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1页
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2页
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3页
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4页
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时间轴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选必二

第六单元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爱国卫生运动课程标准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知识点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西方国家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医疗卫生体系20C中期以来。各层级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公共卫生监督工作进展,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来。搭建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推行计划免疫;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的工作。医疗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城乡居民都享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医疗服务职能扩大,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等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药品供应体系药品供应得到基本保障药品供应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加大医疗扶贫力度,缓解老少边穷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状况医疗保障体系二战后现代医疗保障制度在很多西方国家推广:如美国、欧洲20C60S,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改革开放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医疗保障体系现代医疗卫生体系NHS指的是NationalHealthService,中文翻译为国民医疗服务体系。这一制度覆盖了英国几乎所有医疗服务,除个别项目外,大到癌症手术,小到感冒发烧,都对其居民免费。普惠性、全覆盖和免费使用是这个制度的最大特点。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歌舞表演上,出现了这么一幕:几百名护士推着病床登上舞台,当他们摆出闪耀的“NHS”和“GOSH”的字样时,全场爆发出一阵强烈的欢呼。如果一个病人因缺乏经济能力而得不到医疗救助,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合法地称自己为文明社会。

——NHS的建立者时任卫生大臣安奈林·贝文一方面,二战中同甘共苦的艰难岁增强了英国民众的凝聚力,战争的胜利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强有力政府的力量。另一方面,战后的英国百废待兴,全国损失了数十万人口和四分之一的财富,人们渴望一个有能力的政府,有意愿进行社会改革、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和社会福利。这一社会思潮帮助英国工党赢得了1945年大选。在工党的积极筹备下,NHS于1948年应运而生。背景①二战的冲击

②民众获得医疗保障的强烈意愿③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④科学技术的进步……想一想:据材料结合所学思考,NHS诞生的背景?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世界)1.西方国家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①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各层级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②公共卫生监督工作也取得很大进展,许多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基本医疗卫生体系从1948年起,英国建立了全民免费的国家卫生服务制度,之后历经多次改革,目前是世界上最有效的、公平的医疗服务体系之一。在英国,政府既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又是购买者,通过税收来筹集医疗资金、支付医疗费用。公立医院的人员工资、基础建设、运行费用等都由政府投入,各级政府拨款支持医院的运行。——胡爱忠、李建刚《英国医疗卫生体系特点及对中国的借鉴》中央医疗服务机构地区医院基层医疗机构◎英国医疗体系如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1.西方国家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基本医疗卫生体系①城乡居民都享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②药品供应得到了基本保障。基本护理机构是包括医疗保健和社会关怀在内的综合服务机构,主要由开业医生(全科医生)和开业护士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这部分的费用约占国家卫生服务体系总预算的75%;地区医院通常是一个地区的医疗中心,主要提供综合和专科医疗服务;中央医疗服务机构负责紧急救治和疑难病症诊治并承担科研任务。在制度模式上实行城乡一体化,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实行同一医疗保障制度,没有任何差别。——胡爱忠、李建刚《英国医疗卫生体系特点及对中国的借鉴》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1.西方国家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①二战后,在很多西方国家推广。②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③欧洲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为医疗卫生事业提供物质支持。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医疗卫生体系资源滥用缺少雇员医院运行效率低下政府财政负担严重政府主导全民免费诊疗分级特点问题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①有利于实现收入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②有利于合理使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效率。

③有利于稳定社会生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疾病而带来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④有利于消除劳动者对疾病风险的担忧,增加消费支出,扩大有效需求。

⑤有利于保证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产活动开展,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西奥多·罗斯福在谋求连任的竞选中首次提出了"建立全民医保体系"的构想富兰克林·罗斯福再次提出全民医保话题,但遭到美国医学联合会反对杜鲁门试图继续前任的全民医保改革构想尼克松未能打破由资本操控、为富人服务的医疗体制克林顿推出医改一揽子计划,但遭到利益集团与政客反对,胎死腹中奥巴马通过医改法案,医保覆盖率达到95%19122010美国医改一百年【思考】现代医疗保障体系建立的意义卫生工作是一件关系着全国人民生、老、病、死的大事,是一个大的政治问题,党必须把它管好。

