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甘肃省陇南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甘肃省陇南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甘肃省陇南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甘肃省陇南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省陇南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提出的美学命题。王国维认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果我们视“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为一种艺术创作的文本策略,并从这一角度反思中国山水绘画传统与继承的关系,可以看出唐宋绘画的文本策略以“无我之境”为主导,元明清绘画的文本策略以“有我之境”为命脉。王国维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元好问“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的诗句来解释何为“无我之境”。这两句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它能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清晰的现实主义图画。所以,李泽厚认为“无我之境”的作品多是客观的、全景的、整体性的描绘自然、人物活动和社会事件,富有一种深厚的意味,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唐宋山水绘画创作的文本策略的最大特征是“无我之境”,具体的艺术手法就是“图真”,即真实地描绘出自己眼中所见的山川形象。山水创作多为“以物观物”,力求作品达到主客相融、物我合一的“无我之境”。所谓“无我”,并不是没有个人情感,而是这种思想情感没有直接外露,主要是通过客观的描绘对象来传达出画家的思想情感,艺术家隐藏于山水意象的背后。为达“无我之境”,唐宋美学家提出了诸如“外师造化”等命题,山水绘画审美情趣多侧重于对客观对象真实生动地再现,艺术家重“自然”,重“造化”,通过真景和笔墨的结合来创造意境。“写其真,得其神”是“无我之境”的重要价值标准。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就是宋人现实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一命题强调艺术家对自然山水要作直接的审美观照,要有“林泉之心”。只有以自然的心灵去贴近自然,发现自然物象最本质的美,才能得自然之意度,将物象的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的审美形象。作品才能达“无我之境”。(摘编自罗一平《“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中国画创作的文本策略》)材料二:所谓“文人画”,有其基本特征。首先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次要地位,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中国绘画中一贯讲求的“气韵生动”的美学基本原则,到这里不再放在客体对象上,而完全放在主观意兴上。这个本是作为表达人的精神面貌的人物画的标准,从此以后反倒成了表达人的主观意兴心绪的山水画的标准。《艺苑卮言》说,“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这就不但完全忘怀了历史的来由,而且也把“形模”在山水画中的地位和意义放在非常次要甚至附属的地位,与北宋初年那样讲究写真、形似,形成了鲜明对比。与文学趣味相平行,并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强调。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元画也因此才获得了它所独有的审美成就。就是说,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墨色,亦即笔墨本身。笔墨可以具有不依存于表现对象(景物)的相对独立的美。它不仅是种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在这形式结构中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气韵”、“兴味”。这样,就把中国的线的艺术传统推上了它的最高阶段。书法这时与绘画密切结合起来。从元画开始,强调笔墨趣味,重视书法趣味,成为一大特色。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置,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意兴、气势,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与此相辅而行,从元画开始的另一中国画的独有现象,是画上题字作诗,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相互补充。唐人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一线细楷,但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影响对画面——自然风景的欣赏。元人则大不同,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有百字十数行,占据了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另一方面通过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这种用书法文字和印章来配合补充画面的做法,成了中国艺术的独特传统,它们或平衡布局,或弥补散漫,或增加气氛,或强化变化,方正的印章在一片水墨中更增添了沉着、鲜明和力量。