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房宫赋
杜牧复习重点1.再次感知“赋”的文章体裁特点,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点,积累文化常识。2.巩固掌握本文对偶、比喻、夸张、排比、
以及铺排描写、夸张扬厉的写作特点。3.结合写作背景及文章思路,再次领会作者的观点及文章的现实针对性,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学习作者家国天下的情怀。4.背诵全篇。一、再访杜牧杜牧(803—852),晚唐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早年主张削平藩镇,抗击吐蕃、回纥,晚年趋保守消极,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此称他为“杜樊川”。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工于诗、赋、文、辞,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议论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在“赋”这一文体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的进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唐宋古文运动”中自觉地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形成了区别于“汉赋”“骈赋”和“律赋”的独特文体——“文赋”。晚唐才子——杜牧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杜牧对政治、军事都有颇为卓著的见识,曾联系时事研经读史,注《孙子兵法》,可惜不为统治者所用。①杜牧擅长诗文,力倡“文以意为主”之论。诗风豪爽清丽,尤工绝句。后人为了区别于杜甫,称其为“小杜”,又为了区别于李白、杜甫,称杜牧与李商隐为“小李杜”,足见杜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去不返,一声长叹啊!杜牧名句1.青春留不住,白发自然生。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4.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5.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6.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7.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8.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9.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二、再读名赋题目解说阿(ē)房(páng)宫,秦宫殿名,是秦始皇在渭南建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到秦亡时尚未完工,遗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郊。赋,古代的一种文体。本文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文学常识:赋赋是古代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现在的散文诗。讲求文采、韵律,兼有诗和散文的特点。“体物言志”指赋的内容特征,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铺采摛文”指赋的形式特点,即注重铺叙,辞藻华美,浓墨重彩。赋的特点:①语句上以四、六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追求骈偶。②语音上声律和谐,读之朗朗上口。③文辞上夸张渲染,讲究藻饰和用典。④内容上多写宫苑游猎,篇末作一些讽喻。总之,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律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常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当时的唐王朝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再加上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袭扰,更加重了百姓的痛苦。杜牧针对唐王朝处于崩溃边缘的现实,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外御边患。他希望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但事与愿违。穆宗李恒因沉湎声色送命。敬宗李湛好游猎,沉湎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对此,杜牧既愤慨又痛心,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①缦立() ②呕哑()③剽掠() ④锱铢()⑤鼎铛() ⑥囷囷焉()⑦不霁何虹()⑧妃嫔媵嫱()⑨尽态极妍() ⑩迤逦()⑪庾() ⑫粟粒()⑬架梁之椽()mànōuyāpiāozīzhūchēngqūnjìpínyìngqiángyányǐlǐyǔsùchuán这些字词,你还记得吗阿房宫赋描写议论雄伟壮观的阿房宫总结教训警示当世宏大宽广宏伟瑰丽统一建筑美人之多珍宝之富由描写转为议论阿房宫内美人珍宝对比事例秦王骄奢宫化焦土戒奢爱民借古讽今赋:铺采摛文体物言志本文结构图解主题归纳本文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统治者骄奢淫逸终致灭亡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表现出了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的情怀。1.古今异义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②而气候不齐③齐楚之精英④可怜焦土①古: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今:各用心机,互相排挤②古:天气今: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③古:金玉珍宝等物今:(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出类拔萃的人④古:可惜今:值得怜悯;怜悯;(数量少或质量坏到)不值得一提重点文言词语⑤直走咸阳⑥矗不知乎几千万落⑦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⑤古义:跑,奔,趋向;今义:行⑥古义:座,所;今义:下降,衰败⑦古义:搜集保存;今义:筹划、计划或组织2.词类活用①长桥卧波,未云何龙②复道行空,不霁何虹③朝歌夜弦④鼎铛玉石,金块珠砾①名词作动词,出现云/出现龙②名词作动词,出现彩虹③名词作动词,吟唱/弹奏④名词作动词,把宝鼎看作……把美玉看作……把黄金看作……把珍珠看作……⑤谁得而族灭也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⑦骊山北构而西折⑧辇来于秦⑨朝歌夜弦⑩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⑪六王毕,四海一⑫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⑤名词作动词,灭族⑥名词作动词,变为焦土⑦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⑧名词作状语,乘辇车⑨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⑩动词作名词,“收藏”“经营”都指金玉珍宝等物⑪数词作动词,统一⑫意动用法,以……为鉴3.一词多义(1)复①复道行空②于是项伯复夜去——《鸿门宴》③便复在旦夕
—《孔雀东南飞并序》④山重水复疑无路
