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4哲学与文化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考点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考点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解题帮快速破题规范解答练习帮练透好题精准分层目录Contents单击此处添加标题01单击此处添加标题02课标要求命题点考题取样核心素养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2022山东,T9①政治认同: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和追求真理的观点,认同并坚持党的思想路线。②科学精神: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明确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追求真理,投身实践。③公共参与: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实践的含义及特点2023北京,T32021河北,T122021天津,T122020海南,T18课标要求命题点考题取样核心素养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023全国卷乙,T222023江苏,T152022全国卷乙,T222020全国卷Ⅲ,T22①政治认同: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和追求真理的观点,认同并坚持党的思想路线。②科学精神: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明确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追求真理,投身实践。③公共参与: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真理的含义及其特点2021广东,T162020山东,T12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2023新课标卷,T192022湖北,T122022浙江6月选考,T29命题分析预测高考对本课的考查频率较高。命题素材多样,既有党和国家领
导人的讲话,也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科技进步的
具体事例等,主要考查实践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追求真理的过程。题型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涉及。2025年高
考,可能会以初步建成的国家文物考古标本资源库和国家文物
保护科学数据中心为依托,围绕文物科研等考查实践与认识的
关系;非选择题设置可能更加灵活,或结合模块内其他知识、
或联系选必修3中体会认识的发展历程进行跨模块综合考查。
物质性社会历史性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能动反映主观同客观条件性开拓创新考点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认识(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区别含义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区别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地位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联系①都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顺利发展,而错误的认识则会导致人们的实践活动受到挫折。2.实践(1)概念(2)特点特点理解侧重点关键词联系客观物质性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强调实践受
客观因素的
制约。“主体”“对象”“手段”“结果”。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特点理解侧重点关键词联系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强调实践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计划”“方
案”“规划”。体现了在实践
问题上唯物主
义和辩证法的
统一。特
点理解侧重点关键词联系社
会
历
史
性①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
历史地发展着的。社会性,强调实践受横向因素的影响;历史性,强调实践受纵向因素的影响。“合作”“历史过
程”。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盲目的实践是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理解侧重点认识误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映。②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
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
现。③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
实践的产物。强调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把间接经验(书本
知识)作为认识的
来源;把认识的
来源与获得认识
的途径等同。表现理解侧重点认识误区实践是认
识发展的
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
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
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
人的认识能力。强调认识在实践
的基础上“由浅
入深”。把认识绝对化、
思想僵化。表现理解侧重点认识误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唯一标准。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
上。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
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
的存在。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
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
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
反映了客观事物。强调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表现理解侧重点认识误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
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强调认识不能脱
离实践,要回归
到实践中去,服
务实践,突出认
识的终极意义。脱离实践、纸上
谈兵;认识不为
实践服务;认识
的根本目的是获
得真理。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关系内容方法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
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对人的实践活动起阻碍作用。重视真理的指导作用,坚
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易错辨析
1.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辨析]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2.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社会活动是不存在的。(✕)[辨析]
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所有单个人
的活动。✕3.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辨析]
盲目的实践是以错误认识为指导的实践,是存在的。✕4.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
)√5.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辨析]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直接
经验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情境应用
1.中国北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
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北斗建设者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攻坚
克难的精神和意志,披荆斩棘、接续奋斗。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到中国发展进入新时
代,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从双星定位到全球组网,从覆盖亚太到服务全球,北
斗系统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与民族复兴同向同行。新时代的中国北斗,为更好服
