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岳麓版单元测试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_第1页
高一历史岳麓版单元测试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_第2页
高一历史岳麓版单元测试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_第3页
高一历史岳麓版单元测试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_第4页
高一历史岳麓版单元测试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测评(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下图所示的生产工具逐渐被铁器所取代,开始于()A.夏商时期B.西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2“金猪去,玉鼠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08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猪”“鼠”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3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是()图1骨耜图2石犁图3铁器A.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由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B.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C.中国传统农业政策是重农抑商D.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4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在16年持续不断的建设施工后,将于2008年底基本建成,这是中国水利建设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古代在水利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其中,兴建于2200多年以前,至今仍对长江流域的抗旱、防洪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筒车C.漕渠D.白渠5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陕西民间剪纸河北民间剪纸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6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7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8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这段材料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材料反映的是商周时期的井田制B.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C.“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D.“公田”为贵族占有,贵族拥有土地的所有权9春秋末年,鲁国某贵族拥有封地500亩,另外开垦荒地400亩。按当时的规定,他应向国家交税的田亩数是()A.500亩B.400亩C.900亩D.100亩10“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反映出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生产方式是()A.简单协作B.小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11“(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段材料可能出现在()A.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东晋南朝时期12下列有关中国丝织业发展历程的介绍,不正确的是()A.西周官营手工业作坊里织造出了中国最早的丝织品B.唐代出现的缂丝技术,以“通经断纬"手法自由变换色彩C.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D.棉布到明代后期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13元朝手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A.家族手工业B.家庭作坊C.私营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14从隋唐到明清,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主要反映了()A。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B.农业生产商品化的加强C.农村耕地面积的扩大D.农业专业生产区域的形成15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D.州治、县治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16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广州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工匠“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D.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17宋代人口有1亿,耕地面积是5。6亿亩;鸦片战争前,人口达到4亿,耕地只有11~12亿亩。相对于宋代,清代养活这么多人口主要依靠()①土地增多②精耕细作③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④扩大海外贸易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18关于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棉布已成为人民大众的主要衣料B.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C.资本主义生产因素渐成主流D.白银成为市场上的主要货币19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20“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B.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二、非选择题(共50分)21(19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汉发明的播种工具耧车(复原图)材料二曲辕犁示意图材料三宋代的纸币请完成:(1)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什么特点?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试举出汉代以后这一特点的三项具体表现。(8分)(2)材料三产生于何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8分)(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3分)22(18分)阅读下列材料:1987年8月在广东省阳江海域发现的一艘古代沉船,被我国考古人员命名为“南海一号”。“南海一号”位于海面下20米深处,被2米厚的淤泥所覆盖,船头朝向西南240度,船体保存依旧完好,整艘沉船没有翻、侧,而是端坐海底,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敲起来铛铛作响.据初步推算,“南海一号”是尖头船,长度为26米以上,宽度10余米,船身(不算桅杆)高8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可能近800吨。按照这条船的载货量计算,文物总数将达到6万~8万件。目前,从“南海一号”打捞出水的文物,大多数是瓷器,有瓶、碗、盘、碟……分别产自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品种超过30种。