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尖子生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安徽省安庆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尖子生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安徽省安庆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尖子生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安徽省安庆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尖子生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安徽省安庆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尖子生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传统美学重“意象”,先秦时期思想家们就开始了关于“意”“象”关系的辩证思考。老子贯通“道”“气”“象”的哲学观念,《易传》的“立象以尽意”,《论衡》的“礼贵意象”等,促使意象理论逐步成熟,构成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底蕴。及至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提出“窥意象而运斤”,“意象”一词正式演化为专门的审美范畴。此后,意象理论在中国古代诗、书、画等审美品鉴中广泛运用。如,唐蔡希综在《法书论》中评张旭草书有“意象之奇”;明胡应麟在《诗薮》以“意象”评诗:“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言,“画之意象变化,不可胜穷”。中国古代意象理论已自觉融入文艺创作的审美标准和实践经验之中,形成中国美学特色风格,故有言“中国古代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与西方写实美学中的“摹象”概念不同,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象”包含“观象”“味象”“悟象”三重审美体验。所谓眼见为“观”、体察为“味”、心化为“悟”,“意象”的生成呈现为由视觉至心觉不断深入、内化的审美感知过程。它不要求艺术家逼真地再现客观世界,而是将外在客观世界与内在心灵世界相融合,统一于艺术本体,生成和谐统一、物我归一的审美形态。“美是物象、事象和艺术品及其背景经由主体悦目、悦耳和赏心,或震撼心灵创构而成的意象。”在心的感化下,主体与客体实现了统一,情与景实现了交融,它超越表象,直通心意。由此,“意象”拥有了天人合一的本体性、情景交融的整合性、超脱表象的超越性,体现了中国美学思想独特的审美风格和特征。刘勰、司空图、王昌龄、苏轼、刘熙载等历代文人皆重视“意象”这一中国艺术精髓。诗论中的“赋”“比”“兴”,绘画中的“气韵”“神似”“留白”,书法中的“神采”“风神”,音乐中的“乐象”“和声无象”等,均是对中国意象精神的理论化、体系化表述,是中国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以来,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叶朗等学者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意象理论资源,提出“美是意象”等一系列学说,认为“境界”(实指“意象”)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比起其他的美学范畴来,更为本质、更为重要;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是“意象”而非“美”。由此,他们以中国传统意象理论为“养料”,使中国意象理论面向世界、面向当代转型,实现了“意象”涵蕴的当代重释,展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摘编自李新《中国意象理论的当代转型》)材料二审美意象思想是中国美学的研究中心,中国美学是一种意象本体美学。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古代审美意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们需要深刻反思审美意象思想的研究方法,以便使审美意象思想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系统。从先秦时期审美意象思想的萌芽,到魏晋时期意象范畴的提出,再到唐宋时期意象内涵的丰富,以及明清时期意象范畴的广泛运用,中国古代审美意象思想有一个发展成熟的历史过程。象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具有形上特征的范畴,彰显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而意象范畴,则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特征。中国古代审美意象思想在历代的发展中,是随着思想的深化和各门类艺术实践的丰富,而与时俱进、不断深入的。研究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象思想,必须把它们放到历史、哲学和艺术的语境中进行还原,由此准确把握它们的精准含义及生成的历史背景,真正理解审美意象思想在历代艺术批评史中的运用及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中国古代丰富的美学思想资源,需要通过现代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成为当下美学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我们批判借鉴西方美学的理论形态。一方面,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意象思想的独特内涵,把它们推向世界,切实保障它作为人类宝贵遗产在世界美学中发挥作用,并得以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学科建设,应推动审美意象思想走向世界,与西方美学对话、交流、互补,重视对西方美学研究方法的批判借鉴,包括理论形态、论证方式等,从美学学科的角度对审美意象思想进行整理和阐发,并且重视中西美学相关内容的比较研究。在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古今中外的各类艺术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审美实践的心得虽然中西方有同有异,但是作为审美规律总结的思想,却有着相同和相通之处,这也是我们过去百年来借鉴西方古今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基础。但是,我们也需要避免以西释中、求同弃异的比附研究,真正彰显中国古代审美意象思想中的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含蕴无穷、超越时空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象思想不只具有历史价值,不只是一块作为历史遗产的化石,更是当代美学理论建构的重要资源。中国古代审美意象思想依托于中国古代哲学和艺术思想的潜在系统,具有独特的丰富性与系统性。因此,我们阐发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象思想,其目的不仅仅在于从学理上阐明意象在美学意义上的含义,更要揭示出它在当代美学学科中的价值,尤其要揭示出它在当代美学理论建构和审美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摘编自朱志荣《中国古代审美意象思想的研究方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于“意”与“象”关系的辩证思考从先秦即已开始,但“意象”一词正式演化为专门的审美范畴是在南朝。