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满分解题攻略_第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满分解题攻略_第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满分解题攻略_第3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满分解题攻略_第4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满分解题攻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猜读八法”攻克文言虚词"堡垒"

文言文的猜读,不仅实词管用,虚词也相当给力。文言虚词大多“身兼数职”、灵活多

变,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加强朗读、背诵,培养文言文语感的同时,

探寻规律,掌握•定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推断技巧。以下八法,谨供参考。

一、代入筛选法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

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

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螃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③“吉,取之于蓝,而言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

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

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

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

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

特别有效。

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

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样,那么,其

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

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

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

同。

四、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

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

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

破璧”,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

还也”。又如“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

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尤其需

注意,在句末动词后,有时是兼词“于此”,如“风雨兴焉”:在句末形容词后,为形容词

词尾”……的样子”,如“盘盘焉”。

五、全句关照法

许多文言虚词的意义不存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

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作语气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

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汨始终是与全句“息息相关”

的。

以“也”为例: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表判断);②“若无罪而就死地,

故以羊易之也”(表陈述):③“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表解释);④“公子畏死邪?何

泣也?”(表疑问):⑤''古之人不余欺也”(表感叹):⑥“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句中

表舒缓语气或停顿):⑦“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表祈使)。

六、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如能牢记课文中出现过的这些有代表性的词,便

有助于快速解题。文言句式有两大类: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特殊句式,除较易识别的判断

句、被动句外,重点是倒装句。如主谓倒装“……矣,……”("甚矣,汝之不惠。”)、

定语后置“……之……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状语后置“……以……”

(“覆之以掌”)等。固定句式较多,须熟记的如:“不亦……乎”(”学而时习之,不亦

乐乎?")、"无以……"(”军中无以为乐")、“何……为?”(“多多益善,何为为

我擒?”)、“如……何?”"若……何?”"奈……何?”(“如太行、王屋何?”)、

“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七、语法分析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而,据此也可推断出虚词的用法。

比如,要判别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③“夫晋,何从

之有”、④“均之二策”诸句中“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

突破口。①中“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

确定“之”介于主谓问,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中“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

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③中“晋”

是主语,“有”是消语动词,可知本句是宾语前置句,“之”起提宾作用。④中“均”是动

词,作“权衡”解,“二策”是名词,由此断定“之”与“二策”一起为“均”的宾语,作

代词“这样”解。可见,抽主干、析结构、判功能,不失为简要的虚词推断方法。

八、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用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

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

义,也是i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

是从”、“惟利是图”来推断,应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乂如“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可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等成语来推断,这

里的“因”是介词“依照、根据”之意。

若能灵活地综合运用以上八种推断技巧,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增加答题的正

确率。当然,要想彻底攻克文言虚词这一“堡垒”,关键还在于平时的积累。

二、文言文断句方法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研读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读精思,理解内容是正确断句的

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准。我们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凭语感把

确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断开来,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下面一些语言标志,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1.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所以,遇到“日"

“云”“言”等字,如果它是表示“说”的意思时,后面应断开,如“其乡人日”等。

2.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

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而可断句。“乎”作

介词用,相当于“于”时除外,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乃、向使、然而、无论、是

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开。

5.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己而、既而、俄而”等,前面应当

断开,后面有时也可断开。

6.文言文的一些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

太行王屋何?)、“不亦……乎”(不亦说乎?)、“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

在其前后断句。

7.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结构(词组),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

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不要把它们拆开。一些专有

名词,如官名、地名、人名等,中间也不能断开。

8.相同词语紧相连,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说来,它们分属两句

话,应当从中间点断,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

子又有孙”等。

9.名词、代词经常做主语或宾语,如果判断这个名词或代词做主语,就在它的前面断

开:如果判断这个名词或代词做宾语,就在它的后面断开。动词的前后往往都不能断开,因

为它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

10.古人写文章,很多时候讲究对仗工整,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利用这一特

点,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断句的准确率。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一遍,凭借语法知识和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点断后的句子

是否讲得通,是否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要想提高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学好课本中的经典文言课文,掌握实词、