——毛泽东《中央关于各级党委必须加强对卫生工作的政治领导的指示》(1954)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仅有九个妇幼保健院和11个专科防治所。当时,威胁着人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是急慢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各种地方病。为了加强对公共卫生事业的领导,1949年11月在卫生部内设立了专管卫生防疫的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全国的卫生防疫工作。面对资本稀缺、人才匮乏的约束条件,新中国非常注重卫生政策和卫生体制的本土化创新,提出了“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在城市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建立完善、爱国卫生运动有序开展的背景下,政府开始关注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问题。——摘编自傅虹桥《新中国的卫生政策变迁与国民健康改善》背景①政治:新中国成立,国家统一、独立自主

②经济:百废待兴,经济开始恢复发展

③思想:民众卫生观念缺乏

④社会: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城乡差距明显……想一想:据材料结合所学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医疗卫生体系建立的背景?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2.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出台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②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③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的工作。基本医疗卫生体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国医疗体系截至2016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达983394个,其中医院29140个(公立医院12708个,民营医院16432个),乡镇卫生院3679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432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48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2986个,村卫生室638763个;全国统计的万元以上医疗设备共529.1万台,其中100万元以上的设备12.5万台。

——《中国健康事业白皮书》你知道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喝热水吗?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2.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国家逐步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等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中。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国家规范药品收费标准,加大医疗扶贫力度,有效缓解我国老少边穷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状况。◎截至2022年2月14日,全国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05243.5万剂次◎国家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系统,覆盖近7.1万家医疗机构,年报告个案信息约900万件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2.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①20世纪60年代,将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②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的全民医保初步实现。截至2016年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参保覆盖率稳固在95%以上。—《中国健康事业白皮书》【重点探究】

新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与发展视角1改革开放前的医疗卫生体系史料(1)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点?特点:政府计划主导与集体社区互助相结合;带有公益化的特征。视角21985年的医改史料1984年,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85年,成为中国医改元年。这一时期医改的基本思路是模仿国企改革,其核心内容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放开搞活,提高医院的效率和效益”,而改革的基本做法,则是“只给政策不给钱”。

——摘编自《1985,中国医改元年》(2)1985年中国医改与改革开放前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相比有什么特点?这会产生什么影响?特点:引入了市场竞争,公益性减弱。原因: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当时中国国家贫困的国情。影响:减轻国家财政支出;促进医院建设的发展与医疗设施的更新;

农村医疗体系崩塌;医院道德伦理崩坏;

看病贵,加剧了人民的医疗负担;加剧了医患矛盾。视角3“非典”以后的医改史料一2003年肆虐全国的“非典”暴露的绝不仅仅是应急医疗系统问题,而是整个医疗卫生体制,特别是常规医疗卫生体制的失效问题。有专家认为:我国过去十年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史料二在市场逐利机制作用下,大型公立医院扩建,公益性不断被弱化;特需服务快速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被弱化。“以药养医”、过度医疗等现象普遍存在,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公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卫生事业发展的公平性下降。史料三2005年,WHO提出了全民覆盖,认为“全民覆盖”与“人人健康和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是一致的,并积极倡导在世界范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推进全民覆盖目标的实现。据史料分析21世纪后我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背景。常规医疗卫生体制失效;应急医疗体制存在弊端;医疗事业中不公平现象增加;世界卫生组织倡导建立全民覆盖的医疗体系。【扩展提升】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影响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②维护、保障和增进全体居民的的生命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将为改善全球健康作出更大贡献。③有利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④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使人们能够强化公共卫生观念,从而实现身心幸福。⑤在防疫抗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扩展提升】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①起步晚,水平低,基础薄弱;②政府统一管理;③成就显著;④全方位,普惠性一、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2.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②许多国家把防疫工作视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中之重,不少长期困扰人类的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乃至较彻底的消除;③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④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大幅提高。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1.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1)西方①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医学突飞猛进,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中,为治疗一系列威胁人们健康的疑难杂症奠定了基础。◎美国人均预期寿命曲线图◎核技术与电子显微镜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1.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2)中国①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在断肢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②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观,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指标1981199020002005201020152016人均预期寿命(岁)67.968.671.473.074.876.376.5其中:男性(岁)66.466.869.671.072.473.6女性(岁)69.370.573.374.077.479.47.5婴儿死亡率(‰)34.732.932.219.013.18.17.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9.722.516.410.710.2孕产妇死亡率(1/10万)—88.953.047.730.020.119.9中国部分年份健康指标◎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城市、乡村的卫生条件都有所改观。中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理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爱国卫生运动。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3.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卫生意识许多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传染病的预防、食品药品与公共卫生的监管,以及卫生知识的宣传取得巨大进步。讲卫生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精神卫生不少国家越来越注重精神卫生,大力普及精神医学知识。普通人也能够重视心理健康,采取有效方式预防精神疾患。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课堂巩固】CDAAB、BBCAA、ABBDA16.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古代各级政府在与疫病做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关注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的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官药局。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士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

