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课件)2023-2024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阿Q正传》(课件)2023-2024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阿Q正传》(课件)2023-2024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阿Q正传》(课件)2023-2024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阿Q正传》(课件)2023-2024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Q正传(节选)鲁迅我愿意用我全部的作品换鲁迅的一篇小说,换他一个《阿Q正传》。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鲁迅先生的经历和成就;2.完整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3.梳理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4.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理解小说主题;5.品味语言,欣赏本文深刻的语言艺术;6.探讨阿Q跨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字音活动一了解全部内容梳理节选部分情节《阿Q正传》的问世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后被收入《呐喊》中。

由鲁迅的学生、朋友孙伏园约稿,开始是发表在报纸的开心话专栏。这个专栏用今天的说法就是搞笑专栏,而小说的前两章也的确比较搞笑。但《阿Q正传》后面就不大搞笑了。孙伏园看后立刻明白了小说的分量,所以把小说转去了文艺版。今天回头看,这是报纸连载小说的特例。“阿Q的影像,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但我一向毫无写他出来的意思。经这一提,忽然想起来了,晚上便写了一点,就是第一章:序。因为要切‘开心话’这题目,就胡乱加上些不必有的滑稽,其实在全篇里也是不相称的。署名是‘巴人’,取‘下里巴人’,并不高雅的意思。”——《阿Q正传》的成因第一章

序第二章优胜记略第三章

续优胜记略第四章恋爱悲剧第五章

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第七章革命第八章不准革命第九章大团圆全文章节小说共九章,整体结构:

第一章是序言,交代了小说人物名字的由来,介绍这是一个无名无姓籍贯模糊的底层小人物。

第二、三章写阿Q的阶级地位、经济地位,概括勾勒出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中心的性格特征;

四、五、六章写阿Q遭遇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表现阿Q的处境,揭示了时代矛盾;

后三章写辛亥革命对当地各阶层的影响和人们的反应,展现了阿Q朦胧的革命意识,也描写了这一人物最终悲剧性的“末路”。初识阿Q

“阿Q”是小说中的主人公。

鲁迅在小说前言里解释,他应该叫阿Quei,但不知道他是不是中秋节出生,所以不能写桂花的桂;也不知道是否有哥哥叫阿富,所以也不能叫宝贵的贵,因此就用拼音的第一个字母Q来代替。之所以用Q,因为Q像没有五官的圆脸,Q,就是旧中国拖着小辫子的男人的形象。

阿Q:音+形

的结合体。

关于“正传”

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的意思。

这篇小说模拟古代史传,以“传”的形式构成全篇,本文是“为小人物作传”,“传主”是一个无名无姓的普通农民阿Q。

根据小说提供的信息和你了解的情况,整理出一份“阿Q个人档案”,内容包括姓名、年龄、身份、工作、外貌特征等。姓名阿Q籍贯年龄婚姻状况身份工作家庭成员住址爱好外貌特征30左右雇农无喝酒、押牌宝未婚打短工未庄土谷祠癞疮疤、黄辫子、破夹袄不详初识阿Q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八日,鲁迅在《答〈戏〉周刊编者信》中说:“我的意见,以为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

六无奴隶:一个无姓、无名、无籍贯、无行状、无家、无固定职业

阿Q的身份特征梳理阿Q的典型事件小说没有按照传记常用的时间顺序或事件的发生过程来写,而是选取了主人公生活的几个典型事件集结成篇。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梳理阿Q的典型事件(行状)。鲁迅为什么要把阿Q的“行状”分两章来写呢?第二章《优胜记略》有一天,阿Q看到“王胡”在太阳下捉虱子,阿Q便也捉起了虱子,但是看到自己的虱子竟比自己看不起的“王胡”少,阿Q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便找茬打仗。但是却输给了以为不是自己对手的“王胡”。正在这时,“假洋鬼子”——钱太爷的儿子走过来了。平常阿Q看到他常常躲着走,可是今天阿Q正在气头上,为了撒气,就骂了一句“秃儿。驴……”。于是遭到了少爷一顿哭丧棒的痛打。后来,小尼姑走了过来,阿Q对她又是骂脏话又是掐脸蛋,终于觉得刚才的憋气都散了,又充满了自豪感。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第三章《续优胜记略》鲁迅为什么要把阿Q的“行状”分两章来写呢?

