多地获取、占有和运用史料。C.史学研究数字化后,海量的史料已超出人类自然的阅读能力范围,这是以前任何时代都不可想象的新问题。D.传统的历史人物的研究路径已经不适用于数字化的时代,不能再按照现有学术训练模式来培养研究者。1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想研究一位历史人物的情感世界,参看人物存世的著述、日记和书信等文本是一种重要的途径。B.数字化对历史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但是对于历史学的“数字转向”这一议题尚未达成一致的认识。C.通过对价格、度量等数字的统一换算,就有可能将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数字转化为数字人文工具可分析的数据。D.历史感的形成与升华需要依托传统方式,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历史感的培养是没有益处的。1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数字历史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气象学家竺可桢通过气象文字记录整理出历史气候数据。B.疫情防控期间,同济大学举办线上“交通历史与发展国际学术会议”。C.英国历史学家构建“seshat全球历史数据库”。D.浙江大学数字考古队利用高精度数字档案复制了一座“敦煌石窟”。【答案】17.C18.D19.A【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这主要体现在史料收集、整理和考证上”错误。由原文“自19世纪以来,历史学建立了一整套较为严格缜密的研究方法、学科体系和职业规范。仅以对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考证为例,史料的范围从一般的档案、文献、典籍等,逐渐拓展到考古、图像、数据、口述等文字之外的形式”可知,原文说的是“以对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考证为例”,而不是“这主要体现在史料收集、整理和考证上”。B.“传统史料数字化使得历史研究者能尽量多地获取、占有和运用史料”错误。由原文“单就史料本身而论,传统史料数字化使得历史研究者有可能尽量多地获取、占有和运用史料,并且全面细致地掌握相关的研究状况”可知,文中是“有可能”,而不是“能”,说法太绝对。D.“传统的历史人物的研究路径已经不适用于数字化的时代”错误,由原文“进行历史人物的研究,一般较为传统的研究路径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档案资料来挖掘耙梳人物的生平信息、人生轨迹等;二是借由人物存世的著述、日记和书信等文本建构其思想、观念和情感世界;三是追踪人物的社会交往和关系网络,从他人的观察、记录、回忆和评论里还原并丰满人物的形象”可知,文中只是说“传统的研究路径分几个方面”,没有说“不适用”,“不能再按照”的说法也太绝对。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历史感的培养是没有益处的”错误。由原文“至于历史感的形成和升华还是需要依托传统方式,阅读、写作、经历、田野考察,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能够使这些方法的运作更为有效,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历史感的培养方式”可知,原文说的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历史感的培养方式”,而不是“没有益处”。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气象学家竺可桢通过气象文字记录整理出历史气候数据”不属于数字历史研究范畴,因为竺可桢整理出历史气候数据并未借助数字技术。故选A。七、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美若黎明刘丽丽布谷鸟的叫声拉长了白天,这是树林最动听的时节。温暖晴朗的日子,树林深处传来布谷鸟的歌声,空旷辽远,似乎在讲述一个久远的故事。特殊的共鸣腔导致这种歌唱有了回声,在枝桠间回荡,触碰到人的耳中,带来初夏的清凉。这种调子的特点是悠长,缓慢,提醒着人们迎接节气的变化。随着天气逐渐变热,这样的歌唱也大多停留在清晨或者上午时分才能欣赏到。