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与民族复兴同向同行。结合材
料,运用实践的特点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答案]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源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
要,它的建设又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北斗卫星导航系
统的建设和发展是北斗建设者不断奋斗的结果。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北斗卫星
导航系统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发展壮大,又服务于中国,服务于世界。习语感悟
2.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毛泽东同志的名言。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深化了调查研究的思想,赋予了调查研究以时代意义,提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
十八洞村调研时,创造性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到江苏调研时,首次公开将“全
面从严治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并提出;
在浙江宁波舟山港考察调研后,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新发
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调查研究的足迹遍布祖国大地,为全党树立了光辉典范,
推动着调查研究蔚然成风、产生实效。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说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
道的正确性。[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国共产党
人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去倾听民声、收集民意,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
律(或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和对策。
命题点1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1.[2022山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对人
民民主的性质、内涵、目的、特色、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系统阐
释,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明确民主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
解决的问题的。材料体现了(
C
)①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基础和指导②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③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认识过程④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C123456[解析]
“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进行了深邃思考和
系统阐释,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表明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
识的概括和提炼,也说明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②④符合题意。感
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
础,①错误。认识发展要经过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
过程,③错误。123456解后反思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能认为理性
认识源于感性认识,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不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
来源于实践。123456命题变式2.[2024黑龙江大庆中学开学考]“元宇宙”一词借着虎年春晚小品火了起来。元宇
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通过区块
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
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编辑。不过,元宇宙目前还处在初期
发展阶段,尤其是作为产业,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市场投
资,都亟须回归理性。材料体现了(
C
)①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更可靠、更正确②实践无限发展推动认识的发展
没有止境③客观世界里,物质和意识关系紧密不可分割④元宇宙能否适应时代
的要求仍需实践去检验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C123456[解析]
理性认识有正误之分,不能说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更可靠、更正
确,①错误。元宇宙目前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无论是产业
发展还是市场投资,都亟须回归理性,可见实践无限发展推动认识的发展没有止
境,②符合题意。物质不依赖于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③表述错误。元宇宙虽然
火了,但目前它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元宇宙能否适应时代
的要求仍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④符合题意。123456命题点2
实践的含义及特点3.[2023北京]从2023年3月23日起,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市气象局正式发布森林体
验指数,公众出游时可据此选择心仪的游憩目的地。这一做法(
A
)A.将繁多的数据变成简明的指数,说明人的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B.服务于公众的旅游感受,表明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目标C.优化了城市森林空间布局,提升了林地、湿地的生态价值D.提供了差异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助力创造公众的高品质生活A123456[解析]
通过计算,将舒适度、调节度、健康度以及加分项等一系列繁杂数据变成
一个简明的指数——森林体验指数,为公众出游时选择心仪的游憩目的地提供参
考,这体现了人的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A符合题意。我们强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化,坚持去差异化,D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
础,B说法错误。该做法为市民提供了各监测区域内森林体验指数的实时动态信
息,方便市民选择旅游目的地,并没有优化城市森林空间布局,提升林地、湿地的
生态价值,C不选。123456方法技巧关键信息法区分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体”“对象”“手段”“结果”主观能动性“计划”“方案”“规划”社会性“合作”历史性历史过程123456命题变式4.[2021河北]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准确进入
预定轨道。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
续任务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
三个舱段构成。根据任务安排,空间站计划于2022年完成在轨建造,具备长期开展
近地空间有人参与科学实验、技术实验和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转入应用与
发展阶段。由此可见(
B
)A.实践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B.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C.认识工具决定人的认识水平D.科学实验是一种探索世界规律的思维活动B123456[解析]
“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根
据任务安排,空间站计划于2022年完成在轨建造”“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这说
明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B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实践发展的曲折性,A
不选。认识工具影响人的认识水平,C中“决定”夸大了认识工具的作用,不选。
