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4讲西方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4讲西方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4讲西方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4讲西方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4讲西方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4讲西方列强入侵与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入侵与中国人民的抗拒斗争。考点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名师导语』鸦片斗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近五年全国卷考查状况来看,两次鸦片斗争相关内容未曾干脆考查,多作为其他考点的历史背景或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如2014年全国卷Ⅱ第40题作为清朝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历史背景进行考查。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中国近代遭遇侵略的缘由和中国人民由此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仍需重点关注。1.背景(1)世界: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拓________________和原料产地。(2)中国:国力渐衰,社会危机严峻。2.概况(1)发动斗争斗争条约内容影响两次鸦片斗争①《南京条约》:割________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________、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②之后条约内容: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传教士传教权等特权中国起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甲午斗争《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全岛及全部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________、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________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斗争《辛丑条约》: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________”,允许各国派兵爱护;严禁中国人民参与____________;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标记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斗争中国战败的缘由鸦片斗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斗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白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蒋廷黻《中国近代史》(2)瓜分狂潮①缘由:____________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②过程:________________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a.1897年11月,德国占据________。12月,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b.英、法、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____________”。c.1899年9月,美国提出“____________”政策,形成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3.影响:破坏中国领土、领海和司法等主权;列强加大经济侵略,限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中国逐步沦为________________国家。对近代列强侵略斗争的相识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傲慢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斗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斗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看法,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图说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信息提取:“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丢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在经济上是指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思想文化上则表现为西方的思想文化起先传入中国。“半封建”指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图示解史】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漫画解史】“木偶嬉戏”信息提取:清政府如同列强手中的木偶,《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主干学问速记答案]1.(1)商品销售市场2.(1)香港岛福州重庆工厂使馆界反帝活动(2)①《马关条约》②三国干涉还辽胶州湾势力范围门户开放3.半殖民地半封建探究1重要“历史概念”解读1.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口岸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赐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赐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实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需有条约和依据,一般是相互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赐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以最惠国待遇赐予中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2.“治外法权”亦称领事裁判权。指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依据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1842年中英《善后章程》规定:“英国商民……与内地居民发生交涉狱讼之事,英商归英国自理。”这是攫夺领事裁判权之始。这是近代外国在华侨民脱离中国司法管辖的一种特权。其次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中国政府渐渐复原了对在中国境内各国国民的司法管辖权。1.(2024·安徽六校联合检测)在鸦片斗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吵,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阻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C.