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州市四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广东省高州市四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广东省高州市四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广东省高州市四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广东省高州市四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州市第四中学高三春季入学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民族格局似乎总是反映着地理的生态结构,中华民族不是例外。他们所聚居的这片大地是一块从西向东倾侧的斜坡,高度逐级下降。东西落差如此显著的三级梯阶,南北跨度又达三十个纬度,温度和湿度的差距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给人文发展以严峻的桎梏和丰润的机会。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个自然框架里形成的。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最早的情况是怎样的?在中华大地上已陆续发现了人类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可以建立较完整的序列,说明了中国这片大陆应是人类起源的中心之一。在人类进入文化初期,中华大地上北到黑龙江,西南到云南,东到台湾都已有早期人类在活动,并留下了石器。很难想象在这种原始时代,分居在四面八方的人是同一来源,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长期分隔在各地的人群必须各自发展他们的文化以适应如此不同的自然环境。这些实物证据可以否定有关中华民族起源的一元论和外来说,而肯定多元论和本土说。即使以上的论断还不够有说服力,考古学上有关新石器时代的丰富资料更有力地表明中华大地上当时已出现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如果我们认为同一民族集团的人大体上总得有一定的文化上的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推定早在公元前六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已存在了分别聚居在不同地区的许多集团。新石器时期各地不同的文化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新石器时代中原两河(黄河和长江)流域中下游这个在生态条件上基本一致的地区的考古发现,已可以说明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文明曙光时期,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两千年之间的三千年中还是分散聚居在各地区,分别创造他们具有特色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在这多元格局中,同时也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机制,相互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而不失其原有的个性。例如,在黄河中游兴起的仰韶文化,曾一度向西渗入黄河上游的文化区,但当其接触到了比它优秀的黄河下游山东龙山文化,就出现了取代仰韶文化的河南龙山文化。考古学者在龙山文化前加上各个地方的名称表示它们依然是从当地原有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实际上说明了当时各族团间文化交流的过程,从多元之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中国最早的文字史料现在可以确认的是商代的甲骨文,相传由孔子编选的《尚书》还记载一些上古的文件和传说。早年的史书中,把上古史编成三皇五帝的历史系统。这些文字史料已有部分可以和考古资料相印证,使我们对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铜器时代的历史能有较可靠的知识,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掘的河南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一般认为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夏代历史已从神话传说的迷雾中得以落实。商代历史有甲骨文为据,周代历史有钟鼎文为据,相应的后世的文字记载都可得而考。夏商周三代正是汉族前身华夏这个民族集团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河南夏代“阳城”遗址所发现的文物显示了它是继承了新石器时代河南龙山文化发展到了铜器时代。从黄河中下游遗留的文物中也可以看到这些地区都早已发展了农业生产,这和夏禹治水的传说(河南龙山文化的中晚期)可以联系起来,表明了这地区早期居民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们还记得河南的龙山文化正是在仰韶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山东的龙山文化而兴起的。所以可以说华夏文化就是以黄河中下游不同文化的结合而开始的。(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是理解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是一个统一的共同体的重要观点,他不仅把中国历史概括为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而且把“三个相互”概括为中华民族从“多元”聚为“一体”的内生动力。这是基于中国历史事实和发展逻辑得出的重要观点,是做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科学指南,对于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学术理论来源于费孝通先生1988年正式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该理论是费先生关于中华民族起源及结构的整体性理论。林耀华先生评价称,费孝通教授确立了“多元一体”这个核心概念在中华民族构成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和文化的总特点提供了一组有力的认知工具和理解全局的钥匙。作为一个关于中华民族结构的学术新体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对中华民族的含义与起源、结构与层次、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民族关系进行了纲要性阐释,这些阐释对理解中华民族何以是一个共同体,“多元”何以凝聚为“一体”这两个命题提供了启示。(摘编自王延中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经济、文化、心理因素析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大地发现的石器及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能够支持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论和本土说。B.河南龙山文化是族团间交流的结果,吸收了其他族团的优秀文化又保留了一定的个性。C.考古发现,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印证了传说中的夏代历史。D.“多元一体”这一核心概念为认知中华民族和文化的起源、特点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独特的地理空间结构和多样的生态环境,使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成为可能。B.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似,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文化之间也出现过竞争和交融。C.《尚书》中关于上古史的记载已得到了考古资料的印证,证明了夏商周三代是华夏民族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D.文化、经济、情感和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等因素使得中国各民族团结融合成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一项是()A.