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雨林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一):
《雨霖铃》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具体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2、初步了解
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3、认清词作情调过于伤感低沉的负面
影响。
二、教学难、重点
1、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的鉴赏。2、重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
实。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
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
不衰。这天,我们就来一齐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简介作者
1、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及柳永,大家也许
不像对苏轼那样熟悉,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提问、启发)
一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多么炽热如火的
爱的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过西学影响的王国维还震惊于这种感
情表白的炽烈,并将其用来比喻对于大事业、大学问不懈、执着的
追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
过三种之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
殊:《蝶恋花》艰苦探索(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执着追求(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2、明确三点,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略)(1)名字:柳永、
柳三变、柳七、柳屯田。(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
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
能歌柳词”。
(三)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第1句:写景。透过寒蝉
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
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第2句:写入。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然而离
人情绪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促登船。
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都是为
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第3句:
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的状况,刻画出
“别亦难”时的悲痛情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
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可
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
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
的天空。
(四)整体点拨《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元十大曲”
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要从整体上把握这
首词,请结合“自读提示”阅读全词并思考:1、这首词哪些句子写
景?哪些句子抒情?怎样情景交融的?2、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写离
别之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述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
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
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
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能够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
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
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第5句:点题。
用“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比较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
人更深更重。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鉴赏见后)第7句:
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有“良晨美景”,
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细腻,语出辛酸,
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
感、苦涩)
【小结归纳】写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
本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
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
“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板
书:情景交融)
(五)难点讨论(小黑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
意杨“柳”一“留”的谐音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眼前景晓
风一“凉”(特点),衬别后情绪之凄凉。别后情(明)(暗)“残”
月一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景中有情
(六)朗读、背诵要求:正确流利、感情充沛、熟读成诵、
琅琅上口。(尽量当堂完成)方式:检查学生、教师示范。
(七)课外作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扩展成一篇
情景交融的短文。(3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寒蝉凄切
骤雨初歇
别前:勾勒环境
凄清、萧瑟
雨霖铃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
1了解宋词相关知识,及柳永词作的特点和创作风格。
2积累字词及名句,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
1透过感受形象,领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和所表现出
来的意境美,体会作者低沉伤感之情。
2品味语言,学习艺术特色,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
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使学生感受词的
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o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离别是永恒话题,穿越时空,永驻于岁月长河。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一江淹《别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一李煜
《相见欢》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一一徐志摩《再别康桥》
二、词的相关知识
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能够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
“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慢词是宋词主要体式之一,“慢”是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
延长,就唱得迟缓了。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
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
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能够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三作家作品简介
(1)(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
第七,世称柳七。狂放不羁,擅长词曲,熟悉许多歌妓,经常流连
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还说“忍把
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向仁宗举荐他,但仁宗闻其名说:
“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何用浮名,且填
词去!”遂落第。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后,别无出路,只好以玩笑
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
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
永,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
群妓合金葬之南外。
(2)柳永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着名词人中,
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
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超多写作慢词的词人。他的词在当时便为
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他精通音律,能自制
新曲,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超多适合于歌
唱的慢词。柳永在与歌妓一齐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
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
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齐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
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俳恻、
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解题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此曲就是柳永取唐
时旧曲翻制而成。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
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五整体感知
1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明确:哀婉、
悲伤、凄清,指导诵读,纠正字音。
2播放音频,让学生把握感情基调。
3说说作者是如何透过写景(选取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
意象:
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
柳、风、月
作用:
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六精读课文
1、上阙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写景)
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
环境。
2)地点(长亭)时间(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
样的感觉?(萧瑟)
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
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一凄凉。景物
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
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
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
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这写什么?(写情)明确:极写饯别时的情绪,委婉曲折,
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应对美酒佳肴,
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
明确: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
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
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你怎样来看待这句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发言)明确:这句写
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2)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去去”二
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明确:这句写什么?(写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
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
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
“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
“阔”,空间可谓广矣。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一压抑、苦闷。
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
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2、下阙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
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
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
“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
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2)“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寒蝉凄切)
明确: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
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自古伤离别,更
那堪冷落清秋节。”
1)“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之后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
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此刻
“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
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
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
越远,能够想见他的情绪。
2)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
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
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
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
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学生自主讨论)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
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
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
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一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
“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齐,引起读者无尽的
想象和遐思。
3)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
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
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
人说?”
