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专题提升训练10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提升训练第20页
一、选择题1.20世纪初,作为理论经济学代表的《国富论》虽经严复和梁启超的翻译介绍,但在中国仍“不曾引起任何值得重视的反响”,反而是会计学、企业管理等应用经济学的探讨和应用在同时代更受关注。据此可知()A.维新变法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成为民国思想潮流C.中国民族经济缺乏市场意识D.中国人留意应用不留意理论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20世纪初理论经济学在中国影响不大,但会计学、企业管理等应用经济学更受关注,而会计学、企业管理等是为企业经营服务的,反映了当时中国实业救国的思潮,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留意应用而不留意理论,故B项正确,D项错误。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意味着维新思想在中国行不通,故A项错误。会计学、企业管理等经济学的应用有利于中国企业参与市场,因而不能说中国民族经济缺乏市场意识,故C项错误。2.1860—1900年四十年间,中国共引进西方书籍555种,其中自然科学162种,应用科学225种,而社会科学只有123种,其他45种。这表明()A.社会转型变更了人们的相识B.西方学说在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C.政府重视学习西方自然科学D.社会科学对当时中国作用有限答案:A解析:1860—1900年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随着西方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人对西方的相识也渐渐发生变更,从这四十年引进西方书籍的状况来看,人们的相识已经发生了重大变更,故A项正确;这一时期西方学说在中国社会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由材料数据来看应用科学所占比重要高于自然科学,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解除。3.(2024北京丰台模拟)1899年,上海《万国公报》刊发了《大同学》第一章《今世景象》一文,文中写道:“其以百工领袖闻名者……马克思也。”随后,梁启超、宋教仁、廖仲恺等先后撰文介绍《共产党宣言》。对此相识正确的是()A.有识之士在找寻新的救国救民道路B.无产阶级初步相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D.马克思主义起先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答案:A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寻求强国之道,当时中国先进的学问分子已经起先介绍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找寻新的救国救民道路,与材料“先后撰文介绍《共产党宣言》”相符,故选A项;梁启超、宋教仁、廖仲恺是资产阶级,解除B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解除C项;材料“撰文介绍《共产党宣言》”反映了当时的学问分子已经起先介绍马克思主义,但1899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尚未结合,解除D项。4.(2024广东惠州4月三模)19世纪末,梁启超认为:“由科举出身者,于西学辄无所闻,由学堂出身者,于中学亦茫然不解。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行……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其意在()A.批判传统的封建礼教 B.打破传统体用文化偏见C.借西学推动制度革新 D.供应反清革命理论依据答案:B解析:材料中梁启超认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行……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由此可知,他认为中西文化有共通之处,打破了传统的中西对立的观点,故选B项。5.(2024湖北八校联考)1894年,孙中山指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十月革命后,孙中山进一步指出,所谓得民心,最主要的是得农夫之心,“假如农夫不来参与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由此可见,孙中山()A.相识到农夫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B.以民生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C.对农夫的关注由经济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D.实现了救国思想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得农夫之心”“假如农夫不来参与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可知孙中山对农夫阶级的关注由经济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故选C项;题干材料论述的是孙中山相识的变更,没有体现出农夫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解除A项;三民主义的核心不是民生主义而是民权主义,解除B项;材料“假如农夫不来参与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与革命的依靠力气有关,没有涉及社会主义,解除D项。6.(2024湖南衡阳二模)晚清时期,“个人主义”一词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进入中国,时人“多引以为诟”。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发见”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这说明新文化运动()A.导致个人主义思潮泛滥 B.启迪了中国民众的觉悟C.促使启蒙思想在中国兴起 D.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巩固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中“个人主义”在传入初期受到诟病到后来的广为流传,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选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主义”受到欢迎,而不是泛滥,解除A项;题干材料与启蒙运动无关,解除C项;新文化运动时期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并未实现民主政治,解除D项。7.(2024课标全国Ⅰ,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同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更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学问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冲突发生变更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主流思想的演化。题干材料中1915—1918年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其主流思想为民主、科学,而1919—1922年为新文化运动的后期,其主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科学”“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因此“科学”“革命”两词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民主”,故A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发生于1924—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中国的资产阶级学问分子大多仍主见建立资本主义政体,故C项错误;1915—1922年,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主要冲突没有发生变更,故D项错误。8.(2024天津文综,7)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志向甚高,学派亦甚困难。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困难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看法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答本题需抓住关键信息“直到1917年初”。