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盐山中学2025届高三一模语文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同是门前一条河(节选)刘澍德散会了,苏震九急匆匆向家里走。他步迈得大,手甩得高,到了门口,腾地跳进堂屋,脚步还没放稳,就大喊一声:“奶奶!”奶奶霍地全身一哆嗦,就像凭空听见一声炸雷那样。她正蹲在灶台角落里,闭起眼睛等候着水涨饭熟。她睁开老眼,知道什么事也没发生,就说:“你这造孽的小子!看,奶奶的魂险些让你吓走啦!”她做出生气的样子,眼睛怒视着震九。骂完了,不由呵呵地笑起来。孙子像打架得胜的小公鸡,插着两条胳膊,眼睛闪光,精神抖擞地站在面前:“奶奶,我们要在门前给你造出一条河!”“嗯,又来哄人啦,哄人啦!挖河?在山半腰?好简单!”奶奶闭上眼,连连摇头。“不消一个月,你出门看看,一条比你念叨的那条还要大的河,就要在你面前淌过去!”奶奶六十八岁了。她耳不聋,眼不花,牙齿一个也没落,除了鬓角抹起一点白霜,脸上多起几条寿纹以外,时间对她似乎并没产生什么影响。听见孙子把修河说得这么神气活现、轻而易举,她很麻利地站起来,指着孙子说:“你们如果造出一条河,奶奶饭不吃,一口气把它喝干!”“奶奶啊,宁吃过头饭,莫说过头话。人家要泡七八千亩田啦!喝干!喝干倒不用,只希望你老人家不要再想念那个老家就行啦!”震九喜欢新村,他跟许多青年人一样,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喜悦和信心,勇敢地去迎接,勇敢地去创造。为了修水库,让他搬到露天去住都行,何况新居又是这样好呢!新盖的北房,楼上楼下,都是红松到顶,比起下营的老屋好多了。拿外景来说,屋后靠着山,门前有远山,四周围豁豁亮亮,不像老家那样,山像影壁似的横在屋前,走出大门害怕碰到鼻子。可是尽管你说好,奶奶硬是要挑眼,因为门前缺少那条河。奶奶挑眼并不错,这个小坝子,地势很高,种田靠天雨,栽菜靠井水。奶奶从记事直到六十八岁,全是活在河边上。修水库迁移,她不埋怨,因为那是为了大家好。但是选了这样的地方建新村,她可大有意见。她是个讲究实际的人,如果对于生产和生活全不方便,凭你环境再好,住宅再考究,她也不会高兴的。但是,她的不满,一直闷在心里。可有时候,媳妇孙子不在家,自己到井上来打水时,就忍不住发火了。“山上无树不算山,家边无水不算家!”她更觉得老家好,更加想念那条小河了。吃过早饭,奶奶正在收拾屋子,忽然听见外面人喊马叫牛哞哞,声势比赶州街还热闹几倍。出门一看,原来是开沟修河的大军来到了。全社的男女老少,流水一般朝着新村汇来。人马到齐之后,分成两个大队:一队劈山,一队挖河。一声炮响,全体开工。小坝子里立刻沸腾了:人声、车声、挖土声、打钻声、伐木声,混成一片。奶奶教眼前发生的事情弄得眼花缭乱,一直站在那里发愣。第二天,天一亮就吃了早饭。在做饭时,奶奶一顿煮了一天的饭,今日,她要参加挖河,才故意这样干的。看见奶奶要出工,儿子劝,媳妇也劝,奶奶无论如何也不放下锄头。她说,她一定要和大家一同挖好这条河。看见奶奶来到了工地,所有的男女老少,都向她表示欢迎。大家像早已熟识似的,问她迁到新村以后的生活情况。好说好笑的郭老奶也来向她逗笑说:“挖出这条河,就不消再回下营去看了。”奶奶虽然劳动了一辈子,但在这样的大场合,同这么多人一起干这样一件大事情,还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奶奶虽然年近七十,干活的劲头并不比小辈人差。人家挖几方,她也挖几方。这倒不是为了挣工分,而是怕给下营人丢脸。她一边挖土,一边拿眼睛瞄着河道的来龙去脉,估量河水是不是绕到新村的门前。开沟和造河的工程,按原定日期完成了。直到放水那天,奶奶才知道,开出来的河水,是从水库来的,现在门前这条河,还是从前门前那条河,它像个老朋友,不辞翻山越岭、道路崎岖的辛苦,又来和真心热爱它的人们相会了。从放水起,奶奶在门前一直站到现在。水在奔流,人在欢呼,她乐得心都哆嗦起来了。哪个自然观赏家能够像她这么真诚,这么专注,对于面前景物这样倾心的爱呐!有了这条大沟和这条河水,新村这个坝子,好像忽然亮起来了,美起来了,显得更有生气了。“人呐,真真是了不起啊!”她大声对自己说着,“只要劲头一来,捋捋袖子伸出手,山也可以移动,水也可以搬家……同是门前一条河,可是这条草河,比从前下营的那一条,大不相同了。”她走下河坎,蹲下身子,从河里捧起一捧水,低头尝一下,清清的水又凉又甜——是草河里的水啊!水从手指缝一下便漏完了。她重新又捧了一捧,低下头去,一口气把它喝完。她觉得遍体清凉,好像又年轻了。小河汹汹涌涌地向北面流去,唱着歌子奔入烟波浩荡的长湖。(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你们如果造出一条河,奶奶饭不吃,一口气把它喝干”,展现了奶奶对孙子经常哄骗自己的不满和对修河一事的质疑。B.无论是对于新村的面貌还是即将开始的修河一事,苏震九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展现了青年一代积极投身新生活的风貌。C.新村虽然居住环境、住宅都很好,但奶奶认为生产和生活方面却没有老家方便,所以搬入新村后一直闷闷不乐。D.奶奶看见男女老少一同开沟修河的场景,不禁受到感染,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修河队伍中来,可见她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她耳不聋,眼不花,牙齿一个也没落……”,小说中对奶奶身体状况的描写,为后文她和年轻人一样投入到修河劳动中作了铺垫。B.“人声、车声、挖土声、打钻声、伐木声,混成一片”用声音的混杂交汇简洁生动地展现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C.小说借助奶奶的独白来展现其思想的转变,有大功告成的兴奋、得偿所愿的幸福,也有对民众力量的赞叹。D.小说结尾写奶奶品尝又凉又甜的河水时,写到“一口气把它喝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奶奶对新河建成的激动心情。3.小说中的两处画线句运用了细节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小说以“同是门前一条河”为题,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意义非同一般,关键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的解读来自学术界,视角总体上也离不开三个维度,即力量之变、时局之变以及中国的定位。人类社会任何一次称得上“大变局”的历史现象,几乎都发端于物资力量对比的变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即是生产力革命。某种程度上说,谁主导了世界生产力,谁就能推动力量之变。进入21世纪后,力量的平衡在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发生了明显变化。世界首次面临“力量中心”从西方国家向非西方国家转移。在这轮“力量之变”中,最突出的变量是中国因素。尽管如此,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即将结束时,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东西方的力量天平并没有完全改变,充其量只能说在逼近力量均衡的临界点。时局之变是事实,但如何变还未可知。用某些学者的话说,如今的世界秩序正在进入“无人区”。一方面,西方主导世界秩序的能力出现式微,但意愿却一点都没有降低;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参与国际治理的意愿在增强,但却在能力上还没有达到与西方势均力敌的程度。随着东西方力量的天平进一步向非西方倾斜,“问题”只会变得越来越尖锐。按常理说,西方只有通过改革,在现有体系中更多地吸纳非西方国家的诉求,才可能维持世界秩序的平稳运行。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方更倾向于循着历史的惯性,凭借历史积累的优势,延续西方的主导地位。换句话说,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世界,对时局之变的回应,远不如历史上它们“创造”世界秩序时那样包容和理性。而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不会坐等“被塑造”。世界秩序进入“无人区”,也意味着时局之变中蕴藏着巨大的风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来说,中国如何定位都尤为关键。从中国自身角度看,如何在大变局中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的风险,是中国不得不面临的核心问题。