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杨浦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上海杨浦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上海杨浦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上海杨浦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上海杨浦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杨浦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中写道:“令史学家感到遗憾的是,人们并非总是随着习俗的改变而改变其词汇的。”以下史学术语的使用符合这一说法的是A.封建 B.人文精神 C.理性精神 D.代议制2.下图所讽刺的史实起始于: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3.下面是创作于1912年的世界名画——《鸽子与青豆》,其创作风格体现了A.现代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浪漫主义4.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王夫之提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者,理之依也”。上述思想A.受到了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B.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C.体现了宋明理学的不断深化 D.反映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兴起5.生活在雅典城邦民主下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男子生来就属上等,女子则属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罗马法中也曾规定,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这反映了当时A.民主政治具有阶级性 B.价值取向具有时代局限C.民粹主义思潮的盛行 D.贵族阶层享有政治特权6.哥伦布《航海日志》:“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该日志可以作为研究下列哪一地区国土、人民、风俗习惯的重要资料?A.印度 B.北非 C.美洲 D.澳大利亚7.《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人之所贵,主人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8.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C.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D.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9.同时用“君主专制”、“圈地运动”、“民族国家”、“手工工场”等概念可描述15—16世纪西欧的典型国家是A.法国 B.德国 C.英国 D.西班牙10.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其“中国化”的准确含义是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融合B.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C.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D.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11.1896年至1898年,上海时务报馆实际上成为各种维新事业的联络站,共有40人自浙江、四川、江苏、湖北、槟榔屿等多地来信,请求帮助办理各类事项近60项,涉及拟开办学堂请代聘各科老师,请代为销售、推广报刊,请帮助设学堂、办公司等。据此可知,当时A.维新派抓住了变法成功的关键 B.学习西方成为社会的共识C.维新变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维新变法与中国实际结合12.据统计,1960年,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的人均收入是30∶1,而2000年是74∶1;1980年,最不发达国家有20多个,但到2000年联合国成员中这样的国家已有48个。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B.两极格局瓦解造成动荡C.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D.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材料1938年,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后作为德国的组成部分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奥地利作为战败国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别驻军占领。此后,苏联一直企图将奥地利纳入社会主义阵营,这威胁到美国在欧洲的利益。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采取了对西方国家较为缓和的外交措施,释放出了愿意就奥地利问题进行协商的信号。而自二战以来,奥地利本国的政党体系并未崩溃,奥地利的政治家们一直试图避免国家像德国那样被分裂,因而力争美苏双方通过谈判解决奥地利问题。最终,奥政府与苏、美、英、法四国的外交代表于1955年签署了《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国家条约》,条约规定,奥地利恢复领土与主权完整,必须成为永久中立国,既不能加入北约,也不能加入华约。——摘编自方连庆、王炳元主编《国际关系史(战后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奥地利获得独立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奥地利获得独立对世界和平的意义。14.(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宋代整体社会经济引人瞩目的发展,可被喻为中国历史上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首次启动。宋代城市发展突破原有政治和军事性质的限制,经济和社会功能显著增强。城市商业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近代型城市风貌已可初见端倪。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宋代货币,几乎成为“国际货币”。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渐至名存实亡,铜钱则因币材缺乏,铸币量难以满足流通的需要。明朝中期中国精美的丝瓷等商品通过几条航线大批输往海外,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即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说明民间使用白银已较普遍。清朝用银之势也已不可遏制。——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材料二1550年后,由入股组成的企业在英国和尼德兰普遍确立起来。1553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股份公司——莫斯科公司。16世纪,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首先在尼德兰出现。在相对较弱的封建王权与人文精神的苏醒的背景下,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马世力《世界史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宋朝和明清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业革命与西方商业革命的不同。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A【解析】

封建一词本来是指领主分封土地于封臣所形成的政治关系,后来演变为代指一种社会类型,即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历史阶段,故答案为A项。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理性精神强调重视理性的作用;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制,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C、D项。2、C【解析】

根据漫画显示将中国撕碎,就是瓜分中国,根据所学可知从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C;ABD不符合史实,排除。3、A【解析】

由图片信息可以得出,其给人的是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符合立体画派的特点,由此可知其应属于现代主义绘画,故A正确;现实主义绘画形象较为逼真,突出对现实的反映,与图片信息不符,故B不正确;印象画派注重光与色的效果,与图片信息不符,故C不正确;浪漫主义绘画重形式,重情感,与图片信息无关,故D不正确。4、B【解析】