B.“意象”体现了中国美学思想独特的审美风格和特征,堪称中国艺术的精髓,受到了苏轼等历代文人的重视。C.中国古代审美意象思想的发展成熟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是随着思想的深化和艺术实践的丰富而不断深入的。D.中西方审美实践的心得虽然有同有异,但审美思想却同多于异,因而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古今美学和艺术理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中国古代意象理论作为文艺创作的审美标准和实践经验的组成部分,在诗歌、书法、绘画等审美品鉴中广泛运用。B.“美是意象”学说认为“意象”是最本质、最重要的美学范畴,因此,中国美学研究的核心是“意象”而非“美”。C.在中国古代,“象”是一个哲学范畴,具有形上特征;“意象”是一个美学范畴,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特征。D.对于中国古代审美意象思想,不应只将其当作历史遗产、看到其历史价值,而应将其作为建构当代美学理论的资源。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国美学是一种意象本体美学”的观点的一项是()A.意象具有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超脱表象的特性,闪耀着中国美学崇高的审美理想与思想光芒。B.叶朗曾反复强调,“美在意象”并非自己首先提出,而是从朱光潜、宗白华开始的许多学者在美学理论的核心区域逐步形成的一种共识。C.中国传统意象美学所阐释的对象主要是传统艺术类型,如诗、画、园林、书法、戏曲艺术等,但并不意味着它对现代艺术和审美就失去了阐释能力。D.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即所谓“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西方美学,各有何目的?请简要分析。5.当前,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古代审美意象思想研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谢二虎冯骥才谢二虎的爹谢元春在静海倒腾瓜果,用大车拉到天津三岔河口的码头上卖。卖水果在天津叫作“卖鲜货”。买卖好做又难做。天津人多,嘴馋,爱吃四季新鲜的果子,这买卖好做。可是码头人杂,横人多,强买强卖,强吃白吃,一个比一个厉害,这买卖又难做。谢元春有三个儿子,大虎二虎三虎,自小就跟着爹来天津这边卖鲜货,常见爹受气,却惹不起那些土棍,只能把这口气憋在心里。二虎暗暗立下大志,练好一身功夫,谁也不怕。谢家哥仨天生身体棒,人高六尺,膀大腰圆,从小好练,力大无穷。谢元春岁数大了之后,不再卖鲜货。三虎开一个粪厂,晒大粪卖给农人种地。二虎跟着大虎在白河边当脚夫,凭力气吃饭,背米扛活,装船卸货。哥俩能干四个人的活。人是铁饭是钢,能干活更得能吃。大虎疼弟弟,二虎能吃,就叫他敞开肚子吃。大虎一顿吃四个贴饼子,二虎吃八个。一次大虎拉他去南市增福饭馆吃猪肉烫面饺子,解解嘴馋,大虎吃了三屉,二虎一口气干了十屉,把增福饭馆的老板伙计全看傻了。大虎喜欢看二虎狼吞虎咽,还有吃饱肚子两眼冒光的样子。哥俩赚的钱除去养爹妈,多半填进二虎的肚子。天天吃得多,年轻不怕累,活儿重反倒练了身子。特别是二虎,渐渐比大虎高了半头,骨强肉硬,赛虎似牛,走在街上叫人生畏。大虎总对二虎说:“咱们不怕事,但也决不惹事。”二虎听兄长的话,但码头这地方——你不惹人人惹你。一天,打沧州来一个汉子,力蛮会武。二虎个头比他高,他肩膀却和二虎一边宽;黝黑黝黑,一身疙瘩肉。那天,二虎干完活正要回家,沧州汉子拦道站着,仰着脸儿问二虎想比力气,还是摔一跤。二虎见身边正在码苞米。一大包苞米一百八十斤,码起来的苞米垛赛一座座大瓦房。二虎走过去,单手一抓,往上一提,没见他使劲就把一人高的苞米包提起来,弓腰一甩手,便扔到苞米垛子上边去。跟着手又一提,腰一弓,再一甩,很快地上八个大苞米包都扔了上去,好像扔上去的是烟叶袋子。完事他拍了拍手上的土,笑吟吟看着沧州汉子。那意思好像是说,你也叫我扔上去吗?只见沧州汉子黑脸变成土脸,忽然掉头就跑,从此再也没在码头上露面。打这天开始,没人再来码头上找麻烦。二虎的大名可就贯进城内外的犄角旮旯。世人把二虎看成英雄,二虎却嫌自己的武功不行,他从小练的是大刀铁锁石礅子,没门没派没拜过名师,没有独门绝技。于是他求人学武,人家一看他的坯子,没人敢教。他站在那儿像一面墙,老虎还用教它捕猎?他把城里城外、河东水西,直到小南河霍家庄——沽上所有武馆的名师那里全都跑遍了,也没人收他。最后经大虎一个朋友介绍,去见一位绝顶高手,此人大隐于世,只知道姓杜,不知叫嘛,六十开外,相约他在东南城角清云茶楼二楼上见面。他按时去了。楼上清闲,有三两桌茶客喝茶,其中一桌只一位老者,但看上去绝非武林中人,清癯面孔,小胡子,骨瘦如柴,像南方人。他便找个靠窗的桌子坐下来,要壶花茶边喝边等着。等了许久也未见人影,扭头之间看到一个景象叫他惊愕不已。只见一直坐在那里饮茶的老者,竟然是虚空而坐,屁股下没有凳子!没有凳子,他坐在哪里?凭什么坐着?全凭这匪夷所思的功夫坐了这么半天?这是嘛功夫?就在他惊愕之间,那老者忽说:“你给我搬个凳子来。”老者没扭过脸,话却是朝他说的。他慌忙搬个凳子过去,放在老者屁股下边,老者下半身挪动一下,坐实了凳子,手指桌子对面说:“你坐在这儿。”然后正色问二虎,“你要学功夫?”二虎迫不及待说:“我要拜您为师,跟您学真本事!”不料老者说:“你学本事有嘛用呢?”进而对二虎说,“学武功,目的无非两样,一是防身,一是打人。你这么威武,还需要防身吗?那你学武干吗?想打人吗?”二虎摇着双手说:“我不想打人,从小到现在没打过人。人不欺负我,我不会打人。”老者笑了,说:“你这样儿谁敢欺侮你。你再会武功,没准去欺侮人。”他摸摸胡须,沉吟一下,说:“有功夫不是好事。像你这样,没人欺侮才是天生的福分,我没你这福分才练功夫。记着,比福多一点就不是福了!”说完,起身便走。二虎起身要送,老人只伸一根细如枯枝的手指便把他止住,他觉得胸脯像被一根生铁棍子顶着。二虎后来再没见人有这功夫。据大虎说,这人曾是孙中山的保镖,早退休不干了。二虎就按这老人的话活着,没再学功夫,也没人欺侮他,快活一辈子。(选自《俗世奇人新增本》,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狼吞虎咽”“吃饱肚子两眼冒光”的细节生动地表现出二虎的“能吃”,而大虎喜欢看二虎这个样子充分体现了哥哥对弟弟的关爱与怜惜。B.“二虎听兄长的话,但码头这地方——你不惹人人惹你。”这句话独立成段,不仅揭示了当时天津码头的乱象,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C.老者认为学武功的目的是防身或者打人,既然二虎膀大腰圆、骨强肉硬、威武雄壮,不需要防身,那一定是想打人,因而拒绝教给他武功。D.老者临走前说“比福多一点就不是福了”一语双关:表面上是说“福”字多一点就不再是“福”字,实则告诫二虎要知足知止,感恩惜福。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谢二虎的爹谢元春在天津卖水果,买卖难做,经常受气,为后文写二虎从小立志练好一身功夫以及拜师学武等情节做了铺垫。B.沧州汉子本想找谢二虎比武,但看到二虎单手将八个大苞米包扔上高垛后,“黑脸变成土脸”,掉头就跑,这从侧面衬托出二虎力大无穷。C.如果说孙犁在《荷花淀》中描绘了一幅具有白洋淀特色的风情画卷,那么,本文展现的则是具有天津特色的生活画卷,风光秀美,民风淳朴。D.小说的语言别具一格,如“倒腾瓜果”“卖鲜货”“嘛功夫”等带有浓郁的“津味”,地域特色鲜明,与文中描述的天津市井生活非常谐调。8.作为一名“俗世奇人”,老者“奇”在何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冯骥才在《〈俗世奇人〉题外话》中说:“把故事写绝了是古人的第一能耐,故而我始终盯住故事。”请结合本文赏析作者讲故事的技巧。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韩延寿字长公,燕人也,徙杜陵。父义为燕郎中。刺王之谋逆也,义谏而死,燕人闵之。是时,昭帝富于春秋,大将军霍光持政,征郡国贤良、文学,问以得失。时魏相以文学对策,以为“日者燕王为无道,韩义出身强谏,为王所杀,宜显赏其子,以示天下,明为人臣之义”。光纳其言,因擢延寿为谏大夫,迁淮阳太守。