从世界角度看,大变局中最大的变量就是中国,没有之一。用已故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话说,中国是“史上最大规模的参与者”。这样量级的参与者,处于大变局中的世界无法忽视其存在和诉求。中国如何定位自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同时也会影响未来世界秩序演变的结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定位不会是静态的,而是一个中国与世界关系演化的过程。这个演化过程对中国来说,具体而言就是如何看待机遇与挑战的问题。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高度重叠,中国的机遇挑战并存,重要的是要“化危为机”,让中国赢得更好的发展。某种程度上说,把中国的定位认知为一个演化的过程,本身就超越了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权力竞争的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天然带有的开放、理性与包容因素,是对目前西方政治中“非理性”现象的正面回应。(摘编自雷墨《何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材料二:日前,美国百名中国通学者与美国退役军官、情报人员相继发表联名公开信。前者指出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反对遏制中国;后者认为中国是威胁,鼓励美国政府坚持对抗中国。观点截然相反的两封信恰恰反映了世界面临大变局时对中国角色投注的特别关切。北京观察家认为,作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承压受力面相对较大的国家,中国如何应变、特别是如何不变,是考察其在世界变局中作用的重要指标。在世界乱局变局仍在持续、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在蔓延的背景下,中国坚持“和”“合”理念,一方面向世界表明,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全球共同开放的推动者,将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机遇,释放更大红利;另一方面,通过倡导多边主义、维护共同安全、力促合作共赢、推动开放包容、秉持公平正义,为世界稳定增添了新信心,为国际合作开辟了新前景。(摘编自朱方芳《“百年大变局”下中国的应变与不变》)材料三: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做“国际社会的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做架桥者而不是挖沟者”。这既是中国的“知”,更是中国的“行”。向内看,应对大变局,关键要办好自己的事。面对世界经济的“微妙时刻”,中国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握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现代治理能力。向外看,在全球化遭遇逆风之际,中国开启新一轮对外开放,积极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面对气候变化严峻挑战,中国始终坚守可持续发展承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亚投行、丝路基金、进博会、世园会、文明对话……从思想理念,到机制建构,再到务实合作,中国方案、中国作为,契合新世纪的全球需要,正在凝聚起越来越多国际新共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网越织越牢固,国际“朋友圈”越建越红火,聚集的“人气”越来越旺。(摘编自新华网《在世界大变局中奋进新时代》)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对材料一提到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新概念,只有从力量、时局及定位的角度去解读才全面。B.因为中国是大变局中最大的变量,所以如何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风险是中国面临的核心问题。C.材料二中指出,美国学者发表公开信,认为中国是美国的威胁,美国政府应该坚持与中国进行对抗。D.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丝路基金等具体实践,是对材料二中“和”“合”理念生动诠释。6.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美国内部对中国的态度呈现矛盾状态,这从侧面证明了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受到了世界的关注。B.“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天然带有的开放、理性与包容因素,体现了中国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C.近年中美两国贸易战的频繁爆发,体现了东方不愿坐等“被塑造”和西方想“延续主导地位”之间的矛盾。D.在未来世界秩序演变的过程中,中国要正确定位机遇与挑战,在“变”中“化危为机”,以赢得更好发展。7.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早在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占比已为16%,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工业制造品世界占比增加到40%。B.欧洲国家正在联合行动,寻求破局,酝酿制定产业战略,避免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电池等新兴技术领域掉队。C.已与中国签署合作文件的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中,西方发达国家和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赫然在列。D.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大潮中,中国逐步实现弯道超车,推动高质量发展进入新天地。8.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9.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应如何定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节选自苏轼《赤壁赋》)文本二: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扣舷而歌之②蟹六跪而二螯B.①倚歌而和之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①今张君不以谪为患②挟飞仙以遨游D.①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②徘徊于斗牛之间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匏樽以相属属:嘱托B.破荆州,下江陵下:攻占C.孙仲谋之所睥睨睥睨:斜视,傲视D.乌睹其为快也哉!乌:哪里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B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C.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D.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美人,古代诗歌中的常用意象,从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起源,可表示文人对理想的追求。B.江陵,古代地名,与现代地名不同。文中所说“破荆州,下江陵”即为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胜利场景。