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最响的炮仗汪曾祺孟家炮仗店的孟老板,孟和,走出巷口。唉,孟老板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都不大同。一出他家的门,向北,一爿油烛店。砖头路。左边一堵人家的院墙,墙上两条南瓜藤,南瓜藤早枯透了。右边一堵墙,突出了肚子,这是一个老厕所。孟老板在这里撒过几十年的尿。砖头路。一个破洋瓷脸盆半埋在垃圾堆中。一个小旅馆,黑洞洞的,黑洞洞的梁上还挂一个旧灯笼,灯笼上画了几个蝙蝠,五福迎门。路上到处是草屑,有人挑过草。两行水滴,有人挑过水。一个布招,孟老板多年习惯的从那个布招下低头而过。再过去,一个小小理发店,墙壁上是公安局冬防布告:“照得年关岁暮,宵小匪盗堪猖,……”白纸黑字,字是筋骨饱满的颜体,旁边还贴有个城隍大会建会疏启,黄表纸。凡多招贴处皆为巷口,这里正是个人来人往的巷口。孟老板看了一眼“照得……”,一跳便至“中华民国”了。他搔搔头,似乎想弄清楚现在究竟是民国几年。巷口一亮。亮出那面老蓝布招子,上了年纪的蓝布招上三个大白字:古月楼。太阳落在古月楼楼板上。一片阳光之中,尘埃野鸟浮动。孟老板从前是这里的老主顾,几乎每天必到。来喝喝茶,吃吃点心,跟几个熟人见见面,拱拱手,由天气时事谈下去。谈谈生意上事情,地方上事情。如何承办冬防,开济贫粥厂;河工,水龙,施药,摆渡船,通阴沟,挑公厕里的粪,无所不谈。照例凡有须孟老板出力处他没有不站出来的,有须出钱处,也从不肯后人。孟老板走到巷口,停了一停。他本应现在即坐到古月楼上等起来,但是他拐弯了。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可都不同。他要跟一个人接头关于嫁他的女儿的事去。孟老板拐了弯,便看见自己家的那个炮仗店。孟老板从他的炮仗店门前而过。关着门。像是静静的,过年似的。这是孟老板要嫁女儿的缘故。从前,从前孟家炮仗店门前总拥着一堆孩子,男孩子,女孩子,歪着脖子,吮着指头。看两个老师傅做炮仗。一到快吃午饭时候,这一带的人必听到“砰--訇!”照例十来声。都知道孟家试炮仗。试炮仗有一定的地方,一片荒地,广阔无边,从巷口不拐弯,一直向北就是了。你每天可以看到孟老板在一棵柳树旁边,有时带着他的孩子。把炮仗一个一个试放。这是这个小城市每天的招呼。保安队天一亮就练号,承天寺到晚上必撞钟,中午孟家放炮仗。这几种声音,在春天,在冬天,在远处近处,在风中雨中,继续存在,消失,而共同保留在一切人的印象中,记忆中。全城不止三家炮仗店,而孟家三代以来比任何一家的炮仗都响。四乡八镇,甚至邻近县城,娶媳妇,嫁女儿,讲究人家,都讲究用孟家炮仗,好像才算是放炮仗。香期,庙会。孟兰焰口,地藏王生日,清明,冬至,过年,孟家架上没有“连日货”。老师傅一个下半年总要打夜作,一面喝酒,一面工作到天明。还有著名的孟家烟火,全城没得第二家。五百里方圆,凡有死丧庆吊红白喜事,用烟火必找孟家。孟老板手上一个汉玉扳指。孟老板旱烟袋上一个玻璃翠葫芦嘴子。孟老板每天在这个巷子里走好多回。从家里到店里,从店里到家里。“孟老板”这个称呼跟孟老板本人是一个。天下有若干姓孟的老板,然而天下只有这么一个孟老板。孟老板差不多每天要到古月楼坐坐。喝喝茶,吃吃点心,跟几个熟人见见面,谈谈。古月楼中有他一个长定座儿。但是孟老板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都不同。孟家炮仗店的门关上了。孟老板要把女儿嫁出去。北伐成功,破除了迷信,神像推倒,庙产充公,和尚尼姑还俗,鞭炮业自然大受影响。地方连年水旱兵灾,百姓越来越苦,有兴致放鞭炮的究竟少了,烟火更是谈不上。二十年河堤决口,生意更淡。接着是硝磺缺售,成本高,货源少,一年卖不出几挂千子红。