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后汉书》
未命名
一、文言文阅读
公孙瓒宇伯珪,辽西令支人也。家世千千不。瓒以母贱,遂为郡小吏。后从涿
郡卢植学于缀氏山中,略见书传。举上计吏。太守刘君坐事槛车征,官法不听吏下亲近,
瓒乃改容服,诈称侍卒,御车到洛阳。太守当彼日南,瓒具豚酒于北芒上,祭辞先人,
曰: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多瘴气恐或不还便当长辞坟莹慷慨悲泣再拜而去观
者笑不叹息既行,于道得救。
瓒还郡,举车修,除辽东属国长史。堂从数十骑出行塞下,卒逢鲜卑数百骑。瓒乃
退入空亭,约其从者日:“今不奔之,则死尽矣。”乃自持两刃矛,驰出冲贼,杀伤数
十人,瓒左右亦亡其半,遂得免。
初平四年,瓒破禽刘虞,尽有幽州之地,猛志益盛。前此有童谣曰:“燕南垂,赵
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瓒自以为易地当之,遂被镇焉。乃盛修营
垒,楼现数十,临易河,通辽海。
隼室三年,袁绍复大攻瓒。瓒遣子续请救于黑山诸帅,而欲自将突骑直出,傍阳山
以断绍后。长史关靖谏日:“今将士其不怀瓦解之心,所以犹能相守者,顾恋其老小,
而恃将军为主故耳。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易京之危,可
立而待也。”瓒乃止。绍渐相攻逼,瓒众日蹙,乃却,筑三重营以自固。
建安四年春天,黑山贼首曲及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分三路来救公孙瓒。未到以前,
公孙瓒就秘密派使者带书信告诉公孙续说:“点火为号,我会从城内杀出,振神威,在
那里决一死战。”袁绍妁侦察兵截获这封信,按约定时间点火,公孙瓒以为救兵到了,
于是便出城交战。袁绍没下埋伏,公孙瓒于是大败,又退回守卫其中的小城。自己考虑
一定没有全身而退的力法,点火自焚。
四年春,黑山戚帅张燕与续率兵十万,三道来救携。未及至,瓒乃密使行人赍书告
续曰:“起火为应,吾当自内出,奋扬威武,决命于斯。”绍候得其书,如期举火,瓒
以为救至,遂便出战。绍设伏,瓒遂大败,复还保中,卜城。自计必无全,引火自焚。
(节选自《与咨个・公孙瓒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多瘴气/恐或不还/便当长辞坟至/慷慨悲泣/再
拜而去/观者莫不叹息/
B.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口南/□南多瘴气/恐或不还/便当长辞坟莹/糠慨悲泣再拜/
而去观者/莫不叹息/
C.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FI南/FI南多瘴气/恐或不还/便当长辞坟革/慷慨悲泣/再拜
而去/观者莫不叹息/
D.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FI南/日南多瘴气/恐或不还/便当长辞/坟莹慷慨/悲泣再
拜而去/观者莫不叹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千石是汉代郡守一年的俸禄,于是就用“二千石”来称呼郡守。
B.孝廉是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的治理才能出众而任官职的人。
C.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年号是纪年的名称,多指帝王用的,现在也指公元纪年。
D.《后汉书》是范晔所著,与《史记》《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瓒重情重义。太守刘君犯了事被用囚车解送京城,公孙瓒改变身份侍奉太守;
太守被流放,公孙瓒也愿追随前去。
B.公孙瓒果敢勇猛。在猝然遭遇比自己多数卜倍的妒卑骑兵时,他果断决策,冲向鲜
卑.骑兵,杀伤数十人,才得以幸免。
C.公孙瓒雄心勃勃。他相信童谣的说法,认为易州这个地方是成就霸业的风水宝地,
于是迁都在这里,修建宫殿,以待时机。
D.公孙瓒智课不足。被袁绍围困之后,无法突围,只得后退;秘密派出使者送信,却
被袁绍截获,最终走投无路,自焚而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将士莫不怀瓦解之心,所以犹能相守者,顾恋其老小,而恃将军为主故耳。
(2)绍候得其书,如期举火,瓒以为救至,遂便出战。
【答案】
1.A
2.B
3.C
4.(1)如今将士们没有谁不怀着解散的想法,还能坚守这里的原因,只是眷恋自己的
妻儿老小,而依靠将军作为主帅罢了。
(2)袁绍的侦察兵截获这封信,按约定时间点火,公孙瓒以为救兵到了,于是便出城
交战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昔为人子,今为人臣,要到日南去了。日南多瘴气,恐怕回不来了,就此永别祖
先坟墓。”感情激动悲伤哭泣,拜了又拜这才离去,观看的人无不叹息。
“人子”与“人臣”对应,是一个结合紧密的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长辞”
是动词,与“坟莹”是动宾关系,中间不能断开,且“慷慨悲泣”语意联系紧密,不能
断开,排除D。
故选Ao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才能出众”错,孝廉洁指的是品行端正的人。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修建宫殿”错,修建的不是“宫殿”是“营垒”。
故选C。
4.
