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篇针灸理论
第一章经络总论
经络(meridiansandcollaterals)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经络概指经脉和络脉。
“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侧行的分支。经脉以
上下纵行为主,系经络的主体部分;络脉从经脉中分出侧行,系经络的细小部分。《灵
枢•脉度》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经络纵横交错,遍布全
身,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经络系统中有经气的活动。所谓
经气(meridian-Qi),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经气活动的主要特点是
循环流注、如环无端、昼夜不休。人体通过经气的运行,以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活动,从
而使整个机体保持了协调和相对平衡。
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
的理论体系,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临床尤其是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
导作用。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
脉的卜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数计的浮络、孙络等。经
络系统的组成列表1—1如下。
表1-1经络系统组成
/r手太阴肺经.....列缺
手三阴经4手厥阴心包经……内关
I手少阴心经.....通里
「手阳明大肠经……偏历
手三阳经】手少阳三焦经……外关
<I手太阳小肠经……支正
(十二经脉「足阳明胃经.....丰隆
足三阳经1足少阳胆经.....光明
I足太阳膀胱经……飞扬
r足太阴脾经.....公孙
'足三阴经<足厥阴肝经......蠡沟
I足少阴肾经.....大钟
(督脉......................长强
经脉任脉......................鸠尾
冲脉
奇经八脉J带脉
]阴维脉
阳维脉
阴跷脉
经络I阳跷脉
系统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卜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
I十二皮部J
r十四经脉之络-------------------
「十五络脉1
I脾之大络.................大包
络脉,孙脉1
浮络遍布全身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thetwelvemeridians)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
为“正经”。
(-)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首先用手、足将十二经脉分成手六
经和足六经;凡属六脏及循于肢体内侧的经脉为阴经,属六腑及循于肢体外侧的经脉为阳
经。根据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阴阳又划分为三阴三阳,三阴为太阴、少阴、厥阴,三阳
为阳明、太阳、少阳。按照上述命名规律,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
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
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与六脏相配属的六条阴经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与六
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
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呈现一定规律,具体表述如下:
按正立姿势,两臂下垂拇指向前的体位,将上下肢的内外侧分别分成前、中、后三个
区线。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
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
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并具有明确的属络表里关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
腑络脏;脏为阴主里,腑为阳主表,脏腑相表里。一经配•脏(腑),一脏配一腑,阴阳
配对,这样就形成了脏腑阴阳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与手阳明
大肠经相表里;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余皆仿此,详见表1-
2。具有属络关系的脏腑与经脉以及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治疗上相互为用I。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在体内,十二经脉除与六脏六腑有特定配属关系外,还与相关脏腑有联系;在头身,
十二经脉还与其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临床上辨证分经、循经取穴,
以此为依据。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详见表1-2。
表1-2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联络表
经脉名称联络的脏腑联络的器官
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环循胃口喉咙
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入下齿中,挟口、鼻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起于鼻,入上齿,环口挟唇,循喉咙
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流注心中挟咽,连舌本,散舌卜.
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上肺挟咽,系目
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抵胃循咽,至目内外眦,入耳中,抵鼻
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起于目内眦,至耳上角,入络脑
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循喉咙,挟舌本
入肺中,络心
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二焦
于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系耳后,出耳上角,入耳中,至目锐眦
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起于目锐眦,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
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挟胃,注肺过阴器,连目系,环唇内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衔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
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循行衔接规律是: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如手太阴肺经与
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
胃经交接于鼻旁。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
于心中(见表1-3).
