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年人教版七下语文期中复习-专题02 现代文阅读(考点串讲)_第1页
2024-2025年人教版七下语文期中复习-专题02 现代文阅读(考点串讲)_第2页
2024-2025年人教版七下语文期中复习-专题02 现代文阅读(考点串讲)_第3页
2024-2025年人教版七下语文期中复习-专题02 现代文阅读(考点串讲)_第4页
2024-2025年人教版七下语文期中复习-专题02 现代文阅读(考点串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期中考点串讲内容提要1.教材要求;

2.主要考点;3.知识梳理;

4.重点突破;5.真题演练。1.教材要求

学习本单元,要精读课文,把握人物的主要特点,感受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还要透过细节描写,并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一单元要求

学习本单元,要在精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作品所歌咏的伟大精神,体会蕴含其中的深挚情感。精读时应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要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还要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第二单元要求

学习本单元,要熟读精思,了解人物的生活和情感,感受他们身上的人性之美与所体现的民族品格。

精读时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意蕴。第三单元要求2.主要考点1.精读课文,把握人物的主要特点,感受他们的非凡气质。2.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3.透过细节描写,并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一单元考点1.在精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作品所歌咏的伟大精神和深挚情感。2.精读时应注重涵泳品味,调动起体验与想象。3.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4.学习做批注。第二单元考点1.熟读精思,了解人物的生活和情感,感受他们身上的人性之美与所体现的民族品格。2.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3.要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意蕴。第三单元考点3.知识梳理《邓稼先》1.思路:(1)背景引入:巨大转变: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2)概括介绍:巨大贡献→两弹元勋(3)具体介绍取得成就的原因:①气质性格;②工作作风;③奉献精神。(4)总结赞美: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2.小标题形式:小标题拟得新颖、概括力强,能突出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6个小标题串缀起邓稼先光辉而伟大的一生,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又突出了文章中心。内容主题主题思想:本文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且将其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他对祖国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整个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邓稼先》1.忠厚平实的品格: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2.严谨认真的作风: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3.责任感与献身精神: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人物特点《邓稼先》1.对比手法: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赞扬了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为人品格,揭示邓稼先能够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2.具体事例:选取具体事例,有力地表现了邓稼先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格,揭示了他能取得巨大成就的深层原因。3.衬托手法:①《吊古战场文》:渲染了罗布泊的恶劣环境,更增添了悲壮的色彩,衬托了邓稼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②描写戈壁滩的风沙、气温和工作中的问题之多,突出突出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和工作的危险,衬托了邓稼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③“我”的感情震荡:为祖国和好友感到自豪,侧面衬托出邓稼先的巨大贡献。4.议论评价:高度评价邓稼先的高尚品格和伟大精神,表达了自己强烈的赞扬之情。5.引用歌词:引用“五四”时代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高度赞扬了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中国男儿”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写作手法《邓稼先》1.“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运用排比手法,连续列出三个必备的高标准要求,有力地表现了邓稼先杰出的科学才能,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2.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突出了邓稼先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3.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除了”表达严谨,“最早于”限定时间,“极少”限定数量,加引号的“援助”强调了性质,表达非常谨慎准确,突出了邓稼先突出了邓稼先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也表现了他坦荡的胸怀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4.