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课记念刘和珍君不屈的英魂请看下面这副挽联: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震耳,弹雨淋头。这副对联追悼的是谁呢?这是在1926年的一场追悼会上,鲁迅为两位不幸罹难的女英烈刘和珍、杨德群写的挽联。她们为何英年早逝?让我们走进《记念刘和珍君》,随着鲁迅先生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纪念烈士;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在风雨如磐、暗夜沉沉的日子里,鲁迅那时刻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睿智的目光和深沉的情怀……你是一个民族血战前行的历史中普通的一员,你用自己的生命,像木材凝结成煤块一样,留给后人一种精神,让我们坚信:勇毅精神不灭,正义和真理永存!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文学常识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自嘲鲁迅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写作背景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4月1日,他饱蘸着血泪,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鲁迅相关知识陶潜和《挽歌诗》陶潜,字渊明,我国晋代著名诗人。文中引用的是《挽歌诗三首》中的第三首的最后四句。所谓《挽歌诗》第三首的全文是: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是陶潜自挽之词,最后四句设想自己死了之后,“亲戚在送葬之后也许还能留下一点哀伤,至于别人则已唱过了挽歌,就算尽到了朋友的情谊了。人死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把自己的躯体葬在山里,和山在一起就行了。”鲁迅引用陶诗后说:“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这说明他主要借用“托体同山阿”一句,表示自己希望烈士的精神像高山一样永垂不朽,“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以激励后死者向反动派作斗争。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作业时间:20分钟1.识记字音(1)单音字菲薄洗涤桀骜殒身不恤赁屋黯然噩耗不惮喋血尸骸屠戮浸渍攒射寥落(2)多音字长歌当哭门当户对菲薄芳菲积攒攒动创造创伤菲薄薄田立仆仆人2.识记字形(选字组词)(潦缭)草(牒喋)血尸(骸赅)(喑黯)然(陨殒)石杀(戮戳)烟(霭蔼)一(筹畴)莫展桀(骜傲)不驯3.词义辨析(1)竟然·居然辨析:“竟然”和“居然”都是副词,都表示由于事情的结果因与原来的预期相反而感到意外的语气。“竟然”侧重表示“不该这样而这样”,语气较重。“居然”可以表示“不应该或不可能发生的事成为事实”,也可以表示“不容易这样而竟能这样”,用于前一种情况时语气比“竟然”轻,用于后一种情况时语气比“竟然”重。“居然”兼用于书面语和口语。例句:①这么宏伟的建筑,只用十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②我真没想到他做出这种事来。(2)暴发·爆发辨析:两词都有“突然猛烈发作”的意思,但“暴发”强调突然性,突出的是声势较大,速度快。爆发强调爆炸性,蓄积已久,猛然破裂或迸出的意思。例句:①此人穷困潦倒,一夜之间了。②日本当局已经发现该国东部茨城县一家鸡场了新一轮禽流感疫情。(3)正告·告诉辨析:都有“告诉”的意思。“正告”指严正地告诉,适用于郑重的场合或阐明自己的立场或郑重地陈诉事情,以便让人知道。“告诉”指在一般的情况下,向别人陈述事情,使别人知道。例句:①我们要那些无视法律的亡命之徒,玩火者必自焚。②我只把这件事了你。4.文学常识(1)鲁迅(1881—1936),原名,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有小说集、、,散文诗集,散文集,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2)陶潜(367—427),字,谥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时代)诗人,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位诗人。有、、《五柳先生传》、《饮酒》等著名作品。5.词语积累(1)干练:(2)殒身不恤:(3)勇毅:(4)秘计:(5)寥落:(6)出离:(7)长歌当哭:(8)菲薄:(9)微漠:(10)深味:(11)造化:(12)桀骜:(13)黯然:(14)立仆:(15)喋血:(16)惩创:(17)沉勇:(18)浸渍:(19)苟活:(20)屠戮:(21)绯红:(22)噩耗:(23)尸骸:(24)惨淡:(25)流言:(26)谈资:(27)请愿:(28)攒射:(29)惊心动魄:(30)不惮:(31)无端:(32)广有羽翼:(33)正告:(34)旧观: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1.《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样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接连出现了三次。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呜呼,我说不出话”。有的人认为鲁迅在这里太啰嗦了,你如何理解这两组看似矛盾的话?答:2.鲁迅是因为什么事件而写作这篇文章的?贯穿于全文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答:3.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笔之所及并非限于刘和珍一人,通读全文,看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4.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中国人”“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各指什么样的人?答:5.阅读文章的第三段,尽量用文中的原话把鲁迅所设想的和他亲眼看到的刘和珍的形象概括出来,那么那“几个学者文人”是怎样污蔑这样的刘和珍的呢?两相对比,有什么意义?答:6.如何理解第六段“煤”的比喻?答:语言特色作者运用最精练、最有力而又蕴藏着深沉意义的一句话或一段话,来表达最丰富、最凝练的思想,透辟地阐发一个道理,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简直如诗一般,让人永世不忘。本文语言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大量运用反复修辞手法:1.