表1-3十二经脉循环走向与衔接规律表
f手太阴肺经这接A手阳明大肠经交接A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食指端鼻旁足大趾内端p山|木垃
心中交接
肺交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缢至接一手太阳小肠纹手少小经
内接人铉1足小趾端目内毗手小指端
交接胸中
手厥小心包经宜援〉足少阳三焦经一接A足少阳胆经力S-A足厥阴肝经
无名指端目外眦足大趾外端
(六)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从肺经开始逐经相传,至肝经而终,再由肝经复传于肺经,流注
不已,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循环传注系统。十二经脉将气血周流全身,使人
体不断地得到营养物质而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顺序见表
1-4。
表1一4十二经脉循环流注表
肺经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theeightextrameridians),指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
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
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联系密切,
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的经脉。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
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督脉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故称“阳脉之海”;任脉可
调节全身阴经脉气,故称“阴脉之海”;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
海”,又称“血海”。
奇经八脉除带脉横向循行外,均为纵向循行,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
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
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其二,对十二经脉气
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若喻十二经脉如江河,奇经八脉则犹如湖泊。奇经八脉具
体的循行分布和功能见表l-5o
表1-5奇经八脉循行分布和功能
脉名循行分布概况功能
任
脉
腹、胸、须卜♦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阴脉之海”
脉
督
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
脉
带
月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N脉
月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涵蓄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
维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或“血海”
脉
阴小腿内侧,井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调节六阴经经气
喉合于任脉
脉
维
阳足跑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项后调节六阳经经气
会合于督脉
跷
脉
阴京前内向,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
跷内毗与阳跷脉会合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脉
阳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
内眦与阴跷脉会合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腌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
经”。十四经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和所属腌穴,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部分。十四
经脉循行分布见图l-lo
图1-1十四经脉循行分布示意图
三、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the
fifteencollaterals)。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
的经脉,即阴经别络于阳经,阳经别络于阴经。手太阴别络从列缺分出,别走手阳明;手
少阴别络从通里分出,别走手太阳;手厥阴别络从内关分出,别走手少阳;手阳明别络从
偏历分出,别走手太阴;手太阳别络从支正分出,别走手少阴;手少阳别络从外关分出,
别走手厥阴:足阳明别络从丰隆分出,别走足太阴;足太阳别络从匕扬分出,别走足少
阴;足少阳别络从光明分出,别走足厥阴:足太阴别络从公孙分出,别走足阳明;足少阴
别络从大钟分出,别走足太阳;足厥阴别络从蠡沟分出,别走足少阳。任脉、督脉的别络
以及脾之大络主要分布在头身部。任脉的别脉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
强分出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灵枢•经
脉》日:“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
异所别也。”此外,还有从络脉分出的浮行于浅表部位的浮络和细小的孙络,分布极广,
遍布全身。
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
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
和全身经气,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四、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thetwelvedivergentmeridians)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
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
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
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合)。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
合成六组,在头项部合于六阳经脉,故有“六合”之称。足太阳、足少阴经别从胭部分
出,入走肾与膀胱,上出于项,合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足厥阴经别从下肢分出,行
