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练 语言文字运用、小说阅读(解析版)_第1页
第08练 语言文字运用、小说阅读(解析版)_第2页
第08练 语言文字运用、小说阅读(解析版)_第3页
第08练 语言文字运用、小说阅读(解析版)_第4页
第08练 语言文字运用、小说阅读(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8练语言文字运用+小说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一千多年,荒而不废,塌而又起,金黄的茅草屋顶,如同一艘不沉的航船,在岁月的长河中漂浮,在人心的海洋里远航。从古到今,亿万人____________来到这里,站在柴门边看草堂内外的景象,亲近宅院中的一草一木,倾听园林里的天籁回声。踏着___________,(),人们寻寻觅觅,追随着诗人的屐痕。这里的一切,都可以衍生出诗篇。这些诗篇,起于一个伟大灵魂,源于青萍之末,振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弦。杜甫草堂,是成都的魂魄所在,也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块______________的碧玉。无论世界发生多大的变化,它总是莹光耀眼,安安静静地映照着人世,使无数___________的心灵趋向优美,归于沉静。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络绎不绝康庄大道独树一帜心烦意乱B.络绎不绝通幽曲径举世无双心烦意乱C.川流不息康庄大道举世无双黯然销魂D.川流不息通幽曲径独树一帜黯然销魂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穿过花树田垄,徜徉在幽静的竹林间B.穿过幽静的竹林,徜徉在花树田垄之间C.穿过幽静的竹林,徘徊在花树田垄之间D.穿过、徜徉在幽静的竹林、花树田垄之间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些诗篇,起于青萍之末,源于一个伟大灵魂,敲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弦。B.这些诗篇,源于一个伟大灵魂,起于青萍之末,拨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弦。C.这些诗篇,起源于青萍之末或一个伟大灵魂,拨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弦。D.这些诗篇,起于青萍之末,源于一个伟大灵魂,拨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弦。【答案】1.B2.B3.D【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组:“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侧重于前后相连不断,一个接着一个;“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侧重于如川水流动般连续不断,没有间隙。语境中形容参观杜甫草堂的人连续不断,但不可能没有间隙,故应用“络绎不绝”。第二组:“康庄大道”,宽阔平坦的大路,比喻光明美好的前途;“通幽曲径”,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的小路。语境中形容杜甫草堂里的小路,应用“通幽曲径”。第三组:“举世无双”,形容极其罕见稀有;“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语境形容碧玉,应用“举世无双”。第四组:“心烦意乱”,形容心情烦躁,思绪纷乱;“黯然销魂”,形容极度悲伤或愁苦。语境中下文有“归于沉静”,故应用“心烦意乱”。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结合前边的“踏着”的“通幽曲径”,后面应该是“穿过”“竹林”才搭配,所以排AD;“花树田垄”应搭配“徜徉”,排除C。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①语序不当。根据句意,应由具体到抽象,所以当先“起于”再“源于”,排除BC;②搭配不当。