“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文中两次强调“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这里反复强调“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说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还活着,就要用行为(“写一点东西”)来悼念逝者;第二层是说庸人们已快忘记了三月十八日的鲜血,所以“写一点东西”来提醒他们。这个反复手法强调了写作此文的重要性。2.文中第三节两次出现对刘和珍的描写:“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作者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温和”,有两个目的:一是表明对年轻美丽生命消殒的无比痛惜,这“微笑”与“温和”是刘和珍留给作者永远的印象。二是揭露执政府的残暴和流言家的无耻,执政府诬蔑她们是“暴徒”,流言家说她们是“受人利用”,有了“微笑”和“温和”,谎言便不攻自破,而执政府和流言家的丑恶嘴脸更暴露无遗。写法归纳本文采用了叙述、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叙事简练,清楚地写出了刘和珍思想性格的特点和壮烈牺牲的情景;议论深刻,有力地揭露出反动派的反动本质,总结了对敌斗争的经验教训;抒情强烈,颂扬了烈士的崇高精神,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悲愤之情。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交错,融于一体,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高度的说服力。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素材这样积累1.在教材中提炼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刘和珍烈士是勇于承担责任的中华民族的好女儿。虽然你已经踏着淡红的血泊走向了浓黑的悲凉,但你的精神给了一代又一代热爱真理的人们一个光明的希望,激励更多的猛士奋然前行!2.在名句中选择(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2)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3)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歌德(4)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办法。——毛姆(5)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6)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7)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鲁迅3.从历史中比较鉴湖女侠——秋瑾秋瑾出生于绍兴的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她少年时热情而倔强,最钦佩历史上的“巾帼英雄”。1906年秋瑾积极联络浙江各地会党,组成“光复军”,推举徐锡麟为首领,秋瑾任协领,积极地进行起义的筹备工作。1907年5月,徐锡麟准备在安庆起义,秋瑾在浙江等地响应。但安庆起义计划泄露。7月6日,徐锡麟仓促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在安庆发动起义,由于准备不足,起义很快失败,徐锡麟也被捕牺牲了。安庆起义的失败,使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区起义计划完全泄露,形势十分危急,同志们劝她暂避一时,她决心做中国妇女界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坚决留在大通学堂与前来包围的清军作殊死战斗。因寡不敌众,秋瑾不幸被捕,于1907年7月15日英勇就义,终年31岁。4.从佳作中积累中华民族是勇于承担责任的民族。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亮任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挥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铭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挺身而出,尽忠职守,利居众后,责在人先,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是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素材这样运用哀痛者,幸福者“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一直震撼着我的内心!刘和珍们是“哀痛者”,这好理解。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国家衰败,他们为国家哀痛;鸦片横行,人心麻木,民族积弱,他们为民族哀痛!水旱频发,家破人亡,百姓可怜,他们为人民哀痛!这种哀痛成为他们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动力,“哀痛”是刘和珍们的战士本色!然而,他们是“幸福者”吗?他们真的幸福快乐吗?我时常在心底扣问,按庸常者的思维方式,刘和珍们被校方开除,何来快乐!被执政者镇压,何来幸福!于是,我不能不改换一种思维方式,以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刘和珍们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信仰的拥有者。巴金曾说:“人不单是吃米活着的!”而庸常者却往往仅以追求物质满足为活着的目的。刘和珍们没有奢华的生活,却有崇高和坚定的信仰:为国家强盛,为民族复兴,为人民幸福而奋斗。有了这样崇高的信仰,他们还会在蝇营狗苟中戚戚不已吗?他们是会因革命的挫折而“黯然至于泣下”,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不是“始终和蔼而微笑着”吗?刘和珍们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理想的实现者。真正的战士不是空想家,而是实践者。面对黑暗专制,他们可以显出自己的“桀骜锋利”;而对血腥残暴,他们从不畏缩后退,他们真正做到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如若他们地下有知,早知已是“山花烂漫时”,他们怎会不在“丛中笑”,他们怎会不幸福、不快乐?用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用战士的心灵去看待幸福,看待快乐,我的内心一次次被一种崇高的东西涤荡着。我常想,如果今天,仍有许许多多的人像刘和珍们一般去思考幸福,那么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经典评论】这是高考全国Ⅲ卷的满分作文。