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课我与地坛
■文本初读感知
目语言建构
1.识字辨形
值命(sti)>(jue)窸等窣军(xisti)
纱财(yiitiB)罩永(judn)脩守(k©)
耳古不变(gGn)
2.辨清词义
(1)临近邻近
[辨析]两者都有“靠近、接近”的意思。
“临近”指(时间、地区)靠近,接近。
“邻近”指位置接近,附近。
[运用]刘刚性格内向,平时不爱户外活动,来到大学一年多了,直到2018
年寒假的一个周末,才被舍友约着去了一趟学校的省体育馆。
(2)坚忍坚韧
[辨析]“坚忍”,指的是坚持不动摇;“忍”,强调的是一种状态,以极大的毅力忍
耐、忍受。
“坚韧”,指的是坚固有韧性,也有坚持不动摇的意思。常常用来形容人的意志,如坚
韧不拔等等。“韧”,强调的是一种评价,意志百折不挠,万难不屈。
[运用]①父亲,您用粗糙有力的大手握着我的小手;用勤劳与背负着家庭的
重担。
②艰苦的生活环境能把人们的意志锤炼得更加和刚强。
(3)坦然淡然
[辨析]“坦然”是指坦白,心安,神情坦然。也指平直广阔的样子。侧重于因为自己
的做法无愧于心而做出的态度。
“淡然”形容不经心,不在意。现在多指一种追求精神享受,避离世俗物欲的心态,即
淡泊名利。侧重于人因为对某事某物不是很在意而做出的态度。
[运用]①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
中央,她便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②已到适婚年龄的她,每次被问及婚事,总是一笑,不加理会。
[答案](1)①临近②邻近(2)①坚忍②坚韧(3)①坦然②淡然
3.积累词语
(1)亘古不变: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
(2)窸窸窣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
(3)玉砌雕栏:用玉雕刻的台阶、栏杆。砌,台阶。
(4)宿命:指前世的命运。
(5)熨帖:①用字、用词合适、恰当、妥帖。②心情平静舒畅。③方言,事情完全办妥。
(6)恪守:谨慎而恭顺地遵守。
(7)意蕴:所包含的意思。
(8)隽永:言语、诗文等意味深长。
E文化传承
1.走近作者
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插队,因双腿瘫痪1972年回到北京,做了7年临时工转向写作,
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成为专业作家。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委员,北
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后来身患肾病又发展到尿毒症,靠每周三次
透析维持生命,于2010年12月31日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
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颁奖词)。代表作品: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2.探寻背景
《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一万三千多字。课文节选的
是一、二部分,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和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1972年插队
回到北京后,1974年到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因瘫痪停薪留职,在家养病。在
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什么都找不到的时候“走”进地
坛,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它”。
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抒发了对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3.积累常识
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
占地37.4公顷。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自公元1531〜1911年,先后有明
清两代的15个皇帝在此连续祭地长达381年。明朝前期祭地与祭天是合并在今之天坛举行
的,直到明嘉靖9年(公元1530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度以后,才另建坛祭地,当时称作方
泽坛。嘉靖13年(1534年)改叫地坛,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地坛公园有方泽坛、
皇祇室、牌楼、斋宫等著名旅游景点。1984年被评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E整傀感知
《我与地坛》采用自然分段的形式,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描写了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从中受到启示,生命是一种顽强的存在,面对不幸应该坦然面对或勇敢抗争。第二部分写我
与母亲,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我生存的启示,承受苦难,坚韧地活下去。两部分有机结
合,自然是我精神的家园,亲情是我精神的支柱,以此来表现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L文本深究细研
E作品结构
,剥蚀淡褪坍圮
荒芜但不衰败
地坛
蜂儿蚂蚁瓢虫
废弃的古园〔蝉蜕
露水
卜感悟生命
V
失魂落魄焦躁不安
我
岁月无情遭际无常
残废了双腿
身残但志不残
反省自己理解意图
目探究内容
1.“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地坛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答案]“我”:颓废、迷惘。(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
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
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地坛:废弃、荒芜、冷落。(我……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
很少被人记起。)“我”被社会遗弃,地坛被人们遗弃,所以我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
惺惺相惜的感情。
2.“我”与地坛有怎样的宿命?
