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_第1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_第2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_第3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_第4页
沁园春·长沙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掌握词的格律要求。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学习诗词中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情感。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品味诗歌语言,分析诗歌意象,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体会诗歌意境,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2.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深沉情感和深刻哲理。理解诗歌中景与情、事与理的交融,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内容和表现手法等,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诗歌知识。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的意境,增强学习兴趣。5.比较阅读法:将《沁园春·长沙》与其他诗词进行比较阅读,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1.播放歌曲《沁园春·雪》,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感受毛泽东诗词的豪迈气概。2.提问:同学们,我们刚刚听到的这首歌曲是根据毛泽东的哪首词改编的?你们对毛泽东的诗词还有哪些了解?3.展示毛泽东的一些经典诗词图片,如《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让学生说说对这些诗词的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词的简介词是一种合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它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词有不同的词牌,每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律和曲调,如《沁园春》《水调歌头》《清平乐》等。词一般分为上阕(片)和下阕(片),每阕又有若干句,每句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2.背景介绍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这年秋天,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岁月,不禁心潮澎湃,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分钟)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展示诗歌原文,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同时强调一些易错字音,如"橘子洲"的"橘"(jú)、"百舸争流"的"舸"(gě)、"浪遏飞舟"的"遏"(è)等。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美。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4.全班齐读,要求读出诗歌的气势和情感。

(四)研读诗歌,分析内容(20分钟)1.提问: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词中的景物描写入手,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句子,感受秋天橘子洲头的壮丽景色。2.分析上阕内容提问:上阕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作者描绘了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景物。这些景物色彩斑斓,充满生机与活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写出了秋天山林的艳丽;"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描绘了江水的清澈和船只的竞发;"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展现了天空中雄鹰的矫健和江水中鱼儿的自由。提问: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些景物的?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讲解: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运用了夸张和拟人手法,赋予山林以人的情感,生动地表现了秋天山林的热烈色彩;"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漫江碧透""鹰击长空"是动态描写,"百舸争流""鱼翔浅底"是静态描写,动静相衬,突出了秋天景色的壮美和生机勃勃。提问:上阕中除了景物描写,还写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找出"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以及"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等句子,分析作者的行为和回忆,体会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怀念。3.分析下阕内容提问:下阕中作者回忆了往昔的哪些岁月?这些岁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作者回忆了与同学们一起在橘子洲头游玩的情景,如"恰少年时,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展现了同学们年轻有为、意气风发、充满激情和抱负的形象。他们关心国家大事,敢于抨击反动势力,具有远大的理想和革命精神。提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诗的字面意思,然后思考其象征意义。教师讲解:这句诗表面上是回忆当年在江中游泳,奋力搏击风浪的情景,实际上象征着作者和同学们在革命斗争中勇敢无畏、敢于拼搏的精神,以及他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的伟大抱负。4.总结诗歌主旨提问: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往昔岁月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豪情壮志,同时也表达了对革命战友的怀念之情。

(五)深入探究,体会特色(15分钟)1.景与情的交融提问:这首词是如何做到景与情的交融的?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上阕的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的关系,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等景物描写,不仅展现了秋天的美景,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豪迈之情;下阕回忆往昔岁月,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之情与当时的情景描写相互交融,使情感表达更加真挚深沉。总结:作者通过对景物的精心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做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2.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提问:词中运用了哪些对比衬托手法?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找出"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的色彩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的动静对比,以及"风华正茂"的同学们与"万户侯"的对比等。学生分析其作用,教师总结:这些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突出了秋天景色的壮美,展现了同学们的青春活力和远大抱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的蔑视,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3.诗歌语言特色提问:这首词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举例说明。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用词准确、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如"万山红遍"的"红遍"、"层林尽染"的"尽染"、"百舸争流"的"争流"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景物的特点;"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等词语,简洁而有力地表现了同学们的精神风貌。总结:这首词语言凝练,用词精准,富有表现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比较阅读展示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让学生与《沁园春·长沙》进行比较阅读。提问:这两首词在内容、情感、风格等方面有哪些异同?学生分组讨论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点评。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伟大情怀。2.主题探讨组织学生讨论: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七)课堂小结(5分钟)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词的知识、诗歌的内容、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2.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沁园春·长沙》的重要地位和价值,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深入学习毛泽东诗词,感受其魅力,传承其精神。

(八)布置作业(5分钟)1.背诵并默写《沁园春·长沙》。2.以"我眼中的毛泽东"为主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毛泽东的认识和感受。3.收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写一篇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诵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