既然重点已不在对客观对象的忠实再现,而在精练隽永的笔墨意趣,画面也就不必去追求自然景物的多样(北宋)或精巧(南宋),而只在如何通过某些自然景物(实际上是借助于近似的自然物象),以笔墨趣味来传达出艺术家主观的心绪观念就够了。这当然是标准的“有我之境”。早在宋代,欧阳修便说过:“故飞走、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所谓“闲和、严静、趣远之心”,主要就是一种主观心境和意绪。自然界或山水本身并无所谓“闲和、严静”,因之要通过自然山水来传达出这种主观心境意绪,本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一困难终于被元画创造性地解决了。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另一种意境,与北宋、南宋的画境各擅胜场。(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从审美感受上看,王国维有“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之说,前者为“以物观物”,后者为“以我观物”。B.“无我之境”是唐宋山水绘画创作文本策略的最大特征,“写其真,得其神”是其重要的审美价值标准。C.心怀“林泉之心”,发现自然物象最本质的美,就能获得自然之意度,将物象的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的审美形象。D.材料一中的“图真”与材料二中的“形模”有着相似的审美追求,都强调真实描绘画家眼中所见的山川形象。[解析]“就能获得自然之意度,将物象的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的审美形象”错误,原文表述为“只有……才……”,该选项将必要条件转述为充分条件。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B)A.在宋元文人画中,“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不仅表现在客观对象上,还表现在主观意兴上。B.元代文人画家认为,绘画之美更在于图画本身流动转折的线条与浓淡、位置变化的墨色。C.元画中,题诗写字开始占据很大画面,成为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此,画家开始关注构图。D.元画创造性地解决了通过自然山水传达主观意绪的难题,可见“有我之境”胜过“无我之境”。[解析]A项,“不仅表现在客观对象上,还表现在主观意兴上”错误,材料二第一段说的是“到这里不再放在客体对象上,而完全放在主观意兴上”。C项,“自此,画家开始关注构图”于文无据。D项,“‘有我之境’胜过‘无我之境’”错误,根据“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另一种意境,与北宋、南宋的画境各擅胜场”可知,“胜过”表述不当。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无我之境”相关说法的一项是(C)A.宋代范宽《宣和画谱·山水二》:“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B.黄宾虹认为:“书画同源,欲明画法,先究书法,画法重气韵生动,书法亦然。”C.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D.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解析]C项,描绘的是自然造化之景、客观物象,与“无我之境”的观念相符。A项,“吾”,即“我”,鲜明地体现了诗人的主体意识,与“无我之境”的说法不符。B项,阐述的是书与画之间的关系,与“无我之境”无关。D项,“气”,即气质,作家先天的素质,本选项阐述的是“文”与“气”的关系,与“无我之境”无关。4.艺术家在“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中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各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答案]①在“无我之境”中,艺术家注重真实地描绘客观对象,将思想情感隐于意象背后。②在“有我之境”中,艺术家注重借助近似的自然物象,以笔墨趣味传达心绪观念。5.请观察下面这幅元画,运用材料二的观点,对其审美特征作简要赏析。[答案]①画面突出文学趣味,表现画家的意兴心绪,讲求气韵生动。②画面强调笔墨韵味,以线条与墨色的变化达到美的境界。③以诗文、印章和画面相互配合补充,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月下桨声韩少功雨后初晴,水面长出了长毛,有千丝万缕的白雾牵绕飞扬。一条小船近了,船上的一点红也近了。原来是一件红色上衣,穿在一个女孩身上。女孩在船边小心翼翼地放网。一个更小的男孩撅着屁股在船头划桨。我多次在黄昏时分看见这条小船,两个小小年纪的渔夫在远处忙碌,总是不说话,也不看我一眼。我想起静谧的月夜里,常有一线桨声飘入我梦中,莫非就是这条船?在这里住了两年多,我早已熟悉张家、李家的孩子,但不认识那两张面孔。他们的家也许不在附近。刚好城里有客人要来,得买点鱼。我朝小船吆喝一声。他们望了我一眼。你们有鱼卖吗?大鱼小鱼都行。我指了一下院子的方向,我就住在那里。他们并未回话,隔了好半天,女孩朝这边摇了摇手。也许,前段时间把鱼打光了。水管所雇来的人们张好大网,敲击着船舷,把鱼往网里赶。接连闹腾好几个日夜,木棒敲出三拍的欢乐,两拍的焦急,慢板的忧伤以及若有所思……久违的山歌,在半夜里会偶尔鬼鬼祟祟地冒出来:“第一先把父母孝,有老有少第二条,第三为人要周到……”我只好去水管所买了鱼,看到一些没收来的渔网。水管所的人说,附近有农民偷偷违禁打鱼,有时还用密网,把小鱼也打了。城里的客人来了,驾着刚买的轿车。一起吃着鱼,我说到有农民用密网打鱼。他痛心地说,农民就是觉悟低,一点环保意识也没有。