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练寒假验收卷(新高考题型)(一)高一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我国广袤的大地上,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自然村落。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和发展,再现传统村落质朴之美?传统村落,既要有“形”,也要有“神”。在修复改造中,设计者要在传统村落物质性的空间存续上做足文章,保护、修复、回归传统聚落形态,强化乡村风貌特色;也要在精神性的文化传承上下功夫,发展、织补、延续传统乡村文脉,在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现代文明的同时,兼顾地域文化的保护,留住乡愁。在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板万村的改造实践中,团队基于该村保留的大量传统建筑和民族传统文化,从整体改造理念出发展开设计。在“形”的塑造上,对村中尚留的传统木构吊脚楼和风貌迥异的新建砖混房屋,进行了建筑风貌统一修缮设计。同时,团队还在村中人流聚集的地方,设计了可供聊天、休息的木廊、凉亭,为村民搭建交流空间。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更重要的是通过“形”的塑造,激发“神”的活力。设计团队努力将振兴传统工艺、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村落改造相结合。比如,团队将板万村闲置民居改造成刺绣、织布、酿酒等传统手工艺作坊;新建文化传习所、风雨桥;修整戏台;对村小学进行整体改造和扩建,增建了图书馆和文化乡土教室;改建土陶窑以恢复传统制陶工艺……经过改造,板万村“形”“神”兼备,整体风貌更美了,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性保护做了起来,非遗展演活动也多起来了。传统村落的振兴,需要尊重自然、细心呵护大自然的馈赠,还需适应自然、因地制宜。这既是先民的营造智慧,也是传统村落与自然环境相融相生的关键。浙江松阳县“拯救老屋行动”,强调在改造中尊重当地古村落的原生态,从而绘就一幅别具韵味的“山居图卷”。松阳县群山环绕、云蒸霞蔚,黄墙黛瓦的传统村落置于其中,更添古朴之美。为解决老屋无人居住,村落生机渐失的困扰,设计团队尽可能还原村落传统风貌;同时,保留推开窗见山、抬起头观星的生态特色,使改造后的传统村落与自然相辅相成,吸引许多人来此体验,写下一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诗篇。传统村落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自然和人文有机融合的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中长期积淀形成的,饱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构成乡村聚落的建筑,其价值并不完全在于历史长短,还在于不同时代印记丰富真实的整体呈现。所以,传统村落的改造设计,既不能片面还原某一时期的风貌样式,也不能简单移植异域文化以求创新,而应树立在传承中创新的历史观念,通过更新改造,激活已失去原有功能的建筑,延续其生命。江西德兴市是药材的主产区之一。如何使深山里的村落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对局部老建筑群进行改造以传承中医药文化或许是个答案。改造中,设计团队遵循“结构改造、功能再造、文化塑造、生态营造”原则,对德兴花园村一处曾是学校的老建筑群进行改造活化——完整保留原来校舍一、二层的砖混建筑,并在原来南北向布局的建筑群上,加建东西向的二层钢结构建筑,新老建筑错层叠置,形成了丰富的立体院落空间,创造了崭新的视觉空间形象。设计团队在新建筑群中植入了中医药教学、试验、体验等功能,成功将其改造成了中医药试验培训基地。改造后的建筑群,被杏林馨香浸染,成为带有时代印记的赣鄱文化“新地标”。周边的村民们也把这里当作公共活动空间,中医药文化在乡村创新性改造中得到传承。随着乡村振兴步伐加快,如何让传统村落既不被迅速发展的现代文明抛下,也不被过度开发所破坏,是需要认真思考的时代课题。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从传统村落独特的自然形态和人文价值出发,以艺术的视角介入乡村振兴,将有助于实现传统村落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回归。(摘编自吕品晶《传统村落,回归自然与人文之美》)材料二:乡村振兴长期需要城市的支持,具体表现为外界人员与资金的介入。近几年各地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前进证明这种外力是不可或缺的,它包括财力与人力(含智力、技术、管理)两个方面,人力比财力更为重要。鉴于乡村振兴的艰巨性、长期性,外力的介入应该建立长效机制,需要政策支持及有组织的引导。我们的高校、规划设计部门也应该把当前对传统村落的热情转化成行动,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性支撑,并为此研究具体的措施,如:长期和短期的人才培养,专业与课程的设置,乡村课题研究的长性、针对性、实效性,驻村规划师、建筑师制度的建立等等。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村,对象是农民,主人是村民;今天及未来乡村的居住者、从业者、管理者、享用者主要是当地的村民,虽然不排除未来也可能有城市来的移民,但他们不可能“喧宾夺主”。