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技巧篇_第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技巧篇_第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技巧篇_第3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技巧篇_第4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技巧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技巧篇

考试题型

1.下列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i项是(选择题)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文言断句题是•种常规考题,综合性强。全国卷采用的是有语境选择型断句

题,这种题型需要掌握三个关键点:

1.联系语境,疏通文意。

在提供语境的文言断句客观题中,需要断句的语段在内容上与上下文有着密

切的联系,因此,断句前可翻译上下文,再据此推断断句部分的大意。

如果是记叙性文段,应首先弄清讲了什么人、什么事、过程如何、结果如何;

如果是议论性文段,则应先弄清观点是什么、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在实际断句中,不少考生弄不清断句部分的大意是什么,把其中的人名等专

有名词生生断开,这都是未联系语境的缘故。凭借上下文,起码要标消其中的人

名、陈述对象是谁、涉及哪几个人物等。

2.排同聚异,突破难点。

四个选项中,先排查出哪些停顿是相同的,对此不必关注;再聚焦停顿不同

的,重点思考。

那些停顿不一样的地方,可能是难点,且难点就那么一两处。对此,要有足

够的突破方法。先看看能否找到标志,如名词、虚词、句式的标志。能找到这些

“路标”固然好,但这类题中真正的难点往往不是靠寻找标志就能应付的,关键是

揣摩语意,看看句子的陈述对象是谁,句子之间、词语之间有怎样的意义关联,

每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这其中如有小技巧的话,那就是会抓谓语动词。

3.选定答案,通过读一读、译一译来进行检验,确保正确。

断句技巧

做文言文断句题时,我们耍本着"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的基本原则,要对文

章内容进行整体理解,顾及前后文,弄清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在此

基础之上再来推敲怎样断句。

一、找名代,定句读

1

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重要的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

事名、物名、官名、族名、国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代)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第一人称: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

第二人称:尔、汝(女)、卿、若、乃、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

第三人称:彼、之、其。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不仅代人,还可以

代事代物。

近指代词:是、此、斯、兹

远指代词:彼、夫、其

疑问代词:人:谁、孰、何

事:奚、胡、曷(何)、安、焉

看词性(名代)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

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名词: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

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寡人、臣、仆、妾

第二人称代词:尔、汝、若、乃、而、子、君、公、陛下、足下

①专有名词,如官名、人名、地名,它们内部不能断开。如:"父友兵部

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

②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

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

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主语前断,宾语后断。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

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

义,不可不语。”

练一:给下列语段断句。

2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

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练二: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

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E子非吾友也。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

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日/子非吾友也。

(分析:上面语段中,人名“管宁〃“华歆〃反复出现,应视为断句的重要标志。

再根据动词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学以致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

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雕刻的技巧在于,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鼻子如果刻

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

法改小。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为了以后可以再有挽回的余地,那么,失败

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

何常为承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承相

御史律令图书藏之O沛公为汉干.以何为丞相项干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

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节选自《史记・萧

相国世家》)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

A.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

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3

B.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

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C.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成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

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D.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成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

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练2](2022・新高考I厅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欹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同岁危民亦

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

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A.今赵不救魏/魏欹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旦岁危/民亦旦岁死臭/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旦岁危/民亦旦岁死矣/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旦岁危/民亦旦岁死矣/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欹盟/于秦是赵马强秦为界也/地亦旦岁危/民亦旦岁死矣/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句意: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欹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

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

我忠于大王的表现。〃

"魏欹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于秦〃是“敌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

排除AD;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此……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中间不可断

开,“之所以〃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

[练3](2021・新高考I)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

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卜人上从容问群臣遍

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

4

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节选自

《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

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

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卜7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

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

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参考译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季八月甲子,太宗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起初,

太上皇想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震慑天卜;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

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是幼童也均被封为王,做王的有数十人。太宗语气和

缓地问群臣:“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卜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

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白两汉以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多的。封的爵位已

经很高,又大量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卜.人显示大公无私吧。〃太宗说:

“是的。"

[练4]

(2020・全国U)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王安中)白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承。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

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

抵吏罪(节选白《宋史•王安中传》)

A.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

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B.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

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C.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