后来,保安队贴出大布告,不许民间燃放炮竹,风声鹤唳,容易引起误会云云!渐渐的,孟老板简直不容易在古月楼茶客中见到了。店开不下去。家里耗了个空。背得一身的债。这一带的人多久已不听见试炮声音。孟老板还在这条巷子里走出走进。所欠的债务多半是一个姓宋的做的中保。姓宋的专是一个说是打合,牵线接头,陪人家借字,吃白食,拿干钱角色!今天,现在孟老板就是要碰这个姓宋的去,谈谈嫁女儿的事情。早先约好,在古月楼见面,再谈一趟,就定聘了。古月楼呀,孟老板像是从来没有上这个地方去过,完全是个陌生。孟老板出了巷口而拐弯了。他要上哪里去呢?是的,上哪儿去呢?他好像是在转了一会儿,也不问一问他自己。他只是信步而行,过了东街。数十年如一日,铺在这里的东街。烧饼店的烧饼,石灰店里的石灰,染坊师傅的蓝指甲,测字先生的缺嘴紫砂茶壶,……每一块砖头在左边一块的右边,右边一块的左边,孟老板从这里过去。这些东西要全撤去,孟老板仍是一个孟老板,他现在也没有一句话要向世人说。约莫两个多钟头之后,孟老板下了楼来。脸上蜡渣黄,他身边是那个姓宋的,两人走到屋檐口,站了一站。姓宋的帽子取下来,搔了搔头,想说甚么,想想,又不说了。仍旧把帽子戴上。“回见。”“回见。”这时甚么地方突地来了一声,“孟老板!”孟老板遽然问“甚么事?”这才看出是挑水的老王。这人愣头愣脑。一对水桶摆呀摆的,扁担上挂了一条牛鞭子,一绺青蒜。自然是“没有事”。眼看着这人愣着眼睛过去后,自言自语,“没有事,没有事,有甚么事呢?”这教孟老板想起回家了。唉,老孟,老孟,你真狠心,实在是把女儿卖了。孟老板把女儿嫁给保安队一个班长。姓宋的做媒,明天过门。……孟老板女儿的出门是坐洋车去的。女儿一走,孟老板即出门去,一直向北。这两天他找到一点废材料,一个人,做了三个特大双响,问他干甚么,他一声不说。现在他带了这三个大炮仗出去,一直走到荒地。荒地辽阔无边,一棵秃树,衰草斜阳,北风哀动。孟老板把三个双响一个一个点上,随即拼命把炮仗向天上扔。真是一个最响的炮仗。多少日子以来没有过的新鲜声音。这一带人全都听到了。没有一个人知道是怎么回事。(有删改)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同样是古月楼,孟老板从前是“几乎每天必到”,如今却“完全是个陌生”,对比鲜明,展现人物前后境遇反差巨大。B.
文中经营有道、乐善好施的孟老板店铺关门、无奈嫁女,“吃白食”“拿干钱”的“姓宋的”却颇有市场,可见乱世之中,正常的社会秩序已被打乱。C.
孟老板走过东街,“没有一句话要向世人说”,遇到挑水的老王,两人也是“没有事”,反映当时底层民众内心的压抑苦闷。D.
“唉,老孟,老孟,你真狠心,实在是把女儿卖了。”这句话是周围人对孟老板的评价,是批评孟老板不念亲情,卖女还债,令人鄙夷。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多次写到孟老板这一趟走出巷口和以往不同,将孟老板的现在与过去交错呈现,起到了串联小说情节、舒缓叙述节奏的作用。B.
“天下有若干姓孟的老板,然而天下只有这么一个孟老板。”小说语言淡而有味,读者可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对小人物命运的关切、思考。C.
“闲笔”指文学作品中在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烧饼店的烧饼,石灰店里的石灰”就是这样的闲笔,与小说主题的表达没什么关系。D.
结尾以“秃树、衰草、斜阳、北风”营造苍凉萧瑟的氛围,辽阔无边的背景凸显孟老板的渺小,烘托人物在凄惨境遇下的无力感。3.
本文开头一段不避其繁,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作用。4.