1)“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活,
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但
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
只能徒增怅触而已。
2)“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
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
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其以问句做
结,更留有无穷意味。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
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七整体归纳: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
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词中采用了虚实相济的写法,
别时场景实写,别后情景虚写,虚实相结合,营造H一种哀婉、无
奈、凄清的别离氛围。
八拓展思维:鉴赏诗歌的技巧?
1总思路:意象一意境一表现手法一情感(透过哪些景物?
景物有何特点?描绘怎样的画面?表达什么感情?)
措施:看题目,典型景物,关键字词。
2你最喜欢那句话?原因是什么?
九板书设计:
雨霖铃
景情
别前寒蝉骤雨长亭悲戚
(实)
别时兰舟烟波暮霭楚天不舍愁苦
(实)
别后杨柳晓风残月孤寂落寞
(虚)
十总结:这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
大家把握词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味词中意
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全词以“离情”
为线索来贯穿全篇。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
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到“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
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
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转换,仍然不
离写“别情”。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主题突出,不愧是婉
约词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十一作业:背诵,把词描述成片段。
十二教学反思
雨霖铃教案(三):
教学目标:1.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2.能够背诵其中的句子。
教学重点:体味本词的意境及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1.体味意境2.赏析名句。
教学设想:充分贯穿诱思探究法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
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两个
贯穿要素和三个层次要素。透过阅读想象完成教学重点,透过点拨
讨论完成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情意
一、课前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渲染气氛。
二、导入
1.展不图片
2.师生活动:
师:这些图片展现的是什么场面?
生:送别的场面。
师: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件常事,在诗词中更是
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请你说出写送别的名句。
生:说名句。
师:展示名句。送别人与被送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朋友。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夫妻间.情人间离别的情景。
生:表述。
师:这天我们来欣赏柳永描述的情人离别情景一一《雨霖铃》。
三、展示目标:(略)
认真观察整体感知初步研读
四、展示全词
1.观察该词,回答以下问题:
⑴从段落上看,本词是()(答案:双调)
⑵从字数上看,本词是()(答案:长调)
五、简介作者
L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柳永
2.展示作者简介
六、了解写作背景
1.让学生从书中找
2.教师补充
七、研读本词
1.学生看书
2.做练习:选出对词中部分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骤雨:急雨。歇:停。
B.都门:京城门外。帐饮:“帐”通“畅”,痛快地喝。
C.无绪:没有心思。风情:深情密意。
D.沉沉:深沉。经年:一年。
(答案:B)
3.配乐范读
用心探索活跃思维深入研读
4.本词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概括(学生答)这两幅画面都
是实景吗?
5.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入手借助想象和联想体味意境。
(为了帮忙大家更好地体味意境,下面我们转换一下主角,
我是一名导演,你们是演员,我要选五名演员演一部巨作,期望你
们抓住机会,用心表现。考题是进入柳永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注意:一、要尽情感受。二、不要打扰主人公。三、要用
心回答我的问题。)问题:①你此刻进入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什么
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②请描述一下周围的环境。③主人公
在干什么?他的情态怎样?④第一幅画面定格在主人公身上,他这
时的情态怎样?⑤第二幅画面是作者想象的,你们要想方设法进入
他的思想,看看他想了些什么?(考试结束,到底谁能被选上呢?请
注意收听明天的新闻播报。请回到现实中来。)
6.分别找出描述景物和情感的词句。
7.第一幅画面无论写景还是写情,都是为了突出什么?第二
幅呢?
