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场作文增分策略:素材翻新激活_第1页
高考语文考场作文增分策略:素材翻新激活_第2页
高考语文考场作文增分策略:素材翻新激活_第3页
高考语文考场作文增分策略:素材翻新激活_第4页
高考语文考场作文增分策略:素材翻新激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复习考场作文增分策略:精选素材,翻新激活

有人把文章的立意、结构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喻为灵魂、

骨架和血肉,没有丰厚的血肉,无论灵魂多么高尚,骨架多

么匀称,永远不会有亭亭玉立。选材之重要,非同一般。而

考场之上作文的选材,更是显山露水,引入注目,可以说,

独特别致新颖的素材,永远鲜活时尚,耳目一新,也决定着

考场作文品位高下。

然而,部分考生常常觉得只有那些虽显陈旧却典型的材

料才切合题意,由此写出来的文章就显得陈旧无新意。阅卷

老师评改同一道作文题,若考生总是使用同几则材料而无新

意,这样的作文无疑就会被打人冷宫。所以不妨“旧曲翻新”,

以另外全新的角度去驾驭材料,不仅会使阅卷者欣然愉悦,

也会使自身的作文境界为之一新。

【常见失误】

从考场的实际情况来看,考生在素材运用方面存在三种

典型失误:

1.无材料一一以讲道理代替材料,空论空议,有“码

字儿”之嫌。

2.材料陈旧一一以常识性材料为主,缺乏鲜活、有深

度的材料。

3.材料选用趋同-----窝蜂选择同样的材料,对材料

挖掘过浅,致使义章千人一面,面目可憎,令人生厌。

【增分技法】

一、选材“翻新激活”的重要性

素材,以新鲜为佳,而这个“新”与“旧”是相对的,

“故纸堆”中翻出新意,更加令人击节赞叹;当下时事,众

人泛泛而谈,依然难掩陈腐浅陋的气息,所以,决定素材的

新鲜新颖的,不是时代,不是热度,而是写作者的运用智慧,

放出眼光,把素材翻新激活的方法和能力。只有强化“翻新

激活”的意识,养成“翻新激活”的能力,考生才能从“千

人一面”的陷阱中跳出,在考场上展现技高一筹的风采。

中学生因阅读面狭窄,知识储备不足,选材往往跳不出

教材、文本和历史的积累,文章的材料多是见于各类文章的

“陈旧”事例,这些旧例要翻出新意,写出深情,就更需要

“翻新激活”。

二、选材“翻新激活”的方法

1.横看侧看——“单素材”的“散处理”

面对考场作文材料,考生要用发散思维去多角度阅读,

深挖掘。同一个作文素材,考生可以根据作文的不同主题,

从不同的角度去立意和运用,进行“发散”处理。

阅读下面一段经典文字材料,采用“单素材的散处理”

方法提炼其主题:

智利北部有一个叫丘恩贡果的小村子,面临太平洋,北

靠阿塔卡马沙漠。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太平洋冷湿气流与沙

漠上的高温气流终年交汇,形成了多雾的气候。可浓雾丝毫

无益于这片干涸的土地,白天强烈的光照会使浓雾很快蒸发

殆尽。一直以来,这片干涸的土地一直被人们认定为绝境。

有一天,加拿大物理学家罗伯特来到这里,发现这里蛛

网密布,说明蜘蛛在这里繁衍得很好。为什么只有蜘蛛能在

如此干旱的环境里生存下来呢?罗伯特把目光锁定在这些

蜘蛛网上。借助电子显微镜,他发现这些蜘蛛丝具有很强的

吸水性,极易吸收雾气中的水分。而这些水分,正是蜘蛛能

在这里生生不息的根源。

罗伯特想,人类为什么不能像蜘蛛织网那样截雾取水呢?

于是,在智利政府的支持下,罗伯特研制出一种人造纤维网,

选择当地雾气最浓的地段排成网阵。这样,穿行其间的雾气

被反复拦截,形成大的水滴。这些水滴滴到网下的水槽里,

就成了新的水源,这不仅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之需,还可

以灌溉土地。

如今,这里已经长出了鲜花和青绿的蔬菜。

分析:面对这则作文材料,考生要把握其内涵,然后从

多角度去发散思考,挖掘出深刻的寓意,为自己的写作服务。

从事情转机的过程角度立意。考生可根据材料所揭示的

事情转机的关键点一一“发现这里蛛网密布。“这些水分,

正是蜘蛛能在这里生生不息的根源”,提炼出“学会发现有

价值的细节”“善于发现,价值无限”“细节造就成功”等哲

理性观点。

从事物发展的结果角度立意。考生可根据材料故事所显

示的结果一一“人们认定为绝境”,最终却“长出了鲜花和

青绿的蔬菜",提炼出"绝境'中获‘生机""‘绝境'中

思考'出路”'等主题,确立正确的立意:①世上没有真正

的绝境;②从绝境中寻机遇;③学会把“绝境”变成“绿洲”。

2.万类归宗——“多材料”的“合处理”