本题考杳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所以,……的原因;顾,只是;恃,倚仗、依靠;故,缘故。
(2)得分点:候,侦察兵;书,信;如期,按约定;举火,点火;遂,于是、就。
参考译文:
公孙璜字伯珪,是辽西令支人。家中世代做郡守一类的官。公孙璜因为生母低点,
于是就做了郡里的小吏。后来跟着涿郡卢植在缎氏山中学习,大致浏览一些书籍。被推
荐为上计吏。太守刘君犯了事被用囚车押送京城,依朝廷法令不许下属接近,公孙瓒便
化妆换了衣服,称是服侍他的兵卒,赶车到洛阳。大守要流放到日南,公孙璜在北芒一卜
备下酒肉,祭祀祖先,说:“从前为人子,今为人臣,要到日南去了。日南多瘴气,恐
怕回不来了,就此永别俎先坟墓。”感情激动悲伤哭泣,拜了又拜这才离去,观看的人
无不叹息。上路以后,在半道被赦免。
公孙璜回到郡里,被推荐为孝廉,任辽东属国长史。曾带数十名骑兵出塞,突然遭
遇鲜卑数百骑•兵。公孙般就退到一个空堡垒中,对跟从他的人说:“今天不杀过去,就
会死光的。于是自己手埼两刃矛,冲出去后直令鲜卑人,条伤数十人,他的人也死了一
半,才得以幸免。
初平四年,公孙璜打败擒获刘虞,完全占有幽州之池,雄心更大。此前有童谣说:“燕
国南面的边界,赵北面的边界,中间没有合在一起的地方大得像磨刀石,只有在这当中
才可以避世。”公孙瓒自认为说的就是易这个地方,随即迁到这里。于是大量修建营垒,
筑楼观数十座,临近易河,直通辽海。
建安三年,袁绍又大举进攻公孙瓒。公孙瓒派儿子公孙续向黑山各首领求救,而打
算自己率领精锐骑兵直接出击,沿西山以切断袁绍后路。长史关靖劝谏说:“如今将士
们没有谁不怀着解散的想法,还能坚守这里的原因,只是眷恋自己的妻儿老小,而依靠
将军作为主人罢了。坚守日子长了,或许可以让袁绍自己退兵。如丢下这里冲出去,身
后没有权威人物镇守,易京的危亡,立等可到啊。”公孙才作罢。袁绍逐渐进逼,公孙
的军队日趋困难,于是后退,修筑三层营垒来加固防御。
建安四年春天,黑山贼首领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分三路来救公孙璜。未到以前,
公孙瓒就秘密派使者带书信告诉公孙续说:“点火为号,我会从城内杀出,振神威,在
那里决一死战。”袁绍的侦察兵截获这封信,按约定时间点火,公孙瓒以为救兵到了,
于是使出城交战。袁绍没下埋伏,公孙瓒于是大败,又退回守卫其中的小城。自己考虑
一定没有全身而退的力去,点火自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厚字仲桓,广汉新都人也。父统,善凝纬学。厚少学统业,精力思述。初安重丞
初三年太白入斗洛阳大水时统为侍中厚随在京师朝廷以问统统⑷对年老耳目不明子厚
晓读图书粗识其意邓太后使中常侍承制问之,厚对以为“诸王子多在京师,容有非常,
宜业发遣各还本国”。太后从之,星寻灭不见。永建二年,顺帝特征,诏告郡县督促发
遣,厚不得已行。到长安,以病自上,因陈汉三百五十年之厄,宜蠲法改宪之道,及消
伏灾异,凡五事。制书褒述,有诏太医致药,太官赐羊酒。及至,拜议郎,三迁为侍中,
特蒙引见,访以时政。四年,厚上言“今夏必盛寒,当有疾疫螳虫之害”。是岁,果六
州大螳,疫气流行。后又连上“西北二方有兵气,宜备边寇”。车驾临当西巡,感厚言
而"。至阳嘉三年,西尼寇陇右,明年,刍柏周度辽将军耿晔。永和元年,复》“京师
应有水患,又当火灾,三公有兔者,蛮夷当反畔”。是夏,洛阳暴水,杀千余人;至冬,
承福股灾,木”庞参免:荆、交二州雪至贼杀长吏,寇城郭。又言“阴臣、近戚,、妃党
当受祸”。明年,宋阿母与宦者褒信侯李元等通奸废退;后二年,中常侍张逵.等复坐诬
罔大将军梁商专恣,悉伏.诛。每有灾异,厚辄上消救之法,而阉宦专政,言不得信。时
大将军梁冀威权倾朝,遗弟侍中不疑以车马、珍玩致遗于厚,欲与相见。厚不答,固称
病求退c帝许之,赐车马钱帛归家C修苫若,教授门生,上名录者三千余人c本初元年.