又说,如今民风实在刁悍,有一次他的汽车陷进坑里,路边有农民抄着手,不给钱就不帮忙。客人走后,第二天一早,院子里响起一阵狗吠。开门一看,红衣女孩手里提着一只塑料袋,被狗吓得进退两难。她赤裸的双脚在石板上留下水淋淋的脚印,脚踝还沾着一片草叶。我愣了一下,好容易才记起几天前的问购。塑料袋里有一二十条鱼,大的约莫半斤,小的只有指头那么粗,鲫鱼、草鱼杂得有点不成样子。从她疲惫的神色来看,大概这就是他们忙了半个夜晚的收获吧。估计这女孩用的也是密网,没有放过小鱼,下手有些狠。但我没有说什么。我已经从邻居那里知道了他们的来历。他们是姐弟俩,住在十几里之外的大山,弟弟欠了学费,两人借了条小船出来打鱼。他们的父亲一年前病逝,母亲也变得神志不清,不久前走失了。我收下鱼。在完成交易的过程中,她始终拒绝坐下,说话时总看着狗,听我说狗不咬人,仍怯怯地不时朝桌下看一眼。“你很怕狗么?”我妻子问。她不好意思地笑笑。“你家没有养狗么?”她摇摇头。“你喝茶。”她点点头,却没有喝。她才走不久,狗又叫了起来。窗外橘红色一晃,她气喘吁吁地返回来。“对不起,刚才错了……”她大声说。“错了什么?”妻子问。“把钱算错了。”“不会错吧?不是两斤四两么?”“真算错了。”“刚才是你看的秤,你报的价,你说多少就多少,我并没有……”妻子说。我也觉得我们没有什么责任。“不是,是你们多给了。”她红着脸,说刚才回到船上,弟弟一听钱的数字,就一口咬定算错了。他们又算了一次,果然是我们多给了一块钱。弟弟很生气,要她赶快来退还。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紧紧埋在腰间的一个布包,十分复杂地打开它,十分复杂地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一块钱怎值得她这样急匆匆地赶来并且做出这么多复杂的动作?“一块钱就算是你的脚力钱吧。”我说。“不行不行……”她把头摇成了拨浪鼓。“以后还要找你买鱼,一块钱就先存你那里。”“不行不行……”拨浪鼓还在摇。“你们还会打鱼吧?”“不一定。水管所不准我们下网了……”“弟弟的学费赚够了吗?”“他不打算读了。”“为什么?”她没有回答,只是固执地要寻找一块钱。可是小钞票凑不够一块钱。最后我们满足她的要求,好歹收了七角。她做了什么亏心事似的,浑身不自在,犹犹豫豫地低头而去。傍晚我们回家,发现院门前有一把葱。路边锄草的妇人说,一个穿红衣的姑娘来过,见我们不在,就把葱留在门前。妻子叹了口气,说如今的社会,难得还有这样的诚实。她清出一个旧挎包,一支水笔,说要给那位上学的弟弟,替他们省两个钱。但是我再也没有遇上姐弟俩。后来从一位船夫口里得知,水管所加强禁渔,他们被收了渔网,回山里种田去了。学费凑足了吗?弟弟还能继续读书吗?人世间许多事,我们并不知道,萍水相逢之际,连对方的名字也不知道。每天早上,推窗眺望,远处一两叶小船如发夹别在青山绿水之中。只是那些船上没有一点红。晚上偶尔听到竹林那边传来桨声,是一条小船的足迹,在水面拨出了月光的碎片,还有一个个梦境。只是桨声粗重,不像孩子的腕力。有时月夜太静,缩短了声音传递的距离,晚风一吹,远在天边的桨声翻过院墙,滚落阶前,七零八落的,引来小狗一次次寻找。它当然找不到什么,鼻子抽缩着,叫了两声,回头看我,眼里全是困惑。我也不明白,是何处的桨声,悠悠飘落到我家的墙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对水面白雾和姐弟俩在小船上忙碌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调。B.文中写客人对农民的评价,既反映了客人对农民的偏见,也从侧面衬托出姐弟俩诚实善良的品质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C.女孩送鱼时拒绝坐下、不喝茶,还钱时的急切与坚决,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她淳朴、诚实的性格特点。D.小说以“月下桨声”为题,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象征着姐弟俩的美好品质,同时也蕴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7.下列对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雨后初晴,水面长出了长毛,有千丝万缕的白雾牵绕飞扬”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朦胧的氛围,烘托出“我”宁静而惬意的心情。B.文中描写水管所雇人张网赶鱼的热闹场面,与姐弟俩打鱼时的安静形成对比,突出了姐弟俩孤独、艰难的生活处境。C.结尾处“每天早上,推窗眺望,远处一两叶小船如发夹别在青山绿水之中”的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表达了“我”对姐弟俩的思念和牵挂。D.文中月夜的描写,如“有时月夜太静,缩短了声音传递的距离,晚风一吹,远在天边的桨声翻过院墙,滚落阶前”,营造出一种静谧、悠远的意境,增添了小说的诗意。6.答案:B解析:“衬托出姐弟俩诚实善良的品质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说法不准确。客人对农民的评价只是代表了客人的片面观点,不能说明姐弟俩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比突出姐弟俩的美好品质,而不是强调他们与环境的关系。7.答案:A解析:开头的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营造氛围,引出故事,此时“我”还不了解姐弟俩的情况,不能说烘托出“我”宁静而惬意的心情,更多的是一种对未知的好奇和神秘的感觉。8.小说开头、结尾两次写“月下桨声”,蕴含不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①开头“月下桨声”入梦,表现“我”对姐弟俩的好奇,想知道他们是谁,为何出来打鱼。②结尾“我”在“月下桨声”中寻找姐弟俩的踪迹,表现“我”对姐弟俩有了牵挂。③结尾“月下桨声”恬静柔美,象征着“我”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对诗意生活的向往。