新石器时代晚期玉龙在东北地区红山文化与东南地区良渚文化均有所见,但造型有所差异。B.四川省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龙虎尊与湖南安化县出土的虎食人卣在题材和文化内涵上非常相近。C.西藏拉萨市温江多吐蕃时期建筑遗址出土的板瓦、琉璃砖等遗物带有明显的唐文化特征。D.新疆奇台县唐朝墩古城考古发现城内的佛寺和景教寺院南北并列,还有具有罗马风格的公共浴场。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示意图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各大文化系统分处各地,有着土著的起源和自己的特色。B.各文化系统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C.黄河中下游的文化系统之间的相互结合开启了华夏文化。D.各文化系统相互影响形成大的相互作用圈,逐渐走向一体。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但材料内容侧重点和论证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马格比的小堂倌【英】狄更斯我是马格比的小堂倌,这就是我的身份。你不明白我的意思吗?多么可怜!但我想你明白,你应当明白。瞧这儿,我是马格比车站饮食店的伙计,我们最大的骄傲便是从没让一个人吃饱过肚子。这是个快活的场所!真的,我们是马格比的模范餐室。我本人原来对顾客也客客气气。但我们的老板娘一下子把我改造好了。这真是个逍遥自在的地方!我认为,我们饮食业者在整个铁路线上,是唯一真正享有独立自主地位的。只有在勇敢之岛和自由之土(当然,我这是指我们大不列颠),饮食业才合乎养生之道,对顾客的口腹之欲发挥了如此显著的节制作用。有一个彬彬有礼的外国人,摘下帽子,要求我们的老板娘和女士们给他“一小杯白兰地”,她们只是透过他望着他背后的铁路,毫无反应,他只得亲自动手,大概这是他本国的习惯,这可不得了,我们的老板娘顿时怒火直冒,来不及搽发蜡,便竖起眼睛,劈手夺下了盛酒器,喊道:“放下!不准自己动手!”外国人吓得脸色发白,耸起肩膀惊呼道:“我的上帝!这是怎么回事?”我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些外国佬,我们的老板娘才想上法国实地考察,看看那些吃青蛙的家伙【注】怎么经营饮食业,好做个比较,明确认识到勇敢之岛和自由之土的饮食业如何出类拔萃。我们几个女招待,喷夫小姐、吹夫小姐和嗤夫太太,一致表示反对,因为正如她们每人说的,尽人皆知,除了英国,没有一个国家精通做生意的门槛。既然如此,何必自找麻烦,要证明业已证明的真理?然而老板娘固执己见,不听劝告,买了一张船票,动身走了。斯尼夫是嗤夫太太的丈夫,是我们店里一名无足轻重的正式职工。有时我们忙得不可开交,便让他拿着开塞钻站在柜台后面;但是只要应付得了,从不请他帮忙,因为他对顾客低声下气,实在叫人受不了。几个女招待对他很不客气,看到他低声下气讨好顾客,把食物递给他们,便把东西从他手上拍掉:看到他卑躬屈节打算回答顾客的问题,便把他的话打断,不让他往下说。这样,她们弄得他老是眼泪汪汪的,仿佛他没有把芥末撒进三明治,却撒进了自己的眼睛。我们的老板娘出国考察期间,店务便由嗤夫太太负责。她常把顾客弄得哭笑不得,真是妙不可言!老板娘回来了,据说,带回了不少骇人听闻的信息,她宣布:在一星期中生意最清淡的时刻,在梳洗室报告她出国考察的见闻。梳洗室布置得庄严肃穆。两个学员用花在墙上布置了三组花纹。一组的文字是:“英国永远不向外国学习!”另一组是:“不让顾客得逞!”还有一组是:“这是我们饮食业的大宪章。”整个设计华丽美观,可以与舒坦的心情互相媲美。老板娘登上了庄严的讲台,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喷夫小姐和吹夫小姐坐在她的脚边。她们后面,一般人不易看到的地方,是一位小堂倌,那便是在下。老板娘板着脸,向周围扫视了一眼,问道:“斯尼夫在哪里?”嗤夫太太当即答道:“我想最好还是别让他参加。他是一头蠢驴。”老板娘赞同道:“他的确是一头蠢驴。但正因为这样,不是更加应该对他加强教育吗?”嗤夫太太说道:“可惜什么教育对他也不起作用。”但老板娘自有主张:“以西结,叫他进来。”我把他叫了进来。这家伙垂头丧气的,一进屋便遭到了众人的呵斥,因为他仍随身带着开塞钻。他辩解说这是“习惯力量”。“力量!”嗤夫太太道,“我的上帝,请你别再谈什么力量。听着!站在这儿别动,把背靠在墙上。”老板娘开始道:“我本来不打算讲那些令人作呕的见闻,但我还是决定谈一下,因为我相信,这能使你们更加坚定不移地行使你们在一个宪政国家中的权力,更加忠于我们的格言。”那些学员,作为格言的制造者,当即响应道:“对,对,说得对!”斯尼夫刚为参加这大合唱表现了一点意向,所有的眉毛已向他皱了起来,吓得他只好半途而废。老板娘接着道:“法国人的卑贱无耻,从他们饮食业中奉承顾客的风气看来,已相等于拿破仑臭名远扬的任何卑鄙行径了。”“信不信由你们,但我得告诉你们,当我踏上,”说到这里,她很很瞪了斯尼夫一眼,“那个大逆不道的国土后,我立即给领进了一家饮食店,那里——我毫不夸张——出售的食物是真正可以吃的食物!”大家喊道:“可耻!”只有斯尼夫没有作声,却用安抚的手在揉他的肚子。老板娘继续补充道:“我要求你们以最大的愤怒注意我的话:他们对顾客服务周到,不,简直可以说彬彬有礼!”我和女招待们无一例外,一致发出了愤怒的狂叫。骚动的会场突然安静了。原来,讨好顾客的天性使斯尼夫再也忍耐不住,在头顶上挥舞着开塞钻,奔出了屋子。你如果到马格比车站附近饮食店来,你假装不认识我,我会把右手的大拇指伸到肩上,向你指出哪位是我们的老板娘,哪位是喷夫小姐,哪位是吹夫小姐,哪位是嗤夫太太。但是你再也见不到斯尼夫了,因为那天夜里他就失踪了。他是遇难了,还是给撕成碎块抛弃了,这我说不清楚,我只知道他的开塞钻作为他一味奉承顾客的罪证,依然留在店里。(有删改)【注】“食蛙者”是法国人的外号。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段交代了“我”的身份,以嘲讽的口气与读者对话,指出马格比车站饮食店最大的骄傲是从不让一个人吃饱过肚子,确立了全文讽刺的行文风格。B.小说中将几个女招待取名为喷夫小姐、吹夫小姐和嗤夫太太,这样命名颇具嘲讽意味,直白形象地写出了她们对待客人的服务态度。C.小说通过种种夸张描写表现事物的本来面目,衬托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人们更易反思自我、他人和社会,达到教化的作用。D.小说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心理,如“只有斯尼夫没有作声,却用安抚的手在揉他的肚子”这一细节反映了在老板娘的淫威下斯尼夫的顺从心理。7.下列关于文本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也通过“我”与店中其他服务人员的对比揭示了小说的主题。B.小说称呼法国人为“吃青蛙的家伙”,认为法国人“卑贱无耻”,反映出英国人的傲慢、自大的心态,恰恰暴露其自身的顽固与愚昧。C.小说以车站上的一个小小饮食店为故事背景,将锋芒指向了整个英国社会和制度,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D.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给人以非常荒诞的感觉,但实则是作者对荒诞现实的批判,讽刺了英国人自诩为文明人的丑态。8.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小说结尾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9.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必然带着时代的精神印记,从他身上,可以看到那个社会的某一类人的缩影,这就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概括分析文中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鲁饥,臧文仲①言于庄公曰:“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国之艰急是为。铸名器,藏宝财,固民之殄病是待。今国病矣,君盍以名器请籴于齐?”公曰:“谁使?”对曰:“国有饥馑,卿出告籴,古之制也。辰也备卿,辰请如齐。”公使往。从者曰:“君不命吾子,吾子请之,其为选事乎?”文仲曰:“贤者急病而让夷,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今我不如齐,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文仲以鬯圭②与玉磬如齐告籴,曰:“天灾流行,戾于弊邑,饥馑复降,民羸几卒,大惧乏周公、太公之命祀,职贡业事之不共而获戾。不腆先君之币器,敢告滞积,以纾执事,以救弊邑,使能共职。岂唯寡君与二三臣实受君赐,其周公、太公及百辟神祇实永飨而赖之!”齐人归其玉而予之籴。后晋文公解曹地以分诸侯。僖公使臧文仲往,宿于重③馆,重馆人告曰:“晋始伯而欲固诸侯,故解有罪之地以分诸侯。诸侯莫不望分而欲亲晋,皆将争先;晋不以固班,亦必亲先者,吾子不可以不速行。鲁之班长而又先诸侯其谁望之若少安恐无及也。”从之,获地于诸侯为多。反,既复命,为之请曰:“地之多也,重馆人之力也。臣闻之曰:‘善有章,虽贱赏也;恶有衅,虽贵罚也。’今一言而辟境,其章大矣,请赏之。”乃出而爵之。(选自《国语·鲁语》)材料二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世。