8.体味意境美的方法(点拨:1.抓画面;2.抓情感。)
9,归纳表现手法:1.情景交融;2.虚实结合。
10.找出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1.名句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点拨:L
分析意像;2•联系环境。)
12.体味婉约风格(点拨:1.从题材上看;2.从情感上看;3.
从基调上看。)
运用迁移及时反馈促进同化
13.做练习:对《雨霖铃》意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
B.“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
语言和动作。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意思是说伤
离惜别自古都这样,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是想象今晚旅途
中的情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
月高挂杨柳梢头。
(答案:B)
14.检查背诵
15.教师小结: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体味意境和情景交融.虚
实结合的写法。其中体味意境也是教学难点,因而掌握体味意境的
方法十分重要。这天我为大家带给的主要方法是一要抓画面,二要
抓情感。赏析名句也是教学难点,主要方法一要分析意象,二要联
系情景。但愿这些方法对你们以后鉴赏诗词有所帮忙。
八、布置作业:请运用这天学习的赏析意境的方法欣赏下面
这首词。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九、继续播放《梁祝》,在优美的乐曲声中结束。
雨霖铃教案(四):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
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1)透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资料和思想感
情
(2)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标:透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
丰富教学资料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
诵,检查落实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如果把我国的古代文学比做一个花园的话,那么
其中开的最美最大的两朵就是唐诗和宋词,前两单元我们领略了唐
诗的美妙,从这天开始我们就来体味宋词的别致之美。提到宋词,
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一一柳永,提到柳永,就不得
不提到婉约派,提到婉约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
多年来,它常诵不衰。这天,我们就来一齐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
作。作者简介:见学案
明确三点:(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
“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背景介绍: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情绪十分
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
活在一齐,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
了他这种复杂的情绪。
词牌由来: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
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
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整体感知:
(一)自渎诗歌,感知资料,回答问题
1.本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2.本词写的是什么资料?离别
3.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
4.那么离别能够分为几个阶段?-------离别前、离别时、
离别后
离别前:勾勒环境
离别时.:描述情态
离别后:刻画心理
(二)生读,其他同学点评,老师指导阅读
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的鲜明,尾音读长更能
读出词的凄切感情)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瑟之感(人物
情感的高潮)
,稍停,拖音(领起字)
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
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更与何人说-一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阅读,老师示
范
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
第1句:写景。透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
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
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点明时间、地点、天气。
第2句:写人。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
然而离人情绪不好,食之无味。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催
促登船。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不管是写景,还是写人,
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
第3句:写景。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
的状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情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
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异曲
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
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
的,是虚写。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
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述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
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
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
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由此能够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
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
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板书:留恋、难舍)
第5句:点题。用“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比较手法,
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是作者的想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赠,暗“留”
之意杨“柳”-“留”的谐音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眼前景
晓风一“凉”(特点),衬别后情绪之凄凉。别后情(明)(暗)“残”
月一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景中有情
第7句:高潮。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纵
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想
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多么伤感!多
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小结归纳: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显然,本
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
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
“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
课外作业2、写一段真情实感,情真意切的离别文字
(二选一)
[附:板书设计]
雨霖铃
柳永
基调: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
资料•:离别(中心句)顺序:时间
离别前:勾勒环境
点明时间、地点、天气
渲染气氛:凄清萧瑟
烘托情绪:痛苦失落
离别时:描述情态
留恋难舍情真意切
虚实结合
离别后:刻画心理
过渡:前途茫茫,相见无期
反问:凄凉冷落
借景抒情
假设:孤苦伤感苦涩
问结: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雨霖铃教案(五):
【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全词。2、熟悉阅读欣赏古诗的
步骤、方法。
3、熟悉赏析诗歌描述手法的步骤、方法。(重点难点)4、
感受宋词的美。
一、读懂诗歌一一古诗鉴赏四步法
一析标题看注释,抓住形象明题材。(什么诗歌?)
我认为《雨霖铃》的题材类型是送别诗,理由是注释1。
二译诗文构图景,理清思路明资料。(写了什么?)
