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倒计时集训(一)附答案_第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倒计时集训(一)附答案_第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倒计时集训(一)附答案_第3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倒计时集训(一)附答案_第4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倒计时集训(一)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倒计时集训(一)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诸葛亮字孔明,琅那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章武三年

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

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

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赦后三日:“汝与丞相从事,

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

••

取那。亮身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

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

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尊

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

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

••

等,以督厥咎。”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

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

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

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

处所,目:“天下嗡才也!,初.亮自表后主目:“成都有桑八百林,薄田

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

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评日: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

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

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

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

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

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谓亮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

可自取/

B.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

可自取/

C.谓亮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

可自取/

D.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

可自取/

(2).卜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主,刘备为先主,刘禅为后主,人们将与刘禅有相似经历的,被俘的

割据政权的末代君主均称为后主。

B.旄钺,乂称白旄黄钺。白旄是一种军旗,黄钺是以黄金为饰的斧,旄钺

指军权。

C.元年,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每个帝王只有一

个元年。

D.《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

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的历史大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深得信任。刘备临终前托孤,若刘禅无能,可取而代之,并封武

乡侯,将蜀国托付给诸葛亮。

B.诸葛亮敢于担责。马谡在街亭被张郃打败,他上疏言责,向皇帝要求贬

职三级,来惩罚自己的过失。

C.诸葛亮治军严谨。为解决军粮之患,他让士兵屯田,和百姓混杂看居住

在一起,却不会去扰民。

D.诸葛亮生活简朴。他的个人生活用品,都是来自官府,从不经营其他产

业为自己谋取私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2)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也。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苏轼,子子瞻,眉州眉山人。嘉佑二年,试社郢。主司欧阳修,得轼

《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

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日:“吾

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同年,丁母忧。五

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文义粲然。自

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治平二年,会丁优,孵以金

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熙宁二年,还朝。时新政日下,轼

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徒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

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日:“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

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日:“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

民,罢之。狭知湖州。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元丰三年,神

宗尝语宰相王珪、蔡确曰:“国史至重,可命苏轼成之。”珪有难色。有

口:“苏轼釉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材实难,不忍终弃。“终罢之。建中

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

忠规说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

之上。论曰:苏轼自为童子时,盖已有颉顽当世贤哲之意。弱冠,父子兄

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

方州器识之闵伟议论之卓荤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

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I。仔考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

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

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

相,又岂非幸欤?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划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器识之闵伟/议论之卓荤/文章之

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

B.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器识之闵伟/议论之卓牵/文章之

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

C.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学书命出典方州/器识之闵伟/议论之卓荤/文章之

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

D.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器识之阂伟/议论之卓牵/文章之

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并取“字”,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

并取“字”。名和字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苏轼,名轼,字

子瞻,名和字的意义相关。

B.“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

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接待外国来宾。文中“试礼部”,指会

试,又称礼闱。

C.“徙”,指官职调动,文中含有贬谪之意。古代表示晋职升官的词语

有升、擢、右迁、陟等,表示贬官甚至罢官的词语有贬、谪、适、翱、

废、细、左迁等。

D.“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也常常用来称

呼皇帝,例如汉武皇帝、仁宗皇帝、洪武皇帝、康熙皇帝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才学渊博。试礼部,位居第二;殿试,中乙科;试六论,他的文

章光彩夺目。自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三等的,只有他和吴育。

B.苏轼广受赞誉。欧阳修当着梅圣俞夸奖他的文章,宋仁宗初读苏轼的

制策以为给子孙寻到了宰相,宋神宗称赞他是天下奇才,甚至史学家评论

苏轼与欧阳修齐名。

C.苏轼为官为民。新政法令陆续颁布,他常常借助法律规定以方便百

姓,老百姓因为他而生活安定。熙宁二年,认为司农实行手实法违制,最

终劝阻朝廷废除此法令。

D.苏轼仕途不顺。从最初被授予光禄丞,到外放密州、湖州、黄州、常

州,虽皇帝有心重用,但遭同列排挤,最终客死常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材实难,不忍终弃。

(2)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境论,挺挺大节,群臣

无出其右。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

••

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

日:“仅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薛①

之。其妻日:“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

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候,败约后负,念英可使

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

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

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

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

也。“谢去之。I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篦

若赵乃遂入秦厂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

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

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

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

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候。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

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

♦・

殍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

报。”张仪日:“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

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

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

•♦

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注①懈:(shi)通“释”,释放。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

遂入秦

B.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

遂入秦

C.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

遂入秦

D.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

遂入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术,学习治国之术,此处指师从鬼谷子学习谋略。鬼谷子是战国时