结合全文,分析小说标题“最响的炮仗”的多重意蕴。【答案】1.D
2.C
3.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②营造低沉、黯淡的氛围;③用繁笔描绘环境,细节逼真,读起来真实可信;④引出下文的古月楼,为下文在古月楼谈嫁女之事作铺垫。
4.①最响的炮仗是孟老板为女儿送行之声,女儿看似出嫁实则被卖,制做三个特大双响炮仗是父亲现在唯一能为女儿做的事情。
②最响的炮仗是孟老板悲愤压抑内心的宣泄之情,从曾经的的得意富贵到现在的举债卖女,孟老板心中之苦无处言说,只能拼命将炮仗扔上天,叩问苍天。
③最响的炮仗是作者替乱世小人物向时代发出的控诉之声,以孟老板为代表的底层百姓命运为时代裹挟,作者借最响的炮仗批判世道之乱,悲悯百姓之苦。【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D.“这句话是周围人对孟老板的评价”理解错误,这句话是孟老板的内心独白,孟老板“自己”以旁观者身份评价自己,他觉得自己根本不配做一个父亲。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烧饼店的烧饼,石灰店里的石灰’……与小说主题的表达没什么关系”理解错误,东街的烧饼店、石灰店、染坊全要撤去,和孟家的炮仗店一样开不下去了,东街的商人们亦如孟老板,他们都是乱世之下受害的底层人。所以,这些闲笔与小说主题的表达是有关系的。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本段“再过去,一个小小理发店,墙壁上是公安局冬防布告:‘照得年关岁暮,宵小匪盗堪猖,……’白纸黑字,字是筋骨饱满的颜体,旁边还贴有个城隍大会建会疏启,黄表纸”里的标语、筋骨饱满的颜体的字体、黄表纸的城隍大会建会疏启,这些信息向读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及时间;本段的“院墙”“早枯透了的南瓜藤”“老厕所”“黑洞洞的梁”“旧灯笼”等景物描写凄凉、冷清,为小说营造了一个低沉、黯淡的氛围;“左边一堵人家的院墙,墙上两条南瓜藤,南瓜藤早枯透了。右边一堵墙,突出了肚子,这是一个老厕所。孟老板在这里撒过几十年的尿。砖头路。一个破洋瓷脸盆半埋在垃圾堆中。一个小旅馆,黑洞洞的,黑洞洞的梁上还挂一个旧灯笼,灯笼上画了几个蝙蝠,五福迎门。路上到处是草屑,有人挑过草。两行水滴,有人挑过水”对院墙、早枯透了的南瓜藤、老厕所外墙、破洋瓷脸盆、旅店旧灯笼、路面的描写详细具体,细节逼真,使读者读起来真实可信,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黑暗的巷口为下一段“巷口一亮。亮出那面老蓝布招子,上了年纪的蓝布招上三个大白字:古月楼”做铺垫,使下文自然引出巷口的古月楼,为下文孟老板在古月楼谈嫁女之事做铺垫。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本题可从小说内容、人物情感、主题思想三个方面作答。从小说内容分析:根据原文内容“女儿一走,孟老板即出门去,一直向北。这两天他找到一点废材料,一个人,做了三个特大双响,问他干甚么,他一声不说。现在他带了这三个大炮仗出去,一直走到荒地”可知,这三个“特大双响”的最响炮仗是孟老板为女儿送行之声,根据原文“孟老板还在这条巷子里走出走进。所欠的债务多半是一个姓宋的做的中保。姓宋的专是一个说是打合,牵线接头,陪人家借字,吃白食,拿干钱角色!”“今天,现在孟老板就是要碰这个姓宋的去,谈谈嫁女儿的事情。早先约好,在古月楼见面,再谈一趟,就定聘了”可知,孟老板的女儿看似出嫁实则是被卖,孟老板制做三个特大双响炮仗是父亲现在唯一能为女儿做的事情。从小说人物孟老板的情感分析:根据原文“女儿一走,孟老板即出门去,一直向北。这两天他找到一点废材料,一个人,做了三个特大双响,问他干甚么,他一声不说。