[答案](1)我家与地坛很近。
(2)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园子”荒芜,“我”残疾)
(3)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让“我”领悟到生命的内涵。
3.为什么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给作者以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古园的荒芜冷落正烘托着作者的悲苦命运,也正是这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景象给
予了作者对生活的新的感悟。阳光灿烂,昆虫活跃,露珠晶莹,草木丛生,这是生命力的展
现;使我感受到即便在无情的命运之中,生命依然是一种顽强的存在,其前景照样会缤纷多
彩。十九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
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获得了全
新的生命的启示。此时,地坛己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4.我在地坛里思考了什么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吗?
[答案]我该不该去死?(死,应该顺其自然)
我为什么要出生?(无须思考)
我应该怎么去活?(地坛的述说)
体验:生和死都是自然规律,对死不必急于求成。
5.是什么给了“我”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它们有怎样的特点呢?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
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地坛。特点:破败、荒芜、古旧、宁静,充满活力、生气,体现这古老的园子
生命依然顽强,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正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的
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家的心灵以强
烈的震动。文章中的地坛概括地说,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
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用文中的话
即为:荒芜但并不衰败。
6.为什么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答案]“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
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
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7.母亲为“我”做了什么?她对“我”的关爱有什么特点?儿子在母亲身上读懂了什
么?
[答案]送我上地坛、无言目送、在家担忧我、坐卧难安、到地坛找我、脚步悄悄缓缓。
特点:母亲的爱毫不张扬,默默忍受。
从母亲身上看到艰难的命运和坚忍的意志,明白了要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坚韧地活下去,
活出生存的意义、价值,在逆境中要更加坚强。
8.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一些什么启发?
[答案](1)要关心残疾人。(2)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3)要勇于正视人生的苦难与
挫折,克服脆弱。(4)遇事要冷静思考,不要冲动,不要有过激行为。
匚审美鉴赏品味
1.第三段的景物特点是什么?
[答案]古旧、荒芜、衰败。
2.第五段的景物特点是什么?
[答案]宁静、生机勃勃。
3.解读自然,由此解读了生命,文中蕴含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1)衬托作者心境。
(2)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
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3)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作者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
读的外化。园子里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那些卑微、弱小却生活得精彩的生命们
向史铁生昭示着:活着是一种权利,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
我们应该好好把握。
4.作者对于死得出了怎样的哲理感悟?
[答案]“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
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
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作者从荒芜的地坛体会到,要怎样活,活多久
就要想多久,虽然身体残废,但精神不再颓废。
5.仔细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感情和作用。
[答案](1)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母亲在“我”生命中
的重要性。“车辙”是作者在地坛里走过的路,也是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脚印”是母亲
伴随、找寻作者走过的路,是关爱理解的体现。车辙和脚印的交织,不仅说明作者的每一次
精神跋涉都不是独立完成的,其中都有母亲的精神支持;而且还象征了地坛和母亲的重合
一一地坛是我重新获得生命信念的地方,也是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2)这一部分与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
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生命的解读、对母爱的诠释。
6.《我与地坛》最初发表时被置于刊物的小说栏目,但作者始终强调这是一篇散文。你
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一认识?从全文来看,刊物那样处理又有哪些文本依据?