村民不仅是乡村经济的主人,乡村社会的主角,而且是乡村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传承人,因此,他们是乡村振兴真正的内在动力。乡村振兴只有以内力为主,外力为辅才有希望,才可持续。(摘编自朱良文《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传统村落再思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村落的“神”,是指凝聚在乡村聚落形态上的文化,即传统乡村文脉,具体表现为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的现代文明和特定的地域文化。B.“拯救老屋行动”立足县域实际,发掘老屋价值,对传统民居进行修缮和利用,在传承中创新,全面激活了已失去原有功能的建筑。C.乡村聚落的建筑的价值与其历史长短没有必然联系,而与其所饱含的历史信息、文化记忆及其对不同时代印记丰富真实的整体呈现密切相关。D.传统村落的振兴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事业,首先靠城市在长效机制下的财力与人的支持,其次靠农民在乡村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努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设计团队在对板万村的改造实践中,综合考虑了要素的改造和提升,将传统村落内化为具有文化活力的社会结构,外化为具有整体之美的乡村景观。B.大自然给予传统村落宁静优美的环境,传统村落往往与大自然相融相生,人、建筑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在大地上绘就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C.设计团队对德兴花园村一处曾是学校的老建筑群进行改造活化使中医药文化得到传承的做法,为深山里的村落实现特色发展做出了完美的示范。D.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是村民,要把人才振兴放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提升村民素质,促进乡风文明,发现和培养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带头人。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范畴的一项是()(3分)A.农耕生活中天人合一的空间格局B.引进大型化工厂、造纸企业C.辽西地区典型囤顶式居民建筑D.鼓励中青年学习编织、刺绣4.材料一主要使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为什么这样安排?请简要分析。(4分)5.材料一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和发展,再现传统村落质朴之美。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6分)【答案】1.A2.C3.B4.①材料一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②在每提出一个自己的观点后都运用真实、可靠,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这样安排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5.①加强整体修复改造,使其“形”“神”兼备。(加强整体修复改造,通过“形”的塑造,激发“神”的活力)②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诗篇。(尊重自然、细心呵护大自然的馈赠,还需适应自然、因地制宜)③注重文化传承创新。【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在传承中创新,全面激活了已失去原有功能的建筑”错误,张冠李戴,“拯救老屋行动”这个例子论证的是振兴传统村落要做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非在传承中创新。C.“而与其所饱含的历史信息、文化记忆及其对不同时代印记丰富真实的整体呈现密切相关”理解错误,原文是“构成乡村聚落的建筑,其价值并不完全在于历史长短,还在于不同时代印记丰富真实的整体呈现”。D.“首先靠城市在长效机制下的财力与人力的支持,其次靠农民在乡村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努力”错误,主次颠倒,根据文意,“乡村振兴只有以内力为主,外力为辅才有希望,才可持续”,而内在动力应是村民。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为深山里的村落实现特色发展做出了完美的示范”错误,太过绝对,原文是“江西德兴市是药材的主产区之一。如何使深山里的村落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对局部老建筑群进行改造以传承中医药文化或许是个答案”。注意“或许”的说法。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题干中说的是“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材料一提到不仅要保护“形”,还有保护“神”。AC是对“形”的保护;D是对“神”的保护;B.“大型化工厂、造纸企业”不属于传统村落内容,而是现代工业范畴,因而不属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范畴。