(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注]①臧文仲:即臧孙辰,复姓臧孙。②鬯(chàng)圭:古代玉制的礼器,用于盛鬯酒。③重:鲁国地名。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鲁之班A长B而又先C诸侯D其谁望之E若少安F恐G无及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盍,何不,与《齐桓晋文之事》“则盍反其本矣”中的“盍”含义相同。B.降,降临,与《苏武传》“欲因此时降武”中的“降”含义不同。C.衅,挑衅,与《陈情表》“臣以险衅”中的“衅”含义相同。D.后,在……之后出生,与《师说》“生乎吾后”中“后”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臧文仲建议用名器求购齐国之粮,理由是铸宝器、藏财物本就是国家为应对百姓因饥饿困乏而生路断绝所做的准备。B.臧文仲认为,贤者平时谦让而国家危难时心系国家,为官者遇事不逃避,居高位者体恤百姓,国内才不会有怨恨。C.臧文仲劝说齐人,以宝器换存粮不仅能解救鲁国饥荒,也能减轻齐国管粮官的负担。最终齐人留下宝器,借给鲁国粮食。D.孔子所尊奉人很多,有老子、蘧伯玉、晏子、老莱子、子产、孟公绰等六个人,对臧文仲也是大加赞赏。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2)诸侯莫不望分而欲亲晋,皆将争先;晋不以固班,亦必亲先者。14.材料二说孔子“数称臧文仲”,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臧文仲值得称道之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贺新郎·弹铗①西来路宋代·刘过弹铗西来路。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雁信落、家山何处?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留不住、少年去。男儿事业无凭据。记当年、悲歌击楫,酒酣箕踞。腰下光芒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谁更识、此时情绪?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②。歌此恨,慰羁旅。[注]①弹铗(jiá):《战国策·齐策》载,冯谖在孟尝君家做客,没有得到孟的重视,于是弹铗唱歌。铗:剑。②相思句:指杜甫《春日怀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中“几番风雨”写出了天气恶劣,旅途艰辛的境况,烘托词人内心的愁苦,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B.“自笑人如许”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多情应笑我”两句中的“笑”,情感相似,流露出伤感之情。C.“写江东渭北相思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江东与渭北相对,突出空间距离,强化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D.全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如“记匆匆”“记当年”都是虚写;“弹铗西来路”实写当前行程,为实写。16.整首词既有对个人身世的感慨,又有对家国的情怀,词人是怎样展现这种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节选》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屈原非常自豪地自叙其高贵的族源出身,表明他对华夏文明的发自内心的认同。(2)当你站在海边,望着波澜壮阔的大海,心中涌起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自身渺小的感慨,此时脑海中浮现出苏轼《赤壁赋》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桂枝香·金陵怀古》暗用前人诗句却浑然无迹,如“____________”一句化用了谢朓的“澄江静如练”,“____________”一句化用了李白的“二水中分白鹭洲”。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近年来,心理健康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①而体育运动不仅和心理健康息息相关,还能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科学研究表明,身体运动可以刺激青少年的肌肉状态和大脑,激活情绪,最终在人的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中构建良性循环。A。②运动不仅能够提高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反应速度等,还能促使身体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提升情绪状态,进而对心理产生积极影响。运动中,肾上腺素分泌量会持续增加,这对于缓解消极情绪也有帮助。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也很重要,不同运动类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同。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心境和情绪,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自信心。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是可以改善人们心肺功能的耐力性锻炼,③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可以有效提升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足球、篮球、排球等团体运动,可以帮助青少年获得更多的社交支持和情感联系。④竞争激烈的对抗性运动项目,则能增强青少年的应变水平和抗压能力。面对不同负面情绪,B。焦虑不安时,可以选择瑜伽、游泳等抗压运动,让肌肉放松,有助于平静神经系统;愤怒焦躁时,可以选择消耗性强、节奏稍快的体育锻炼,包括羽毛球、乒乓球等,可以改善心境和情绪;情绪低落时,参加集体性的体育项目、跑步等有氧运动,可以较好缓解这种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过多的锻炼并不总是更好,要把握好体育运动的频率和时长。青少年每周锻炼三到五次,每次锻炼时间45分钟左右较适宜。18.文中划横线的四个句子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19.请在文中A、B两个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20.请给这篇短文取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21.访谈是调查员同调查对象面对面互动过程,要想得到满意的结果,需事先拟定访谈提纲。以上短文源自记者对一位医学专家的访谈,请根据文意,还原出本文的访谈提纲。22.如果一名同学情绪比较低落,请结合材料内容和生活实际,给他(她)提出一些建议。四、作文23.按要求写作。激情对于行动,是利大于弊吗?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5年高州市第四中学高三春季入学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民族格局似乎总是反映着地理的生态结构,中华民族不是例外。他们所聚居的这片大地是一块从西向东倾侧的斜坡,高度逐级下降。东西落差如此显著的三级梯阶,南北跨度又达三十个纬度,温度和湿度的差距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给人文发展以严峻的桎梏和丰润的机会。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个自然框架里形成的。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最早的情况是怎样的?在中华大地上已陆续发现了人类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可以建立较完整的序列,说明了中国这片大陆应是人类起源的中心之一。在人类进入文化初期,中华大地上北到黑龙江,西南到云南,东到台湾都已有早期人类在活动,并留下了石器。很难想象在这种原始时代,分居在四面八方的人是同一来源,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长期分隔在各地的人群必须各自发展他们的文化以适应如此不同的自然环境。这些实物证据可以否定有关中华民族起源的一元论和外来说,而肯定多元论和本土说。