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课件高二语文上学期轻松资源(选必上册)1_第1页
《论语》十二章课件高二语文上学期轻松资源(选必上册)1_第2页
《论语》十二章课件高二语文上学期轻松资源(选必上册)1_第3页
《论语》十二章课件高二语文上学期轻松资源(选必上册)1_第4页
《论语》十二章课件高二语文上学期轻松资源(选必上册)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十二章——君子养成计划“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时时在我们的耳畔响起,叩击我们的心扉。在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下,我们不断地成长、前行。素养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常识。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3.体会孔子的学、仁等学说的基本内涵,并思考其现代意义。一、了解作者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①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②30—50岁,欲仕不能。③50—55岁,在鲁从政。④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⑤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了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义:原指“宜”,即行为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准则。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之分,君于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俪党也,今所谓“哥们儿义气”也。儒家思想主要有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礼: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属政治与伦理范好,是符合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信:指待人处事诚实不欺、言行-致的态度。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智:同“知”,属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个方面。二、了解儒家思想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更应着重于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果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马乃不孝。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表现为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将其视作“为仁之本”。《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义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三、了解《论语》(1)语录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3)叙事体:其中多少具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章”指诗文、歌曲的段落。《论语十二章》,即从《学而》《八佾》《里仁》《雍也》《泰伯》《子罕》《颜渊》《卫灵公》《阳货》九篇中选了十二章,包含孔子独白、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等不同形式的内容。读准字音

(听音频齐读课文)八佾(yì)迩之事父(ěr)子罕(hǎn)文质彬彬(bīn)譬如(pì)未成一篑(kuì)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食:动词,吃饭②敏:勤勉③就:靠近

④而1:表并列

而2:表顺承⑤有道: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释义: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就有道而正焉

安贫乐道【思考1】研读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活动二:问题探究1.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君子要安贫乐道,克制物欲,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排除干扰)、“敏于事而慎于言”(实践锻炼),“就有道而正焉”(虚心请教)才算达到“好学”的要求。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君子应重精神轻物质孔子是好学者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一开篇就是学习。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韩愈《师说》有“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论语·述而》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里仁》篇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别人的长处,他学;见到别人的短处,他也能借以自省。自省也是学,是反向地学。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而:表假设,如果②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释义: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如何对待乐制呢?【思考2】研读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活动二:问题探究1.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

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强调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

阐明仁和礼乐的关系

“八佾”,《说文》:“佾,舞行列也”,是以一行8人为一佾,八佾有64人。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季氏”,有季平子,季康子,季桓子之说。“庭”,西周册命金文常说的“中廷”。“中廷”是堂下的院子,是受命者接受册命时站立的位置,舞是在院子里舞,人在堂上观。孔子谈到季氏的时候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都可以做出来,什么事情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天子本用八佾,季氏用,是僭越,是违礼。

又: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八佾》“三家”即“三桓”,也就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孟孙氏(或仲孙氏、孟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是庆父的后人,世世代代在鲁国享有富贵,庆父就是鲁庄公的同母兄弟,杀掉了公子般(鲁庄公欲立其为新君),后与其嫂哀姜联手杀掉鲁闵公,后使鲁国公室乱,有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叔牙(也是鲁庄公同母兄弟)的后代是叔孙氏。季孙氏是季友的后代,他们与君主有血缘关系,个人有过不影响家族权势的延续。

“彻”,从鬲从又,象以手拿走鬲,本义撤除,后世为了区别撤除之彻和通彻之彻,才加手旁和彳旁区别之(鬲也讹变为育)。这里的“彻”,是指祭祀完毕后的撤祭。

《雍》是《诗·周颂》中的一篇,《雍》一章十六句,为禘太祖之所歌也。禘,大祭也。“天子祭于宗庙,《雍》以彻祭,是宗庙之祭及食举乐并歌《雍》以彻也。”天子之礼,撤祭时,要唱《雍》”。周代,能够主祭祀的,只有天子和诸侯。这里,“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是说天子时穆穆然于进大牡之牲,百辟与诸侯助天子陈祭祀之馔。主祭的是“天子”,相礼的是“辟公”,而三家为鲁国大夫,却以《雍》彻,和他们的身份不相符。这是僭越。此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能与是对上面两则的总结,季氏以八佾舞,三家以《雍》彻,都是非礼。礼乐只是仁的外在表达,两者互为表里,没有仁的礼乐只是徒具形式。【思考3】研读第三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②闻道:知道、懂得真理释义: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活动二:问题探究1.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言简意赅,突显对了解“仁义之道”的重视。执着追求真理【思考4】研读第四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释义: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活动二:问题探究1.孔子阐明了君子和小人怎样的义利观?