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整容”突出了自己当时的情感震荡之大,更能表现自己为祖国、为好友的强烈自豪之情。语言品味《说和做》1.作为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做1:凝结成《唐诗杂论》;做2:十年出《楚辞校补》;做3:汇集成《古典新义》2.作为革命者: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说1: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做1:起稿政治传单;做2: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说2:“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做3: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内容主题主题思想:本文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表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高度赞扬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和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而献身的革命精神。《说和做》1.人物形象:(1)作为学者:在学术上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2)作为革命家:为国家、民族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3)内在联系:都表现他伟大的人格,学者的治学态度和革命家的革命精神。人物描写2.细节描写: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具体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问时专心致志的刻苦精神,和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3.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描写:形象具体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以及为国家、民族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革命精神。4.夹叙夹议:议论搭建了文章的框架,使文章前后呼应,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说和做》语言风格诗意典雅,酣畅淋漓1.大量四字词语的使用(33个)四字词语的大量使用,增添文章的典雅气质。四字词语的连用,音韵铿锵,更形成一种激烈昂扬的节奏感与气势。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和夸张手法,不仅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也使感情更加鲜明饱满。3.诗意的引用引用杜甫晚年的生活状态,以及闻一多写的诗、说的话。都是诗人口中的文字,更具一番典雅意味。《列夫·托尔斯泰》1.丑陋普通的外貌(1)面部多毛、须发浓密:胡髭、长髯、眉毛、鬈发(2)长相平庸、粗鄙:额头、皮肤、鼻子、头发、招风耳、脸颊、嘴唇(3)表情忧郁愚钝:铺陈渲染泰面容的忧郁消沉、愚钝压抑(4)相貌普通平常: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5)外貌令拜访者失望:想象中威严非凡,见到后疑惑惊讶。2.充满智慧的眼睛(1)目光犀利且富有洞察力(2)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3)眼睛的威力强大内容主题主题思想:课文描写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和犀利的眼睛,表现了托尔斯泰天才灵魂的深邃伟大,表达了对托尔斯泰的仰慕、崇敬之情。1.欲扬先抑:课文极力写他外貌的粗鄙、丑陋反衬了他眼睛的犀利深邃,表现他天才灵魂的伟大。使全文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突出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和精神的高贵,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印象。2.抓住人物特征:课文抓住他外貌的粗鄙、丑陋反衬了他眼睛的犀利深邃,表现他天才灵魂的伟大。3.正面与侧面结合:第1、2段正面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粗鄙。第5段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即写了拜访者的心理预设与现实的落差——客人们越失望,就越能从侧面突出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粗鄙。4.整体和局部结合:第2段紧承上文,连用比喻,先整体后局部,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突出其长相粗劣。5.多角度、多层次:第4段从穿戴、职业、不同生活场景的变化中描写托尔斯泰的形象,从多种角度展示托尔斯泰普通平庸的一面。6.特写镜头:第1段开篇脸上“毛发”的特写镜头,聚焦人物面部“多毛”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写作手法《列夫·托尔斯泰》语言风格语言典雅优美,文气酣畅1.比喻、夸张。(1)描写外貌:由脸部最大特征,“多毛”入手。运用连珠式的比喻,使得人物刻画十分生动形象,而且给人无尽的联想。(2)描写眼睛:比喻、夸张联袂运用,把托尔斯泰犀利的、蕴情丰富的、有威力的目光写得生动形象,引起读者的想象联想。2.排比句式:运用大量整句,句式整齐,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增强感染力。3.铺陈渲染:大量的比喻、夸张手法,增强表达效果,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更使读者回味无穷;运用大量整句,句式整齐,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增强感染力。4.含义丰富: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列夫·托尔斯泰》《黄河颂》内容结构:1.望黄河:赞颂黄河奔腾澎湃、不可阻挡的气势。2.颂黄河:赞颂黄河哺育中华民族、保卫中华民族、激励中华民族。3.