至毛际,入走肝胆,上系于目,合于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足太阴经别从髀部分出,入走
脾胃,上出鼻安,合于足阳明胃经;手太阳、手少阴经别从腋部分出,入走心与小肠,上
出目内眦,合于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手厥阴经别分别从所属正经分出,进入胸中,入
走三焦,上出耳后,合于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手太阴经别从所属正经分出,入走肺与
大肠,上出缺盆,合于手阳明大肠经。
由于十二经别有离、入、出、合于表里之间的特点,不仅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
系,更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
足。由于十二经别通过表里相合的“六合”作用,使得十二经脉中的阴经与头部发生了联
系,从而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如手足三阴经穴位之所以能主治头面和五官
疾病,与阴经经别合于阳经而上头面的循行是分不开的。此外,由于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
经脉与头面部的联系,故而突出了头面部经脉和穴位的重要性及其主治作用。
五、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thetwelvemuscleregions)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
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
面。十二经筋行于体表,不入内脏,有刚筋、柔筋之分。刚(阳)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
侧,以手足阳经经筋为主;柔(阴)经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以手足阴经经筋为主。足
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页(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
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席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脯
内上行结于贲(胸)。
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经筋为病,多为转
筋、筋痛、痹证等,针灸治疗多局部取穴而泻之,如《灵枢•经筋》载:“治在燔针劫
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六、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thetwelvecutaneousregions)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
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即十二经脉在
皮肤上的分属部分为依据而划分的,故《素问•皮部论篇》指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
纪者,诸经皆然。”
由于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是体机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
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近现代临床常用的皮肤针、穴位敷贴法等,均以皮部
理论为指导。
第二节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经络与全身各部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除了前面所介绍的内容之外,还有标本、根
结、气街、四海等理论。这些理论是在论述经络的分布和气血运行的基础匕进步阐述
经络腌穴上下内外的对应关系,强调了人体四肢与头身、内脏与体表的特定联系,说明了
四肢下端的特定穴与头、胸、腹、背月俞穴的对应关系。掌握这些理论,不仅可以加深对经
络分布的特殊规律和气血运行的特殊状况的认识,而且可以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一、标本
"标本"(rootandbranchofmeridian)主要指经脉腌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标”原意是树梢,意为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应;“本”是树根,意为下部,
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
十二经脉均有“标”部与“本”部。如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穴为跑阳,其
标在两络命门(目),穴为睛明。根据《灵枢•卫气》所载十二经脉标本的位置,结合相
应腌穴列表1-6如下。
表1-6十二经脉标本
十二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位相关腌穴部位相应腌穴
睛
跑
阳
明
足太阳跟以上5寸中两络命门(目)
足
听
郑
足少阳窍阴之间窗笼(耳)之前会
交
肾
泉
保
能廉
足少阴内踝下上3寸中背俞与舌下两脉
厉
人
兑
迎
足阳明厉兑颊下、挟顽颗
中
肝
封
俞
足厥阴行间上寸所背俞
三
5脾
好
张
泉
廉
足太阴中封前上寸中首俞与舌本
养
攒
老
4竹
手太阳外踝之后
丝
中命门(目)之上寸
俨
渚1
手少阳小指次指之间上寸目后上角、目外毗
迎
曲
香
2池
肘骨中上至别阳颜卜一合钳上
中
手阳明太
府
渊
寸口之中
心
手太阴腋内动脉俞
神
门
天
池
内
手少阴锐骨之端关背俞
手厥阴掌后两筋之间2寸腋下3寸
二、根结
"根结"(positionofstarlingandgatheringofmeridian-Qi)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
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
结,即头、胸、腹部。元•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指出“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
痊”,意为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灵枢•根结》记载
了三阴三阳的根与结。详见表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1-7三阴三阳根结
-
根(井穴)i
太
命
至阴
阳
门
目
Z,
I
X
阳
萩
厉
兑
电
大
耳
头
/钳)
I-
X
少
窗
窍
阳
阴
笼z>
耳
(腹
\
太
太
阴
隐
白
仓/>
I胃--
颈
阴
少
廉
涌
泉
茶X
头
一
•一:
厥阴大敦玉英、膻中胸
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位置相近或相同,意义也相似。“根”
有“本”意,“结”有“标”意。“根”与“本”部位在下,皆经气始生始发之地,为经
气之所出;“结”与“标”部位在上,皆为经气所结、所聚之处,为经气之所归。但它们