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D.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解析清政府眼中只有所谓的通商经济权,而相关的近代司法权和关税贸易权却极为淡薄,这是一种主权意识缺失的表现,故C项正确。答案C2.(2024·华南师大附中调研)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第一条内容为“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天朝上国”不得不接受耻辱B.宗藩体制不得不接受条约体制C.为此后实现长期和平奠定基础D.国际同等原则得到了很好贯彻解析材料中“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不等于耻辱,故A项错误;宗藩体制体现了华夷关系,而材料中“1842年《南京条约》”是近代条约,“大清大皇帝”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故B项正确;材料中“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没有长期和平,1856年发生其次次鸦片斗争,故C项错误;材料中“1842年《南京条约》”是不同等条约,故D项错误。答案B探究2从“唯物史观”角度相识晚清外交的嬗变及近代通商口岸1.辩证分析鸦片斗争后清政府外交的嬗变(1)近代条约体制的确立、公使驻京的实现、觐见问题的最终解决,使得中国近代外交体制起先取代传统宗藩体制。1861年,总理衙门的设立、向国外派驻使节的尝试、利用公法学问维护自身国权等行为,表明晚清政权起先较为主动地开展外交活动。(2)其次次鸦片斗争时,清政府与英法两国激烈交涉的主要焦点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它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至于在今日被人们所看重的“利益”,如开放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协定关税、爱护传教士、赔款、领事裁判权等,对于手操生死予夺大权的皇帝来说,都是可以随意处置的“小事”,双方很快就在这些“小事”上达成了协议,这也充分说明清政府的无知无能。2.多元史观下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1)从革命史范式看,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峻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记。(2)从现代化范式角度看,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3)从整体史观角度看,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从文明史范式角度看,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起先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地方。(5)从社会史范式角度看,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更,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2013·课标全国Ⅱ,29)1877年,清政府接受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同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起先出现制度性变更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解析领事馆的设立是近代外交的产物。清政府在国外多处设领事馆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转变,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材料均无法说明。答案C探究3从“历史说明”角度相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演进(1)形成:清末民初。甲午中日斗争以后,中国的民族意识起先普遍觉醒,起先有了较为剧烈的民族危机感。于是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出现了一大批以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为己任的仁人志士。甲午斗争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近代民族主义与传统的民族主义相杂糅,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的同等的斗争相交织,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2)发展:五四时期。这一时期,在反帝与反封建的同时,人们起先从思想相识上找寻中华民族落后的缘由,相识到中国文化的落后是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强侵略和政治变革失败的重要缘由。于是,从文化入手,谋求文化上的解决。此外,民族主义起先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相结合,呈现出多元的倾向。(3)高涨:九一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斗争结束。面对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人们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国内各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渐渐集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局面。(2024·河南郑州模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它(的失败)对中国社会造成多方面的灾难……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斗争以来中国民族相识的亟变。”这里的“它”是指()A.其次次鸦片斗争 B.甲午中日斗争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解析《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兴中会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与材料中“中国民族相识的亟变”相符,故B项正确。答案B探究4从“史料实证”角度相识列强侵华斗争和近代民族主义1.一场“贸易摩擦”引发的斗争鸦片斗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不是鸦片入华史,也不是文化沟通史,而是贸易的历史,是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历史。鸦片斗争的发生当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缘由——在于茶叶、在于白银、在于鸦片等等。——郭卫东《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核心论点:鸦片斗争爆发的最主要缘由是中英经济贸易关系上的经济利益冲突。由于英国大量购买中国茶叶等产品,其工业品在中国闭关锁国政策下滞销;英国出现贸易逆差,大量白银流向中国;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清政府严厉禁烟,英国为了贸易利益发动了鸦片斗争。2.辩证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命题专家言论)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民族主义的作用也往往具有双重性,不行一概而论。抗拒帝国主义的斗争始终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中心内容之一。