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孔子并非概不言利。他不反对人追求利欲,并把人的欲求看成是人的一个层面,只不过他把它看成是较低的层面。《述而》:“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又如,子路曾问孔子如何才能“成人”,即为完人。孔子回答“今之成人者和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其中“见利思义”,是不欲,是看到利益便能想起来该不该得,便是“完人”表现之一。魏征谏太宗有十思,孔子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其中“见得思义”也是“利义”问题,即看到可得的,要考虑自己是不是该拿。孔子并非概不言利。他不反对人追求利欲,并把人的欲求看成是人的一个层面,只不过他把它看成是较低的层面。《述而》:“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又如,子路曾问孔子如何才能“成人”,即为完人。孔子回答“今之成人者和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其中“见利思义”,是不欲,是看到利益便能想起来该不该得,便是“完人”表现之一。魏征谏太宗有十思,孔子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其中“见得思义”也是“利义”问题,即看到可得的,要考虑自己是不是该拿。【思考5】研读第五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②齐:与......看齐。③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释义: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活动二:问题探究1.本章中体现的孔子道德修养的方法是什么?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通过辩证的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法,点明了人不断前进的方法。君子要善于反省,见贤思齐【思考6】研读第六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质:质朴、朴实②文:华美、文采③野:粗野、鄙俗④史:虚饰,浮夸⑤为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释义: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那才是君子。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活动二:问题探究1.分析“文”与“质”的辩证关系。从“文”与“质”在君子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点明文质不可以相胜,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够过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质”的平衡。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清晰,言简意赅。

君子的理想人格:文质彬彬【思考7】研读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士:读书人。②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毅,坚强,刚毅。③已:停止。释义: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曾子把仁作为不懈追求的奋斗方向,与孔子同。《说文》:“弘,弓声也。”后多借“强”为之,《说文》:“毅,有决也。”任重需强,不强则力绌;致远需决,不决则志渝。何为“仁”,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刚”,刚强,不为欲望所动。在《论语》里,“刚”和“欲”相反,是无欲的结果。如孔子评申长,说“枨也欲,焉得刚”(《公冶长》5.11)。无欲,凡事求己不求人,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孟子·滕文公下》)。“毅”,坚毅,不肯在任何威胁下低头。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是“刚”。“威武不能屈”,是“毅”。

“木”是目光呆滞,面无表情,和“令色”、“色庄”相反。“令色”是装模作样,“色庄”是故作深沉。“讷”是言语迟钝,拙于表达,和“巧言”相反。“巧言”是花言巧语、能说会道,也叫“佞”(《公冶长》5.5)。

这四个字,刚、毅是一对,木、讷是一对,皆可连言。刚毅是好词,木讷不同,有负面含义,给人的印象是呆。但孔子讨厌“巧言令色,喜欢木、讷,他用这两个字,是夸。“仁”,对孔子来说,是很高的道德标准,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这点不容忽视。我们要知道,他的得意门生,特别是德行科的学生,气质上,都有点呆头呆脑。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活动二:问题探究1.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士要以“仁”为己任【思考8】研读第八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譬:比喻,比方②篑:盛土的筐子。③止:停下来④平地:填平洼地⑤虽:虽然。释义: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活动二:问题探究1.本章重点强调了什么道理?

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运用比喻和散句,说理生动自然。君子做事要持之以恒【思考9】研读第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知:同“智”②者:……的人释义: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活动二:问题探究1.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

缺一不可。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用否定和整句的形式,增强气势,简洁明确。智仁勇君子要有仁、智、勇三德【思考10】研读第十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②一日:一旦③归:称赞,赞许④目:条目,细则⑤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⑥事:实践,从事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活动二:问题探究1.孔子认为实现“仁”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明确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深入,说出符合“礼”的具体做法。克己复礼为仁【思考11】研读第十一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一言:一个字②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③恕:宽恕④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释义: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活动二:问题探究1.怎样正确理解孔子的“恕”的内涵?我们从中可以悟出怎样的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1)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2)学会互相理解,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以对话的形式,点出“恕”这一准则,以及具体的做法,明确而详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考12】研读第十二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②夫:那③兴:激发人的感情④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⑤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⑥怨:讽刺时政⑦迩:近释义: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活动二:问题探究1.说明孔子认为《诗》的三大功能。一是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二是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三是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学《诗》的重要性结构图解

体会孔子学、诗、君子、仁等学说的基本内涵小组探究1.尝试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积累2.《论语》十二章概括了君子的日常行为规范,尝试加以概括3.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礼”和“君子”之间有什么关系?4.探究《论语》中有关“好学”的章句,总结孔门学习方法,以助益于自己的学习。文本探究尝试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积累克己复礼: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文本探究《论语》十二章概括了君子的日常行为规范,尝试加以概括“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君子的品质: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喻于义、见贤思齐、不惑不忧不惧、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文本探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礼”和“君子”之间有什么关系?礼和仁的关系,简单一点说就是,“礼”是“仁”的表现形式,如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不仁则谈不上真正有礼,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说,“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论是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统编版上册《论语十二章》上课课件点击此处添加标题1.学习让人快乐3.学习须择善而从2.学习要反复实践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4.学习是为自己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论语》中“好学”一词出现了16次。在理解下列关于“好学”的章句之意后,谈谈你对“好学”的理解。⑴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⑵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⑶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⑷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论语》中“好学”一词出现了16次。在理解下列关于“好学”的章句之意后,谈谈你对“好学”的理解。⑷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⑸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

“好学”的内涵1.“好学”应有勤勉的学习态度。※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好学”的内涵.“好学”应贵有恒的学习精神。2.“好学”应源自人的内在力量4.“好学”应有学习的优秀榜样3.“好学”应以“进德”为目的5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就有道”“内自省”“进,吴往也”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