“直到1917年初”说明俄国十月革命还未发生,社会主义理论尚未取得明显的实践成果,故A项正确;B项中国经济落后与题干信息无关;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困难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主要缘由,可解除C项;题干中“中国似可缓于欧洲”不能说明对社会主义持怀疑看法,只是认为当时中国还不具备基本条件而已,可解除D项。9.(2024安徽合肥模拟)“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见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在近代中国最早相识到这种现状的是()A.资产阶级维新派 B.资产阶级革命派C.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 D.马克思主义者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见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提倡民主和科学,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解放,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近代中国最早相识到材料中现状的,故C项正确。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见实行君主立宪,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见实行民主共和,与题干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马克思主义者不是近代中国最早相识到材料中现状的,故D项错误。10.(2024课标全国Ⅲ,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见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陈独秀的思想观点。依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批判的是儒家伦理道德,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了陈独秀主见个人权利,反对国家至上,故A项错误;题干中陈独秀立论的基础就是西方民主,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传播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故D项错误。11.(2024课标全国Ⅲ,30)20世纪30年头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意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坚决果断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学问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相识相同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快速膨胀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一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定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理论基础上的。20世纪30年头这一经济定论得到广泛认可,说明当时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故D项正确;当时中国学问界存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差异,所以不行能对中国社会性质有相同的相识,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是对经济的定论分析,所以无法得出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快速膨胀的结论,故B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人群为“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并不能说明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故C项错误。12.(2024河北名校质检)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中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A.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B.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C.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D.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答案:B解析:上海《劳动界》刊登文章《一个工人的宣言》只能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有所传播,对中国工人运动产生了影响,但不能说明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故A项错误,B项正确;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起先登上政治舞台,故C项错误;由题干材料无法推断出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史学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相识,萧公权的康有为探讨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望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望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相识,也不曾作深化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觉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萧公权《问学谏往录》材料二萧公权于1940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对康氏有新的相识,所谓“假民权”“假维新”,原来都是真的。——汪荣祖《康有为论》材料三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或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相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相识到什么程度。——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学问,以萧公权的康有为探讨为例,以“时代、史学家与历史相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50字左右)参考答案:(1)内涵:抨击专制皇权;提倡君主立宪制度;宣扬近代西方学说;政治制度变革和思想启蒙的双重目的。(2)略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梁启超认为:“中国学术,以探讨人类现世生活之理法为中心,古今思想家皆集中精力于此方面之各种问题。以今语道之,即人生哲学及政治哲学所包含之诸问题也。盖无论何时代何宗派之著述,未尝不归结于此点。”这表明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所重点关注的问题,是如何经国治军。治国思想始终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篮球裁判员考试的前沿知识及试题答案
- 2024年篮球裁判员考题汇集
- 农作物种子繁育员考试必看技巧与建议试题及答案
- 深入了解2024年体育经纪人试题及答案
- 专家解析农作物种子繁育员试题答案的趋势
- 2024年体育经纪人考试必考试题及答案
- 模具设计师考试回顾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4农业植保员学习资源试题及答案
- 2024年3月北京市考公务员考试结构化面试真题试题试卷答案解析
- 深入挖掘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中有价值的知识试题及答案
- 2025版高考物理复习知识清单
- 【MOOC】供应链管理-武汉理工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餐饮收货流程
- 消防防烟和排烟系统操作规程
- 矿山工程分包合同模板
- 机械设备润滑油基础知识(一)课件
- 高处安装、维护、拆除高处作业(复审)模拟考试题库试卷
-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习作 我想对您说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胰岛素皮下注射标准解读
- 间歇机构获奖课件
- 常压储罐日常检查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