所给材料的主旨句是:“改变思维方式就会获得快乐与幸福。”本文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它的切入点。一篇好的文章都应有一个巧妙的切入点。我们平时作文常感到无从下笔,不知该怎么写,不知道写什么,常常是因为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好的切入点,既要巧,又要准。“巧”指的是通过这个切入点,易于展开文章,不但有语可说,而且立意深远;所谓“准”,是指所写内容要切合所给材料的主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正是符合这个命题要求的切入点。“哀痛”与“幸福”的对立,由“哀痛”而“幸福”的转变中所包含的思辨关系,正是对命题的准确阐释。毫无疑问,每位同学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都探究过“幸福者”与“哀痛者”的含义。以熟悉的课本内容去阐释这样一个陌生的高考命题,不但有话可说,而且准确,可谓机敏之极。此外,借用名篇增强作文的文化底蕴,运用矛盾的对立转化哲理进行说理等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第6课记念刘和珍君语言建构与运用1.答案:(1)fěidíjiéàoyǔnxùlìnànèdàndiéháilùzìcuánliáo(2)dàngdāngfěifēizǎncuánchuàngchuāngbóbáopūpú2.答案:潦喋骸黯陨戮霭筹骜3.答案:(1)①竟然②居然(2)①暴发②爆发(3)①正告②告诉4.答案:(1)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拾》《阿Q正传》(2)渊明东晋田园《桃花源记》《归园田居》5.答案:(1)又有才能又有经验。(2)牺牲生命也不顾惜。殒,死亡。恤,顾虑。(3)勇敢,坚毅。(4)阴谋诡计。(5)稀少。(6)超出。(7)用写文章代替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作。(8)微薄。(9)依稀,淡薄。(10)深深地体会。(11)指自然界。(12)形容性情倔强,不顺从。(13)忧伤的样子。(14)立刻倒下。(15)流血满地。喋,血流出来的样子。(16)惩罚,惩治。(17)沉着而勇敢。(18)浸润,渗透。(19)勉强活着。(20)屠杀。戮,杀。(21)鲜红。绯,红色。(22)指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噩,凶恶惊人的。耗,坏音信。(23)尸骨。骸,指身体。(24)暗淡无光,形容天色晦暗。(25)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诬蔑或挑拨的)。(26)谈话的资料。(27)采取集体行动要求政府或主管当局满足某些愿望,或改变某种政策措施。(28)(用箭或枪炮)集中射击。(29)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30)不怕。(31)没有来由;无缘无故。(32)到处都有帮凶。羽翼,鸟的翅膀,这里指帮凶。(33)严正地告诉。(34)旧时的景象。观,景象。思维发展与提升1.答案:第一次出现在程君“正告”“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和“我”回忆了刘和珍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往事之后。对这样一位与作者有着师生之谊、读编之情的人,当然有必要写文章来加以纪念。这就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一——悲痛的悼念。第二次紧接在“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之后。这样的世界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既有“猛士”又多“庸人”的世界,是“造化”易于使人“暂得偷生”的世界。这就正有写“一点东西”来揭露暴行、揭露流言的必要,也预示了文章的内容之二——愤怒的揭露。第三次在“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之后出现。惨案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烈士的鲜血就这样白流了吗?敌人欠下的血债就不讨还了吗?因为有必要写一点东西,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要总结教训、意义,“更奋然而前行”。这就预示了文章内容之三——沉痛的总结。烈士被杀,无限悲痛,不能不写;但“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无话可说,不是真的无话,而是愤怒!反动派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是因“悲”想到有写的必要,因“愤”而无话可说!2.答案:刘和珍她们因为参加反对日本军舰闯进天津、炮击我大沽口炮台及“八国联军最后通牒”的集会、游行而被段祺瑞执政府杀害,“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执政府竟然指责学生的爱国行为,而且还有文人帮腔。鲁迅贯穿于全文的情感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悲愤。3.答案: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提到了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心血管头晕的个案护理
- 文化基础设施造价咨询合同
- 心理活动游戏课件
- 房地产小区绿化建设协议
- 安装水电设施协议书
- 拍卖合同修改协议
- 文化艺术品拍卖合同
-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概述
- 患儿肾病综合征健康教育
-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电影赏析与跨文化交际》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人工智能设计伦理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浙江大学
-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3)解读课件
- 《陆上风电场工程概算定额》NBT 31010-2019
- 二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案-第二十四课 帮爸爸妈妈分担 妈妈谢谢您|北师大版
- 诊所备案申请表格(卫健委备案)
- 人教PEP版五年级英语下册-《课时学练测》全册含答案
- 锅炉水冷壁安装作业指导书
- 《雷锋叔叔_你在哪里》说课稿
- 赞美诗歌400首全集
- 横向分布系数计算剖析
- 北京市建筑施工作业人员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培训考核试卷A及答案知识讲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