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比如在论证“传统村落,既要有‘形’,也要有‘神’”时,以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板万村的改造实践为例进行论证,“在‘形’的塑造上,对村中尚留的传统木构吊脚楼和风貌迥异的新建砖混房屋,进行了建筑风貌统一修缮设计。同时,团队还在村中人流聚集的地方,设计了可供聊天、休息的木廊、凉亭,为村民搭建交流空间”;在论证“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更重要的是通过‘形’的塑造,激发‘神’的活力”时,仍然以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板万村的改造实践为例进行论证,“团队将板万村闲置民居改造成刺绣、织布、酿酒等传统手工艺作坊;新建文化传习所、风雨桥;修整戏台;对村小学进行整体改造和扩建……”;在论证“传统村落的振兴,需要尊重自然、细心呵护大自然的馈赠,还需适应自然、因地制宜”时,以浙江松阳县“拯救老屋行动”为例进行论证,“为解决老屋无人居住,村落生机渐失的困扰,设计团队尽可能还原村落传统风貌;同时,保留推开窗见山、抬起头观星的生态特色……”。这样论证的作用是:在每提出一个自己的观点后都运用真实、可靠,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这样安排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第2段有“传统村落,既要有‘形’,也要有‘神’”,第3段在写对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板万村的改造时强调“从整体改造理念出发展开设计”,第4段有“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更重要的是通过‘形’的塑造,激发‘神’的活力”,可见保护传统村落要加强整体修复改造,使其“形”“神”兼备。材料一第段5段有“传统村落的振兴,需要尊重自然、细心呵护大自然的馈赠,还需适应自然、因地制宜”,第6段在写浙江松阳县“拯救老屋行动”时强调“为解决老屋无人居住,村落生机渐失的困扰,设计团队尽可能还原村落传统风貌;同时,保留推开窗见山、抬起头观星的生态特色,使改造后的传统村落与自然相辅相成,吸引许多人来此体验,写下一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诗篇”,可见保护传统村落要尊重自然、细心呵护大自然的馈赠,还需适应自然、因地制宜。材料一第7段有“传统村落的改造设计,既不能片面还原某一时期的风貌样式,也不能简单移植异域文化以求创新,而应树立在传承中创新的历史观念,通过更新改造,激活已失去原有功能的建筑,延续其生命”,第9段写“对德兴花园村一处曾是学校的老建筑群进行改造活化——完整保留原来校舍一、二层的砖混建筑,并在原来南北向布局的建筑群上,加建东西向的二层钢结构建筑,新老建筑错层叠置,形成了丰富的立体院落空间,创造了崭新的视觉空间形象。设计团队在新建筑群中植入了中医药教学、试验、体验等功能,成功将其改造成了中医药试验培训基地”,可见保护传统村落要注重文化传承创新。(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坟场救人茹志鹃新四军北撤后的第三年,十月尾的一个阴天。在镇东五里多远的地方,大路边有一大片乱坟场。这就是有名的“穷鬼滩”,后来这里又成了清剿队的刑场;不过那时被杀害的人也都是穷人,所以大家还是叫它“穷鬼滩”。这里的坟堆大都只有二三尺高,四周稀稀散散地站着几株秃树。来上坟的人很少,野草长得遍地都是,齐齐地有半人高。草已枯黄,给风吹得瑟瑟沙沙地响。离大路较远,有一座坟,坟上还按了个定胜糕似的坟帽,土色是新的。坟前插着一炷香,放着一碗饭,那饭早已凉了。新烧的一堆纸灰,给风一吹,夹杂着枯叶,一起旋转着直升起来。天色阴沉,黯淡。关大妈坐在儿子的坟前,也没唉声叹气,也没号哭,只是发愣。她老觉得桂平还穿了那件白粗布单褂,敞开了怀,五花大绑地给人押着站在自己面前,响亮地说着:“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别想我,可要记住这个仇……”乌云一团接着一团,满天灰沉沉地见不到一块蓝天,只有一只老鹰在低空盘旋着。关大妈眼睁睁地瞪着远处,耳朵里嗡嗡地响着儿子说的那句话:“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啊……”自从大军北撤以后,儿子一直好像背着自己在做些什么事。常常深更半夜的在外跑。去年年底,一天晚上,一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提了一个硬小包来找他,那小伙子住了半宿,就悄悄地走了。哪知天刚放亮,清剿队下乡来清乡了,她急忙起来,脚还没跨出房门,就看见桂平高高地爬在屋梁上,正在把那硬包里的纸片,往屋顶上二梁木里塞。关大妈一想起这事,又把儿子临死前的那句话,跟他临死时那不慌不忙的样子一对,心里好像明白了许多。叭!一声清脆的枪声,像打在耳朵跟前似的,吓得关大妈急忙站起。可四周静悄悄的,不见个人影,风仍在摆弄那一片野草。掉头望望通到镇上去的那条大路,连个过路人也没有,只是在远处扬起了尘土。关大妈放下心,正要坐下来,忽又听到“砰砰”两下,接着就看到靠近大路那边的草,乱纷纷地朝两边倒。关大妈不由自主地走上几步去看,只见一个人,脸朝下,趴在地上直喘,肩膀上一大片血,把件蓝布褂子都渗透了。关大妈给怔住了。那人听到响动,就一跃站起来想走,却正好和关大妈打了个照面。那人呆住了,关大妈也抽了一口冷气。这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不是在我家跟桂平住过半宿的吗?……唉!这孩子顶多比桂平大两三岁,看他淌的这些血,淌得脸都变了色……砰砰,枪声又在大路那头响起来,关大妈眯起眼朝大路上一望,隐约地看见跑来了十多个人。回头一看,那小伙子,一弯腰正想走。