午后,演唱舞台交给了另外一种鸟,它们比布谷鸟更神秘。它们藏身在树丛中,从高处看,树木高大壮丽,在阳光下,叶片闪烁出油脂般的光泽。那些已经在这片土地生长了许多年的树,其纹理的粗糙和新生叶子的娇嫩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鸟藏身最茂盛的树梢,偶尔亮出歌喉:嘀——哩,嘀——哩,那是露水洗过的声音,水波一样的在燥热的空气中荡漾出涟漪。很多次,当我在厨房做饭时,总是试图寻找它们的身影,却一次也没有见到过。我对它们一无所知,姓名,籍贯,住址,它们的亲戚朋友,甚至想表达一下感谢的机会都没有,这多少让人遗憾。鸟类的世界跟人类世界有许多相通之处,鸟的世界里也有隐士,隐士住在清凉的终南山上,每天在流泉旁边读诗或者扛了一把锄头下田。摆脱开凡俗世界的彼此攀附,不用看他人的脸色,遇到异类就把头扭过去保持缄默。我有一个朋友曾经说过,在电梯里遇到讨厌的人,他就蹲下身来系鞋带,把屁股朝向那个人。讨厌的人离开了,电梯到达指定楼层,他怀着某种胜利的喜悦开始工作。听他讲这段话的时候,我的脑海里莫名出现了那午后啼鸣的鸟儿。现在,山林又恢复了生机,那隐士在树梢悠然啼鸣,怎么舒服就怎么叫,怎么舒服就怎么活,这是它教给人们的。鸟声更多时候带给人一种清醒。我记下了第一次蝉鸣叫的日子,记下了第一朵牵牛花开放的日子,但我每天见到最多的是窗外那几株茂盛的紫叶李。每天做饭的时间,向窗外一望,就能看到它们。春天繁花季,常有孩子在树下骑车,是那种三轮的童车,车把用来掌握方向,孩子弓着身子晃动车身,利用这种力量前行。骑车的小姑娘和我们住在一个单元,大约七八岁的样子,记得第一天来的时候她就瞪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看着我包里露出来的半截画报。应该是个爱好读书的孩子,我问她的名字,“琪琪”,她大方地回答我。去小区附近的惠民市场买菜,林地旁边有个爸爸模样的人领着孩子在玩。绿化带里有一堆新掘的土,男孩一手拿铲子,手边还有一台大型的塑料挖掘机。孩子掘土很认真,大概想堆一个城堡。爸爸在一旁刷手机。那时,枝条上的叶芽刚刚冒出红色,树下一对沉默的父子各自忙碌着。我从旁边走过,当爸爸的抬头看了一眼,孩子继续往挖掘机斗里掘土。此情此景勾起记忆,想起儿子幼年时,何尝不是爱土如命。如果督促不严,每天傍晚都是滚成小土猴才肯回家。那时还没有集中供暖,单位里用了锅炉,九月份开始囤积煤炭。大卡车呜呜地拉好几天,堆成一座高大的煤山。烧锅炉的那几个月,院子里男孩的鞋子经常是黑的,喊都喊不住。2017年5月27日晚,我下楼,穿过小区里最茂盛的紫叶树林去接年轻人回家。想起刚读过的阿德勒的《性格的塑造》一书,他指出:“孩子的母亲是孩子与外界发生接触的第一人。孩子一旦了解另外一个人在欣赏他时,他就已经开始了社会调适的过程。”为人母,除了给予物质上的温饱,让孩子与这个世界和解的能力,还应该具有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成长能力和适应能力。我常常回想起他蹒跚学步的慎重样子,白上衣蓝色裤子的少年缺了两颗门牙的笑容,坐在自行车后座上追问“凉”是什么的童声。在树木黝黑的剪影里,偶尔漏出几颗明亮的星星。春夜鸟语,“唧”的一声,是略微羞涩的吐口,很快,这种声音便消失于枝桠间。你放慢脚步,生怕再次惊扰了它们的平静生活,这里毕竟是它们的领地。空气中跳动着火热的粒子,你知道一个炎热的季节即将开始,有一件承载希望的大事即将揭晓。你知道“母亲”这个角色很不容易扮演,也很少有完美的演出,但你依然觉得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那时你不知道,道路的那头,年轻人正手捧着一束鲜花走来,那是迟来的母亲节的礼物。中午他没有午休,专门跟班主任老师请假去花店定制的,为了防止花朵被烈日晒到,他还特意带了一把伞。(有删改)20.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美若黎明”用语简洁、内涵丰厚,既抒发了作者对事物细致观察后的独特感受,又表达了对生活的无限热爱。B.作者对布谷鸟特殊的歌声进行了富有质感的描写,用语准确、生动,没有虚情假意,每一瞬间的定格,都是珍贵的杰作。C.鸟声更多的时候带给人一种清醒。不同的时间,动物、草木和人都呈现出不一样的状态,这是作者对美一直持有感知力的原因。D.作者的心灵无拘无束,高度发挥散文形散而神聚的优势,多角度地写出大自然中的人与事,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为更好地表达主旨服务。21.文章第二段描写了午后鸣叫的“另外一种鸟”,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2.