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王夫之的主张体现了唯物主义,这些思想启发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式,B正确;黄宗羲和王夫之的思想与启蒙思想之间不存在关联,排除A;宋明理学是唯心主义,提倡三纲五常,与黄宗羲、王夫之的主张不符,排除C;黄宗羲、王夫之不属于近代人物,排除D。5、B【解析】

据材料“男子生来就属上等,女子则属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罗马法中也曾规定,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可知,无论是雅典著名学者,还是罗马法都对女性歧视,剥夺了妇女的自主权及参政权,这种价值取向主要是受时代影响,B正确;据材料可知,无论是雅典著名学者,还是罗马法都有性别歧视,而不是阶级性,A错误;民粹主义是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而材料反映的是性别歧视问题,和民粹主义无关,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剥夺了妇女的自主权及参政权,而不是贵族政治,D错误。民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6、C【解析】

结合所学,哥伦布笃信从西欧出发向西航行也能到达亚洲,但众所周知实际上到达的是美洲,故哥伦布的《航海日志》可以作为研究美洲的国土、人民、风俗习惯的重要资料,故C符合题意;哥伦布开辟的是由西欧到美洲的航线,没有到达印度、北非和澳大利亚,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7、D【解析】据材料“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与社会实际情况相违背,说明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倾向,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百姓抑商的信息,故A项错误;“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当时百姓皆重商轻农,故C项错误。故选D。8、B【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给出的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根据地的势力范围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不断扩大和加深的趋势,这说明国共力量对比变化的趋势逐渐加强,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的相关信息,故A项不符合题意。工农武装割据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不符合题意。儿童、妇女、青年、农民、工人等本来就在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组织范围内,并不能说明统一战线范围的扩大,故D项不符合题意。9、C【解析】

根据“圈地运动”即可判断这个典型国家是英国,故选C项;法国、德国和西班牙都没有出现圈地运动,排除ABD项。故选C。10、C【解析】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知,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因此“中国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C正确;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中国化’的一部分,A错误;工人运动是中国革命的一部分,中国革命是全民族的革命,因此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是‘中国化’的表现之一,B错误;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D错误。故选C。11、C【解析】

1896年至1898年,上海时务报馆实际上成为各种维新事业的联络站,涉及多地众多维新事业,说明当时维新变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选C;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维新派是否抓住了变法成功的关键,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学习西方成为社会的共识,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维新变法是否与中国实际结合,排除D。12、A【解析】材料反映当今世界经济贫富差距大,并且有加大的趋势,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故A正确;材料提到的贫富差距问题在1960年和1980年就已存在,与两极格局瓦解无关,故B项错误;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有利于国际秩序的公正合理化,这样一定程度应该可以缓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故C项错误;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国际贸易有很大影响,但与贫富差距问题没什么影响,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原因:美苏进行冷战,争夺势力范围;苏联采取较为缓和的外交措施;各方势力博弈妥协的结果;奥地利政治家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奥地利同意不加入北约或华约。(2)意义:奥地利获得独立地位,避免民族与国家的分裂;使欧洲局势相对缓和;美苏之间获得缓冲地带,冲突隐患减少;奥地利的中立地位有利于国际矛盾;奥地利永久中立,是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的聚集地,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析】

(1)依据材料“苏联一直企图将奥地利纳入社会主义阵营,这威胁到美国在欧洲的利益”来看,美苏进行冷战,争夺势力范围;依据材料“赫鲁晓夫采取了对西方国家较为缓和的外交措施”来看,苏联采取较为缓和的外交措施;依据材料“奥地利的政治家们一直试图避免国家像德国那样被分裂,因而力争美苏双方通过谈判解决奥地利问题”来看,奥地利政治家采取了正确的策略;依据材料“奥政府与苏、美、英、法四国的外交代表于……必须成为永久中立国,既不能加入北约,也不能加入华约”来看,奥地利同意不加入北约或华约,而且这也是各方势力博弈妥协的结果。(2)依据奥地利的独立并结合当时的国际局势来看,奥地利获得独立地位,避免民族与国家的分裂,使欧洲局势相对缓和,二期美苏之间获得缓冲地带,冲突隐患减少;奥地利永久中立,是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的聚集地,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14、(1)宋代:城市经济和社会功能增强;城市商业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对外贸易发达。明清: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实行一条鞭法,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高产农作物大量引进,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