学黄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内容主题主题思想: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伟大的民族,歌颂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表达了中华儿女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黄河颂》1.使用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如“英雄”“伟大”“坚强”“哺育”等,情感鲜明强烈地表达了对黄河的赞颂之情。2.使用判断句、感叹句,语气坚定,语调高昂,表达了对黄河的热情赞颂和向黄河精神学习的坚定决心。3.使用第二人称,面对黄河直抒胸臆,情感更为直接、强烈,能使读者深受其炽热之情的感染。4.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呼告、反复等,生动地写出了黄河的形象特点,突出了对黄河的赞颂之情,并在结构上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韵律美。抒情方式《黄河颂》1.炼字角度:望、掀、奔、劈、泻、。2.修辞角度:比喻、(1)比喻:九曲连环、中华民族的摇篮、巨人、民族的屏障。(2)拟人: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3)呼告:啊,朋友!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6)反复: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3.句式角度(1)啊!黄河!运用反复、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了对黄河的热爱与赞美。同时,把诗歌主体部分自然分为三个部分,从哺育、保卫、激励中华民族三个方面来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作用,由实到虚,逐步深入,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增强了抒情性。(2)句式上,以短句为主,长短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整齐、气势强劲。隔两三句押韵,节奏鲜明,音节洪亮,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语言品味《老山界》1.线索: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时间变化:第一天:下午--天黑--夜里--半夜--第二天:黎明--下午地点转移:瑶民家--脚下--半山腰--山路上--雷公岩--山顶。事件:同瑶民攀谈--星夜爬山--夜宿山路--冻醒的见闻感受--翻越雷公岩--到达山顶。2.所遇困难及应对方法: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乐观的态度走路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睡觉难:酣然入梦、观赏夜景吃饭难:鼓着勇气、继续前进;处境难:毫不畏惧、嘲笑敌机内容主题主题思想:本文具体生动地记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赞扬了红军战士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和乐观的态度。《老山界》1.正面描写:(1)星夜爬山的语言、神态描写,形象写出了红军爬山时互相鼓励的话语和笑声,表现了他们顽强的斗志和乐观的精神。(2)贴标语不让拆篱笆的行动描写,具体写出了红军对老百姓的关心和帮助,表现了红军的纪律严明,反映了红军为人民的利益而战斗的宗旨。(3)宣传互助的行动描写,具体写出了红军爬山各尽其责、团结互助,表现了红军英勇的斗志和高度的自觉性。人物描写2.侧面烘托:(1)写与瑶民的攀谈交往:瑶民态度的变化,衬托了红军是人民的队伍。(2)写敌人的追击紧逼,侧面表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和乐观自信。3.场面描写:红军夜晚爬山的壮丽景象,表现了红军面对艰险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老山界》语言风格1.连夜爬山场面描写运用了比喻手法,仰视和俯视结合,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壮丽景象,既表现了老山界山势的陡峭和险峻,也表现了红军战士行军的艰难,而对这景象的赞叹,更表现了红军面对艰险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夜宿山路醒后见闻运用比喻、排比、以声衬静等手法,从触觉、视觉、听觉等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半夜醒来的见闻和感受,突出了环境的寒冷、寂静和景象的奇美,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句式整齐中又有变化,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谁是最可爱的人》内容主题主题思想:本文真实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胸怀,歌颂了他们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热情赞颂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事迹感情精神①松骨峰战斗对敌人的无比仇恨革命英雄主义②马玉祥火中救小孩对朝鲜人民的爱国际主义③防空洞中的谈话对祖国人民的爱爱国主义1.叙述方式: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与引用他人的话相结合。(1)松骨峰战斗:将营长的话与作者的叙述结合起来描述。(2)马玉祥火中救朝鲜小孩:将马玉祥的话与作者的叙述结合起来。(3)防空洞中的谈话——三问三答:直接引用战士对作者所提的三个问题的回答。(4)变换叙述角度的作用

①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有利于集中笔墨发展情节;

②引用被采访人的话,有利于真切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增加内容的可信度;