1.参考注释,尝试翻译诗歌,不理解之处用问号表示。
2.阅读译文,理解诗歌大意,用符号法表示重点词句。3.理
清思路,贯通诗歌逻辑,明确诗歌资料。
我学到的新词汇:寒蝉处那兰舟长亭凝噎清秋节风情
三抓关键析意象,联系背景明主旨。(想说什么?)
1.关键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主要意象及其特征:(1)离别(别时、别后)之景:凄清;
(2)离别之人:留恋,依依不舍、想念、悲伤
3.主要抒情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4.写作背景:
_5.归纳主旨(写作对象+情感态度):词人透过描绘与恋人离别
时与离别后的情景,表达了离别的悲伤与思念的痛苦,同时也蕴含
着仕途失意的无奈、迷茫。
四比常态换词语,确定方向明特色。(好在哪里?)
1.常见的诗歌美有形象美、意象美、意境美、情理美、技巧
美、语言美、结构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等,我认为本诗这
几种美个性突出:意境美、意象美、情理美、技巧美、语言美。
2.透过替换词语,我感受到这些词语诗歌运用得很好:(1)
动词:伤催发、凝噎(2)形容词:寒残(3)特殊词:①叠词;②拟
声词;③数量词;④色彩词。【宋金十大名曲:司马樵《蝶恋花》、
苏轼《念奴娇》、晏几道《鹏鹃天》、柳永《雨霖铃》、辛弃疾《摸
鱼儿》、吴激《春草碧》、蔡伯坚《石州慢》、张先《天仙子》、朱
淑真《生查子》、邓千江《望海潮》。
雨霖铃教案(六):
《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三册《词七首》中
的一首教读词。词的上片实写离别时眼前所见,下片用想象虚写别
后的孤寂,用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渲染了词人仕途失
意又将失去爱的慰藉的离别之痛。为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
设计理念
语文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个性是诗词,如一方滋养心灵的沃
土,是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物质的精神享受。尽管这有乌托邦之嫌,
但新鲜的、丰富的、独特的美感熏陶会培养我们民族未来的浪漫情
怀和无穷的创造力,因此,感受和领悟美就成了语文个性是诗词教
学中独特的风景线。而词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因而借助音乐营造
一个真实的立体的词的意境,帮忙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置身其中,
对理解词的思想感情至关重要。
教学思路
以导语中的唱开始,以尾声中唱词结束,中间始终音乐相伴,
在浓郁的古典文学氛围中,感受一一领悟、鉴赏一一应用、拓展。
学生分析
针对语文基础较好、感悟表达潜力较强的学生,课下安排其
自己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教学目标:1、鉴赏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比较婉约派与豪放派。
3、培育学生热爱中国古典诗词。
教学方式:范读、听音乐感悟、分析、讨论、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很喜欢听流行歌曲,那么大家觉得流行歌曲的歌词怎
样样?
我觉得有些歌词还较有意境、有味道,但大多数流行歌曲的
歌词有一个通病,比如爱上一个人会毫不掩饰地唱:“我的爱如潮
水,爱如潮水将我向你推”,想念一
个人也会直接表白(唱):“想念你的人,想念你的味道”,
可当他受到伤害时,也会毫不客气地唱道:“你伤害了我,还一笑
而过”。
这种表达感情的方式过于直白甚至露骨,象一杯白开水索然
无味。好的文学作品就应是一杯茶,看上去温润如玉,品上去回味
悠长,这一点就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含蓄蕴藉。在这方面登峰造极
的当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唐诗宋词,个性是宋词中的婉约派。
这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北宋词人柳永,并
学习他的代表作《雨霖铃》。
二、感知
师:早自习我们检查了背诵,这节课我们的主要学习目标请
看大屏幕:
(幻灯片一)
1、鉴赏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比较婉约派与豪放派。
师:我安排大家查找有关资料,有无关于词牌的?
