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一、看_第1页
中国历史文选一、看_第2页
中国历史文选一、看_第3页
中国历史文选一、看_第4页
中国历史文选一、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历史文选(上)徐州师大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王奇伟xpwqw@163.com

具备一定的阅读和使用中国历史文献的能力二、历史与史料1、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事情

与现实有时间上的距离2、研究历史靠历史遗留下来的材料—史料史料包括文献材料和实物材料《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涉及的主要是文献材料三、阅读中国史料的必备条件1、头脑中要树立古今语言文字有很大变化的观念时间的变迁

清代戴震《尔雅文字考异》:“时之相去千百年之久,视天地之相隔千百里之远无以异。昔之

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传授仍留疑义,则

时为之矣。”(1)语音北朝民歌《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唐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寒于二月花。《诗经》上古音韵

中古音韵

现代音韵(2)语法“时不我待”(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唯妇言是用” “唯我马首是瞻”(为强调宾语而前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定语后置

“何不试之以足?”(壮语后置)(3)语义“小姐”:地位低微的女性(宋元时)—官僚富家未嫁少女(元代以后)—年轻女子的通称(近代以来)—从事色情业的女子(近几年)“酷”:冷酷无情(古代)—潇洒出众,有个性魅力(当代)“稍”:逐渐(古代)—稍微(现代)字型变化很大(4)字型由繁到简

“王”“礼” “苏”汉字简化的优缺点:便于书写;但表意性越来越差(5)标点符号标点

句读黑黑的头发没有麻子小脚不大周正古籍整理

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标点本(6)古书在流传过程中会出现讹误《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似,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

‘晋师己亥涉河也。’”(无意造成的)《管子·

霸言》:“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伐不谓贪者,其大计存也。”世—代(避讳)(有意篡改)—伐(无意造成)古籍善本 古籍整理2、了解汉语、汉字的常识(基本功)3、掌握目录学知识(门径)本教材在“历史文献选读”内容之外,用大量篇幅介绍以上两方面的知识四、汉字常识(一)文字的定义及与语言的关系

1、文字的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

2、文字与语言的关系:A、文字在语言基础上产生,是辅助语言的工具。先有语言,然后才有文字;B、语言是听觉符号系统,其形式是语音;文字是视觉符号系统,是形式是形体。(二)汉字的构形与性质语言的局限性:时间、空间限制文字出现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告别蒙昧与野蛮时代迎来文明时代(文字是文明的四大要素之一)1、汉字的构形(汉字记录汉语的方式)(1)表意字(用意符造的字):字形本身跟所代表的的意义有联系,跟词的语音没有联系的字。表意字表达事物的意义、形状。“以形表意”《说文解字》中“六书”的象形、指事、会意都是表意字a、象形字:最早使用的造字方法《说文》“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是指画具体事物的形状。多独体字一般的象形符号:日、月、人、牛、水、木、车、身、雨、射、涉、步、走、见、立、采、斗抽象的象形符号:一、二、三、方、圆b、指事字:《说文》“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解释过于笼统,并与象形、会意的界限含混不清。实际

上指事字是在象形的方法难以表示事物特点的时候,

利用标注记号的方法指出所表示事物的要点。上、下、本、末、刃、亦(腋)c、会意字:《说文》“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解释艰涩。实际上会意是合二体之意,是由两个以上的象形符号组成的字。多复体字。武、信、从、北、取、戒、伐、之、正(征)、出、逐、降、陟、莫(暮)、见、望、监、走、奔、既、吠、鸣、林、森、歪、劣、孬、昶、籴、粜等等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三类,都是用意符造的字,由于三者间的界限并不明确,所以可以把它们归为一类,即表意字(裘锡圭)。(2)假借字(用假借方法造的字):《说文》“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解释正确,举字有误。是借用某个字或某种事物的图形作为表音符号(声符或音符)来记录跟这个字或事物的名词同音或音近的词。

“借形记音”(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其(箕)—其,隹(短尾鸟)—唯,又(右手)—又,我(武器)—我,而(脸上胡须)—而,焉(黄色鸟)—焉,“汝”(汝水)—汝(你),翼—翌(明日),“花”(花朵)—“花”(花费),“云”(云朵)—“云”(说话),自(鼻)—自等我国上古时代大量使用通假字(同音字互用)汉语大量用假借方法翻译外来词(音译):佛、单于、吉普、摩托、沙发、派、秀、汉堡、卡通、肯德基、香波、美利坚、新加坡、马克思、赖斯