梁太后诏备古礼以聘厚,遂辞疾不就。建和三年,太后焚诏征之,经四年不至。年八十
二,卒于家,策书吊祭,乡人承日文父。门人为立庙.郡文学史春秋飨射常祠之。
(节选自《后汉书・杨厚传》)
(注)统:杨统,杨厚之父。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安帝永初三年/木白入斗/洛阳大水/时统为侍中/厚随在京师朝廷/以问统/统对
年老耳目不明/子厚晓读图书/粗识其意
B.初/安帝永初三年/太白入斗/洛阳大水/时统为侍中/厚随在京师/朝廷以问统/统对年
老耳FI不明/子厚晓读图书/粗识其意
C.初/安帝永初三年/太白入斗/洛阳大水时/统为侍中/厚随在京师/朝廷以问统/统对年
老耳目不明/子厚晓读图书/粗识其意
D.初安帝/永初三年/人白入斗/洛阳大水/时统为侍中/厚随在京师/朝廷以问统/统对
年老耳目不明/子厚晓读图书/粗识其意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秦汉时设置,为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
B.蛮夷在古代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多数情况下,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
夷。
C.黄老指黄老之学,为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是除老庄之学之外道家的最大分
支。
D.谥指谥号,臣下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由亲友、门生等所加,杨厚属于
前者。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厚精研学问,深谙天象之学。他从小学习钻研学问,通晓图谶纬书,颇能解读天
象的征兆,汉永初三年,太后采纳了杨厚的建议,星象不久就消失了。
B.杨厚陈述五事,特别蒙受恩典。召入京师后他陈述汉三百五十年的灾厄,应当显明
制度改变法令,以及消除灾祸等五件事,得到朝廷的表彰、关心和赏赐。
C.杨厚上奏灾变,建议消灾之法。他多次事先向朝廷奏说灾祸的发生,也向朝廷建议
消除灾祸而补救的方法,但是太监把持朝政,杨厚的话不能上达皇帝,
D.杨厚称病退职,研修黄老学说。他先后推辞了大将军梁冀的相邀和梁太后的征召,
坚持称病而不前往;在家研修黄老学派的学说,教授学生,终老于家。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帝特征,诏告郡县督促发遣,厚不得已行。
(2)及至,拜议郎,三迁为侍中,特蒙引见,访以时政。
【答案】
5.B
6.D
7.B
8.(1)汉顺帝特地征召杨厚,诏书通告郡县督促派遣,杨厚不得已前往。
(2)等到他到达京师,被任命为议郎,三次升迁做了侍中,特别蒙受恩典被召见,询
问他时政。
【分析】
5.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厚随在京师”,“京师”是“在”的宾语,“朝廷”作后面“问”的主语,
所以“京师”“朝廷”中间应该断开,排除A项;“太白入斗,洛阳大水”前后是因
果关系,应该在“时”前断开,排除C项。“安帝永初三年”是年号纪年,中间不能断
开,何况“初安帝/永初三年”这样断句语意不通,排除D项。
本句译为:起初,汉安帝永初三年,太白星进入斗星中,洛阳发大水。当时杨统做侍中,
杨厚跟随父亲在京师。朝廷向杨统询问天象,杨统答复说臼己年老,耳不聪、目不明,
自己的儿子杨厚通晓图谶纬书,大致懂得天象的征兆C
故选B。
6.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杨厚属于前者”错误,原文说“乡人谥曰文父",可见是私谥,不是官谥,不是朝
廷所赐。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召入京师后”错误,原文事情发生在长安。东汉的“京师”是洛阳。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I)“特征”,古今异义,特地征召;“发遣”,派遣;“行”,前往。
(2)“及",等到;“拜”,授予官职;“访”,询问。
参考译文:
杨厚宇仲桓,广汉新都人。父亲杨统,擅长谶纬神学。杨厚从小学习杨统的学问,
倾注精力钻研并记述。圮初,汉安帝永初三年,太白星进入斗星中,洛阳发大水。当时
杨统做侍中,杨厚跟随父亲在京师。朝廷向杨统询问天象,杨统答复说自己年老,耳不
聪、目不明,自己的儿子杨厚通晓图诚纬书,大致懂得天象的征兆。邓太后派中常侍乘
承诏令询问杨厚,杨厚回答说,这是因为“各位王子都在京师,可能会发生异常的情况,
应当尽快将他们遣送到各自的王国”。太后听从了杨厚的建议,星象不久就消失了。永
建二年,汉顺帝特地征召杨厚,诏书通告郡县督促派遣,杨厚不得已前往。到达长安,
因为生病而上表给朝廷,从而陈述汉朝三百五十年的文厄,应当显明制度改变法令,以
及消除灾祸等五件事。朝廷表彰他,汉顺帝派太医送给他药,派太官赐他羊酒。等为他
到达京师,被任命为议郎,三次升迁做了侍中,特别蒙受恩典被召见。询问他时政。永
建四年,杨厚向朝廷奏说“今年夏天必定有非常寒冷的大气,会有流行疾病和螳虫的灾
害”。这一年,果然有六个州郡大闹蝗灾,传染病流汗。后来他又连续向上奏说“国、
北两个方向有兵气,应当防备边境有军队入侵”。汉顺帝正要前往西部巡视,有感于杨
厚的话而没有前往。到阳嘉三年,西羌入侵陇右,第二年,乌桓国困度辽将军耿晔。永
和元年,杨厚再次向上尽说“京师会有水灾的祸害,迂会有火灾,三公之中有被免官职
的,蛮夷会反叛”。当年夏天,洛阳暴发洪水,死了一千多人;到了冬天,承福殿火灾,
太尉庞参被免职;荆州、交州的蛮夷杀害长吏,侵扰劫掠城池。杨厚又说“私臣、近成
以及皇妃党羽将遭受灾祸”。第二年,汉顺帝乳母宋嫉与太监褒信侯李元等人相勾结作
恶遭到废黜:两年后,中常侍张逵等人再次犯诬陷大将军梁商独断专行的罪,都遭到诛
杀。每当发生灾祸,杨厚就向朝廷建议消除灾祸而补救的方法,但太监把持朝政,杨厚