明确:《雨霖铃》又叫《雨淋铃》,相传,安史之乱时,唐
玄宗逃往蜀地,一路上遇到霖雨(连阴雨),又听到远处传来铃声,
勾起他对被赐死的杨玉环的思念,于是谱作此曲。。
师:可见这一词牌本身就具有哀伤意味。谁来介绍一下作者
柳永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明确:柳永,北宋词人,原名柳三变,又称柳七,柳屯田,
一生放荡不羁,潦倒悒郁。死时甚至家无余财,由歌伎出资将其埋
葬。但他对宋词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他是第一个专力作词的文人,
且使婉约派走向成熟并有创新。有词集《乐章集》。
当时、词人因仕途失意而离开汴京,这就意味着离开心爱的
人,失去爱的慰藉。
【透过自己查找并筛选资料,培养学生自己积累和整合的潜
力。】
师:因而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格外低沉。同学们朗读时要个性
注意。
下面老师范读。诵读,不仅仅读文,还要读情读韵,老师范
读时请大家注意体会词中情感。
(音乐响起,教师范读)
(两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及教师点评。)
有感情地群众诵读。
【反复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读一感悟一再读,是理解词的重
要环节。】
三、领悟
师: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画面,同时思考三个问题,看屏
幕:
1、(词境)写了什么?
2、(词情)抒发了什么情感?
3、(鉴赏)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音乐响起)师:和着美妙的古典音乐,请大家欣赏图片感
受这首词的意境吧!(展示一组意境与词一致并配有词的画面,学生
欣赏)
(欣赏结束)师:不明白此刻在同学们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
怎样的画面,请大家用笔将它描绘出来。
师:哪位同学把写好的意境朗读一下?
明确:深秋时节,应对着离别的长亭,耳边是凄切的蝉鸣,
一场急雨刚刚下过。都门外帐中毫无情绪地喝酒,心中正难舍难分,
远处的船又在不停地催促。那迢迢的路途中,江水茫茫,暮霭沉沉,
楚地的天空如此辽阔。多情的人原本离别时就很伤感,又怎承受得
了这凄冷的清秋。这一夜会在什么地方醒酒,必须是杨柳依依的江
边,还有那一弯残月与凄冷的风°这一去的一年里,必须是良辰美
景形同虚设,就算有无数的欢乐与忧伤,又能和谁去诉说?
(两位同学读后,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点评。)
师:这首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寒冷凄清的秋天日暮时分一对
相爱的人难舍难分的情景,上下片意境简单说就是什么?
(学生概括。教师边总结边板书)
明确:上片:离别时。难舍难分
下片:想象别后。孤独寂寞
师:这首词透过这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生:离别时的痛苦
师:词中并无“痛苦”二字,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生:景物描述。如:凄切的蝉鸣,离别的长亭,凄凉的雨,
催发的兰舟,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等营造了一幅难舍难分的意
境,让人感到词人与心爱的人离别的痛苦。
师: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述中总是融入了作
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在表现手法上叫什么?
生:融情入景。
师:(板书)那么下片是否有景物描述?
生:有,杨柳、晓风、残月。
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这三种景物常令人想到什么?能否举
例说明?
生:离愁别绪,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人
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师:不错,老师还找到一些,请看大屏幕,大家一齐朗读:
(展示幻灯片九)
李白《忆秦娥》:年年柳色,霸桥伤别。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温庭筠:《菩萨蛮》: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曹植: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红楼梦》:秋风秋雨愁煞人。
范仲淹:《苏幕遮》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
师:这首词不仅仅将以上三种离别之景同时出现,而且让它
们出此刻一个特定的时刻,说明时候?有何特殊之处?
生:酒醒之后。酒醒后会更加清醒,也就更加痛苦。
师:十分好,因此这句词传诵千古。古人爱用酒写愁,还有
哪些?
生: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范仲淹:《苏幕遮》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
酒醒之后,离别之痛无法逃避,更添一重愁绪。
【课外诗词的补充,是课堂的延伸与拓展,提高学生的文学
素养。】
师:两片虽然都有写景,但有何不同?