期显赫人物,精通谋略、纵横术、兵法、道家等百家学问。

B.门下,有“食客”“门客”之意。如《史记•魏公子列传》:“平原

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文中“舍人”同此意。

C.从约,指六国与秦国结交的策略;连横,指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二

者都是战国时纵横家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D.文檄,也叫檄文,古代官方用以晓谕、征召、声讨的文书,如“传檄

而千里定者也”。也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能屈能伸。他在陪楚相喝酒时因楚相亡璧而被门客诬陷盗璧,在

遭受不穿衣服鞭笞之辱后最终承认盗壁得以释放。

B.张仪仕途坎坷。他曾入楚,不得志;又谒见同门,希望得到推荐,竟

遭拒绝和羞辱;后怒而入秦,先为客卿,最终相秦。

C.张仪才学过人。他和妻子关于舌头在否的玩笑表现了他的自知和自

信。同门苏秦也赞其“贤士”,并自认才不及张仪。

D.张仪知恩图报。他在秦国得到任用后,得知苏秦曾暗中帮助自己,便

请其舍人代为感谢,并保证在苏秦当政时不攻打赵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⑵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

法》。汉兵起,异以郡掾监五县,与父城长苗萌共城守,为王莽拒汉。异

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时异从兄孝及同郡丁绯、吕晏,并从光武,0

共荐异,得召见。异曰:“异一夫之用,不足为强弱。有老母在城中,愿

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光武日:“善。”自伯升①之败,光武不敢显

其悲戚,每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异独叩头宽譬哀情。光武

止之日:“卿勿妄言。”异复因间进说曰:“天下同苦王氏,思汉久矣。

今更始诸将从横暴虐,所至虏掠,百姓失望,无所依戴。|今公专命方面施

行恩德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人久饥渴易为充饱宜急分遣官属徇行诉

县理冤结布惠闱。”光武纳之。至邯郸,遣异乘传抚循属县,录囚徒,存

鳏寡,亡命自诣者除其罪,阴条二千石长吏同心及不附者上之。异为人谦

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

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

郭,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时赤眉、延岑暴

乱三辅,郡县大姓各拥兵众,大司徒邓禹不能定,乃遣异代禹讨之。车驾

送至河南,赐以乘舆七尺具剑。敕异曰:“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重以

赤眉、延岑之酷,元元涂炭,无所依诉。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

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

为郡县所苦。“异顿首受命,引而西,所至皆布威信。

(节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七》)

【注释】①伯升:刘缜(公元前16—23),一作刘演,字伯升,东汉光

武帝刘秀同母兄。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公专命方面/施行恩德/天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人久饥渴/易为充

饱/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泽

B.今公专命方面/施行恩德/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人久饥渴/易为充

饱/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泽

C.今公专命方面/施行恩德/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人久饥渴/易为充

饱/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泽/

D.今公专命方面/施行恩德/夫有桀纣之乱/乃见汤武之功/人久饥渴/易为充

饱/宜急分遣官属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泽/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

誉为“兵学圣典”,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孙武。

B.光武,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谥号。谥号是古人死后后人根据其生前行迹

给出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类。

C.二千石,本为汉朝郡守(尊称为“太守”)的俸禄,即月俸百二十斛,

一岁得一千四百四十斛,后成为郡守通称。

D.三辅,又称“三秦”,指西汉时期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京兆尹、左冯

翊、右扶风三位官员,亦指其所辖地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异有感恩之心,且善解人意。他为感念刘秀不杀之恩,率城归顺;在

刘秀因兄长伯升被杀而伤感时,他单独来叩头宽解其悲痛心情。

B.冯异有远见卓识,且忠诚于主。他向刘秀分析王莽暴政、更始帝掳掠以

及百姓渴盼明主的局面,劝其把握时机,调官派将,安抚百姓。

C.冯异谦逊有礼,深得士兵爱戴。他平素的行为举止很讲究规矩,在众人

论功时,常常躲于树下;在改编部队时,士兵们都希望跟随他。

D.冯异善于御兵,深得刘秀信任。刘秀命令他平定赤眉、延岑叛乱,临行

时,嘱咐他要发扬善于统兵的长处,但不要替当地百姓受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异以郡掾监五县,与父城长苗萌共城守,为王莽拒汉。异间出行属

县,为汉兵所执。

(2)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

(5).在伯升被杀之后,冯异是如何为刘秀分析形势,令其精神振奋,开始

争夺天下的行动的?请简耍概括。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古弼,代人也。少思谨,善骑射。初为猎郎,以敏正称。明元嘉其直