治甚有名,徙颍川。入守左冯翊。岁余,不肯出行县。丞掾数白:“宜循行郡中,览观民俗,考长吏治迹。”延寿曰:“行县恐无所益,重为烦忧。”丞掾皆以为方春月,可一出劝耕桑。延寿不得已,行县至高陵,民有昆弟相与讼田自言,延寿大伤之,曰:“得备位,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争讼,既伤风化重使贤长吏受其耻咎在冯翊当先退。”是日,移病不听事,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此两昆弟深自悔,皆自髡肉袒谢,愿以田相移,终死不敢复争。郡中歙然,莫不传相敕厉,延寿推其至诚,吏民不忍欺绐。廷寿代萧望之为左冯翊,而望之迁御史大夫。于是望之劾奏延寿上僭不道,又自称:“前为延寿所奏,今复举延寿罪,众庶皆以臣怀不正之心,侵冤延寿。愿下丞相、博士议其罪。”宣帝恶之,延寿竟坐弃市。吏民数千人送至渭城,老小扶持车毂,争奏酒炙。延寿不忍距逆,人人为饮,计饮酒石余,使掾史分谢送者:“远苦吏民,延寿死无所恨。”百姓莫不流涕。且死,属其子勿为吏,以己为戒。子皆以父言去官不仕。(选自《汉书·韩延寿传》)材料二臣(司马)光曰:以孝宣之明,魏相、丙吉为丞相,于定国为廷尉,而赵广汉、韩延寿之死皆不厌众心,其为善政之累大矣!若广汉、延寿之治民,可不谓能乎!然则虽有死罪,犹将宥之,况罪不足以死乎!夫所以使延寿犯上者,望之激之也。上不之察,而延寿独蒙其辜,不亦甚哉!(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九》)10.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既伤A风化B重使贤C长吏D受其耻E咎F在冯翊G当H先退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指人的年岁,与《苏武传》“且陛下春秋高”中“春秋”含义相同。B.征,征召、征聘,与《燕歌行》“征人蓟北空回首”中“征”字含义不同。C.“自髡肉袒谢”与《鸿门宴》“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谢”字含义相同D.“上不之察”与《屈原列传》“方正之不容也”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延寿的父亲韩义因劝阻刺王谋反而死,受到人们同情,魏相向霍光建议应奖赏其子,以向天下昭明做人臣的道理,霍光于是提拔延寿做谏大夫。B.韩延寿任左冯翊太守时不愿巡视属县,认为出巡无益而有害,后在丞掾劝说下至高陵劝勉农桑,有兄弟俩因争夺田产,误伤延寿,致其卧床不起。C.萧望之弹劾韩延寿超越职权大逆不道,并表示自己不是因为先前被延寿弹劾而打击报复,汉宣帝因此嫌恶延寿,延寿最终被判处在街市斩杀示众。D.韩延寿临刑前,数千官吏和百姓为他送行,人们扶着车毂献上酒肉,延寿不忍拒绝,共计饮酒一石有余,并让人感谢送行者,表示自己死而无憾。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郡中歙然,莫不传相敕厉,延寿推其至诚,吏民不忍欺绐。(2)且死,属其子勿为吏,以己为戒。子皆以父言去官不仕。14.对于韩延寿之死,司马光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二概括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酬吴春卿①二首其二·松范仲淹亭亭百尺栋梁身,寂寞云根与涧滨。寒冒雪霜宁是病,静期风月不须春。萧萧远韵和于乐,密密清阴意在人。高节直心时勿伐,千秋为石②乃知神。【注】①吴育(1004~1058),字春卿,曾任参知政事。②千秋为石:传说中古松可化为石。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刻画松高大挺拔的形象,下句描写松僻远的生活环境,反差鲜明。B.颔联感叹松在霜雪的摧残之下浑身是病,但仍心存希望,静等春天的到来。C.尾联表达诗人的期许:不要砍伐高节直心的松,千年后化石时才知其神性。D.这首诗刻画了一株高直凌寒、堪为栋梁的松树,并且借松喻人,寄意深远。16.请赏析诗歌颈联的语言特色。(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贾谊在《过秦论》中以“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加强对内控制,严密防守要塞,严厉盘问行人。(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明月西沉、雾霭缭绕,而游子与思妇天各一方、相见无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3)“沧海”本指大海,因其辽阔、深邃、苍茫而受到诗人的钟爱,成为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充满诗意和文化内涵,如“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我们欣赏①的冰雕作品、沉醉于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时,不禁会好奇;这些构成冰雕的冰块究竟有哪些特别之处?透明度是衡量冰的品质的关键。为了获取品质好的冰块,人们倾向于在水质清澈、流动缓慢的地方采冰。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为例,(甲)。松花江水质清澈透明,含沙量低、杂质少,保证了冰块的纯净质地。除了透明度,冰的结实程度也②。为了确保冰雕作品的稳定性、耐久性,冰面厚度需要达到30厘米才能开始采冰。即便是在入冬较早的哈尔滨,也往往要等到12月份才能开始。为了让游客早日领略美丽的冰雕,建造者想到了一个巧妙的方法——存冰。存冰场如同巨大的冰雪仓库,冰块就迭放储存在里面。为了保持冰块温度,建造者用塑料布、草席等材料,为这些冰块盖上一层层“棉被”。这些材料共同起到了类似保温瓶的效果。即使经过夏天,到了冬天也能有70%以上的冰符合使用标准。值得一提的是,那30%溶化了的冰也并非无用,它们在化成水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热量。正是这一特性,让冰跺外层的冰块“牺牲自己”,保护了内层的冰块。(乙)?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在长期实践中发展了较为完善的存冰技术。古时候的冰窖(凌阴)就是用来储存冰块的地方。冰窖内还有排水系统和隔热措施,与现代存冰原理非常相似。①随着科技不断发展,②采冰、存冰、制冰的方法也更加高效环保。③在制冰方面,④人们研制出真空制冰、超声波制冰等先进技术,⑤不仅能快速制造出品质优良的冰块,⑥根据需求还能调整冰块形状和大小。18.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0.文中第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1.文中画波浪线的“棉被”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引号?22.文中第四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4年12月4日,中国“春节”被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刚刚过去的乙巳年春节是申遗后的首个农历新年。据统计,目前有近20个国家将农历新年定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被春节“圈粉”。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传统美学重“意象”,先秦时期思想家们就开始了关于“意”“象”关系的辩证思考。老子贯通“道”“气”“象”的哲学观念,《易传》的“立象以尽意”,《论衡》的“礼贵意象”等,促使意象理论逐步成熟,构成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底蕴。及至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提出“窥意象而运斤”,“意象”一词正式演化为专门的审美范畴。此后,意象理论在中国古代诗、书、画等审美品鉴中广泛运用。