在具体内容上又有所区别,即“根之上有本”,“结之外有标”,说明“标本”的范围较
“根结”为广。“标本”理论强调经脉分布上下部位的相应关系,即经气的集中和扩散;
而“根结”理论则强调经气两极间的联系,反映出“根”与“结”之间经气流注较为集
中。
标本根结的理论补充说明了经气的流注运行状况,即经气循行的多样性和弥散作用,
强调了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说明四肢肘膝以卜的特定穴治疗远离腌穴部位的脏腑
及头面五官疾病,头身部穴位治疗四肢疾病有其生理基础,为临床治疗“上病下取”、
“下病上取”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气街
“气街”(Qi-streets)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灵枢•卫气》记载:“请言气街:
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灵枢•动输》又指出:“四街者,气之
径路也。”说明了头、胸、腹、胫部有经脉之气聚集循行的通路。
《灵枢•卫气》对气街有较详细记载:“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
与背腌。气在腹者,止之背月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
山踝上以下。”由此可见,气街具有横向为主、上下分部、紧邻脏腑、前后相连的特点,
横贯脏腑经络,纵分头、胸、腹、胫是其核心内容。气街理论主要阐述人体头、胸、腹部
前后联系的径路问题。临床常用的俞募配穴、前后配穴以及偶刺法等,均以气街理论为立
法依据。
四、四海
“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
所。“海”是江河之水归聚之处。经络学说认为十二经脉内流行的气血像大地匕的水流一
样,如百川归海,故《灵枢•海论》指出:“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
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四海的部位与气街的部位类似,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
部,血海位于下腹部,各部之间相互联系。
四海主持全身的气血、津液,其中脑部髓海为元神之府,是神气的本源,脏腑经络活
动的主宰;胸部为气海,宗气所聚之处,贯心脉而行呼吸;胃为水谷之海,是营气、卫气
的化源之地,即气血化生之外,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起于胞宫,伴足少阴经上行,为十二
经之根本,三焦原气之所出,乃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又称血海。
四海理论进一步明确了经气的组成和来源,四海病变,主要分为有余、不足两大类,
临床上可据此辨证施治。
第四节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经络的作用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
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
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
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
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这样,经络将人体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
机整体。
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反映出经络具有传导功能。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
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传导于体表。这些都是经络作用所为。
(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
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营养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
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
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
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
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
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如《素问•缪刺论篇》所说:“夫邪客于形也,必先
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
连五脏,散于肠胃。”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联络系统,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
有反映病候的特点。如在有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可在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明显的压
痛,或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相应的部位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等变化。通过望
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等,可推断疾病的病理状况。
(二)指导辨证归经
辨证归经,是指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
病所在的经脉。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进行。如头痛一证,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
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项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督脉、足
厥阴经有关。这是根据头部经脉分布特点辨证归经。临床上还可根据所出现的证候,结合
其所联系的脏腑,进行辨证归经。如咳嗽、鼻流清涕、胸闷,或胸外上方,上肢内侧前缘
疼痛等,与手太阴肺经有关;脱腹胀满、胁肋疼痛、食欲不振、暧气吞酸等,与足阳明胃
经和足厥阴肝经有关。
(三)指导针灸治疗
针灸治病是通过针刺和艾灸等刺激体表经络腌穴,以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
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腌穴的选取、针灸方法的选用是针灸治疗的两大关键,均
依靠经络学说的指导。针灸临床通常根据经脉循行和主治特点进行循经取穴,如《四总穴
歌》所载:“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经取穴的具