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作用,是由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内容确定的。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内容是由近代中国所面临的主要任务确定的。中国近代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是民族独立,一是社会进步,实现现代化。所以,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最主要内容是实现民族独立,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实现社会进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学问》核心论点: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表现形式不同,民族主义的作用也往往具有双重性;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实现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即现代化。(2024·课标全国Ⅰ,29)甲午中日斗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肯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定最终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推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救济解析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已经起先了近代化的探究,并且取得了较大成效,如北洋、南洋、福建三只海军及近代军队的建设,故选C。清政府还没有“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仅仅是“起先”,解除A;两次鸦片斗争的失败,表明集权制度并不肯定有利于作战指挥,解除B;西方列强对清政府持侵略看法,不会进行救济,解除D。答案C考法1从近代化角度相识鸦片斗争后的社会转型【考题1】(2024·课标全国Ⅱ,28)19世纪70年头,针对日本阻挡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始终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依据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答案D『eq\a\vs4\al(方法突破)』★明立意本题以鸦片斗争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为切入点考查历史说明和史料实证。★抓关键“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依据万国公法与评直曲”。★清误区本题属于史料型选择题。从“日本阻挡琉球国向中国进贡”和中国部分地方官员称琉球为“藩属”来看,传统朝贡体系并没有解体。考法2多元视角相识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考题2】(2024·晋中考前预料调研)历史相识具有多元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徐中约费正清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和从北而来的这两股推动势力,实实在在地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越来越紧地掐住江河日下的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中国近代史》到了19世纪60年头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力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亲密,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爱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与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徐中约和费正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相识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评析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12分)提示角度:徐中约是从民族主义角度(侵略与反侵略角度;民族危机角度),费正清是从全球化的角度(近代化角度;文明融合角度)。评析观点:示例1:我同意徐中约的观点,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评析:其次次鸦片斗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示例2:我同意费正清的观点,西方侵略加深了民族危机也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评析:其次次鸦片斗争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eq\a\vs4\al(解题技巧)』★关键信息信息1由材料“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强调取得领土”,可以看出徐中约主要从民族危机角度进行评论,侧重于侵略带来的负面影响。信息2由材料“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亲密”“外国人有幸参与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可以看出费正清主要从近代化的角度进行评论,侧重于侵略带来的正面作用。★思路点拨首先,依据材料信息确定两位学者论述的角度;然后任选一种观点进行评析。评析时留意结合近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考点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问点一人民群众自发的抗拒斗争1.三元里人民抗英:1841年,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________的大规模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2.反割台斗争:《马关条约》割让台湾,________、徐骧领导台湾人民与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痛击日军。3.义和团运动(1)背景: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____________空前严峻。(2)发展:1899年袁世凯围剿义和团,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向京津地区发展。(3)抗击:1900年6月,在落垡、廊坊一带大败八国联军,攻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4)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最终失败。(5)意义:一场农夫阶级的____________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沉重打击了清政府。中国军民在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显示了强大力气,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使中国沦为殖民地的幻想。学问点二爱国官兵的反抗斗争1.左宗棠收复新疆(1)至1878年,收复除________外的新疆地区。(2)军事支持曾纪泽入俄谈判,签订《改订条约》,收复伊犁。(3)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________。2.