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北京平谷高三一模语文2025.3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在中国的传统中,印章的本质是一种权力凭证和信物。《说文》:“印,执政所持信也。”在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印章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印章文化,影响至今。
从三千多年的印章使用情况看,中国印章可分封泥时代和钤(qián)朱时代两大阶段。
印章的使用始于封泥,主要用于封缄文书。战国秦汉时书于简牍绢帛的公文律书在传递过程中,需要用绳索捆绑后再封缄起来,起到防伪和保密的作用。其具体做法是:在装文书、信札的木匣上挖一槽孔,将绳结置于孔中,用泥团封住,并在泥团上按压印章作为信验。这个用来封物的泥块,就是“封泥”,是纸张和印泥出现之前印章使用的最主要载体。作为皇权的象征,汉代皇帝用作封诏行文的封泥为特贡——武都紫泥。东汉蔡邕《独断》谓:“皇帝六玺,皆玉螭虎钮……皆以武都紫泥封之。”所谓“见武都紫泥如见皇帝诏”。其他各级官文和百姓书信所用泥封,一般是就地取泥。
随着造纸业的发达,南北朝官府文书逐渐弃简牍而改用纸帛。文献记载,将印章蘸上印泥盖在纸面,是南北朝后期才开始流行的。当时官府文书开始使用印色,并用“骑缝印”防止移动,达到“印记为验”和“防揩洗之伪”的目的。这种做法一直保持到现在。
北朝晚期至隋,纸张逐渐代替简牍在日常生活特别是文化传播中普遍使用,也是印章使用方式从封泥变为钤印的原发动因。隋唐之前,秦汉封建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长达近八百年印章统一形式的基础。戳之紫泥上的官印均为白文,用于封检简牍。隋唐之后,印压在泥上使之凸起的白文直接变为钤印于纸上的朱文,使用起来更加清晰醒目。隋朝统一后,将这一官印新体作为制度固定下来,沿袭至今。隋朝官印舍去封泥而代之以印色,也决定了隋之后历代官印使用朱文的制度。印章的作用也就从封缄简牍演变为签署文书。
材料二中国印章自古以来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文献记载汉代官员依官品与俸秩不同,佩以不同的印章,从印章材质、尺寸、绶带等多方面体现出身份等级不同,如印有金印、银印、铜印等;绶有绿绶、紫绶、青绶、黑绶、黄绶等,以此来昭显权职、明示等级,所谓“官凭印绶”。与印绶配套的是秦汉佩印制度,认印不认人。《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载:“乃脱解印绶,推予张耳……张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秦汉佩印制度与其形制和管理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秦汉印章一般长宽2.4厘来左右,称为“方寸之印”,等级不同略有不同。因此有专门收纳这种小件印绶的容器,叫“鞶(pán)囊”。官员平时将印装在腰侧的鞶囊中,将绶垂在外边,以表示自己的身份。《晋书·舆服志》记载:“汉世著鞶囊者,侧在腰间,或谓之傍囊,或谓之绶囊,然则以紫囊盛绶也,或盛或散,各有其时。”秦汉各级官员凭印绶当官,使用时取印封泥,不用时收之“鞶囊”,有私人属性。
南朝宋武帝刘裕取消一官一印的颁授办法,将官印作为官府行使权力的信物,实行官印移交制度,使得官印脱离个人职级而逐渐成为官府施政的公章。其深层次原因就是秦汉之际的官名印逐渐演变为隋唐之后的官署印。秦汉官印制度中,存在易官改印之制,即官吏解职或死亡之后,官印回缴、销毁或殉葬,新官吏重新铸印使用。开皇九年,隋文帝更新印制,使用官府机构名号印,如“广纳府印”“观阳县印”等。官员卸任将官印移交下任,不再回缴或销毁。官署印的通行,结束了汉代以来官名印的历史,为后世沿用。
此外,印章在尺寸、重量、印纽及使用方式等方面也产生了变化,尤其是印体和重量增大。隋唐宋官印普遍4.5厘米以上,明清官印普遍6厘米以上,较之秦汉2.4厘米左右的方寸印章可谓“巨型”。这些变化直接导致中国印章收纳方式的变化,从秦汉私人保管的印囊逐渐演变为隋唐官府存放的印匣。浙江出土的唐代“会稽县印”“金山县印”就是一印一匣最好的例证。