“心弦”应该搭配“拨动”,排除A。故选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马拉松比赛的最适宜温度大约在10~15℃,但身体对外部环境温度(冷、热环境)的适应也非常重要,而体温调节又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当产热速率低于散热速率,体内热量越来越少、不足以保持体温,①。户外运动中失温的原因主要有:环境温度过低和穿着太少,使得人体通过体表传导流失的热量太多;身体能量不足,特别是运动进行到后程,因为体内能源物质的消耗,②。温度过低时,身体中的生物酶会失效,导致人体的化学反应难以进行,③,严重者会导致死亡。如果遇上寒冷天气出行,应做好相应的防风防护措施,不要暴露在寒风中。保暖的帽子、手套、围脖、防风衣、厚袜子、防风面罩等都是大风寒冷天气出行的必备物品。不要让自己体能透支,防止脱水,避免过度出汗和疲劳。备好食物和热饮,随时补充身体热量。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答案】4.①就会出现“失温”现象②没有足够能量供以产热维持体温③进而抑制人体机能5.户外出行时为应对寒冷天气,一方面要注意保暖防护,一方面要及时补充体能。【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后文“当产热速率低于散热速率,体内热量越来越少、不足以保持体温”“户外运动中失温的原因主要有”,推断①是估计可能会出现下文所说的“失温”现象,可以填入“就会出现‘失温’现象”之类的内容;第二空,根据前文“身体能量不足,特别是运动进行到后程,因为体内能源物质的消耗”,判断②处是阐述“因为体内能源物质的消耗”导致的结果,可以填入“没有足够能量供以产热维持体温”之类的内容;第三空,根据前后文“温度过低时,身体中的生物酶会失效,导致人体的化学反应难以进行”“严重者会导致死亡”,判断③处是阐述前文导致的结果,会影响人体机能的正常运行,可以填入“进而抑制人体机能”之类的内容。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准确简洁连贯。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第三段主要阐述的是“如果遇上寒冷天气出行,应做好相应的防风防护措施”,即在户外出行时,如何应对寒冷天气。具体措施有“保暖的帽子、手套、围脖、防风衣、厚袜子、防风面罩等都是大风寒冷天气出行的必备物品。不要让自己体能透支,防止脱水,避免过度出汗和疲劳。备好食物和热饮,随时补充身体热量”。可以概括为两方面:准备好寒冷天气出行的必备物品;备好食物和热饮,随时补充身体热量。题干要求为并列关系的句子,可使用“一方面……一方面”或“有的……有的……”等句式表达即可。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准确简洁连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跑警报汪曾祺西南联大有一位历史系的教授,——听说是雷海宗先生,他开的一门课因为讲授多年,已经背得很熟,上课前无需准备;下课了,讲到哪里算哪里,他自己也不记得。每回上课,都要先问学生:“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就滔滔不绝地接着讲下去。班上有个女同学,笔记记得最详细,一句不落。雷先生有一次问她:“我上一课最后说的是什么?”这位女同学打开笔记夹,看了看,说:“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这个故事说明昆明警报之多。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一九三九、一九四〇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昆明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有时竟至在头一天广播:明天将有二十七架飞机来昆明轰炸。日本的空军指挥部还真言而有信,说来准来!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报”。“跑”和“警报”联在一起,构成一个语词,细想一下,是有些奇特的,因为所跑的并不是警报。这不像“跑马”“跑生意”那样通顺。但是大家就这么叫了,谁都懂,而且觉得很合适。