即使以上的论断还不够有说服力,考古学上有关新石器时代的丰富资料更有力地表明中华大地上当时已出现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如果我们认为同一民族集团的人大体上总得有一定的文化上的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推定早在公元前六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已存在了分别聚居在不同地区的许多集团。新石器时期各地不同的文化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新石器时代中原两河(黄河和长江)流域中下游这个在生态条件上基本一致的地区的考古发现,已可以说明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文明曙光时期,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两千年之间的三千年中还是分散聚居在各地区,分别创造他们具有特色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在这多元格局中,同时也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机制,相互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而不失其原有的个性。例如,在黄河中游兴起的仰韶文化,曾一度向西渗入黄河上游的文化区,但当其接触到了比它优秀的黄河下游山东龙山文化,就出现了取代仰韶文化的河南龙山文化。考古学者在龙山文化前加上各个地方的名称表示它们依然是从当地原有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实际上说明了当时各族团间文化交流的过程,从多元之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中国最早的文字史料现在可以确认的是商代的甲骨文,相传由孔子编选的《尚书》还记载一些上古的文件和传说。早年的史书中,把上古史编成三皇五帝的历史系统。这些文字史料已有部分可以和考古资料相印证,使我们对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铜器时代的历史能有较可靠的知识,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掘的河南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一般认为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夏代历史已从神话传说的迷雾中得以落实。商代历史有甲骨文为据,周代历史有钟鼎文为据,相应的后世的文字记载都可得而考。夏商周三代正是汉族前身华夏这个民族集团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河南夏代“阳城”遗址所发现的文物显示了它是继承了新石器时代河南龙山文化发展到了铜器时代。从黄河中下游遗留的文物中也可以看到这些地区都早已发展了农业生产,这和夏禹治水的传说(河南龙山文化的中晚期)可以联系起来,表明了这地区早期居民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们还记得河南的龙山文化正是在仰韶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山东的龙山文化而兴起的。所以可以说华夏文化就是以黄河中下游不同文化的结合而开始的。(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是理解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是一个统一的共同体的重要观点,他不仅把中国历史概括为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而且把“三个相互”概括为中华民族从“多元”聚为“一体”的内生动力。这是基于中国历史事实和发展逻辑得出的重要观点,是做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科学指南,对于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学术理论来源于费孝通先生1988年正式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该理论是费先生关于中华民族起源及结构的整体性理论。林耀华先生评价称,费孝通教授确立了“多元一体”这个核心概念在中华民族构成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和文化的总特点提供了一组有力的认知工具和理解全局的钥匙。作为一个关于中华民族结构的学术新体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对中华民族的含义与起源、结构与层次、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民族关系进行了纲要性阐释,这些阐释对理解中华民族何以是一个共同体,“多元”何以凝聚为“一体”这两个命题提供了启示。(摘编自王延中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经济、文化、心理因素析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大地发现的石器及各进化阶段的人体化石,能够支持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论和本土说。B.河南龙山文化是族团间交流的结果,吸收了其他族团的优秀文化又保留了一定的个性。C.考古发现,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印证了传说中的夏代历史。D.“多元一体”这一核心概念为认知中华民族和文化的起源、特点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独特的地理空间结构和多样的生态环境,使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成为可能。B.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似,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文化之间也出现过竞争和交融。C.《尚书》中关于上古史的记载已得到了考古资料的印证,证明了夏商周三代是华夏民族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D.文化、经济、情感和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等因素使得中国各民族团结融合成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一项是()A.新石器时代晚期玉龙在东北地区红山文化与东南地区良渚文化均有所见,但造型有所差异。B.四川省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龙虎尊与湖南安化县出土的虎食人卣在题材和文化内涵上非常相近。C.西藏拉萨市温江多吐蕃时期建筑遗址出土的板瓦、琉璃砖等遗物带有明显的唐文化特征。D.新疆奇台县唐朝墩古城考古发现城内的佛寺和景教寺院南北并列,还有具有罗马风格的公共浴场。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示意图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各大文化系统分处各地,有着土著的起源和自己的特色。B.各文化系统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C.黄河中下游的文化系统之间的相互结合开启了华夏文化。D.各文化系统相互影响形成大的相互作用圈,逐渐走向一体。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但材料内容侧重点和论证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C2.C3.D4.B5.①侧重点:材料一重在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环境因素以及形成过程,材料二则重在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意义。②论证方法:材料一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如材料一在论证文化的交融时,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进行举例论证;材料二主要使用了引用论证,如材料二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论证中华民族的团结融合。【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错误,原文是“登封王城岗夏代遗址一般认为即是夏王朝初的‘阳城’遗址”,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推论的能力。C.