的话不能J•达皇帝。当甘大将军梁算威力权势倾倒朝廷,派遣弟弟侍中梁不疑把车马、
珍宝器物赠送给杨厚,想要与杨厚相见。杨厚不答复,坚持称病请求退职。皇帝答应了
他的请求,赐给他车马、金钱与丝吊,让他回家。杨尽在家研修黄老学派的学说,教授
学生,报名的人有三千多。本初元年,梁太后下诏书,用古代聘礼请杨厚,杨厚推辞有
病不前往。建和三年,太后再次下诏征召他,经过四克他始终不应召。八十二岁时,死
在家中。皇帝颁发文书吊祭他。乡里的人谖他为文父。他的门人为他建立庙宇,州郡的
文学掾史每■年飨射礼仪时常祭祀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傅喜字稚游,河内温人也。少好学问,有志行。裒帝立为太子,成帝选喜为太子庶
子。哀帝初即位,以喜为卫尉,迁右将军。是时,王莽为大司马,&举母,避帝外家。
上既听莽退,众庶归望于喜。喜从弟孔乡侯晏亲与喜等,而女为皇后。喜执谦称疾。傅
太后始与政事,喜数谏之,由是傅太后不欲令喜辅政。上于是用左将军师丹代王莽为自
可巧,赐喜黄金百斤、上将军印绶,以光禄大夫号病C
大司空何武、尚书令唐林皆上书言:“喜行义修洁,忠诚忧国,内辅之臣也。金丛
寝病一旦遭归众庶失望皆曰傅氏贤子以论议不合于定陶太后故退百寮莫不为国恨之。忠
臣,社举之卫。百万之众,不如一贤,故秦行千金以间廉颇,汉散万金以疏亚父①。喜
立于朝,陛下之光辉。”上亦自重之。明年正月,乃徙师丹为大司空,而拜喜为大司马,
封高武侯。
傅太后欲求称尊号,与成帝母齐尊。喜与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共执正议。傅太后
大怒,上不得已,先兔师丹以感动喜,喜终不顺。后数月,遂策兔喜曰:“君辅政出入
三年,未有昭然匡朕不逮,而本朝大臣遂其奸心,咎由君焉。其上大司马印绶,就第。”
傅太后又自诏丞相、御史日:“高武侯喜无功而封,内怀不忠,附下罔上,与故大司空
丹同心背畔,放命圮族,亏损德化。罪恶虽在赦前,不宜奉朝请咒其遣就国。”后又
欲夺喜侯,上不听。
哀帝崩,平帝即位,王莽用事,免傅氏官爵归故郡。莽白太后下诏日:“高武侯喜
姿性端急③,论议忠直。虽与故定陶太后有属,终不顺指从邪,介然守节,以故斥逐就
国。其还喜长安,以故高安侯英府赐喜,位特进,奉朝请。”喜虽外见褒赏,孤立忧惧,
后复遣就国,以寿终。莽赐承曰贞候。
(选自《汉书》)
(注)①亚父:是项羽的主要谋士范增,被项羽尊为“亚父”。②奉朝请:给予闲散大
官的优惠待遇。③端意(quo:正直诚谨。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以寝病/一旦遣归众庶/失望皆F1/傅氏贤子/以论议不合于定陶太后故退/百
寮莫不为国恨之/
B.今以寝病/一旦造归/众庶失望/皆曰傅氏贤子/以论议不合于定陶太后故退/百
寮莫不为国恨之/
C.今以寝病/一旦遣归众庶/失望皆曰傅氏贤子/以论议不合于定陶太后/故退百寮
/莫不为国恨之/
D.今以寝病/一旦遭归/众庶失望皆曰/傅氏贤子/以论议不合于定陶太后故退/百
寮莫不为国恨之/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涪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乞骸骨,指自请退职,意思是请求让自己的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后文
的“就第”则指免职回家。
B.大司空,汉代称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后去“大”字改为“司空”,掌水土事。与太
尉、司徒合称三公。
C.社稷,指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
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即祭社稷,后“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
D.谥,是古代皇帝、员•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
义的称号。文中的贞侯、成帝、哀帝和平帝都属于褒赞的谥号。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喜深受成帝和哀皆赏识、亲近,大司马王莽以年老为由辞官避嫌后,百姓把希望
都寄托在担任太子庶子的傅喜身上。
B.在堂弟傅晏的女儿成为太后后,傅喜多次劝止她不要干预朝政。傅太后就不想他辅
政,致使皇上没让傅喜担任大司马之职。
C.傅喜反对傅太后称尊,傅太后非常愤怒,皇帝不得已,就川免去师丹官职的做法来
触动傅喜,但傅喜没有顺从。
D.王莽执政后,免去了傅氏家族的官职爵位,遣返傅氏回郡,却肯定了傅喜的忠诚正
直,赏赐府第,令他在长安奉朝请。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万之众,不如一贤,故秦行千金以间廉颇,汉散万金以疏亚父。
(2)虽与故定陶太后有属,终不顺指从邪,介然守节,以故斥逐就国。
【答案】
9.B
10.D
II.A
12.(1)人数百万的军队,都不如一位贤士,因此,泰国花费千金来离间赵王与廉颇的
关系,汉高祖分发万金用来使得项羽疏远范增。
(2)(傅喜)虽然与原来的定陶太后有亲属关系,但最终没有屈从不正确的旨意,耿介
正直,坚守气节,因此应将他驱逐回(他的)封国。
【分析】
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失望”的主语是“众庶”,意思是“百姓会感到失望”,主谓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AC两项;
“傅氏贤子”是“曰”的宾语,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B。
10.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
D.“文中的……哀帝……都属于褒赞的谥号”错误,哀,不是表示褒赞的谥号。
故选D。
11.