——据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应对疫病的主要措施。(4分)措施:政府普及医学知识,设立医疗机构;

注重公共卫生;

建立疫病防控体系;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16.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19世纪的英国新兴工业化城市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转移。当时英国城市的特点是:遍布天空的烟尘,随处可见的垃圾,污水随意排放,卫生状况极差。19世纪初期城市工人的平均寿命仅为40岁,诸如伤寒、天花、肺结核和白喉等传染病,每年要夺走20000人的生命。印度发生的疫情传入英国,引发了英国1831年的霍乱,疫病共肆虐了437个城市。卫生改革家艾德文·查德威克等指出,当时瘟疫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归因为城镇人口的急速增长和肮脏的公共卫生状况。英国政府开始采纳其观点,开始了公共卫生立法和改革活动。

——摘编自陈超《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立法的背景。(4分)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环境污染问题的加重;

疫病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蔓延;

卫生专家的呼吁引起政府的重视。16.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采用了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公共卫生制度,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的爆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

——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6分)特点:国家主导的疾病防控体系逐步完善;预防为主,普惠群众,确立了公共卫生的“中国模式”;新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意义:改变了旧中国卫生事业落后的局面;保障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第六单元习题讲评二.材料解析题(12+13+15=40)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改革初期围绕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突出矛盾,一方面国家财政和企业包揽职工医疗费用,在对供需双方均缺乏费用共付机制的条件下,医疗费用快速攀升,国家和企业负担沉重;另一方面,改革要求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要砸碎“铁饭碗”,企业包揽的福利制度成为改革的羁绊,严重的矛盾纠葛使职工医疗保障制度难以为继。1985年,在国家制定的《关于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提纲(初稿)》中,明确了医疗改革的重点是研究解决职工个人负担一部分医疗费和医疗费的社会统筹两个问题。1989年以后,全国各地逐步实行医疗费用与个人利益挂钩。1990年确定劳保医疗改革的方向是:在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对劳动者加以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国家、集体和个人合理负担,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险制度。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姚力《新中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城镇职工医保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背景:传统城镇职工医保制度导致国家和企业财政负担较大;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经济发展,城镇人口增加;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任3点6分)二.材料解析题(12+13+15=40)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改革初期围绕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突出矛盾,一方面国家财政和企业包揽职工医疗费用,在对供需双方均缺乏费用共付机制的条件下,医疗费用快速攀升,国家和企业负担沉重;另一方面,改革要求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要砸碎“铁饭碗”,企业包揽的福利制度成为改革的羁绊,严重的矛盾纠葛使职工医疗保障制度难以为继。1985年,在国家制定的《关于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提纲(初稿)》中,明确了医疗改革的重点是研究解决职工个人负担一部分医疗费和医疗费的社会统筹两个问题。1989年以后,全国各地逐步实行医疗费用与个人利益挂钩。1990年确定劳保医疗改革的方向是:在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对劳动者加以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国家、集体和个人合理负担,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险制度。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姚力《新中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考察》(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城镇职工医保制度改革的特点。(6分)特点: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