如,唐蔡希综在《法书论》中评张旭草书有“意象之奇”;明胡应麟在《诗薮》以“意象”评诗:“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言,“画之意象变化,不可胜穷”。中国古代意象理论已自觉融入文艺创作的审美标准和实践经验之中,形成中国美学特色风格,故有言“中国古代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与西方写实美学中的“摹象”概念不同,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象”包含“观象”“味象”“悟象”三重审美体验。所谓眼见为“观”、体察为“味”、心化为“悟”,“意象”的生成呈现为由视觉至心觉不断深入、内化的审美感知过程。它不要求艺术家逼真地再现客观世界,而是将外在客观世界与内在心灵世界相融合,统一于艺术本体,生成和谐统一、物我归一的审美形态。“美是物象、事象和艺术品及其背景经由主体悦目、悦耳和赏心,或震撼心灵创构而成的意象。”在心的感化下,主体与客体实现了统一,情与景实现了交融,它超越表象,直通心意。由此,“意象”拥有了天人合一的本体性、情景交融的整合性、超脱表象的超越性,体现了中国美学思想独特的审美风格和特征。刘勰、司空图、王昌龄、苏轼、刘熙载等历代文人皆重视“意象”这一中国艺术精髓。诗论中的“赋”“比”“兴”,绘画中的“气韵”“神似”“留白”,书法中的“神采”“风神”,音乐中的“乐象”“和声无象”等,均是对中国意象精神的理论化、体系化表述,是中国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以来,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叶朗等学者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意象理论资源,提出“美是意象”等一系列学说,认为“境界”(实指“意象”)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比起其他的美学范畴来,更为本质、更为重要;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是“意象”而非“美”。由此,他们以中国传统意象理论为“养料”,使中国意象理论面向世界、面向当代转型,实现了“意象”涵蕴的当代重释,展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摘编自李新《中国意象理论的当代转型》)材料二审美意象思想是中国美学的研究中心,中国美学是一种意象本体美学。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古代审美意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们需要深刻反思审美意象思想的研究方法,以便使审美意象思想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系统。从先秦时期审美意象思想的萌芽,到魏晋时期意象范畴的提出,再到唐宋时期意象内涵的丰富,以及明清时期意象范畴的广泛运用,中国古代审美意象思想有一个发展成熟的历史过程。象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具有形上特征的范畴,彰显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而意象范畴,则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特征。中国古代审美意象思想在历代的发展中,是随着思想的深化和各门类艺术实践的丰富,而与时俱进、不断深入的。研究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象思想,必须把它们放到历史、哲学和艺术的语境中进行还原,由此准确把握它们的精准含义及生成的历史背景,真正理解审美意象思想在历代艺术批评史中的运用及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中国古代丰富的美学思想资源,需要通过现代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成为当下美学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我们批判借鉴西方美学的理论形态。一方面,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意象思想的独特内涵,把它们推向世界,切实保障它作为人类宝贵遗产在世界美学中发挥作用,并得以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学科建设,应推动审美意象思想走向世界,与西方美学对话、交流、互补,重视对西方美学研究方法的批判借鉴,包括理论形态、论证方式等,从美学学科的角度对审美意象思想进行整理和阐发,并且重视中西美学相关内容的比较研究。在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古今中外的各类艺术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审美实践的心得虽然中西方有同有异,但是作为审美规律总结的思想,却有着相同和相通之处,这也是我们过去百年来借鉴西方古今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基础。但是,我们也需要避免以西释中、求同弃异的比附研究,真正彰显中国古代审美意象思想中的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含蕴无穷、超越时空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象思想不只具有历史价值,不只是一块作为历史遗产的化石,更是当代美学理论建构的重要资源。中国古代审美意象思想依托于中国古代哲学和艺术思想的潜在系统,具有独特的丰富性与系统性。因此,我们阐发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象思想,其目的不仅仅在于从学理上阐明意象在美学意义上的含义,更要揭示出它在当代美学学科中的价值,尤其要揭示出它在当代美学理论建构和审美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摘编自朱志荣《中国古代审美意象思想的研究方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于“意”与“象”关系的辩证思考从先秦即已开始,但“意象”一词正式演化为专门的审美范畴是在南朝。B.“意象”体现了中国美学思想独特的审美风格和特征,堪称中国艺术的精髓,受到了苏轼等历代文人的重视。C.中国古代审美意象思想的发展成熟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是随着思想的深化和艺术实践的丰富而不断深入的。D.中西方审美实践的心得虽然有同有异,但审美思想却同多于异,因而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古今美学和艺术理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意象理论作为文艺创作的审美标准和实践经验的组成部分,在诗歌、书法、绘画等审美品鉴中广泛运用。B.“美是意象”学说认为“意象”是最本质、最重要的美学范畴,因此,中国美学研究的核心是“意象”而非“美”。C.在中国古代,“象”是一个哲学范畴,具有形上特征;“意象”是一个美学范畴,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特征。D.对于中国古代审美意象思想,不应只将其当作历史遗产、看到其历史价值,而应将其作为建构当代美学理论的资源。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国美学是一种意象本体美学”的观点的一项是()A.意象具有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超脱表象的特性,闪耀着中国美学崇高的审美理想与思想光芒。B.叶朗曾反复强调,“美在意象”并非自己首先提出,而是从朱光潜、宗白华开始的许多学者在美学理论的核心区域逐步形成的一种共识。C.中国传统意象美学所阐释的对象主要是传统艺术类型,如诗、画、园林、书法、戏曲艺术等,但并不意味着它对现代艺术和审美就失去了阐释能力。