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导学案:文言实词_第1页
高考文言文导学案:文言实词_第2页
高考文言文导学案:文言实词_第3页
高考文言文导学案:文言实词_第4页
高考文言文导学案:文言实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文言文导学案:文言实词

“常见文言实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的实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仅仅是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

考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涉及的主要考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

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文言现象,考生要能够根据具体的语境对文

言实词做出正确、合理的推断与解释。

【真题演练】

全国卷一般不单独设题考查文言实词,而是放在句子翻译中进行考查。

(2022新高考卷I)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D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工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今年还出现了新的考查形式。在原本考查“文化常识”的选择题中,结合文

本出现的内容与高中学过的文章对实词进行考查。

(2022新高考卷I)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

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

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

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2

【知识讲解】

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二是指一个词可能属十

不同的词类。

词的多义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形式延伸出来。如“朝服衣

冠”的“朝”应读uzhd0n,义为“早晨”,是本义。因古时大臣朝见皇帝都

是在早晨,所以引申为“朝(chd。)拜”,如“皆朝于齐”的“朝”就是“朝拜”

之义;由“朝拜”进一步引申为大臣、皇帝议政的地方,即“朝廷”,如“于是

入朝见威王”的“朝”。

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从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

特点记忆。

对点小练1:

(2022全国甲卷)原文: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

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

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

T1L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

含义相同。

对点小练2:

(2022全国甲卷)原文:……工口:“何也?”对口:“夫秦所以重工者,

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

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T11-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蔑妇”的“孤”

字含义相同。

对点小练3:

(2022全国甲卷)原文:……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

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

T11-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

字含义不同。

对点小练4:

(2022全国乙卷)原文:……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日:“美

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日:“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

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

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

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

T11-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

义相同。

对点小练5:

(2022全国乙卷)原文:……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日:“将奈其士众何?”

太公对日:“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

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

T11-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

义不同。

对点小练6:

(2022全国.乙卷)原文:……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

喟然叹日:“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

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

T11-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

含义不同。

小结:对于实词的多个义项的判断,可以结合语境,代入义项,进行判断。

二、古今异义

类别例句

江间波浪兼天涌

词义扩大

古义:特指长江。今义:泛指所有江河

金就砺则利

词义缩小

古义:泛指一切金属。今义:专指黄金

置币遗单于

词义转移

古义:财物。今义:钱币

先帝不以臣卑鄙

感情色彩变化古义:出身低微,见识浅陋。(中性词)

今义:品质恶劣。(贬义词)

愿为市鞍马

名称说法演变

古义:买。今义:城市

很多考生会把古今异义词当成现代汉语的词语来解释,这势必会影响到对句

子意思的把握。要想避免这一误区,考生要做到如下几点:

1.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所以当我们在

古代汉语中看到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双音节词时,通常要警惕其是不是古今异义

词。

2.依据时代气息做出判断。有些古今异义词按现代意义解释后,明显与作

品所属时代的特征不相吻合。例如古文中的“中国”在现代汉语中指“中华人民

共和国”,而当时根本就没有这一概念。

3.如果把古今异义词当成现代汉语词语解释,要注意看一看该词是否与其

所处的语境相契合,如果它的词义与整个语境是相忤的,那么要看其是不是古今

异义词。

对点小练7:

(2022新高考卷I)原文:……又北见燕王日:“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

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日:

“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

助人,可得乎?”……

T11-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

境。

对点小练8:

(2022新高考卷II)原文:……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

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集

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日:

“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T11-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

令人满意。

对点小练9:

(2022新高考卷II)原文:……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

日:“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吴汉爵位

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

T11-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

思不同。

对点小练10:

(2022全国甲卷)原文:……张仪南见楚干,日:“今齐干之罪其于敝邑之

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

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

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日:“不毂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

群臣闻见者毕贺……

T11-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

义不同。

4

三、偏义复词

古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意义却偏在

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①两个语素意义上相对的。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