③二者结合,使得叙述错落变化,既典型又生动。2.抒情方式:(1)人称:开头三段,作者用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交替变换,情感显得更加直接和迫切。中间和结尾段用“亲爱的朋友们”来称呼,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更加便于抒情。(2)句式:感叹句,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热情赞美,有力地突出主题。问句,设问、疑问、反问综合运用,引起读者思考,加强了赞美之情。排比句,句式整齐,一气呵成,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写作手法《谁是最可爱的人》语言风格生动细腻,具有很强的画面感1.描写敌人疯狂反扑,用敌人飞机、坦克的具体数字以及“汹涌卷来”“打翻”“烧红”“堆满”“流红”等词语,突出当时形势的险恶,衬托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2.描写志愿军战士在子弹打光以后,同敌人展开肉搏战,用“摔”“扑”“抱”“烧”等动词直接描写他们的英雄行为,表现了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和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3.描写战士们牺牲时的各种姿势,使读者联想到英雄们与敌人搏斗的壮烈情景,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刻画了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的形象,表现了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谁是最可爱的人》《土地的誓言》1.内容①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选取东北的景物、物产,并采用景物、物产的叠加,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②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2.家乡特点:美丽、富饶、广袤、神奇、幸福和谐又充满生机、充满温馨美好回忆。内容主题主题思想:本文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丧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美好回忆,抒发了对故乡的深深眷念和对国土沦丧的悲痛愤慨,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誓言。《土地的誓言》抒情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结合1.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她”相称,隐含将故土比做“母亲”,直接对着故土倾诉自己的感情。2.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3.意象叠加,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4.移情于物。如:“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明写故乡呼唤“我”,实则是“我”思念故乡。5.巧用第二人称“你”,表达强烈的感情。“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阿长与<山海经>》内容结构:1.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姓名。2.简略叙述憎恶、讨厌阿长的原因。3.详细叙述阿长讲长毛的事情以及为我买回《山海经》。4.补叙阿长悲苦的身世,抒发对阿长深沉的怀念之情。内容主题主题思想:本文以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起伏变化为线索,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既刻画了阿长粗俗好事、愚昧可笑的一面,又表现了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特点,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情感。1.双重视角(1)成年视角:使文章充满了温情和深沉的怀念,并揭示出阿长对“我”成长的重要意义。展现出作者对于像阿长一样生活困苦、遭遇不幸的下层劳动人民的人文关怀以及自我反思的愧意。(2)童年视角:真切地写出了自己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使文章起伏有致。儿时的感受使文章富有童趣,儿童的心态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切动人。2.欲扬先抑:以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对阿长不好的习惯,我是充满了憎恶、讨厌、不耐烦;听到她讲“长毛”的故事后,我对她产生空前的敬意;当得知阿长踩死隐鼠后,我的敬意消失,产生怨恨;当长妈妈买来《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写作手法《阿长与<山海经>》1.含义丰富:“伟大的神力”(1)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2)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2.大词小用(1)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2)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3)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果然都在内。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3.幽默调侃(1)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炙疮疤。(2)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语言品味《阿长与<山海经>》《山地回忆》1.分层:倒叙开头,引出回忆,首尾呼应。(1)想给农民代表送布,粗布衣服引出回忆。(2)回忆与妞儿一家的交往。(3)买布送给大伯全家,妞儿用红布做红旗。2.主要片段:以一双袜子为线索展开回忆。(1)袜子是贯穿小说的一条线索,并且推动情节向前发展。(2)象征着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亲密无间的关系。(3)以小见大,深化主题。表现了革命群众对战争胜利和新中国成立的无比欢欣和热爱。内容主题主题思想:小说通过对“山地蓝”的回忆,讲洗脸、做饭、纺线、贩枣等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在抗日战争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革命战士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赞美了新中国新气象、开拓创新精神。《山地回忆》1.人物形象:(1)性情爽朗、心直口快;(2)心地善良、乐于助人;(3)心灵手巧、勤劳纯朴。人物描写2.对话描写:①通过对话引主要人物出场。小说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法,引领了女孩子出场。