由国家负担到社会和个人共同负担;

以保障劳动者权益为前提。(6分)成因:气候的变化容易导致疫病的发生;汉末自然灾害频繁引发饥荒和疫病;人口密集度高以及人口流动加剧疫病的流行;汉末战争频发且军队环境差也容易诱发疫病。(4分)2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汉末疫情表(部分)时间疫情出处149年十一月,诏曰“今京师厮舍,死者相枕,都县阡陌,处处有之……又徙在作部,疾病致(给予)医药,死亡厚埋藏”《后汉书·桓帝纪》151年正月,京都大疫。二月,九江、庐江大疫《后汉书·五行志》162年(三月)皇甫规讨陇右,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后汉书·皇甫规传》166年春正月……已酉,诏曰“比岁不登,民多饥穷,又有水旱疾疫之困”《后汉书·桓帝纪》169年疫气流行,死者极众《备急千金要方》171年三月,大疫,使中谒者巡行致医药《后汉书·灵帝纪》173年正月,大疫,使使者巡行致医药《后汉书·灵帝纪》179年春,大疫,使常侍、中谒者巡行致医药《后汉书·灵帝纪》185年春正月,大疫《后汉书·灵帝纪》208年十二月,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三国志·魏书·武帝纪》215年从攻合肥,会疫疾,是岁大疫《三国志·吴书·甘宁传》217年(春)(司马朗)与夏侯惇、臧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三国志·魏书·司马朗传》219年是岁大疫,尽除荆州民租税《三国志·吴书·孙权传》(1)根据材料,概括汉末疫情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7分)

特点:疫病发生频率高;疫情爆发的季节性明显;

疫区分布范围广,尤其京师等人口密集区更为严重。(3分)成因:气候的变化容易导致疫病的发生;

汉末自然灾害频繁引发饥荒和疫病;

人口密集度高以及人口流动加剧疫病的流行;汉末战争频发且军队环境差也容易诱发疫病。

(4分)2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汉末疫情表(部分)时间疫情出处149年十一月,诏曰“今京师厮舍,死者相枕,都县阡陌,处处有之……又徙在作部,疾病致(给予)医药,死亡厚埋藏”《后汉书·桓帝纪》151年正月,京都大疫。二月,九江、庐江大疫《后汉书·五行志》162年(三月)皇甫规讨陇右,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后汉书·皇甫规传》166年春正月……已酉,诏曰“比岁不登,民多饥穷,又有水旱疾疫之困”《后汉书·桓帝纪》169年疫气流行,死者极众《备急千金要方》171年三月,大疫,使中谒者巡行致医药《后汉书·灵帝纪》173年正月,大疫,使使者巡行致医药《后汉书·灵帝纪》179年春,大疫,使常侍、中谒者巡行致医药《后汉书·灵帝纪》185年春正月,大疫《后汉书·灵帝纪》208年十二月,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三国志·魏书·武帝纪》215年从攻合肥,会疫疾,是岁大疫《三国志·吴书·甘宁传》217年(春)(司马朗)与夏侯惇、臧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三国志·魏书·司马朗传》219年是岁大疫,尽除荆州民租税《三国志·吴书·孙权传》(2)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汉末政府救治疫病的认识。(6分)

认识:(6分)(1)疫病救治关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2)动荡混乱的社会环境不利于政府对疫病的救治。(3)在疫病救治中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厚埋葬、减免租税、发放药物等措施有利于疫情防控和社会稳定。28.(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医学具有独特的医疗原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特点。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名利思想是“医人之膏肓也”。如果行医以敛财为目的,那应该是“人所共耻”。他认为,医者要把人的生命价值看作是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医者必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