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教案_第1页
桥边的老人教案_第2页
桥边的老人教案_第3页
桥边的老人教案_第4页
桥边的老人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桥边的老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海明威及其作品风格,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学会通过分析小说的对话、细节描写等,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读其他文学作品。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文本,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运用对话描写、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借助多媒体资源,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加深对小说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关注战争中的小人物命运,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敏感度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主题,体会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和对人性的关怀。分析小说的写作特色,如简洁的语言、独特的视角、生动的对话和细节描写等。掌握通过人物对话和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和推动情节发展的方法。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小说中蕴含的"零度写作"风格,体会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态度。引导学生从小说的有限描写中挖掘出丰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深度阅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海明威的生平、作品风格以及小说的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框架。2.阅读法: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熟悉小说的情节、人物和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合作探究。4.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小说相关的情境,如播放战争视频片段、展示战争图片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战争氛围,理解小说主题。5.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说的相关图片、文字资料、电影片段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1.播放一段战争的视频片段(如炮火纷飞、人们流离失所的场景),同时播放一段舒缓而略带忧伤的背景音乐。2.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画面让你们想到了什么?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战争的感受和认识。3.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在战争的背景下,有许多普通的小人物,他们的命运往往被战争所左右。今天,我们要走进海明威的小说《桥边的老人》,去了解一位桥边老人的故事,感受战争对人性的冲击。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5分钟)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海明威的照片,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出生于189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作为红十字会救护车司机赴意大利战场救护伤员,1921年起侨居巴黎,专心写作。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充满了阳刚之气,语言简洁明快,被誉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1954年,海明威凭借《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因多种疾病缠身,开枪自杀身亡。2.介绍《桥边的老人》的创作背景:这篇小说写于1938年,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西班牙内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发生的一场重要战争,法西斯势力与反法西斯力量进行了激烈的较量。海明威作为一名战地记者,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有深刻的认识。《桥边的老人》以一个小小的侧面,反映了战争的大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和对人性的关怀。

(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0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2.读完后,请一位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讲述了一位老人在西班牙内战期间,独自坐在桥边,看着人们逃离战争的场景。他的家乡被敌人占领,他不得不离开,但由于年老体弱,他走不动了。一位路过的士兵与他交谈,老人向士兵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和对动物的牵挂。3.教师对学生的概括进行点评和补充,明确小说的主要情节:故事发生在一座桥边,当时桥边的人们正匆匆逃离战火。老人坐在桥边,他已经无法行走。他养了一群动物,有猫、鸽子等,现在他不得不离开它们。一位年轻的士兵路过,与老人交谈。老人向士兵诉说了自己的无奈和对动物的担忧,如他担心猫会饿死,鸽子会被炮火炸死。最后,士兵劝老人离开,但老人表示自己走不动了,他选择留在桥边等待命运的安排。

(四)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1.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找出描写老人的语言,并分析其特点:例如:"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提问:从老人的这句话中,你能看出他怎样的心理?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老人的语言简洁、平淡,重复的话语"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表现出他内心的无奈和对动物深深的牵挂。他在战争面前显得那么无助,唯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那些动物。2.让学生找出描写老人的外貌和动作的语句,分析其作用:外貌描写:"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动作描写:"他太累了,走不动了""他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外貌和动作描写对塑造老人的形象有什么帮助?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总结:通过这些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老人年老体弱、疲惫不堪的状态,进一步突出了他在战争中的无助和悲惨处境,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战争对小人物的摧残。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老人的人物形象:每个小组围绕"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展开讨论,要求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明确老人的人物形象:老人是一个善良、质朴、孤独、无助的小人物。他热爱自己的动物,对它们充满了感情;在战争面前,他显得那么渺小和无奈,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被动地承受战争带来的苦难。他的形象代表了战争中无数普通百姓的遭遇,反映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和对生命的漠视。

(五)分析写作特色(20分钟)1.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文本,体会小说语言的简洁性。提问:小说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语言的简洁?这种简洁的语言有什么作用?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教师总结: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如"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这段文字没有过多的修饰,却清晰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等信息,使文章节奏紧凑,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简洁的语言能够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让读者更专注于故事本身和人物的命运。2.独特的视角指出小说采用了有限视角,即通过"我"(士兵)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提问:这种有限视角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有限视角使故事更具真实性和亲切感,读者仿佛亲身经历了与老人的对话,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同时,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能够更直接地展现老人的形象和内心世界,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老人的无奈和悲哀。而且,有限视角也给读者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余地,读者可以从"我"的反应中去推测故事背后更广阔的背景和深层含义。3.生动的对话让学生找出小说中老人与士兵的对话内容,分析对话在推动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例如:士兵:"什么动物?"老人:"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提问:这段对话对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通过对话,自然地引出了老人对动物的牵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简洁的对话也生动地展现了两人不同的身份和心理状态,士兵的询问表现出他对老人情况的关心,老人简洁的回答则体现了他此时的专注和无奈。再如:士兵:"你没家?"老人:"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提问:从这段对话中,你能看出老人怎样的心情?学生分析后,教师总结:对话深刻地揭示了老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他既担心自己无法照顾好动物,又对离开它们感到无奈,进一步突出了老人善良、质朴的性格特点和战争给他带来的灾难。4.细节描写引导学生找出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如老人对动物的各种牵挂的细节。提问: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老人对动物深深的爱,使老人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这些细节也从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因为战争迫使老人不得不离开自己心爱的动物,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六)深入探究主题(15分钟)1.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小说通过老人的故事想要表达怎样的主题?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围绕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2.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引导,深入分析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描写一位桥边老人在战争中的遭遇,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老人作为一个无辜的小人物,他的生活被战争彻底打乱,他失去了家园,不得不离开自己心爱的动物,独自面对未知的命运。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谴责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对生命的漠视,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普通百姓的同情。同时,小说也揭示了战争中人们的孤独和无助,即使是在战火纷飞的背景下,老人与士兵之间短暂的对话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这种温情在战争的残酷背景下显得更加珍贵,暗示了人性的美好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也依然存在。进一步提问:从老人的身上,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思考,明白在和平的环境中,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同时也要关注那些在战争或其他灾难中受苦的人们,培养自己的人文关怀精神。

(七)拓展延伸(10分钟)1.展示一些与战争相关的文学作品片段(如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部分章节、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的相关描写等),让学生阅读并思考:这些作品与《桥边的老人》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异同?学生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比较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点。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作家在表现战争主题时的独特视角和创作手法。2.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战争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和对和平的向往。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手法,如细节描写、简洁的语言等。写作结束后,选取部分学生的短文进行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八)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海明威的小说《桥边的老人》,通过阅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写作特色和深入理解主题,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作者对人性的关怀。小说以简洁的语言、独特的视角、生动的对话和细节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在战争背景下孤独无助的老人形象,反映了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灾难。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更加珍惜和平,关注人性。2.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阅读海明威的其他作品,如《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等,比较不同作品之间的风格和主题,写一篇读书心得。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含海明威的生平介绍、小说《桥边的老人》的原文、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等。2.推荐阅读的海明威其他作品的书籍或电子资源。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海明威及其作品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小说《桥边的老人》的情节、人物形象、写作特色和主题也有了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