材料三与西方流行的圆形图像印章不同,中国印章的主流一直是方形的文字印章。中国印章形制之所以长时间以方形为主,与其所表现的主体——汉字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汉字是方块字,小篆、隶书或楷书,无论何种字体入印,汉字整体形状都是方块状,方形印面匹配方形的汉字,自右向左直读,这种构图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体现,既体现汉字的对称之美,又章显印章的庄重大气。此外,为官一任,受命一方,对应传统文化中的天圆地方,这也是历代官印取方形的原因所在。
新中国成立之后,延续几千年的方形印逐渐淡出公章领域,今日几乎全部使用圆形印章。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印章的规定》明确了国家机关印章为圆形,并规定了相关印章的尺度、样式和制发办法等。1979年《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印章的规定》进一步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印章一律为圆形,部分机关单位的印章中央刊五角星。1993年出台《社会团体印章管理规定》使得圆形印章在社会各层面流行起来。1999年《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印章管理的规定》做了进一步整合、修订、完善。该规定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印章为圆形,中央刊国徽或五角星;同时对各级各类印章的直径、中央图案、机关名称布局、制发等作了明确规定。所有国家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刻制、使用印章均须遵守此规定。这些法律和法规,从法律层面确定了圆形印章成为今日社会各层次印章的主体和主流,中国印章形制也完成了从方印之美到圆印之秀的演变。
(取材于后晓荣、李楠的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的印章既是一种信物也是权力的凭证。
B.封泥是最早的印章,为百姓日常书信所用。
C.使用封泥封缄公文,能够起到保密的作用。
D.武都紫泥为特贡封泥,是皇权地位的象征。
2.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专为防伪设计的“骑缝印”最早使用于南北朝时期的官府。
B.印在纸上的朱文,凸起的部分非常清晰醒目,更利于辨识。
C.隋唐时期,印章的统一形式和严格的等级制度已基本确立。
D.用印色替代封泥,官印用朱文的制度自隋统一后沿袭至今。
3.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印章既可以体现官员等级的高低,也可以体现官员俸禄的多寡。
B.绶带有多种颜色,官员的等级需与颜色相符,以此来显示身份。
C.认印不认人的佩印制度自古有之,印与绶配套才能够昭显权职。
D.秦汉的官印规格大致固定,能彰显不同等级,还具有私人属性。
4.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南宋开始,官府取消一官一印的颁授办法,实行官印移交制度,官印逐渐成为官府施政的公章。
B.为解决印章的印体和重量增大问题,汉代以后用官署印替代官名印,这种用印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C.中国的文字印章多以方形为主,新中国成立之后,方形公章逐渐淡出,几乎全部使用了圆形印章。
D.西方的印章多以圆形为主,在构图的对称,尺度、样式和制发办法等方面,与中国文字印章相同。
5.三则材料介绍了中国实用印章经历的三次重大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在下表横线处填写相应内容。(6分)
①
之变(1分)从紫泥之戳到纸帛之钤收纳之变②
(2分)③
之变(1分)④
(2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郭阊字开先,番禺人。治《书》,三预计偕①,褒然②为举首。柳南卢方春柄文衡,得其文,惊异以为乾、淳③而后复见此作。登淳祐甲辰进士第,调真阳尉,再调郁林学官,擢知高要县,有政声。秩满,授梅州佥判,改秩宰平江。寻擢监察御史,知无不言,纠正奸邪,不避权要。其所弹击,公论莫不快焉。
初,广州置买银场,本与商舟为市,后从而征之。岁久弊滋,吏缘为奸,征及民户租米,民甚苦之。又提举盐司以盐科配民户,价多而盐少,深山穷谷罹其害者不少。二事皆害民之尤者。阊条奏上闻,得旨俱罢,民以为快,作“感恩斋”以报之。