而有用,赐名曰笔。后改名弼,言其有辅佐才也。令典西部,与刘洁等分

络机要,敷奏百揆。太武即位,以功并立吊将军,赐爵灵寿侯。宋将裴方

明克仇池,立杨玄庶子保炽。于是假弼节,督陇右诸军讨仇池,平之。未

几,诸氐复推杨文德为主,国仇池。弼攻解其围,文德走汉川。时东道将

皮豹子闻仇池围解,议欲还军。弼使谓曰:“若其班师,寇众复至,后举

为难。不出秋冬,南寇必来,以逸待劳,百胜之策也。“豹子乃止。太武

闻之曰:“弼言长策也。制有南秦,弼谋多矣。”景穆总摄万机,征为东

宫四辅,与宜都王穆寿并参政事。迁尚书令。弼虽事务殷凑,而读书不

辍。端谨慎密,口不言禁中事。上谷人上书,言苑画过度,人无田业,宜

减太半,以赐贫者。弼入欲陈奏,遇帝与给事中刘树棋,志不听事。弼侍

坐良久,不获申闻。乃起,于帝前捽树头,掣下床。帝失容,放棋日:

“不听奏事,过在朕。树何罪?置之!”弼具状以闻。帝奇弼公直,皆可

其奏,以与百姓。后弼诣公车,免冠徒跣,自劾请罪。帝召之,谓日:

“卿其冠履,卿有何罪?自今以后,苟利社稷,益国便人者,虽复颠沛造

次,卿则为之,无所顾也。”太武大阅,将校猎于河西。弼留守。诏以肥

马给骑•人,弼命给弱者。太武大怒,属官惧诛。弼曰:“吾谓事君使田猎

不适盘游,其罪小也。不备不虞,其罪大也。I今北狄孔炽南虏未灭狡焉之

I志窥伺边境是吾忧也故选肥马备军实为不虞之远虑与使国家有利吾宁武

图?”帝闻而叹曰:“有臣如此,国之宝也。”

(节选自《北史・古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北狄孔炽/南虏未灭/狡焉之志/窥伺边境/是吾忧也/故选肥马备军实/为

不虞之远虑/苟使国家有利吾/宁避死乎

B.今北狄孔炽南虎/未灭狡焉之志/窥伺边境/是吾忧也/故选肥马备军实/为

不虞之远虑/苟使国家有利/吾宁避死乎

C.今北狄孔炽南虏/未灭狡焉之志/窥伺边境/是吾忧也/故选肥马备军实/为

不虞之远虑/苟使国家有利吾/宁避死乎

D.今北狄孔炽/南虏未灭/狡焉之志/窥伺边境/是吾忧也/故选肥马备军实/为

不虞之远虑/苟使国家有利/吾宁避死乎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古人一般有名有字,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一般称

其名,字可用来自称,也可是尊者称卑者。

B.东宫,常用来借指居住在东宫的储君,西汉时因皇太后居住的长乐宫在

未央宫东边,所以也以此代指皇太后。

C.床,我国古代最早时,床是卧坐兼用的家具,直到唐代出现桌椅之后,

床才开始成为专供人睡卧的用品。

D.公车,汉代官署名,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臣民上书、征

召都由公车接待,后以公车代指这类机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弼聪慧正直,备受重用。他从小就忠诚敬慎,做官后,因聪慧正直备

受赞誉;他受到明元帝的嘉奖并被赐名,还被派去管理机要之事。

B.古弼足智多谋,深谋远虑。他攻下仇池后,有将领想要回兵,但他认为

班师回朝敌兵乂会卷土重来,南方的敌人也会来犯,应该按兵不动。

C.古弼刚直不阿,敢触皇威。古弼耍向皇帝奏事,但皇帝只顾和给事中刘

树下棋,古弼无法陈奏,便借打刘树警示皇帝,不畏惧触怒龙颜。

D.古弼胸怀家国,未雨绸缪。太武帝想给骑兵肥马打猎,古弼却让骑兵们

用弱马,他认为如今国家边境不稳,应该将肥马留着以备不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弼虽事务殷凑,而读书不辍。端谨慎密,口不言禁中事。

(2)自今以后,苟利社稷,益国便人者,虽复颠沛造次,卿则为之,无

所顾也。

6.阅读文章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

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I亮身高

八尺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容貌甚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也I时左

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

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

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

备,又观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

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

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

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由举,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

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

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当此之时.亮之素

志,进欲龙骗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

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

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

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青龙二年春,亮

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

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三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亮身高八尺/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容/貌甚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

莫许之也/

B、亮身高八尺/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容/貌甚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

莫许之也/

C、亮身高八尺/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容貌甚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

莫许之也/

D、亮身高八尺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容貌甚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