C.“记”是一种散文体裁,可以记人写事,也可以抒情议论,还可以写景状物。《小石潭记》属于这一类。D.苏辙,苏轼胞弟。苏家“一门三杰”,其父苏洵与他们并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六国论》为其所著。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行文,借客人之口,抚今追昔,反面引出作者的观点。一方面借景抒情,一方面抒发人生感叹。B.文本一描写曹操南下攻破荆州,舳舻千里,旌旗蔽日,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旨在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C.文本二围绕“快哉”二字行文,作者借赞赏友人张君不因贬谪失意来表达自己不因物伤性,无往而不快人生态度。D.文本二从江流胜景写起,凭吊古赤壁战场的英雄人物,气魄雄浑、大开大阖。与苏轼的《赤壁赋》有异曲同工之妙。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2)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1分。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登泰山张养浩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注】洪崖;古仙人名,传说尧帝时已三千岁。笙鹤;仙乐声。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到了登山过程,作者伴着和风,轻云登到岱顶,站在泰山极顶纵览壮丽的景观,“此观”就是颔联中描写到的泰山景色。B.李贺曾在(梦天》中写到;“遥望齐州九点烟。”作者化用此诗句,用“万古齐州烟九点”一句描绘出泰山烟云缭绕中群峰耸峙景象。C.作者观赏到太阳从云海中涌出的壮观美景。“五更沧海日三竿”一句写泰山日出,“沧海”指云海,刚刚五更,云海之上日已三竿。D.尾联写作者笑拍洪崖仙人咏唱登临泰山的诗作,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泰山共鸣。作者运用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17.作者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作者任凭一叶扁舟随意漂荡,在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之景。(2)《赤壁赋》中写曹操破荆州后率领军队沿江而下的盛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登泰山记》中作者正面描写日出盛景的语句是:“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或曰,此东海也。”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皮影艺术地域性特征十分鲜明,以陕西为代表的中国西北部地区传统皮影,人物造型精细秀丽,而以河北为代表的中国东北部地区的传统皮影,人物造型淳朴、粗犷而不失。灵宝道情皮影则,在汲取各地传统皮影艺术精华的同时,又突出地方特色。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的原因,灵宝道情皮影和许多濒临失传的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在今天已显落寞:艺人们逐渐衰老,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无论从艺人数量上,还是从演出场次上,都无法与兴旺时期。为了保护和继承灵宝民间艺术,灵宝市文化局精心将道情皮影的渊源、变迁、艺人现状等情况制成了光碟,并准备向国家申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争取专项资金扶持。“掌中千秋史,驱使百万兵。”斑驳的木架、雪白的幕布、恍惚而温暖的灯影、慷慨激越的锣鼓、的皮影……仿佛是遗落在人间的童话,这一方小小的舞台,承载了一代代皮影艺人的理想,也曾无数次震撼人们的心灵。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典雅和而不同等量齐观惟妙惟肖B.典雅兼收并蓄相提并论栩栩如生C.雅致和而不同相提并论栩栩如生D.雅致兼收并蓄等量齐观惟妙惟肖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受到现代文化冲击的原因,灵宝道情皮影和其他许多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一样,在今天已显落寞B.受到现代文化冲击原因,灵宝道情皮影和许多濒临失传的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在今天已显落寞C.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灵宝道情皮影和其他许多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一样,在今天已显落寞D.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灵宝道情皮影和许多濒临失传的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在今天已显落寞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同朋友多萨的对话中,加西亚·马尔克斯指出,孤独是种“人人都会遇到的问题”。的确,孤独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害怕孤独,有人享受孤独。因为每个人的人生境遇不同,经历不同,所以孤独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的生命体验。关于孤独的人生体验,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盐山中学2025届高三一模语文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同是门前一条河(节选)刘澍德散会了,苏震九急匆匆向家里走。他步迈得大,手甩得高,到了门口,腾地跳进堂屋,脚步还没放稳,就大喊一声:“奶奶!”奶奶霍地全身一哆嗦,就像凭空听见一声炸雷那样。她正蹲在灶台角落里,闭起眼睛等候着水涨饭熟。她睁开老眼,知道什么事也没发生,就说:“你这造孽的小子!看,奶奶的魂险些让你吓走啦!”她做出生气的样子,眼睛怒视着震九。骂完了,不由呵呵地笑起来。孙子像打架得胜的小公鸡,插着两条胳膊,眼睛闪光,精神抖擞地站在面前:“奶奶,我们要在门前给你造出一条河!”“嗯,又来哄人啦,哄人啦!挖河?在山半腰?好简单!”奶奶闭上眼,连连摇头。“不消一个月,你出门看看,一条比你念叨的那条还要大的河,就要在你面前淌过去!”奶奶六十八岁了。她耳不聋,眼不花,牙齿一个也没落,除了鬓角抹起一点白霜,脸上多起几条寿纹以外,时间对她似乎并没产生什么影响。听见孙子把修河说得这么神气活现、轻而易举,她很麻利地站起来,指着孙子说:“你们如果造出一条河,奶奶饭不吃,一口气把它喝干!”“奶奶啊,宁吃过头饭,莫说过头话。人家要泡七八千亩田啦!喝干!喝干倒不用,只希望你老人家不要再想念那个老家就行啦!”震九喜欢新村,他跟许多青年人一样,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喜悦和信心,勇敢地去迎接,勇敢地去创造。为了修水库,让他搬到露天去住都行,何况新居又是这样好呢!新盖的北房,楼上楼下,都是红松到顶,比起下营的老屋好多了。拿外景来说,屋后靠着山,门前有远山,四周围豁豁亮亮,不像老家那样,山像影壁似的横在屋前,走出大门害怕碰到鼻子。可是尽管你说好,奶奶硬是要挑眼,因为门前缺少那条河。奶奶挑眼并不错,这个小坝子,地势很高,种田靠天雨,栽菜靠井水。奶奶从记事直到六十八岁,全是活在河边上。修水库迁移,她不埋怨,因为那是为了大家好。但是选了这样的地方建新村,她可大有意见。她是个讲究实际的人,如果对于生产和生活全不方便,凭你环境再好,住宅再考究,她也不会高兴的。但是,她的不满,一直闷在心里。可有时候,媳妇孙子不在家,自己到井上来打水时,就忍不住发火了。“山上无树不算山,家边无水不算家!”她更觉得老家好,更加想念那条小河了。吃过早饭,奶奶正在收拾屋子,忽然听见外面人喊马叫牛哞哞,声势比赶州街还热闹几倍。出门一看,原来是开沟修河的大军来到了。全社的男女老少,流水一般朝着新村汇来。人马到齐之后,分成两个大队:一队劈山,一队挖河。