本题考杳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A.”大司马王莽以年老为由辞官避嫌后,百姓把希望都寄托在担任太子庶子的傅喜身上”
错误,从文中来看,王莽辞官时,傅喜早已没有任太子庶子的职位。
故选Ao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士;“行”,花费:“以”,连词,表目的,来:
“间”,离间。
(2)“虽”,虽然;“故”,原来的;“属”,亲属关系;“顺指从邪”,屈从不正
确的旨意;“介然守节”,耿介正直,坚守气节;“以故”,因此。
参考译文:
傅喜,字稚游,是河内郡温县人。小时爱好学问,有远大的志向,有高尚的品行。
裒帝被立为太子后,成帝选拔得喜做了太子庶子。哀帝刚一即位,就任命傅喜做了卫尉,
升任为右将军。这时,王莽担任大司马,因年老请求退职,躲避在皇帝外成家里。皇上
接受了王琼退职的意见.百姑都把希望寄托在傅喜身上。傅喜的堂弟孔乡侯传枭眼伸直
同样都受到哀帝亲近,而且他的女儿成了皇后。傅喜坚持谦逊待人,称病回避。傅太后
开始参与朝政,傅喜多次劝止她,因此傅太后不想让停喜辅佐朝政。于是,皇帝就任用
左将军师丹替代王莽担任大司马的职位,赐给傅喜百斤黄金、上将军的印绶,以光稼大
夫的身份在家养病。
大司空何武、尚书令唐林都向皇帝上书:“傅喜做事仁义,高尚纯洁,对国家忠诚
不二,忧国忧民,是能够辅佐朝廷的大臣。现在因为卧病在床,就让他回老家,百姓会
感到失望,会说传喜是一位贤德的人,因为意见跟定陶太后不合的缘故回家养病,百官
也无不替国家感到遗憾。忠臣,是国家的卫士。百万部队,都不如一位贤士,因此,秦
国花费千金来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汉高祖分发万金让项羽疏远范增。传喜站立在朝
堂,是陛下的荣耀,也关系傅氏家族的兴衰。”皇帝自己也器重傅喜。下一年的正月,
就调师丹做了大司空,任命傅喜做大司马,封为高武侯。
傅太后想谋求更尊贵的称号,要跟成帝的母亲同等尊贵。傅喜跟丞相孔光、大司空
师丹一起坚持正确的意见。傅太后非常愤怒,皇帝没有办法,先免去了师丹的官职以便
触动傅喜,但傅喜最终出没有顺从。后来几个月,皇帝就以策书的形式免去了傅喜的官,
策书写道:“你自辅政以来,出入朝廷三年,从未明显地纠正过我的不足,本朝大臣的
奸佞之心却如愿意遂,过失全在你傅喜啊。上交大司马的印绶,回家吧。”傅太后又自
己下诏给丞相、御史,说:“高武侯傅喜没有功劳却褛封赏,心怀不忠,时和下臣,欺
瞒皇上,跟原来的大司空师丹共同叛逆,不听君命,败坏官风,损害道德教化。罪恶虽
然发生在被赦免之前,也不应该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还是遣回自己的封国吧。”
太后又想剥夺傅喜的侯尊,皇上没有听从。
哀帝驾崩,平帝鳌上皇位,王莽又掌握了大权,于是就免去了傅氏家族的官职爵位,
且遣返回原来的郡里。王莽向太后京告,让她下诏说:“高武侯傅喜天性正直诚谨,主
张忠诚正直。虽然与原来的定陶太后有亲属关系,但最终没有屈从不正确的旨意,耿介
坚节,因此应将他驱逐回(他的)封国。还是让傅喜回长安,把原来高安侯的府第赐给
傅喜,职位升为特进,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傅喜虽然例外受到褒奖赏赐,却感
到孤立恐惧,后来又被遣返到自己的封国,寿终正寝C王莽赐他谥号为贞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
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时李腐为
青州科名,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修,高洁之士。前
后郡守招命英肯至,唯暮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矍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真威震
天下,时遗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今。
稍迁,拜尚书。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征为尚书令,送者不出郭门。
延鑫六年,车驾幸广成校猎。蕃上疏谏曰:“夫安平之时,尚宜有节,况当今之世,
兵戎未戢,四方离散,是陛下焦心毁颜,坐以待旦之时也。又秋前多雨,民始种麦。今
失其劝种之时,而今给驱禽除路之役,非贤圣恤民之意也。”书奏不纳。自暮为光禄勋,
与五宫中郎将黄府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谐诉,坐免归。顷之,征为尚书
仆射C八年.代杨秉为太尉c蕃让日:“齐七;咚.训五典.臣不如议郎王畅c聪明亮达,
文武兼姿,臣不如弛刑徒李膺。"帝不许。中常侍苏康、管霸等复被任用,遂排陷忠良,
共相阿媚。大司农刘祐、河南尹李膺,皆以忤旨,为之抵罪。蕃因朝会,固理厝等,请
加原宥,升之爵•任。言及反复,诚辞恳切。帝不听,因流涕而起。
窦后临朝,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月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上,莫
不延颈想望太平。而帝乳母赵姨,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
太后。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及事泄,曹节等矫诧诛
武等。蓄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遂令收蕃,
即日害之。
迨日: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威能树立风声,抗论情俗。而驱驰峻厄之中,与
刑人腐夫同朝争衡,终取灭亡之祸者,彼非不能洁情志也。愍夫世上以禹俗为高,而人
伦英相恤也。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功虽不终,
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
(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
13.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
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B.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
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C.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
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D.遭母忧/弃官行丧/股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
/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府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FI之一,后被举荐的人亦称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B.刺史,官名,汉始设,本为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宋元后沿用为一州长官的别称。
C.七政,是中国古代天文术语,说法不一,可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
D.论,也称评、赞、诠、叙、议、述,名称不一;总称论赞,指附在史传后的评语。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蕾为官清峻,士民敬畏。因政绩清明得到执政威严的青州刺史李膺的赏识和挽留;
陈蕾不接待宾客,为人清高,故其升迁后送行者不敢出外城以相送。
B.陈蕃直陈时政,忠君为国。皇上驾临广成苑打猎,陈蕃认为现在非太平之时,且令
百姓为打猎驱禽除路,违圣明君主体恤百姓之意,上疏表示反对。
C.陈蕃敬才礼贤,正直低调。对高洁之士周尊敬重有加,专门为他准备一床榻;皇上
让他担任太尉之职时,陈蕾认为自己才能不如王畅、李膺,予以推辞。
D.陈蕾不避强权,刚正不阿。拒绝大将军请托,主持人才选拔,不偏袒权富;面对宦
官掌权、陷害忠良的局面,陈蕃犯颜直谏、以身试险,直至最后遇害。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蕃因朝会,固理膺等.请加原宥,升之爵任。
⑵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答案】
13.D
14.B
15.A
16.⑴陈蕃利用朝会的时机,坚持为李博等人申辩,请求加以宽恕,提升他们的官爵。
⑵陈蕃一直痛恨这帮人,决心诛杀宦官,恰逢(或:正好)窦武也有这个打算,陈蕃于
是与窦武一起谋划这件事。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
“服阕”的主语是陈蕾.“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的主语是“刺史周景”,故“服阕”
后要断开,所以排除A、C两项。“太尉李固表荐”的主语是“太尉李固”,“征拜议
郎”的主语是朝廷,所以“征拜议郎”前要断开,故排除B项。
句意:因母亲去世,辞官居丧。服丧期满,剌史周景召他为别驾从事,因劝谏意见不一,
弃符离去。太尉李固上表荐举他,授议郎,再升为乐安太守。
故选D。
14.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
B.“本为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错,刺史,汉设立为监察郡县的官员。
故选B。
15.