D.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即所谓“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西方美学,各有何目的?请简要分析。5.当前,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古代审美意象思想研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B3.D4.①材料一将西方写实美学中的“摹象”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象”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意象”包含三重审美体验,注重将外在客观世界与内在心灵世界相融合;②材料二谈到西方美学,意在说明研究中国古代审美意象思想,需要批判借鉴西方美学的理论形态。5.①对“意象”涵蕴予以当代重释,促使中国意象理论面向世界、面向当代转型;②将它放到历史、哲学和艺术的语境中进行还原,准确把握它的精准含义及生成的历史背景,真正理解它的历史作用及影响;③深入挖掘它的独特内涵并发扬光大,同时重视对西方美学研究方法的批判借鉴;④揭示出它在当代美学学科中的价值,尤其要揭示出它在当代美学理论建构和审美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象”理论展开系统论述。材料一梳理了意象理论从先秦到当代的发展脉络,强调其“天人合一”的本体性和“情景交融”的审美特征,指出其与西方摹象美学的本质差异。材料二则从研究方法论角度,提出要在历史语境中还原意象理论,同时主张通过中西美学对话实现传统理论的现代转型。两则材料共同构建了中国意象美学的理论体系,既呈现其历史渊源,又探讨当代价值,体现了传统美学思想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审美思想却同多于异”错误,材料二只是说“有着相同和相通之处”,并未说“同多于异”。

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中国美学研究的核心是‘意象’而非‘美’”错误,材料一说的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是‘意象’而非‘美’”。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表现意象的特点,与“意象本体美学”无关。B.表现“美在意象”理论是一种共识,与“意象本体美学”无关。C.表现中国传统意象美学具有很强的阐释能力,与“意象本体美学”无关。D.“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灵想之独辟”体现了对“意象本体美学”的阐释。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比较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中,作者先说明“中国古代意象理论已自觉融入文艺创作的审美标准和实践经验之中,形成中国美学特色风格,故有言‘中国古代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然后通过比较西方写实美学中的“摹象”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象”,强调“意象”包含“观象”“味象”“悟象”三重审美体验,注重外在客观世界与内在心灵世界的融合,充分证明其“与西方写实美学中的‘摹象’概念不同”,从而突出中国美学独特的审美风格和特征。②材料二中,作者说“这就需要我们批判借鉴西方美学的理论形态”,这说明其提到西方美学是为了说明研究中国古代审美意象思想需要批判借鉴西方美学的理论形态,推动中西美学对话和交流,避免简单的比附研究,彰显中国审美意象思想的独特价值。【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①材料一“自20世纪以来,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叶朗等学者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意象理论资源……使中国意象理论面向世界、面向当代转型,实现了‘意象’涵蕴的当代重释,展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提到王国维、朱光潜等学者以中国传统意象理论为“养料”,实现了“意象”涵蕴的当代重释,使其面向世界和当代转型。由此可见,我们应积极对“意象”涵蕴予以当代重释,促使中国意象理论面向世界、面向当代转型。②材料二“研究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象思想,必须把它们放到历史、哲学和艺术的语境中进行还原,由此……”强调需要将审美意象思想放到历史、哲学和艺术的语境中还原,准确把握其精准含义及生成背景,理解其在艺术批评史中的作用。这启发我们将它放到历史、哲学和艺术的语境中进行还原,准确把握它的精准含义及生成的历史背景,真正理解它的历史作用及影响。③材料二“一方面,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意象思想的独特内涵,把它们推向世界……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学科建设,应推动审美意象思想走向世界,与西方美学对话、交流、互补”指出应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意象思想的独特内涵,同时批判借鉴西方美学的研究方法,推动中西美学互补。可见,我们应深入挖掘它的独特内涵并发扬光大,同时重视对西方美学研究方法的批判借鉴。④材料二“我们阐发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象思想,其目的……更要揭示出它在当代美学学科中的价值,尤其要揭示出它在当代美学理论建构和审美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认为中国古代审美意象思想不仅是历史遗产,更是当代美学理论建构的重要资源,应揭示其在当代美学学科及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可见,应揭示出它在当代美学学科中的价值,尤其要揭示出它在当代美学理论建构和审美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谢二虎冯骥才谢二虎的爹谢元春在静海倒腾瓜果,用大车拉到天津三岔河口的码头上卖。卖水果在天津叫作“卖鲜货”。买卖好做又难做。天津人多,嘴馋,爱吃四季新鲜的果子,这买卖好做。可是码头人杂,横人多,强买强卖,强吃白吃,一个比一个厉害,这买卖又难做。谢元春有三个儿子,大虎二虎三虎,自小就跟着爹来天津这边卖鲜货,常见爹受气,却惹不起那些土棍,只能把这口气憋在心里。二虎暗暗立下大志,练好一身功夫,谁也不怕。谢家哥仨天生身体棒,人高六尺,膀大腰圆,从小好练,力大无穷。谢元春岁数大了之后,不再卖鲜货。三虎开一个粪厂,晒大粪卖给农人种地。二虎跟着大虎在白河边当脚夫,凭力气吃饭,背米扛活,装船卸货。哥俩能干四个人的活。人是铁饭是钢,能干活更得能吃。大虎疼弟弟,二虎能吃,就叫他敞开肚子吃。大虎一顿吃四个贴饼子,二虎吃八个。一次大虎拉他去南市增福饭馆吃猪肉烫面饺子,解解嘴馋,大虎吃了三屉,二虎一口气干了十屉,把增福饭馆的老板伙计全看傻了。大虎喜欢看二虎狼吞虎咽,还有吃饱肚子两眼冒光的样子。哥俩赚的钱除去养爹妈,多半填进二虎的肚子。天天吃得多,年轻不怕累,活儿重反倒练了身子。特别是二虎,渐渐比大虎高了半头,骨强肉硬,赛虎似牛,走在街上叫人生畏。大虎总对二虎说:“咱们不怕事,但也决不惹事。”二虎听兄长的话,但码头这地方——你不惹人人惹你。一天,打沧州来一个汉子,力蛮会武。二虎个头比他高,他肩膀却和二虎一边宽;黝黑黝黑,一身疙瘩肉。那天,二虎干完活正要回家,沧州汉子拦道站着,仰着脸儿问二虎想比力气,还是摔一跤。二虎见身边正在码苞米。一大包苞米一百八十斤,码起来的苞米垛赛一座座大瓦房。二虎走过去,单手一抓,往上一提,没见他使劲就把一人高的苞米包提起来,弓腰一甩手,便扔到苞米垛子上边去。跟着手又一提,腰一弓,再一甩,很快地上八个大苞米包都扔了上去,好像扔上去的是烟叶袋子。