[解析]由“静谧的月夜里,常有一线桨声飘入我梦中,莫非就是这条船”可知,“我”在“月下桨声”中入梦,可得出第①点。由“晚上偶尔听到竹林那边传来桨声……滚落阶前,七零八落的”可知,“我”在“月下桨声”中寻找姐弟俩的踪迹,可得出第②点。由结尾“晚风一吹,远在天边的桨声翻过院墙,滚落阶前,七零八落的”“是何处的桨声,悠悠飘落到我家的墙根”可知,“月下桨声”恬静柔美,和姐弟俩的美好品质相衬,可得出第③点。9.小说在叙述姐弟俩的故事时,送鱼和还钱等内容从正面详写,打鱼、送葱、回山里等内容则以其他方式呈现。这样叙述有什么效果?[答案]①送鱼和还钱的内容详写,叙事节奏较慢;其他内容略写,叙述节奏较快,使得情节张弛有度。②“我”的亲眼所见是从正面描写的,“我”未见到的则通过旁人交代从侧面写,使得故事更真实。③具体表现姐弟俩自立与诚信的内容详写,补充的内容略写,使得姐弟俩的形象更丰满、主旨更突出。[解析]送鱼和还钱详写,从叙事节奏的角度看是慢速,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姐弟俩自立与诚信的品质。而略写的送葱、回山里种田等内容,是从“路边锄草的妇人”和“一位船夫”口里得知的,从叙事节奏上看属于快速,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使情节张弛有度,富有节奏感。从整体上看详写与略写互相补充,共同刻画了姐弟俩的形象。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节选自《春秋·隐公元年》,有删改)材料二: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贵之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十二月,祭伯来,非王命也。众父卒。公不与小敛,故不书日。(节选自《左传·隐公元年》,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这三处是ADH。制A岩B邑C也D虢E叔F死G焉H他I邑J唯K命[解析]“制”,古时地名,作主语;“岩邑”,险要的城邑,作谓语;“制岩邑也”是判断句,故D处需断开;为了表示强调,主语后可停顿,“制”与“岩邑”中间应断开,故A处需断开;“焉”,兼词,兼有“于之”之意,作“死”的后置状语,中间不断开,其后应断开,故H处需断开。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冬十有二月”与“祖母今年九十有六”(《陈情表》)中的“有”字含义相同。B.“初,郑武公娶于申”与成语“初生之犊”中的“初”字含义不同。C.“缮甲兵”与“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中的“兵”字含义不同。D.“请以遗之”与“采之欲遗谁”(《涉江采芙蓉》)中的“遗”字含义相同。[解析]二者含义相同,都是兵器的意思。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隐公元年三月,隐公与邾仪父在蔑地会盟,《春秋》中没有记载仪父的爵位,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周朝册封,由此可见孔子对“礼”的重视。B.共叔段封京邑后,贪欲滋长,对郑国心怀不轨,庄公身边的大臣多次进谏,但庄公顾及母子、兄弟之情一再宽容,给其反省改过的机会。C.姜氏唯独喜爱小儿子共叔段,为其多方谋取利益,还计划里应外合,打开国都的大门帮助共叔段夺取政权,最终失败。D.颍考叔为人至孝,还将自己的孝心推及他人,他给庄公出谋划策,庄公和姜氏得以再次相见,最后母子之间消除矛盾,和好如初。[解析]“但庄公顾及母子、兄弟之情一再宽容,给其反省改过的机会”错误。由“无庸,将自及”“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可知,庄公并非顾及母子、兄弟之情一再宽容,而是一直在等待时机,待共叔段野心膨胀到一定程度再一举消灭。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答案]姜氏有什么满足的?不如及早为她安排个地方,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旦)滋长蔓延,就难对付了。[解析]“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厌”;“无”,同“毋”,不要;“图”,对付谋取。(2)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答案]您担心什么呢?如果挖地挖到了泉水,在隧道中相见,难道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吗?[解析]“君何患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君患何焉”;“阙”,挖;“及”,至、到;“隧”,名词作状语,在隧道中。14.《左传》将《春秋》中“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文学化表达,请简要分析其采用的手法主要有哪些。[答案]①以时间为序复原故事,将历史事件条理清楚地呈现出来。②借助大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使人物特征鲜明。③细节传神,颍考叔劝说庄公等情节描写得生动形象。④引用君子言论及《诗经》中的语句,增加点评,揭示史传意义,丰富内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杂诗十二首(其十一)陶渊明我行①未云远,回顾惨风凉。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离鹍②鸣清池,涉暑经秋霜。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注]①行:行役。此诗当作于元兴三年春,写陶渊明离开刘裕时的情景和心境。②鹍(kūn):一种像鹤的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开篇以叙事起笔,“惨风”一语双关,既写气候变化,也叹人生多艰。B.