等等(3)形声字(用意符与音符合起来造的字,其实应叫意音字):半音半意《说文》“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90%以上汉字都是形声字。左形右声(主要形式):河、祥、肌、防右形左声:放、雌、颜、欣上形下声:宇、草、崔、篇下形上声:盂、斧、岱、装外形内声:圆、阁、衷、痛内形外声:问、闻、辨、辩形占一角:疆、载、修、颖声占一角:旗、徒、房、近注意区别“形声字”与“会意字”:会意字由两个及以上意符组成,而形声字半意半音,其声旁只表意,不表音相(会意)椿(形声)形声字产生的意义:*是汉字造字法的根本性变革,综合使用表意和表音两手段,开辟了造字的新途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提高了汉字表意表音的精确度:在本字上或假借字上加意符:其—箕,隹—惟,止—趾,北—背,州—洲,然—燃;师—狮,吴公—蜈蚣在表意字上加声符:凤、鸡、野、星(4)记号字(使用跟所表示的对象没有任何意、音联的硬性规定的符号造的字)汉字早期只有少数记号字: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在汉字字形的变化过程中有些字变成了记号字、半记号字:日、月、并、斗、射、苏、礼

等等六书中转注不是造字方法,而是用字法。《说文》“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2、汉字的性质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最古老的并且未曾中断一直在使用的文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体现,传承着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学界对汉字性质的不同认识:a、多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是世界文字两大体系(表音体系和表意体系)中表意文字的唯一代表b、少数学者认为汉字是意音文字或意音记号文字(周有光、裘锡圭等)孰是孰非?(3)只有从文字所使用的字符的性质不同才能认识文字性质的不同世界上任何文字都具有形、音、意三个要素,都是运用一定的形体去记录语音单位从而获得音和意,这是所有文字的共性。从此点说,各种成熟文字体系之间并没有区别。如人(person)、河(river)、车(bus)因此,有学者提出只有根据各种文字体系的字符的特点才能把文字区分为不同的类型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中提出把记录语言的符号(即文字)和文字本身所使用的字符区别开来应从字符的性质去认识文字的性质世界上各种文字的字符,可分为三类:意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音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语音上有联系的字符)记号(跟文字所代表的次在意义、语音上都没有联系的字符)英语:sun(3,音符)、flower(6,音符)、five(4,音符)汉字:日(日;意符),花(草头,意符;化,音符),五(五;记号)文字所使用的字符的类型决定了文字的性质。因此,英语是表音文字,汉字是意音文字(或意音记号文字),而不单单是人们普遍认识的表意文字。五、目录学常识1、目录学的重要性目录学是治学之门径:知识如海洋(书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目录学是舟楫2、目录学的建立与形成西汉刘歆《七略》与东汉班固《汉书·

艺文志》的六分法辑略(总序)与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略《汉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图书目录,对后世目录学影响极大唐代《隋书·

经籍志》与清代《四库全书》的四分法《隋书·经籍志》将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清乾隆时编纂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

36000余册。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

3、古典目录学的流别和体制称谓:“录”、“略”、“志”、“目”、

“目录”等古典目录的撰著流别a、史志目录:正史(纪传体史书)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b、官修目录:中央政府图书馆的藏书目录,以《七略》和《四库全书总目》最有名c、私撰目录:私人藏书目录(3)古典目录书的体制

a、图书馆目录b、学术史目录

c、解题目录d、版本书目

e、专科书目4、现代图书馆藏书目录的分部六、史部典籍概述中国被称为“历史的民族”,史学发达,史籍极其丰富1、先秦史籍*史学和史籍产生的阶段于一时一人没有严格体例史籍多为资料汇编非成书成为后世各种史体的源头刘知几:史学流派六家中有四家产生于此期《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汉书》家*以编年体最有成就(产生也最早)《春秋》、《左传》*内容多经后世修改,真伪并存崔述(东壁)、顾颉刚的辨伪2、两汉魏晋南北朝史籍*史学和史籍大发展的时期,从经学的附庸地位走出,确立史学在中国学术中的独立而重要的地位经、史、子、集*纪传体产生并成为封建社会“正史”体大思精*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前四史”的巨大史学成就*别史、谱牒学、方志学的发达3、隋唐宋元史籍*史籍发展的鼎盛时期史学体例丰富多彩