本题考杳学生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
A.“因政绩清明得到执政威严的青州刺史李膺的赏识和挽留”错,原文是“时李膺为青
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文中无得到李唇赏识和挽
留的信息。
故选A。
16.
本题考杳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因:趁着;固:坚持;原宥:谅情赦罪;之:他们。
(2)疾:痛恨;志:决心;会:恰逢;谋:打算;因:于是,就。
参考译文: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兵人。最初,在郡里做官,被推举为孝廉,授郎中。因母亲
去世,辞官居丧。服丧期满,刺史周景召他为别驾从事,因劝谏意见不一,弃符离去。
太尉李固上表荐举他,授议郎,再升为乐安太守。这时,李膺任青州刺史,治政严有威
名。属城听了消息的都自己要求离去陈蕃因为政绩清廉,一个人留下来。郡人周疹,
洁身自爱,前后郡守招请,不肯去。只有陈蕃能够招他去。陈蕃称他的字不叫他的名,
非常尊敬他。特别为他安一张床,周母走了,就把床悬是来。大将军梁冀威名震摄天下,
派人送信给陈蕃,托他办事,没有得到通传。使者用欺诈的方法求得拜见,陈蕃很生气,
用竹板打死了使者,因此获罪被贬为修武县令。稍得升迁,被任为尚书。陈蕃性情严肃
方正,不接待宾客,士民也敬畏他的清高。征召他任尚书令,送行的人都没走出外城门。
延熹六年(163),桓帝驾临广成苑围猎,陈蕃上疏劝谏说:“天下太平的时候,还
要有节制,何况现在用兵不止,四方百姓流离失散,这正是您伤心憔悴,夜不能入睡的
时候,又恰逢初秋多雨,是百姓开始播种的时机,反而要他们驱禽赶兽,从事开辟道路
的劳役,这不是贤明圣君体恤百姓的心啊。”奏书送上,桓帝没有采纳。自从陈蕃作了
光禄勋,他同五官中郎珞黄琬共同掌管官吏的选举,不偏袒权贵,因而被豪门子弟诙陷
控告,获罪罢官回家。不久,征召为尚书仆射,延蕉八年代替杨秉为太尉。陈蕃辞让说
“:辨别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政,解说五典,我不如议郎王畅。聪明豁达,
文武全才,我不如他刑法李鹿。"板帝不许。中常侍苏康、管霸等人再次袖起用,他们
排挤诬陷忠良大臣,彼此阿谀勾结。大司农刘祐、河南尹李膺,都因违背皇上的意旨而
受到惩处。陈蕃借朝会之机,坚决为李腐等人申诉,请求皇上宽免他们,提升他们的官
玛。反复申诉,词意恳切。桓帝不理,陈蕃因此流泪挺身而出。
窦太后执掌朝政后,陈蕃和窦太后的父亲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起用名流贤士,
共同参与国家政治,天下之上无不伸长脖子盼望天下不平。然而桓帝的乳母赵嫂,早晚
都在买太后身边,中常侍曹节、王甫筝同她勾结,讨好太后。陈善常恨这帮人,决心消
灭宦官,正好奚武也有谋划。事情泄露时,曹节等人伪造太后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陈
蕃当时七十多岁,听说变乱发生,率领属官和学生八二余人,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王
甫于是命令逮捕陈蕃,当天就杀害了他。
史官评论说:桓帝、灵帝时期,像陈蕃这类人,都能树立好的风气名声,直言评论
沉闷的现实,奔走于艰难险阻之中,和宦官同朝较量高低,结果招来杀身大祸。他们并
不是不能洁身自守,避世隐居,而是可怜一般世土以远离尘俗为高尚,对于人伦道德却
不关心。他们认为逃离尘世是不义的行为,所以多次遭到罢免,仍然不肯离开现实;以
倡导仁德之心为己任,尽管知道这条道路是漫长的,却更加坚定。事情虽然没有成功,
但他们的信义,足以扶持民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躬字仲孙,颍川归翟人也。家世衣冠。父弘,习《少势隼》。太守寇恂以弘为决
曹掾,断狱至三十年,司法平。诸为弘所决者,退无怨情,郡内比之东海于公。年九十
五卒。
躬少传父业,讲授徒众常数百人。后为郡吏,辟公府。永平中,奉车都尉窦固出击
匈奴,骑都尉秦彭为副。彭在别屯而辄以法斩人,固在彭专擅,请诛之。显宗乃引公卿
朝臣平其罪科。躬以明法律,召入议。议者皆然固奏,躬独曰:“于法,彭得斩之。”
帝曰:“军征,校尉一统于督。彭既无事然,可得专杀人乎?”躬对日:“一统于督者,
谓在帮中也。今彭专军别将,有异于此。兵事呼吸,不容先关督帅。且汉制渠戟即为斧
钺,于法不合罪。”帝从躬议。又有兄弟共杀人者,而罪未有所归。帝以兄不训弟故报