汀、赣壮丁往来潮、惠、循、梅境,以贩鬻为事。绍定间,缘征榷④激变,合江闽兵乃克靖乱。朝旨免榷四州盐,职此之由。继又榷之,悍民遂朋挻为盗,阊又奏罢之。又奏选廉恕以宣德意;斥贪缪以幸天下。凡所奏请,无非为国根本虑。迁右正言,首陈听言、容言之道以广上心。又言:“士大夫奔竞成习,狂躁成性,营求荐引,直欲一蹴而就班行。至于宽纵盗贼,残暴善良,忍使盗贼感恩而民负怨!是忍于负国负民,而不忍负盗贼。”
时禁廷臣预知边事。阊乃言:“臣居言路,天下事皆当预闻,况边廷之大者哉!”于是兵粮实数,皆关白谏院。阊自官台谏,悉心忧国,形神日耗,循至病革,所言皆军国大事,不及其私。卒年六十六。
阊素清洁,家无余财,属纩⑤之日,几无以敛。上嗟悼之,赠恤特厚。广州人德之,以阊与菊坡、文溪合祠。久废,今列于“仰高祠”。
(
节选自《
郭阊传》)
【注】①计偕:举人赴京会试。②褒然:杰出。③乾、淳: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间。④榷:税,征税。⑤属纩:古代的一种丧仪,文中指临终。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A.治《书》
治:研究
B.擢知高要县
知:管理,在此指做知县
C.本与商舟为市
市:市场
D.作“感恩斋”以报之
作:创作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民甚苦之
王见之,曰:“牛何之?”
B.价多而盐少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C.以贩鬻为事
以吾一日长乎尔
D.合江闽兵乃克靖乱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论莫不快焉
公众们没有不觉得(他反击速度)快的
B.吏缘为奸
官吏借机为非作歹
C.职此之由
大概就是这个缘故
D.循至病革
直至病情危急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阊年少时就颇有才名,因会试的文章异常出色而被举荐进入仕途。
B.郭阊官职调动频繁,是他屡屡弹劾抨击权贵而遭到同僚嫉恨的缘故。
C.郭阊上奏广州设置买银场征税一事,最终朝廷降旨废除了这一赋税。
D.郭阊去世后无钱入殓,广州的百姓只好将他和菊坡、文溪合祠祭祀。
10.文中说郭阊“有政声”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1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①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宪问》
②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
③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八佾》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民到于今受其赐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B.微管仲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吾其被发左衽矣
其皆出于此乎
D.焉得俭
且焉置土石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3)依据材料,谈谈孔子对管仲的评价。(4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
沁园春·雁高启【1】
木落时来,花发时归,年又一年。记南楼望信,夕阳帘外,西窗惊梦,夜雨灯前。写月书斜,战霜阵整,横破潇湘万里天。风吹断,见两三低去,似落筝弦。
相呼共宿寒烟。想只在、芦花浅水边。恨呜呜戍角,忽催飞起,悠悠渔火,长照悲眠。陇塞间关,江湖冷落,莫恋遗粮犹在田。须高举,教弋人【2】空慕,云海茫然。
注释:【1】高启:元末明初诗人。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作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后来高启受诛连被杀。此词作于高启辞官归田之后。【2】弋人:用箭射鸟的人。