同”。(《出师表》)句中的“异同”为偏义复词,用义偏在“界”,不在“同”。

②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如:“今有一人。八人园圃,窃其桃李。"(《墨

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园”这

个语素音义“圃”只作陪衬。

那去如向正确有就判定、解释偏义复词呢?考生可以从以下两点来思考:

看语境和逻辑。词语的存在总是以句子的存在为前提的,词语要能适合句子

的语境。解释完一个偏义复词后,要检验其是不是符合它所在的语境。

如果把它的字面意思全部解释出来,我们就会发现它与整个句子的逻辑并不

相合,例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字面意思是“工作休

息”,而“休息”与表现主人公的勤劳品质明显不吻合,由此可以判断“作息”

是偏义复词,偏指“作”。

对点小练11:判断下列句中有无偏义复词。如有,请指出并释义。

(1)怀怒未发,休褛降于天。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5)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5

四、通假字

所谓字的通假,是指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通假字包括三

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但是,

在阅读时如遇到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的情况时,就要考虑

到可能是通假字。

类别释义示例

两个读音相同或

相近、意义也相通“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知”

通用

的字,古代可以写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

这个,也可以写那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同“智”

“且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

两个读音相同或

“蚤”,本义是跳蚤,它和“早晨”的“早”读

假借相近、意义毫不相

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

字干的字,古代有时

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

也可以借用

“蚤”同“早”

一个汉字(古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

原有几个意义,后

“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古今字在意义上

古今为了区别,另造一

一般是有联系的,通假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没有联

字个新字(今字)来

系的,课本为了方便起见,对于通假字和古今字,

表示其中的一个

都用“同”或“通”表示

或几个意义

怎样才能又准又快地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呢?

按通假字字面意思来解释明显不合逻辑时,就要朝着它的形似字或者同音字

的方向去思考,找出该通假字的本字,从而做出正确的解释。

对点小练1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

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越王勾践反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女忘会稽之耻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厚遇宾客,振贫吊死

6

五、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名词+宾语时。例如:”范增数目项王”,“目”是名词,带了宾语“项

王”,所以活用为动词“用眼睛看”。

②副词、能愿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未云何龙”,“云”活用

为动词“出现云彩“。”

③名词+介词结构“于XX”作补语,补语前又无其他动词,那这个名词便

活用作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是名词,带了“霸上”这个补语,所

以活用为动词“驻扎”。

④名词+“者”:如“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臣”活用为动词“做下属”。

⑤助词“所”+名词:如“置人所膏鱼腹中“,嘈”活用为动词“捕、捞、

用网捕“0

⑥名高+名词:如果这两个名词形成主谓关系,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果这两个名词是动宾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舍相如广成传”,

“舍相如”是动宾结构,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再如:”籍吏民,封府库,

而待将军”,“籍”和“吏民”是动宾关系,“籍”活用为动词“登记”。

2、名词活用为状语

①看谓语与其前面的名词的意义关系。若是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

关系,就是名词作状语。例如:“吾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中的“父事丞相”,

为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一“像对待父亲一样地侍奉丞相”。所以,这里的“父”

就是名词作状语。

②看能否在名词前加介词或“像…一样”组成介词结构。如:“常以身翼蔽

沛公”中的“翼蔽”,可说成“像翅膀一样掩护”。

③看句子前面是否另有主语,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或上

句中还另有主语。例如:“吾得兄事之”,既然“吾”作全句的主语,“兄”就

不可能再是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

类型例句翻译

时间日夜望将军至一天天(月、年)

作谨食之,时而献焉按+时间名词

良庖岁更刀…比…;每天/月/年

位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省向(往、从、对)+方位名词

作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在十方位名词

3、动词活用为名词

①表示和这个动作有关的人或事

②处十主语或宾语位置

③有时前面有“其”或“之”

例子: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②歹单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①从表示某种性质转向表示具有这种性质的具体事物

②翻译时注意补出中心语

例如: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②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

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①带宾语,又没有使动和意动的意味

②有时不带宾语,也会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如:①亲贤臣,远小人。

②素善留侯张良。

6.使动用法

①带宾语,但动词没有和宾语形成支配关系,而是宾语成为动作的发出者

②翻译为“使……”