凡重质减免死史赏货处生宣迅送宣西报重尚书奏荃统制一罪当鹿航曳复召躬回之一躬对主
应罚金。帝曰:“章矫沼杀人,何谓罚金?"躬曰:“法令有故、误,章传命之谬,于
事为误,误者其文则轻,“帝曰:“章与囚同县,疑其故也。"躬日:“‘周道如砥,
其直如矢。''君子不逆诈。'君王法天,刑不可以奏曲生意。"帝曰:“善。”it躬
廷尉正,坐法免。
后三迂,元和三年,拜为廷尉。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及普墨电,决狱断刑,多
依矜恕,乃条诸重文可从辂者四十一事奏之,事皆施行,著于令。章和元年,放天下系
囚在四月丙子以前减死罪一等,勿笞,诣金城①,而文不及亡命未发觉者。躬上封事②
曰:“圣思所以减死罪使戌边者,重人命也。今死罪亡命无虑万人,又自救以来,插得
甚众,而诏令不及,皆当重论。伏惟天恩莫不荡宥,死罪已下并蒙更生,而亡命捕得独
不沾泽。臣以为赦前犯无罪而系在赦后者,可皆勿笞话金城,以全人命,有益于边。”
肃宗善之,即下诏赦焉。永元六年,卒官。
(节选自《后汉书•卷四十六》,有砌减)
(注)①金城:即兰州.西汉始置金城县,属天水郡C②封事:密封起来的奏章。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以兄不训/弟故报兄/重而减弟死/中常侍孙章/宣诏误言/两报重/尚书奏章矫制/
罪当腰斩/帝复召躬问之/躬对章应罚金
B.帝以兄不训1/弟故报兄重/而减弟死/中常侍孙章宣诏/误言两报重/尚书奏章矫制/罪
当腰斩/帝复召躬/问之/躬对/章应罚金
C.帝以兄不训弟/故报兄重而减弟死/中常侍孙章宣诏/误言两报重/尚书奏章矫制/罪当
腰斩/帝复召躬问之/躬对/章应罚金
D.帝以兄不训弟/故报兄重而减弟死/中常侍孙章宣诏/误言两报重/尚书奏章/矫制罪
当腰斩/帝复召躬/问之,躬对/章应罚金
1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杜律:唐代杜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杜牧的古诗又深受杜甫的影响,
善于将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格律有别致之处,故称“小杜律”。
B.斧钺:斧钺在上古代还是用于作战的兵器,而且是军权和统治权的象征。
C.部曲:是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大将军手下有营五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军
候一人。借指军队,也可以指部下。
D.理官:职官名,指治理狱讼的官吏;典理官就是掌管司法的官。
1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躬深受父亲影响。他出身士大夫世家,尤其是父亲郭弘善于断案,郭躬从小就跟
着父亲学习。
B.郭躬在秦彭案中明辨法理。公卿朝臣们在被召集来评定秦彭罪状时,都认可窦固所
言,而郭躬却独自进言显宗皇帝,认为从法理看秦彭无罪。
C.郭躬精通朝中法令。他认为孙章传达诏书过程中出现错报的问题,不是故意而为,
而只是失误。他也因此而被免去廷尉正的职务。
D.郭躬继承了家族“宽容公平、同情宽恕”之风。章和元年肃宗皇帝大赦天下,郭躬
私卜.建议对未能享受皇上恩泽的在逃犯人也不加鞭笞,送去戍边,有益于国防。
2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彭在利屯而辄以法斩人,固奏彭专擅,请诛之。
(2)伏惟天恩莫不荡宥,死罪已下并蒙更生,而亡命捕得独不沾泽。
【答案】
17.C
18.A
19.C
20.(1)秦彭驻扎在另外的地方,动不动(不经请示)就依据法令杀人,窦固上奏说秦
彭擅自行事(专权行事),请求诛杀他(秦彭
(2)我私卜.想皇上福恩没有不浩荡宽宏的,死罪已卜的人都承蒙(皇恩)获得新生,
惟独逃犯被捕后未能享受(皇上的)恩泽。
【分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弟”是“训”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矫制”陈述奏章,是“奏章”的
具体内容,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D。
故选C。
句子翻译:皇帝认为兄不管教弟,所以报称兄宜重判而弟减死罪。中常侍孙章宣读诏书,
误言两报重,尚书奏称孙章假传旨意,罪当腰斩。帝又召郭躬来问,郭躬答道:“孙章
应罚金。”
18.