12.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起句点题,描写雁群遵守节候时令,随着季节更替而往返迁徙,这种情景由来已久。
B.上片中的“记”字有领起作用,唤起词人对盼信的回忆,从不同角度着力渲染份信之切。
C.“风吹断”三字,使词意顿转,写出了雁阵突然遭受猛烈的北风袭击,阵容零乱的情状。
D.下片首句紧承上文,以离队雁四处漂流,居无定处的落拓苦况自喻,暗表怀乡思亲之情。
13.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写月书斜”即“月斜书写”的倒装,“战霜阵整”写出了雁阵的排列有序,矫健有力。
B.“横破”句只用一个“破”字,就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飞雁翱翔天宇,穿云破雾的雄姿。
C.全同由行雁“断”,再到落雁“宿”,又到宿雁惊飞,直至死去,层层跌宕,令人哀痛。
D.本词构思奇特,先写雁的特性,后由已出发,托意高远,委婉曲折,具有含蓄蕴藉之美。
14.本词“借物以寓性情”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15.在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共8分)
(1)《蜀相》中的“
,
”和《书愤》中的“
,
”均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借日月之光作比,用“
,
”礼赞屈原的高洁志向和非凡人格。
(3)《陈情表》中,李密忆当年,用“
,
”表达孤弱无助、形单影只之苦。
四、本大题共4小晚上再,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题。
尖尖小荷上的那一只蜻蜓①深邃无边的江南是一口古井。薄雾如雨,村庄如幕。郁湿的空气舔舐着新秧的秀发,绿焰轰响,它们灼热的呼啸一直卷向南宋。一个独自行走的诗人,他扛着小楷,手摘着鲜嫩的词句,装入他的诗箧。
②诗眼是湴(bàn)塘。诗眼是湴塘的一口塘。诗眼是江西吉水湴塘的一口塘。诗眼是湴塘一口塘里的小荷,是小荷上的一只蜻蜓。
③他从湴塘出发,他回到湴塘,遭遇了一塘荷,一只蜓。他从湴塘出发时是二十八岁(中进士),他走回湴塘时是六十六岁。他叫杨万里。
④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肥美的雨珠把一支支荷伞擦亮,雨雾沆瀣,撕扯苍老的烟云。一只蜻蜓,穿越时空的长廊,它蹁跹于某个端午过后的夏日,被一阵轻风招落于南宋的一株尖荷。这位杨姓乡党蹑手蹑足,惊动了塘畔蛙、袖边雾。大地的神灵屏息于他带着童真的凝视,他把一枝荷、一只蜓,拓染在时间的宣纸上。他用诚心拨开了诗心,用诗心点亮了童心,水泽里盛开的莲花落在他的手心。从此,莲花不再败谢,霓裳袅娜的蜻蜓,隔着千年窥望着我们,像神秘而美丽的花妖。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⑤杨万里在他六十六岁这一年,深谋远虑,作好了回乡的打算。首先,他上书谏阻江南郡行使铁钱会子,不奉诏,因此得罪朝廷,授官不任,以生病为借口,自动免职。回到湴塘的十几年间,朝廷还多次进封,招其入仕,杨万里已入暮年,坚辞不就,铁心归隐。“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自东晋以后,陶翁的弟子们一旦入仕,便会患上归隐病,这“病”在乡村出身的知识分子中间极易传染。
⑥回到湴塘的杨万里,真正过上了两袖清风、漱石枕流、养音九皋、戢鳞潜翼的生活。他在自己的故居开辟东园,凿小池,育花圃。“东园新开九径,江梅、海棠、桃、李、橘、杏、红梅、碧桃、芙蓉九种花木,各植一径,命曰三三径。”并为此写了《三三径》:“三径初开自蒋卿,再开三径是渊明。诚斋奄有三三径,一径花开一径行。”说去说来,杨万里是陶翁的铁粉,是陶渊明为中国文人划出的归隐路线上的追随者、朝圣者。
⑦杨万里暮年回家后,仍被陆游推举为南宋诗坛盟主,坐诗坛的第一把交椅,但他婉言谢绝。他本属乡野,是日月山川的自然诗者,是风雨雷电的混音歌手,只为被南宋朝廷的尘烟挤兑,乐返家乡南溪,得一自在身,在不在“坛”,做不做“主”,又有多大关系?回到儿时的家园,藏在万顷炊烟、千亩荷塘、荇藻清流、莲香蒲摇中的村庄——湴塘,这个寂寥之地便成为南宋最巍峨的诗歌神殿。
⑧他将麦浪谷垛、霜橘雪梅、夜雨檐滴、秋风孤桐、幽径篱花、远岫碧烟一一抢收并供奉于诗歌的神龛,就像把野草插进宝瓶。他遍摘芰荷,啖尽莲蓬,他与黄昏的水波相约,与野亭的农夫品茶。吟落夕阳,独理雪衣。两脚新泥,半襟乡风,三更残月,万古初心。何其淡哉!何其快哉!何其美哉!