史学名著涌现*唐代开始设史馆官修史书分工协作

集众家之长“24史”中有8史成于唐代*第一部典志体史书《通典》*第一部历史编纂学理论著作《史通》*南宋纪事本末体史书的出现《通鉴纪事本末》*北宋通史编年体《资治通鉴》的出现4、明清史籍*史学走向衰落时期政治上的集权专制走向顶峰的反应少有写作当代史

质量差*“浙东史学派”的成就黄宗羲《明儒学案》是我国第一部学术史专著章学诚《文史通义》是封建史学评论集大成的专制*清代考据史学、辨伪学的巨大成就三大史学考据名著: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崔述(东壁)《考信录》、梁玉绳《史记志疑》七、文章选读《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总序》

1、精读全文;2、对我国古代史部典籍类型有一个基本了解第一单元

纪传体一、纪传体全史典籍概述纪传体史书

正史(正统史书《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

黄帝—清代未曾中断

“二十六史”

“全史”(一)纪传体全史书目和内容1、看书中“列表”,掌握书名、作者及时代2、注意以下概念“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东汉刘珍等)。后《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年代最早成就最高)(3)“十七史”(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书 北齐书“前四史”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周书 南史 北史 隋书 新唐书

新五代史(宋人汇刻 文天祥“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廿二史”(清·钱大昕《廿二史札记》、赵翼《廿二史考异》):“十七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清乾隆时合刻)“二十四史”“廿二史” 旧唐书 旧五代史(乾隆钦定“二十四史”武英殿刻印《钦定二十四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史》

汇刻)“二十五史”“二十四史” 新元史(1921年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二十六史”“二十五史” 清史稿(1927年 中华书局出版)(二)纪传体的结构和特点

1、纪传体结构司马迁首创纪传体,加工改造先秦处于萌芽状态的各种史体,创造出这种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学体例,对后世的中国史学影响极大,被后世史家奉为修史的

典范,称为“正史”。(唐·刘知几“史体六家”,先秦占四家:《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汉书》家)纪、传、世家(后取消)、表、志各体相互配合,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而以纪传为经纬,构成全书的主体,故称其为纪传体:本纪是以朝代或帝王为主,按年月记其大事,为全书的总纲,以编年体的方法记事;世家记载诸侯封国世系活动;列传主要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重要历史人物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表是用简明的表格把重要历史大事或历史人物表示出来;书是专记典章制度方面的兴衰沿革的。

2、纪传体特点:体大思精3、了解掌握《史记》、《汉书》等的结构,特别是

“志”的内容(三)纪传体史书的价值和缺点1、纪传体各体例相互配合,保存史料丰富;2、纪传体以人物为主线记载历史,内容烦琐,前后重复,割裂历史(参看刘知几《史通·

二体》)“《史記》者,紀以包舉大端,傳以委曲細事,表以譜列年爵,志以總括遺漏,逮於天文、地理、國典、朝章顯隱必該,洪纖靡失。此其所以爲長也。若乃同爲一事分在數篇,斷續相離,前後屢出,於《高紀》則云語在《項傳》,於《項傳》則云事具《高紀》。又編次同類不求年月,而擢居首帙,先輩而抑歸末章,遂使漢之賈誼將楚屈原同列,魯之曹沫與燕荆軻❹編。此其所以爲短也。”2、“正史”、“官修史书”的阶级性1、“私撰”与“官修”的差别2、唐代以后官修史书是正史编撰的主要形式3、阶级性表现“帝王将相的家谱”为统治者“虚美隐恶”宣传封建正统思想和封建等级观念二、文章选读(一)《史记》1、《史记》及作者介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少有的纪传体通史

“二十四史”之首

“实录”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中国最伟大的史学作品之一司马迁(前145—前86?),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太史令

中书令

“究天人之际,中国最伟大的史学家之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一2、《秦始皇本纪》3、《六国年表序》4、《孔子世家》5、《货殖列传序》(二)《汉书》1、《汉书》及作者介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齐名的史学名著所创《艺文志》、《地理志》影响大班固(公元32年—92年),字孟坚,东汉右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人)兰台令史中护军中国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与司马迁合称“马班”2、《百官公卿表序》3、《食货志上》增加部分内容: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餘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乘牸牝者擯而不得會聚。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誼而黜愧辱焉。於是罔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❹兼;豪党之徒以武斷於鄉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于奢侈,室廬、車服僭上亡限。物盛而衰,固其變也。4、《张骞传》(三)《后汉书》1、《后汉书》及作者介绍