完事他拍了拍手上的土,笑吟吟看着沧州汉子。那意思好像是说,你也叫我扔上去吗?只见沧州汉子黑脸变成土脸,忽然掉头就跑,从此再也没在码头上露面。打这天开始,没人再来码头上找麻烦。二虎的大名可就贯进城内外的犄角旮旯。世人把二虎看成英雄,二虎却嫌自己的武功不行,他从小练的是大刀铁锁石礅子,没门没派没拜过名师,没有独门绝技。于是他求人学武,人家一看他的坯子,没人敢教。他站在那儿像一面墙,老虎还用教它捕猎?他把城里城外、河东水西,直到小南河霍家庄——沽上所有武馆的名师那里全都跑遍了,也没人收他。最后经大虎一个朋友介绍,去见一位绝顶高手,此人大隐于世,只知道姓杜,不知叫嘛,六十开外,相约他在东南城角清云茶楼二楼上见面。他按时去了。楼上清闲,有三两桌茶客喝茶,其中一桌只一位老者,但看上去绝非武林中人,清癯面孔,小胡子,骨瘦如柴,像南方人。他便找个靠窗的桌子坐下来,要壶花茶边喝边等着。等了许久也未见人影,扭头之间看到一个景象叫他惊愕不已。只见一直坐在那里饮茶的老者,竟然是虚空而坐,屁股下没有凳子!没有凳子,他坐在哪里?凭什么坐着?全凭这匪夷所思的功夫坐了这么半天?这是嘛功夫?就在他惊愕之间,那老者忽说:“你给我搬个凳子来。”老者没扭过脸,话却是朝他说的。他慌忙搬个凳子过去,放在老者屁股下边,老者下半身挪动一下,坐实了凳子,手指桌子对面说:“你坐在这儿。”然后正色问二虎,“你要学功夫?”二虎迫不及待说:“我要拜您为师,跟您学真本事!”不料老者说:“你学本事有嘛用呢?”进而对二虎说,“学武功,目的无非两样,一是防身,一是打人。你这么威武,还需要防身吗?那你学武干吗?想打人吗?”二虎摇着双手说:“我不想打人,从小到现在没打过人。人不欺负我,我不会打人。”老者笑了,说:“你这样儿谁敢欺侮你。你再会武功,没准去欺侮人。”他摸摸胡须,沉吟一下,说:“有功夫不是好事。像你这样,没人欺侮才是天生的福分,我没你这福分才练功夫。记着,比福多一点就不是福了!”说完,起身便走。二虎起身要送,老人只伸一根细如枯枝的手指便把他止住,他觉得胸脯像被一根生铁棍子顶着。二虎后来再没见人有这功夫。据大虎说,这人曾是孙中山的保镖,早退休不干了。二虎就按这老人的话活着,没再学功夫,也没人欺侮他,快活一辈子。(选自《俗世奇人新增本》,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狼吞虎咽”“吃饱肚子两眼冒光”的细节生动地表现出二虎的“能吃”,而大虎喜欢看二虎这个样子充分体现了哥哥对弟弟的关爱与怜惜。B.“二虎听兄长的话,但码头这地方——你不惹人人惹你。”这句话独立成段,不仅揭示了当时天津码头的乱象,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C.老者认为学武功的目的是防身或者打人,既然二虎膀大腰圆、骨强肉硬、威武雄壮,不需要防身,那一定是想打人,因而拒绝教给他武功。D.老者临走前说“比福多一点就不是福了”一语双关:表面上是说“福”字多一点就不再是“福”字,实则告诫二虎要知足知止,感恩惜福。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谢二虎的爹谢元春在天津卖水果,买卖难做,经常受气,为后文写二虎从小立志练好一身功夫以及拜师学武等情节做了铺垫。B.沧州汉子本想找谢二虎比武,但看到二虎单手将八个大苞米包扔上高垛后,“黑脸变成土脸”,掉头就跑,这从侧面衬托出二虎力大无穷。C.如果说孙犁在《荷花淀》中描绘了一幅具有白洋淀特色的风情画卷,那么,本文展现的则是具有天津特色的生活画卷,风光秀美,民风淳朴。D.小说的语言别具一格,如“倒腾瓜果”“卖鲜货”“嘛功夫”等带有浓郁的“津味”,地域特色鲜明,与文中描述的天津市井生活非常谐调。8.作为一名“俗世奇人”,老者“奇”在何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冯骥才在《〈俗世奇人〉题外话》中说:“把故事写绝了是古人的第一能耐,故而我始终盯住故事。”请结合本文赏析作者讲故事的技巧。【答案】6.C7.C8.①相貌奇:清癯面孔,小胡子,骨瘦如柴,看上去绝非武林中人。②武功奇:能虚空而坐,屁股下没有凳子:一根细如枯枝的手指便让二虎觉得胸脯像被生铁棍子顶着。③经历奇:曾是孙中山的保镖,退休后大隐于市,有姓无名。④见解奇:身为绝顶高手,却认为有功夫不是好事,没人欺侮才是天生的福分。9.①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谢二虎的故事,从家庭出身讲到干活吃饭,再到比武学武,直到快活一辈子,篇幅简短而情节完整,条理清晰。②善于制造波澜,增强故事可读性,如讲述沧州汉子拦道找二虎比武、二虎赴茶楼拜师学武,或情节突转,或悬念迭起,无不跌宕起伏,引人入胜。③在故事中寄寓深刻的社会人生哲理,以警世劝人、抑恶扬善,如大虎对二虎说“咱们不怕事,但也决不惹事”、老者告诫二虎“记着,比福多一点就不是福了”,发人深省,给人启迪。【解析】【导语】这篇小说以天津码头为背景,塑造了谢二虎这一力大无穷的市井人物形象。作者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如二虎的食量、扔苞米包的场景)和富有地域特色的语言,展现了天津的市井风情。小说情节紧凑,从二虎的成长到拜师学艺,再到老者的点化,层层递进。老者“虚空而坐”的绝技和“比福多一点就不是福”的哲理,为故事增添了传奇色彩和人生智慧,体现了冯骥才“把故事写绝”的创作追求。【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C.“不需要防身,那一定是想打人,因而拒绝教给他武功”错误,文中说“那你学武干吗?想打人吗?”“没准去欺侮人”,从中可得知只是老人的推测;老者拒绝教二虎武功,还因为他觉得“有功夫不是好事”“没人欺侮才是天生的福分”,选项的因果关系也牵强。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本文展现的则是具有天津特色的生活画卷,风光秀美,民风淳朴”错误,本文主要展现的是天津码头鱼龙混杂的生活场景,如码头人杂,横人多,强买强卖等,并非“风光秀美,民风淳朴”。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相貌奇:文中描述老者“清癯面孔,小胡子,骨瘦如柴,像南方人”,“看上去绝非武林中人”,与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武林高手形象大相径庭,一般武林高手多是身强体壮,而他却骨瘦如柴,这是他外貌上的奇特之处。②武功奇:二虎看到老者“虚空而坐,屁股下没有凳子”,并且能保持这样的状态坐很久,这一功夫匪夷所思;当老者用一根细如枯枝的手指止住二虎起身相送时,二虎“觉得胸脯像被一根生铁棍子顶着”,从二虎的感受可以看出老者这一指看似平常,实则蕴含着强大的功力,显示出他武功的高强和奇特。③经历奇:大虎说“这人曾是孙中山的保镖,早退休不干了”,孙中山的保镖身份足以说明老者有着非凡的经历,而且他退休后大隐于市,只知道姓杜,不知叫嘛,这种神秘的经历增添了他的传奇色彩。④见解奇:作为一名绝顶高手,老者却认为“有功夫不是好事。像你这样,没人欺侮才是天生的福分,我没你这福分才练功夫”,一般人都认为有功夫是好事,可以防身、保护自己或者在江湖上立足,而老者却有这样独特的见解,强调知足和福气,与常人不同。【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及表现手法的能力。①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作者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讲述谢二虎的故事,能够全面地展现谢二虎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生活琐事以及比武学武等各个方面。从开头介绍谢二虎的家庭出身,到中间讲述他在码头的经历,再到后来拜师学武,最后“快活一辈子”,情节完整,条理清晰,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②善于制造波澜:在故事发展过程中,作者设置了许多情节上的起伏。比如沧州汉子拦道找二虎比武,这一情节打破了二虎平静的生活,制造了紧张的气氛,而二虎轻松将苞米包扔上高垛后沧州汉子的逃跑,情节发生突转;还有二虎去茶楼拜师学武,一开始二虎看到老者的外貌不像武林中人,接着发现老者虚空而坐的奇特功夫,然后老者对二虎学武目的的质疑以及拒绝教他武功,悬念迭起,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蕴含哲理:作者在故事中融入了深刻的社会人生哲理。