“《尚书》中关于上古史记载已得到了考古资料的印证”说法绝对,原文“这些文字史料已有部分可以和考古资料相印证”说的是“部分”;且只有《尚书》中的记载也不能证明夏商周三代是华夏民族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D.“唐朝墩古城”体现的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应是中华各族群内部的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以及图文转换的能力。B.“各文化系统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错误。材料一中说“分别创造他们具有特色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当时各族团间文化交流的过程,从多元之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①侧重点:材料一“……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个自然框架里形成的”说的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环境因素,“最早的情况是怎样的?”“新石器时代中原……”“在这多元格局中,同时也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机制”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过程;材料二“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则重在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意义。②论证方法:材料一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如材料一“在黄河中游兴起的仰韶文化……”“出现了取代仰韶文化的河南龙山文化”在论证文化的交融时,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进行举例论证;材料二主要使用了引用论证,如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论证中华民族的团结融合。(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马格比的小堂倌【英】狄更斯我是马格比的小堂倌,这就是我的身份。你不明白我的意思吗?多么可怜!但我想你明白,你应当明白。瞧这儿,我是马格比车站饮食店的伙计,我们最大的骄傲便是从没让一个人吃饱过肚子。这是个快活的场所!真的,我们是马格比的模范餐室。我本人原来对顾客也客客气气。但我们的老板娘一下子把我改造好了。这真是个逍遥自在的地方!我认为,我们饮食业者在整个铁路线上,是唯一真正享有独立自主地位的。只有在勇敢之岛和自由之土(当然,我这是指我们大不列颠),饮食业才合乎养生之道,对顾客的口腹之欲发挥了如此显著的节制作用。有一个彬彬有礼的外国人,摘下帽子,要求我们的老板娘和女士们给他“一小杯白兰地”,她们只是透过他望着他背后的铁路,毫无反应,他只得亲自动手,大概这是他本国的习惯,这可不得了,我们的老板娘顿时怒火直冒,来不及搽发蜡,便竖起眼睛,劈手夺下了盛酒器,喊道:“放下!不准自己动手!”外国人吓得脸色发白,耸起肩膀惊呼道:“我的上帝!这是怎么回事?”我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些外国佬,我们的老板娘才想上法国实地考察,看看那些吃青蛙的家伙【注】怎么经营饮食业,好做个比较,明确认识到勇敢之岛和自由之土的饮食业如何出类拔萃。我们几个女招待,喷夫小姐、吹夫小姐和嗤夫太太,一致表示反对,因为正如她们每人说的,尽人皆知,除了英国,没有一个国家精通做生意的门槛。既然如此,何必自找麻烦,要证明业已证明的真理?然而老板娘固执己见,不听劝告,买了一张船票,动身走了。斯尼夫是嗤夫太太的丈夫,是我们店里一名无足轻重的正式职工。有时我们忙得不可开交,便让他拿着开塞钻站在柜台后面;但是只要应付得了,从不请他帮忙,因为他对顾客低声下气,实在叫人受不了。几个女招待对他很不客气,看到他低声下气讨好顾客,把食物递给他们,便把东西从他手上拍掉:看到他卑躬屈节打算回答顾客的问题,便把他的话打断,不让他往下说。这样,她们弄得他老是眼泪汪汪的,仿佛他没有把芥末撒进三明治,却撒进了自己的眼睛。我们的老板娘出国考察期间,店务便由嗤夫太太负责。她常把顾客弄得哭笑不得,真是妙不可言!老板娘回来了,据说,带回了不少骇人听闻的信息,她宣布:在一星期中生意最清淡的时刻,在梳洗室报告她出国考察的见闻。梳洗室布置得庄严肃穆。两个学员用花在墙上布置了三组花纹。一组的文字是:“英国永远不向外国学习!”另一组是:“不让顾客得逞!”还有一组是:“这是我们饮食业的大宪章。”整个设计华丽美观,可以与舒坦的心情互相媲美。老板娘登上了庄严的讲台,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喷夫小姐和吹夫小姐坐在她的脚边。她们后面,一般人不易看到的地方,是一位小堂倌,那便是在下。老板娘板着脸,向周围扫视了一眼,问道:“斯尼夫在哪里?”嗤夫太太当即答道:“我想最好还是别让他参加。他是一头蠢驴。”老板娘赞同道:“他的确是一头蠢驴。但正因为这样,不是更加应该对他加强教育吗?”嗤夫太太说道:“可惜什么教育对他也不起作用。”但老板娘自有主张:“以西结,叫他进来。”我把他叫了进来。这家伙垂头丧气的,一进屋便遭到了众人的呵斥,因为他仍随身带着开塞钻。他辩解说这是“习惯力量”。“力量!”嗤夫太太道,“我的上帝,请你别再谈什么力量。听着!站在这儿别动,把背靠在墙上。”老板娘开始道:“我本来不打算讲那些令人作呕的见闻,但我还是决定谈一下,因为我相信,这能使你们更加坚定不移地行使你们在一个宪政国家中的权力,更加忠于我们的格言。”那些学员,作为格言的制造者,当即响应道:“对,对,说得对!”斯尼夫刚为参加这大合唱表现了一点意向,所有的眉毛已向他皱了起来,吓得他只好半途而废。老板娘接着道:“法国人的卑贱无耻,从他们饮食业中奉承顾客的风气看来,已相等于拿破仑臭名远扬的任何卑鄙行径了。”“信不信由你们,但我得告诉你们,当我踏上,”说到这里,她很很瞪了斯尼夫一眼,“那个大逆不道的国土后,我立即给领进了一家饮食店,那里——我毫不夸张——出售的食物是真正可以吃的食物!”大家喊道:“可耻!”只有斯尼夫没有作声,却用安抚的手在揉他的肚子。老板娘继续补充道:“我要求你们以最大的愤怒注意我的话:他们对顾客服务周到,不,简直可以说彬彬有礼!”我和女招待们无一例外,一致发出了愤怒的狂叫。骚动的会场突然安静了。原来,讨好顾客的天性使斯尼夫再也忍耐不住,在头顶上挥舞着开塞钻,奔出了屋子。你如果到马格比车站附近饮食店来,你假装不认识我,我会把右手的大拇指伸到肩上,向你指出哪位是我们的老板娘,哪位是喷夫小姐,哪位是吹夫小姐,哪位是嗤夫太太。但是你再也见不到斯尼夫了,因为那天夜里他就失踪了。他是遇难了,还是给撕成碎块抛弃了,这我说不清楚,我只知道他的开塞钻作为他一味奉承顾客的罪证,依然留在店里。(有删改)【注】“食蛙者”是法国人的外号。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段交代了“我”的身份,以嘲讽的口气与读者对话,指出马格比车站饮食店最大的骄傲是从不让一个人吃饱过肚子,确立了全文讽刺的行文风格。B.小说中将几个女招待取名为喷夫小姐、吹夫小姐和嗤夫太太,这样的命名颇具嘲讽意味,直白形象地写出了她们对待客人的服务态度。C.小说通过种种夸张描写表现事物的本来面目,衬托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人们更易反思自我、他人和社会,达到教化的作用。D.小说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心理,如“只有斯尼夫没有作声,却用安抚的手在揉他的肚子”这一细节反映了在老板娘的淫威下斯尼夫的顺从心理。7.下列关于文本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也通过“我”与店中其他服务人员的对比揭示了小说的主题。B.小说称呼法国人为“吃青蛙的家伙”,认为法国人“卑贱无耻”,反映出英国人的傲慢、自大的心态,恰恰暴露其自身的顽固与愚昧。C.小说以车站上的一个小小饮食店为故事背景,将锋芒指向了整个英国社会和制度,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D.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给人以非常荒诞的感觉,但实则是作者对荒诞现实的批判,讽刺了英国人自诩为文明人的丑态。8.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小说结尾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9.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必然带着时代的精神印记,从他身上,可以看到那个社会的某一类人的缩影,这就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概括分析文中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答案】6.D7.A8.①“我说不清楚”表明“我”对斯尼夫不幸命运是存疑的,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②而“开塞钻”最后依然留在店里,则暗示了英国这种荒诞的观念最终会被历史扫进垃圾堆,而以“开塞钻”为典型的服务意识迟早会到来。