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培养语感;适当做一些

专题练习,加强运用。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和实践中形成。

三、文言文信息筛选题考点揭秘

一、命题规律

信息筛选题的题干都会规定信息筛选指向,这些指向往往是阅读材料的中心,或者是人

物的主要品行、行为、观点,或者是文章的主要观点、论据,或者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态度。

待选项均为文中语句,其中有些是干扰项。

二、误区剖析

1.混淆人物

近年来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史传类文言选段一般都是多个人

物、多个事件的综合,而题|二要求往往就其中确定一人或几人进行考查,命题者在设计干扰

项上,就常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把不同人物所为之事混杂在一起,胡乱“嫁接”给

某一人,造成人物与事件不对应。

2.混淆“品性”

一些史传类选文往往会贯穿着弘扬民族美德的宗旨,文中主要人物一般都是民族英雄、

清官、廉吏、义士、孝子等,以此引导考生的价值取向。传记中作者往往会横向罗列多个细

小事件来反映主人公多方面的美德与成就,命题者却常常就其中的某一点设题,如果答题时

不仔细读懂题干,检索有效信息,就会造成人物品性的错位,决入陷阱。

3.混淆事理

命题人故意混淆题干要求和选项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此来检测考生这一方面的辨析

能力。主要表现在混淆片面与全面、混淆未然与已然、混淆观点与事实、混淆直接与间接等

方面的设误。

①混淆片而与全面。如“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事‘严而不残’的一组是",

其中“②公禁之,民不敢犯”写的是陈公弼禁止巫师每年搜刮百姓的钱财祭鬼这一活动,突

出的是其执法之“严”,而题干中包含了“严”和“不残”两方面的意思,选项犯了以偏概

全之误。

②混淆未然与已然。如“卜.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其中B项上

句“以北山石为椁”写的还是孝文皇帝对厚葬的-•种“想法”,而不是写薄葬。考生若选该

项,就犯了把未然当已然的错误。

③混淆观点与事实。如“卜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其中“①主考试官序

其首,副主考序其后”写的是作者陈述的既有事实,而不是作者的观点。显然,选项文句所

表达的内容与题干要求不相符。

④混淆直接与间接。如“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

一组是”,其中“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写的是齐桓公让百官有司做的事,不

能“直接”体现齐桓公“以民为本”的思想

三、答题技巧

筛选文中信息,主要是要求学生会整体把握文意,概括文章事件,善于在复杂的信息区

域内,明确题干中筛选信息的指向,依据情理分清主次,排除干扰,正确答题。具体来说,

就是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把握题干要求,明确解题方向

题干信息是我们筛选文中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给我们筛选信息指明了方向。只有把

握了应对指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筛选信息。解答时,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准确把握题干的

关键词,尤其是内涵丰富的概念。其次要弄清所考查的设问方式,如是“正确”还是“不正

确”,是“直接表明”还是“间接表明”等,这是解答信息筛先题的前提和关键。

2.结合原文信息,紧扣具体语境

解答文言文考题的前提是理解,筛选信息题也不例外。不少题目若孤立地局限于选项思

考,往往会造成理解的困难和判断的失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应是阅读理

解的原则,也是解翘、答题的关键。因此,考场答题只有树立结合原文内容、紧扣具体语境

去思考的意识,才能正确理解、准确判断词义和句意。不少选项孤立地看,很难判断其是否

符合题干要求,但只要一结合其具体语境来思考判断,则不难得出答案。

3.仔细比对遴选,排除方次优先

掌握一种好的方法和技巧,对于正确筛选信息尤为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排

除法。一般来说,题目所给的省息选项中总会掺杂一些迷惑性很强的错误信息,要想筛选出

正确的就必须对所给信息句进行认真比较,仔细遴选,明白每一个信息句之所以对或之所以

错的原因,一旦拿定哪一个信息句与题「要求不相符时,就可排除包含该信息句的选项,这

样就降低了选择难度。如此去伪存真的方法可让我们更快更准地筛选出正确的信息,得出正

确的答案。

四、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曷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

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

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

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

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

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

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

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评,因为这些词•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

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

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

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

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译成:使者哽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

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

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

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

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正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

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

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

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杷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杷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

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

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