散文不只描绘了像黎明一般美丽的鸟鸣声,还写了三件事,请分别指出这三件事让作者感到很美的原因。【答案】20.C21.①烘托(衬托)。“生长了许多年”的树木高大壮丽,纹理粗糙,叶片闪烁着光泽,表现树林的幽深,烘托出鸟儿歌声的幽美。②通感。化听觉为视觉,化抽象为形象,写出鸟儿清灵的鸣唱声给人以“水波一样在燥热的空气中荡漾出涟漪”的感觉。③拟人。想象鸟儿也该有人一样的姓名,籍贯,住址和亲戚朋友,富有人情味;“鸟的世界里也有隐士……”。④类比。把隐士般的鸟儿与“一个朋友”类比,表现作者对不攀附、有独立个性的性格特征的赞赏。⑤摹声。“嘀——哩,嘀——哩”一句给人以音响的形象感,使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⑥对比。将不知名的鸟儿与布谷鸟进行对比,突出了它们的神秘、独特。22.①小姑娘弓着身子骑车努力前行的情状和瞪着一双好奇大眼睛看画报的好学模样,让作者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美。②男孩认真掘土的情景令作者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幼年时爱土如命的情形,让作者感受到了一种富有童趣的纯真之美。③“我”晚上去学校接儿子回家,却收到了儿子送给自己的鲜花,这种相知相惜让作者感受到了人世间的亲情之美。【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这是作者对美一直持有感知力的原因”分析错误。依据文章“你知道‘母亲’这个角色很不容易扮演,也很少有完美的演出,但你依然觉得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那时你不知道,道路的那头,年轻人正手捧着一束鲜花走来,那是迟来的母亲节的礼物。中午他没有午休,专门跟班主任老师请假去花店定制的,为了防止花朵被烈日晒到,他还特意带了一把伞”等内容可知,作者由鸟的叫声、树的生长、人的成长等认识到,在世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由于真情的存在而美好的,这也是作者能够对美一直持有感知力的原因所在。故选C。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①根据原文“那些已经在这片土地生长了许多年的树,其纹理的粗糙和新生叶子的娇嫩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可知,此处运用的手法是烘托(或衬托),表现树林的幽深,烘托出鸟儿歌声的幽美。②根据原文“这种鸟藏身最茂盛的树梢,偶尔亮出歌喉:嘀一哩,嘀一一哩,那是露水洗过的声音,水波一样在燥热的空气中荡漾出涟漪”可知,此处将听觉以视觉的形式表现出来,运用的手法是比喻(或通感)。③根据原文“我对它们一无所知,姓名、籍贯、住址、它们的亲感朋友,甚至想表达一下感谢的机会都没有,这多少让人遗憾”可知,此处运用的手法是拟人,形象生动,富有人情味。④根据原文摆脱开凡俗世界的彼此攀附,不用看他人的脸色,遇到异类就把头扭过去保持缄默。我有一个朋友曾经说过,在电梯里遇到讨厌的人,他就蹲下身来系鞋带,把屁股朝向那个人”可知,此处运用的手法是比附(或类比),把隐士般的鸟儿与“一个朋友”类比,表现作者对不攀附、有独立个性的性格特征的赞赏。⑤依据“嘀——哩,嘀——哩”可知,作者模拟出“这种鸟”的声音,这是摹声的修辞手法,运用摹声的修辞能给人以音响的形象感,给读者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实感,让读者心旷神怡。⑥依据“这种调子的特点是悠长,缓慢,提醒着人们迎接节气的变化。随着天气逐渐变热,这样的歌唱也大多停留在清晨或者上午时分才能欣赏到”“午后,演唱舞台交给了另外一种鸟,它们比布谷鸟更神秘”等内容可知,作者将“这种鸟”的声音与布谷鸟的声音作了对比,更能突出“这种鸟”声音的独特、神秘。2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并对作品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首先,依据原文“春天繁花季,常有孩子在树下骑车,是那种三轮的童车,车把用来掌握方向,孩子弓着身子晃动车身,利用这种力量前行。骑车的小姑娘和我们住在一个单元,大约七八岁的样子,记得第一天来的时候她就瞪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看着我包里露出来的半截画报。