现在他带了这三个大炮仗出去,一直走到荒地”可知,女儿出嫁孟老板内心是悲愤的,但是他的悲愤却无处诉说,所以这三个“特大双响”的最响的炮仗是孟老板悲愤压抑内心的宣泄之情,“孟老板从前是这里的老主顾,几乎每天必到”“照例凡有须孟老板出力处他没有不站出来的,有须出钱处,也从不肯后人。”写了孟老板曾经的得意富贵,但现在却举债卖女,“荒地辽阔无边,一棵秃树,衰草斜阳,北风哀动。孟老板把三个双响一个一个点上,随即拼命把炮仗向天上扔”写出了孟老板心中之苦无处言说,只能拼命将炮仗扔上天,叩问苍天。从小说主题思想分析:原文“石灰店里的石灰,染坊师傅的蓝指甲,测字先生的缺嘴紫砂茶壶,……每一块砖头在左边一块的右边,右边一块的左边,孟老板从这里过去。这些东西要全撤去,孟老板仍是一个孟老板,他现在也没有一句话要向世人说”写了东街的烧饼店、石灰店、染坊全要撤去,和孟家的炮仗店一样开不下去了,以孟老板为代表的这些商人都是乱世之下受害的底层人,他们的命运都为时代裹挟,小说以“最响的炮仗”为标题,实质是作者替乱世小人物向时代发出的控诉之声,作者借最响的炮仗批判世道之乱,悲悯百姓之苦。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半块青萝卜
童村小惠看到那半块青萝卜时,正是中秋黄昏时分。她和西征的队员们,已经有十几天没有吃到过一粒粮食了。没有粮食,他们就吃野果,吃树皮,吃草籽、橡子和野蘑菇。只要能咽进肚子里去的,他们都咽进去了。可是,还是饿。那半块青萝卜,是在一小片刚收拾完不久的阳坡菜地旁发现的。它就躺在一丛枯草里,闪着若隐若现的诱人光泽。看到它的那一刻,小惠的眼睛一下就亮了,紧接着,她听到自己的失声惊叫,就像捕获一只意想不到的猎物一样,步履踉跄地扑了上去……小时候,父亲每年都要在自家的小菜园里,种上各式各样的蔬菜,有辣椒,有倭瓜.有油豆角,当然还有青萝卜。短暂的夏天结束之后,收获的季节到来了。每当这时,父亲就会带着母亲、弟弟、妹妹和她,一起到小菜园里去收菜。除了留出少部分青菜外,父亲还会挑些好的分给乡亲们,母亲则将剩余的切成了丝和片,晾晒在院子里。一天一天地只等着它们吸足了阳光,慢慢变得干爽了,这才储藏起来,以备一家人在漫长的冬天里食用。那些天,院子里散发出的诱人香气,常常会让小惠垂涎欲滴,甚至渴望雪花飘飘的冬天早点到来。可是,快乐的日子那么快就结束了。自打日本人来了,庄户人的日子一下就变了。那些举着太阳旗的日本兵,隔三差五就会到村庄里来,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父亲就是在这个时候,和村里的几个年轻人一起上山参加抗联的。父亲说,打不走日本人,咱老百姓就没有好日子过;要想过好日子,我就必须去当抗联,除此之外,再没别的路可走了。从此,家中的小菜园荒芜了,再也长不出青枝绿叶的菜蔬。“这日子没法再过下去了,小惠,你已经长大了,快去找你爹去吧!”一天,母亲牵着弟弟和妹妹的手,好像下了很大的决心,对她说道。小惠知道,她才刚刚13岁。“我走了,你们怎么办?”小惠想了好大会儿,这才睁着一双困惑的眼睛向母亲问道。母亲一下扳过小惠的肩头说:“等你们快点儿把日本鬼子打跑了,就一切都好了。”小惠琢磨着母亲的话,懵懵懂懂地点了点头。就这样,小惠来到了抗联,被编在了妇女团,随同大部队一起行动。但是,让小惠没有想到的是,西征开始没多久,为了掩护大部队突围,手持双枪的父亲在坚持打完了最后一粒子弹后,不幸被一发横空飞来的流弹击中……父亲牺牲了,小惠才真正懂得了仇恨。我一定要为父亲报仇,她说,等打完了日本鬼子,好早点回家见妈妈、弟弟和妹妹。西征的队伍继续前进。可是,身上的粮袋子很快就空了。有的人走着走着,一阵头晕眼花,扑通一声就倒下了。小惠不走。小惠说:“哪怕饿死、累死,我也不会走。父亲死了,我的仇还没报,怎么能去见妈妈、弟弟和妹妹呢?”自从捡到了那半块青萝卜、小惠一直也没舍得吃。她想把它省下来,留给最需要的伤病员吃。她想用它来安慰他们、鼓励他们。可是,当她举着那半块青萝卜,将它送到他们的嘴边时,他们一边暗暗地吞着口水,一边说着好吃好吃,又抿起舌头舔舔干裂的嘴唇,却不曾咬上一口。那半块清脆爽口的青萝卜,就那样一直放在她的挎包里。如果不是十月的夜里刮起的那一场寒冷的风雪,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事情了。