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初中语文整本书深度阅读教学探索_第1页
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初中语文整本书深度阅读教学探索_第2页
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初中语文整本书深度阅读教学探索_第3页
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初中语文整本书深度阅读教学探索_第4页
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初中语文整本书深度阅读教学探索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本文探讨了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初中语文整本书深度阅读教学的实践尝试。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深度阅读的教学策略。通过借助数字化文本的工具辅助阅读、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获取资源、应用多种技术构建互动课堂等方法,实现整本书内涵的深度解读、语义的深度阐释以及经典细节的精读思辨,以此培养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经典名著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是哺育青少年的精神食粮。整本书阅读承担着课程育人的使命,以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核心素养为起点,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通与创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初中语文整本书深度阅读教学实践,是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必然选择。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分析从2016年部编本到统编版语文教材使用至今近10年,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教材要求与教学现状之间的矛盾仍显突出。整本书阅读长期被置于课程虚设化、课堂边缘化、考试概念化的尴尬处境,整本书的虚假阅读、浅层次阅读、非完本阅读等问题普遍存在,造成整本书阅读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对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位,整本书阅读与“跨学科学习”同属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处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金字塔顶端。2022年版课标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升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1]该阐释对整本书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研究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意义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而不是培养只会重复做前人做过的事情的人”[2]。因此,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把握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创新符合学生认知思维特点的课堂教学形式,可根治学生阅读基础薄弱、阅读技能缺失、阅读方法贫乏、阅读效率低下等症状。2022年版课标倡导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课程实施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师要关注互联网时代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新特点,认识信息技术对学生阅读和表达交流等带来的深刻影响,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变革中的价值和功能。”[3]关注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将整本书阅读自觉纳入语文课程体系,在课程化阅读教学的前提下,解码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机制;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功能性、多工具性,挖掘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和意义,达成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优势路径。整本书深度阅读的教学实践探索路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初中语文整本书深度阅读教学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学实践,其研究路径如下。1.借助数字化文本的工具性辅助阅读,实现整本书内涵的深度解读基于“知识图谱”的数字化文本阅读,依靠其自身携带的知识资源库,能够帮助学生轻松获取全面、关联和智能的知识资源。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资源,对文本内容进行注释、补充、对比等,增进对文本的深入思考、理解与分析,从中获得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以及思想体验的内化与输出。引进数字化阅读,导向文本知识与思想内容的深度解读,是实现整本书深度阅读的有效策略。以利用数字化阅读平台“微信读书App”教学《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长征”为例,教师创建并发表数字化阅读方案,指导学生小组使用平板阅读数字化文本,应用文本自带的智能学习工具,开展深度阅读探究活动。课堂教学聚焦以下三方面。