突然,关大妈自己也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力气,一伸手,拉住他就朝桂平坟前跑。清剿大队上的两个家伙,满身臭汗,吆五喝六地跑进坟场,只见两个老太婆,一个趴在坟上,一个正在一边哭嚷:“好了!哭两声就算了,你总算也对得起他了……”“喂!老太婆,看见有人朝这里跑没有?”“啊?人哪?——喏!死了呀!是她的小儿子,死了两个月了。”关大妈大声说着,连自己听着,也觉得这不像自己的喉音了。敌人跺着脚,又对着关大妈的耳朵叫了一遍。“人?……”关大妈恐怖地叫了一声,说道:“啊呀!老总啊!你把我的汗毛都说得竖起来了,你们难道不知道,这里是个多年的乱坟场,有名的‘穷鬼滩’。到了月初月半,碰到天阴下雨,连大白天都会出来游魂的,我们上坟的都不敢单身来,老总,你可不能这么吓我这个老太婆呀!……”天色更黯淡,更阴沉了,枯草瑟瑟地摇摆着。叭的一声枪响,划破了死般的沉寂,敌人对空放了一枪,壮了壮胆,又对准趴在坟上的老太婆,踢了一脚,正要开口,关大妈就接口道:“她哭得晕过去好几回,恨不得跟了她儿子去呢!还管什么人跑不跑的。”这时,天上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两个贼兵向四周瞅了两眼,走了几步,又紧走了几步,就慌慌张张地跑起来,活像后面有人在追似的,一直跑出了坟场。关大妈看他们走远了,赶紧拉着那个戴着她的头巾草帽,穿着她的大褂的小伙子说道:“孩子,我们快回吧……”关大妈活了五十多岁,很少这样喜欢过,原来自己救的这个小伙子,就是倪老虎。(选自《关大妈》,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儿子桂平曾说“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正是这朴素的阶级觉悟,成了关大妈临危救助革命者倪老虎的直接动力。B.关大妈第一眼见到受伤的倪老虎,“那人呆住了,关大妈也抽了一口冷气”,这是因为倪老虎的伤势太严重了,让关大妈手足无措。C.关大妈的儿子桂平牺牲后,他的革命战友倪老虎坚持敌后斗争,遭到清剿大队的追捕,中弹受伤后,他冲进了桂平新坟附近的草丛中。D.“她哭得晕过去好几回,恨不得跟了她儿子去呢!还管什么人跑不跑的”一句含有“她都伤心糊涂了,可能又晕过去了”的潜台词。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坟场救人》为题,直接点明作品叙写的中心事件,这样拟题,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又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B.小说脉络清晰,环环相扣。关大妈祭坟、关大妈忆儿、关大妈救人、关大妈与倪老虎回家分别为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C.小说引人入胜,先后四次用拟声词“叭”“砰砰”“砰砰”“叭”描写清剿大队追兵的枪声,营造越来越紧张的故事氛围,使读者的心越揪越紧。D.“穷鬼滩”是关大妈与倪老虎的交汇点,小说通过关大妈智救革命者的故事,着力展示她与清剿大队斗智中所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的品质。8.小说中写关大妈应付清剿大队盘问时,“关大妈大声说着,连自己听着,也觉得这不像自己的喉音了”,这表现了关大妈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9.小说开头和情节展开后有多次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案】6.B7.C8.①关大妈回答清剿大队盘问时的声音很响,跟她以往忍气吞声的说话习惯不同,她比以前的自己更勇敢大胆。②关大妈回答时从容镇定,这种冷静机智也是与以前的自己大有区别的。③这说明关大妈已从一个普通农妇向革命者转变靠拢。9.①小说开头部分对“穷鬼滩”坟场荒凉冷寂的描写,意在渲染凄清悲凉的气氛,烘托儿子牺牲后关大妈内心的悲苦。②作为社会环境描写,阴森荒凉的“穷鬼滩”表现了当时革命斗争的残酷和普通民众生活的艰难。③小说在情节展开后,对“穷鬼滩”坟场阴森荒凉的环境特征还有几次描写,其作用主要是推动情节的发展:正是“穷鬼滩”坟场的阴森荒凉,为关大妈对倪老虎的救助和清剿大队的疏于盘查提供了合理性。【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这是因为倪老虎的伤势太严重了,让关大妈手足无措”错误,这是因为他们彼此都觉得对方似曾相识,结合原文“这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不是在我家跟桂平住过半宿的吗?”分析可知,并非手足无措,“突然,关大妈自己也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力气,一伸手,拉住他就朝桂平坟前跑”,可见关大妈看到敌人是灵机一动,赶紧救人。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C.“营造越来越紧张的故事氛围,使读者的心越揪越紧”错误,文中先后四次描写了枪声,“叭!一声清脆的枪声”“忽又听到‘砰砰’两下”“砰砰,枪声又在大路那头响起来”,前三次是越来越紧张,最后一声是敌人对空放的一枪,“叭的一声枪响”,是敌人在给自己壮胆,读者内心是激动欣慰,为关大妈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和即将成功的营救而暗喜,同时也暗笑敌人的愚笨怯懦。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人物形象并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联系上下文有助于理解,比如关大妈“大声说着”“啊?人哪?——诺!死了呀!