那是在这个冬天还没有真正到来之前的一场风雪,轻薄却凛冽,如同冰锥一样穿透肌肤。在难以抵御的饥饿和寒冷中,队员们点起了一堆堆篝火。这些熊熊燃烧的篝火,无疑为队员们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睡眠保障。但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些暗夜里的篝火,暴露了他们的行踪。一早醒来的小惠,和包括她在内的妇女团仅剩的8名队员,率先来到了乌斯浑河边。过了这条河,马上就能找到军部了。此时此刻,她们一个个有说有笑,重新焕发出美丽的神采。那一阵突如其来的枪声,就是在这个时候响起来的。枪声中,一群惊慌失措的野鸭,急促地拍动着翅膀大声哀叫着,从柞木岗上飞过波涛翻滚的乌斯浑河。回过头来的那一刻,小惠不觉惊呆了。在黎明前的曦光里,她看到不远处的那道山顶上,黑压压地站满了日伪“讨伐队”。显然,还在柞木岗上宿营的大部队被包围了。“快,打营救!”见此情景,妇女团团长喊道。打完了最后一颗子弹,妇女团团长转身望着近在咫尺的乌斯浑河,一边抬手将一缕散乱的头发抿在耳后,一边说道:“姐妹们,你们都是好样的。不怕死的跟我来,走,咱们回家!”接着,她们相互搀扶着受伤的身体,踉踉跄跄又无比坚定地向着乌斯浑河走去。在旭日晨光的照耀下,水面波光粼粼,分外耀眼。时间静默了好大一会儿,一阵凶猛的炮火,这才落在乌斯浑河里。炮火掀起的滔天巨浪,很快就把她们吞没了。几天以后,人们从大河下游的拐弯处打捞上来一个湿淋淋的挎包,有人发现了半块还没有来得及吃掉的青萝卜……(有删改)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小惠看见半块青萝卜时失声惊叫,步履踉跄地扑了上去,表明小惠太过兴奋,连走路
步伐都变形了。B.
伤病员面对送到嘴边的青萝卜说好吃却不曾咬上一口,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失去了战斗
力,应该把这难得的“美味”留给其他有战斗力的人。C.
队员们在雪地里点起篝火,最终暴露了他们的行踪,这说明抗联队伍缺乏对敌斗争经验,有轻敌思想。D.
父亲的牺牲让小惠真正懂得了仇恨,标志着年轻的小惠在残酷艰难的斗争环境中逐渐成长为一个背负家仇国恨的坚强战士。6.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半块青萝卜”为题,交代了故事围绕半块青萝卜展开,又暗示了故事发生环境的艰苦,含蓄蕴藉。B.
小说自始至终从小惠的视角展现特殊年代人们的生活和对敌斗争的英勇,客观真实。让人如临其境。C.
小说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征,“妇女团团长转身望着近在咫尺
乌斯浑河,一边抬手将一缕散乱的头发抿在耳后”,这细小的动作表现了抗联战士下定决心、勇于牺牲的果决和勇毅。D.
小说擅于用环境描写渲染氛围,暗示情节。如“一群惊慌失措的野鸭,急促地拍动着翅膀大声哀叫着,从柞木岗上飞过波涛翻滚的乌斯浑河”渲染了急迫萧清的气氛,也表明抗联队伍遭遇了危险。7.
小说第三段对小惠家里菜园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8.
有人评价说:“童村的小说是孤独的,带有一些忧郁,还有一些伤感。”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答案】5.D
6.B
7.
①描写菜园品类丰富和一家人丰收忙碌的场景,营造了富足、温馨的家庭氛围,表现出和平生活的美好。②与目前仅有半块青萝卜的艰难生活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抗联队伍对敌斗争环境的艰苦。③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坚决打击侵略者的坚定、勇毅。
8.