[答案]示例一:这是一篇散文。
(1)它有“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在《我与地坛》一文中,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写古园的
风景,我在地坛的思考;第二部分是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贯穿全文的思路是
追寻、解答。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也就是说,这就是
史铁生“追寻”的“问题”。通过回忆母亲,从母亲身上感受到她的坚韧、毫不张扬的爱,
她的生存启发了我,要坚强的承受苦难,坚韧地活下去。这样一线贯之,看似不关联的两部
分,有着内在的联系。
(2)文章意境深邃,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情感真挚。作者借助地坛,融情于
景,寓情于物。“地坛褪去昔日的荣耀,尽显沧桑时,一下子失魂落魄的我来了,与它相怜
相惜。”给了我生命的暗示。古园荒芜并不衰败。“蜂儿、蝉蜕、蚂蚁、瓢虫、露水”全都
是弱小的意象,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着,这显然也给了作者以启示,为了
逃避来到这园子的作者是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思考出“死也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
事”,还要考虑怎么活的问题。每一个思考都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展现出深远的哲思“
他提出一个重要的论题:人应怎样战胜自己的苦难,开始对生命意义的探求。使读者领会更
深的道理。这些都是散文所特有的深邃。
(3)语言优美,富于文采。在文中作者在描写古园的荒凉、破败时用词准确。”剥蚀了
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剥蚀”“淡
褪”“坍圮”准确表现出地坛的荒芜和冷落。“坦荡”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草生长的肆无
忌惮,衬托古园人少的荒凉。还有“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
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
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
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
窸窣窣片刻不息。”用比拟的手法写出园中弱小生命的活力;叠词的运用,增加了韵律感,
感受到生命的美妙的天籁之音。“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
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
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
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
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
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
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
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六个“譬如”排比句的运用,气势强大地写出了他在园中15
年思索看到的生命的活力与坚强。
示例二:这是一篇小说。
从整篇文章来看,当初发表时被置于小说栏目是有道理的。理由如下:(1)主题鲜明。
作者是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内容上分可粗划为两部分:一
至四篇主要写了作者与地坛公园的“缘起”和在地坛的“所见”,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世间
百态,人情冷暖。后三篇则重于说理,探寻人生的哲理。构在一起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2)构思精巧,以第一人称写来,走进古园,经过了一段时间在地坛公园里放逐身心,
受到周围一景一物的陶冶,感受到身边人性的关怀,那种随时可能爆发的戾气悄然消散,思
想也更为深邃。写了散步的中年夫妻,一个不得志的长跑运动员和一个失智的小女孩的故事,
以人物的不同遭遇开始探寻命运的疑题一一命运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命运如此不同。在故事
的叙述中饱含着对在世界上和他一样有着悲惨命运的人的哀痛,又有对“苍天不仁,以万物
为刍狗”的愤懑不平,和无力改变的无奈。
(3)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从开始走进古园的“什么都找不到的”生活绝望的人,到经过
15年思索认识到生死、命运的人生大事,再到从古园汲取生命的活力,不但认识到“死是
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还思考怎么活。从对生命的指责,到自暴自弃,再到接受热爱,
包容生命的缺憾,睁开发现美的眼睛,找寻生命中的美好,成就了一个面对苦难仍能顽强拼
搏的形象,显现出一个伟大思想成熟的过程。
7.《我与地坛》写景文字的赏析。
[答案]《我与地坛》情景交融,景中含有哲理。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
绝望到碰撞开一条生路的过程。正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活、沉
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者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作者感受到的是地坛在
看似沉寂、荒凉、萧瑟、苍幽之下的醇厚深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
的生命意味。
(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
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
盛得自在坦荡。”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实际包含了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
桑感。它衬托作者心境,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
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同时,作者也把自己融入了这沧桑的古园,
残废的身躯和古园一样不被人理解,景中含情。
(2)“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
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
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
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里
的景物喧嚣不已,生命生生不息。作者正是从这些弱小的生物身上,体悟出虽然身处逆境,
但不能颓废、消极。应该像这些小生命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生命的喜悦,为世界增添一份活
力和生机。
口高考考点对接
环境描写
E考点解读
环境描写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结合本单元内容,这里只解说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考点内容有两类,一类是概括环境特点,一类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