一声炮响,全体开工。小坝子里立刻沸腾了:人声、车声、挖土声、打钻声、伐木声,混成一片。奶奶教眼前发生的事情弄得眼花缭乱,一直站在那里发愣。第二天,天一亮就吃了早饭。在做饭时,奶奶一顿煮了一天的饭,今日,她要参加挖河,才故意这样干的。看见奶奶要出工,儿子劝,媳妇也劝,奶奶无论如何也不放下锄头。她说,她一定要和大家一同挖好这条河。看见奶奶来到了工地,所有的男女老少,都向她表示欢迎。大家像早已熟识似的,问她迁到新村以后的生活情况。好说好笑的郭老奶也来向她逗笑说:“挖出这条河,就不消再回下营去看了。”奶奶虽然劳动了一辈子,但在这样的大场合,同这么多人一起干这样一件大事情,还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奶奶虽然年近七十,干活的劲头并不比小辈人差。人家挖几方,她也挖几方。这倒不是为了挣工分,而是怕给下营人丢脸。她一边挖土,一边拿眼睛瞄着河道的来龙去脉,估量河水是不是绕到新村的门前。开沟和造河的工程,按原定日期完成了。直到放水那天,奶奶才知道,开出来的河水,是从水库来的,现在门前这条河,还是从前门前那条河,它像个老朋友,不辞翻山越岭、道路崎岖的辛苦,又来和真心热爱它的人们相会了。从放水起,奶奶在门前一直站到现在。水在奔流,人在欢呼,她乐得心都哆嗦起来了。哪个自然观赏家能够像她这么真诚,这么专注,对于面前景物这样倾心的爱呐!有了这条大沟和这条河水,新村这个坝子,好像忽然亮起来了,美起来了,显得更有生气了。“人呐,真真是了不起啊!”她大声对自己说着,“只要劲头一来,捋捋袖子伸出手,山也可以移动,水也可以搬家……同是门前一条河,可是这条草河,比从前下营的那一条,大不相同了。”她走下河坎,蹲下身子,从河里捧起一捧水,低头尝一下,清清的水又凉又甜——是草河里的水啊!水从手指缝一下便漏完了。她重新又捧了一捧,低下头去,一口气把它喝完。她觉得遍体清凉,好像又年轻了。小河汹汹涌涌地向北面流去,唱着歌子奔入烟波浩荡的长湖。(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你们如果造出一条河,奶奶饭不吃,一口气把它喝干”,展现了奶奶对孙子经常哄骗自己的不满和对修河一事的质疑。B.无论是对于新村的面貌还是即将开始的修河一事,苏震九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展现了青年一代积极投身新生活的风貌。C.新村虽然居住环境、住宅都很好,但奶奶认为生产和生活方面却没有老家方便,所以搬入新村后一直闷闷不乐。D.奶奶看见男女老少一同开沟修河的场景,不禁受到感染,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修河队伍中来,可见她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她耳不聋,眼不花,牙齿一个也没落……”,小说中对奶奶身体状况的描写,为后文她和年轻人一样投入到修河劳动中作了铺垫。B.“人声、车声、挖土声、打钻声、伐木声,混成一片”用声音的混杂交汇简洁生动地展现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C.小说借助奶奶的独白来展现其思想的转变,有大功告成的兴奋、得偿所愿的幸福,也有对民众力量的赞叹。D.小说结尾写奶奶品尝又凉又甜的河水时,写到“一口气把它喝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奶奶对新河建成的激动心情。3.小说中的两处画线句运用了细节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小说以“同是门前一条河”为题,有怎样的含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B2.D3.①运用了苏震九一系列的细节化的动作,描绘出一个信心足、劲头足、精神饱满的农村小伙子的形象,体现了他迫不及待地想告诉奶奶的心情。②在听闻孙子说要在门前造出一条河,奶奶说他“哄人”并“闭上眼,连连摇头”,这一细节写出奶奶对于孙子的话根本不信,她认为造河这件事根本不可能实现,突出造河之难。4.①虽然一条是奶奶老家门前的草河,另一条是新村建设后经由水库改道挖过来的新河,但是两条河同根同源。②两条河代表两个时代,河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展现了新时代农村的崭新风貌。③新的河流象征着新生活的便捷和幸福,通过造新河讴歌在时代变迁中人民的力量、劳动的力量以及新时代的人民积极追求和创造幸福的精神,展现出全民参与国家建设的豪情。【解析】【导语】小说通过讲述奶奶从质疑迁居新村到积极参与修河的过程,展示了个体对集体事业的贡献和接受现代变革的过程。家庭的和谐与社区的团结在修河的过程中得到体现。通过奶奶的态度转变,小说表现了新旧观念的碰撞和融洽。文章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和丰富的人物心理刻画,展现了对社会变革的认同与参与热情,并强调了集体力量和人类韧性。【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展现了奶奶对孙子经常哄骗自己的不满”错误。曲解文意。文中并没有写到孙子经常哄骗奶奶的事。C.“搬入新村后一直闷闷不乐”错误。奶奶对新村有“不满”“一直闷在心里”,但并不是“一直闷闷不乐”,只是更“觉得老家好,更加想念那条小河”。D.“可见她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错误。“知错就改”使用不恰当,奶奶的表现说明她是明理而不固执的人。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D.“运用了夸张的手法”错误。本句没有运用夸张手法,是奶奶的真实表现,体现了妈妈对小河修好的无比喜悦、激动。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①“他步迈得大,手甩得高,到了门口,腾地跳进堂屋”通过“迈”“甩”“跳”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大”“高”“腾地”的细节刻画,展现出农村青年苏震九的形象特征,突出其对小河修建的信心之大,劲头之足,展现其精神之饱满,特别是“腾地”这一细节将其急于将修河之事告诉奶奶的心情表现出来。②“‘嗯,又来哄人啦,哄人啦!挖河?在山半腰?好简单!’奶奶闭上眼,连连摇头”是奶奶在听到孙子说要造河之后的语言和动作描写,通过“哄人啦!挖河?在山半腰?好简单”的语言和“上眼,连连摇头”的动作直接表明奶奶对孙子所说之话的质疑,对造河一事的质疑,也从侧面反映了造河一事的困难重重,任务艰巨。【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标题的含义可以从表层、深层、主旨等方面思考。①从表层看,“同是门前一条河”指的是老家门前给生产和生活带来无穷方便的“那条小河”,更指搬迁到新村后,经过大家努力新修建的“现在门前这条河”,现在的河流是以前的“那条小河”“不辞翻山越岭、道路崎岖的辛苦”“从水库来”的草河水,两条河为同一水源。②从深层看,“同是门前一条河”中的两条河代表了农村两个不同的发展时期,以前小河流经的地方“山像影壁似的横在屋前,走出大门害怕碰到鼻子”,现在的小河流经的搬迁后的地方“屋后靠着山,门前有远山,四周围豁豁亮亮”,河是同一条“河”,但流经的乡村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展现了新农村的变化,时代的变化。③从主旨上看,过去的小河是自然的恩赐,它流过的乡村交通不便;现在的小河是劳动的成果,是“这么多人一起干这样一件大事情”,它流过的新农村景色宜人,豁豁亮亮,虽然“同是门前一条河”,但河的来源不同,河边的生活也不同,通过“同一条河”的不同,展现出新农村生活的美好幸福,展现了新时代农民建设家乡、改造家乡的十足干劲和热情参与的创造精神,展现了新时期农村的发展和进步,使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得以更好地体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意义非同一般,关键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的解读来自学术界,视角总体上也离不开三个维度,即力量之变、时局之变以及中国的定位。人类社会任何一次称得上“大变局”的历史现象,几乎都发端于物资力量对比的变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即是生产力革命。某种程度上说,谁主导了世界生产力,谁就能推动力量之变。进入21世纪后,力量的平衡在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发生了明显变化。世界首次面临“力量中心”从西方国家向非西方国家转移。