莫许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父,指祖父兄弟的儿子,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

B、解带,解开衣带表示熟不拘礼;也指解韦带去就任官职,文中指前

者。

C、委质,卑幼往见尊长,呈献礼物放在地上然后退出以表敬意,文中指

投降。

D、南越,指秦末至西汉时期位于岭南地区、由秦国将领赵佗所建立的国

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身世坎坷,才能超群。诸葛亮很早失去父亲,随从父诸葛玄前

去赴任,从父过世后在田中耕种,自视甚高,刘备以为他才华非凡,请其

出谋划策。

B、诸葛亮审时度势,高胳远瞩。当刘备失势之时,诸葛亮深谋远虑,向

孙吴求援,孙权佩服刘备,敬重诸葛亮,决定派兵援助,帮助刘备攻取益

州。

C、诸葛亮勤于政事,鞠躬尽瘁。刘备去世后,无论大事小事,他都亲力

亲为,对外对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纪律严明,赏罚兑现,取得显著效

果。

D、诸葛亮志向远大,受民爱戴。诸葛亮志向坚定,进要统一天下,退要

震动海内,率众兵到达武功后,分兵屯田为久驻打下基础,其秋病逝,百

姓追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①,前民之未饥,为

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縻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

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上食之羡粟

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故事,岁康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

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

月朔,人受栗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

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

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又为之出官

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

其偿。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法,原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

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

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洽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效埋,皆公力也。是时旱疫被吴越,民

饥饯疾病,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公所拊循②,民尤以为得其依归。其

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沙之行,治

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

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

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

I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

叵]!故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节选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有删改)

【注】①赵公:即赵扑,宋衢州西安人,字阅道,居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

贵。他曾任殿中侍御史,京师誉之“铁面御史”。②拊循:安抚,抚慰。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

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

且近乎

B.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

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己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

小且近乎

C.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

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

且近平

D.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

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

小且近乎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沟防,指沟渠和堤防。宋代十分重视水利建设,以此防御自然灾害,推动农

业发展。

B.僧道士,在宋代,他们不需缴纳税赋,但所属田地的粮食产出需要由政府登

记在册。

C.康,本指粮仓、粮食。句中的噱”与上文"当』于官者”的嘴“指俸米、俸

禄。

D.饥馍,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馍,泛指因为粮食歉收等引起的食物严重缺乏

的状况。

(3).卜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公行事谨慎,未雨绸缪。旱灾还不算严重之时,他就下令属县详细调查

了受灾人数、劳役人手、粮食征集等各方面情况。

B.赵公思虑周全,便宜处事。他改变旧例,增发了大量的救助粮;无论是领

粮、买粮还是借贷,都从帮助百姓角度妥善安排。

C.赵公勇于救疫,事必躬亲。对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他一概自担责任;对瘟

疫中大小事劳心劳力从未懈怠。

D.赵公仁厚救民,可为后法。他在灾难时千方百计救助百姓。其中,赵公周

到细致的抚慰措施,是最值得后来官吏借鉴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⑵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1・4题。

汉高祖五年,张耳薨,其子张敖嗣立为赵王。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自上

食,礼甚卑。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赵相贯高,故张耳客也。生平为气,乃怒

日:”吾王孱(懦弱)王”说三日:”夫天下豪杰并起,能者先立。今王事高祖甚

恭,而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张敖曰:"君何言之误!且先人亡国,赖高祖得复

国,秋豪皆高祖力也,愿君无复出口。”贯高等十余人皆相谓日:"乃吾等非

也。吾王长者,不倍德。|且吾等义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

为平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配汉八年,高祖从东垣还,过赵,贯高等乃人柏

人,要之置厕。上过欲宿,心动问曰:”县名为何?”日;"柏人。”“柏人者,迫于

人也!”不宿而去。汉九年,贯高怨家知其谋,乃上变(举报)告之。于是上皆并

逮捕赵王、贯高等。十余人皆争自到,贯高独怒骂日:"谁令公为之?今王实

无谋,而并捕王;公等皆死,谁白王不反者-乃槛车胶致,与王诣长安。欲治张

教之罪。上乃诏赵群臣宾客有敢从王皆族。贯高等十余人皆自髡钳

(konqian),为王家奴,从来。贯高至,对狱,日:"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吏治