科学实验是一种探索世界规律的实践活动,D说法错误。123456命题点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5.[2023全国卷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
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
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这一论述的认识论根据是(
B
)①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向认识提出新的课题②社会实践为认识发展创造了越来越优越的条件③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④社会实践为验证认识正确与否提供了客观标准B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23456[解析]
材料表明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今天面临的复杂问题,给理论创新提出了新
的要求,这表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向认识提出新的课题,①符合题意。回答并
指导解决问题(实践)是理论(认识)的根本任务,表明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的根
本目的和归宿,③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通过理论创新
回答并指导人们解决社会实践问题,这强调的是要发挥正确认识对实践的指导、推
动作用,既没有体现社会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优越条件,也没有体现社会实践为验
证认识正确与否提供了客观标准,②④不符合题意。123456命题变式6.[2023江苏]动物实验一直是人类测试、评估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主要方法,过
去两个世纪对猩猩、猴子等非人灵长类动物开展的实验,让人们意识到实验会给动
物带来痛苦。随着数据分析、细胞建模、类器官、器官芯片等技术的进步,对药物
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考量不必再完全依赖于动物实验。材料说明(
B
)①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正确的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④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B123456[解析]
选肢分析123456考点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反映。(2)特点属性理解要求客观性(最基本)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自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③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真理面前人
人平等”。属性理解要求有条件的(空
间、横向)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要正确把握真理的适用
条件和范围。具体的(时间、纵向)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
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2.把握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谬误区
别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
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
误反映。它同真理有着严格的界限,
二者是相互对立的。联
系①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真理作比较,就无所谓谬误;反之
亦然。②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
的、有条件的,都有它适用的特定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
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含义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
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
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
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认识是无限发
展的,追求真理是
一个永无止境的过
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
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
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
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图示
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
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
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
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
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认识的对象是无限
的、变化着的物质世
界,作为认识主体的
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
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深度上讲,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变化上讲,认识必须向前推移。认识是无止境的。(如图所示)
易错辨析
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因此,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辨析]
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2.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并相互转化。(✕)[辨析]
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任何认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辨析]
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是正确
的认识。✕4.认识是一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
√
)√5.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被推翻,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辨析]
随着实践的发展,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地向
前发展。✕情境应用
1.邓小平同志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
宝贵财富。这样来制定方针政策,就能统一全党思想,达到新的团结。这样的基础
是最可靠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的财富,
因为在探索真理的过
程中,真理和谬误总是相伴而行。下列选项中涉及真理和谬误关系的有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③失之毫厘,差之千里④失败乃是成功之母[答案]
③④2.茶文化饮茶作为一种生活习惯,素来深受大众喜爱。各个时期不同形式的饮茶习惯,
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皇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四时养生的原
则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根据这一原则,在具体养生实践中,就要做到顺应
四时气候以调养五脏之气,在不同季节,选择和搭配不同的茶叶。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中国茶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如饮茶方式,一方面追求
传统,走向精美、精致、精细、精良;另一方面又力求适应快节奏的当代社会,于
是袋泡茶、茶饮料同样并行不悖。有人认为,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蕴含“顺应天时”思想的茶
文化已经过时了。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知识评析这一观点。[答案]
该观点错误。①真理是客观的。蕴含“顺应天时”思想的茶文化包含着真
理性认识,并没有过时。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生活方
式的变化,完全按四时饮茶具有局限性,茶文化要与时代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变化
相统一。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