9.①文中的老板娘自大傲慢、专制蛮横,代表着当时的英国统治阶层。②喷夫小姐、吹夫小姐和嗤夫太太完全听从于老板娘,狐假虎威,阿谀奉承,代表着英国社会中统治阶层的帮凶及爪牙。③“我”原本有自己的主张,但慑于淫威而屈从于老板娘,代表着英国社会中具有奴性特征、不敢反抗的人。④斯尼夫一直有自己的主见,最终反抗老板娘的“教导”,代表着英国社会中觉醒的具有正义感的人。【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这一细节反映了在老板娘的淫威下斯尼夫的顺从心理”错,从下文“在头顶上挥舞着开塞钻,奔出了屋子”的信息可知,斯尼夫并未顺从老板娘。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通过‘我’与店中其他服务人员的对比揭示了小说的主题”错,从文中描写来看,“我和女招待们无一例外,一致发出了愤怒的狂叫”,“我”与那些女招待并没有什么不同,小说并未通过“我”与其他服务人员的对比来揭示主题。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他是遇难了,还是给撕成碎块抛弃了,这我说不清楚”,“说不清楚”是因为斯尼夫最后结局如何“我”并不知道,表明“我”对斯尼夫不幸命运是存疑的;这样写让读者自己去猜测和想象,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开塞钻作为他一味奉承顾客的罪证,依然留在店里”,“开塞钻”代表什么?开塞钻是斯尼夫手里拿的工具,结合“他对顾客低声下气”“他低声下气讨好顾客,把食物递给他们”“他卑躬屈节打算回答顾客的问题”可知斯尼夫身上具有服务意识,而“开塞钻”就代表这种服务意识。那么“开塞钻”最后依然留在店里,就意味着典型的服务意识迟早会到来;与之相对的“我们最大的骄傲便是从没让一个人吃饱过肚子”“对顾客的口腹之欲发挥了如此显著的节制作用”,对顾客毫无礼貌等英国这种荒诞的观念最终会被历史扫进垃圾堆。【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文中主要涉及了四类人物。首先是老板娘,她是马格比车站饮食店的主人,在这个店里具有绝对权威,代表着当时的英国统治阶层。她去法国考察餐饮业,回来却得出这样的结论,“我本来不打算讲那些令人作呕的见闻,但我还是决定谈一下,因为我相信,这能使你们更加坚定不移地行使你们在一个宪政国家中的权力,更加忠于我们的格言”“法国人的卑贱无耻,从他们饮食业中奉承顾客的风气看来,已相等于拿破仑臭名远扬的任何卑鄙行径了”,可见她是多么自大傲慢;她开会时板着脸,向周围扫视了一眼,问道,“斯尼夫在哪里?”,并认为应当让这头蠢驴接受教育,她对顾客拿“一小杯白兰地”的要求置之不理,并对自己动手去拿的顾客怒火直冒,“竖起眼睛,劈手夺下了盛酒器,喊道:‘放下!不准自己动手!’”,可见她专制蛮横。其次是“女招待们”,喷夫小姐、吹夫小姐和嗤夫太太完全听从于老板娘,狐假虎威,当斯尼夫对顾客低声下气时,她们觉得“实在叫人受不了”,看到他低声下气讨好顾客,把食物递给他们,“便把东西从他手上拍掉”;看到他卑躬屈节打算回答顾客的问题,“便把他的话打断,不让他往下说”。她们还阿谀奉承,老板娘要开会,她们把“梳洗室布置得庄严肃穆”,“两个学员用花在墙上布置了三组花纹。一组的文字是:‘英国永远不向外国学习!’另一组是:‘不让顾客得逞!’还有一组是:‘这是我们饮食业的大宪章。’”;当老板娘讲话时,“那些学员,作为格言的制造者,当即响应道:‘对,对,说得对!’”,她们代表着英国社会中统治阶层的帮凶及爪牙。再次是“我”,“我”与那些女招待们本来不同,慑于淫威而屈从于老板娘,“我本人原来对顾客也客客气气。但我们的老板娘一下子把我改造好了”,“我”最后也跟女招待一样了,“我和女招待们无一例外,一致发出了愤怒的狂叫”。“我”代表着英国社会中具有奴性特征、不敢反抗的人。最后是斯尼夫,他与店里的人都不同,他对顾客客气,甚至低声下气,“他对顾客低声下气”“他低声下气讨好顾客,把食物递给他们”“他卑躬屈节打算回答顾客的问题”,尽管他受到老板娘和包括自己的妻子在内的人的嘲讽和打击,但他一直有自己的主见,最终反抗老板娘的“教导”,“讨好顾客的天性使斯尼夫再也忍耐不住,在头顶上挥舞着开塞钻,奔出了屋子”。斯尼夫代表着英国社会中觉醒的具有正义感的人。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鲁饥,臧文仲①言于庄公曰:“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国之艰急是为。铸名器,藏宝财,固民之殄病是待。今国病矣,君盍以名器请籴于齐?”公曰:“谁使?”对曰:“国有饥馑,卿出告籴,古之制也。辰也备卿,辰请如齐。”公使往。从者曰:“君不命吾子,吾子请之,其为选事乎?”文仲曰:“贤者急病而让夷,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今我不如齐,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文仲以鬯圭②与玉磬如齐告籴,曰:“天灾流行,戾于弊邑,饥馑复降,民羸几卒,大惧乏周公、太公之命祀,职贡业事之不共而获戾。不腆先君之币器,敢告滞积,以纾执事,以救弊邑,使能共职。岂唯寡君与二三臣实受君赐,其周公、太公及百辟神祇实永飨而赖之!”齐人归其玉而予之籴。后晋文公解曹地以分诸侯。僖公使臧文仲往,宿于重③馆,重馆人告曰:“晋始伯而欲固诸侯,故解有罪之地以分诸侯。诸侯莫不望分而欲亲晋,皆将争先;晋不以固班,亦必亲先者,吾子不可以不速行。鲁之班长而又先诸侯其谁望之若少安恐无及也。”从之,获地于诸侯为多。反,既复命,为之请曰:“地之多也,重馆人之力也。臣闻之曰:‘善有章,虽贱赏也;恶有衅,虽贵罚也。’今一言而辟境,其章大矣,请赏之。”乃出而爵之。(选自《国语·鲁语》)材料二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世。(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注]①臧文仲:即臧孙辰,复姓臧孙。②鬯(chàng)圭:古代玉制的礼器,用于盛鬯酒。③重:鲁国地名。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鲁之班A长B而又先C诸侯D其谁望之E若少安F恐G无及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盍,何不,与《齐桓晋文之事》“则盍反其本矣”中的“盍”含义相同。B.降,降临,与《苏武传》“欲因此时降武”中的“降”含义不同。C.衅,挑衅,与《陈情表》“臣以险衅”中的“衅”含义相同。D.后,在……之后出生,与《师说》“生乎吾后”中的“后”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臧文仲建议用名器求购齐国之粮,理由是铸宝器、藏财物本就是国家为应对百姓因饥饿困乏而生路断绝所做的准备。B.臧文仲认为,贤者平时谦让而国家危难时心系国家,为官者遇事不逃避,居高位者体恤百姓,国内才不会有怨恨。C.臧文仲劝说齐人,以宝器换存粮不仅能解救鲁国饥荒,也能减轻齐国管粮官的负担。最终齐人留下宝器,借给鲁国粮食。D.孔子所尊奉的人很多,有老子、蘧伯玉、晏子、老莱子、子产、孟公绰等六个人,对臧文仲也是大加赞赏。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2)诸侯莫不望分而欲亲晋,皆将争先;晋不以固班,亦必亲先者。14.材料二说孔子“数称臧文仲”,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臧文仲值得称道之处。【答案】10.CEF11.C12.C13.(1)与邻国互相支援,取得诸侯的信任,用婚姻关系来加强它,以盟约誓言来巩固它。(2)诸侯无不希望分到土地而更想要亲近晋国,都想抢着先去;晋国未必按照诸侯间原来等级次序(来分配),一定会亲近先到的。14.①体恤百姓(关注民生):鲁国饥荒,为解救百姓,他说服鲁庄公向齐国借粮。②勇于担当:鲁国遇危难时,他挺身而出,出使齐国。③智慧过人:出使齐国时,巧妙与齐君周旋,维护了鲁国的尊严和利益。④从善如流:听从仆役的建议,火速赶往齐国;⑤敢于打破陈规陋习(赏罚分明):对于为国建功者,即使是地位卑微的仆役,他也对其论功行赏。【解析】【导语】材料一描述了鲁国大臣臧文仲在国家危机中的才智与担当。他为鲁国向齐国借粮,不仅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还在晋国分封事件中争取到更多土地,显示出他卓越的外交能力和责任心。材料二则介绍孔子敬仰的人物中有臧文仲,表明他在当时社群中的重要地位。综合两则材料,臧文仲因其高尚的品格和卓越的政务才能受到了孔子的称赞,体现了其道德和智慧的楷模作用。【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鲁国的等级高且又在诸侯之前到达,还有谁能比得上?如果稍稍迟疑,恐怕就来不及了。“鲁之班”是“长”和“先”的主语,“而”表并列,中间不可断开,“诸侯”是“望”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可在C处断开;“若……,恐……”固定结构,可在EF处断开。故选CE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君王为什么不把钟鼎宝器抵押出去,从齐国购进粮食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B.正确。“降”,降临/使……投降。句意:饥馑又一次到来。/想要趁此时使苏武投降。