生:上片写眼前之景,为实写;下片想象别后,为虚写。
师:十分好,这首词不仅仅描述上融情入景,而且结构上虚
实结合,由眼前离别想到别后孤苦的羁旅生活,眼前之痛更添一重,
心中之苦更难排遣,虚实交相辉映,将离愁别绪渲染的得淋漓尽致,
无以复加,是一首典型的婉约之作。
(板书):表现手法:描述上融情入景,结构上虚实结合。
四、比较
师:我们曾学过豪放派代表作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天又学习了婉约派的代表作,大家不妨讨论一下,婉约之于豪放
各有何千秋?
(学生讨论)
师:形容这两种流派常会用到哪些词?
生:婉约派多用缠绵俳恻,委婉含蓄等词;而豪放派多用阔
大宏伟、慷慨激昂、悲壮雄浑等词来形容。
师:很好,婉约派多写离愁别绪,所选意象多是春花秋月,
流水落花,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意境柔美,多用缠绵俳恻,委婉
含蓄等词来评价;而豪放派多怀古忧思,谈古论今,意境壮美,多
用阔大宏伟、慷慨激昂、悲壮雄浑等词来形容。
【透过比较,学生会对词有更高层次的认识和更全面的把握,
并对所学旧知有一个回顾、整合、创新的过程。】
(板书:婉约派:意境柔美,缠绵俳恻,委婉含蓄;豪放派
多怀古忧思,谈古论今,意境壮美,阔大宏伟、慷慨激昂、悲壮雄
浑)
师:除了我们这两首,大家是否还明白一些其它的婉约或豪
放之作?
(学生举例)
【既是回顾旧知,又是知识的拓展】
师:我明白大家很爱唱,是否有会唱词的?
(学生试唱)
师:有一首词大家必须明白,是一位抗金英雄创作的,而且
在抗日战争中广为传唱,鼓舞了多少爱国心,大家必须猜出来了。
生:对,是岳飞的《满江红》,我记得是这样唱的
(教师自唱,学生跟唱打节拍。)
【词源于唱,教学中师生共唱,不仅仅营造极好的教学氛围,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词有了全新的认识,感受到其实词就在自己身
边,从而更熟悉她更热爱她,受到优秀的古典文学的熏陶。】
五、小结
(音乐响起)词之多,浩如烟海;词之美,回味无穷。无论
婉约还是豪放,都是词中之瑰宝,文学之精华,并无高下优劣之分,
正好比“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透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对词有了更多的了解,我期望大家也因此更加喜欢词,热爱词,
热爱文学,热爱美,热爱生活,把对词、对文学、对美、对生活的
热爱和追求作为你一生永久的心灵伴侣。
六、作业:比较李清照的《声声慢》和辛弃疾的《破阵子•罪
里挑灯看剑》的表现手法。(屏幕上展示这两首词)
板书设计:
感知一一意境上片:离别时。难舍难分
下片:想象别后。孤独寂寞
领悟一一情感:相爱的人离别的痛苦
鉴赏一一表现手法:描述上融情入景
结构上虚实结合
比较一一婉约派:意境柔美,离愁别绪、缠绵俳恻、委婉含
蓄
豪放派:意境壮美,阔大宏伟、慷慨激昂、悲壮雄浑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超乎想象。无论是音
乐对学生的感染对学生情绪的调动,还是学生对美对意境的感悟,
他们心中所蕴涵的想象与诗意都超出了我的预料。
汪曾祺说:“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值得欣赏的。”
透过这堂课的实践,我更加确信,语文就是培育诗化了的心境,调
动一切手段使学生的心灵充满韵致。教育需要诗意和浪漫,语文教
学尤其需要。艺术是相通的,能够互相补充、阐释,而文学正如能
纳百川的大海,比如音乐、绘画,会使文学中的诗意更加丰满、更
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唯其如此,才能让我们一同与学生进入真正
的文学境界,才能启动学生那颗原本就敏感多思的心,才能潜移默
化地引导他们用审美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从而学会从生活中获取
美感,享受她、延长她、将其融入灵魂深处,塑造出一个个全新的
自我!
