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3讲先秦时期的文化目录课标要求知识点2检索·必备知识
知识点2提升·关键能力知识点1检索·必备知识
知识点1提升·关键能力知识点1研析·素能培优知识点2研析·素能培优课标要求中外历史纲要(上)选择性必修1.了解老子、孔子学说;2.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2.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3.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孔子老子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哲学核心观念是“
”
(1)核心:天地万物本原为“道”,追求天人合一(2)精华: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政治(1)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2)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
的时代
小国寡民仁知识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与法律教化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一)孔子和老子
孔子老子思想文化教育(1)以“
”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2)整理文献,其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论语》中其观点见于《老子》一书有教无类【概念阐释】
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这一思想对约束统治者暴政、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政治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文化“
”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学在官府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二)百家争鸣1.背景【概念阐释】
士阶层士阶层是先秦时期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春秋时期,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战国时期以后,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劳动生产的读书人。派别代表主张或特点儒家孟子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主张
_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墨家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法家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
的政治思想
中央集权隆礼重法2.诸子代表的思想3.历史意义: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后期儒家(1)主张: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和通过
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
(2)代表:孔子和孟子法家(1)主张: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2)代表:商鞅和韩非道德礼义早期法治郑国子产“
”,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德治晋国叔向反对刊布法律,认为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铸刑书二、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选必1)1.背景:东周时期,礼崩乐坏。2.表现3.结果: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与文学(一)医学(选必2)1.战国时期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医学诊断。2.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
》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二)文学1.《诗经》:春秋时期成书,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文学有重要影响。2.“楚辞”:屈原采用楚国民歌方言,创造出一种句子较长的新诗歌体裁,称为“楚辞”,是浪漫主义文学。《离骚》《天问》是其代表作品。黄帝内经视角1
诸子百家的主张与关系【史料探究】史料一
先秦时期诸子的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韩非子》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史料二思考
(1)根据史料一,指出道、儒、法、墨四家的思想主张。(2)提取史料二图中信息。答案
提示
道家主张天人合一、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儒家主张实行“仁政”;法家主张实行严刑峻法治理国家;墨家主张“兼爱”。答案
提示
信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多,派别多;各派思想争鸣、继承、发展、融合(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名师点拨】
诸子百家思想的差异治国理念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社会伦理观孟子认为“人性善”,而荀子、韩非认为“人性恶”人与自然的关系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自然;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生态度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人际关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视角2
春秋战国治国理念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史料探究】史料一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史料二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韩非子·有度》思考请指出上述两则史料中观点的异同。答案
提示
同:为维护社会秩序、治理国家、安定社会提出方案。异:史料一主张德治,认为礼可以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史料二主张法治,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史论凝炼】
1.孔子的道德教化(1)表现:强调为政与教化不二,认为统治者个体的道德修养是实现社会道德教化的前提,提倡以身教作为道德教化的基本方式。(2)特点:道德政治化,政治道德化,强调伦理道德在为政治国中的主导作用。伦理道德可以直接转化为政治统治原则。2.先秦时期的法治思想(1)“不法古,不循今”的进化史观。法家认为人类社会是发展运动的,法律制度因势而立。(2)“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在法家看来,“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人人固有的本性。治理国家不能靠道德说教,倡导用赏罚和“法治”。(3)“废私立公”的公法观。法家把“法”和“礼”对立起来。为了“兴公利”,必须实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法治”。(4)民富国强的功利主义。法家把“趋利避害”的人性与国家的富强结合起来,用赏赐和刑罚诱使、驱使人们耕、战。【典例精析】[2023·全国新课标卷]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思维导图]【跟踪训练】1.[2023·重庆卷]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故《墨子》载:“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儒家倡导人人平等
B.劳动教育开始普及C.墨家重视生产技艺
D.平民阶层得到发展D解析
据材料“孔子……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可知,孔子的弟子中有很多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主张以平民百姓为教育对象,两者的教育主张都使社会下层群体有机会接受教育,反映出这一时期平民阶层的发展,故选D项;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但也主张“贵贱有序”,“人人平等”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孔子和墨子的教育对象,而“劳动教育”属于教育方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墨家教育对象和入学的基本条件,并不能据此得出“墨家重视生产技艺”的结论,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解析
道家的老子在政治上对春秋时期的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希望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可见道家并不主张延揽人才,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儒家强调教育,可见对人才的重视,而且儒家强调积极进取,希望能够选贤与能,积极参与国家治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墨家强调“尚贤”,重视人才,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法家强调社会变革,对有才能的人重视,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2024·全国新课标卷]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C3.[2024·百师联盟冲刺卷]
下表是战国时期的一些思想主张。据此可知,这些主张(
)A.助推秦朝集权统治建立B.体现了各派学说的融合C.巩固了统一的政治基础D.源于兼并战争的急迫性D思想介绍出处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荀子》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吕氏春秋》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解析
材料“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反映了荀子希望天下一统,材料“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反映了吕不韦主张天子要使权力集中,材料“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反映了韩非子主张君主运用法律管理国家,这些主张都反映了君主要集权,顺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需要,故选D项;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助推秦朝集权统治建立,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各派学说的融合”,排除B项;战国时期,国家尚未统一,排除C项。4.[2024·江苏模拟]