用。
B应对策略
i.分析环境特点要注意走好四步
第一步,审清题干,分清环境描写的种类。即分清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
第二步,锁定区间,找出环境描写的句段。自然环境描写的语句很好找,在找社会环境
描写的语句时需要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话、
情节发展过程、写作时间等。
第三步,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仔细分析。根据句段,抓住景物特征,从形、声、色等
方面来感知景物特点;同时,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来感知景物特点,在感知时
重新组合画面并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第四步,运用术语,恰当概括答案。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概括环境
的特点。
2.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3)暗示
人物身份、地位、思想、性格,或烘托、衬托人物心理;(4)象征、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
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5)暗示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场景转换);(6)作为
情节线索,勾连故事;(7)揭示或深化主旨,增强意蕴,营造意境。
【设问方式】
(1)概括X义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请简要分析小说画线处景物的特点和作用。
(3)请阅读XX段内容,试分析其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题模板】
(1)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
比;(2)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3)引发……
思想(情感)转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EJ迁移运用
1.(2013年山东卷《活着》)
试题原文: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
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面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
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请分析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
[答案]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
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归来
女真
李大壮心疼。广州开往沈阳的火车票,两张票多花了二百。二百块钱哪!冯秋萍知道了,
更得心疼!在老家,冯秋萍抠门儿是有名的。吃不舍得,穿不舍得。养了一水塘的鸭子,鸭
蛋腌成了,端午那天,一家三口一人一个,剩下的卖给来水塘钓鱼的人。他们家的鸭子在水
塘里放养,不喂饲料,吃过的都说好。冯秋萍还不舍得穿。五年前的一套红秋衣,已经洗得
没底色了,除了夏天,一直套在身上。
车厢里挤满了回东北过年的老乡。行李架上塞得满满的,从广州出发时,过道上就有站
着的了。李大壮和李强有座位。李大壮靠窗,李强挨着过道,父子俩肩挨肩,睡一会儿醒一
会儿,谁也不说话。两年前,年根儿底下,母子俩南下和他会合。李强在鞋厂当学徒,冯秋
萍给食堂择菜洗碗。一家三口,年在哪儿都是过,不仅省了路费,还有春节加班的额外补贴,
挺好的事儿。没想到,这个元旦刚过,冯秋萍突然肚子疼。肚子疼她向来不当回事儿。肚子
疼对女人来说还算病吗?她不肯吃药。忍不住了,买了两盒止疼片。两盒药吃完,还是疼,
疼大发了,冒冷汗珠子,发烧,这才舍得去医院。去医院的路上,冯秋萍说:“我想回家过
年。”
就为她这句话,李大壮安排了这次行程。
火车有节奏的晃动让他昏昏欲睡。儿子李强不肯说话。李大壮知道为什么。这孩子还生
气呢。那也没办法。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他也生气,生自己的气,气自己为什么没早带媳
妇去医院。问题是,生气有用吗?!
车过山海关。蓝天、白雪覆盖的原野,透明的空气,那是白天应有的景象。现在,外面
一片黑暗,他却精神起来,再也睡不着,瞟了一眼儿子。李强睡得正香。毕竟是孩子啊!一
家三口,其实最适应广东气候的,就是儿子。他从来没说过想家的话。过完年李强肯定要回
南方。李大壮没想好自己回不回去。临走时,他跟老板说的是活话儿。他还有退路。问题是,
他还能回去吗?那个城市,让他心疼!
火车终于在北站停下了,李大壮的腿已经有些抬不起来了。左手拎着包凄,右手提着旅
行袋。儿子扛着大编织袋,里面装着一家三口的四季衣裳,还有冯秋萍嘱咐他给老人买的过
年东西。
冬天的早晨,冷,心脏好像被冻小了,往胸腔里缩着,呼出的每一U气都化成白霜,在
空气中留下痕迹。这样的冷曾经让他想念,现在却让他伸出的手很快僵硬起来。
在通往靠山屯的长途汽车上,李强仍旧不跟他说话。他的心咚咚跳着,像一个没经历过
世面的年轻人。在北站,他给村里打了电话,庆魁说去汽车站接他们。挂甲屯、毛屯、姚千
户、杨千户,然后就是靠山屯了。他们在靠山屯下了车,候车亭前聚着好几十人。有男人,
也有女人,都是来接他们的!庆魁冲在最前面,问他:我二嫂呢?
李大壮的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从上车,第一次有人问他话!家乡话!
李大壮举起手里的包袱。包袱里是一个精致的骨灰盒。五百块钱买的。一路上,他没敢
打开看,怕惊着周围的乘客。
“怎么不早送医院呢?!”在沉默而哀伤的目光中,李大壮看出了乡亲们的心里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课件280张
- 2025养殖场猪只买卖合同模板
- 快递配送服务合同
- 2025企业单位劳动合同范本
- 2025电缆的购销合同范本模板
- 高一英语学案:预习导航Workingtheland-SectionⅠ
- 2024年山东鲁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真题
- 2024年宁波宁南新城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2024年汨罗市市属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 2024年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招聘真题
- 2024-2025年人教版七下语文期中复习-专题01 基础知识积累(考点串讲)
- 2025重庆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招聘4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2030中国汽车用铝板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译林版六年级英语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真题】
- 湖南省示范性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联考 物理试卷(含解析)
- 2025年《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考前通关必练题库(含答案)
- 服装公司品质(质量)管理手册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素养教案第10课 相亲相爱一家人
- 办公楼弱电系统设计方案
- 私募投资学试题及答案
- 2025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读后续写+替补队员+讲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