体体现。由于经络、脏腑与皮部有密切联系,故经络、脏腑的疾患可以用皮肤针叩刺皮部
或皮内埋针进行治疗,如胃脱痛可用皮肤针叩刺中脱、胃俞穴,也可在该穴皮内埋针;经
络瘀滞、气血痹阻,可以刺其络脉出血进行治疗,如目赤肿痛刺太阳穴出血,软组织挫伤
在其损伤局部刺络拔罐等;经筋疾患,多因疾病在筋膜肌肉,表现为拘挛、强直、弛缓,
可以“以痛为输”取其局部痛点或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第二章腌穴总论
腌穴(acupoint)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月俞,本写作“输”,或从
简作“俞”,有转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转输之所;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
处。
腌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后世
医家还将其称之为“孔穴”、“穴道”、“穴位”;宋代的《铜人腌穴针灸图经》则通称
“腌穴”。虽然“月俞”、“输”、“俞”三者均指腌穴,但在具体应用时却各有所指。M
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
的背俞穴。
人体的腌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乂是针灸的施术部位。腌穴与经络、脏腑、气血密切
相关。《灵枢•九针十二原》载:“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
会。”说明针灸通过经脉、气血、腌穴三者的共同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经穴均分别归
属于各经脉,经脉乂隶属于一定的脏腑,故腌穴一经脉一脏腑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第一节腌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
一、脸穴的发展
腌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的治病部位。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当身体某一
部位或脏器发生疾病时,在病痛局部硬刺、叩击、按摩、针刺、火灸,发现可减轻或消除
病痛。这种“以痛为输”所认识的月俞穴,既无定位,又无定名,是认识月俞穴的最初阶段。
在医疗实践中,对体表施术部位及其治疗作用的了解逐步深入,积累了较多的经验,
认识到有些腌穴有确定的位置和主治的病证,并给以位置的描述和命名。这是腌穴发展的
第二阶段,即定位、定名阶段。
随着对经络以及腌穴主治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古代医家对腌穴的主治作用进行了归
类,并与经络相联系,说明腌穴不是体表孤立的点,而是与经络脏腑相通。通过不断总
结、分析归纳,逐步将腌穴分别归属各经。这是腌穴发展的成熟阶段,即定位、定名、归
经阶段。
《内经》论及穴名约160个,并有腌穴归经的记载。晋代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
记载周身经穴名349个,除论述了月俞穴的定位、主治、配伍、操作要领外,并对腌穴的排
列顺序进行了整理,为腌穴学理论和针灸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北宋王惟一对腌穴
重新进行了考定,撰写了《铜人腌穴针灸图经》,详我了354个穴名。元代滑伯仁所著
《十四经发挥》载经穴穴名亦为354个,并将全身经穴按循行顺序排列,称“十四经
穴”。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载经穴名359个,并列举了辨证选穴的范例,充实了针灸
辨证施治的内容。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定经穴穴名361个,并延续至今。本教材增加
了一个经穴,使经穴数目达362个。
二、胸穴的分类
人体的腌穴大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acupointsofthefourteenmeridians)、奇穴(extra
points)>阿是穴(Ashipoints)三类。
1.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月俞穴。
这类腌穴具有主治本经和所属脏腑病证的共同作用,因此,归纳于十四经脉系统中,简称
“经穴”。十四经穴共有361个,是月俞穴的主要部分。
2.奇穴是指既有•定的名称,乂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
的腌穴。这类腌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因而未归入十四经
系统,故又称“经外奇穴”。历代对奇穴记载不一。目前,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的
《经穴部位》,对48个奇穴的部位确定了统•的定位标准。
3.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
施术部位的一类月俞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唐代孙思邈《备急
千金要方》载:“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
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三、瑜穴的命名
腌穴的名称均有一定的含意,《千金翼方》指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
意。”历代后家以腌穴所居部位和作用为基础,结合自然界现象和医学理论等,采用取类
比像的方法对腌穴命名。了解腌穴命名的含意,有助于熟悉、记忆腌穴的部位和治疗作
用。兹将腌穴命名择要分类说明如下:
1.根据所在部位命名即根据月俞穴所在的人体解剖部位而命名,如腕旁的腕骨,乳下
的乳根,面部颔骨下的额髅,第7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等。
2.根据治疗作用命名即根据腌穴对某种病证的特殊治疗作用命名,如治目疾的睛
明、光明,治水肿的水分、水道,治面瘫的牵正。
3.利用天体地貌命名即根据自然界的天体名称如日、月、星、辰等和地貌名称如
山、陵、丘、墟、溪、谷、沟、泽、池、泉、海、渎等,结合胸穴所在部位的形态或气血
流注的状况而命名,如日月、上星、太乙、承山、大陵、商丘、丘墟、太溪、合谷、水
沟、曲泽、涌泉、小海、四渎等。
4.参照动植物命名即根据动植物的名称,以形容腌穴所在部位的形象而命名,如伏
兔、鱼际、犊鼻、鹤顶、攒竹、口禾髅等。
5.借助建筑物命名即根据建筑物来形容某些腌穴所在部位的形态或作用特点而命
名,如天井、印堂、巨阙、脑户、屋翳、膺窗、库房、地仓、气户、梁门等。
6.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即根据腌穴部位或治疗作用,结合阴阳、脏腑、经络、气血
等中医学理论命名,如阴陵泉、阳陵泉、心俞、三阴交、三阳络、百会、气海、血海、神
堂、魄户等。
第二节腌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从针灸治疗上讲,腌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所有腌穴均有一定