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对茶文化的认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命题点1
真理的含义及其特点1.[2020山东]毛泽东指出:“世界上只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最省力,因为它可以由
人们瞎说一气,不要根据客观实际,也不受客观实际检查的。”这告诉我们的是
(
A
)①唯心论和形而上学都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②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和检验真理的标准③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④不以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A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234[解析]
毛泽东指出,唯心论和形而上学不根据客观实际,也不受客观实际检查,
表明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认识是脱离实践的,①符合题意;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②观点错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③符合题意;不以正确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
实践,④观点错误。1234命题变式2.[2024福建福州联考]航天员在太空进行的液桥演示实验揭示了在太空中和地面上
液体张力是不同的,在地面上受重力因素影响而无法获得较长稳定液桥,在太空微
重力环境下则可以获得较长的液桥。这告诉我们(
D
)①科学实验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③真理是有条件的,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D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234[解析]
①不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
真理是有条件的,没有体现真理的客观性。③④符合题意,液桥演示实验揭示了在
地面上受重力因素影响而无法获得较长稳定液桥,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则可以获得
较长的液桥,这表明真理是有条件的,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必须
坚持不懈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234命题点2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3.[2023新课标卷]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月球最
“年轻”玄武岩年龄为20亿年,表明月球在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比以往月球
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时间延长了约8亿年。该成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
识,可见(
B
)①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前人认识的过程③在继承基础上不断超越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④科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B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234[解析]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演
化历史的认识,这说明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也说明在继承基础上
不断超越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①③符合题意。认识的发展是在辩证否定前人认
识的基础上实现的,“不断推翻前人认识”说法错误,②不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说法错误。1234命题变式4.[2022湖北]在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我国流传下来了数量丰富的历史典籍,其中
有以编年体著称的《春秋》,有以国别体传世的《战国策》,还有开创纪传体通史
体裁的《史记》等。不同史书往往对同一历史事实在记叙方式、细节描述、价值评
价等方面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征,这表明(
C
)①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多次反复循环的②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受到认识方法的影响③历史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是一个发展的过程④不同的社会条件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C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234[解析]
“不同史书往往对同一历史事实在记叙方式、细节描述、价值评价等方面
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征”表明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受到认识方法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条件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②④正确。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①中“反复循环”说法错误。材料强调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受认识方法和社会条件的
影响,不强调历史本质的暴露和展现,③排除。1234大题攻略13非选择题对“认识论”的考查1.[2023全国卷甲,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②为解决传统菌业生产中日益突出的“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1983年,林
占熺团队引进某原产于北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经过不断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
适应范围广的优质草种;1986年,该团队“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新技术的菌
草研究取得突破,创造性地实现了菌与草的结合;1996年,林占熺正式将菌草的汉
语拼音确定为菌草的英文名称。③随着研究的深入,林占熺团队创立了“菌草学”
这门新兴学科,拓展应用菌草技术于沙漠治理、饲料生产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
等领域,菌草新兴生态产业逐渐成形。菌草技术作为中国政府援助发展中国家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联合国“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④被推广到100多个国家,在荒漠化土地治理、助推居民脱贫致富中取得显著成效。在中国科技人员帮助下,菌草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种植成功,当地民众将菌草称作“中国草”,该国一部长把女儿的名字改成“菌草”。科研、扶贫几十年,林占熺拒绝高薪聘请,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把论文写在祖
国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在全国科技扶贫中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获得“中国十大扶贫状元”等多项荣誉,登上了“时代楷模”领奖台。
①社会实践的需要推动我国菌草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运用认
识论的知识对此加以阐释。
解题过程审设问知识限定:认识论设问指向:阐释“社会实践的需要推动我国菌草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取
得新突破”。设问类型:说明类析材料信息①:社会实践的需要推动我国菌草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调用知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信息②③④:林占熺团队“以草代木”解决了“菌林矛
盾”这一世界难题;创立了“菌草学”这门新兴学科,推动菌草研究不断深入,技术应用不断扩大。组答案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
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从解决“菌林矛盾”到沙漠治理、帮助农民脱贫致
富,再到助力世界生态安全,社会实践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推动菌草研究
不断深入,草种不断改良,技术应用不断扩大,认识不断深化,创造出“菌
草学”学科。
如何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