如大虎对二虎说“咱们不怕事,但也决不惹事”,体现了一种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面对恶势力不畏惧,但也不主动去招惹是非;老者告诫二虎“记着,比福多一点就不是福了”,传达了知足常乐的道理,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能够从中获得启示,起到了警世劝人的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韩延寿字长公,燕人也,徙杜陵。父义为燕郎中。刺王之谋逆也,义谏而死,燕人闵之。是时,昭帝富于春秋,大将军霍光持政,征郡国贤良、文学,问以得失。时魏相以文学对策,以为“日者燕王为无道,韩义出身强谏,为王所杀,宜显赏其子,以示天下,明为人臣之义”。光纳其言,因擢延寿为谏大夫,迁淮阳太守。治甚有名,徙颍川。入守左冯翊。岁余,不肯出行县。丞掾数白:“宜循行郡中,览观民俗,考长吏治迹。”延寿曰:“行县恐无所益,重为烦忧。”丞掾皆以为方春月,可一出劝耕桑。延寿不得已,行县至高陵,民有昆弟相与讼田自言,延寿大伤之,曰:“得备位,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争讼,既伤风化重使贤长吏受其耻咎在冯翊当先退。”是日,移病不听事,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于是讼者宗族传相责让,此两昆弟深自悔,皆自髡肉袒谢,愿以田相移,终死不敢复争。郡中歙然,莫不传相敕厉,延寿推其至诚,吏民不忍欺绐。廷寿代萧望之为左冯翊,而望之迁御史大夫。于是望之劾奏延寿上僭不道,又自称:“前为延寿所奏,今复举延寿罪,众庶皆以臣怀不正之心,侵冤延寿。愿下丞相、博士议其罪。”宣帝恶之,延寿竟坐弃市。吏民数千人送至渭城,老小扶持车毂,争奏酒炙。延寿不忍距逆,人人为饮,计饮酒石余,使掾史分谢送者:“远苦吏民,延寿死无所恨。”百姓莫不流涕。且死,属其子勿为吏,以己为戒。子皆以父言去官不仕。(选自《汉书·韩延寿传》)材料二臣(司马)光曰:以孝宣之明,魏相、丙吉为丞相,于定国为廷尉,而赵广汉、韩延寿之死皆不厌众心,其为善政之累大矣!若广汉、延寿之治民,可不谓能乎!然则虽有死罪,犹将宥之,况罪不足以死乎!夫所以使延寿犯上者,望之激之也。上不之察,而延寿独蒙其辜,不亦甚哉!(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九》)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既伤A风化B重使贤C长吏D受其耻E咎F在冯翊G当H先退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指人的年岁,与《苏武传》“且陛下春秋高”中“春秋”含义相同。B.征,征召、征聘,与《燕歌行》“征人蓟北空回首”中“征”字含义不同。C.“自髡肉袒谢”与《鸿门宴》“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谢”字含义相同。D.“上不之察”与《屈原列传》“方正之不容也”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延寿的父亲韩义因劝阻刺王谋反而死,受到人们同情,魏相向霍光建议应奖赏其子,以向天下昭明做人臣的道理,霍光于是提拔延寿做谏大夫。B.韩延寿任左冯翊太守时不愿巡视属县,认为出巡无益而有害,后在丞掾劝说下至高陵劝勉农桑,有兄弟俩因争夺田产,误伤延寿,致其卧床不起。C.萧望之弹劾韩延寿超越职权大逆不道,并表示自己不是因为先前被延寿弹劾而打击报复,汉宣帝因此嫌恶延寿,延寿最终被判处在街市斩杀示众。D.韩延寿临刑前,数千官吏和百姓为他送行,人们扶着车毂献上酒肉,延寿不忍拒绝,共计饮酒一石有余,并让人感谢送行者,表示自己死而无憾。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郡中歙然,莫不传相敕厉,延寿推其至诚,吏民不忍欺绐。(2)且死,属其子勿为吏,以己为戒。子皆以父言去官不仕。14.对于韩延寿之死,司马光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二概括说明。【答案】10.BEG11D12.B13.(1)郡中和谐安定,没有不互相劝诫勉励的,韩延寿推行他极其真诚的心意,官吏和百姓都不忍心欺骗他。(2)韩延寿将死时,嘱咐他儿子不要做官,要把自己当作警戒。他的儿子都因父亲的话辞官不做。14.①韩延寿被杀不能服众,有伤汉宣帝的善政;②韩延寿治民有能,即使有罪也应宽恕,罪不至死;③韩延寿犯上是因为萧望之逼迫,但宣帝不察,致其无辜被杀。【解析】【导语】这两则材料围绕韩延寿展开。材料一详述其仕途经历,从因父获赏为官,到治政有名,在处理兄弟争田一事中展现其重视教化、善于自省,且深受吏民爱戴,却因萧望之弹劾被处弃市。材料二司马光认为以汉宣帝之明及当时良臣在侧,韩延寿之死不合众心,是善政之累,指出其犯上是萧望之激成,而上未明察,韩延寿蒙冤。两则材料相互补充,展现韩延寿形象及悲剧结局,引人反思。【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既伤风化,又使贤良的长吏受辱蒙羞,过错在我这个左冯翊,我应当首先引退。“既……,重……”领起两个分句,故在B处断开;“咎”是主语,“在”是谓语,“冯翊”是宾语,故在前后的E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及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句意:汉昭帝年纪尚小。/况且陛下您年岁已高。B.正确。征,征召、征聘/出征、远行。句意:征召各郡国的贤良、文学之士。/出征的士兵在蓟北徒劳地回首故乡。C.正确。谢,均为“道歉、谢罪”的意思。句意:(他们)自己剃去头发,袒露上身前来谢罪。/你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D.“意义和用法相同”错误。代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是“上不察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皇上没有明察这件事。/端方正直的人不被(世俗)所容纳。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兄弟俩因争夺田产,误伤延寿,致其卧床不起”错误。原文说的是:有两兄弟为田产打官司,韩延寿对此很伤感、自责,“是日,移病不听事,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于是称病不上班,到旅舍卧床不起,闭门思过。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歙然”,安定、和顺的样子;“敕厉”,告诫劝勉;“欺绐”,欺骗。(2)“且”,将要;“属”,通“嘱”,嘱咐;第二个“以”,“以”,因为;“仕”,出仕,做官。【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①司马光指出“以孝宣之明,魏相、丙吉为丞相,于定国为廷尉,而赵广汉、韩延寿之死皆不厌众心,其为善政之累大矣”。意思是在汉宣帝贤明,且有魏相、丙吉等良臣辅佐的情况下,韩延寿的死却不能让众人满意,这对清明的政治是很大的损害。说明韩延寿被杀不符合众人的心意,这种结果对汉宣帝所推行的善政造成了负面影响。②文中提到“若广汉、延寿之治民,可不谓能乎!然则虽有死罪,犹将宥之,况罪不足以死乎”。司马光认为像韩延寿这样治理百姓有能力的人,即便犯了死罪,也应当宽恕他,更何况他的罪行本就不至于被判处死刑。强调了韩延寿在治理百姓方面的才能,以此来表明对他不应轻易定罪处死。③文中提到“夫所以使延寿犯上者,望之激之也。上不之察,而延寿独蒙其辜,不亦甚哉”。司马光明确表示韩延寿冒犯上级是萧望之逼迫导致的,然而皇上却不加明察,只有韩延寿遭受惩罚,这实在太过分了。清晰地指出了韩延寿获罪的背后因素以及皇上处理此事的不当之处,为韩延寿的无辜被杀感到不平。参考译文:材料一韩延寿字长公,是燕地人,后迁居到杜陵。他的父亲韩义担任燕地的郎中。燕刺王谋划叛逆时,韩义进谏却被杀害,燕地百姓都怜悯他。当时,汉昭帝年纪尚小,大将军霍光主持朝政,征召各郡国的贤良、文学之士,询问治国的得失。当时魏相凭借文学之士身份对策,认为“先前燕王无道,韩义挺身而出极力劝谏,被燕王杀害,应该公开奖赏他的儿子,以此向天下表明,彰显做人臣的大义”。霍光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提拔韩延寿为谏大夫,后又调任淮阳太守。