是她的小儿子,死了两个月了”,从中可见,此时此刻的关大妈是无比机智地为掩护受伤的革命者倪老虎而大声说话应付敌兵,并随机应变地说出这样一番连她自己都感叹震惊的言语,居然是如此地合情合理,体现出作为母亲的她在面临敌兵时的勇气和从容。“也觉得这不像自己的喉音了”,说明今日的关大妈与以往不同,如果说此时是勇敢无畏,那以往应该是懦弱胆小的,作为家庭主妇、普通劳动者从没有大声言语过,此时此刻为了保护受伤的革命者,关大妈豁出去了,可谓拼尽了老命,以远远超出自己平时和想象的灵活应变能力和淡定自若的心态对敌,已经不仅仅是比从前更勇敢了,甚至是做了一件伟大而有意义的事情,连她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有这样大的能力。从中可见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因为儿子无畏无惧革命精神的影响和儿子被杀害的仇恨心理而变得强大起来,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农妇,而是一心向革命者靠拢,俨然为成熟的战士了。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的作用有: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人物心理。④象征和暗示。⑤交代人物活动场所。⑥展开、推动故事情节。首先要找到环境描写的词句,然后从以上各角度加以分析总结。开头处有“在这里的坟堆大都只有二三尺高,四周稀稀散散地站着几株秃树。来上坟的人很少,野草长得遍地都是,齐齐地有半人高。草己桔黄,给风吹得瑟瑟沙沙地响”“新烧的一堆纸灰,给风一吹,夹杂着枯叶,一起旋转着直升起来”“天色阴沉,黯淡”,“坟堆”“几株秃树”“野草”“桔黄”等词表现了坟场的荒凉,渲染了凄清悲凉气氛,烘托了关大妈失去儿子后的悲伤心理,“关大妈坐在儿子的坟前,也没唉声叹气,也没号哭,只是发愣”,表现了关大妈在儿子牺牲后内心的悲苦。情节展开后“乌云一团接着一团,满天灰沉沉地见不到一块蓝天,只有一只老鹰在低空盘旋着”“天色更黯淡,更阴沉了,枯草瑟瑟地摇摆着”“可四周静悄悄的,不见个人影,风仍在摆弄那一片野草。掉头望望通到镇上去的那条大路,连个过路人也没有,只是在远处扬起了尘土”,不仅渲染了“穷鬼滩”的特殊环境和阴森气氛,也为关大妈想出如何解救倪老虎而埋下伏笔,并为敌兵们害怕此地“大白天都会出来游魂”的胆小怯懦情形和最终迅速离开张本铺垫。此外,“后来这里又成了清剿队的刑场;不过那时被杀害的人也都是穷人”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中,革命斗争的艰难。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上余青州书苏洵洵闻之,楚人高令尹子文①之行,曰:“三以为令尹而不喜,三夺其令尹而不怒。”其为令尹也,楚人为之喜;而其去令尹也,楚人为之怒。己不期为令尹,而令尹自至。夫令尹子文岂独恶夫富贵哉?知其不可以求得,而安其自得,是以喜怒不及其心,而人为之嚣嚣。嗟夫!岂亦不足以见己大而人小邪?脱然为弃于人,而不知弃之为悲;纷然为取于人,而不知取之为乐。昔者,明公②之初自奋于南海之滨,而为天下之名卿。当其盛时,激昂慷慨,论得失,定可否,左摩西羌,右揣契丹,奉使千里,弹压强悍不屈之虏,其辩如决河流而东注诸海,名声四溢于中原而磅礴于戎狄之国,可谓至盛矣!及至中废而为海滨之匹夫,盖其间十有余年,明公无求于人,而人亦无求于明公者。其后,适会南蛮纵横放肆,而莫之或救。明公乃起于民伍之中,折尺“棰”而笞之,不旋踵而南方乂安。夫明公岂有求而为之哉?适会事变以成大功,功成而爵禄至。明公之于进退之事,盖亦绰绰乎有余裕矣。悲夫!世俗之人纷纷于富贵之间,而不知自止!达者安于逸乐,而习为高岸之节,顾视四海饥寒穷困之士,莫不颦蹙呕哕而不乐。穷者藜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此二人者,皆不可与语于轻富贵而安贫贱。何者?彼不知贫富贵贱之正味也。惟天下之习于富贵之荣而忸于贫贱之辱者,而后可与语此。洵,西蜀之匹夫,尝有志于当世,因循不遇,遂至于老。然其尝所欲见者,天下之士,盖有五六人。五六人者,已略见矣:而独明公之未尝见,每以为恨。今明公来朝,而洵适在此,是以不得不见。伏惟加察,幸甚!(选自苏洵《嘉祐集》,有删改)[注]①子文:姓斗,名谷於菟,字子文。楚国内乱,子文自毁其家,以纾国难。三次被免去相位,毫无愠色。②明公:对于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的尊称,此处指余靖,时任青州知州。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穷者藜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B.穷者藜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C.穷者黎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D.穷者藜藿不饱/布褐不暖/习为贫贱之所摧折/仰望贵人之/辉光则为之颠倒而失措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令尹,春秋时期楚国官名,位同国相。B.中原,在古代系华夏族部落集中分布的区域。C.匹夫,多指无学识、有勇无谋的人。D.伏惟,表示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洵先写古代贤士令尹子文在令尹职位上三起三落,楚人为他喜悦,替他愤怒,而他本人却心态平和,意在引出下文对余靖的赞颂。B.苏洵写出了余靖出使戎狄之国时和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时的表现,也借此讽刺了当政者的软弱无能,表现了自己的爱国情怀。C.苏洵刻画了世俗之人骄于富贵、耻于贫贱的丑陋之态,与余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余靖的高尚人格。