与“一材多用”相反,“万类归宗”指从众多的材料中

找出有相同之处的几则材料,或根据一个中心筛选几则同质

的材料。这种“合处理”,关键在于运用“发散思维”和“集

中思维”进行归纳、整理。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备选的材

料可以来自古今中外、各行各业,但必须用一个观点进行统

辖。

下面是有关“感动中国”人物的三则事迹材料,看看如

何“万类归宗”。

①医生王万青,1968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自愿

到条件极为艰苦的甘南州玛曲县工作,在贫穷落后的玛曲草

原一呆就是42年,其间,他多次放弃了回上海的机会,心

中怀着对玛曲人民、对藏族同胞的深厚感情,艰难地通过了

生活关、语言关,毅然选择长期留守在高原。40多年来,他

以藏乡为故乡,视牧民为亲人,克服重重困难,全心全意为

当地群众解除病痛,得到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

②辽宁鞍山工人郭明义,20年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

血液的10倍多。2002年,郭明义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鞍

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2006年,郭明义成为鞍

山市第一批遗体和眼角膜自愿捐献者。1994年以来,他为希

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

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选。一家三口人至

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

不到40平方米的房子里。

③安徽颍上县农村姑娘刘丽,多年外出打工,做过服务

员,当过保姆,2000年至今,刘丽一直在厦门一家足浴城当

“洗脚妹”,月薪只有2000元―3000元。然而,让身边所

有人想不到的是,为“生计”打拼的刘丽,把辛辛苦苦攒下

来的大部分积蓄都捐给了贫困学生,她自己却仍然过着艰

苦朴素的生活。从2006年起,刘丽通过厦门市妇联在同安

一些中小学校展开一对一资助,资助人数也从最初的7个至

10个,到现在固定的52个。她把赚来的钱几乎都捐给了贫

困学生,还号召数百位好心人加入她的爱心团队。

3.入木三分——“热素材”的“冷处理”

“热素材”指的是国内外新近发生的热点事件。运用

“热素材”的好处是新颖、富有时代感。不足之处是容易人

云亦云,被舆论和当下的主流观点左右。对于“热素材”,

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冷静分析,深入挖掘,力避庸常,是谓

之“冷处理”。

能让热点素材折射出新颖而智慧的光芒,体现作者冷静

而深远的思考,能启人心智、促人警醒、引人共鸣,是“冷

处理”的最佳效果。如下面的一段文字:

为了战疫,我们保持距离,这是爱的距离。疫情期间,

人们自觉居家隔离,坚持“能不出门就不出门”的原则。大

人在家办公,学生在家上网课,尽力维持日常的生活节奏。

公共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人们外出时都有意识地相互

保持距离。为了保护自己,也为了别人的健康安全,戴口罩、

减少外出、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每个人都在尽自己的努

力为抗疫做出一点一滴的贡献。

为了战疫,我们保持联系,这是爱的联系。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看,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用生命和病毒

抗争;看,是医学专家为研制病毒疫苗弹精竭虑;看,是站岗

值守的党员干部、志愿者以责任之心勇担当;看,是顶风冒

雨的快递员以奉献之心保正常;看,是奔赴一线的新闻工作

者以敬业之心细报道。不怕困难、团结作战是中国人一贯传

承的民族精神。仅用十几天时间就先后建成火神山医院、雷

神山医院,我们创造的奇迹,让世界惊叹。社会各界人士,

鼓足劲,不怕苦,全身心投入抗疫之中,一封封充满铁血意

志的请战书,一辆辆载满物资和温情的运输车,中国用实际

行动在这场无声的战役中杀出了一条血路。——选自高考山

东佳作《爱的距离,爱的联系》

在这里,作者将疫情中的热点素材分为两类,放在一起

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反思现状,深化立意,突出观点,使

得文章极富说服力和表现力。如此处理热点材料,就能够跳

出“跟着感觉走”的窠臼,写出新意。

4.小切深挖——“大素材”的“小处理”