《尚书·皋陶谟》记载了舜帝与皋陶、大禹关于政务的讨论。皋陶说:“在知人,在安民。”大禹说:“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尚书·泰誓》也指出,“天矜(同情)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
)A.反映出先秦统治阶层代表人民利益B.表明仁政理念得到践行C.体现“敬天保民”成为西周治国之道D.说明民本思想由来已久D解析
据题干材料“在知人,在安民”“安民则惠,黎民怀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体现了统治阶层把“安民”作为施政的宗旨,认为人民安居乐业才能保证政局的稳定,这说明以民为本的思想由来已久,故选D项;古代执政者重民不等于其就代表人民利益,排除A项;仁政(是一种儒家思想,是孟子从孔子的“仁学”继承发展而来的。这种思想主要宣扬“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理论)是孟子提出的治国方略,排除B项;由材料“舜帝与皋陶、大禹关于政务的讨论”可知,排除C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选必3)(一)以人为本: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
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
思想是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体现。
民本知识点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礼乐2.意义: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为历代思想家所继承,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推动中国历史发展。1.主张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提出“仁政”和“民贵君轻”(三)提倡爱国,追求
: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并被后世知识分子继承。
2.演变家国情怀(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主张: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当尊重
,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自然规律夏商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春秋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战国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2.意义:
思想掀起战国人才使用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影响。
(四)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1.主张崇德尚贤西周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春秋崇德思想得到继承和发展,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要求人们“见贤思齐”战国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五)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六)和而不同:儒家的孔子、孟子提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等思想,“和”的思想作为认识和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名师点拨】
“民本”与“民主”思想的区别儒家“民本”思想强调的是百姓的重要性,如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荀子认为“君舟民水”,等等。而民主的基本特征是“人民主权”(或主权在民),即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明清之际,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明进步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本土性本国风情,地域特征多样性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_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凝聚性形成
,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连续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文化认同包容性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选必3)1.特点【名师点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他特点(1)具有极其强烈而又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2)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实用伦理文化。(3)具有浓厚的思辨传统,强调理性和智慧。(4)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5)重视礼治,强调社会的和谐发展。(6)农耕性: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7)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2.价值(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
方式。
(2)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行为视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价值【史料探究】史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如“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西域文化等。——摘编自吴承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等史料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
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思考
(1)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答案
提示
内涵:博大精深;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主张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强调人格,突出人的价值。特点:具有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答案
提示
价值: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智力支持、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推动社会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史论凝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体现(1)核心思想理念方面: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2)传统美德方面: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以及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等中华传统美德。(3)人文精神方面:有讲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处世方法,勤俭节约、和谐向善的生活理念,以及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等。【典例精析】[2024·河北卷]
据考古发掘,距今约9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河南贾湖等遗址,出土了中国特有的制作榫卯结构工具石凿;距今8000至7000年前的浙江跨湖桥、河姆渡等遗址,发现了榫卯木结构建筑。之后,此类建筑在中华大地广泛分布、成为中国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A.本土性和包容性B.多样性和连续性C.本土性和连续性D.多样性和包容性[思维导图]【跟踪训练】1.[2023·北京卷]
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
)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D解析“温舒而广大”体现的是“道”,“方正而好义”体现的是“义”,“恻隐而爱人”体现的是“仁”,“乐善而好施”体现的是“德”,“整齐而好礼”体现的是“礼”,即材料中的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仁义道德,故选D项;选贤任能是指选拔和任用贤能的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处理群己关系,强调群体的利益高于个体的利益,排除B项;多元互鉴是指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2.[2024·安徽卷]
唐朝文学家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记植物近二百种,包括唐代传入的龙胆香、安息香、波斯枣、巴旦杏、无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户录》则主要记载了岭南地区的动植物,其中写道:茉莉花“本出外国,大同二年(536年),始来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这反映了(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大唐风俗远播异域C.市民生活悠闲雅致
D.文学体裁多种多样A解析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外来植物的记录不仅展示了唐朝时期植物种类的丰富性,更反映了唐朝文化对于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和接纳精神。此外,段公路的《北户录》中关于茉莉花从外国传入并在中土流行的描述,也进一步印证了“唐朝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故选A项。材料主要讨论了外来植物在唐朝的传入和流行,以及唐朝文学家对这些植物的记录,而并未提及唐朝的风俗习惯如何传播到外国,排除B项;虽然材料提到了茉莉花在中土的流行,并描述了番禺士女多以彩缕贯花卖之的场景,但这并不能直接说明“市民生活悠闲雅致”,市民生活的悠闲雅致需要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先进技术设备改造合同样本
- 保温板合同样本
- 农村果园流转合同标准文本
- 农业代耕合同标准文本
- 云仓发货合同样本
- 低应变合同样本
- 2025年租赁合同范本-房屋租赁合同书
- 出国留学中介合同样本
- 出售自制电车合同范例
- 产品借出合同标准文本
- 化工及相关行业废盐资源化用于氯碱行业技术规范
- 高中物理学法指导讲座
- 直播带货项目计划书
- 2024年中通服网盈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胰岛素泵胰岛素笔结构设计与材料
- 2023年广州市小升初数学真题
- 环氧地坪漆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
- 【剧本】钦差大臣〔俄国〕果戈理
- 2023既有建筑地下空间加固技术规程
- 初中英语语法-八大时态之一般过去时课件
- 安全质量观摩会策划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