应该是个爱好读书的孩子,我问她的名字,‘琪琪’,她大方地回答我”可知,本段讲的是作家目睹了小女孩弓身子努力前行的骑车情状和小女孩瞪一双好奇的大眼睛看画报的好学模样,这让他感觉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美。其次,依据原文“去小区附近的惠民市场买菜,林地旁边有个爸爸模样的人领着孩子在玩。绿化带里有一堆新掘的土,男孩一手拿铲子,手边还有一台大型的塑料挖掘机。孩子掘土很认真,大概想堆一个城堡。……此情此景勾起记忆,想起儿子幼年时,何尝不是爱土如命。如果督促不严,每天傍晚都是滚成小土猴才肯回家。那时还没有集中供暖,单位里用了锅炉,九月份开始囤积煤炭。大卡车呜呜地拉好几天,堆成一座高大的煤山。烧锅炉的那几个月,院子里男孩的鞋子经常是黑的,喊都喊不住”可知,本段讲的是小区附近绿化带里一个小孩认真掘土的情景让作家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幼年时爱土如命的情形,从而让作家感受到了一种富有童趣的纯真之美以及生命代代相续的壮丽之美。最后,依据“2017年5月27日晚,我下楼,穿过小区里最茂盛的紫叶树林去接年轻人回家……为人母,除了给予物质上的温饱,让孩子与这个世界和解的能力,还应该具有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成长能力和适应能力”“我常常回想起他蹒跚学步的慎重样子……那时你不知道,道路的那头,年轻人正手捧着一束鲜花走来,那是迟来的母亲节的礼物。中午他没有午休,专门跟班主任老师请假去花店定制的,为了防止花朵被烈日晒到,他还特意带了一把伞”可知,本段讲的是晚上去学校接儿子回家而收到儿子送给自己鲜花,这种相知相惜的母子情感让作家感觉到了人世间的亲情之美和善良之美。八、语言表达23.提取下面一段材料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每个词不超过6个字)网络流行词“隐形贫困人口”指这样一类人:能买戴森吸尘器就不用扫帚了;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100块钱一张的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一有健身的冲动,就非得去办张年卡……他们也被称为新时代的“新穷人”。为什么叫他们“新穷人”呢?因为他们并不像人们常说的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人,他们往往成长在吃穿不愁的家庭,毕业于优秀的大学,从事着脑力工作,有较高的收入,但是他们往往“手比心快”,在没有任何预算的情况下,能毫不犹豫地掏出一万块钱买一台iPhoneX,没有任何消费节制。于是,他们的开销大于收入,往往一到月底,他们的存款数字就会急剧降为负数,此时他们会进入“冬眠”状态。那是因为他们把钱花光了,正苦涩地啃着馒头,刷着手机,盼望着老板早点发工资。关键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隐形贫困人口(新穷人)

较高收入

无节制(不预算)

开销大于收入【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要求提取关键词。解答此类题目,要先观察语段特点,根据文体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可以利用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分层,再提取关键信息。首先找出关键句子“网络流行词‘隐形贫困人口’指这样一类人”,提取关键词是“隐形贫困人口”;“他们往往成长在吃穿不愁的家庭,毕业于优秀的大学,从事着脑力工作,有较高的收入”提取关键词是“较高收入”;“但是他们往往“手比心快”,在没有任何预算的情况下,能毫不犹豫地掏出一万块钱买一台iPhoneX,没有任何消费节制”提取关键词是“无节制(不预算)”;“于是,他们的开销大于收入”提取关键词是“开销大于收入”。【点睛】此题属于提取关键词。如何提取关键词,可采用如下一些方法:方法一、提取要素。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记叙类材料,记叙性文段包括消息在内。对这种文体形式的压缩,要把握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包括对象、身份等)、事件。概括起来就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干了什么事情,有什么结果。