⑨杨万里被称为“一代诗宗”,在当时,他一个人创造的诗歌流派“诚斋体”已名满天下,但他过的是莳花弄草、散发扁舟的生活。“坐忘日月三杯酒,卧护江湖一钓船。”哪有什么宝谟阁直学士、庐陵郡开国侯的痕迹和威仪?后人的评价直冲云霄,与他的活法了无关系。诗坛有一些明白人,称他的“诚斋诗”是一种活法,亦叫“活法诗”。活法入荒野,则诗歌野性未泯;活法鲜灵活泼,诗就鲜灵活泼;活法自然幽趣,诗便自然幽趣。
⑩这种诗歌还有很多,读来太上头了,一个江南村庄活蹦乱跳的日常生活,恍如昨日,俨如今日,千年过后,依然氤氲着阳光下雨水蒸腾的温润气息。
⑪仔细揣摩杨万里的运思方式,是见景入诗,直率有趣。不去捻断数茎须,搜尽枯肠肚。词在意后,词也在意先,性灵开路,直捣诗境。因景成句,因情逮意,童心盎然,天真未凿,无拘无束,妙趣横生。
⑫吉水本土学者杨巴金在校注《小池》这首诗时说,湴塘村南面有南溪,村庄与南溪之间原有二十多口水塘。自古以来,溪边、塘里处处种有莲藕,荷叶四处可见。据湴塘村老人口口相传,“父子侯第”(杨万里故居)西南五十米处的小水塘,即是《小池》的原创地。
⑬多大年纪所写,在哪儿写就,这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只落于荷尖上的蜻蜓能点亮一千个夏天,这只有杨万里能够做到。而在当时,江西吉安府那个偏僻的乡村,一只蜻蜓扇动着小翅,引发了南宋文坛的飓风。诚斋体直指那些因袭成风、窠臼不脱的陈词滥调,否定了佶屈聱牙、滞涩生硬的流行诗体,开了南宋新的诗风,影响了后世的众多诗人。
⑭杨万里还有不少类似的描写荷塘小景的诗,同为神品:“池小泉多强欲留,留他不住恣他流。荷盘不放荷尖出,穿破盘来却又休。”小景入诗在杨万里这儿真是灵性迸泻,妙趣天成。他爱荷爱到了什么地步?在他的《诚斋诗集》中,他为荷花作诗192首,可见他对荷花的情有独钟。
⑮我站在湴塘的小池畔,这里莲荷满塘,逞妍斗色。我在荷浪上痴痴地寻觅着蜻蜓,终于看见了一只赤蜻,它旋飞在水面,没有停下。这是南宋的那只蜻蜓吗?它要展翼何方?杨万里看到的就是这一只吗?这江南荷塘水面上无数复眼帛翅的小精灵,不管哪一只,都是美的,落在哪里都美。它们落在湴塘的小池里,美了一千年,还将美一千年、一万年。
(取材于陈应松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病”在乡村出身的知识分子中间极易传染
传染:传播,扩散
B.是陶渊明为中国文人划出的归隐路线上的追随者、朝圣者
朝圣:崇拜
C.只为被南宋朝廷的尘烟挤兑
挤兑:挖苦,讽刺
D.这种诗歌还有很多,读来太上头了
上头:受感染,有共鸣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围绕“诗眼”组句,通过定语的变化,逐渐缩小范围,既强调了叙述的重点内容,又增强了文采。
B.第12段探究《小池》的原创地,看似赘余,实则不然,作者借此照应前文内容,也为下文抒情埋下伏笔。
C.结尾段三个问句连用,虚实结合,抒写作者心中的疑虑,又借尾句直接表达对杨万里的讴歌、膜拜之情。
D.文章多用第三人称叙述杨万里在湴塘的生活与创作,真实客观,具有说服力,同时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18.第8段语言具有鲜明特色,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6分)
19.本文题目“尖尖小荷上的那一只蜻蜓”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20、语言基础运用(共6分)
①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②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③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④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⑤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⑥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受