①故事发生的背景酷寒凄冷,缺衣少食,令人揪心,充满伤感。②人物命运坎坷,结局悲壮,小惠在本应享受家庭温暖与呵护的年龄被迫参军抗敌,父亲阵亡后自己也牺牲在乌斯浑河,令人痛心伤怀。③文章以半块青萝卜写起,以半块青萝卜结束,韵味深长,伤感绵永。【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小惠太过兴奋,连走路的步伐都变形了”错误。从原文来看,“步履踉跄”是因为长时间饥饿而体力不支。B.“把这难得的‘美味’留给其他有战斗力的人”错误。所有人都觉得半块青萝卜十分珍贵,都想留给别人,不一定是有战斗力的人。C.“抗联队伍缺乏对敌斗争经验,有轻敌思想”错误。点燃篝火是因为太过寒冷,并不是轻敌。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B.“小说自始至终从小惠的视角展现特殊年代人们的生活和对敌斗争的英勇”错误。小说以全知视角把小惠和家人、战友放在一个类似于第三方(也可以说是作者)视野里来讲述故事。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父亲每年都要在自家的小菜园里,种上各式各样的蔬菜,有辣椒,有倭瓜.有油豆角,当然还有青萝卜”“父亲就会带着母亲、弟弟、妹妹和她,一起到小菜园里去收菜”描写菜园品类丰富,一家人在菜园丰收忙碌,这样的场景描写营造了富足、温馨的家庭氛围,这是小时候的生活回忆,对比现在的战争年代,表现出和平生活的美好。②小时候自家的小菜园菜品丰富,而前文“那半块青萝卜,是在一小片刚收拾完不久的阳坡菜地旁发现的……看到它的那一刻,小惠的眼睛一下就亮了”写小惠看到半块青萝卜的惊喜,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出现在生活的艰难,突出了抗联队伍对敌斗争环境的艰苦。③正是小时候一家人在菜园种菜收菜的和平美好的生活回忆,才能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文为实现这一理想,小惠等革命者在艰难环境下坚决打击侵略者。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①首先看故事发生的背景,“小惠看到那半块青萝卜时,正是中秋黄昏时分。她和西征的队员们,已经有十几天没有吃到过一粒粮食了”,小说发生在战争年代,酷寒凄冷,缺衣少食,生存艰难,令人揪心,充满伤感。②再看人物的命运,坎坷,结局悲壮,“小惠知道,她才刚刚13岁”“父亲牺牲了,小惠才真正懂得了仇恨”“她们相互搀扶着受伤的身体,踉踉跄跄又无比坚定地向着乌斯浑河走去”主人公小惠13岁参加抗日,在本应享受家庭温暖与呵护的年龄被迫参军抗敌,父亲阵亡后自己也牺牲在乌斯浑河,这样的人物结局令人痛心伤怀。③最后看小说的艺术效果,“小惠看到那半块青萝卜时,正是中秋黄昏时分”“有人发现了半块还没有来得及吃掉的青萝卜……”文章以半块青萝卜写起,以半块青萝卜结束,主人公的命运借助半块萝卜的物象得到展现,让读者感伤,这种结构技巧耐人寻味,引人伤感。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酒香戏外曾瓶高明远在轩辕宫附近开酒坊,既酿酒,也卖酒。高明远卖酒有规矩,每天最多卖三十斤,每人最多卖二斤。每天卖完酒,高明远就去三泸茶园。高明远去三泸茶园看戏,买票,有讲究。如果是陈三卿的戏,必买一个好位子,似乎离陈三卿越近越好,不怕花钱。如果没有陈三卿的戏,不管是哪个名角,都花最少的钱,进园即可。相传、陈三卿刚到三泸茶园演出,因相貌平平,脸上还有麻点,同行和观众并不看好。她演的是《挑帘打饼》。陈三卿一出场,步法身段,时如蜻蜓点水,螃蟹行沙;时如电闪风犁,云行雨骤;时如垂柳摇曳,时如海棠婀娜。看戏的人,刚开始漫不经心,殊不知待几步金莲挪动,眼睛和耳朵,全到了陈三卿身上,一场戏下来,陈三卿让台下观众似醉如痴,掌声如雷。①那天,高明远在观众席。陈三卿有了名气,常有人请她到家中唱戏。为了热闹喜庆,名角要向主家献酒。陈三卿献酒,手中酒壶,必盛高家酒。城隍庙北边的张记桐油店张老板,母亲七十八岁,生了病,临时决定,提前替母亲办八十大寿,冲冲病痛;也临时邀约,请陈三卿来唱戏喜庆喜庆。因是临时,一时难以凑上那么多高家酒。陈三卿也直率,问张老板,我那几杯,应该准备好了吧?张老板直点头。其实,张老板藏有心眼儿,他就不信,你陈三卿,能把酒城这家那家的酒喝出来?锣鼓敲得昂扬激烈,唢呐吹得高亢喜庆,陈三卿端着酒献老寿星,她执酒壶,捧酒杯,正陪饮,酒刚进嘴,即如彩虹般喷射而出。