D.苏洵在文中表达了对余靖君子之风的推崇之情和拜谒对方的急迫心情,同时也含蓄地透露了自己的心志。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脱然为弃于人,而不知弃之为悲;纷然为取于人,而不知取之为乐。悲夫!世俗之人纷纷于富贵之间,而不知自止!14.请概括余靖的形象特点。(3分)【答案】10.C11.C12.B13.(1)超脱的样子,被人抛弃,却不知道抛弃他是悲哀的事;忙乱的样子,被别人任用,却不知道任用他是乐事。(2)可悲啊!世俗的人在功名利禄之间忙碌追求,却不知道自行停止。14.余靖出使戎狄之国时慷慨无畏,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时机智勇武,面对功成名就和失意落魄时心境淡然,具有宠辱不惊的君子之风。【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习为贫贱之所摧折”的意思是习惯被贫贱的处境摧残折磨。省略主语“穷者”,“习”作谓语,“为贫贱之所摧折”作宾语,且“为……所……”是固定句式,句中不能停顿,应在“摧折”之后停顿,这样就排除A、B项。“仰望贵人之辉光”中省略主语“穷者”,“仰望”作谓语,“贵人之辉光”作宾语,应在“辉光”后停顿,这样就排除D项。疏通语意为:处境困难的人吃粗劣的汤羹却不饱,穿粗布衣服却不暖,习惯被贫贱的处境摧残折磨,仰望贵人的光辉,则神魂颠倒惊慌失措。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匹夫,多指无学识、有勇无谋的人”错。“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B.“借此讽刺了当政者的软弱无能,表现了自己的爱国情怀”错,属于无中生有。苏洵写出了余靖出使戎狄之国时和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时的表现,表明余靖不以富贵为荣,不以贫贱为耻。苏洵高度评价了余靖的德行,表达了自己对余靖那种超脱世俗,将富贵贫贱、荣辱进退等闲视之的君子之风的仰慕和称颂,体现了作者对趋炎附势、追求荣禄的庸俗小人的鄙视和弃绝。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句得分点为:“脱然”,超脱的样子;“为”,被;“为悲”,是悲哀的事;“纷然”,忙乱的样子;“取之为乐”,任用他是乐事。第(2)句得分点为:“纷纷”,忙碌追求;“自止”,自行停止。1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根据“当其盛时,激昂慷慨,论得失,定可否,左摩西羌,右揣契丹,奉使千里,弹压强悍不屈之虏,其辩如决河流而东注诸海,名声四溢于中原而磅礴于戎狄之国”“适会南蛮纵横放肆,而莫之或救。明公乃起于民伍之中,折尺‘棰’而笞之,不旋踵而南方又安”分析概括:余靖出使戎狄之国时慷慨无畏,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时机智勇武。根据“及至中废而为海滨之匹夫,盖其间十有余年,明公无求于人,而人亦无求于明公者”“夫明公岂有求而为之哉?适会事变以成大功,功成而爵禄至。明公之于进退之事,盖亦绰绰乎有余裕矣”分析概括:余靖面对功成名就和失意落魄时心境淡然,具有宠辱不惊的君子之风。参考译文:我听说,楚国人认为令尹子文的行为高尚,说:“三次任命他为令尹却不高兴,三次剥夺他令尹的职位却不愤怒。”他做令尹,楚国人替他高兴;而他不做令尹,楚人替他愤怒。我没期望做令尹,但令尹这个官位自己来了。那令尹子文难道只是厌恶富贵吗?知道它不可以求得,但安其所得,因此喜怒不触及他的内心,而别人却因此喧哗讨论。啊!难道这也不足以看出自己的大度别人的小气吗?超脱的样子,被人抛弃,而不知道抛弃他是悲哀的事;忙乱的样子,被别人任用,却不知道任用他是乐事。以前,明公您刚开始振起于南海之滨,成为天下的名臣。正当得意之时,激昂慷慨,讨论得失,判定对错,左边揣摩西羌,右边揣摩契丹,奉命出使千里之外的地方,打压强悍不屈服的外敌,你的辩才好像是决口的河流向东注入大海,名声在中原四溢,在戎狄等蛮夷中也显出磅礴气势,可说是最为兴盛!等到中间被罢黜成为海滨的平民百姓,大概这中间有十多年,您对人无所求,而别人对您也无所求。那以后,恰逢南方少数民族肆意放纵作乱,却没有人能够去解救这危难。您于是在百姓的队伍中奋起,鞭笞他们,不多时间南方安定。您难道是有所求而做这事吗?恰好遇到重大事件而成就大的功业,功业成,爵禄自然到了。您对于出仕退隐之事,大概也是绰绰有余啊。可悲啊!世俗的人在功名利禄之间忙碌追求,却不知道自行停止。得志的人,安于享乐,习惯高高在上的样子,回头看四海之内忍受饥寒、走投无路之人,没有不皱眉皱额呕吐不高兴的。处境困难的人吃粗劣的汤羹却不饱,穿粗布衣服却不暖,习惯被贫贱的处境摧残折磨,仰望贵人的光辉则神魂颠倒惊慌失措。这两种人都不可以对他们说轻视富贵安于贫贱的事。为什么呢?他们不知道贫富贵贱的本质含义。只有天下那些习惯于富贵的荣耀,而且习惯于贫贱的耻辱的人,才可以与他们谈论此类话题。我是四川西部的平民百姓,曾有志于当世,拖延时光未曾有所作为,便到了老年。然而我曾经渴望拜会的人,普天之下,大概五六人而已。那五六个人,我大都已见过,可是唯独不曾见过阁下您,常常认为是遗憾。如今您回来朝中,而我又在这里,因此不得不见您。俯伏思量盼望您的回音,我将不胜荣幸!(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拟古(其七)陶渊明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1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写春天日暮时分的景象,天空明净澄澈,春风轻柔温和,构画出一幅自然春意融融、人物心旷神怡的沐春图,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B.