“春燕”往往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但在本诗中却带有一丝悲凉的意味。C.诗人想到大雁居无定所,却一代代不辞辛劳回归北方,有自况之意。D.本诗既有直抒胸臆,又有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行役在外的无限愁苦。[解析]“一代代不辞辛劳”说法错误,“代谢”的意思是时节变换。16.“鸟”是陶渊明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本诗中的“离鹍”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羁鸟”这两个意象的特征及其蕴含的不同情感。[答案]特征:“离鹍”指离群(或离乡)之鸟,特征是离群(或离乡)。“羁鸟”即笼中之鸟,特征是被束缚。情感:本诗中诗人借历经夏暑与秋霜,在清池边鸣叫的离群(或离乡)鹍鸟,表达终日奔忙却与自己的理想相背离的愁苦;《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借笼中之鸟留恋山林,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用“桂影斑驳,风移影动”描写在明月之夜,桂树的影子落在半墙上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景致。(2)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一词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都描绘了情至深则无言的动人场面。(3)张老师在讲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作文时,引导同学们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引用能体现家国情怀的相关诗词,小刚想出两句:“,。”[答案](示例1)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示例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一进楼门,赫然入目的是高5.7米的大型贝雕《帆锚相依》,上书“洞天福地,从此开头”8个大字。二至四层的大厅展示洞头的历史、闽瓯民俗风情和相关的海洋知识。步入五层的观景廊,极目鸟瞰:海滩开阔平展,黄沙细柔。南面是国家级中心渔港与半屏山;东面为新老城区,楼宇布局高低不一,但①,富有层次;北面七座大桥横亘海上,连接起八个岛屿;西面一望无际的海洋犹如硕大的蓝宝石,表面镶嵌着翡翠般的群岛、大型养殖网架及片片归帆。导游驾艇带我们出海,近距离领略洞头的岩奇礁美。离港东去,海浪滔滔,突然,右侧一座岸边耸立的断崖峭壁被我们的目光吸引了。它仿佛被利斧劈掉了一半,犹如一扇巨大的屏风雄峙海上。导游将艇慢慢靠近,指着屏面上那些浮雕般凸显、依次展开的景观,向我们②地介绍起来:这是“一帆风顺”“众象吸水”,那是“巨龟负山”“玉帝金印”……仔细看去,它们一个个形象生动,③。这就是目前国内已知最长的海上天然岩雕画廊,被誉为“神州海上第一屏”的半屏山。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案](示例)①错落有致②如数家珍③栩栩如生[解析]第①处,根据“高低不一”“富有层次”可知,此处是形容楼宇布局参差不齐,可填“错落有致”。错落有致:参差交错,很有情趣,形容东西布置得很巧妙。第②处,此处是形容导游对这些景观很熟悉,可填“如数家珍”。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第③处,此处是形容岩雕生动逼真,可填“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示例)右侧岸边耸立的一座断崖峭壁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一座”修饰“断崖峭壁”,应放在其前;二是不合逻辑,“被我们的目光吸引了”应改为“吸引了我们的目光”。20.请你根据文段中对洞头的介绍为其写一个旅游宣传口号。要求语言简练,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答案](示例)海上明珠岛,世外桃花源。[解析]根据“海滩开阔平展,黄沙细柔……表面镶嵌着翡翠般的群岛、大型养殖网架及片片归帆”可知,洞头为海上的岛屿,景色优美。再根据要求,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拟写即可。(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好书为什么没人买呢?原因有很多。比如,很多人在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的情况下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而去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无可厚非。读者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好比海底捞针,难度很大。[答案](示例)①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②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③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无可厚非。[解析]原句的“很多人在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的情况下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和“去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无可厚非”构成因果关系,可以把它们分别独立成句,表述为“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