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公转第三课时课件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地球的公转第三课时课件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地球的公转第三课时课件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地球的公转第三课时课件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地球的公转第三课时课件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公转第三课时学科素养核心素养定位考查方向人地协调观:根据地球公转的规律,调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综合思维:能够分析地球公转特征、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计算,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区域认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五带的划分。地理实践力:测量当地昼长,描述其变化规律;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当地纬度。1.以示意图、地理事件为背景,考查地球公转的特征。2.以示意图为背景,考查黄赤交角的影响。3.以光照图、示意图、统计图表、地理事件为背景,考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4.以传统文化为背景,考查四季和五带。5.以示意图、统计图表为背景,考查太阳视运动。目录CONTENTS0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02地球公转的意义0

2地球公转的意义昼长=12,昼夜平分昼长<12,昼短夜长昼长>12,昼长夜短一、昼夜长短1.看日出、日落的时间①6时日出,18时日落,昼夜平分;②若日出时间早于6时,日落时间晚于18时,则该地昼长夜短;③若日出时间晚于6时,日落时间早于18时,则该地昼短夜长。2.昼夜长短的变化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圈分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如果昼弧比夜弧长,则白昼长、黑夜短如果夜弧比昼弧长,则黑夜长、白昼短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由于赤道与晨昏线始终相互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其他纬度除春分日、秋分日外,昼夜长短不等。①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②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该点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时间为日出时间;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时间为日落时间。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3.昼夜长短的计算4、昼夜长短的变化3.21/9.236.2212.22直射点位置北半球赤道南半球昼夜平分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昼夜平分昼夜平分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①.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也达最大。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时,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夜范围也达最大。南半球情况与北半球情况相反。③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高纬,白昼时间越长。由此可见,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无关。读图完成相关任务。结合课文关于昼夜长短变化的描述,依据图1-15、图1-17中的相关数据,在图1-21中分别绘出冬至日、二分日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冬至日冬至日春、秋分日活动根据所绘图示,你能归纳出什么规律?冬至日冬至日春、秋分日夏至日,北半球昼大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发生极昼,南半球夜大于昼,纬度越高,夜越长,南极圈及其以内发生极夜;冬至日,南半球昼大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南极圈及其以内发生极昼,北半球夜大于昼,纬度越高,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发生极夜。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昼夜平分;5.昼夜长短的应用(1)根据昼夜长短,判断直射点位置:昼夜等长,太阳直射赤道;北半球昼长夜短,

太阳直射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南半球。(2)根据昼夜长短差值,判断纬度高低:昼夜长短差值越大,纬度越高;赤道地区,昼夜长短差值等于0。(3)根据昼夜长短,判断日出、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2-1/2昼长;日落时间=12+1/2昼长。6.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北半球未出现极昼的地区)时间春分日夏半年秋分日冬半年日出时刻(地方时)6时早于6时,夏至日最早6时晚于6时,冬至日最晚方位正东方东北方正东方东南方日落时刻(地方时)18时晚于18时,夏至日最晚18时早于18时,冬至日最早方位正西方西北方正西方西南方昼夜长短状况昼=夜昼>夜昼=夜昼<夜(2024·安徽淮北树人高级中学开学考试)下图示意不同地点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据此完成(1)~(2)题。解析甲地全年昼夜平分,说明位于赤道上。乙地夏至日昼短夜长,且夜长18个小时,说明位于南半球中纬度地区。丙地冬至日出现极夜现象,说明位于北极圈以内。丁地夏至日昼长夜短,昼长18小时,说明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所以丙地线速度最小,C项正确。(1)下列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小的是(

)A.甲B.乙C.丙D.丁解析由上题分析可得,乙地位于南半球,A项错误。乙、丁两地纬度关于赤道对称,并不能确定经度位置,C项错误。除二分日外,正午太阳高度并不相同,B项错误。由图可知,两地昼夜长短变幅相同,D项正确。(2)乙、丁两地(

)A.都位于北半球B.全年正午太阳高度相同C.互为对跖点D.昼夜长短变幅相同二、四季的形成(1)成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造成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2)天文四季①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②冬季:一年中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③春季和秋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3)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3、4、5月为春季,依次类推,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二十四节气与四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一年中地球绕太阳运行到二十四个规定位置上的日期。其划分源于我国黄河流城。各节气分别冠以反映自然气候特点的名称。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2016年,我国“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

我国传统上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西欧、北美国家多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欧美四季的划分,比我国传统四季要推迟一个半月左右。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划分依据:理论上说,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的地区,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越多。由于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两侧递减,导致地球表面不同纬度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不同,据此可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热量带。三、五带的形成五带的划分有太阳直射,昼夜长短变化小,正午太阳高度终年较大;无太阳直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较大,有极昼极夜,昼夜长短变化较大,全年正午太阳高度很小;热带:地面获得的热量最多,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温带:地面获得的热量比寒带多,比热带少,四季变化比较明显。既无太阳直射现象,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寒带:地面获得的热量少,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四、太阳的视运动原理

1.太阳视运动的判断,关键在三个点:日出点、正午点、日落点,要找准三个时间点的太阳方位及对应的地方时。如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示意图。(1)该地位于北半球,依据是正午时太阳位于南方。(2)该地夏至日的太阳视运动为轨迹①,该日日出东北方,日落西北方(极昼、极夜地区除外)。(3)该地春、秋分日的太阳视运动为轨迹②,该日日出正东方,日落正西方。(4)该地冬至日的太阳视运动为轨迹③,该日日出东南方,日落西南方(极昼、极夜地区除外)。2.不同地区太阳视运动示意图的判读(1)未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的地区,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日出、日落都偏北(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日出、日落都偏南(太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太阳直射赤道时,日出正东、日落正西。(2)出现极昼的地区(除极点)一天内太阳不落,正午太阳高度最大,0时(24时)太阳高度最小,因此若位于北半球,太阳升落方位均为正北;若位于南半球,太阳升落方位均位于正南。(3)极昼期间的极点一天内太阳高度不变。3.全球日出、日落方位的判读无论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同一日期日出、日落方位相近,如下表所示:日期日出方位日落方位春分日(3月21日前后)至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东北方西北方春分日(3月21日前后)或秋分日(9月23日前后)正东方正西方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至次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东南方西南方地球经过近日点时,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值隆冬,天气偏冷;而地球经过远日点时,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当盛夏,骄阳似火。这是真的吗?逻辑上似乎说不通,正如寒冬向火,靠的近才会暖和嘛!除距离因素外,是不是还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因日地距离的变化,地球在近日点获得的太阳辐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