C.“挑衅”“含义相同”错误。“衅”,事端/凶险祸患,这里指命运不好‌。句意:只要犯了罪。/我因为命运坎坷。D.正确。“后”,名词活用作动词,在……之后出生/后面。句意:孔子都是在他们后面出生。/生在我后面。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最终齐人留下宝器,借给鲁国粮食”错误。由原文“齐人归其玉而予之籴”可知,齐国人归还了鲁国的玉磬而卖给鲁国粮食。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信”,信任;“重”,加强;“申”,巩固;“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婚姻重之,以盟誓申之”。(2)“亲”,亲近;“以”,按照;“固班”,原来的等级次序;“先者”,先到的人。【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①鲁国饥荒时,臧文仲主动提出向齐国借粮的建议,并亲自前往执行这一任务,体现了他对民生的关注。如原文“今国病矣,君盍以名器请籴于齐?”。②臧文仲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主动请求出使齐国,展现了他勇于担当的精神。如原文“辰也备卿,辰请如齐”“今我不如齐,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③臧文仲在出使齐国时,巧妙地与齐君周旋,最终使齐国不仅借给鲁国粮食,还退还了宝器,显示了他的智慧和外交才能。原文中描述了他的言辞:“不腆先君之币器,敢告滞积,以纾执事,以救弊邑,使能共职。岂唯寡君与二三臣实受君赐,其周公、太公及百辟神祇实永飨而赖之!”④臧文仲听从了重馆人的建议,迅速行动,最终使鲁国获得的土地在诸侯中最多。原文中提到:“从之,获地于诸侯为多。”体现其从善如流的特点。⑤臧文仲回国后,主动为驿站主人请赏,体现了他敢于打破常规,赏罚分明的态度。原文中他的请求是:“地之多也,重馆人之力也。臣闻之曰:‘善有章,虽贱赏也;恶有衅,虽贵罚也。’今一言而辟境,其章大矣,请赏之。”参考译文:材料一鲁国发生饥荒,臧文仲对鲁庄公说:“帮助邻国,取得诸侯的信任,用婚姻关系来加深它,用盟誓来重申它,这就是为了应付国家的艰难和危险。铸造钟鼎宝器,贮藏珍宝财物,这是为了防备百姓的死亡和困苦。现在国家遇到了困难,君王为什么不把钟鼎宝器抵押出去,从齐国购进粮食呢?”庄公说:“派谁去呢?”臧文仲回答说:“国家遇到饥荒,由卿大夫外出求购粮食,这是古代的制度。我是卿,请让我到齐国去。”庄公派他去。臧文仲的随从说:“君王没有命令您去,您却主动请求去,这大概是选择分外之事去做吧?”臧文仲说:“贤人应该解救别人的患难而推让功劳,居官在位的人应当担当事任而不躲避危难,处在高位的人应该体恤百姓的忧患,因此国家才能安定无事。现在我不去请求齐国援助,这是不解救患难。处在上位而不体恤百姓,担任官职而又懒惰,这不是侍奉君主。”臧文仲带着鬯圭和玉磬到齐国去请求购买粮食,对齐国人说:“天灾流行,降临到了敝国,饥馑又一次到来,百姓瘦弱不堪,几乎要饿死。我们非常害怕不能祭祀周公、太公的受命之礼,害怕贡品、职事不能供给,而因此获罪。我们带来不丰厚的先君的宝器,冒昧地报告给你们,希望你们卖给我们一些粮食,以解救敝国的百姓。假使敝国能够供给你们职事的用品,难道唯独寡君和二三个大臣受到您的恩赐,而周公、太公以及众位先君的神灵不永远地享受和仰赖您的恩赐吗!”齐国人归还了鲁国的玉磬而卖给鲁国粮食。后来晋文公把攻占曹国的土地分赐给诸侯。鲁僖公派臧文仲前往晋国,住在重馆。重馆的人告诉臧文仲说:“晋国刚刚称霸诸侯,想要稳住诸侯,所以分出曹国的土地赐给诸侯。诸侯没有不盼望分到土地而想亲近晋国的,都将争先恐后地前去;晋国如果不按功劳大小分赐土地,也一定会亲近先到的人。您不可以不赶快前去。鲁国的等级高而又在诸侯之前到达,还有谁能比得上?如果稍稍迟疑,恐怕就来不及了。”臧文仲听从了他的话,结果在诸侯中得到的土地最多。回国后,向鲁僖公复命,并且为那个人请求说:“得到的土地多,是由于重馆人的功劳。我听说:‘做了好事,即使地位低下也应该奖赏;做了坏事,即使地位高贵也应该惩罚。’现在凭一句话就开拓了疆土,他的功劳太大了,请奖赏他。”于是鲁僖公让他出来,封给他爵位。 (选自《国语·鲁语》)材料二孔子所尊敬的人:在周朝,是老子;在卫国,是蘧伯玉;在齐国,是晏平仲;在楚国,是老莱子;在郑国,是子产;在鲁国,是孟公绰。孔子屡次称赞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但这些人都比孔子早,不是同一时代的人。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贺新郎·弹铗①西来路宋代·刘过弹铗西来路。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雁信落、家山何处?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留不住、少年去。男儿事业无凭据。记当年、悲歌击楫,酒酣箕踞。腰下光芒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谁更识、此时情绪?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②。歌此恨,慰羁旅。[注]①弹铗(jiá):《战国策·齐策》载,冯谖在孟尝君家做客,没有得到孟的重视,于是弹铗唱歌。铗:剑。②相思句:指杜甫《春日怀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中“几番风雨”写出了天气恶劣,旅途艰辛的境况,烘托词人内心的愁苦,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B.“自笑人如许”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多情应笑我”两句中的“笑”,情感相似,流露出伤感之情。C.“写江东渭北相思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江东与渭北相对,突出空间距离,强化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D.全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如“记匆匆”“记当年”都是虚写;“弹铗西来路”实写当前行程,为实写。16.整首词既有对个人身世的感慨,又有对家国的情怀,词人是怎样展现这种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的?【答案】15.C16.(1)借景抒情,以“几番风雨”“平芜远树”“西风”等萧瑟秋景,烘托羁旅漂泊之愁、年华逝去之悲。(2)借典抒情,借冯谖弹着铗歌,写自己不被重用,怀才不遇的悲愤。化用祖逖“悲歌击楫”典故,既追忆当年立志报国,渴望收复失地的豪情,又暗含自己现实中壮志难酬的悲愤;借“相思句”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渴望被人理解。(3)直抒胸臆,“男儿事业无凭据”“谁更识、此时情绪”“歌此恨,慰羁旅”等,写出了自己功业无成,无知音,不被人理解的伤感之情。【解析】【导语】这首词情感深沉,意境开阔。上阕以“弹铗西来”开篇,描绘风雨兼程的旅途,抒发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对故乡的思念。下阕转入对壮志难酬的感慨,借剑与灯的意象,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怀才不遇。全词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充满羁旅之愁与家国之思。【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运用了对比手法”错,“写江东渭北相思句”,意为:用他们描写江东渭北相思之情的诗句。此句没有对比,而是用典。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1)借景抒情:“几番风雨”句,“风雨”象征着旅途的艰难与漂泊的无定,烘托出词人漂泊异乡的孤独与凄凉。“平芜远树”:平坦的草地与远处的树勾勒出一幅萧瑟的秋景,暗示词人内心的荒凉与迷茫。“西风”:西风常用来象征萧瑟、凄凉,与“万里西风吹客鬓”相结合,突出了词人漂泊他乡、岁月流逝的无奈。(2)借典抒情:“弹铗西来路”中用冯谖弹铗的典故来。冯谖是战国时期孟尝君的门客,因未受重用而弹铗而歌,表达心中的不满。词人借冯谖弹铗的典故,暗示自己怀才不遇、不被重用的悲愤。“记当年、悲歌击楫,酒酣箕踞”中用祖逖“悲歌击楫”的典故。祖逖是东晋名将,立志北伐,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词人回忆当年立志报国的豪情,但现实中却壮志难酬,暗含悲愤。“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句,用杜甫“相思句”的典故,杜甫在《寄李白二十韵》中有“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表达对李白的思念。词人借此表达内心的孤独,渴望被人理解,同时也暗示自己与志同道合者相隔遥远。(3)直抒胸臆:“男儿事业无凭据”句直接表达功业无成的无奈与伤感,“谁更识、此时情绪”句抒发无人理解的孤独,“歌此恨,慰羁旅”句,通过歌唱来慰藉漂泊的愁苦。这些句子直接点明了词人内心的伤感、孤独与不被理解的痛苦,使情感表达更加直接和强烈。