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惟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有一个姓马的同学最善于跑警报。他早起看天,只要是万里无云,不管有无警报,他就背了一壶水,带点吃的,夹着一卷温飞卿或李商隐的诗,向郊外走去。直到太阳偏西,估计日本飞机不会来了,才慢慢地回来。这样的人不多。……跑警报大都没有准地点,漫山遍野。但人也有习惯性,跑惯了哪里,愿意上哪里。大多是找一个坟头,这样可以靠靠。昆明的坟多有碑,碑上除了刻下坟主的名讳,还刻出“×山×向”,并开出坟茔的“四至”。这风俗我在别处还未见过。这大概也是一种古风。说是漫山遍野,但也有几个比较集中的“点”。古驿道的一侧,靠近语言研究所资料馆不远,有一片马尾松林,就是一个点。另一个集中点比较远,得沿古驿道走出四五里,驿道右侧较高的土山上有一横断的山沟(大概是哪一年地震造成的),沟深约三丈,沟口有二丈多宽,沟底也宽有六七尺。这是一个很好的天然防空沟,日本飞机若是投弹,只要不是直接命中,落在沟里,即便是在沟顶上爆炸,弹片也不易崩进来。机枪扫射也不要紧,沟的两壁是死角。这道沟可以容数百人。有人常到这里,就利用闲空,在沟壁上修了一些私人专用的防空洞,大小不等,形式不一。这些防空洞不仅表面光洁,有的还用碎石子或碎瓷片嵌出图案,缀成对联。对联大都有新意。我至今记得两副,一副是:人生几何恋爱三角一副是:见机而作入土为安上举的前一副对联或许是一种泛泛的感慨,但也是有现实意义的。跑警报是谈恋爱的机会。联大同学跑警报时,成双作对的很多。空袭警报一响,男的就在新校舍的路边等着,有时还提着一袋点心吃食,宝珠梨、花生米……他等的女同学来了,“嗨!”于是欣然并肩走出新校舍的后门。跑警报说不上是同生死,共患难,但隐隐约约有那么一点危险感,和看电影、遛翠湖时不同。这一点危险感使两方的关系更加亲近了。女同学乐于有人伺候,男同学也正好殷勤照顾,表现一点骑士风度。正如孙悟空在高老庄所说:“一来医得眼好,二来又照顾了郎中,这是凑四合六的买卖。”从这点来说,跑警报是颇为罗曼蒂克的。有恋爱,就有三角,有失恋。跑警报的“对儿”并非总是固定的,有时一方被另一方“甩”了,两人“吹”了,“对儿”就要重新组合。写(姑且叫做“写”吧)那副对联的,大概就是一位被“甩”的男同学。不过,也不一定。警报时间有时很长,长达两三个小时,也很腻歪。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轰炸已毕,人们就轻松下来。不一会,“解除警报”响了:汽笛拉长音,大家就起身拍拍尘土,络绎不绝地返回市里。也有时不等解除警报,很多人就往回走:天上起了乌云,要下雨了。一下雨,日本飞机不会来。在野地里被雨淋湿,可不是事!一有雨,我们有一个同学一定是一马当先往回奔。他奔回新校舍,到各个宿舍搜罗了很多雨伞,放在新校舍的后门外,见有女同学来,就递过一把。他怕这些女同学挨淋。这位侯同学长得五大三粗,却有一副贾宝玉的心肠。大概是上了吴雨僧先生的《红楼梦》的课,受了影响。侯兄送伞,已成定例。警报下雨,一次不落。名闻全校,贵在有恒。——这些伞,等雨住后他还会到南院女生宿舍去取回来,再归还原主的。跑警报,大都要把一点值钱的东西带在身边。最方便的是金子——金戒指。有一位哲学系的研究生曾经作了这样的逻辑推理: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除警报以后,每次都很留心地巡视路面。他当真两次捡到过金戒指!逻辑推理有此妙用,大概是教逻辑学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一个是女同学,姓罗。一有警报、她就洗头。别人都走了,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个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有一次日本飞机炸了联大,昆明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弹,这位郑老兄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合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抗战期间,昆明有过多少次警报,日本飞机来过多少次,无法统计。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就我的记忆,大东门外,有一次日本飞机机枪扫射,田地里死的人较多。