起获的文物还有:船上用麻石制的长方形条板的“锚”;一些古船身上的碎木块,其材质大部分是马尾松木;一条近2米长的鎏金腰带;一只硕大的金戒指;一只鎏金龙纹手镯;两具眼镜蛇遗骨。在“南海一号”沉船点发现的铜钱已达上万枚,其中年代最古老的是汉代的五铢钱,最近的是南宋初年的建炎元宝;还发现了铜镜、朱砂、胭脂盒等。请完成:(1)“南海一号"考古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它是否是中国制造的船只”。在上述那些已出水文物中,可以直接用来考证这一问题的是什么?(4分)(2)假如“南海一号”是我国宋元时期的沉船。请结合所学知识推测一下,我们将会从它那现已密封的船舱中,找到哪些种类的瓷器?(4分)(3)假如“南海一号”是我国宋元时期的远洋货船。为了那一次远航,“南海一号”在沉没之前可能到过当时中国的哪几个港口?它又将驶向哪些地方?请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进行推测并说明理由.(10分)23(13分)2008广东高考,2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单位:钱项目数量备注收入粮食8500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支出赋田租(上缴实物)283同上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406役兵役和徭役2300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日常开支食4918据战国比例推算衣2732同上祭祀等仪式300以战国数据为参考——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请完成:(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2分)(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3分)(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和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的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是如何促进商业繁荣的。(3分)(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的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5分)参考答案1解析:图片所示的生产工具是石镰,是一种原始的农业生产工具。直到商周时期,石镰还是主要的收割工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器逐步得到推广。答案:C2解析:猪和鼠都是与农业联系密切的动物,它们与农历纪年相配,反映出农耕文明的特点。答案:B3解析:图片中生产工具分别是骨器、石器和铁器,其造型越来越精细.生产工具的先进与否是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生产工具由粗糙到精细的变化,能够反映出农业生产由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答案:A4解析:“2200多年以前”属于战国时期或以前。漕渠和白渠是汉代的水利工程,据此可以排除C、D两项。筒车是灌溉工具,不是水利工程,所以B项也不正确。答案:A5解析:图片描绘的是个体农耕、纺织的生产场景,不涉及商品经济问题,不涉及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故不能反映出B、D两项。技术是否先进,需要通过比较才能得出认识,图片内容不涉及中外比较,所以C项也无从谈起。答案:A6解析:A项与农业产生没有直接联系,可直接排除.B、D两项分别出现于西汉、战国时期,不可能反映商代的社会状况;甲骨文是商代使用的文字,C项所示文字反映了商代“井田”的特点。故C项能够反映商朝的农业生产状况。答案:C7解析:该材料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管仲的国富民强的解释来说明我国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的关系,理解是准确的,结论也合理,但材料不算充分。答案:C8解析: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贵族也没有土地的所有权。答案:D9解析: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照田地的实有数目收税。答案:C10解析:材料描述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景象,这种经济形式属于小农经济.答案:B11解析: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答案:D12解析:早在四五千年前,我国就已经养蚕并织出了丝织品。所以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答案:A13解析:明朝中叶以前,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明朝中叶以后,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答案:D14解析:大量种植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不是为了满足自身消费的需要,而是通过市场销售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从唐朝到明清,这些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说明农业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在加强。答案:B15解析:州治、县治都是一定区域的政治中心,是政府控制最严密的地区,只在这些地点设置商品交易市场,明显地反映出政府力图控制商业活动的意图。答案:C16解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资产所有者与劳动者的关系为雇佣关系。C项突出地反映出了雇佣关系这一特征。答案:C17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①是正确的;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可见④不正确。所以,只要不包含①,或者包含④的选项均不正确。答案:A18解析:明清时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生产因素尚处于萌芽状态,所以C项不对。答案:C19解析:材料反映出张居正认为商业非常重要。意识是现实的反映,所以他得出这些认识的前提是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由此可见,A项属于正确的观点。材料是张居正的个人言论,不是政府文告,不一定能反映政府的意图,故B、C两项不恰当;当时士大夫阶层的主流意识仍然是重农抑商,重视商业的只是极少数,所以D项不符合史实。答案:A20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计日受值”,这一信息反映出此时的工匠是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工人;“唤代”等信息,则反映出工匠与业主之间没有人身依附关系。答案:C21参考答案:(1)特点:精耕细作。原因: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民生产积极性较高;封建政府对小农经济的扶植.表现:西汉时期,推行代田法;魏晋以后,北方旱地使用耕耙耱技术;宋代以后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制的。(若回答其他史实,可同等得分。答出三项即可)(2)时间:宋代。原因:宋代商业的繁荣。意义: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3)古代中国农业发达,商业繁盛。22参考答案:(1)用麻石制造的船“锚”,制造船身的马尾松木等。(2)青瓷,白瓷。(3)到过的港口:宁波(明州)、杭州、泉州、广州。(答对任何两个均可)理由:它大量装载有产自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地的瓷器;还有铜镜、朱砂、胭脂盒、金腰带、金戒指、金手镯等.驶向的地方:南洋(东南亚)、印度(南亚)、阿拉伯(西亚)。(答对任何两个均可)理由:沉没时船头朝向西南240度;船上有鎏金腰带、金戒指、金手镯;有两具眼镜蛇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