名词使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动词使动:项伯杀人,臣活之

形容词使动:春风又绿江南岸

7意动用法

①春宾语:主观上觉得宾语如何,或者把宾语看成什么

②翻译为“以…为…”

名词意动:侣鱼虾而友麋鹿

形容词意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8、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

(1)数词活用作动词。例如:"六王毕,四海一”,“一”活用作动词“统

O

(2)数词活用作形容词c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活

用作形容词“专一”。

【方法指导】

方法一: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

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阅读中完全可以借此来推断词义。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大下也。

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

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方法二:语法推断法

除倒装句外,文言文句子一般也是按“(定)主〔状〕谓〈补〉(定)宾”

的顺序排列的。

分析成分T推断词性T推测词义

①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睛示意

②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制裁

方法三:联想迁移法

1、联系教材: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

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2、联想成语: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

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如2011年高考重庆卷第8题D项“公仰视木顾使者日”中的“顾”解释为

“回头看”,如果不能确定,可以联系到教材《荆轲刺秦工》中“于是荆轲遂就

车而去,终已不顾。;再如2011年重庆卷第4题C项“侍者如言而至,无爽

者”中对“爽”的理解,只要联系一下成语“屡试不爽”,那么可以毫不犹豫地

断定解释是正确的。

方法四:语境推断法

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都能为我们提供情报一把推断词义的

钥匙。我们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例如: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

拍”,可释为“随着,和着”。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

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方法五:字形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字数的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词义

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冀得一归觐”中“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成分

大体可“猜”出与“见”有关,借助卜下语境,可推断这里是“拜见父母”的意

思。

例如:丰则贵汆,歉则贱累。

“汆”、“案”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

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试一试: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方法六:通假推断法

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运用相当普遍。对于一个词,当我们用本义及其引申义

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时,我们就应该想像一下它是否借用为与其读音或字形相同

或相近的另一个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倍”通“背”:违背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7

【巩固提升】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3.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

4.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说》

5.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6.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7.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8.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9.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陈涉世家》

10,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11.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12.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1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14.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报任安

1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16.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17.成语“不期而遇”

18.邑人奇之。(《伤仲永》)

19.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

20.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2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22.项干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卜,相夫四十里.(《鸿门宴》)

23.那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24.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

飞》

25.成语“家徒四壁”“徒劳无功”

2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27.秦无亡矢遗镣之费,而大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课堂学习反思

自我评价

本节课要点

准确一般较差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偏义复词

通假字

词类活用

词义推断方法

提升计划

8

【对点小练】答案

1.“约车”的“约”是“拴套、准备”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

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说法错误。

2.“孤国”中的“孤”是孤单、孤立的意思;《赤壁赋》“泣孤舟之釐妇”

的“孤”字是孤单之意,二者含义相同。说法正确。

3.“阴合”的“阴”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

“阴”字指阴晦的气象,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

4.都是流放的意思。

5.“靡使有余”的“摩”是没有、不要的意思,“望其旗靡”的“耐字

是倒下的意思,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

6.“公悲之”的“悲”同情、怜悯的意思,“心中常悲苦”的“悲”字是

悲伤的意思,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

7.说法正确。

8.“隐若一敌国”的意思是“其人威重能和一个国家相当”。“文中指表现

较差,不能令人满意”说法错误。

9.说法正确

10.说法正确

11.(D“休褛”,偏在“椎”(2)无。“庠序”是同义复词(3)“存亡”,

偏在“亡”(4)天(5)“往来”偏在“往”

12.①反”同“返",返回②;坐“同“座”,座位③“女”同“汝”,

你④“振”同“赈”,赈济

【巩固提升】答案

L珍惜

Z兵

3.

4毛

触W

担忧

56.虑

实确

7

8

9.判

1O.挡

1阻

1、

1取

21.

3.成

14.

151.渡

6.定

1约

约会

7.异

18.请

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