是因为阿Q的“行状”、受辱、胜利所呈现出来的性质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优胜记略》:他被侮辱;《续优胜记略》:他侮辱别人→他被侮辱。阿Q一直被嘲笑、打击,但他却在心理上常常胜利,永远得意。请你找到阿Q精神胜利的妙法。活动二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活动:请你找到阿Q精神胜利的妙法,并且简要解读分析。学习任务二:分析阿Q的精神胜利法【示例】第2段: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这是靠“想象”过去虚幻的优胜而产生的胜利感。场景表现精神胜利法和别人发生口角的时候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通过想象过去的优胜完成心理的转变,补偿生活的失败当赵太爷和钱太爷因为家里有准备考秀才的文童而受人尊敬时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通过想象未来的虚幻的优胜,得到一种心理的补偿。当未庄的闲人嘲笑他的癞疮疤时你还不配……自欺欺人,把丑陋的东西美化成美好、高尚的东西,得到心理的满足当未庄的闲人打他时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是不像样通过想象自己高别人一辈,让心理上占到便宜当未庄人识破他的心理,继续打他时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吗?他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尤其是“第一个”让他格外骄傲。当自己在未庄赛神的晚上押牌宝的时候被抢劫后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仿佛自己打了别个一般通过自虐然后幻想自己在施虐来得到心理满足当用这些妙法克服怨敌之后跑到酒店里喝酒、愉快地回到土谷祠,放倒头睡着了。通过遗忘来重新回到开心状态表现精神胜利法当被赵太爷大了嘴巴之后儿子打老子……通过想象自己高别人一辈,让心理上占到便宜当发现他被赵太爷打了但是大家似乎更尊敬他了得意了很多年通过自己想象的依附于权贵而带来的虚假的地位感当自己挑衅王胡,被王胡打时无所适从地站着当自己说钱太爷的儿子,被打时耸了肩膀候着当面对迎面走来的静修庵里的小尼姑时吐吐沫、伸手摸头皮、扭住她的面颊,再用力一拧通过欺负比他更弱小的人,而把自己的委屈和挫败感转嫁到别处。自己被欺负,也去欺负别人;自己被人吃,也去吃人。小结:精神胜利法阿Q的这种消除痛苦的逻辑、克服怨敌的妙法,便是我们经常说到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最普遍的有以下几种方式:1.以谩骂胜人;2.以联想胜人;3.以自欺胜人;4.以欺负弱者胜人。参考格式: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的思维方式。前提:受辱目的:御辱方式方法:假象

忘却

欺瞒

欺软凌弱

自轻自贱

妄自尊大

试结合全文,给“精神胜利法”即阿Q精神,下一个定义。阿Q以如是等等妙法克服怨敌……(课本24页)

“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受辱者通过假想、忘却或荒谬的逻辑方式将现实生活中的失败和屈辱变为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胜利和光荣,以满足精神上的御辱需要的思维方式。实质:逃避现实、自欺欺人、自我陶醉、妄自尊大。精神胜利法让他活成悲哀的笑话阿Q于黑暗与荒蛮中,自造出一条奇妙的逃路——精神胜利法。在他那里,精神胜利法屡试不爽,他凭此自欺欺人,凭此欺软怕硬。殊不知,自己根本就是一个悲哀的笑话。阿Q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性格特征。你看,阿Q的命运够凄惨的了,但是他却时时感到得意;阿Q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可是他在精神上却一次又一次地获胜。直到被抓去杀头前,阿Q还能战胜死亡的恐惧,无师自通地大喊:“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表现岀使人的灵魂战栗的得意,完成了最后一次精神胜利。一方面在现实中到处碰壁、饱尝辛酸,另一方面在幻想中自傲自足。

鲁迅《坟·灯下漫笔》“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七)》“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如何理解鲁迅说的“可怜可恨”?作为一个无依无靠的雇农,他上无片瓦,下无寸地,只能靠打零工过活,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深受剥削和压榨,这是“可怜,可悲”之处。但是,他对自己的处境完全没有意识,而是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在受到欺侮时反倒以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的不平之气。甚至会用一种“自嘲自解”的方式,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这是他的“可笑又可悲”之处。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鲁迅的《华盖集·杂感》

奴隶看起来温顺,但不代表着善良;奴性极重的人,对同类一定极其凶残。因为它们从奴隶主那里失去的自尊,需要从同类中得到补偿。——鲁迅《灯下漫笔》

阿Q虽有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我同情阿Q被压迫、被侮辱的遭遇,也憎恨阿Q的愚昧和麻木。——鲁迅

阿Q的双重人格

除了“精神胜利法”,阿Q的性格充满着矛盾,请概括分析他“矛盾”的性格特点。示例:“质朴愚昧”又“狡黠圆滑”。阿Q靠出卖劳力度日,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几乎是凭着本能劳动和生活。但另一方面,“口讷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他偷尼姑庵的萝卜,被尼姑发现了,还说:“你能叫得它答应么?”颇有善于应变的“圆机活法”。