榜笞数千,身无可击者,终不复言。廷尉以贯高事辞闻,上日:"壮士!谁知者,

以私问之。”中大夫泄公曰:"臣之邑子,素知之。此固赵国立名义不侵为然

诺者也。”上使泄公持节问之,与语,问赵王果有计谋不。贯高日:"人情宁

不各爱其父母妻子乎?今吾三族皆以论死,岂以王易吾亲哉!顾为王实不反,

独吾等为之。”具道本扎以为者,王不知状。于是泄公人,具以报,上乃赦赵

王。上贤贯高为人能立然诺,使泄公告之赵王已出闰赦贯高。贯高日「所

以不死,一身无余者,白赵王不反也。今王已出,吾责已寒,死不恨矣。且人臣

有篡杀之名,何面目复事上哉!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乃仰绝颈,遂死。

当此之时,名闻天下。

(节选自《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吾等义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乎/令事成归王/事

败独身坐耳

B.且吾等义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乎令事成归王/事

败独身坐耳

C.且吾等义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乎/事成归王/事败

独身坐耳

D.且吾等义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乎令事成归王/事

败独身坐耳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古代帝王的庙号,如汉高祖刘邦、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

B.箕踞,伸开两腿,像簸箕那样地坐着,是古代展示礼仪的一种特殊坐姿。

C.髡钳,古代刑罚名,指剃去头发、铁圈束颈,文中咱髡钳”表示服罪。

D.持节,拿着符节。节,旄节,以竹为杆,上缀以耗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

1(1).卜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贯高义不受辱,敢于反抗。贯高知道高祖傲慢地轻视赵王后,气愤地替赵

王鸣不平尽管赵王极力反对,依然商议寻机谋杀高祖。

B.贯高重诺守信,勇于担责。贯高在谋杀高祖败露后,坚持履行谋事前的约

定,冒着灭族的危险也要保护赵王,并怒骂其他欲畏罪自杀之人。

C.贯高忠贞不渝,不惧酷刑。贯高在受审时,坚称谋杀高祖是他们几个人所

为,赵王确实不知情,即使被打得体无完肤也终不改口。

D.贯高侠肝义胆,赢得赞誉。贯高的侠义之举感动了高祖,高祖称赞他是守

信义的壮士,泄公因他力保赵王有功,而盛赞他是重名义之士。

(3).高祖为何派泄公去询问贯高?请简要概括。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谁令公为之?今王实无谋,而并捕王;公等皆死,谁口王不反者!

⑵上贤贯高为人能立然诺,使泄公告之赵王已出,因赦贯高。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于义,字慈恭,河南洛阳人也。义少矜严,有操尚,骂志好学。大统末,以父

功,赐爵平昌县伯,邑五百户,其后改封广都县公。周闵帝受禅,增邑六百户。

累迁安武太守,专崇德教,不尚威刑。有郡民张善安、王叔儿争财相讼,义曰:

“太守德薄不胜任之所致,非其罪也。”于是取家财,倍与二人,喻而遣去。

善安等各怀耻愧,移贯他州。于是风教大洽。其以德化人,皆此类也。进封

建平郡公。明、武世,历西京、瓜、邵三州刺史。数从征伐,进位开府。宣

帝嗣位,政刑日乱,义上疏津。时郑译、刘昉以恩幸当权,谓义不利于己,先恶

之于帝。帝览表色动,谓侍臣曰:“于义谤讪朝廷也。“御正大夫颜之仪进

日:“古先哲王立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犹惧不闻过。于义之言,不可罪

也。”帝乃解。及高祖作相,王谦构逆,高祖将击之,问将于高颍。颍答日:

“于义素有经略,可为元帅。”高祖初然之。刘昉进日:“梁睿位望素重,不

可居义之不。”高祖乃止。于是以睿为元师,以义为行军总管。谦将达美

基拥众据开远,义将左军击破之。寻拜潼州总管,赐奴婢五百口,杂彩三千段,

超拜上柱国。时义兄翼为太尉,弟智、兄子仲文并上柱国,大将军已上十余

人,称为贵戚。岁余,以疾兔职,归于京师。数月卒,时年五十。赠豫州刺史,

谥曰刚。娉物千段,粟米五百石。子宣道、宣敏,并知名。宣道,字元明,性谨

密,不交非类。肚周释褐左侍上士以父功赐爵成安西■男邑二百户丁父忧水

浆不入口者累日献皇后命中使敦谕岁余起令视事I免丧,并车骑将军,兼左卫

长史。后六岁,迂太子左卫副率,进位上仅同。后卒,年四十二。

(节选自《隋书•于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仕周释褐/左侍上士/以父功/赐爵成安县男/邑二百户/丁父忧/水浆不入口