的治疗作用。通过针刺、艾灸等对腌穴的刺激可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平衡,脏腑
和调,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腌穴的治疗作用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一定的规律。
一、腌穴的主治特点
腌穴的主治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一)近治作用
近治作用(localandnearbytherapeuticeffect),是指月俞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
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这是一切腌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如眼区及其周围
的睛明、承泣、攒竹、瞳子髅等经穴均能治疗眼疾;胃腕部及其周围的中皖、建里、梁门
等经穴均能治疗胃痛;膝关节及其周围的鹤顶、膝眼等奇穴均能治疗膝关节疼痛;阿是穴
均可治疗所在部位局部的病痛等。
(二)远治作用
远治作用(remotetherapeuticeffect),是指腌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
病证的作用。腌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有远治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
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部的局部病
证,还能治疗本经脉所过处的颈部和头面部病证。奇穴也具有一定的远治作用,如二自治
疗痔疾,胆囊穴治疗胆疾等。
(三)特殊作用
特殊作用(specialtherapeuticeffect),是指有些月俞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
特异治疗作用。所谓双向良性调整作用,是指同一腌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
两种相反而有效的治疗作用。如腹泻时针天枢穴可止泻,便秘时针天枢穴可以通便;内关
可治心动过缓,又可治疗心动过速;又如实验证明,针刺足三里穴既可使原来处于弛缓状
态或处于较低兴奋状态的胃运动加强,乂可使原来处于紧张或收缩亢进的胃运动减弱。此
外,腌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穴退热,至阴穴矫正胎位,阑尾穴治疗
阑尾炎等。
二、经穴的主治规律
经穴的治疗作用呈现出一定的主治规律,主要有分经主治和分部主治两类。大体上,
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分经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经脉及其相表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
证。“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是对这一规律的概括。古代医家在论述针灸治疗时,往往
只选取有关经脉而不列举具体穴名,即所谓“定经不定穴。”如《灵枢•杂病篇》记载:
“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灵枢•刺热病篇》亦载:“热病
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起于手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实践证明,
同一经脉的不同经穴,可以治疗本经相同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尺泽、孔最、列缺、鱼
际,均可治疗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说明腌穴有分经主治规律。根据腌穴的分经主治规
律,后世医家在针灸治疗上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之说。
经脉具有表里关系。经穴既可主治本经循行部位的病证,又可治疗相表里经脉的病
证。如手太阴肺经的列缺穴,不仅主治本经的咳嗽、胸闷等病证,还能治疗与其相表里的
手阳明大肠经的头痛、项强等病证。
(二)分部主治规律
分部主治,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腌穴均可治疗该部位的病证。腌穴的分部主治与
月俞穴的局部治疗作用有相关性。位于头面、颈项部的腌穴,以治疗头面五官及颈项部病证
为主;位于胸腹部的腌穴,以治疗脏腑病证为主;位于四肢部的腌穴,可以治疗四肢的病
证。人体某一部位出现病证,均可选取位于相应部位的腌穴治疗,或循经近道取穴,或在
局部直接选取腌穴。《灵枢•络始》载:“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
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
其病所从生者也。”《素问•水热穴论》载:“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
胸中之热也。”这些都与腌穴的分部主治规律有关。
卜四经腌穴的主治既各具特点,又有其共性,兹分经列表、分部绘图简介于下。详见
表2-1,图2-1。
表2-1十四经腌穴主治异同表
本经特点二经相同三经相同
手太阴经肺、喉病
胸部病
手厥阴经心、胃病
手少阴经心病神志病
手三阳经
in本经特点二经相同三经相同
经名
手阳明经前头、鼻、口、齿病
手少阳经侧头、胁肋病
咽喉病,热病
后头、肩胛病,神志目病、耳病
手太阳经
病
足三阳经
治本经特点三经相同
经名
足阳明经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足少阳经侧头、耳病、胁肋病
眼病,神志病,热病
足太阳经后头、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
足三阴经
本经特点三经相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屋买卖按揭合同二零二五年
- 个人押车借款合同二零二五年
- 公交临时用地承租合同标准文本
- 音乐教学计划
- 设计人员绩效考核方案
- 项目实施服务合同协议书范本
-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搭积木教学设计
- 海大生物反应工程原理大全
- 心内科消防应急预案
-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 河南省绿色建筑评价表(建筑专业)
-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
- 江铃系列维修手册
- 造价咨询公司组织机构及人员岗位职责
- 中国文化科举制度的等级
- GB/T 700-2006碳素结构钢
- 多发性骨髓瘤NCCN患者指南中文版2022
- GB/T 13441.4-2012机械振动与冲击人体暴露于全身振动的评价第4部分:振动和旋转运动对固定导轨运输系统中的乘客及乘务员舒适影响的评价指南
-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全套课件【最新版】
- 中绿的制度课
-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抽油机机械系统设计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