“大素材”指的是古今中外的大人物、大事件。运用“大

素材”的好处是典型而有说服力,不足之处是容易宽泛空洞、

被前人的观点束缚。对于“大素材”,最好的办法就是寻找

小切口,深人挖掘,是谓之“小处理”。诸如关注生命、和

谐发展、教育改革、反腐倡廉、环境保护等,这些当前的社

会热点问题,要巧妙地选择小的切人点,深入挖掘,以小见

大,才能写出新意。

请读一篇题目为“墙”的作文的精彩片段:

新学期伊始,教学楼被粉刷一新,尤其是面向球场的那

面墙,雪白明亮。一个月后,墙,依然雪白,只是需远远观

望。走近一看,墙上满是足球印,大小各异,深浅不同,印

连着印,印套着印,好一幅风景。又一个月后,墙又被粉刷

一新,在球印最集中的地方,挂上了一块小黑板:“请遵守

公德,保持墙面清洁!”再一个月后。远望,墙依然雪白,

走近一看,黑板上的感叹号没了——“请遵守公德?保持墙

面清洁?”放假了,墙面的涂料被刮掉了,漆上了墨绿色的

油漆...

分析:作者对“教育改革”之类的“大素材”,没有以

大写大、空发议论,而是从学校一面墙的几度变化这一小的

切入点,来反映校园现象,揭示问题本质,收到了以小见大

之功效。

5.联想转化——“虚素材”的“实处理”

“虚素材”指并非实际存在的人或事,如童话、寓言、

神话故事、科幻故事等,也有部分素材为虚实结合的素材,

比如人与其他事物结合的素材也可归入此类。对于“虚素材。

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联想、转化,化虚为实,让其反映现实

生活,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如林清玄的寓言式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片段):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

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

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知道自己并

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

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办法,就

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

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

的早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年年春天,野百

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

悬崖边上,于是,山谷里到处都开满了洁白的野百合。

分析:“执著与坚忍”是人们追求理想的性格表现,文

章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联想和想象,层层衬托,塑造了一个

充满灵性的野百合的形象,而“野百合”何尝不具有人生奋

斗的典型意义?作者将“虚”的素材进行了“实”的处理,

让人们看到一个充满禅意的特殊境界,启迪人生。

6.独辟蹊径——“老素材”的“新处理”

“老素材”主要是指那些陈旧的人、事、箴言、警句等。

运用“老素材”的好处是典雅而有文化品位,不足之处是容

易导致老生常谈,被旧论及其思维牵制,难出新意。对于“老

素材”,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弹琵琶,推陈出新。

比如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传统观点认为东郭先生太善

良,才使狼有机可乘。而有位同学却把东郭先生的行为定位

为“滥施慈悲的书呆子”行为,而非传统观点中的“善良”,

因为东郭先生“不辨是非,偏袒坏人,又怎能配得上‘善良’

这个字眼?他充其量是一个不分善恶、滥施慈悲的书呆子,

认为“将狼打死的老翁却不失善良,除恶务尽,不让那只凶

残的狼再去伤害其他人”,两相对比,凸现了善良的真正含

义。

7.水乳交融——引用性材料的巧组合

有的材料与文章中的其他语言环境融合在一起,浑然天

成,这类材料只限于名人名言等理论性材料。如《潇洒独行》

一文中的片段:

可曾记得东坡?“竹杖芒鞋”“一蓑烟雨”,在政治上

失意、惨遭贬谪之时,他不曾怨天尤人,痛斥命运的不公,

却在那“回首萧瑟处”,淡淡轻吟了一声:“谁怕?”悠然转

身,纵情于山水。用手中的笔阅尽千般豪情,在那沙鸥翔集、

碧波万顷处潇洒独行,凭借自己的满腔才情与壮志,书写一

段人生的传奇。

怎能忘了司马迁?惨遭宫刑,受尽凌辱,在一个铁血男

儿最痛苦最失意的时刻,他没有任何人可以求助。一句“或

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饱含了多少坚忍和决绝。在绝望

的深谷中,他凭借强大的意志力,奇迹般地重新站了起来。

一腔血泪,一缕哲思,依靠自己,他向世人低俗的眼神投出

了利刃;几番徘徊,几度奋起,潇洒独行,他用生命的绽放

成就了灵魂的崇高,以及那一段“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传奇。

分析:作者采用“融合”的方式,将大量的名人名言、

诗词,如“竹杖芒鞋”“一蓑烟雨”“回首萧瑟处”“谁怕?”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等,与自己的语言融合在一起,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8.近水楼台——经典性文本的巧链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