本题考杳学生理解占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小杜律:唐代杜牧与李商隐齐名,……”错误,文中有书名号,显然是典籍的名字。
文末出处《后汉书》提示了时代,在唐之前。《小杜律》是汉代杜延年所订的法律。
故选A,
19.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他也因此而被免去廷尉正的职务”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迁躬廷尉正,坐法免”
可知,授躬为廷尉正,后因犯法免职。由此可知,是因为犯法免职,而不是因为他认为
孙章传达诏书过程中出现错报的问题,不是故意而为,而只是失误。
故选C。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屯:驻扎。辄:动不动。以:依据。专擅:擅自行事。
(2)伏惟: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敬辞。荡宥:浩荡宽宏。更生:获得新生
沾泽:享受(皇上的)忍泽。
【点睛】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
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
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
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
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
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
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
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C
参考译文:
郭躬字仲孙,颍川阳翟人。家中世代做官。父郭弘,学习《小杜律》(注:杜延年
明法律,宣帝时做御史大夫。其父杜周,武帝时为廷尉、御史大夫。故称杜延年为小杜C)
太守寇恂用郭弘做决曹掾,断狱至三十年,用法公平。凡是被郭弘所判案子,退后没有
怨恨之情,郡内将弘比为东海于公(注:于公,东海人,丞相于定国之父,决狱极公平)。
郭弘九十五岁死去。
郭躬年少时即继承父业,讲授徒众常数百人。后来做了郡吏,召入公府。永平年间,
奉车都尉窦固出兵打匈奴,骑兵都尉秦彭做副帅。秦彭在别处驻扎而动不动就按法杀人,
窦固上奏说秦彭擅自行事,请求杀掉他。显宗于是引公卿朝臣评定秦彭的罪科。郭泉因
为明白法律,召入朝参加评议。议论的人都同意窦固所奏,郭躬独自说:“在法律上,
彭该斩首。”帝说:“军队出征,校尉一统于都督。彭既无斧饿,可以专权杀人吗?”
郭躬答道:“一统于督.是讲部曲(目:大将军行有石部,部有曲】今彭专军别将,
和这有些不同。兵事很紧迫如人之呼吸一般,不允许事先关照督帅。况且汉朝的制度,
桀戟就是斧钺,在法律上不算有罪。”皇帝听从郭躬的意见。又有兄弟一起杀人的,而
罪行不好归在谁身上。皇帝认为兄不管教弟,所以报称兄宜重判而弟减死罪。中常侍孙
章宣读诏书,误言两报重,尚书奏称孙章假传旨意,罪当腰斩。帝又召郭躬来问,郭躬
答道:“孙章应罚金。”皇上说:“孙拿假传诏书杀人,怎么说只罚金?”郭躬说:“法
律上有故意余人和误杀人之分,孙章传达命令的错误,属于误杀,误杀人在条文上就轻
些。”皇上说:“孙章与囚犯同县,疑他是故意。”郭躬说:“'大道如砥之平,其直
如关'',君子不逆诈',君王以大为法,刑不可以委曲生意。”皇上说:“好。”授
躬为廷尉正,后因犯法免职。
后来三次升迁,元和三年(86),拜为廷尉。郭躬家世代学法,务在宽平,当典理
官时,决狱断刑,多依矜恕的原则办事,于是依照重用可从轻发落的四十一件事上奏给
皇上,事都施行,著于去令。章和元年(87),救免天下在狱囚犯在四月丙子以前减死
罪一等,不用笞刑,到金城,而文中没涉及逃亡未发觉的。郭躬上封事道:“圣恩减死
罪使戍边的原因,是重在人命。今死罪亡命的大概有万人,又自救以来,捕得罪犯甚多,
而诏令没有涉及,都应重罪论处。我私下想皇上福恩没有不浩荡宽宏的,死罪已下的人
都承蒙(皇恩)获得新生,惟独逃犯被捕后未能享受(皇上的)恩泽。臣以为赦免鼠前
犯死罪而囚系在数后的,可以都不用笞刑到金城,以保全人命,也有益于边建。”肃宗
认为很好,立刻下诏赦免。永元六年(94),死在官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丹字仲公。成帝末年,立定陶王为皇太子,以升为太子太傅。哀帝即位,蜴爵关
内侯,住电,领尚书事,封高乐侯。月余,徙大司空。上少在国,见成帝委政外家,王
氏僭盛,常内邑邑。即往,多欲有所匡正。封拜丁、傅,夺王氏权。丹上书言:“古者
谅阁㈤不言,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愿陛下克已躬行以观群下之从化。”初,哀帝即位,
成帝母称太皇太后,成帝赵皇后称皇太后,而上祖母傅太后与母丁后皆在国邸,自以定
陶共王为称。
高昌侯董宏上书言:“秦庄襄王母本夏氏,而为坐阳夫人所子,及即位后,俱称太
后。宜立定陶共王后为皇太后。”事下有司,时丹以刍带军劾奏宏:“知皇太后至尊之
号,天下一统,而称引亡秦以为比喻,过误圣朝,非所宜言,大不道。”上新立,谦让,
纳用丹言,兔宏为庶人,傅太后大怒,要上欲必称苧节,上于是追尊定陶共王为共皇,
尊傅太后为共皇太后,丁后为共皇后。丹议独曰:“圣王制礼取法于天地,尊卑者,所
以正天地之位,不可乱也。定陶共皇号谥已前定,义不得复改。”丹由是浸不合上意。
会有J•书i"古者以龟贝为货,今以钱务之,民以故玲,宜可改币。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412.1-2025光学和光子学双筒望远镜、单筒望远镜和观测镜规范第1部分:普通性能仪器
- GB 1886.385-20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聚葡萄糖
- 术后常见并发症护理
- 江汉大学《英语修辞与写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写作与沟通》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长沙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考数学试题金榜冲刺卷(一)含解析
-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2025届数学四下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神木职业技术学院《Pthon数据分析与挖掘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市大东区重点达标名校2024-2025学年中考语文试题押题卷含解析
-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实训智造创新工场认知与数据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
- (高清正版)T-CAGHP 031—2018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咨询评估预算标准(试行)
- 第九章 放射线对人体影响
- 屋面防水翻新改造工程施工方案(全面完整版)
- 教案(餐巾折花)
- 产品平台与CBB_技术管理PPT课件
- 有限公司章程(AB股架构).docx
- 北京市中小学生天文知识竞赛复习题库
- GJB300797静电标准doc
- 《把课堂还给学生》论文
- 输电线路安全文明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