陈三卿笑盈盈的脸陡然间结满冰霜,冷冰冰地说,不是高家酒!张老板惊讶得嘴都合不拢,正要狡辩,陈三卿卸妆,对张老板拱拱手,告辞走人。张老板还装着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问,陈师傅,怎了?陈三卿不停脚,说,你坏了我的规矩。这事,很快传开了。高明远心里鼓胀看一句话:以后,陈师傅,你喝高家酒,收成本价。高明远这话,没机会说。陈三卿喝酒,用不着她到高家酒坊买。这天,排轮子买酒的长龙中出现了陈三卿。尽管换了戏装,一眼,高明远就看到了。嘴巴,差点惊歪了,但很快镇住神,问,陈师傅,今天什么日子,你亲自来?不管如何掩饰,还是有些磕磕巴巴,语气里,是满当当的惊诧,甜丝丝的欢喜。②陈三卿像还在舞台上,甩出很多笑意,像要把阳光摘下来,给高明远抛过去,说,高师傅,未必你家的酒坊,我就来不得?得看日子,才来得?高明远被晃得有些头晕,说,陈师傅那么忙,完全可以叫人来。陈三卿说,今天得亲自来,其他人来要不得。高明远的脑子使劲转,想,今天是什么日子?陈三卿说,驻蓝田坝的皮团长,叫卫兵送来信,要下午去他那里唱戏。买上商家酒,带过去,正好。望着排着轮子买酒的人头,高明远喊叫起来,陈师傅,前面来,你要去皮团长那边,你先买。陈三卿没挪脚步,说,排起,排起,挨着轮子,规矩,坏不得。陈三卿不动,高明远没办法。陈三卿前面,排着十好几人。高明远打定主意,如果到陈三卿那里,酒,卖完了,就去酒坊取,破规矩,也要陈三卿买上。运气还好,轮到陈三卿,坛里还有三四斤。高明远问,陈师傅,两斤酒,够不?陈三卿眼波如酒般明媚亮堂,边笑,边问,不够又怎样?规矩,高师傅忘了?高明远的脸大红一片,他心里有些抱怨,你就不能找一个人和你一起来?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嘛!陈三卿像根本不知道高明远的心思,说,够了。多了,误事。陈三卿接过高明远递过来的酒坛,那是她自带的一个翡翠绿瓷坛,从手袋里拿出一张戏票,递给高明远,声音像从街石下面飘上来,明天晚上,我的戏!戏票上那个座位,高明远一看,惊讶得不得了。陈三卿的戏,每一次,他都买最好的位子,不怕多花钱。陈三卿给的票上那个座位,花钱都买不到。那种座位,留给重要人物,不是钱不钱的问题。自己是重要人物?高明远的心,跳上跳下。《杀端方》,高明远看过,讲的是清末同盟会联络鄂军起义,杀了端方,掀翻了大清朝的事。高明远看过的《杀端方》,不是陈三卿演的,陈三卿演这出戏,演什么角色?端方?议员龚向全?陈三卿笑,到了,就知道了。③陈三卿的笑声像钻进了陶坛瓷坛,酒香比往日浓了好多。她的眉眼上,似乎挂着什么期许,声音压得很低,说,谢谢你,天天都来捧场!高明远像被电击一般,原来,那个台上演出的陈三卿,看到了台下的自己啊!并且还场场都记得清楚!高明远拿着戏票,像丢了魂。第二天,卖完酒,高明远急匆匆去三泸茶园。卖酒的时候,听人讲,昨晚蓝田坝那边在抓共产党。驻扎在城里的张团长,带着队伍,去蓝田坝那边,冲进皮团长的军营,抓人,还放了枪,打死一个,抓住一个,其余的跑了。高明远三步并作两步往三泸茶园赶。刚到门口,看见张贴栏里,贴着一张大大的告示:今天下午,陈三卿演出的《杀端方》,改为王三品演出《思子轩传奇》。高明远向卖票的吴跛子打听。他想知道,陈三卿怎么样了?现在在哪里?吴跛子说,哪个晓得?有人说,被张团长带回来关在军营;有人说,跑了,是共产党,她唱戏是给那些开会的人打幌子。④高明远提着陈三卿送的戏票,呆立在三泸茶园门口。不久,“泸顺起义”爆发。1926年12月1日,驻扎在蓝田坝的袁品文旅长以邀请军政长官参加军士训练学校毕业典礼为名,将驻防城区的李章浦旅长诱至蓝田坝逮捕。下午四时,袁品文旅长、陈兰亭旅长宣布起义。中午,高明远推开酒坊大门,哪有往日排着长龙般买酒的队伍!一人立在酒坊前,冲高明远喊,高师傅,来两斤酒!高明远满脸惊喜,你还活着?陈三卿一脸灿烂,像被龙透关顶上的朝霞涂过抹过,笑盈盈地说,起义成功,来点酒,好好庆祝!仍是那个翡翠绿瓷坛。陈三卿接过高明远打好的酒,说,明晚,川南师范,我演《杀端方》。边说,边递一张票过来。很多年后,高明远早已离休,坐在轮椅上,酒城党史办的人找到他,送上一份资料,请高老帮忙把关。资料写道:陈三卿,女,四川泸县人。1906年生,192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泸县特支宣传委员、组织委员。1926年12月参加“泸顺起义”,任泸县特支副书记、泸纳军团联合军事政治学校副教导员。1927年4月22日,随起义军在与川黔联军激战中,牺牲于酒城龙透关。高明远捧着那份只有三页纸的资料全身不住颤抖,过了很久,才说,我是由她引上革命道路的。党史办的人拿着录音笔,他们希望从高明远那里,得到一些珍贵史料。沉默良久,高明远才说,她的川剧,唱得真是好!《挑帘打饼》你们听说过吗?《杀端方》你们听说过吗?说着说着,高明远就哼唱起来。眼泪,滴在资料上,像一朵朵清明时节的花。(有删改)9.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明远卖酒有规矩但是又想为了陈三卿打破规矩,体现他作为商人讲人情、灵活变通的一面。B.