在这轮“力量之变”中,最突出的变量是中国因素。尽管如此,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即将结束时,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东西方的力量天平并没有完全改变,充其量只能说在逼近力量均衡的临界点。时局之变是事实,但如何变还未可知。用某些学者的话说,如今的世界秩序正在进入“无人区”。一方面,西方主导世界秩序的能力出现式微,但意愿却一点都没有降低;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参与国际治理的意愿在增强,但却在能力上还没有达到与西方势均力敌的程度。随着东西方力量的天平进一步向非西方倾斜,“问题”只会变得越来越尖锐。按常理说,西方只有通过改革,在现有体系中更多地吸纳非西方国家的诉求,才可能维持世界秩序的平稳运行。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方更倾向于循着历史的惯性,凭借历史积累的优势,延续西方的主导地位。换句话说,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世界,对时局之变的回应,远不如历史上它们“创造”世界秩序时那样包容和理性。而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不会坐等“被塑造”。世界秩序进入“无人区”,也意味着时局之变中蕴藏着巨大的风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来说,中国如何定位都尤为关键。从中国自身角度看,如何在大变局中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的风险,是中国不得不面临的核心问题。从世界角度看,大变局中最大的变量就是中国,没有之一。用已故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话说,中国是“史上最大规模的参与者”。这样量级的参与者,处于大变局中的世界无法忽视其存在和诉求。中国如何定位自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同时也会影响未来世界秩序演变的结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定位不会是静态的,而是一个中国与世界关系演化的过程。这个演化过程对中国来说,具体而言就是如何看待机遇与挑战的问题。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高度重叠,中国的机遇挑战并存,重要的是要“化危为机”,让中国赢得更好的发展。某种程度上说,把中国的定位认知为一个演化的过程,本身就超越了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权力竞争的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天然带有的开放、理性与包容因素,是对目前西方政治中“非理性”现象的正面回应。(摘编自雷墨《何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材料二:日前,美国百名中国通学者与美国退役军官、情报人员相继发表联名公开信。前者指出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反对遏制中国;后者认为中国是威胁,鼓励美国政府坚持对抗中国。观点截然相反的两封信恰恰反映了世界面临大变局时对中国角色投注的特别关切。北京观察家认为,作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承压受力面相对较大的国家,中国如何应变、特别是如何不变,是考察其在世界变局中作用的重要指标。在世界乱局变局仍在持续、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在蔓延的背景下,中国坚持“和”“合”理念,一方面向世界表明,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全球共同开放的推动者,将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机遇,释放更大红利;另一方面,通过倡导多边主义、维护共同安全、力促合作共赢、推动开放包容、秉持公平正义,为世界稳定增添了新信心,为国际合作开辟了新前景。(摘编自朱方芳《“百年大变局”下中国的应变与不变》)材料三: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做“国际社会的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做架桥者而不是挖沟者”。这既是中国的“知”,更是中国的“行”。向内看,应对大变局,关键要办好自己的事。面对世界经济的“微妙时刻”,中国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握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现代治理能力。向外看,在全球化遭遇逆风之际,中国开启新一轮对外开放,积极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面对气候变化严峻挑战,中国始终坚守可持续发展承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亚投行、丝路基金、进博会、世园会、文明对话……从思想理念,到机制建构,再到务实合作,中国方案、中国作为,契合新世纪的全球需要,正在凝聚起越来越多国际新共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网越织越牢固,国际“朋友圈”越建越红火,聚集的“人气”越来越旺。(摘编自新华网《在世界大变局中奋进新时代》)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对材料一提到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新概念,只有从力量、时局及定位的角度去解读才全面。B.因为中国是大变局中最大的变量,所以如何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风险是中国面临的核心问题。C.材料二中指出,美国学者发表公开信,认为中国是美国的威胁,美国政府应该坚持与中国进行对抗。D.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丝路基金等具体实践,是对材料二中“和”“合”理念的生动诠释。6.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美国内部对中国的态度呈现矛盾状态,这从侧面证明了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受到了世界的关注。B.“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天然带有的开放、理性与包容因素,体现了中国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C.近年中美两国贸易战的频繁爆发,体现了东方不愿坐等“被塑造”和西方想“延续主导地位”之间的矛盾。D.在未来世界秩序演变的过程中,中国要正确定位机遇与挑战,在“变”中“化危为机”,以赢得更好发展。7.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早在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占比已为16%,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工业制造品世界占比增加到40%。B.欧洲国家正在联合行动,寻求破局,酝酿制定产业战略,避免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电池等新兴技术领域掉队。C.已与中国签署合作文件的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中,西方发达国家和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赫然在列。D.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大潮中,中国逐步实现弯道超车,推动高质量发展进入新天地。8.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9.