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教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沁园春长沙》教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二、过程与方法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秋景的把握,感受词的崇高美。三、德育目标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及少年形象的把握,感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以国家振兴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教学重、难点】1、把握诗词内容,学会赏析诗词。2、感悟词人崇高的理想和开阔的胸襟。【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课文1、词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作品,很讲究节奏、韵律,所以,只有诵读出来才能感受词的艺术境界,下面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此词的艺术境界。(教师)从朗读中,你们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生)慷慨激昂2、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看看能否读出这种情感?3、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上片:写景下片:忆事三、鉴赏课文(一)赏析词的上片1、词的前三句给我们透露哪些信息?(学生朗读,个别回答,老师总结)交代观景的人物、时间、地点2、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看到了哪些景物?(明确)山、林、水、船、鹰、鱼3、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色彩绚丽、生机勃勃4、面对这样的美景,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毛泽东又想到了什么?明确:毛泽东不仅仅是感慨祖国山河的广阔、壮观,尤为祖国命运担忧,从而有了深沉的思考—国家的命运由谁来主宰,抒发一种忧国忧民之情。(二)赏析词的下片1、对于“谁主沉浮”的问题,作者在下片是否做出回答?(学生带着问题朗读下片)2、词的下片忆事,作者回忆了哪些事?(PPT展示毛泽东在长沙和同学们的一段经历。)(学生诵读课文,结合诗句概括)评论国家大事;写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和军阀作斗争。3、从诗人对往事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一群怎样的青年?意气风发、才华横溢、蔑视权贵。4、读结尾三句,这表现了青年毛泽东和同学怎样的气概?作者借这一问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明确:激流勇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从而含蓄地回答上片的问题。5、学生朗读下片,体会词人的豪情壮志。四、启迪感悟学完全词,你从这些革命青年身上受到哪些启示?五、小结(PPT展示)六、(若还有时间)听录音,再次感受词的意境,模仿录音自由朗诵,背诵全词。【板书设计】沁园春·长沙上片:写景—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抒情—忧国忧民之情下片:忆事—不平凡怀人—意气风发、才华横溢、蔑视权贵、敢于斗争抒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沁园春长沙》教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的一、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二、背诵全词。教学设想一、教时:1课时。二、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四、教具准备:1.投影片2.录音带:范读带、配乐带。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沁园春·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沁园春·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二、诵读鉴赏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①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②生齐读,熟悉内容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①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②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3、鉴赏评价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写到哪些景物?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体会到怎样的意境?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水流无情,逝者如斯;黄叶飘零,生命终结;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B、“怅”、“问”直抒胸臆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C、“携”、“忆”、“记”怀人忆事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三、整合小结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四、赏读结束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沁园春长沙》教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三」《沁园春长沙》(简案)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目标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教学重点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教学难点领会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构思: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作者情感。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导入二、明确学习目标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点评,教师补充,明确字音、节奏、语气轻重缓急。)2、结合划分节奏,听朗读录音。3、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思路。4、整体感知,思考:本词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五、再读鉴赏品味鉴赏上阕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2、一个“看”字管到哪里?3、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是怎样的?4、哪几个动词用的传神?5、最后一句叩问大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补充时代背景)品味鉴赏下阕1、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字,一直管到哪里?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稠”“曾”和“忆”两字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下阕主要追忆“同学少年”的往事,作者和他的同学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4、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涵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六、熟读成诵七、小结八、布置作业:发挥想象,把上阕改写成20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散文。魏凤《沁园春长沙》教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四」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一册地单元的第一首诗歌。本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运用资料、图片、声音等形式,让学生很好融入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努力使学生接受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学情分析高一是由初中到高中的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在初中就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和审美欣赏能力,在本词学习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此时的学生爱国意识不是特别强烈,应注意引导和培养。教学目的1、了解词的一些基本常识。2、熟读全诗,把握词的情感脉络,品味其音乐美。3、品味关健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4、背诵全诗,再现诗歌意境,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爱国品质。教学重点1、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的意境美。2、领会毛泽东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教学难点全词的意象特征和品味个别字词的作用。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自古逢秋悲寂寥,同学们知道那些关于秋天的诗歌?学生自主发言。2、我们仔细体会一下同学们总结的这些诗词,发现大都是诗人抒发悲伤情绪的,再看我们所处的秋天是不是也很容易引发感伤情怀啊!所以我们知道“悲”是秋天的一个鲜明特征,然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却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另一番风景。二、播放词的朗诵,通过视听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要求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三、背景及作者简介。(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一:“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四、介绍关于词和词牌名的常识。(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二:关于词的文体知识)五、整体感知,疏清思路。1、全班学生诵读→教师点评→教师范读2、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说说这首词描绘了几幅图?明确: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六、欣赏解析,品味语言。(一)独立寒秋图:1、让学生将开头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明确: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2、分析“独立”一词。明确:"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二)湘江秋景图:1、这一节的统领字眼是哪个字?(看)2、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明确:山、林、江、舸、鹰、鱼3、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明确: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江中:慢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天空:鹰击长空(仰视)水底:鱼翔浅底(俯视)4、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明确:对比手法颜色对比: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动静对比:层林尽染与百舸争流动作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5、提问:哪些词用得好?