陈三卿因张老板冒用高家酒而中途罢演,既表现其品酒水平之高,又说明她对规矩的坚守。C.
“多了,误事”,这既是陈三卿不想多买酒的理由,又暗示她去皮团长那里不仅仅是唱戏。D.
再见到陈三卿时高明远满脸惊喜,流露出对陈三卿的真切挂念,与打探陈三卿消息相照应。10.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子①单独句成段,强调高明远在“观众席”,极言普通,与后来看陈三卿的戏必买好位子构成对比。B.
句子②中“甩出”“抛过去”等词语将陈三卿的笑意具象化,彰显出陈三卿阳光热情的心理状态。C.
句子③从高明远的视角表现陈三卿笑声的穿透力,也写出高明远得到陈三卿赠票后内心的欢喜。D.
句子④中手握戏票“呆立”的高明远像一尊雕像,满溢出他得知陈三卿是共产党员时的茫然失措。11.
“酒香戏外”作为文章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12.
高明远对塑造陈三卿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9.A
10.D
11.
①表层意思:高家酒品质好,陈三卿演戏技艺高,高明远与陈三卿因“酒”“戏”结缘,演绎的一段观众与名角惺惺相惜的动人故事。②深层意蕴:暗含陈三卿献身革命的光辉事迹以及高明远在陈三卿的引领下参加革命的人生经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秋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10课 和家人在一起教学设计 未来版
- 极简商务计划总结
- 2024秋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单元 第25课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半年工作总结与数据分析报告
- 18 旅游节(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五年级下册
- 2025IDEAS毕业答辩模版
- 一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课文3 11 项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个人代持股协议书7篇
-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2024秋四年级英语上册 Unit 3 My friends Part A 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PEP
- 专题04-完形填空2023年高考英语三模试题分项汇编(新高考八省专用)-(原卷版)
- 物理治疗学(人卫三版)
- 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4版)宣传海报
- 湖北省黄冈八模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道路工程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方案及保障措施
- 花粉购销合同范例
- 柑橘品种改良研究
- 2024年秋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终考期末大作业案例分析1-5答案
- 劳务派遣信息管理系统
- 无人值守道闸运营方案
- 极地安全课件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