大西门外小树林里曾炸死了好几匹驮木柴的马。此外似无较大伤亡。警报、轰炸,并没有使人产生血肉横飞,一片焦土的印象。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为了反映“不在乎”,作《跑警报》。1984年12月6日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篇文章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师生躲避日本飞机轰炸的故事,纵观全文少有恐怖与紧张的画面,悠闲之状比比皆是,但并不违和,体现了汪曾祺冲淡平和的文风。B.文章开篇写到西南联大一位教授上课的场景。他询问一位学生上节课讲到哪里,答日:“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这样的表述十分高明,从人物的语言当中,我们便可以推知她的性格特征:认真得过了头,以至于有点古板教条。C.作者将“跑”警报之“跑”与“躲”“逃”进行比较,得出“跑”字更丰富生动、更从容、更有风度的结论的同时,也略带反讽的意味。D.“有一次日本飞机机枪扫射,田地里死的人较多。大西门外小树林里曾炸死了好几匹驮木柴的马”,这个句子点明了诗意幽默文风背后“忧患”的社会背景,使文章更具真实性。7.本文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幽默诙谐的行文风格,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8.画线句子对理解本文有重要意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C7.(1)在山沟里的古驿道上,有赶马帮的口哨,有他们风土化的装束,有情歌,有马项上的铃声很有点浪漫主义的味道,有时会引起远客游子的淡淡的乡愁,这是一种充满诗意的幽默;(2)沟壁上,有一座私人的防空洞,用碎石砌出来的对联是“人生几何,恋爱三角”,还有“见机而作,入土为安”。“对联的嵌缀闲情逸致是很可叫人佩服的”“佩服”的妙处,有赞赏,也有调侃的意味。这里的幽默体现于意在言外一语双关,属于用词的诙谐,可以把它叫作“谐趣”,具有反语、讽刺、调侃的效果。(3)跑警报的人,大都带着贵重的金子。哲学系的某个学生,作出一种逻辑推理,还捡到金戒指。作家用一种牵强附会的、不和谐的逻辑,把它说成是必然的。不合逻辑的推理又和事巧合,就更加可笑了。因而,谐趣在这则故事中,显得更浓了,幽默感更强了。8.这里的“皮实”具有特殊含义,不仅是身体上的结实禁摔打,更照应上文“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表明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的坎坷磨难中练就了一种“韧”的精神,能进能退,既可如大树一样宁折不弯,亦可如小草一样,以退为进顺风而生,这也便是“儒家”的积极有为,“道家”的无为而治的真髓,即“不在乎”,豁达乐观、隐忍顽强、坚韧不拔、无畏无惧。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正是这种对突然而来的变故、灾难“不在乎“的精神,这种在俗世生活中自得其乐的入世态度,造就了一代奇人和他的奇文。【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也略带反讽的意味”错,原文说“惟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可见并无“反讽”意味,结合结尾段分析,意在赞扬肯定,在这种“不在乎”的谐趣中,作者揭示我们民族在灾难中顽强不屈的精神的一个侧面,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一种平和从容的精神境界。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1)充满诗意的幽默,寓庄于谐:“抗战期间,昆明有过多少次警报,日本飞机来过多少次,无法统计。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就我的记忆,大东门外,有一次日本飞机机枪扫射,田地里死的人较多。大西门外小树林里曾炸死了好几匹驮木柴的马。此外似无较大伤亡。警报、轰炸,并没有使人产生血肉横飞,一片焦土的印象”。