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襄阳四中2024级高一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人类社会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是()A.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B.商业的独立发展C.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D.人类劳动的分工2.下表为二里头文化礼器系统与诸区域礼制文化因素的对应关系(部分)。据此可知,中国早期礼乐文化()二里头文化礼器原型器物所在区域文化象征权力类型青铜鼎、爵、卜骨王湾三期文化;二里头文化政治权力、祭祀权力青铜铃、绿松石龙形器石峁文化祭祀权力玉琮、玉璧、玉钺良渚文化;陶寺文化;石峁文化祭祀权力、军事权力A.维护专制王权B.形成完备体系C.呈现统合趋势D.促进华夏认同3.据下图可知,周朝()(注:①吕姜尚,字子牙;②前386年-前384年,田和)图齐国世系表(部分)A.疆域面积日益扩大B.政治构建受到社会转型影响C.贵族统治趋于瓦解D.诸侯国内实行嫡长子继承制4.秦朝时,南郡(战国时属楚地)的郡守曾向其下属各县道发出文告,声称“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邦”,而国家制定和颁布“法律令”,是用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也”的。该文告()A.提出了尊重民俗的原则B.推动了儒法两派思想合流C.警示了严刑峻法的危害D.强调了统一法制的重要性5.据下表可知,北魏意在()出处相关内容《魏书·律历志》音律由黄帝创设,三代“共行”;汉、魏、晋予以革新与校改;北魏“太和中,诏中书监高同修正音律”。《魏书·官氏志》太和中,“高祖诏群察议定百官,著于令......降车、膘将军,侍中,黄门秩,依魏晋旧事”。注:太和是北魏孝文帝的年号(477-499)A.弥合南北文化差异B.承继中原王朝正统C.革新传统修史体例D.加速民族交融进程6.右图所示为唐中叶后城市之间的经济交往及其商品流向。据此分析可知()A.商品流向呈南北均衡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长途和大额贸易兴起D.海上丝绸之路开辟7.世界文明古国呈现出多元特色,以下表述符合史实的是()①公元前4千纪晚期左右,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②古西亚的《吉尔伽美什》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史诗③古代雅典是多数民众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④公元前3世纪早期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王朝A.①④B.②③C.①②D.②④8.《汉谟拉比法典》规定:“若贵族使平民及奴隶的眼睛受损可以免于赔款,无需赔偿:平民之间使对方眼睛受损则需要让自己的眼睛受到同样的损伤;平民使得奴隶的眼睛受损只需要赔付一半的费用:奴隶将贵族的眼睛损坏则要在耳内灌油灌铅。”这表明法典()A.奉行阶级歧视B.强调契约精神C.维护奴隶主利益D.实施严刑峻法9.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对印度有如下描述:“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二曰刹帝利······三曰吠奢······四曰戍陀罗······。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姻媾不杂。”据此可知,当时的印度()A.社会阶层固化B.分裂割据严重C.社会分工细化D.阶级矛盾弱化10.罗马共和国时期长期实行兵农合一的公民兵制度,公元前107年盖乌斯马略当选执政官后,对罗马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如表。据此可知,马略的军事改革()改革内容具体做法以募兵制代替征兵制放弃了早就难以为继的财产资格限制(即征兵制),规定凡是自愿且符合条件的罗马公民,包括无财产者都可以应募入伍(募兵制)。延长服役年限并明确军饷报酬士兵一旦入伍,就必须服役满16年。服役期间,由国家统一供养,并按照等级发给薪酬。士兵退伍后,还能在被征服地区分得属于自己的土地.改革军团组成并统一武器装备将所有的重装步兵统一为军团士兵,统一装备以投枪、短剑和拉丁长盾。A.推动了罗马由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B.加速了罗马帝国对外扩张的步伐C.极大地提升了罗马公民的政治地位D.消除了罗马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11.如图为古代世界某一帝国鼎盛时期的疆域示意图(阴影部分),对该帝国的描述正确的是()A.各地普遍建有祭祀用的金字塔B.称霸整个地中海地区,整个地中海变成它的内海C.继承了波斯帝国的政治传统开启了希腊化时代D.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为西方文化复兴奠定基础12.1086-1135年,英国204个男爵领中仅有96个得以延续,另外约50个男爵领因绝嗣由女儿继承后转移到其他封臣名下,骑士领也因继承而变得支离破碎,出现了1/2骑士领、1/4骑士领,甚至1/100骑士领,致使骑士难以履行义务。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市民阶层力量兴起B.国王权力迅速扩张C.贵族的势力被削弱D.封建关系受到冲击13.英国学者布勒德在《英国宪政史谭》描述说:“无论如何,自1086年以后,所有佃户,不问其所领之土地系直接得之于王者,或间接得之于贵族地主者,其对于王均属直接之人民。姑无论其间接属之于贵族地主也,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也。”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A.开始了封建化的过程B.实行的是贵族民主制C.强化了封建君主权力D.移植法国的封臣制度14.在中世纪西欧,教会长期以教堂施舍、开办慈善医院救助贫困者与病人;市政当局设立公共救济基金,援助受灾和破产市民;新兴行会也积极行动,如南安普顿商人行会救济内外成员,林利吉斯商人行会救助不幸会员。这些现象表明()A.西欧较早建立起完善的救济体系B.城市自治推动了社会救济的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推动政府职能转型D.多元力量推动社会救济体系构建15.11-12世纪,欧洲城市兴起了两类不受教会控制的新型学校:一类是专门学习拉丁语的学校,另一类是学习阅读、写作、商业代数和簿记的学校。第二类学校不但常常人满为患,而且经常会冲击第一类学校的生源。这主要是因为欧洲()A.文艺复兴推动人性的解放B.工商业经济的发展繁荣C.城市自治推动大学的兴起D.封君封臣制度崩溃瓦解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5分。