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5

D.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

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参考译文

(王安中)从秘书少监被任命为中书舍人,提升为御史中丞。开封巡逻的士兵

晚上捉拿盗贼,盗贼逃脱了,有个百姓受惊出门正好与士兵相遇,被当作盗贼绑

起来:百姓到开封府诉讼,受不住拷打的惨痛,于是无辜服罪。王安中调查到这

个案件,审查后定为冤案,立即放出这个百姓,治官吏之罪。

二、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

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

感情。一些议论性语段,借助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更容易。

句首词

发语词:夫、盖、唯、惟、且、且夫

敬谦副词:窃、请、敬

时间词:向之、顷之、未几、己而、斯须、既而

疑问词:何、安、岂、岂非、其

复句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

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于是

以上词语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末词

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

乎、为、与(欤卜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

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例:

(1)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2)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

复音虚词

6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贝I」。

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

例:

(1)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

(2)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孟子》)

(3)吾必有以重报母。(《史记•淮阴侯列传》)

(4)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注意事项

①叹词如嗟夫、呜呼等会构成独词句,前后都可断。

②“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

例: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2)吾从而师之。(《师说》)

(3)然力足以至焉。(《游褒禅山记》)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

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

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练1](2022・新高考全国2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是()

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白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

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

“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

A.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

/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B.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

/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7

C.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

/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D.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

/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

解析:句意: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缺少有文采,匆忙时(常常)不能

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邓禹和诸位将领多次举荐吴汉,多次被皇上召见,这以后

吴汉工作辛勤努力不离开衙署,光武帝也因为他是南KE人,逐渐与他亲近。

“质厚少文〃是对吴汉的评价,后面断开;“造次”是"不能以辞语自达〃的状语,

不能分开,排除AD;

"上"是指光武帝刘秀,是“亦以其南阳人〃的主语,不能分开,排除B。

[练2](2020♦全国印)卜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指传主王彪之)应有赦不。答日中

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

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节选白《晋书•王彪之传》)

A.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

祀必救/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B.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

祀必救/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C.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

祀必赦/至此时/的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D.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

祀必救/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练3](2019•全国印)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

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R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月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

是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节选自《史

记•孙子吴起列传》)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

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8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

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

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

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断句技巧I针对训练

三、找对话标志,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问〃“言道”等(注意省略)等动词

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

只"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届为我呼A/吾得兄事之

2.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

善耳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准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日/臣多多

而益善耳

四、辨句式,定句读

判断句式:......者……也

被动句式:为......所….、见(受)……于......

固定句式:不亦......乎、何……之有、

岂……哉、安……哉(也)、

孰与……乎、况……乎,

奈……何,何以……为,

得无(无乃)......乎,如(若)……何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

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乎〃字与前面的“不

9

亦〃呼应,构成反问句式“不亦......乎〃,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

是…吗〃对译。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朝廷以前东平太守夏侯陟为襄阳太守。陟,弘(指传主刘弘)之婿也。弘下教

日:“夫统夫卜.者宜与天卜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

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乃表“陟姻亲,旧制不得相监〃。诏听之。(节选自

《晋书•刘弘传》)

A.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

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B.夫统天下者/宜与天卜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

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C.夫统天下者/宜与天卜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

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D.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

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前后可断,中间不断

被动句:为……所……,受……于......,见……于......

固定句式:奈……何,如.…何,无乃……乎,不亦.…乎,何……之有,何以……

为,唯……为……,孰与……乎

前后可断,中间须断

......者,……也与其......,孰若……

......,抑(还是)……其......,其......也

非惟……,抑亦……(不只是而且是……)

五、依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比、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

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10

1、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

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

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顶真)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股中间要点断。

2、故不积陛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璞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驾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馍而不舍金石可镂。

故不积度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十

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对偶)

3.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

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

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

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

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排比)

六、依总分断句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练习: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真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

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

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所以,有五种情况可以预见胜利: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胜利;懂得

兵多兵少用法的,能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协力的,能胜利;以自已有准备对付疏

忽懈怠的敌人的,就能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以干涉的,能胜利。这

五条,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孙子兵法•谋攻篇》

真题演练

11

1.2022年新高考I卷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

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

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

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

之救之!〃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A.今赵不救魏/魏欹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欹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旦岁危/民亦且岁死矣/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欹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旦岁危/民亦旦岁死矣/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献盟/「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旦岁危/民亦旦岁死矣/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解析]比照四个选项,会发现有两处不同。

第①处不同是“魏欹盟〃和“于秦〃之间是否要断开。喊s*盟〃意为献血为盟,

古人盟会时,嘴唇涂上牲畜的血,表示诚意。此处可以使用语法(结构)断句法,

“于秦”是〃砍盟”的状语,意为魏国和秦国欹血为盟,由比排除A、D两项。

第①处不同也可以用“是……也〃判断句式归断。如《烛之武退秦师》“吾不能

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第②处不同是“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中间是否断开。“此……也”是判断句