者累日/献皇后命中使敦谕/岁余/起令视事/

B.仕周释褐左侍上士/以父功/赐爵成安县男/邑二百户/丁父忧/水浆不入口

者/累日献皇后/命中使敦谕/岁余/起令视事/

C.仕周/释褐/左侍上士/以父功/赐爵成安县男/邑二百户/丁父忧/水浆不入口

者/累口献皇后/命中使敦谕/岁余/起令视事/

D.仕周/释褐左侍上士/以父功/赐爵成安县男/邑二百户/丁父忧/水浆不入口

者累日/献皇后命中使敦诒/岁余/起令视事/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伯,和下文的县公都是古代的爵位、爵号,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

制度之一。

B.诽谤之木J诽谤”相当于谏言,在交通要塞竖立木牌,让人们写上谏言即”诽

谤之木,

C.杂彩,杂色丝织品,古代代表丝织品的名词还有”绸、缎、帛、绮、练、

绢、褐、锦”等。

D.贵戚,古代指帝士亲族或有权势的豪门世族,而外戚指的是帝士的母族、

妻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义注重教化,治理效果显著。他担任安武太守吐处理郡民为钱财相争

的官司,首先反躬自省,然后用行动感化教育他们;他治理的地方风气非常纯

正。

B.于义正直进言,得到朝臣支持。面对国家政刑混乱的局面,他直言进谏,却

遭到宠臣的诬陷,因此被皇帝质疑,但御正大夫颜之仪在皇帝面前为他辩

护。

C.于义胸有韬略,善于用兵打仗。高祖打算让于义担任主帅平定王谦叛乱,

却遭到刘昉的反对,于义只好任行军总管,他率领左军击败了王谦的部将达

奚基。

D.于义仕途顺利,最终官高位显。他凭借父亲恩荫被封爵,曾在地方担任行

政长官,在朝中出任高官,受命带兵平定叛乱,凭借功勋被破格任命上柱国之

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取家财,倍与二人,喻而遣去。张善安等各怀耻愧,移贯他州。

⑵时郑译、刘昉以恩幸当权,谓义不利于己,先恶之于帝。

参考答案

(1).答案⑵.C;⑶.A;(4).⑴等到蜀军撤退以后,司马兼去巡察蜀军的

营垒、住所,说道:“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2)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

怨恨他,因为他用心公平而且劝诫分明。(5).①明白治世之道的良才;可与管

冲、萧何媲美;②临机应变、用兵谋略并不是他的长处。解析:(1).本题考查

文言文断句。“谓亮曰"是对诸葛亮说,“君”指诸葛亮,应是下一句的主语,应

在“日"后断开,排除AC;“若”与“如”相对应,“若嗣子可辅”与“如其不才湘对

应,应在“如”前断开,排除Do原句标点符号如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

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2).本题考查理

解古代文化常识。C项,“每个帝王只有一个元年”错误,因为帝王改元的第

一年也称元年,如汉武帝刘彻第一个年号是建元,建元七年改换年号为元光,

这一年就是元光元年。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

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项,“刘备……他又封诸葛亮为武乡候”错误,文中说

的是“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

侯”,由此可知,封诸葛亮为武乡侯的是刘禅,不是刘备。故选A。(4).(1)

中,“及”,等到;“案行”,巡查;“天下奇才也”,判断句。(2)中,“虽”,虽然;“峻”严

厉;“以”,因为;“其”,代词,他;“明”,分明;前一个“而”,表转折,却,后一个“而”,表

并列。(5).本题考查概括文言文内容要点。解答该题可以抓住文章结尾的

句子进行概括。从“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可概括出其优点,从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可概括出其缺陷。

答案:(1).B;⑵.C;⑶.A;(4).(1)等到蜀军撤退以后,司马懿去巡察蜀军的营

垒、住所,说道广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

(2)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因为他用心公平而且劝诫分明。

⑸.①明白治世之道的良才;可与管仲、萧何媲美;

②临机应变、用兵谋略并不是他的长处。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谓亮曰''是对诸葛亮说,“君”指诸葛亮,应

是下一句的主语,应在“曰"后断开,排除AC;“若”与“如”相对应,“若嗣子可辅”

与“如其不才”相对应,应在“如”前断开,排除Do原句标点符号如下,谓亮

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

取。”

(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C项,“每个帝王只有一个元年”错误,因为

帝王改元的第一年也称元年,如汉武帝刘彻第一个年号是建元,建元七年改

换年号为元光,这一年就是元光元年。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耍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项,“刘