黄海海战(1)爆发:________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遭日舰偷袭。(2)经过:丁汝昌、刘步蟾、________等率军英勇作战。(3)结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但李鸿章实行“避战保船”政策。3.威海卫战役:1895年日军偷袭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传统思想文化面临的挑战清代末年屡次对外斗争失利,中国人民遭遇了严峻的民族危机。民族处在紧急存亡的严峻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情探讨的主要论题。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起先酝酿了。——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化及其发展规律》【数字解史】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信息提取: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呈现出坚韧斗争、群众参与阶层的多样性的特点,但由于缺乏正确的领导和科学的理论,除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外,其他斗争大都失败。【构图解史】近代前期中外关系的演化信息提取:在与西方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呈现了四部曲,即从对抗到和好、再到对抗、最终屈服的变更趋势。因为中外反动势力之间既有冲突和斗争,又有共同的利益。[主干学问速记答案]学问点一1.自发2.邱逢甲3.(1)民族危机(5)反帝爱国学问点二1.(1)伊犁(3)行省2.(1)1894(2)邓世昌探究1从“历史说明”角度相识近代前期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1.左宗棠能够收复新疆的缘由(1)清政府坚决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2)左宗棠实行了正确的战略战术。(3)左宗棠的反侵略斗争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4)广阔爱国官兵英勇作战,挫败了侵略者。(5)军事斗争与外交谈判之间相互协作。2.近代前期中国军民反侵略斗争的特点(1)发生在中外民族斗争中或之后,斗争阶层呈现多样性。既有爱国官兵组织的军事斗争,也有民众自发的抗拒行为。(2)缺乏正确的领导和严密的组织。(3)斗争英勇坚韧,留下珍贵精神财宝。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等斗争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坚决御侮的爱国主义精神。(4)中国民众的抗拒斗争往往呈自发性、分散性和落后性,无法取得反侵略斗争的最终成功。1.(2024·河南中原名校高考预料金卷)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恳求新疆建省。他指出:“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由此可见,左宗棠认为()A.西北稳定,为新疆建省供应有利条件B.新疆对于京师战略地位举足轻重C.新疆应当与蒙古发展睦邻友好关系D.新疆建省令分裂势力无隙可乘解析“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新疆对于京师战略地位举足轻重,故B项正确。答案B2.(2024·湖北武昌区调研)《庚子西狩丛谈》记述:“先是直境义和团纷起,群信为天神下降。盖民间感于历来国耻,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以故邑中有识士绅,亦洋洋乐道其事。”在此作者强调的是()A.义和团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B.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民办法识觉醒C.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D.八国联军侵华斗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解析“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义和团发展壮大得到民众的支持,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西方国家的侵略、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八国联军侵华斗争,故D项错误。答案A探究2从“唯物史观”角度全面相识义和团运动1.义和团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1)进步性①是一场宏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冲突的变更,体现了抗拒精神和朴实的爱国意识。②沉重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阻挡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2)局限性①指导思想上带有蒙昧迷信和盲目排外的落后性。②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的领导,对清朝统治者缺乏警觉,斗争中存在严峻的盲目性、自发性和分散性。2.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更及实质(1)变更①义和团运动兴起时,袁世凯曾进行疯狂镇压。②随着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转而实行招抚政策,企图加以限制利用。③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为讨好外国侵略者,颁布“剿匪”的上谕,吩咐清军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2)实质:清政府的“剿”“抚”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限制、利用以达到歼灭之目的,是为了维护、巩固清朝政府的统治。1.(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模拟)孙中山认为它是“对于欧美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行当,真是令人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行歼灭的”。孙中山评价的是()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解析由材料中“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可知该事务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精神;由材料中“对于欧美新文化之反动”可知该运动的盲目排外性质。据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答案C2.(2024·山东威海高考模拟)蔡元培在1916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A.与现代化进程相悖 B.主要由阶级冲突引起C.是维新变法的接着 D.具有反帝反封的性质解析“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说明义和团盲目排外,故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是民族危机加深,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反帝,但其没有反封,且与维新变法没有继承关系,故B、C、D三项说法不正确。答案A探究3从“史料实证”角度相识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及变更(1900年6月中旬,慈禧太后看到一份伪造的外国“照会”。该“照会”要求慈禧太后把政权交还给光绪,慈禧阅后)益怒曰:“彼族竟敢干预我家事,此能忍孰不能忍!外人无理至此,予誓必报之!”