践起阻碍作用。(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
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2023山东泰安适应性训练,8分]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向前推进,
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道路上的必然
选择。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以习近平
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密结合新时代特点,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
国式现代化的新蓝图和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现了科学内涵、本质特征、阶
段任务、指导原则等层面的理论创新,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
问,作出了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了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
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
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
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国式现代化新路的探索是追求真理、揭示真理和笃行真理的过程。结合上
述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答案]
①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在实践中
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分)②中国式现代化是共产党人在坚
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开拓的,是不懈追求真理的生动体现;(3分)中国式
现代化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突破,体现了共产党人对真理的不断揭示和发展,
笃行真理的伟大历程就是要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用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认识指
导现代化建设实践。(3分)[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分析设问。设问知识限定为认识论,设问指向为说明对
中国式现代化新路的探索是追求真理、揭示真理和笃行真理的过程。其次,审读材
料,提取关键信息,链接教材知识。具体分析如下:材料关键信息链接教材知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
合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道路上的必然选择。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
的。在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新时代
特点,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
新蓝图和新形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
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备课题组1.[2023湖南]“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总要求。精准扶贫理念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
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显著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在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
迹。这表明(
D
)①真理性认识更具有能动创造性和直接现实性②理论是在实践指导下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的③理论的感召力从根本上源于在科学指导实践中展现的真理力量④学思想的目的在于把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武器1234567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D[解析]
不管是真理性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具有能动创造性,“更具有”说法错
误,且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认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①不选。实践是在科学理论
的指导下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的,②错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可见理论的价值
在于指导实践,理论的说服力、感召力从根本上源于在科学指导实践中展现的真理
力量,③正确。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学思想的目的在于把思想变成改造主观
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武器,④正确。12345672.[2023湖北]“十三五”期间,水产育种人聚焦渔业种苗问题,突破水产育种的
“卡脖子”难题,填补多项技术空白,写好“蓝色种业”大文章,使得渔业的科技
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58%提高到2020年的63%。上述事例说明(
D
)①科研意识转变程度决定科研水平达到的高度②实践提出的问题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③实践主体的能动性是检验科技进步的标准④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D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234567[解析]12345673.[2023辽宁]下列各民族谚语与漫画蕴含的哲理相近的是(
C
)①“刀在石上磨,人在干中学”(哈尼族)②“十个嘴把式,顶不住一个手把式”(汉族)③“十耳听不如双眼见,十眼见不如双手干”(傣族)C④“不吃菜叶不知饥饱,不挖河水不知深浅”(阿昌族)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
漫画讽刺一些人学雷锋只做表面,不去实践,这启示我们要有实干精
神,要重视实践,②③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符合题意。①④强调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排除。12345674.[2022全国卷甲]2022年2月27日,以某高校学生为主研制的遥感卫星“启明星”发
射升空,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给卫星发指令获得地球观测数据,用来验证自己的创意
是否合理可行。通过研制卫星,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由
此获得的启示是(
D
)①认识的目的全在于从实践中获得真理②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
识③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相结合能够深化认识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
客观真理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D1234567[解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说法错误。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亲身
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不一定符合客观实际,不一定可靠,②说法错误。12345675.[2023海南]2022年12月,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30年来,中国航天人坚持自主创
新,不断提出技术跨越的创意,经过无数次艰苦而严谨的实验和科技攻关,奇迹般
地将科技创意变为现实。这表明(
D
)①科学实验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实践活动②航天人不断超越自我,在实践中化科
技创意为现实③空间站全面建成取决于中国航天人对太空认识的不断深化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D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234567[解析]
材料表明中国航天人经过无数次艰苦而严谨的实验和科技攻关,将科技创
意变为现实,这体现了②。中国航天人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科技攻关才奇迹般地将
科技创意变为现实,这表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④符合题意。科学实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