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应如何定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5.D6.A7.A8.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结构。首先点明解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三个维度——力量之变、时局之变和中国定位,然后从“力量之变中的中国因素”“时局之变的事实”“中国如何定位自己”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思路清晰。运用多种论述方法。理论阐述、对比举例、引用名言,多种方法并用,增强了论证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使语言更有说服力。9.①在大变局中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的风险,“化危为机”,让中国赢得更好的发展。②在变局中,中国应坚持“和”“合”理念。(答“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可;答“中国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务实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织牢全球伙伴关系网”也可。)③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答向内看……向外看……这部分内容也可)【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只有从力量、时局及定位的角度去解读才全面”说法绝对,材料一“视角总体上也离不开三个维度,即力量之变、时局之变以及中国的定位”是说“总体上”“离不开”。B.“中国是大变局中最大的变量”是从世界角度看,“如何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风险是中国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从中国自身角度看,角度不同,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C.“美国学者发表公开信,认为中国是美国的威胁”错,结合材料二“美国百名中国通学者与美国退役军官、情报人员相继发表联名公开信。前者指出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反对遏制中国;后者认为中国是威胁”可知,是美国退役军官、情报人员认为中国是美国的威胁,选项张冠李戴。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美国内部对中国的态度呈现矛盾状态,这从侧面证明了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错,材料二说“观点截然相反的两封信恰恰反映了世界面临大变局时对中国角色投注的特别关切”,而“中国坚持‘和’‘合’理念,一方面向世界表明,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选项混淆了不同信息,二者之间不存在证明关系。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观点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如何定位自己。A.中国经济总量世界占比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工业制造品世界占比增加,体现了中国在世界的定位。B.是说欧洲国家联合行动,寻求破局的情况,与材料一观点无关。C.是说西方国家与中国合作的情况,与材料一观点无关。D.是说中国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情况,与材料一观点无关。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结构。第一段“‘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的解读来自学术界,视角总体上也离不开三个维度,即力量之变、时局之变以及中国的定位”首先点明解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三个维度——力量之变、时局之变和中国定位;接下来,第二至六段“世界首次面临‘力量中心’从西方国家向非西方国家转移。在这轮‘力量之变’中,最突出的变量是中国因素”“时局之变是事实,但如何变还未可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来说,中国如何定位都尤为关键”“中国如何定位自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同时也会影响未来世界秩序演变的结果”从“力量之变中的中国因素”“时局之变的事实”“中国如何定位自己”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思路清晰。运用多种论述方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即是生产力革命。某种程度上说,谁主导了世界生产力,谁就能推动力量之变”是理论阐述,“一方面,西方主导世界秩序的能力出现式微,但意愿却一点都没有降低;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参与国际治理的意愿在增强,但却在能力上还没有达到与西方势均力敌的程度”是对比论证,“习近平主席曾指出……”是举例论证,“用某些学者的话说,如今的世界秩序正在进入‘无人区’”“用已故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话说,中国是‘史上最大规模的参与者’”是引用名言,多种方法并用,增强了论证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使语言更有说服力。【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材料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高度重叠,中国的机遇挑战并存,重要的是要‘化危为机’,让中国赢得更好的发展”可知,在大变局中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的风险,“化危为机”,让中国赢得更好的发展。结合材料二“在世界乱局变局仍在持续、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在蔓延的背景下,中国坚持‘和’‘合’理念,一方面向世界表明,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全球共同开放的推动者,将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机遇,释放更大红利;另一方面,通过倡导多边主义、维护共同安全、力促合作共赢、推动开放包容、秉持公平正义,为世界稳定增添了新信心,为国际合作开辟了新前景”可知,在变局中,中国应坚持“和”“合”理念。结合材料三“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向内看,应对大变局,关键要办好自己的事”“向外看,在全球化遭遇逆风之际,中国开启新一轮对外开放,积极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可知,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答向内看……向外看……这部分内容也可)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节选自苏轼《赤壁赋》)文本二: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扣舷而歌之②蟹六跪而二螯B.①倚歌而和之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①今张君不以谪为患②挟飞仙以遨游D.①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②徘徊于斗牛之间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匏樽以相属属:嘱托B.