“前四史”之一,史学名著范晔(398—446),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人,累做宋高官

2、《党锢列传序》(四)《三国志》1、《三国志》及作者介绍

“前四史”之一,史学名著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历任晋著作郎、御史治书等官。2、《诸葛亮传》三、古汉语词汇(一)古汉语单音词居多单音词就是只有一个音节的词,一个字就相当于一个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橘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昔者五帝地方千里”

“凶年免于死亡”“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80—90%(二)古汉语中的复音词

1、复音词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多数为双音词,极少数由三个及以上音节组成分两种:单纯复音词和合成复音词

2、单纯复音词单纯词与合成词的区别: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单纯词绝大部分是单音节(单音词),也有少量复音节词,可称单纯复音词。单纯复音词多为古代遗留下来的联绵词、叠音词,还有一些是音译外来词A、联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单纯词,一个语素)。分:a、双声联绵词(声母相同的联绵词)栗烈 参差 邂逅 伶俐 鸳鸯 仓猝 荏苒b、叠韵连绵词(韵部相同的连绵词)窈窕 联绵 啰嗦 扑朔

仓皇 从容 骆驼c、非双声叠韵词(既非双声又非叠韵的连绵词)扶摇 铿锵 凌迟 颠沛 芙蓉B、叠音词又称重言、叠字,是由两个相同音节构成的双音单纯词。关关 坎坎 萧萧 唧唧 潺潺 赫赫 翩翩 夭夭C、音译外来语香波 冰淇淋 奥林匹克 阿斯匹林 马克思 法兰西3、合成复音词合成复音词又称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合成词与单纯词的区别:单纯词的每个音节不能单独表

示意义,只有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才能表示意义;而

合成词不同,它的每个语素都能表示意义。合成词的构成方式种:A、并列式(或联合式)合成词(由意义相同或相反的两个词素合并构成)a、同义复词社稷江山人民颜色返回迁徙耕耘美丽吉祥遥远存在驰骋缓慢根本共同粗疏观看坦荡宽广b、偏义复词国家(偏国)动静(偏动)存亡(偏亡)异同(偏异)《青藏高原》“我看见一座座山川(偏山)相连”B、偏正式合成词(两个词素之间是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的关系)百姓 国君 诸侯 先生 兵法 书法 天子 朝廷C、动宾式合成词将军 革命 司令 司机 执事 祭酒D、动补式合成词摧毁

击破 匡正 平定

激怒

阐明E、主谓式合成词河流 心痛 口吃 胆怯

霜降 冬至 春分F、附加式合成词(“词根”加“前缀”或“后缀”)前缀:“阿”“老”“小”“有”等阿爷 阿爸 阿伟 老张 老虎 老师 小孩

小李有虞 有夏 有苗老子 儿子

石头

苦头

鸟儿 头儿

阙如后缀:“子” “头” “儿” “然” “如”等循循然(三)同源词1、同源词是指一组在声音上有联系、形式上有时相类同、而意义又互相关联的、出于同一语源而派生出来的词。(音相通、意有联系)2、同源字类型形体上有联系的同源词取—娶

反—返

加—架—驾—枷—贺

青—晴—睛—精—倩—婧—菁

夬—决—诀—缺—诀—抉—玦形体上没有联系的同源词天—颠—巅

子—字—兹—滋—孳(四)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山

天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去

访

行李

烈士3、古今词义同种有异劝

走4、古今词义变化的特点词义扩大睡

醒词义缩小金

臭词义转移汤

爪牙(五)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汉语一词多义,可分三类: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1、词的本义词在创造之初的原本意义,或原本意义已无从考证,以文献中最初的常用义作本义2、词的引申义由词的本义派生、演绎出来的意义。第二单元

编年体(附纲目体)一、编年体与纲目体典籍概述(一)编年体的特点及学术地位1、编年体是中国古代史书最重要体例之一(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典志体),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刘知几《史通·二体》)2、编年体的特征是以年月日编排史事(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给人以时间概念3、优缺点分析编年体与纪传体特点互有优缺(1)优点:编年体年经事纬,编排历史事件井然有序,便于揭示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文省事丰,避免了纪传体“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的弊病(2)缺点:在保存史料方面,对于时间线索不清的史