动,①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空间站的全面建成取决于实践,而不是认识的不
断深化,③错误。12345676.[2021山东,6分]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从1921年到2021年的百年,是中国共产党追逐梦想、砥砺前行,在苦难中铸就
辉煌的百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无不昭示着: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
笃行的足迹。从上海石库门出发,走过赣水闽山的蜿蜒小道,跨过万里长征的雪山草地,迈
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渡过浩浩荡荡的长江天堑,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
付出巨大牺牲后,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1234567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忍饥挨饿、缺吃少穿,到中华民族千百
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了句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
就……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栉风沐
雨,在攻坚克难中创造出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今日之中国正以自信自立自强的
傲然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方志敏的憧憬和遗愿正在祖国大地上生动呈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前所未有地展现在眼前。2021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民族复兴事业将
揭开新篇章……
“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及其
特点的知识加以阐明。1234567[答案]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中国梦必须通
过奋斗才能从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3分)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
社会历史性特点。今天的盛世中国和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在中国梦的指引下接续奋
斗的结果,新一代的青年人要在前人实践创造的既有成果基础上脚踏实地、砥砺前
行,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3分)1234567[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知识限定“实践及其特点”答出理论知识,然后在
明确“奋斗者笃行的足迹”其实就是我们一代代中国人的实践的基础上,将实践的
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知识与材料结合,指出中国梦必
须通过奋斗才能从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今天的盛世中国和幸福生活是无数
先辈接续奋斗的结果,新一代的青年人要在前人实践创造的既有成果基础上脚踏实
地、砥砺前行,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12345677.[2021全国卷甲,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推进生态环境治理,
兴修水利、治理大江大河、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建设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经济长期快速发展也积累下诸
多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1234567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着眼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直面全
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经验,将中华文
明“天人合一”“顺天时,量地利”等生态文化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
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一
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破
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时代难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
供了新路径,引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
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环境
质量持续改善。我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为推动全球绿色发展贡献了中国智
慧和中国方案。1234567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和
认识的目的。(4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总结
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研究破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难题中形成发展;(4分)习近平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证实了这一思想的真理
性和实践价值。(4分)1234567[解析]
本题要求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可
见,要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有关知识解读背景材料:“着眼于不断满
足……直面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深刻总结新中
国……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习近平生
态文明思想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
准,是认识的目的。12345671.[2024山东枣庄八中考试]地球上现存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上颌与下巴,这些器
官是怎么演化来的?2022年9月,中国科学院朱敏团队对新发现的两个化石库进行
挖掘、采集和研究,取得重大成果,首次为有颌类的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确
切证据,更新了对有颌类起源与崛起的传统认知,进一步夯实了“从鱼到人”的演
化路径。材料表明(
B
)①实践是获得真理性认识的基础②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重要来源③理性认识
依赖于感性认识④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和重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B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
朱敏团队通过对化石库进行挖掘、采集和研究,为有颌类的崛起与最早期
辐射分化提供确切证据,更新了传统认知,进一步夯实了“从鱼到人”的演化路
径,这体现了实践是获得真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①③符合
题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错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
段,二者缺一不可,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④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2.[2023山东临沂开学考]初心因践行而永恒,使命因担当而伟大。从李大钊“新造
民族之生命,
挽回民族之青春”的宏愿,到方志敏“我渴望着光明,我开始为光明
奋斗”的誓言;从王进喜“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奋斗,到焦裕禄“心中装着全
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情怀……一代代共产党人以赤子之心守初心、以奋斗
之志赴使命,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初心因践行而永
恒,这说明(
C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它不依赖人的意识,因而是永恒的②认识是在主体与客
体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③通过实践,人们能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④人
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C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
实践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的,①说法错误。认识是在主体与客体的