在这美好的清夜,一位佳人一边饮酒一边唱歌,直到天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并具,写足了“信可乐也”的情绪,也为后篇的抒情蓄势。C.五、六两句乐极悲来,写佳人唱完歌后发出长长的叹息,善感的心中洒出种种复杂的思绪;如此的美丽春夜又能存在几时?自己的芳华又能保持多久?D.这是一首仿拟同类题材的古诗而创作的诗歌,本诗承袭了从屈原到《古诗十九首》,再到曹植所形成的借“美人”来抒写自己情感的文学传统。16.“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15.A16.①运用叠词和衬托手法写景,用“皎皎”状月并以云相托,用“灼灼”写花,兼以叶相衬,生动传神地写出花月交辉的美好景象。(叠词和衬托,答出一种即可)②运用比喻手法,以月和花之美来比佳人正值青春年华,靓丽动人,享受着生命和生活的美好。③以乐衬哀,眼前如花似月的一切越美好,越能反衬出下面诗句“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所表达的是抒情主人公的惶恐、失意和焦虑。【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的说法不恰当,“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这两句表达的是佳人复杂的心绪和青春年华易逝的伤感,全诗的情感有先乐后哀的明显转变。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运用叠词表现事物的美好。皎皎,洁白明亮的样子。灼灼,明艳的样子。读来富有音乐之美,更突出明月和鲜花的美丽。同时以“云”来托“月”,以“叶”来衬“花”,生动传神地写出花月交辉的美好景象。此诗主要描写的是“美人”,此句的“月”和“华”都是比喻手法,用世间美好的事物表现女子正值青春年华,正是生命中最美的时节。“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自然是世间美好的事物。但“云间月”盈而复亏,“叶中华”艳而复萎。生命越是美好,越是让人担忧它的逝去。这句话与下句“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的担忧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以乐衬哀的写法,眼前如花似月的一切越美好,越能反衬出“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的伤感,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惶恐、失意和焦虑。(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了刘裕父子的典故,刘裕是“____”的气概,同样是北伐,刘义隆却是“____”的狼狈结局。(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抒发人生感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人生感慨的句子“____,____”。(3)北宋理学家张载有言“为往圣继绝学”,韩愈《师说》中“____,____”正好诠释了教师在文化传承方面肩负的重要责任。【答案】气吞万里如虎赢得仓皇北顾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赢”“仓”“受”。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倘若提及黄沙岭,想必鲜有人知。但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近乎。这条从南宋走来,成为江南一个美丽的注脚,因了亲弃疾的这首词而因此得名。黄沙古道是古时从上饶通往铅山石塘的必经之路。辛弃疾四十三岁那年,被谏官弹劾,惹得龙颜大怒,罢官,携家在信州上饶定居。辛弃疾被迫离开战场,由一个抗金英雄改行当专业词人。这期间,辛弃疾常往返于上饶和铅山,写下有关上饶的词,多达两百首。可见,上饶是个多么有气场的地方。一个文人的气养足了,胸襟开阔豁达,才能有的创作灵感。沿着上饶黄沙村出来,徒步数里,人烟逐渐稀少。山涧如一把天工神斧,凭空将黄沙岭斫为两半。山岬摆着形状不一的造型踅进山的皱褶里,给山平添了几分森严。流水潺湲,,让人想起古琴的声音,但绝不是古筝。古筝俗了些,是用以表演助兴的热闹。古琴则不然,是独坐幽篁轻拨琴弦,弹奏一曲寻觅知音的绝响。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家喻户晓源源不断泠泠作响高朋满座B.耳熟能详源远流长泠泠作响狐朋狗友C.家喻户晓源远流长万籁俱寂狐朋狗友D.耳熟能详源源不断万籁俱寂高朋满座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条从南宋走来,因了辛弃疾的这首词而因此得名,成为江南一个美丽的注脚。B.这条从南宋走来,因了辛弃疾的这首词而得名,成为江南一个美丽的注脚。C.这条从南宋走来的古道,因了辛弃疾的这首词而因此得名,成为江南一个美丽的注脚。D.这条从南宋走来的古道,因了辛弃疾的这首词而得名,成为江南一个美丽的注脚。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线句进行赏析。(5分)【答案】18.A19.D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将山涧比喻成天工神斧。山涧陡峭狭窄,把黄沙岭一分为二,与斧头劈开的形状相似,形象生动。【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语境是说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人们几乎没有不知道的,应选“家喻户晓”;源源不断:形容连续而不间断。