质朴愚昧

狡黠圆滑

率直任性

正统卫道

自尊自大

自轻自贱

争强好胜

忍辱屈从

狭隘保守

盲目趋时

排斥异端

向往革命

憎恶权势

趋炎附势

蛮横霸道

懦弱卑怯

敏感禁忌

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

安于现状双重人格双重人格贫苦农民游手之徒阿Q形象学者林兴宅概括阿Q的本色在他所处的恶劣环境中是不适生存的,因而自我就发生分裂,形成双重人格。真正的自我只好退回内心,沉醉在躲避现实的虚妄幻想中。而经常表现出来的则是人格的另一面,即被封建社会严重扭曲的自我,它是在丧失自由意志的情况下实现的,是为了适应恶劣的环境以维持个体的生存。活动三未庄世情我来述文本探究探究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请结合未庄的社会环境分析造成阿Q精神胜利这种畸形特质的原因是什么?探究二:知人论世。任何特性的形成离不开生存的时代,请结合文本的时代背景,进一步加深对“精神胜利法”的理解。探究三:小说的主题以及时代价值、民族价值。阿Q算是地地道道的未庄人:他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以作长工或短工为生。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阿Q作为一个生长在未庄的人,是一个卑怯狡猾、自轻自贱、欺软怕硬的底层雇农的形象,那阿Q生活的未庄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小说内容,找出描写未庄人、事及风俗的内容,完成表格内容的填写。未庄世情统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赵太爷受过奴化教育的假洋鬼子钱少爷被压迫阶层:阿Q、王胡、小尼姑、闲人们未庄世情世情表现人情淡薄、虚伪老头子颂扬“阿Q真能做”时,阿Q正懒洋洋瘦伶仃地在他面前,别人也说不清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人们多贪慕权势、势利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人们欺软怕硬、冷漠、自私、麻木阿Q欺负小尼姑时,酒店里的闲人大多是看客,一起哄笑,丝毫没有帮助的意思;阿Q也在众人的欢笑中欺负得更加有力。人们虚情假意、麻木自私、封建思想浓厚钱太爷的大儿子跑去东洋回来后,辫子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他的母亲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本来是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看重利益、为利益不择手段阿Q在赌场中赢得钱财之后,赌场中发生了打架事件,阿Q的钱财在混乱中被抢劫一空。小结:未庄是一个封建思想浓厚、世情冷漠的农村小镇,人们多贪慕权势、欺软怕硬、冷漠自私、麻木不仁。未庄世情:恐怖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们。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近不远的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救命……”然而阿Q没有说。他早就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未庄世情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小说最后一段“阿Q被枪毙后”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历史,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下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地盘剥。

帝国主义侵略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

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正是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的麻醉剂。这种麻醉剂只能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时代背景

关于精神胜利法,鲁迅在杂文中这样解释:“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阿Q正传》正向我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这样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在阿Q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业绩”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

阿Q这个想要革命的流浪雇农,却被假革命、反革命分子和假革命政权杀害了。他无辜,假革命者有罪,而无辜者死,假革命者生。《阿Q正传》就是在这样的被颠倒了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的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

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目的:“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意在“暴露国民的弱点,揭露中国的病态社会,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御侮本质——先做“人”,先不做奴才,然后,我们才有资格谈御侮。闰土和闰土们在精神上有一个特点:他们渴望做“奴才”,在奴性文化的驱动下,他们的内心有一种“奴性的自觉”。这个发现让鲁迅产生了无限的大苍凉。鲁迅根本就不想让阿Q有“姓”、根本就不想让阿Q有“名”、根本就不想让阿Q有“籍贯”,由是,鲁迅保证了阿Q的抽象性。阿Q是“大多数”,甚至是“全部”,他是无所不在的。抽象即涵盖,抽象性即整体性。——毕飞宇奴性的自觉→小说的主题(结合其他章节分析)

通过记叙阿Q的“精神胜利法”,讽刺了以阿Q为代表的旧中国下层人民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害,从而表达了作者改良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的愿望。

阿Q和一切的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有着自己的发现与发挥,从而构成一部阿Q的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

法国伟大作家罗曼·罗兰就说法国也有阿Q。印度作家班纳吉、危地马拉作家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德里亚斯、美国鲁迅研究家莱伊尔等都说他们的国家也有阿Q。莱伊尔1981年参加中国的鲁迅百年诞辰活动,曾到上海虹口公园瞻仰鲁迅墓,他向鲁迅像鞠了一躬,然后说:“我就是阿Q。”阿Q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这篇民族的杰作,绝不是看一遍所能消化的:

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

第二遍,才咂一点不是笑的成分;

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

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

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

第六遍,阿Q还是阿Q;

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要和你“困觉”;第八遍,合而为一;第九遍,化为你的亲戚故旧;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十一遍,扩大到全国;十二遍,甚至扩大到洋人的国土;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十四遍,也许是报警器;……电影《阿Q正传》在结束前增加了画外音:“阿Q死了,他虽没有女人,但并不如同小尼姑所骂的那样断子绝孙了。因为据考察家们考证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当下探讨有人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国民劣根性的体现,应该坚决摒弃。也有人说,阿Q精神在当下,其实也有可以为我所用的方面。你认为当今社会需不需要“精神胜利法”?跟身边的同学聊聊你的看法。弃其糟粕我认为现代社会不需要“精神胜利法”,因为正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任何身处困境的人,都应该勇敢地去面对困难,而不是沉浸在自欺欺人中无法自拔,更不是通过伤害比自己弱小的人获得短暂虚无的宽慰。“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辩证看待我认为现代社会需要“精神胜利法”,因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