——《清史纪事本末》卷六七核心论点:清朝统治集团迫于义和团的声势而不敢公开镇压,企图利用义和团进行其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应付与外国力力的冲突。(2024·湖北四地七校联考)1898年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清议报》,开拓专栏论说时事。下表评论是针对()题目所刊载的期数论非皇上复政则国乱不能平定第49期论义民与乱民之异第52期论中国民气之可用第57期排外平议第68期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解析由1898年可解除A、D两项;由“义民”“民气”“排外”可知与义和团运动有关,故选C项,解除B项。答案C考法119世纪中后期的反洋教斗争【考题1】(2012·海南单科)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缘由在于()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民众与外国力力的冲突加剧C.一般民众受教化程度较低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答案B『eq\a\vs4\al(方法突破)』★明立意以反洋教斗争考查学科素养之时空观念和历史说明。★抓关键“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说明教会因中国签订的不同等条约而享有很多特权,成为西方列强的帮凶,导致民众与外国力力的冲突加剧。★清误区19世纪中后期以来中国民众抗拒外来侵略的斗争因缺乏正确的领导力气的组织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呈自发性、分散性和落后性,无法取得反侵略斗争的最终成功。考法2义和团运动的影响【考题2】(2024·山东济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义和团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天无语,地焦干,只因鬼子止住天。天爷恼,仙爷烦,一同下山把道传。神出洞,仙下山,附着人体把拳玩。掀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鬼,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洋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材料二“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1)依据材料一评价义和团运动。(6分)(2)依据材料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实际反帝效果。(6分)(3)义和团运动有何历史意义?(13分)提示(1)义和团运动体现了其坚决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但也有肯定的盲目排外性。(2)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3)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阻挡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缘由。『eq\a\vs4\al(解题技巧)』★关键信息信息1“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体现出义和团运动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掀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折射出义和团运动具有肯定的盲目排外性。信息2“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说明义和团运动所体现出的民族抗拒精神,挫败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获得解读信息、调动运用所学学问分析解决问题的实力及历史说明和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第(1)问,结合材料一信息“鬼子闹中原”“鬼子止住天”“掀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概括解答。第(2)问,结合材料二信息“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概括解答。第(3)问,从义和团运动的背景、作用及材料二信息等角度解答。课时作业(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4·湖南长郡中学调研)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19世纪20年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200文。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600文。上述现象出现是因为()A.实行闭关锁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B.农耕经济发达,对铜钱的需求量增大C.中国被迫开埠,棉纺织品大量输入D.鸦片大量走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解析为了扭转长期以来的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殖民者转而通过向中国走私鸦片来变更自己贸易的不利地位,其最干脆的后果就是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并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故D项正确。答案D2.(2024·安徽芜湖模拟)鸦片斗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有一张出自乡绅之手的、对英国侵略者的“晓谕”:“我虽乡愚小民,乃亦天朝赤子。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A.饱读儒家经典著作 B.主动指挥了鸦片斗争C.初具民族主义观念 D.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解析鸦片斗争时期中国乡绅“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可知中国乡绅具有了肯定的民族国家观念,故C项正确。答案C3.(2024·河北邯郸模拟)光绪六年,中德《续修条约》规定:“德国允,中国如有与他国之益,彼此立有如何施行专章,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这表明清政府()A.外交的屈辱地位明显变更B.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C.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D.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解析依据材料“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得出清政府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故D项正确。答案D4.(2024·湖北武汉联合调研)裴士锋在《湖南人与现代中国》中写道,“鸦片斗争的爆发,标记着自满人入主中原以来,首度有满人以外的‘夷’人欲入侵中国。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王夫之关于‘夷’的陈述,用在西方人身上,比用在满族统治者身上更为适切。”上述变更说明()A.民族冲突成为主要冲突 B.天朝上国观念渐渐变更C.夷夏之防思潮备受质疑 D.经世致用遭到时代淘汰解析材料中“欲入侵中国”,反映出西方人的入侵还未完全变成现实,民族冲突还未成为主要冲突,故A项错误;材料中中国人对“夷”的看法出现变更,但仍旧坚持华夏的中心地位,天朝上国观念并未变更,故B项错误;中国人认为“夷”用来指西方人更为适切,“夷”对象的变更反映出夷夏之防思潮备受质疑,故C项正确;“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出林则徐、魏源提倡经世致用思想,它并没有遭到时代淘汰,故D项错误。