很显然,趣味里,渗透感情——知识分子对于民俗的欣赏,是情感和趣味的结合;跑警报居然成了“谈恋爱的机会”,男士还带上花生米,宝珠梨等等。“危险感使两方的关系更加亲近了”“,女同学乐于有人伺候,男同学也正好殷勤照顾,表现一点骑士风度”。“从这一点来说,跑警报是颇为罗曼蒂克的。跑警报,纷扰不休,令人烦厌、苦恼,人的情操通过和谐的表现容易达到美化、诗化的境界,就是情趣。“警报时间有时很长,长达两三个小时,也很腻歪。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轰炸已毕,人们就轻松下来。不一会,‘解除警报’响了:汽笛拉长音,大家就起身拍拍尘土,络绎不绝地返回市里。也有时不等解除警报,很多人就往回走:天上起了乌云,要下雨了”,原本严肃的话题却写来轻松,可谓寓庄于谐,故作轻松些严肃。(2)接下去,是“漫山遍野”中的几个“趣点”,具有意在言外语带双关的调侃:”警报结束了,回家遇雨,就有一位‘侯兄’专门为女同学送伞的故事。作家这样评述:侯兄送伞,已经成定例。警报下雨,一次不落。名闻全校,贵在有恒”这就不但是情感方面的不一致,而且是语词方面的不一致了。本来“定例”的指称与一定的规章条例习惯有关,是一种规定,一种约束,有一定强制性的,不能不执行的;而这里却是自觉奉献的。至于贵在有恒,本来是指以顽强的意志坚定地追求一种学业上、道德上的目标,而这里却是为了讨好女性,这是显而易见的不和谐、怪异,给人以用词不当之感。但是,就在这种用词不当之中,读者和作家心照不宣,领悟了作家对此人的调侃。这里的幽默体现于意在言外一语双关,属于言语的诙谐,可以把它叫作“谐趣”。如若情感和环境的残酷不和谐,明明是血肉横飞的战事,却充满了罗曼蒂克的情调,这就不和谐了,不和谐的趣味,就有点好笑,有点好玩,不把人的情操往诗化、美化的方向去升华,而是恰恰相反,往可笑方面去引申。这就是谐趣,就是幽默感。(3)文章的幽默感随着类似的怪异,不和谐的程度不断加深。跑警报的人,大都带着贵重的金子。哲学系的某个学生,作出这样的逻辑推理:“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除警报以后,他每次都很留心巡视路面。他当真捡到过金戒指!逻辑推理有此妙用,大概是教逻辑学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这位同学捡到金戒指,是偶然的,作家却用一种牵强附会的、不和谐的逻辑,把它说成是必然的。这里逻辑的不和谐在于,有人丢掉金子必有人捡到金子,这不是必然的。有一种可能是丢掉了,并没有给人捡去,而是失落在某一角落。至于我是人,故我一定会捡到金子,更是不合逻辑推理的规则。不合逻辑的推理又和事巧合,就更加可笑了。因而,谐趣在这则故事中,显得更浓了,幽默感更强了。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及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跑警报》是以残酷的日本侵华战争为背景的,但是在文中我们看不到硝烟弥漫,看不到人仰马翻,看不到生离死别,看不到惊慌失措。并不是作者有意美化战争的惨烈,有意淡化战争给人的伤害,与其说作者是在描写客观的侵略和避难场面,不如说作者是在续写内心的感受——无论情势多么紧急,他的内心永远是平静而从容、强大而美好的。画线句,是全文的注解,是“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的原因揭示,文章写了那么多有趣的、好玩的、不和谐的、充满幽默感的、好玩的人和事,并不是低级趣味的搞笑,而是相反,有着深刻的、带着哲学性的思考。在这种“不在乎”的谐趣中,在“皮实”的特殊含义里,作者揭示我们民族在灾难中顽强不屈的精神的一个侧面,即“儒道互补”的精神,能进能退、坚韧顽强,““生于忧患”中便不畏惧“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同时也表现了作者自己的一种精神境界——豁达乐观地面对生活,在外敌入侵时,在血雨腥风里依然能够幽默诙谐,品味生活的美好、充实、有趣。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流浪人,你若到斯巴……①[德]海因里希·伯尔汽车停下来后,只听见车外有人喊道:“把死人抬到这里来!其他人抬上楼,抬到美术教室去!”不过我还没有死,我是属于“其他人”里面的。他们抬着我上了楼梯。先经过一条长长的过道,这里的墙壁刷成绿色,两扇门上都挂着搪瓷小牌,写着“一年级甲班”和“一年级乙班”。两扇门之间挂着费尔巴哈的《美狄亚》②;随后,经过挂着“二年级甲班”和“二年级乙班”牌子的门口,这两扇门之间挂着《挑刺的少年》③。