然后再对这些信息进行调整提取关键词。方法二、摘取中心。这种方法要注意准确地把握一段语言材料的中心,打叶削枝,摘取中心句或关键句,根据要求把多余的枝叶去掉。一般说来,新闻材料往往要抓住第一句或第一段,即新闻的导语。议论类或说明类的材料要能抓住中心论点或者要说明的中心意思,然后再在中心句中提取关键词。方法三:分层提炼针对语意较复杂的材料,我们可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先给原有的语段划分层次,提炼各层次的要点,然后再提取关键词。24.阅读下面的漫画,回答问题。(1)请简要描述这幅漫画的主要内容。(2)请写出这幅漫画的寓意。【答案】内容:一位家长撑开双臂成伞形,为孩子挡住各种挫折;孩子站在伞下轻松成长。寓意:批判社会上家长过度保护孩子的现象,呼吁家长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面对挫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漫画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面是张开双臂、成为伞形、为孩子挡住各种挫折的家长;下面是面带微笑,轻松生长的孩子。家长撑起的伞寓意家长为孩子撑起的“保护伞”,而“保护伞”挡住了所有的“挫折”则寓意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实际上过度保护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所以这幅漫画具有讽刺意味,批判了社会上家长过度保护孩子的现象,呼吁家长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面对挫折。九、材料作文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曹操平定北方后,率大军南下,逐刘备,进逼东吴。东吴方面分化为主降派和主战派,主战派主张联刘抗曹。刘备也有联吴抗曹之心,派诸葛亮前往东吴游说。诸葛亮先用激将法,后分析时局,孙权听后心动。都督周瑜力主抗曹,并指出了曹军的不利因素,最后孙权断案立誓,联刘抗曹。在学校“鉴古知今”的主题读书会上,大家围绕这个故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面对强敌,孙权、诸葛亮、周瑜均有出彩的表现,谁才是你最欣赏的人呢?请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①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②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孤胆有卓识,多谋且善断各位同学们:大家好!“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读书分享,何其快意!今天的“鉴古知今”主题读书会,我发言的题目是“孤胆有卓识,多谋且善断”。赤壁之战中,面对强敌,孙权、诸葛亮、周瑜均有出彩的表现,而周瑜是我最欣赏的人。孙权从谏如流,诸葛亮有舌辩之才,都令人欣赏,但我更欣赏周瑜的胆识过人和多谋善断。人都说孙权文可安邦,武可定国,但赤壁一战怎么打,孙权是犹豫不决的。人都说诸葛亮足智多谋,但在对赤壁一战的分析上,周瑜的分析是胜过诸葛亮的。诸葛亮激将孙权“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仅仅使孙权知耻后勇。但周瑜却洞若观火,成竹在胸,他力排众议,“建独断之明”,力主抗曹。为进一步打消孙权的疑虑,周瑜详细条陈对手的不利因素,使“虏尽在吾目中”,终促使孙权斫案立誓,联刘抗曹。精于谋划,果断决策,世人常常称道“房谋杜断”。我看周瑜兼而有之。面对强敌压境,力主抗曹;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其果决的背后,除了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的体察,对敌我形势深入缜密的分析,还得益于周瑜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大将辅佐。周瑜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从天时、地利、人心、粮草、疾疫等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