②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全文中,大部分内容都是直接引语,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女孩子心直口快、善良勤劳的鲜明性格。③通过对话铺张(推动)情节。小说主要叙述了“卫生话题”“做袜子”“作运输”“买织布机”等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都是通过人物对话中铺展推动的。④运用对话中的伏笔、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文章中两次关于“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的对话,前后相应,表现了对话语言的构思精巧与浑然一体。《山地回忆》语言品味1.环境细节描写:冰冻的河流,刺骨的冷风,罕见的阳光,从细节上写出了山地环境的恶劣,为人物的出场提供背景。2.外貌细节描写:重神似不重形貌,比喻性描绘生动传神,耐人寻味,重点突出女孩贫寒的身份和吃苦耐勤的特征。3.动作细节描写:一系列的动作细节描写,将女孩俏皮活泼、率真可爱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两人之间的紧张气氛也被灿烂的笑容化解了。4.侧面细节描写:大伯口中的“沾光”,从侧面表现出女孩的质朴善良和对子弟兵的无私关爱之情。《台阶》内容主题主题思想:课文讲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自尊要强、吃苦耐劳、老实本分、坚韧不拔的农民形象。引发读者对物质与精神双重追求错位现象的多元思考。1.开端:梦想造台阶;(1-9)①父亲年轻时造了三级青石台阶;②父亲立志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发展:准备造台阶;(10-16)①父亲捡砖瓦、捡鹅卵石;②父亲种田、砍柴攒钱。3.高潮:建造新台阶;(17-25)①父亲起早贪黑造屋;②父亲起早踏黄泥;③父亲抬青石板闪了腰;④父亲精心养护台阶。4.结局:台阶成,人已老。(26-32)①父亲坐在新台阶上却感觉不自在;②父亲挑水上新台阶却闪了腰。1.人物形象:自尊要强、吃苦耐劳、老实本分、坚韧不拔的农民形象。2.细节描写:(1)父亲的草鞋:草鞋“磨穿了底”“堆得超过了台阶”,侧面表现了劳动强度之大,劳动之艰辛,生动表现了父亲为建造新屋而付出之多,突出了父亲的勤劳和执着。(2)父亲的脚:对父亲脚板和洗脚的详细描写,写出了父亲终年劳作的辛苦,表现了父亲吃苦耐劳的品质,也说明了家庭的贫穷。(3)父亲的头发:头发上露珠的动态变化,既体现了父亲的辛苦,又表现了父亲充满活力,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关爱和敬佩。形象的比喻,既突出了父亲的衰老,又烘托了父亲沮丧、失落的心情,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心疼和敬意。人物描写《台阶》4.重点突破概括分析人物1.人物描写定基调(1)外貌描写:如《列夫・托尔斯泰》中对托尔斯泰“植被多于空地的脸”“狮子鼻”的刻画,反衬其灵魂的深邃(外表粗鄙vs内心崇高)。(2)语言/动作描写:《孙权劝学》中孙权“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的命令式语气,体现政治家的果断与远见。2.典型事件显特质(1)《邓稼先》通过“隐姓埋名28年”“核试验中亲自检查碎片”等事件,塑造奉献牺牲、严谨负责的科学家形象。(2)《说和做》用“目不窥园研究典籍”“闹市游行示威”对比,凸显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潜心钻研与革命家的英勇无畏。概括分析人物3.对比/衬托现层次(1)《邓稼先》中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忠厚平实”vs“锋芒毕露”),突出其谦逊质朴的人格魅力。(2)《孙权劝学》中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惊叹,侧面烘托吕蒙虚心好学的转变。4.关键词句抓核心直接提取文中评价性词语:如《邓稼先》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鲜为人知”,《说和做》中的“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分析关键语段作用关键语段种类1.直接点明主题、人物精神的议论/抒情句2.刻画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3.体现文章结构的过渡句、首尾句4.使用特殊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排比等)的句子答题方法总结1.定位句子/段落:明确具体位置(开头、结尾、中间)。2.分析手法:判断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等。3.联系内容:结合上下文,解释句子/段落在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结构衔接中的作用。4.总结意义:点明其对全文的价值。发现关键语句1.开头段落:开头段落常常包含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背景介绍,对于理解整篇文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结尾段落:结尾语句通常是对全文的总结或主题的升华,理解结尾语句对于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非常关键。3.过渡句:过渡句在文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可能出现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发展脉络。4.特定情境下的语句:在某些具体情境中,如表现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语句,这些语句通常含有丰富的情感或故事发展的关键信息。5.抒情或议论句:这类语句可能出现在文章中的任何部分,作者通过这些句子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对事件的看法,对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尤为重要。关键语句的位置及作用把握抒情方式用词: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句式: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修辞:呼告、拟人、反复、排比;人称:第二人称。抒情方法借景抒情:景物描写、环境烘托;移情于物:意象铺陈与画面叠现;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比喻、联想、想象。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理解标题作用标题的作用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营造)气氛,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③概括或暗示文章的主要内容。