并说明理由。明确:遍→红之广;尽→染之透;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6、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自己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7、此时,作者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谁主沉浮?"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第二课时)一、导入:全班齐读课文,简要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入词的下片学习。(三)峥嵘岁月图:1、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起承接过渡作用。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2、"忆"的是何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中?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何思想感情?明确: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及战友们以天下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四)中流击水图:1、学生品读最后三句,然后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2、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明确: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二、下片小结:下片,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峥嵘岁月",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写,抒发了豪情壮志。三、总结全文现在我们完成了全词的学习。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借景抒情,情景合一。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诗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再次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四、布置作业背诵全词,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秋景作文。《沁园春长沙》教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五」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二、教学重、难点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三)研习全文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五)小结、作业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沁园春长沙》教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篇六」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课时计划(备课时间05年9月4日第1周)第1课时(总第1课时)课题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法和手段沁园春长沙一、
理解词的上片中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壮志;二、感知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作者对秋景的描写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讲读式诵读式一、由作者导入新课: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而且是杰出的文学家。其诗词气势磅礴,雄浑瑰丽
,富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艺术品位和审美魅力。二、
简介回顾词的有关知识:(师生互动:简介-了解)词一片称为一阙或一片。“沁园春”是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三、
为何以“长沙”为题?(师生互动:自读-简介-了解)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革命活动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长达十三年之久。这首词写于1925年。这一年的2月,毛泽东在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于是他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追怀求学、革命斗争生活,因有此作。四、
检查预习:(师生互动:诵读-纠正)读准字音并解释:百舸
怅廖廓
峥嵘
遏五、
播放朗读录音,帮助学生初步领会词的内容和意境。六、
教读词的上阙:(师生互动:读读-问问-答答--讲讲)a)
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1)、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答:时间:深秋;
地点:橘子洲头;
游者:独。(2)、教师点拨:词的语句多倒装。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3、教读中间七句--
铺叙(1)、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以简笔画的形式将其画出来。(2)、具体分析:从观察角度上看,这几句有何不同?
明确:作者写景时,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由分到总,既有空间顺序,又有逻辑顺序,绘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立体图。a、精当的用词:这七句中作者对数目、色彩、动静都有精当的描绘,
“如:“红”与“碧”:一个热情奔放,一个明净可爱,对比鲜明;“击”:飞鹰雄姿,矫健有力,更觉天空秋高气爽;“翔”:游鱼从容,轻快自如,更显江水清澈见底。C、教师小结铺叙部分写法:对比映衬,点面结合。D、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比较:古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心胸、乐观精神的体现。b)
教读最后三句--“煞尾”。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这一切由谁主宰呢?小结:这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七、
作业:1、读背,将你“眼前再现的情景”描述出来。2、课外:将你的“意境描述”进一步完善、丰富,写成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课下相互交流。课时计划(备课时间05年9月4日第1周)第2课时(总第2课时)课题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法和手段沁园春长沙一、
理解词的上片中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壮志;二、感知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作者对秋景的描写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讲读式诵读式一、复习导入: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二、讲解下阕(师生互动:读读-问问-答答--讲讲)1、
指名朗读下片,提问:下片中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来写往昔的“峥嵘岁月”?提示:下片中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的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峥嵘岁月”,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绘,抒发了豪情壮志。2、
阅读“起句”:指名朗读,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提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小结:这两名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3、
阅读铺叙:导入:毛泽东在长沙先后长达十三年的时间,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怎样才能在很短的语句中将众多的往事给人鲜明的印象呢?提示:作者采用了采取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等方法将过去的岁月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如将同学们的精神风貌化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形象,将评论国事的意思化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形象,将蔑视权贵的意思化为“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形象。朗读,体会在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这些诗句中作者塑造了一群以天下为已任,充满革命的豪情壮志的青年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已任的革命豪情。)总结:这七句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分写。5、
阅读煞尾:指名说出结尾三句的意思:还记得吗?我们当年曾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这三句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里作者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反衬了当年他们的矫健奋发,豪迈气概,有力地表现了他们的豪情壮志。同时,这也是对上片中“谁主沉浮问题的含蓄回答。)三、
总结全词:这首词的上片记今游、独游、以写景为主,借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0 我能坚持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心理健康二年级苏科版
- 年度工作汇报:总结与展望
- 《第一单元 装扮美好生活 2 小小挂件展创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泰山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
- ICU常用管道的用途和管理课件
- Unit 4 Plants around us Review(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7操场上(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 2023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七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7.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7.2.2 用坐标表示平移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 科研项目质量管理
- 2013-2014学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教学设计(2013版)(东湖中学)
- 财务安全主题班会
- 2025届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二模试题英语试题试卷含解析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参考试题库100题(含答案)
- 2023医院全员绩效考核实施方案(详细版)
- 04S519小型排水构筑物(含隔油池)图集
- 企业标准编写模板
- 《新媒体运营》考试参考题库(含答案)
- 学校食堂餐厨具操作规程
- DB32T 3916-2020 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程
- 自动控制原理全套课件
- 工程经济学武献华第5版答案
- 2022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数学试卷真题及答案定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