,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⑦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隔膜,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⑧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⑨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可以传递到今天,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启发我们品味人生更细致地意义和美感。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③④句中的句号都应放在引号内。
B.⑤句中“但是”应该改为“不过”。
C.⑥句中的“思考和感受”应改为“感受和思考”。
D.⑦句中的“隔膜”应改为“距离”。
(2)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3分)
21.微有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在人们的印象里,学校的校名多由名家书写。本学期,你所在的“平谷区近光中学”将开展“我的校名我书写”活动,把校名的“题字权”交给学生。
①请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这一活动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②如果由你书写校名,在楷书、行书、隶书、篆书四种字体中,你会选用哪一种,请说明理由。要求:理由充分,条理清晰。
③请以“近光,追光,成光”为主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22.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浙江大学邱纪琛博士在摄影时发现,意外捕捉到的景色,常会暗合某句古诗词中描绘的意境。于是,他就尝试借拍照来还原古诗词中的美景,用照片和诗句的融合,来唤醒人们脑海中关于古诗词的美好记忆。这一举动,引发热议。
网友甲:用相机与古人“同频”,用美照“复刻”古诗意境,这种“美”也再次感动了我。
网友乙:捕捉到“这一个”瞬间,要有耐心,捕捉到“那么多”瞬间,更要有恒心。
网友丙:我也要晒图,用同样的方式解读古诗词。
网友丁:让古诗词中的美景“亮”起来,照片化解读未必就是最好的方式。
网友们的热议,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②影视中的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个画面上,人们称之为“定格”。被定格的瞬间是不平凡的:挚爱之人的音容笑貌,令人留恋的美好图景,难以忘怀的风雨彩虹,耐人回味的岁月留痕……时时浮现在每个人心头的瞬间,都会有一段故事。
请以“定格”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参考答案1.B2.D3.C4.C5.①使用之变;②从个人收纳到官府存放;③形制之变;④从方形为主到圆形为主。6.C7.B8.A9.C10.①奏请停止广州买银场征税和盐司科配民户盐事,为民除害,百姓作“感恩斋”回报。②奏请罢免汀、赣等地壮丁往来潮、惠等地的盐榷,平息盗贼。③任职谏官时,关心国事,进谏内容皆为军国大事。(学生答案:(1)做监察御史期间,不畏权贵,敢于弹劾揭发奸邪,公众称快;(2)做地方官时,多次为民请命,免除害民租税,百姓感恩;(3)作谏官时悉心忧国,多次谏言皇帝;(4)郭阊为官清廉,死后百姓感激祭祀)【参考译文】郭阊字开先,是广东番禺人。研究《尚书》,三次受推举赴京会试,卓尔不群为举子之首。柳南卢方春主持科举考试,看到他的文章,大为惊异,以为乾道、淳熙之后重看到这样的文章。考中淳祐甲辰年进上,调任真阳县尉,又调郁林学官,提拔为高要知县,政治声誉很好。任职期满,授官梅州签判,改平江知府。不久选拔为监察御史,凡是他知道的,没有不说出来的,督察检举奸诈邪恶的人事,不回避权贵。只要他有所弹劾抨击,公众的评论没有不一致称快的。当初,广州设置买银场,本是用来给商船做买卖的,后来就因此而征税。时日一久,弊端滋生,官吏借机为非作歹,竟向百姓征收赋税,百姓非常痛苦于征税。此外,掌管盐务的官署将盐税分配到民家,价格高而盐不足,深山穷谷的百姓受害的不少。这两件事都是百姓受害最深的。郭阊逐条上奏呈报朝廷,得到圣旨都免除了,百姓十分高兴,建“感恩斋”来报答他。汀、赣二州的青壮年男子往来于潮州、惠州、循州、梅州境内,以贩卖为业。