16.【汉代与罗马的国家治理】(16分)材料一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据《汉书》《后汉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6分)17.【两税法的实施】(12分)材料一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极其沉重的打击,社会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战乱使得大量人口死亡,许多百姓流离失所,劳动力急剧减少,农业生产陷入停滞。同时,土地兼并现象愈发严重,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权贵和地主手中,农民失去土地后,生活无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之前实行的租庸调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现实,无法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无法维护社会的稳定。唐德宗时期,宰相杨炎顺应时势,推行了两税法,旨在改变旧有的税收制度,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缓解社会矛盾。-摘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材料二唐代租庸调税制的特点是“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在这种税制下,皇室贵成、官僚贵族、孝子顺孙、义夫节妇、逃户流民为了生存投靠地主豪强做荫户,不承担国家的租税徭役。由此,只有30%至50%的户和14%的人口承担国家的全部租税,租税负担处于极不合理状态。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两税法在预算上实行“量出为入”的原则。每年财政经费先计算数额,然后按照各地的土地、人口、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分配时坚持贫富有差,税负均等。这一原则防止了地方官吏强取豪夺,多收多征,加重民众的负担。-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税法推行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代推行两税法后引发的赋税变化。(6分)18.【中世纪城市特许状】(15分)材料一随着中世纪手工业的技术日趋复杂化,原来作为家庭副业的手工业最终同农业分离成为独立的经济部门。手工业的发展改进了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特别是纺织业可以不必固定在某一地,而向交通便利的地点转移,这样就为城市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基督教的普世观念有利于形成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消除不同地区阶层之间人的隔阂和争端,为后来的贸易复兴提供了可能。西欧处于长期战乱之中,许多罗马时期修建的大型公共建筑被重新利用改造成中世纪的堡垒。随着商业贸易的复兴,那些位于重要商路上的城堡就成了中世纪最早的一批城市。自从西方人重新夺回对地中海的控制权后,东西方贸易的繁荣为西欧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长途贸易的兴起不但造就了一批商业中心城市,同时也将城市生活广泛散播于贸易线路的周边地区。-摘编自徐芳亚《浅论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条件及特点》材料二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国王或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法王路易六世赐予紧邻奥尔良的洛里斯城镇的授权》中说:“任何人只要在城里平安生活一年零一天,便可获得自由,以前的主人不得对他提出任何权利主张。”此外,在英王授予城镇的特许状中也有类似的规定。一些城市的特许状上明确说明城市市民不得任意被传唤出庭、不得强制被逮捕、审讯之前不得被监禁。城市市民能够在自己持有的土地上建房,或者把土地再细分成小块,或者把这块土地出租出去,或者出售这块土地,或者传给他们的子孙。许多特许状中明文规定,取消各种封建领主赋税,尤其是取消限制商业活动和商品流通的关税、通行税等。特许状规定市民享有每周举办一次市场的权利。同时,可以选举市长、城市治安官、法官、顾问等。-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中世纪城市形成的历史条件。(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中世纪城市特许状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影响。(9分)19.【文明的交往】(12分)材料文明交往在形式上由于社会历史状况错综复杂而表现多种多样,但和平与暴力是两种基本的交往形式。前者是经常的、大量的和主要的交往形式。无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加强信息分析的行政管理师试题及答案
- 新时代的微生物检验技师能力试题及答案
- 重要项目管理考试知识的归纳与试题答案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的常见题型试题及答案
- 重庆高校课题申报书
- 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心态调整方法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相关法规的试题及答案
- 注册会计师考试过程中的信息管理与有效沟通探讨试题及答案
- 课题申报评审书模板
- 突破思维界限的证券试题及答案
- 《一般将来时》教学设计
- 小学数学-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幼儿园故事课件:《胸有成竹》
- GB/T 43200-2023机器人一体化关节性能及试验方法
- 单面彩钢酚醛复合风管施工工法
- 浙江省温州环大罗山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物理试题
- 功率因素校正(PFC)电路-PFC的工作原理课件
- GB/T 10000-2023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
- 钢丝绳验收表
-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测试卷
- SIMTRADE外贸模拟实训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