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在实践中,初心得以实现,从而变成客观结果,②③符合题
意。材料没有涉及改造主观世界,④不选。123456789101112131415163.[2021福建]一生倾情于大自然的十九世纪思想家梭罗,以极大的热情去追寻各种
植物种子的传播之旅,写成了一部传世名著《种子的信仰》。他说:“我相信种子
里有强烈的信仰,相信你也同样是一颗种子,我已在期待你奇迹的发生。”这表明
(
B
)A.对种子的研究可以判断出种子有信仰B.对种子的研究是相信种子有信仰的基础C.相信种子有信仰是开展种子研究的最终目的D.相信种子有信仰是推动种子研究的根本动力B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
对种子的研究是实践,相信种子有信仰是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正
确。种子是自然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A中“种子有信仰”说法错误。实践是认
识的目的,C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4.[数字中国/2024江苏南京测试]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
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
对数字中国体系布局,对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数字化协调发展做出了科学安排,有力支
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规划》为2035年我国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
前列提供了理论指导。这说明(
A
)①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②实践具有社会性,数字中国需要社会各方协同建设③《规划》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推动数字中国建设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长期过程A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
《规划》有力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我国数字化发展提供
了理论指导,这说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①符合题意。
《规划》对数字中国体系布局,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
数字化协调发展做出了科学安排,强调统筹推进,这说明实践具有社会性,数字中
国需要社会各方协同建设,②符合题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规划》
属于认
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③说法错误。材料强调《规划》的内容及作用,没有涉及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④不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12131415165.[2024天星原创]人们认为杂草会阻碍农作物生长,但一位农艺师告诉果农,杂草
不要除。杂草与果树根系深浅不一,相互之间不会过多地争夺营养,杂草让土壤保
持湿度,防止土壤流失;割草作肥,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这启示我们(
D
)①对于同一对象,可以有相互矛盾的不同的真理②经验不可全盘复制,得由实践
检验③矛盾的基本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④真理是有条件的,有其适
用的条件和范围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D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
人们认为杂草会阻碍农作物生长,这种经验却不适用于种植果树,杂草或
许是庄稼的敌人,却可以成为果树的朋友,这启示我们,真理是有条件的,有其适
用的条件和范围,我们不可全盘复制经验,②④正确。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
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不存在反映同一对象的相互矛盾的不同的真理,①错
误。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不能相互转
化,③说法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6.[2024河北邯郸测试]“逆向考研”是指学生从较高级别高校考到较低级别高校深
造学习的一种现象。在世俗观念里,“逆向考研”被视为没出息甚至失败的行为,
但有的人认为冲着较低级别高校的特色专业去无可厚非,还有人认为这是尊重个性
发展的明智之选……人们对“逆向考研”看法不一的原因可能是(
C
)①没有经过亲身实践获得的认识都是不科学的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限于具
体实践水平③立场观点的不同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结果④不同的人对同一个
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C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
①说法绝对,经过亲身实践获得的认识是直接经验,但认识获得的途径有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的认识也可能是科学的。受主客观因
素的制约,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对象的认识具有差异性。材料反映不同的人对“逆向
考研”有不同的认识,原因可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限于具体实践水平,也
可能是立场观点的不同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结果,②③正确。题干设问指向人们
对“逆向考研”看法不一的原因,④是对题干的重复表述,故不选。123456789101112131415167.[2024安徽名校测试]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
失。因此,及时预报灾害天气,就显得越来越有必要。可是,解释大气基本原理相
对简单,但在实时应对层面,精准预知地球风云的下一步走向,却是世界上最复杂
的问题之一。这表明(
A
)①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②人的认识只能无限地接近真理③追求真理
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④真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A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
解释大气基本原理相对简单,但在实时应对层面,精准预知地球风云的下
一步走向,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问题之一,这说明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
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①③符合题意。人的认识能够达到真理,②错误。材
料强调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没有涉及真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④不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1213141516
8.[漫画应用/2023辽宁沈阳教学质检]漫画与下列名句蕴含的哲学道理相近的是
(
B
)B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③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④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
漫画体现的哲学道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要立足实践,坚定理想信念,勇于
拼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体现了要立足实践,勇敢向前,①符
合题意。“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意思是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
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体现了要立足实践,奋进、拼搏,③符合题意。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
中,②不符合题意。“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强调的是规律,④不符
合题意。123456789101112131415169.[生物+政治/2024湖北武汉调研]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人工合成糖是近
年来科学界孜孜以求的方向。某学术期刊上线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中国科学家在
实验室内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糖的精准全合成,人工合成糖迈出关键一步。这一成