绍定年间,因征税激起动乱,会集江闽士兵才攻克平定动乱。朝廷命令免征四州盐税,大概就是这个缘故。继而又开始征收盐税,强悍的百姓于是相互一起成为盗贼,郭阊又上奏朝廷免除了征税。又进言选用廉洁宽厚的官员,来宜扬皇帝布施恩德的心意;斥退贪婪悖谬的官吏,以造福于天下百姓。凡是他所上奏请求的,无不是为国家的根本考虑。升迁右正言,首先陈述应该听取臣民意见、容许臣民进言的道理,以扩大圣明的心。又说:“士大夫为名利奔走争竞成为习惯,浮躁轻率成为本性,多方谋求推荐引进,指望一下子就升至朝廷高官。至于宽容放纵盗贼,残害暴虐良民,忍心使盗贼感怀恩德,任由小民怀抱怨恨!这是忍心对不起国家对不起民众,而不忍心对不起盗贼。”当时禁止朝臣参与、知晓边境上的战事或争端。郭阊于是上言:“我身为谏官的责任,天下事都应参与其中并得知内情,何况是重大的边疆之事呢!”由此兵粮实数,都须告知谏院。郭阊自从官任台谏以来,全心全意为国事忧劳,形骸精神日益损耗,直至病情危急。所说都是军国大事,不涉及私人私事。卒年六十六岁。郭阊一向为官清廉,家中没有富余的财物,去世之后,几至无法入殓。皇帝嗟伤哀悼,赠送财物尤为丰厚。广东人感激他,将他和菊坡、文溪合祠祭祀。祠宇废弃已久,现供奉于“仰高祠”内。
11.(1)C(2)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得到匡正,百姓到如今还受到他的恩赐。(3)孔子一方面肯定管仲的功绩,认为他辅佐桓公称霸诸侯,使百姓受益,避免了夷狄的侵扰;另一方面认为管仲器量狭小,生活不节俭。学生答案:(1)D(2)哪里像普通百姓那样,为了守小信而自杀在沟渠里却没有人知道呢?(3)①管仲有大仁,他帮助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社会安定,泽及百姓和后人;②管仲气量狭小,不节俭;③孔子评价管仲,既符合辩证法、两点论,能客观、全面、公正评价,又符合重点论,认识到管仲的社会贡献。12.D13.C14.本词借雁的迁徙、遭遇等,表达作者的人生感慨。上片写雁按时迁徙,传递书信,却遭风断,暗示作者在元末明初的动荡局势下,虽有志向却难以实现。下片写雁受戍角、渔火惊扰,借雁“莫恋遗粮”"须高举",表达自己辞官归田后,不贪恋名利,远离危险的心境。(学生答案:此词托物言志、以雁喻人:①以大雁迁徙暗喻人生羁旅漂泊之苦。②以大雁夜宿被戍角和渔火惊眠,表现时局动荡,处境艰难。③以大雁高飞云海,表达远离政治迫害、追求自由与安全的愿望)15.(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3)茕茕孑立,形影相吊。16.C17.C18.①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乡村花卉景观合同样本
- 2024年网络规划设计师的学习要点试题及答案
- 冷库蔬菜收购合同标准文本
- 农村拆房屋协议合同样本
- 2024年架构设计师职业路径研究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图书管理员考试掌握复习要领试题及答案
- 农机收割合同样本
- 出售火锅配料合同范例
- 会计用工合同样本
- 农村水田征地合同样本
- Unit5Amazing nature 说课稿(6课时) -2024-2025学年外研版(2024)英语七年级下册
- GB/T 44927-2024知识管理体系要求
- 2025年江苏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招考聘用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湖北省武汉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元月调考英语试题(含答案无听力音频有听力原文)
- 大象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
- 2025年重庆出版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职业技术学院《直播电商运营主持》课程标准
- iso28000-2022供应链安全管理手册程序文件表单一整套
- 医院肾脏病健康宣教
- 【MOOC】化工安全(下)-华东理工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MOOC】电动力学-同济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