事,无处可系,这样势必漏掉许多重要史料;分年记事,既不便把人物、事件叙述得完整集中,也不便把不同性

质、类别的史料区分开来。刘知几《史通·二体》:“夫《春秋》者,繫日月而爲次,列時歲以相續,中國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備載其事,形於目前。理盡一言,語無重出。此其所以爲長也。至於賢士貞女,高才儁德,事當中要者,必盱衡而備言;迹在沈冥者,不枉道而詳說。如絳縣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晋卿而獲記,或以對齊君而見錄。其有賢如柳惠,仁若顔回,終不得彰其名氏,顯其言行。故論其細也,則纖芥無遺;語其粗也,則丘山是棄。此其所以爲短也。”(二)重要的编年体史书介绍1、《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大事,其纪年依据鲁国,记述范围却遍及当时整个中国。《春秋》是孔子在鲁国史官记载的基础上创作而成。“春秋书法”:“以一字为褒贬”(杜预《左传序》),“微言大义”内容过于简略(一万六千字

242年历史

王安石讥为“断烂朝报”

)2、《春秋左传》《春秋左传》是我国古代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编年体史书,是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名著。《春秋左传》是“春秋三传”之一,为解《春秋》经而作“春秋三传”都是解经,但解经的方法不同:宋胡安国:“事莫备于《左传》,例莫明于《公羊》,义莫精于《谷梁》。”《春秋左传》是记载先秦历史的内容最丰富、可信性最强的史书(古文经非像今文家所说的为刘歆伪造)

255年的历史,18万字。3、《竹书纪年》西晋时期出土的一部先秦编年体史书,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4、《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史学名著之一,北宋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上起公元前403年,下到公元959年,共记十六朝,一千三百六十二年,近四百万字。(三)纲目体的产生及其价值1、纲目体是编年体史书的一种形式。纪事仍以时年为序,只是前面立纲,后面立目,纲是史事的提纲,目是史事的详细叙述,纲简目详,颇便查阅。2、纲目体始创于南宋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二、文章选读(一)《左传》

1、召陵之盟2、晋楚城濮之战3、子产不毁乡校(二)《资治通鉴》肥水之战(三)《明实录》申诫公侯榜文三、实词活用汉语词类分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量词等)和虚词(介词、连词、语气词等)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宾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等等。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名词在句子中处于动词谓语的位置,并具有了动词的语法特点,就叫做活用如动词,作谓语。十种情况2、名词活用为副词名词直接在动词之前,对动词起修饰限制的副词作用,叫做名词活用为副词,作状语。三种情况(二)动词、形容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可作主语、宾语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可作主语、宾语(三)代词、数词、副词的活用1、只有第一人称代词“吾”和第二人称代词“汝”活用为动词,且不常见2、数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3、副词活用为动词,不常见(四)使动用法1、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少数代词、数词均有使动用法。使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其动宾结构表现为动词含有

“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2、名词的使动用法3、动词的使动用法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5、代词的使动用法6、数词的使动用法(五)意动用法1、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所带宾语具有“把什么当做什么”,或“认为、以为什么”,称意动用法,这只是主观的看法,客观并不如此。2、名词的意动用法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第三单元纪事本末体一、纪事本末体典籍概述1、纪事本末,就是记载历史事件的始末。运用这种体裁编写的史籍,称为纪事本末体史书;2、纪事本末体是我国古代史书编纂的基本体裁之一,与纪传体、编年体并列,称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三大体;以历史事件为中心,标题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以时间为序进行编排。3、纪事本末体由南宋袁枢首创《通鉴纪事本末》,将司马光撰写的编年体的《资治通鉴》改编成纪事本末体的《通鉴纪事本末》梁启超“善抄书可以成创作”4、纪事本末体的优缺点优点:以记载历史事件为中心,最符合现代史学观念。梁启超:“纪事本末体,于吾侪之理想的新史最为相似抑亦旧史界之极轨也。”纪事本末体因事立目,灵活方便,可避免编年分割杂陈纪传重复的积弊,创立纵深始末的新规缺点:在保存史料方面有缺陷

5、重要的纪事本末体史书介绍二、文章选讲1、《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2、《明史纪事本末》削夺诸藩三、

常用虚词第四单元

典志体政书、诏令奏议一、典志体政书、诏令奏议概述(一)典志体政书概述1、政书体即典志体史籍,是以事类为中心,按时间先后编次,记载历代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典章制度的史体典籍。2、典志体起源于先秦时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