备……他又封诸葛亮为武乡候''错误,文中说的是“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

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由此可知,封诸葛亮为武乡

侯的是刘禅,不是刘备。故选A。

(4).(1)中,“及”,等到;“案行”,巡查广天卜奇才也”,判断句。

(2)中,“虽”,虽然;“峻”,严厉;“以”,因为;“其”,代词,他;“明”,分明;前一个“而”,表

转折,却,后一个“而'',表并列。

(5).本题考查概括文言文内容要点。解答该题可以抓住文章结尾的句子进

行概括。从“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可概括出其优点,从“然连年

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可概括出其缺陷。

2.答案:(1).D;⑵.D;⑶.C;(4).(1)答案:苏轼被罢免官职后,闭门思过,已经很

久了;他这样的人才实在是找,不应该忍心弃而不用。

⑵答案: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以爱戴君

王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论,正直无畏的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

解析:(1).翻译为“不久考中进士,晋升词科,入朝掌管书函诏令,出任州县官

员。他的才能器识弘大,议论卓识杰出,义章雄浑俊爽,政事精明能干,四方面

都有独到之处为主,而以过人的气势为辅

(2).“洪武皇帝、康熙皇帝''为年号称谓,“仁宗皇帝”为皇帝的庙号称谓,“汉武

皇帝”为谥号称谓。

(3).“最终劝阻朝廷''有错,苏轼劝阻的是司农提举官,后来“朝廷知法害民,

罢之

3.答案:(1).C;⑵.C;⑶.A;(4).(1)凭你的才能,却让自己穷困潦倒到这样的

地步。难道我不能进言让你得到富贵吗?(只是)你不值得录用。

⑵我担心他以小的利益为满足而不能成就大的功业,所以特地把他召来羞

辱他,以激励他的意志,您替我暗中侍奉他。

解析:(1).本题中,“辱”和“怒”的主语都是张仪,但“辱”为被动,而“怒”为主动,

所以,,辱,,和,,怒,,的中间要断开,排除B、D;“苦”的宾语为“赵”,并且“入赵”的

主语为张仪,而不是“赵”,所以在“赵'’前面断开,排除Ao整句话的翻译为:张

以投奔苏秦,自认为都是老朋友了,从中可以得到好处,不料反而被羞辱,很愤

怒。又考虑到诸侯中没有一个值得他侍奉的,只有秦国能困扰赵国,于是就

到秦国去。故选C。

⑵.C项,“从约,指六国与秦国结交的策略;连横,指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是错

浅的。从约,指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连横,指六国与秦国结交的策略。故选

Co

⑶.A项,“张仪能屈能伸”“被门客诬陷盗璧”“遭受不穿衣服鞭笞之辱后最终

承认”是错误的。体现了张仪的“能屈”,但没有体现“能伸”;不是“诬陷”是"猜

测”;“不服”是最终没有承认,不是“不穿衣服故选Ao

(4).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以”,凭借广困辱,,贫困潦倒;“宁”滩道;“富贵”,

使……富贵;“收”,录用。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乐'',以……为满足;“遂”,成

功;“故”,特意:“阴”,暗中;“奉”,侍奉。

4.答案:(1).B;(2).A;(3).D;

(4).(1)冯异以郡中掾吏(的身份)监察五个县,与父城县令苗萌共同守

诚,为王莽抵御汉军。冯异乘间隙到所管辖的属县(巡察),被汉军抓

获。

(2)等攻破邯郸后,才改编部队分属给各位将领,(将领们)每人都有

部属。士兵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

⑸.①天下百姓同受王莽之苦已久;②更始帝统兵理政无能,不被百姓拥

戴;③百姓思渴明主,刘秀现在专任一方事务,施恩于民,可得百姓拥

护。

解析:(1).“有”是谓语,其宾语是“桀纣之乱”,故应在“乱”之后断

开,排除A项和C项;“分遣”的对象是“官属”,应在“官属”之后

断开;“徇行郡县”“理冤结”“布惠泽”这些动作都是“官属”发出

的,为动宾结构,应在“县”后断开,排除D项。

(2).“西汉时期”说法错误。孙武是春秋时期的人,

(3).“但不要替当地百姓受苦”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念自修敕,为郡县

所苦”可知,刘秀的意思是要冯异考虑整顿队伍,不要给郡县百姓带来痛

苦。

(4).(1)郡掾:郡中掾更。间:间隙。执:抓获。(2)更:改编。诸:

相当于“之于”。属:跟随。

⑸.通读全文可知,冯异对刘秀的劝说内容如下:“天下同苦王氏,思汉

久矣。……布惠泽。”翻译并整理主要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冯异字公孙,是颍川郡父城县人。(他)爱好读书,通晓《左氏春秋》