破荆州,下江陵下:攻占C.孙仲谋之所睥睨睥睨:斜视,傲视D.乌睹其为快也哉!乌:哪里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B.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C.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D.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美人,古代诗歌中的常用意象,从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起源,可表示文人对理想的追求。B.江陵,古代地名,与现代地名不同。文中所说“破荆州,下江陵”即为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胜利场景。C.“记”是一种散文体裁,可以记人写事,也可以抒情议论,还可以写景状物。《小石潭记》属于这一类。D.苏辙,苏轼胞弟。苏家“一门三杰”,其父苏洵与他们并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六国论》为其所著。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行文,借客人之口,抚今追昔,反面引出作者的观点。一方面借景抒情,一方面抒发人生感叹。B.文本一描写曹操南下攻破荆州,舳舻千里,旌旗蔽日,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旨在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C.文本二围绕“快哉”二字行文,作者借赞赏友人张君不因贬谪失意来表达自己不因物伤性,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D.文本二从江流胜景写起,凭吊古赤壁战场的英雄人物,气魄雄浑、大开大阖。与苏轼的《赤壁赋》有异曲同工之妙。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2)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答案】10.D11.A12.C13.B14.B15.(1)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2)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数清。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两个“而”用法不同。第一个,连词,表修饰。句意:敲着船舷唱起来。第二个,连词,表并列。句意: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B.两个“之”用法不同。第一个,代词,指代“客”。句意:(客人)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第二个,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C.两个“以”用法不同。第一个,介词,把。句意:如今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第二个,连词,表修饰。句意:(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D.两个“于”,用法相同,意为“在”。前句句意:在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后句句意:(月亮)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属:劝请,劝酒。句意: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B.句意: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C.句意:孙权傲视群雄的地方。D.句意: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原因。“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结构对称,故应在这两句中间停顿,排除AD;“不然”意为“如果不是这样”,可单独成句;且“此皆……者”是固定句式,故句中不应停顿,排除B。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即为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胜利场景”错,江陵为荆州首府,不是古赤壁战场,因此不是赤壁之战,且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是败方。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B.“旨在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错,苏轼在此怀古思今,为后文“而今安在哉”蓄势,并未借此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西”,向西;“东”,向东;“缪”,同“缭”,盘绕、围绕;“于”,表被动,被。(2)“舍”,房舍;“指数”,一一数清;“所以”,……的原因。参考译文:文本一: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做的掉,木兰做的桨,(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我心里想得很远,眺望美人,(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曲调)为什么会这样(悲凉)呢?”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米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文本二: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变化不定。在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在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很快,令人惊心骇目,不能长久地欣赏。如今能够在几案旁边欣赏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数清。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到了长江岸边古城的废墟,是曹操、孙权傲视群雄的地方,是周瑜、陆逊驰骋战场的地方。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让世俗之人称快。如今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原因,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1分。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登泰山张养浩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注】洪崖;古仙人名,传说尧帝时已三千岁。笙鹤;仙乐声。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到了登山过程,作者伴着和风,轻云登到岱顶,站在泰山极顶纵览壮丽景观,“此观”就是颔联中描写到的泰山景色。B.李贺曾在(梦天》中写到;“遥望齐州九点烟。”作者化用此诗句,用“万古齐州烟九点”一句描绘出泰山烟云缭绕中群峰耸峙的景象。C.作者观赏到太阳从云海中涌出的壮观美景。“五更沧海日三竿”一句写泰山日出,“沧海”指云海,刚刚五更,云海之上日已三竿。D.尾联写作者笑拍洪崖仙人咏唱登临泰山的诗作,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泰山共鸣。作者运用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画面。17.作者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6.D17.(1)思想感情;登上泰山的兴奋愉悦之情。