果提供了一种灵活性、多功能性和高效性的糖合成路线,为绿色化学打开了一扇
门。这表明(
A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②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③认识从实践中来并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④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A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
12345678910111213141516中国科学家在实验室内获得的人工合成糖成果(认识从实践中来),提供了一种糖合
成路线,为绿色化学打开了一扇门(认识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这表明认识从实践
中来并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③正确。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研究
只是实践的一种形式,②错误。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够正确地指导实践,理性认
识不一定是正确的认识,④不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0.[角度创新]自2016年人类围棋冠军败于AI(人工智能)之后,人类棋手很快摆脱沮
丧向AI学习,不仅学习AI颠覆传统的构思,还借助AI推演和验证自己的构思。在人
类棋手之间的对局中,富于创新性的“新手”急剧增加,人类围棋水平迅速提高。
这表明(
C
)①AI是当代围棋创新性构思的重要主体②AI的运用推动着人类围棋思维向前发展
③人类棋手借助AI才能摆脱传统围棋思维的束缚④人类棋手借助AI能提升棋局中
决策的水平和质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C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
人类棋手不仅学习AI颠覆传统的构思,还借助AI推演和验证自己的构
思,从而使自身围棋水平迅速提高,这说明人类棋手借助AI能提高棋局中决策
的水平和质量,也体现了AI的运用推动着人类围棋思维向前发展,②④符合题
意。意识是人脑的机能,AI不具有意识,其不是当代围棋创新性构思的重要主
体,①说法错误。对传统围棋思维应坚持辩证否定,而不是全面否定,且“才
能”说法不妥,③不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1.[2024山东青岛联考]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1964年,
一个青年给钱学森写信,指出钱学森发表的一篇力学论文中有一处公式是错误的。
钱学森不但没有恼怒,还亲自回信,感谢这名青年指出了自己的错误,并鼓励青年
将意见整理成论文,由他推荐发表。这表明(
C
)①真理与谬误没有明确界限,两者能随意相互转化②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要正确对待错误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
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④真理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客观性,应坚持真
理面前人人平等C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
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界限,二者不能随意相互转化,①说法错误。真理的形
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④说法错误。钱学森面对他人质疑,不但没有恼怒,
还亲自回信,感谢这名青年指出了自己的错误,并鼓励青年将意见整理成论文,由
他推荐发表,这说明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要正确对待错误;任何
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②③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2.[物理+政治/2023山东东营期末]三名科学家因开创性的量子力学验证获得2022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在纠缠量子态中,即使两个粒子分离,
它们也表现得像一个单独的单元。此研究结果证明了爱因斯坦否认量子纠缠的观点
存在错误,为当下量子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推动量子信息从理论走向了应用。这
表明(
D
)①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发展是辩证否定的圆圈式的循环运动②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
理性认识会因实践的发展而推翻③真理是具体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认识的真理性最终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确认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D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发展是辩证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而不是圆圈式的循
环运动,①错误。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会因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
展,而不是会被推翻,②错误。三名科学家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在纠缠量子态中,
即使两个粒子分离,它们也表现得像一个单独的单元,该研究结果证明了爱因斯坦
否认量子纠缠的观点存在错误,表明真理是具体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的真理性最终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确认,③④符
合题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3.[2024陕西汉中联考]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对地球核心这样一个最内核的存在及其
大小提出了假说,由于缺乏灵敏度能达到给地球深层内部采样的探测器,这些假说
存在争议。2023年2月,科研人员通过梳理探测器的数据,测量地震在地球内部传
播过程中产生的地震能量波的不同到时,指出地球最内核可能是一个半径约650千
米的铁球,且与内核的外层分离。由此可见(
B
)①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具有反复性②只有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认识才是
正确的③真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而完善的过程④认识产生于实践需要
并受到认识工具的制约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B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
研究人员提出了假说,由于缺乏灵敏度达标的探测器,这些假说存在争
议。2023年2月,科研人员梳理探测器的数据,指出地球最内核可能是一个半径约
6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国际时尚文化研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新梓校2025届初三年级学情检测试题化学试题含解析
- 广东省广州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综合测试(一)生物 含解析
- 江西婺源茶业职业学院《合唱与指挥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哈尔滨市级名校2025届初三毕业生二月调研化学试题试卷含解析
- 衡水学院《路桥检测与加固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初级韩国语2》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华东政法大学《初等数论拓扑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阳科技职业学院《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集成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燃气封堵施工方案
- 工程竣工决算编审方案的编制与审核指导
- 2025年智慧农业考试题大题及答案
- Unit3 Weather Part A(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四年级下册
- 《淋巴管瘤诊疗》课件
- 2025山东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广告印刷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2025年度代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代理服务协议书范本3篇
- 植保员培训课件
- 2023年新《招标投标法》考试题库附答案
- 《断路器动作时间测试系统设计》13000字(论文)
- 2024年浙江省中考社会(开卷)真题卷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