韩延寿治理政绩十分有名,又调任颍川太守。后入朝暂代左冯翊之职。过了一年多,他不肯外出巡视属县。丞掾多次进言说:“您应该到郡中巡视,查看民俗风情,考察长吏的治理政绩。”韩延寿说:“巡视属县恐怕没有什么益处,反而会给百姓增添烦忧。”丞掾们都认为正值春季,可以外出一次,劝勉百姓从事耕桑之事。韩延寿不得已,出行巡视属县,到了高陵,有兄弟俩因争夺田产而自行诉讼,韩延寿非常伤心,说:“我有幸身处官位,作为郡里的表率,却不能宣扬阐明教化,以至于让百姓有骨肉之间相互诉讼的事,既伤风化,又使贤良的长吏受辱蒙羞,过错在我这个左冯翊,我应当首先引退。”这天,他称病不再处理政务,于是进入传舍卧床休息,关闭房门反思过错。于是诉讼的两兄弟的宗族之人相互指责,这两兄弟深深懊悔,都自行剃去头发,袒露上身前来谢罪,愿意将田产互相转让,至死也不敢再争执。郡中一片安定平和,人们无不互相告诫劝勉。韩延寿以赤诚之心对待下属和百姓,官吏百姓都不忍心欺骗他。韩延寿代替萧望之担任左冯翊,而萧望之升任御史大夫。于是萧望之弹劾韩延寿犯有越位和大逆不道之罪,又说:“先前我被韩延寿弹劾,如今再检举韩延寿的罪行,众人都认为我心怀不轨,欺凌冤枉韩延寿。希望将此事交由丞相、博士商议他的罪行。”汉宣帝厌恶此事,韩延寿最终获罪被判处弃市。数千官吏百姓送他到渭城,老老少少拉着车毂,争着进献酒肉。韩延寿不忍心拒绝,每个人进献的酒他都喝,总计喝了一石多酒,他派掾史分别答谢送行者说:“有劳远来,让官吏百姓受苦了,我韩延寿死而无憾。”百姓没有不流泪的。临死前,他嘱咐儿子不要做官,以他为戒。他的儿子们都听从父亲的话,辞去官职不再出仕。材料二臣司马光说:以汉宣帝的明察,魏相、丙吉担任丞相,于定国担任廷尉,然而赵广汉、韩延寿的死都不能使众人满意,这对清明的政治是很大的损害!像赵广汉、韩延寿治理百姓,能不说是有能力吗!既然这样,那么即使他们犯了死罪,还是应当宽恕,何况他们的罪行不足以判处死刑呢!韩延寿冒犯上级的原因,是萧望之逼迫他。皇上不加明察,而只有韩延寿遭受惩罚,不也太过分了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酬吴春卿①二首其二·松范仲淹亭亭百尺栋梁身,寂寞云根与涧滨。寒冒雪霜宁是病,静期风月不须春。萧萧远韵和于乐,密密清阴意在人。高节直心时勿伐,千秋为石②乃知神。【注】①吴育(1004~1058),字春卿,曾任参知政事。②千秋为石:传说中古松可化为石。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刻画松高大挺拔的形象,下句描写松僻远的生活环境,反差鲜明。B.颔联感叹松在霜雪的摧残之下浑身是病,但仍心存希望,静等春天的到来。C.尾联表达诗人的期许:不要砍伐高节直心的松,千年后化石时才知其神性。D.这首诗刻画了一株高直凌寒、堪为栋梁的松树,并且借松喻人,寄意深远。16.请赏析诗歌颈联的语言特色。【答案】15.B16.①语言质朴:遣词用语准确流畅,自然平易,无斧凿之痕,无晦涩之弊。②句式精工:上下句对仗工整,格律谨严,读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③叠词精当:以“萧萧”摹松之“远韵”,以“密密”写松之“清音”,描写生动传神,声韵和谐优美。【解析】【导语】这首咏物诗以松喻人,通过“亭亭百尺”“寒冒雪霜”等意象,塑造了孤高坚毅的君子形象。颈联“萧萧远韵”“密密清阴”运用叠词和拟人手法,既展现松的风骨,又暗喻士人的品格追求,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在霜雪的摧残之下浑身是病,但仍心存希望,静等春天的到来”不正确。颔联上句为反问,意为松不以严寒霜雪为病,突出其不畏严寒;下句意为松静待美好时光,不一定非要到春天,突出其坚毅乐观。这里强调的是松树不畏霜雪的坚韧品质,而不是说它在霜雪摧残下浑身是病且静等春天。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能力。①语言质朴:颈联用词平实自然。“萧萧”“密密”“远韵”“清阴”等词语通俗易懂,准确流畅地描绘出松树的声音和树荫的特点,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也没有晦涩难懂之处,以质朴的语言展现出自然的景象和松树的特质。②句式精工:从格律上看,这两句对仗工整。“萧萧”对“密密”,叠词相对;“远韵”对“清阴”,名词相对;“和于乐”对“意在人”,结构相对。严谨的对仗使诗句在形式上整齐美观,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体现了诗歌格律之美。③叠词精当:“萧萧”形象地摹写出松树那悠远的声音韵味,仿佛让人听到松涛阵阵,有很强的画面感和听觉感染力;“密密”则生动地描绘出松树浓密的树荫,给人以具体可感的形象。这两个叠词不仅描写生动传神,而且在声韵上和谐优美,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在《过秦论》中以“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加强对内控制,严密防守要塞,严厉盘问行人。(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明月西沉、雾霭缭绕,而游子与思妇天各一方、相见无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3)“沧海”本指大海,因其辽阔、深邃、苍茫而受到诗人的钟爱,成为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充满诗意和文化内涵,如“_______,_______”。【答案】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③.斜月沉沉藏海雾④.碣石潇湘无限路⑤.沧海月明珠有泪⑥.蓝田日暖玉生烟(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弩、藏、碣、潇湘。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我们欣赏①的冰雕作品、沉醉于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时,不禁会好奇;这些构成冰雕的冰块究竟有哪些特别之处?透明度是衡量冰的品质的关键。为了获取品质好的冰块,人们倾向于在水质清澈、流动缓慢的地方采冰。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为例,(甲)。松花江水质清澈透明,含沙量低、杂质少,保证了冰块的纯净质地。除了透明度,冰的结实程度也②。为了确保冰雕作品的稳定性、耐久性,冰面厚度需要达到30厘米才能开始采冰。即便是在入冬较早的哈尔滨,也往往要等到12月份才能开始。为了让游客早日领略美丽的冰雕,建造者想到了一个巧妙的方法——存冰。存冰场如同巨大的冰雪仓库,冰块就迭放储存在里面。为了保持冰块温度,建造者用塑料布、草席等材料,为这些冰块盖上一层层“棉被”。这些材料共同起到了类似保温瓶的效果。即使经过夏天,到了冬天也能有70%以上的冰符合使用标准。值得一提的是,那30%溶化了的冰也并非无用,它们在化成水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热量。正是这一特性,让冰跺外层的冰块“牺牲自己”,保护了内层的冰块。(乙)?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在长期实践中发展了较为完善的存冰技术。古时候的冰窖(凌阴)就是用来储存冰块的地方。冰窖内还有排水系统和隔热措施,与现代存冰原理非常相似。①随着科技不断发展,②采冰、存冰、制冰的方法也更加高效环保。③在制冰方面,④人们研制出真空制冰、超声波制冰等先进技术,⑤不仅能快速制造出品质优良的冰块,⑥根据需求还能调整冰块形状和大小。18.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0.文中第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1.文中画波浪线的“棉被”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引号?22.文中第四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晶莹剔透②至关重要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