《孙子兵法》。汉兵起事,冯异以郡中掾吏(的身份)监察五个县,与父

戒令长苗萌共同守城,为王莽抵御汉军。冯异乘间隙到所管辖的属县(巡

察),被汉军抓获。当时冯异的堂兄冯孝以及同郡的丁摒、吕晏,都跟随

着光武帝,于是(他们)一起举荐冯异,(冯异)得到了(光武帝的)召

见。冯异说:“我冯异只能做一个普通人用,不足以影响(您的)强弱。

(我的)老母亲在父城之中,(我)愿意回去据守五县,通过立功来报答

您的恩德。”光武帝说:“好。”自从刘伯升被杀害,光武帝不敢(在面

上)显露出他的悲恸,每次独处(的时候),就不吃酒肉,枕席之上有泪

水沾湿的地方。冯异单独来叩头宽解(他的)悲痛心情。光武帝制止他

说:“你不要乱说。”冯异又趁机提议说道:“天下百姓同受王莽之苦,

思念汉室已经很久了。现在更始帝的将领们横行暴虐,到一个地方就抢

劫,百姓(感到)失望,没有值得亲附拥戴的人。网在您独揽一方的军政

大权,应广施恩德。(正因为)有桀、纣的暴乱,才显示出汤、武的功

业;百姓长期饥渴,容易得到满足。应该尽快分派官员属吏,前往各个薪

县,审理冤案,广布恩惠。I”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到达邯郸,(光武

帝)派遣冯异乘坐驿车巡行抚慰所属各县,审查囚犯罪状,慰问鳏夫寡

妇,逃亡的人来自首的免罪,暗中逐个记录二千石长吏同心的和不肯亲附

的人的名单报告给光武帝。冯异为人谦让不自夸,出行和众将相遇,就令

自己的车让路。(他带领的部队)行止进退都有标志性的旗帜,在部队中

号称整齐。每次宿营,众将领一起坐下来评论功劳,冯异常常一个人躲在

树下,军中称(他)为“大树W号军”。等攻破邯郸后,才改编部队分属给

各位将领,(将领)每人都有部属。士兵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这时赤

眉、延岑扰乱三辅,各郡县的豪门大姓各自拥有自家的军队,大司徒邓禹

不能平定(战乱),于是(光武帝)派遣冯异替换邓禹讨伐他们。光武帝

送他到河南,赐给他马车和宝玉装饰的七尺长剑。(光武帝)敕令冯异

说:“三辅地区饱受王莽、更始政权的折磨,继而又遭受赤眉、延岑军马

的暴虐,黎民百姓饱受摧残,没有可以依靠与倾诉的。这次征伐,不一定

要占地杀人,关键在平定安抚百姓罢了。各位将领不是不善战,但喜抢掠

百姓财物。你本来就善于统御士兵,你考虑整顿队伍,不要给郡县百姓带

来痛苦。”冯异顿首受命,领兵西进,所到各处都建立威信。

5.答案:(1).D;(2).A;(3).B;

(4).(1)古弼虽然政务繁忙,但读书不停止。他端正谨慎,慎重细密,从

不说宫中的事情。

(2)从今往后,只要是有利于国家,对国有益、对民有利的事,即使再

鲁莽不合规定,你只管去做,不必顾虑。

解析:(1).作答此题,可采用排除法。分析四个选项可以发现,有两处的

断句有所不同。“今北狄孔炽南虏未灭狡焉之志”中,“北狄孔炽”和

“南虎未灭”形成对仗句式,中间应该断开,据此排除B、C两项;

“吾”为“宁避死乎”的主语,“吾”前应断开,据此排除A项。

⑵.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一般称其字。名可以是尊者对

卑者的称呼,也可以自称。

(3).“攻下仇池后”错。原文“弼攻解其围”的意思是“古弼攻打他们,

解了仇池之围”。

(4).(1)关键词“殷凑”“辍”“禁中”。(2)关键词“苟”“便”

“顾”。

【参考译文】

古弼,是代地人。从小忠诚敬慎,擅长崎马、射箭。起初他当猎郎,

以聪慧正直著称。明元帝嘉奖他正直而有用,为他取名“笔”。后来改名

为弼,意思是他有辅政的才能。皇帝命令他掌管西部,与刘洁等人分管机

密重要的事,向皇帝报告所有的政事。太武帝即位,古弼因功被授予立节

将军一职,赐予灵寿侯的爵位。宋将裴方明攻下仇也,立杨玄的庶子保炽

为首领。于是皇帝给古弼符节,统率陇右诸军讨伐裴方明,平定了仇池。

不久,众氐人又推举杨文德为首领,包围仇池。古弼攻打他们,解了仇池

之围,杨文德逃到汉川。当时东道将领皮豹子听说仇池围困解除,商议想

要回兵。古弼派人对他说:“如果调回军队,入侵者们又会到来,将来再

发动进攻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