式,中间不可断开。“所以〃为固定句式。联想《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

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

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还有《出师表》“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意为“……的原因",或"用来……

的(方法)〃,联系具体语境,“所以〃在此处应为后者意,排除B项,判定正确项为

C项。

12

-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献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

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肋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

于大王的表现。

2.(2022•全国乙卷)卜.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IH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日广大

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节选自《说苑•贵德》)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

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IH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

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

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叫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

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解析:选D。

句意: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着自己的房屋,耕作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

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义的人。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人身上。〃武

王说:“看得远大啊,(这样做足以)平定天下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

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

从内容来看,划线句是"周公〃和"武王〃的对话,两个"日"是标志,"武王日〃

前面是“周公”所言,所以“武王〃前面断开,排除C;

从句式结构来看,“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是"……者,……也〃

的判断句,且"贵士君子"是动宾短语作“者〃的定语,中旬不可断开,排除A;

“居其宅〃和“田其田〃都是动宾结构,且结构一致,中间断开,排除B。

3.(2022•甲卷)下对文中划线都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楚王日:“不毅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上

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

“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

13

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

则两国兵必至矣。〃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A.不敕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

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B.不毂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

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C.不裁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

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D.不毂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

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解析]不毅,一作“不毂〃,今人简化为“不谷〃,是先秦诸侯之长的谦称。

第①处:"不烦一兵〃和"不伤一人〃字数相同,结构相似,都是后文“得商于

之地六百里〃的前提,商于:古地区名,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

“而”是连词,所以“而〃之前应断开,排除A、Do

第②处:"子〃是第二人称,指“你〃。若“诸士大夫皆贺子"就翻译为"朝中百

官都向你道贺〃,就跟前面的“寡人自以为智矣〃语言环境不符合。因此判定“子〃

是后面“独不贺〃的主语,因此“子〃前应断开,由此排除C。故选B。

1B.不裁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0以为智矣/诸士

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1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

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呢?

4.(2021・全国甲)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方钦若临江人请幸

金陵陈尧叟闿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

“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

耳!〃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

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I闻州人请幸成都/

14

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

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间州人请幸成都/

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

人/请幸金陵/陈尧叟/I闾州人/请幸成都/

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

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闿州人/请幸成都/

参考译文

九月,契丹大举入侵,当时因为契丹敌寇深入中原,朝廷内外都震惊骇怕,

召集群臣询问应对策略。王钦若是临江人,请求皇帝驾临金陵暂避。陈尧叟是闿

州人,请求皇帝驾临成都暂避。皇帝用这件事去询问寇准,寇准说:“不知道是

谁替陛下筹划这两种策略?〃皇帝说:“你姑旦判断这两个方法是否能行,不要询

问是谁出的计策。〃寇准说:“我想要找到这个献策之人,斩杀他们,用他们的血

涂鼓行祭,然后北伐中原罢了!〃

5.(2021・新高考I卷)卜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

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

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建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

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通鉴纪事本末•贞观

君臣论治》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

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

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

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

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解析]①首先找出四个选项中相同的断句处,共4处:有5处不同。

②“强宗室〃是“镇天下”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句意判断,可排除A\D项。

15

③“天下〃和〃皇〃为两个并列名词,名词"天下"作动词"镇〃的宾语,后面必须

断句。可排除A\D项。“虽〃是关联词,句首标志,前面须断句。可排除C\D项,

答案选B。

④“遍封宗子〃中"宗子〃作宾语,“宗子〃后断开;”于天下利乎〃,这是疑问句,

承前省略主语〃此(这样做)〃,独立成句。

T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卜,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

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儿童少年都封为王,封为王的达数十人。

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把皇族子弟全封为王,对天下有利吗?〃

6.(2020・全国I)卜.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

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R持

暧味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节选白《宋史•苏轼传》)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

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口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建/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

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口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

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座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

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旦持暧昧单词/座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解析:选A,本处断句为记叙性质,宜首先考虑句子主语的一致性或变化。

B项“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错。"士”是"坐庭中""噤未能言〃这两个

行为的主语,而〃(苏)轼〃是"宽其禁约〃的主语。

D项“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错。“使得尽技〃的主语是"(苏)轼〃,"每

摧辱举子〃的主语是〃巡铺内侍〃。

C项是B、D两项错误的叠加。

7.(2020・新高考n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

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日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一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

16

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久之,陆光祖为

文选,擢瑞户部主事。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A.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日/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

/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B.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日/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

/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C.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

/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