——《游山西村》⑤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师说》⑥昭王南征而不复——《左传》①形容词,双层的、夹层的②副词,又③动词,回答、回复④动词,重复⑤动词,恢复⑥动词,回来(2)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②青,取之于蓝 ——《劝学》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鸿门宴》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过秦论》⑤窃为大王不取也
——《鸿门宴》⑥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⑦留取丹心照汗青(3)毕①六王毕,四海一②群贤毕至 ——《兰亭集序》①动词,夺取②动词,提取③动词,掠取④动词,攻下,夺取⑤动词,采取⑥动词,同“娶”,娶妻⑦助词,表动态,犹“着”①完结,指为秦国所灭②副词,全都,全部(5)爱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③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①统一②数词,一把③一旦④专一(4)一①六王毕,四海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③黄鹤一去不复返《黄鹤楼》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劝学》①动词,贪图②动词,爱护③动词,喜欢(6)族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②士大夫之族,……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①动词,灭族②名词,类③名词家族(5)而①骊山北构而西折②不敢言而敢怒③谁得而族灭也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①……的样子,助词②句末语气助词③疑问代词:哪里④兼词,“于之”:在这里(4)焉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②或师焉,或不焉《师说》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①连词,表示承接,再②连词,表示转折,却③连词,表示修饰,连接状语与谓语④连词,表示递进特殊句式
1.判断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也”表判断)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者……也表判断)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者……也表判断)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也”表判断)2.被动句:戍卒叫,函谷举(语义表被动,“举”隐含着被动,被攻下)3.倒装句: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置,哀自)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定语后置,有三十六年不得见者)钉头磷磷(磷磷钉头)4.状语后置: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5.省略句:(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主语省略)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谓语省略)长桥卧(于:在)波,未云何龙(介词省略)几世几年,剽掠(于:从)其人(介词省略)谁得而族灭(秦国)也(宾语省略)
这篇文章文势跌宕起伏,通达流畅,结构精巧,文辞华美且立意高远”。是一篇形式艺术与人文思想俱佳的作品。它甚至得到了“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崇高评价。精彩赏析
1.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明确(1)文章从三个方面描写了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的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的美女之多,三是写阿房宫的珍宝之富。(2)作用:文章前面所进行的描绘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亡的历史教训、讽喻现实提供坚实的基础。文章极尽铺陈阿房宫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旨在说明秦统治者已奢侈腐化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了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2..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那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1)作者讽谏时弊,以秦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的衰亡为铺垫。六国为何会灭亡?赋中说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的灭亡,是不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了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国”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若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至于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2)开头十二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3.结合“赋”的语言特点,品味下列句子的精彩之处。(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这句话好在以下两点。第一,从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强国请服,弱国入朝”一直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段历史只用了六个字就概括了。第二,“兀”“出”两字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想见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运送巨大木料的艰难;可以想见阿房宫是多么宏大,秦始皇是多么骄奢;可以想见“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在建造时榨取了多少人民的血汗,葬送了多少人民的生命。(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明确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桥喻龙,复道喻虹,分别写出了它们形态的高大、色彩的绚丽。从惊叹语气中表达了对建筑物的观感,且给客观描写涂上了浓烈的抒情色彩。(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明确这一段文字脍炙人口。作者用“明星、绿云、涨腻、雾横”等词语作比,又用排比的句式和夸张的手法间接地写出美人之多和秦始皇的骄奢淫逸。写作特色
(1)想象、比喻、夸张的使用。杜牧根据有关资料“再造”了阿房宫,通篇是驰骋瑰丽的想象。比喻、夸张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2)骈句散行,错落有致。如开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个三字短句,节奏急促,写出了修建阿房宫的背景及耗资,接着用几个长句“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写占地面积和走势,再用“二川溶溶,流入宫墙”等四字句描写规模。第1段将骈散结合得非常好。(3)描写、议论与铺排结合。文章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写法。如第3段对秦人奢侈的议论,一口气用了六个排比句。1.《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秦亡的历史教训是什么?这个历史教训应该怎么理解?