答案C5.(2024·河南郸城考前预料)其次次鸦片斗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主见自由贸易以求自强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清政府部分官员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说明他们没有相识到关税自主是国家主权,进而说明清朝部分官员的近代主权意识缺失,故B项正确。答案B6.(2024·天津河北区模拟)《天津条约》规定:“大清皇上特简(选择)内阁高校士尚书中一员,主持与大英钦差大臣文移、会见各等事务,商办仪式皆照平仪相待;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材料表明清政府()A.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 B.完全放弃了华夷等级观念C.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D.变更传统的对外交往体制解析《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标记着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故A项错误;材料“大清”等信息反映出清政府没有完全放弃华夷等级观念,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规定: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故C项错误;材料“自不得提书‘夷’字”反映出清政府变更了以夷夏传统观念来处理对外交往的体制,故D项正确。答案D7.(2024·河南郑州模拟)有学者认为,“鸦片斗争之后,现代国际体系塑造出‘中国’这一现代概念,她须要以一国的身份参与世界各国事务,而不再是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领导无穷无尽的‘天下’。由此,中国在外来军事挑战下,起先向近现代社会艰难转型。”下列能够体现晚清渐渐融入近现代国际体系的是()A.承认租界管理本国侨民 B.允许西方来华传教游历C.互派公使进驻对方国都 D.甲午战后放弃宗藩朝鲜解析租界是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不能体现中国融入近现代国际体系,故A项错误;允许西方来华传教游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属于中国融入近现代国际体系,故B项错误;互派公使是近现代正常的国际外交行为,故C项正确;中国放弃宗藩朝鲜是中国实力衰落的表现,不能体现出晚清政府实行了近现代外交体系,故D项错误。答案C8.(2024·四川绵阳模拟)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阔,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当时()A.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观念B.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奇妙C.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D.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念态解析鸦片斗争后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念有所变更,故A项错误;材料认为日本对清实行军事行动是不理智的行为,不能调动民众,故B项错误;材料认为清朝国力远胜于日本,未提及是洋务运动之功,故C项错误;《申报》轻视日本国力,体现了社会舆论盲目自信的心态,故D项正确。答案D9.(2024·广东深圳考前模拟)中国两次反日侵略斗争的时长、意志和结果出现巨大反差(如下表),其根本因素是()时间国力装备中国军队损失日占区中国政治和社会状况结果甲午斗争9个月中国稍优相当海军几乎全军覆没;陆军10~20万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国家统一;某些地区民间出现反清活动。战败倒戈14年抗战14年悬殊悬殊原有空军几乎拼光;海军全军覆没;陆军牺牲、失踪约400万人。大半中国由分裂到统一;同仇敌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成功A.经济实力 B.民族意识C.政府领导 D.国际救济解析甲午斗争中国的经济实力优于日本,但却获得失败的结果,抗日斗争中国实力落后于日本却获得成功,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斗争时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淡薄,而抗日斗争时出现全民族抗战,故主要是民族意识的不同,故B项正确;两次斗争中都有政府坚持反抗,故C项错误;抗日斗争时中国虽有获得国际救济,但不是中国抗战成功的主要缘由,故D项错误。答案B10.(2024·重庆名校联合测试)下面是当时中日两国公开出版物刊载的关于马关谈判议和的手绘场景图,这组图片()A.是一手资料,史料价值高B.客观真实反映历史事实C.是主观想象,不具史料价值D.掺杂了作者剧烈的感情解析手绘场景图与现场影像资料不同,不能当作一手资料,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国报刊与日本报刊的手绘场景存在明显的不同,故B项错误;中日两国公开出版物刊载的手绘场景图,虽存在较大的主观因素,但部分的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真相,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国报刊上的图片……中坐长须长者为李鸿章”“日本报刊上的图片……穿西式礼服者为伊藤博文等”,都各反映了两国作者剧烈的主观因素,故D项正确。答案D11.(2024·江西师大附中模拟)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干脆加速武昌起义爆发的“外力冲击”是()A.甲午斗争签订《马关条约》B.起先出现“西学东渐”局面C.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解析《辛丑条约》的签订,标记着近代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峻,辛亥革命正是在这种冲击下应运而生的产物,故C项正确。答案C12.(2024·广西玉林模拟)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注:图中器具:坛、提勺、漏斗、壶)()A.清廷成为洋人朝廷 B.政府统治奄奄一息C.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解析漫画体现的是长柄勺代表官员,他们从代表民众的坛子里舀出资源,再将它经过政府这一漏斗,注入外国人的茶壶中去,这主要说明白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工具,故A项正确;材料中不仅体现了政府是漏斗,统治奄奄一息,还体现了外国在华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清末改革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不仅体现官方搜刮百姓,还有满意外国侵略者的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24·湖南雅礼中学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的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气,在东亚保持领袖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周边小国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的不同等,而非如近代西方那样的国家同等,“国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国际法来制约,而是由所谓的封贡体系来支配。封贡体系体现了儒家的礼仪观念,并确认一个等级制的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