雨霖铃教案(七):
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了解婉约派词的特色。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潜力
教学重点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认真审视诗中意象和情感,
体味婉约派词的特点。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方法鉴赏法
教学过程
教学资料
明确目标
导入
1.作者简介
5.总结全词,当堂背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有人说“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
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
去‘。”可见柳词的风格与苏词截然不同,前者婉约,后者豪放。
有人认为柳永的词反映的资料不健康,是靡靡之音,如李清照便认
为他的词“词语低下”,其实通俗是柳永的成就,南宋叶梦得在《避
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其词影响的广泛。
这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这首婉约词的代表作品《雨霖铃》。
柳永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诣宋相晏殊,因
资料风格不为晏所喜,失意而流连曲坊。尝有VV鹤冲天>>词曰:
“妨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
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其词即事言情,
融情入景。(课件展示)
(1)、问:读完这首词之后,大家觉得作者在词中抒发了什
么样的感情?请大家从词中找出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来体会一
下。
明确:如词中“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
凝噎”,“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说?”等句子
均直接抒发了作者难舍、忧伤、失意的情绪。
(2)、过渡:以上在抒情上是属于直接的来抒情,抒情还有
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间接抒情。请问这首词中采用了什么间接抒
情方式?
明确:借景抒情。
(3)、问:那么词中有几处写景?请大家从词中找出写景的
句子。
明确:有三处: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②千里
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③杨柳岸晓风残月。
(4)、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大家分析一
下,这些景语是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的?下面先请同学来读
一读这几句写景的句子并且从三处写景的句子中找H你认为最富有
表现力的字词来体会一下。
(5)、为了加深对情景交融的理解,进一步透过比较来体会
景中之情,(见幻灯片)如下:
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与“秋蝉声声,对长
亭晚,夕阳无限”比较。②"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与
“千里金波,暮霭袅袅楚天阔。”比较。
③“杨柳岸晓风残月”与“榕树边凉风圆月”比较。
“留”“柳”谐音,折柳相送是期望对方留下来,古代文人写离别
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写的就
是离别之情。
明确:透过比较把握景的基本特点,体会词人悲凉的心境和
难舍、忧伤、失意的情绪。
(6)、过渡问:词人为何要抒发如此难舍、忧伤和失意的感
情呢?
明确:这当然与词所表达的资料有关,或说是与主人公的遭
遇有关,因为词中所写的是离别的事件,(全词都是写离别吗?)上
片写离别时的情景,下片想象离别后的思念。
(7)、中国古代诗词往往诗画相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可配画,画可配诗。根据资料,全词显然就是两个主要画面,一
个是离别时的场面,一个是想象别后思念的情景。要求学生分组用
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两幅画面,也能够从上阙或下阙的资料中选取
一句话展开联想并加以描绘。同桌间能够相互讨论。
(8)、学生有感情齐读课文。
(9)、学生有感情背诵课文。
参看课文注释。
雨霖铃教案(八):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
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体会柳词缠绵婉约的风
格。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过程与方法:
3、指导学生透过诵读,理解这首词长于铺叙的特点以及融
情入景、借景写情的特色。
4、透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潜
力。
教学难点:
1、鉴赏本诗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2、对“今朝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赏析。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一进感觉:初步感受。
(一)听录音
(二)全班齐读
(三)初步感受:
刚才我们第一次共同走进这首词,听了录音,自己也读了一
下,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你们觉得这首词美
吗?
学生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我的感受这首词很美,它是一种凄美,不明白大家是否同意。
(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是谁创作了这样一首凄美的词?