而楼梯间里,墙壁刷成黄色,墙上顺序挂着一幅幅画像:从大选帝侯到希特勒……这一切从我眼前匆匆掠过。也许这一切都是幻觉;我在发高烧,浑身上下到处都疼。我的心脏也发狂似的乱跳。人发高烧时什么东西不会在眼前显现呢!我不禁再往左边看去,又看见了门上的小牌子:“九年级甲班”“九年级乙班”。两扇门之间挂着金黄色镜框,我从中只看得见尼采的小胡子和鼻子尖,因为有人把画像的上半部用纸条贴上了,上面写着:“简易外科手术室”……“假如现在,”我闪过一个念头,“假如现在是……”但是多哥的大幅风景画,现在已经出现在我眼前了。画面前端,是画得十分逼真的大串香蕉,在右边那串中间一只香蕉上,我看见涂了些什么玩意儿,莫非这是我自己干的……但这时有人拉开了美术室的大门,我被人从宙斯像下摇摇晃晃地抬了进去。“这一切都不是证据。”我心想。毕竟每一所文科中学都有一间美术教室,都有刷成黄色和绿色的走廊;就连一年级甲、乙两班之间的《美狄亚》和九年级甲、乙两班之间尼采的小胡子,也不能证明我现在是在自己的母校。而且可以肯定,一时心血来潮在香蕉上写上“多哥④万岁!”的不会就是我一个。此外,也可能我在发烧,我在做梦。这不可能是真的,我这样想。再说,你毫无感觉,除了眼睛以外,其他感官都已失去了知觉;感觉没有告诉你,现在你是在自己的学校里,在你三个月前刚刚离开的母校里。我闭着眼睛把这一切又回味了一遍,一个个场面像电影镜头那样掠过脑际。我开始叫喊。一个声音平静地问道:“怎么啦?”“给点喝的!”我说。他终于给我拿水来了,我不由自主地睁开眼睛:这是一张疲惫苍老的脸,没有刮胡子,身上穿着消防队的制服。他用衰老的声音轻轻地说:“喝吧,兄弟!”我喝着,这是水,水有多么甜美。可是那个消防队员从我嘴边把炊具拿走了。我喊叫起来。躺在我旁边的一个人冷静地说:“吼也没用,他们没有水了;城市在燃烧,你也看得见的。”透过遮光窗帐,我看见了熊熊大火。是的,城市在燃烧。“这个城叫什么名字?”我问这位躺在我旁边的人。“本多夫⑤。”他回答道。看来我当真是在本多夫,那么说就是到家了。现在必须承认,我正躺在本多夫一所文科中学的美术教室里。我听见外面重炮在轰鸣。我的上帝,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悦意的炮声,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接着我想到,假如再有一座阵亡将士纪念碑落成,倘若我果真是在母校,那么我的名字也将刻到石碑上去;在校史上,我的名字后面将写着:“由学校上战场,为……而阵亡。”可是我还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是否当真回到了母校。我现在无论如何要把这一点弄清楚。我环顾这间宽大的美术教室,可是图画都被人取下来了,角落里堆放着一些凳子。我什么也回忆不起来。我也记不清是怎么受伤的;我只知道我的胳膊不听使唤了,右腿也动不了了,只有左腿还能动弹一下。我闭上眼睛想:“你一定要弄清楚,到底受了什么伤;另外,你现在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里。”虽然我的眼睛认出了一些东西,但这只是我的眼睛。这是不可能的事:三个月前我还坐在这里,画花瓶,描字,休息时带上我的果酱黄油面包下楼去,走过楼下挂着《美狄亚》的过道,然后到门房比尔格勒那里去,在他那间昏暗的小屋里喝牛奶……抬担架的终于又进来了,这回他们要把我抬到木板后面去。我躺在手术台上。医生转过身,在手术器械中翻来翻去。高大而苍老的消防队员站在木板前,他向我微笑着,疲倦而忧伤地微笑着。我的目光扫过他的肩膀投向木板上了油漆的背面。就在这上面我看见了什么,自我来到这里后,它第一次触动了我的心灵,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使我惊骇万状,我的心开始剧烈地跳动:黑板上有我的笔迹。我不用再怀疑了,这是我自己的手迹!仅仅在三个月以前,就在那绝望的日子里,我们都必须写下这段铭文。现在这段铭文还依旧赫然在目:“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哦,我现在想起来了,那时因为黑板太短,美术教师还骂过我,说我没有安排好,字体写得太大了。他摇着头,自己却也用同样大的字在下面写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我感到左大腿上挨了一针,全身猛地震颤了一下,我想抬起身子,可是坐不起来;我向自己的身子望去,现在我看到了,因为他们已经把我的包扎解开了,我失去了双臂,右腿也没有了!