(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离骚>节选》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屈原非常自豪地自叙其高贵的族源出身,表明他对华夏文明的发自内心的认同。(2)当你站在海边,望着波澜壮阔的大海,心中涌起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自身渺小的感慨,此时脑海中浮现出苏轼《赤壁赋》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桂枝香·金陵怀古》暗用前人诗句却浑然无迹,如“____________”一句化用了谢朓的“澄江静如练”,“____________”一句化用了李白的“二水中分白鹭洲”。【答案】①.帝高阳之苗裔兮②.朕皇考曰伯庸③.寄蜉蝣于天地④.渺沧海之一粟⑤.千里澄江似练⑥.星河鹭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裔”“皇”“寄”“蜉蝣”“沧”“粟”。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近年来,心理健康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①而体育运动不仅和心理健康息息相关,还能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科学研究表明,身体运动可以刺激青少年的肌肉状态和大脑,激活情绪,最终在人的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中构建良性循环。A。②运动不仅能够提高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反应速度等,还能促使身体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提升情绪状态,进而对心理产生积极影响。运动中,肾上腺素分泌量会持续增加,这对于缓解消极情绪也有帮助。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也很重要,不同运动类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同。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心境和情绪,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自信心。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是可以改善人们心肺功能的耐力性锻炼,③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可以有效提升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足球、篮球、排球等团体运动,可以帮助青少年获得更多的社交支持和情感联系。④竞争激烈的对抗性运动项目,则能增强青少年的应变水平和抗压能力。面对不同负面情绪,B。焦虑不安时,可以选择瑜伽、游泳等抗压运动,让肌肉放松,有助于平静神经系统;愤怒焦躁时,可以选择消耗性强、节奏稍快的体育锻炼,包括羽毛球、乒乓球等,可以改善心境和情绪;情绪低落时,参加集体性的体育项目、跑步等有氧运动,可以较好缓解这种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过多的锻炼并不总是更好,要把握好体育运动的频率和时长。青少年每周锻炼三到五次,每次锻炼时间45分钟左右较适宜。18.文中划横线的四个句子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19.请在文中A、B两个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20.请给这篇短文取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21.访谈是调查员同调查对象面对面互动的过程,要想得到满意的结果,需事先拟定访谈提纲。以上短文源自记者对一位医学专家的访谈,请根据文意,还原出本文的访谈提纲。22.如果一名同学情绪比较低落,请结合材料内容和生活实际,给他(她)提出一些建议。【答案】18.①不仅能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还和心理健康息息相关。④增强青少年的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19.A.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益处多多B.可选择不同运动方式来调节20.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21.①您认为体育运动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有怎样的关系?②科学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③不同运动类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什么不同影响?④面对不同负面情绪,青少年应如何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⑤在进行体育运动时,青少年需要注意哪些方面?22.①可以多参加集体性的体育项目。②除运动外,在生活中要多和朋友、家人交流,倾诉自己的烦恼和感受,获得情感支持。【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语序不当,按照正常逻辑,先论述对身体的影响,再论述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应改为“不仅能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还和心理健康息息相关”。④搭配不当,“增强”与“水平”搭配不当,应将“水平”改为“能力”,即“增强青少年的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根据后文“运动不仅能够提高青少年的认知能力……进而对心理产生积极影响”可知,此处应是对运动对青少年心理有积极影响的总结性语句,可填“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益处多多”。B.根据后文“焦虑不安时……;愤怒焦躁时……;情绪低落时……”可知,是针对不同负面情绪给出不同运动建议,所以此处可填“可选择不同运动方式来调节”。【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文章开篇点明青少年心理健康受关注,接着重点阐述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多方面影响,包括运动对心理产生积极影响的原理、不同运动类型对心理健康的不同作用、针对不同负面情绪的运动选择以及运动时的注意事项。整体围绕“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所以“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能精准概括文本核心内容,适合作为标题。【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论文提纲的能力。①文章开篇引出青少年心理健康受关注后,直接阐述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这是整个访谈的核心话题切入点。提出“您认为体育运动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有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能引导专家展开对二者关联的总体论述,为后续深入探讨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等内容做铺垫。②文中提到“科学研究表明,身体运动可以刺激青少年的肌肉状态和大脑……构建良性循环”以及“运动不仅能够提高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对心理产生积极影响”等内容。所以“科学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个问题,能引导专家依据科学研究成果,详细阐述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积极影响的具体体现,符合文本科学阐述运动积极影响的内容逻辑。③文本有专门段落论述“不同运动类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同。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心境和情绪……团体运动,可以帮助青少年获得更多的社交支持和情感联系”。“不同运动类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什么不同影响?”这个问题,能让专家针对不同运动类型,如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