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柢深厚。语境是说“气”是文人创作灵感的源泉,应选“源源不断”;泠泠作响:流水发出冷冷的声音,悦耳动听。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环境十分宁静。语境有“流水潺湲”,此处应描写水声,应选“泠泠作响”;高朋满座: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狐朋狗友:比喻品行不端的朋友。语境是说古筝是用来在宴会上表演助兴的,此处应修饰宴会的热闹,而不能带贬义,应选“高朋满座”。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该句存在以下语病:①成分残缺,“这条从南宋走来”缺少核心语。应在“走来”后加“古道”;②重复累赘,“因了辛弃疾的这首词而因此得名”中“因”“因此”重复。删掉“因此”;③语序不当,“成为江南一个美丽的注脚”应在“因了辛弃疾的这首词而得名”之后。全部改对的是D项。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线句“山涧如一把天工神斧,凭空将黄沙岭斫为两半”运用比喻修辞,本体是“山涧”,喻体是“天工神斧”;两者的相似点是“狭窄”,这个比喻写出了“山涧”陡峭狭窄的特点,山涧仿佛一把利斧,将山岭从中间一分为二。这个比喻不仅形似,而且想象奇特,十分形象生动。(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由于变异新冠病毒德尔塔毒株在全球肆虐,世界大部分地区仍笼罩在疫情阴影中,已有部分国家宣布或正考虑为部分人群打新冠疫苗第三剂加强针。但也有研究人员表示第三剂加强针虽然①,但并非必要。是否打第三剂加强针,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研界探讨的话题。②?这是因为某些疫苗的保护效果可能会随时间推移而减弱,为了提供额外保护作用而需要再次接种疫苗,以刺激机体产生和提高抗体水平。(),例如每年打一次加强针的流感疫苗。人们可能需打新冠疫苗加强针的另一个原因是③。英国牛津大学新冠疫苗小组的一位发言人表示,一些变异毒株已进化到可以避开人体部分免疫反应,这意味着它们能更容易地感染那些感染新冠病毒后痊愈或接种过疫苗的人。然而病毒无法避开人体所有免疫反应。打加强针是有帮助的,因为这能使变异毒株无法避开的部分免疫反应得以增强。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为了有效预防新冠病毒感染,打加强针是必不可少的B.对于预防病毒感染,打疫苗加强针很常见C.流感疫苗也会随这时间推移,效力大大减弱D.如果不打加强针,人们即使接种了疫苗还是会被病毒感染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答案】21.B22.①可增强免疫反应
②为何要打加强针
③病毒变异【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前文概括地说明了接种加强针的原因,A项与之意义重复,排除;C项表述的意思与前文相悖,排除;D项从反面论述不打加强针的后果,与前后文不连贯;括号后例举了流感疫苗打加强针,与B项衔接最紧密。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处,由下句“但并非必要”可知,此处为转折,说明打第三剂加强针还是可以增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TR 62899-250:2025 EN Printed electronics - Part 250: Material technologies required in printed electronics for wearable smart devices
- 【正版授权】 IEC 60947-8:2003+AMD1:2006 CSV FR-D Low-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 - Part 8: Control units for built-in thermal protection (PTC) for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s
- 护理八年工作总结
- 儿童安全教育:疯跑打闹的危害与防范
- 球类运动居家护理方案
- 后循环缺血护理
- 2025年诚信建设实施方案
- 2025年数学学科教学工作方案
- 出镜记者与主持人实务 课件 第七章 灾难事件现场报道
- 2025年幼儿园推广一般话工作方案
- 2024年山东省烟台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 日军宣传标语大全
- 2024年广东省中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 DB6103∕T 62-2024 宝鸡特色饮食制作规程 岐山臊子面
- 森林经理学 课程设计
- 西方文论概览(第二版)-第九章课件
- “双减”政策(2023年陕西中考语文试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及答案)
- 数据中心储能应用需求技术报告2024
-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分类必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
- 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法100道口算题(19套)
- 四年级语文国测模拟试题 (1)附有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