我又想看看黑板,可是消防队员紧紧地按住我的肩膀,我看到的只是他那张疲惫忧伤的面孔,现在我终于认出他来了——原来是比尔格勒!“牛奶。”我喃喃地说……(注)①波斯入侵希腊,300名斯巴达战士扼守温泉关,奋战阵亡。后来,希腊人立碑纪念,碑上铭文是:“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达,请报告那里的公民们,我们阵亡此地,至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本小说的标题就取自铭文的前八字。②美狄亚,希腊神话中的公主,“复仇”的象征。③《挑刺的少年》,当时的人们曾称画中的少年为“忠诚的男孩”。④多哥1884年沦为德国殖民地,一战结束后被英法占领。之后,希特勒企图将其恢复为德国殖民地,就在当时学校挂多哥风景画,对学生做殖民主义宣传。⑤本多夫,德国城市。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段铭文当初师生都没有写完,暗示了作者对“至死恪守命令”的否定。B.文中说在香蕉上写上“多哥万岁”的不会就是“我”一个,说明“我”这样受到军国主义、殖民主义影响的少年还有很多。C.小说以“牛奶”结尾,是因为我过去常到门房比尔格勒那里去喝牛奶,这代表“我”终于认定,从前的母校已经变成了战地医院。D.小说以“我”的切身经历和感受,揭示了战争带给人的巨大的肉体痛苦和心灵的创伤。1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安排内容,写“我”一直在确认“我”在母校。B.由代表古文化的大选帝侯画像到战争罪犯希特勒的画像,表明了战争对人类文明的破坏。C.“城市在燃烧”,像“添上新煤的炉子”;处于迷糊状态的“我”也能真切看到。D.小说采用悬念和暗示,情节曲折,吸引读者,同时写出战争的残酷,给人强烈震撼。11.小说以我为叙述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答案】9.C10.A11.①小说的情节线就是“我”不断寻找真相的过程,以受伤发烧的我为叙述者,叙述视角为有限视角,“我”的感知有限,困惑无限,这样更有利于设置悬念,展开情节。②更有利于展示“我”的心理,并且在此心理过程中展示“我”对事物与世界的认知,塑造被纳粹军国主义教育毒害的糊涂浑噩的青少年形象。如“我”对炮声的赞美;“我”不知为何打仗,只觉得为国捐躯光荣等。③小说以“我”的意识流动为结构中心来展示人物持续流动的感觉和思想并且完成叙事内容的转换,更具有真实感和亲切感,更能感染读者,使读者感受到我的痛苦和困惑,更好地展现战争的残酷、命运的捉弄,给人强烈震撼,深化了作品的反战主题。【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代表‘我’终于认定,从前的母校已经变成了战地医院”错误。结尾牛奶象征和平、安详、幸福的生活,代表着“我”对往日和平生活的留恋与向往。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写‘我’一直在确认‘我’在母校”错误。“我”先是看到学校的环境产生怀疑,然后才是确认。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叙述视角的能力。从叙事视角分析,这篇小说以受伤发烧的“我”为叙述者,主要情节是讲述“我”不断确认这个地方是不是“我”三个月前还在这里学习的学校,以及“我”不断确认“我”到底怎样受的战争伤,“我”的身体到底伤得怎样,因此,“我”不断寻找事情的真相。小说采用的叙述视角虽然是有限视角,“我”的感知有限,但是“我”的困惑无限,这样更有利于设置悬念,展开情节。如,“这一切从我眼前匆匆掠过。也许这一切都是幻觉”“多哥的大幅风景画,现在已经出现在我眼前了。画面前端,是画得十分逼真的大串香蕉,在右边那串中间一只香蕉上,我看见涂了些什么玩意儿,莫非这是我自己干的……”“‘这一切都不是证据。’我心想。毕竟每一所文科中学都有一间美术教室,都有刷成黄色和绿色的走廊;就连一年级甲、乙两班之间的《美狄亚》和九年级甲、乙两班之间尼采的小胡子,也不能证明我现在是在自己的母校。这一切从我眼前匆匆掠过。也许这一切都是幻觉”“‘这一切都不是证据。’我心想。毕竟每一所文科中学都有一间美术教室,都有刷成黄色和绿色的走廊;就连一年级甲、乙两班之间的《美狄亚》和九年级甲、乙两班之间尼采的小胡子,也不能证明我现在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