(1)获取知识。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圈画关键词,点击弹窗工具“AI问书”,检索知识资源,通过阅读该资源,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例如,通过“问书”检索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知识或概念——如“大渡河”“陕北根据地”等,可获得多个超链接文本资源,可补充、印证文本叙事或观点,是破解文本隐含信息的智能钥匙。(2)点评文本。学生使用智能工具“写想法”促进文本精读,深化阅读体验,凝练思维成果。例如,教师设问“着眼‘长征’全篇,结合‘AI问书’所获取的相关史料分析:面对蒋介石和国民党军队疯狂的围追堵截,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合力绞杀和党内错误指挥路线造成惨重损失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如何绝处求生的。小组讨论,在‘微信读书’平台发表看法,不少于200字”。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问题引导,激励学生深度解读文本的思想内涵。通过序列化任务驱动阅读探究活动,触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卓越斗争史及光辉业绩的深刻认识,增强对作品深厚思想内涵的透彻理解和感悟,对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增强爱国精神、强化民族自信心有重要作用。(3)审美鉴赏。教师指导学生细读精彩片段,制作“书摘”发表,并点评鉴赏,与同伴进行阅读分享,或是配乐朗诵精彩片段,画喜欢的人物或场景。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创活动,增强对作品语境的体悟、体验和分享,促进整本书阅读走向深入。综上,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发挥数字化阅读文本智能工具的助读优势,能够鼓励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2.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获取资源,助推整本书语义的深度阐释2022年版课标指出:“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多元互动”[4]。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ArtificialIntelligence)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级形态,其以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介内容快速生成的优势,在教育教学领域得以全方位应用,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辅助、教学与学习资源生成以及个性化学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豆包、KIMI、文心一言、通义万相等语言模型应用广泛。整本经典作品存在篇幅长、内容复杂及风格多样等特点,对于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阅读基础和素养而言,读懂、深读等都是巨大挑战。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诞生,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更强大的工具和支架。以AI辅助教学《儒林外史》为例。一是学情分析。使用AI“问卷星”做学情调查。二是阐释概念。使用“文心一言”诠释知识概念,如“讽刺”“讽刺艺术”等;创建“数字人”,互动式讲解知识要点。三是分析人物形象。编写“提示词”,与AI对话,获取文字、语音或图像解答。四是思辨探究。应用AI收集作品的权威评价,结合历史和现实生活,辨析、讨论,探究小说思想主题。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例:教师设置任务,鼓励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首先,教师出示问题:有人说,好好的一个匡超人,一脚踏进儒林,就成了畜生。请使用“文心一言”大语言模型,结合匡超人的所作所为,撰写“提示词”,向模型中的角色——孔子提问。然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与AI角色“孔子”对话。最后,教师投影展示学生探究成果,全班交流。见表1。追溯人物性格成因,理解人物形象所包含的社会语义,是深度阅读经典作品的必备素养和能力。通过与AI互动对话,学生突破了固化思维模式,从对人物性格的表层认知和标签式评价,进阶到对人物思想本质的深刻剖析,由此透视作品的隐喻和讽刺意义,达成对人物形象和作品思想内核的深刻理解和深度阐释。同时,AI角色“孔子”的“论语体”述评,语言简约,意蕴深厚,典雅风趣,更易激趣和被接受。当然,AI语言模型动态生成词语的不确定性,也是教学中需要格外关注的问题。3.应用多种技术构建互动课堂,赋能整本书经典细节的精读思辨经典细节是经典作品的灵魂。通过挖掘文本的经典细节,强化对经典细节的精读、审思与辨析,帮助学生读懂、读深、读透作品的丰富内核。教师教学实践着力鼓励学生深入阅读—深邃思考—深刻理解—深层探究—深切体验,以调动学生的高阶思维活动,导向学生语言能力、阅读素养、文化构建和审美意识等核心素养的优质发展。以精读探究课“话说悟空”(整合阅读《西游记》第56—58回)为例。教师利用数字化阅读与教学平台的多技术媒介,创建智慧教学环境;交互运用数字化文本和纸质文本,整合线上—线下混合阅读模式,构建开放、共享的互动课堂,以专题探究为主线,开启整本书经典细节的精读辨析之旅。课堂以“话说悟空”为主线,引导学生围绕一个“真”字展开人物形象分析。(1)任务驱动,数字化精读。教师利用希沃易课堂·希沃白板出示任务。学生分组使用“微信读书”,精读细节片段,思考并讨论:说说悟空见到观音菩萨,为什么会“放声大哭”?(2)双线联动,互动交流。教师投影学生数字化阅读页面,学生小组使用教室白板呈现圈画、批注痕迹并解读文本,混合线上—线下阅读,全班评价、交流,推动深入讨论。(3)数字化评判,辨析性格。教师使用希沃易课堂,自选“真”“假”两词,辨悟空“大哭”之心之情之性之人,发起“投票”;利用希沃平台统计并呈现高频关键词。(4)高阶思辨,归纳概括。教师围绕关键词“真”,师生共议,归纳悟空“大哭”心理:伤痛与信任、不平与委屈、外刚与内柔、忠诚与善良、痴情与赤诚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