“快意”一词写出作者站在泰山之巅,纵览壮丽的景观,心情非常兴奋;尾联的一“笑”一“咏”展现了作者面对美景诗兴大发的兴奋愉悦之情。(2)人生感悟:应胸怀宽广,具有昂扬进取精神。登泰山带给作者新鲜的人生体验,颈联写出以前的自己犹如居处井底一样狭隘,今后即使巢居也会觉得宽敞无比。【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D项,“笑拍洪崖仙人咏唱登临泰山的诗作”“写实”错,“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的意思是“笑拍着洪崖仙人的肩膀咏唱新歌,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大地、与泰山共鸣”,结合注释“洪崖;古仙人名,传说尧帝时已三千岁”,“笑拍洪崖仙人咏唱登临泰山的诗作”曲解句意,这些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不是实写。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能力。做此类题时,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思想情感、观点态度特点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思想情感、观点态度的规范用语。表现的思想情感,首联写诗人登上泰山之巅,纵览壮丽景观,“快意”一词直接表达出兴奋愉悦之情;尾联“笑拍洪崖咏新作”,用“笑”“拍”“咏”一系列动词表达诗人面对美景而歌咏新诗的兴奋愉悦之情。表现的人生感悟,颈联“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写登山的感受,意思是“以前的自己犹如居处井底一样狭隘,今后即使巢居也会觉得宽敞无比”,可分析出“应胸怀宽广,具有昂扬进取精神”。【点睛】诗歌的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鉴赏能力,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的鉴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作者任凭一叶扁舟随意漂荡,在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之景。(2)《赤壁赋》中写曹操破荆州后率领军队沿江而下的盛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登泰山记》中作者正面描写日出盛景的语句是:“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或曰,此东海也。”【答案】①.纵一苇之所如②.凌万顷之茫然③.舳舻千里④.旌旗蔽空⑤.正赤如丹⑥.下有红光动摇承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苇、茫、舳舻、旌旗、蔽。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皮影艺术地域性特征十分鲜明,以陕西为代表的中国西北部地区传统皮影,人物造型精细秀丽,而以河北为代表的中国东北部地区的传统皮影,人物造型淳朴、粗犷而不失。灵宝道情皮影则,在汲取各地传统皮影艺术精华的同时,又突出地方特色。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的原因,灵宝道情皮影和许多濒临失传的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在今天已显落寞:艺人们逐渐衰老,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无论从艺人数量上,还是从演出场次上,都无法与兴旺时期。为了保护和继承灵宝民间艺术,灵宝市文化局精心将道情皮影的渊源、变迁、艺人现状等情况制成了光碟,并准备向国家申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争取专项资金扶持。“掌中千秋史,驱使百万兵。”斑驳的木架、雪白的幕布、恍惚而温暖的灯影、慷慨激越的锣鼓、的皮影……仿佛是遗落在人间的童话,这一方小小的舞台,承载了一代代皮影艺人的理想,也曾无数次震撼人们的心灵。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典雅和而不同等量齐观惟妙惟肖B.典雅兼收并蓄相提并论栩栩如生C.雅致和而不同相提并论栩栩如生D.雅致兼收并蓄等量齐观惟妙惟肖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受到现代文化冲击的原因,灵宝道情皮影和其他许多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一样,在今天已显落寞B.受到现代文化冲击的原因,灵宝道情皮影和许多濒临失传的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在今天已显落寞C.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灵宝道情皮影和其他许多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一样,在今天已显落寞D.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灵宝道情皮影和许多濒临失传的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在今天已显落寞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9.B20.C21.①构成:本体是皮影艺术,喻体是遗落在人间的童话,比喻词是“是”。
②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皮影艺术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受,也表达了作者对皮影艺术日渐式微的落寞之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 专题2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1
- 16《宇宙的另一边》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 2023三年级英语上册 Module 3 Places and activities Unit 9 In my room教学设计 牛津沪教版(三起)
- Unit 5 China and the World. Topic 3 Now it is a symbol of England Section D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仁爱科普版英语九年级下册
- 一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课文2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活动6 我的鞋子真干净》(教案)-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劳动北师大版
- 26 我的“长生果”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上学期第7周《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教学设计
- 城市高点火灾预警系统项目设计方案
- 《6 奇妙的剪纸》(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皖教版
- 2025届高三部分重点中学3月联合测评(T8联考)地理试卷(河北版含答案)
- 2024安全与韧性术语
- 工程利益相关方的博弈 工程伦理学课件
- 如何落实“三管三必须”完整ppt
- 工程结算表单模板
- DB65∕T 4492-2022 和田玉(白玉)分级
- 超星尔雅学习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仁能达教育科技公司)》2020章节测试含答案(下)
- 2019外研社高中英语必修二课文翻译
- 八年级(上)生物实验通知单
- 一年级上册科学课件-1.3 观察叶(3) l 教科版 (共14张PPT)
- 40万吨年NaCl蒸发工段设计——毕业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