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婉约词派创始人。原
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屡试不中,后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
填词作曲,和她们生活在一齐,放荡不羁。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
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47岁考取进士,官屯
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
金葬之于南门外。
柳永才情卓着,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
一齐,过着衣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
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
们在一齐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写作
这首词的时候作者由于仕途失意,情绪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
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齐,失去爱的慰
藉,更觉得痛苦万状。所以词作集中地反映了他离开都城汴京城(此
刻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俳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和这
种复杂的情绪。
(四)明确基调:
透过我对柳永生平以及这首词创作背景的介绍,结合同学们
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我们朗读这首词,就应如何正确把握呢?换
句话说,这首词的基调就应是?请几位同学谈一谈,读一读。
基调:低沉、哀婉、悲伤、凄清。(诵读不是比谁的肺
壮气长,不是看谁更适合练狮吼功。诵读有必须的艺术性要求。我
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和润饰
好我们的声音。正如我们不能把《满江红》唱得欣喜若狂,不能把《健
康歌》唱得悲悲切切。所以,确定我们所诵读的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很
重要了。)
三、二进文字:整体把握。
下面请同学们以这样的基调自己诵读这首词,再次共同走进
这首词的世界。如果说第一次是走进这首词的第一感觉的话,这一
次我们要走进这首词的文字,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
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有疑问举手,并且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
了什么资料?(同桌讨论,回答)
上片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分别的情景;
下片是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四、三进意境:体会情感。
到底词人和心爱的人是如何分别,他想象的别后生活到底是
何种情状,让我们第三次走进这首词,去感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
的情感。(齐读)
设问,串讲:
(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我相信同学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幅爱人离别之图,那
么你们头脑中的这个图景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时间:傍晚
地点:长亭(古人送别的地方)
2、怎样的一个傍晚?
一一阵雨初停的傍晚
3、你们是从哪里获取这些信息的?
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4、那里不能忽视一个小东西一一寒蝉,这蝉鸣助添了悲凉,
“凄切”一词一开始就为这个画面乃至这首词定了调子,展开了一
个凄切的氛围。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
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此句
虽明写景,却喑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1、这样的情境下,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恋人
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宴给他送别,虽然有酒相送,但是也无心饮用,
因为心中有百般留恋,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但是人要留,船却要
开了“兰舟催发”。“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
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
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如何是好呢?
2、正因为如此,后面迸发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
噎。”这时应有千言万语,为何却无言了呢?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当登舟分别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
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中去吧。此时此
地,他们心里该有多少话阿,然而却只是默默相对,谁也说不出一
个字来,而他们相互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却正是透过这
彼此极力抑制着的无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一个“竟”
字,突出地强调了这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表达方式。“此时无声
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有人
说这两句“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
那里透过“兰舟催发”这个场景,抒发了作者不舍之情。
(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除了寒蝉、长亭、骤雨、兰舟,上阕里还有哪些景物?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2、三种景物与词人离别的愁绪有何联系?
——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
解的愁肠相似;
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情绪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了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
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
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
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
透过上阕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词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请女
同学带着这样的情感诵读上阕。
(四)“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下面我们就要进入词人想象的别后情景了。请男生一齐诵读
下阕,让我们感受一下别后的生活。
离别总是令人神伤。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悲哀的是离别,更
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下片紧承上片
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
旨。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术九年级上册8.走进民间美术教案
- 铺面租赁合同范本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 小学二年级机械结构课程教学设计 14猴子爬杆
- 1.2思维形态及其特性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
- 证券行业每年工作计划
- 《第12课 认识WPS》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信息技术人教版三起四年级上册001
- 采购合同合同管理专业团队培养重点基础知识点
- 采购合同风险财务风险法律咨询重点基础知识点
- 二零二五版美容卡合同范例
- 2025年日历(日程安排-可直接打印)
- 2025年涉密人员保密知识学习考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化学检验员(中级工)技能鉴定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1版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附流程图
- 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课件-我们的毕业季
- 胆囊切除术课件
- 重庆市渝北区2023-2024学年小升初语文试卷(含答案)
- 2024年机修钳工(高级技师)职业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4.1.1 小数的意义(课件)-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大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 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