④贯穿全文的线索。⑤交代写作对象,点明主人公或线索人物。⑥点明或暗示、凸显文章主题。⑦寄托……的情感等。梳理标题作用标题的作用1.《阿长与<山海经>》:点明了主人公和主要事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2.《山地回忆》: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暗示文章的主要内容。3.《台阶》:题目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暗示文章的主要内容。4.《卖油翁》:点明故事主人公。说一说第三单元四篇课文的题目分别有哪些作用?把握叙事角度1.第一人称视角(限知视角,叙述者=人物):增加代入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叙述更有悬念;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距离,便于抒发感情和详细描写心理。2.第二人称视角:直接对话,真切自然,便于抒情;若对象为物,则具有拟人效果。3.第三人称视角(全知视角,叙述者>人物):以旁观者身份讲述故事,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叙述相对自由,可以在不同人物、事件中自由切换;让读者能够了解到所有的真相。4.特殊视角:儿童视角:使得情节更显真实,纯真感人或体现童真童趣或通过表现事件对孩童的影响,深化主旨;成年视角:从现在的角度看待过去发生的事件,审视、反思、批判往事,揭示主题。叙事角度6.真题演练1.“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关键语句作用【答案】承接上文,领起下文对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的具体介绍。【解析】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根据文章第七段“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可知,文章第一段至第六段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所获得成就,而第八段“另外一个方面”是承接着上文来说的;同时根据第十段“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及第十二段“他‘说’了,跟着的是‘做’”可知,文章后半部分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所以第八段“作为革命家的方面”一句开启了下文的介绍。2.体会句中加红词语的表达效果。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细节描写赏析【答案】运用细节描写,描写了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时大义凛然的从容姿态,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大无畏革命精神的颂扬与敬仰之情。【解析】本题考查细节的作用。“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具体形象地写出闻一多先生参加示威游行时的大义凛然、毫不畏惧的动作神态。联系第⑧段“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当时国民党特务采用暴力和暗杀等手段制造白色恐怖,闻一多等革命党人面临的是被暗杀的生命危险,但是,在示威游行时,他“走在最前面”“昂首挺胸”,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表现了他不怕牺牲,与国民党斗争到底的大无畏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大无畏革命精神的赞美与敬仰。3.肖像描写是很难的,浅了很难描绘出人物肖像,深了让人难以理解。请结合《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探讨如何进行肖像描写?人物写作手法【答案】示例:一是抓住人物面部特征,比如文章第一段就抓住托尔斯泰面部多毛的特点;二是精心选用词语,比如托尔斯泰评价自己的话“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三是恰当借助修辞手法,比如“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写作手法。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文章内容,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即可。4.探究下列语句在抒情方面的特点及作用,写出你的发现。①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②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④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抒情方法及作用【答案】四句话都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有的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有的用设问、反问的句式,都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强烈的赞美之情,凸显主题、强化感情,让情感的抒发充沛而有层次,增强文章的感染,抒情效果突出。【解析】①句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同时也起到强调作用。②句运用排比,且直接抒情,将战士们的精神品质直接叙述出来,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强调了对他们的赞美和崇敬之情。③句运用反问,肯定战士们的崇高地位,强烈抒情。④句运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综合了议论,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强烈抒情。这些内容独立成段,相互呼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自然变换,既彰显出志愿军战士的崇高精神,又表达出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深化了文章的思想意义。5.给下面句子写一条批注,写出批注角度和批注内容。

烈士们的尸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迸裂,涂了一地。另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