答案
(1)秦亡的历史教训是“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2)就思想意义来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阿房宫中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阿房宫中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摽掠其人”的长期积累。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那么,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又将怎样呢?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唐朝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作者借古讽今,奉劝当时的统治者要避免这样的结局。问题探究1.秦始皇修建了雄伟瑰丽的阿房宫,但是尚未完成就被项羽一把火烧掉。对于项羽该不该烧掉阿房宫,众说纷纭,请谈谈你的观点。明确(观点一)应该烧。秦始皇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修建了供自己享乐的阿房宫,把全国的美女、财宝集中在那里供自己享用,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项羽灭秦朝,烧毁了阿房宫,是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观点二)不应该烧。阿房宫虽然是秦朝统治者享乐的巢穴,但它浸透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是他们勤劳智慧的结晶。如果项羽不烧掉阿房宫,那将是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的一笔不菲的财富,所以项羽烧掉阿房宫是对人类文化的摧残,秦朝统治者纵然有罪,可建筑物并没有罪,项羽这样做实在是不应该。拓知识——阿房宫根据历史记载,阿房宫东西宽三里,南北长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而这只是阿房宫的主体建筑。以此为中心与咸阳相连接,周围三百里内星罗棋布修建了二百七十余座离宫别馆祠堂庙宇。各个建筑之间有宽阔平整的道路或阁道相连接,直通到终南山下。修阿房宫的材料是从千里之外的蜀、荆运来的,参加修建的工役达七十万人之多。当时有运石工人编的歌:“千男呼哟万男喊,巨石大如山。渭水河啊甘泉口,石落水断流。”秦始皇在讨伐六国的过程中,掠来大量美女和珍宝古玩,咸阳城里的宫殿已显得拥挤,他便下令在咸阳附近修阿房宫。把所有的珍宝和宫女搬到阿房宫。数十年后,楚霸王项羽入关推翻秦朝暴政,听说爱妾虞姬被擒,一时恼怒移恨于物,竟一把火烧掉阿房宫,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方圆百里尽成灰烬。③感叹:如同美女般风华绝代的阿房宫就这样结束了它来去匆匆却又凝聚着无数血泪和情愁的生命。谁之过?谁之悲?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过骊山作/杜牧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1)下列对《过骊山作》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始皇东游出周鼎"以始皇巡游象征秦朝一统,与后文"削平天下"形成呼应
B."刘项纵观"一句暗示历史巨变,两位后来推翻秦朝的义军领袖此时已显露反心
C."黔首不愚"运用反语,讽刺秦始皇自以为是的愚民政策最终导致王朝覆灭
D.末联以牧童焚陵的传说收尾,夸张笔法强化了对暴政者死后犹遭天谴的批判
三、检测反馈B(2)本诗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表达历史反思,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对比效果。①始皇"削平天下"的功业与"道旁穷百姓"疾苦的对比,揭示统治者的功业建立在民众痛苦之上;②"黔首不愚"与统治者"益愚"的对比,批判独裁者愚民政策最终自食恶果;③函谷关的千里雄险与独夫囚徒处境的对比,突显暴君虽据天险仍难逃覆亡命运;④始皇生前煊赫与死后陵墓被焚的对比,形成强烈的历史反讽效果。多重对比层层推进,深刻揭示暴政必亡的历史规律,体现作者冷峻的历史洞察力。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句子。(1)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判断句:一个人的想法,是千万人的想法啊。(2)函谷举。被动句:函谷关被攻破了。(3)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置句:秦朝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哀叹。(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状语后置句:让那(阿房宫中)负载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3.补写出下面文化常识的空缺部分。(1)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妃”指
,或太子、王侯的妻;“嫔”和“嫱”都是古代宫廷中的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是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锱铢:古代的
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答案(1)皇帝的妾(2)重量(3)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人”即“民”,唐代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改“民”为“人”。所谓避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加以回避。避讳分两类:
和
。
指诗文中不直书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亲属的名;
又叫私讳,即说话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祖名。答案:(3)国讳家讳国讳家讳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总体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的句子是“
,
”。(2)杜牧《阿房宫赋》中说明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十分宏伟的句子是“
,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
”,表现这座庞大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表现阿房宫中走廊回环曲折、房檐高高翘起的句子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湖南省浏阳一中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含解析
- 2025年牙科综合治疗机项目合作计划书
- 雅安市荥经县2024-2025学年数学四下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集宁师范学院《软件分析设计与建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雷州市2025年小升初素养数学检测卷含解析
- 青岛城市学院《卡通IP形象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青岛工学院《贝叶斯统计导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化活动策划》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青岛理工大学《实验动画》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创作构图》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体育测量与评价-03身体形态的测量与评价解析
- 洗车店承包方案
- 包装材料学课件
- 脑卒中言语治疗课件
- 中国历史文选一、看
- 《世界各国民族服饰》课件
-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解读
- 2023年四川省南充市从“五方面人员”中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201人(共500题含答案解析)笔试历年难、易错考点试题含答案附详解
- 理事(个人)登记表
- XPD318 pd36w单c口快充方案-富满PD协议XPD318规格书-骊微电子
- 洛阳物业管理服务收费计费办法及标准的通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