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目解读“烛之武”:人名,故事的主人公,郑国的一位老臣,在郑国面临危机时,他临危受命,凭借着出色的口才和智慧,成功地完成了使命。“退”:是使动用法,“使……撤退”的意思,它点明了烛之武的行为和目的,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秦国的军队撤退,解除郑国的危机。“秦师”:指秦国的军队。在当时,秦国是一个强国,其军队具有很强的战斗力。秦国与晋国联合攻打郑国,给郑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整个标题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即烛之武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说服秦国军队撤退,使郑国得以保全。作者作品《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他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成为中国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背景简介秦、晋围郑发生在僖公三十年(前630)。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过晋国。第一次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第二次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后郑国虽然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必然了。知识链接《左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按时间先后,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左传》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在文学上和语言上的成就很大。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整体感知《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全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内容分析1.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分析】“不仁”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围郑。“不知”才是实质,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即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晋国退兵,也是因为个人之“利”。2.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晚年才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的“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不会“毛遂自荐”。你同意哪种看法?为什么?【分析】(观点一)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晋公子重耳曾到郑国避难,郑伯礼节甚倨,才招致了今天的“秦、晋围郑”;大军压境,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到拒绝后才想到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所以,烛之武到晚年才被重用,郑伯应负主要责任。(观点二)烛之武不会“毛遂自荐”。在烛之武的心里,还存留着作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他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路径,但却得不到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的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国君不可能了解每一个人,他的默默无闻,主要是因为他不会抓住机会推销自己。手法鉴赏《烛之武退秦师》不仅讲述了一个精彩的历史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写作艺术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伏笔与照应文章开篇提到“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为下文晋、秦联合攻打郑国埋下了伏笔。正因为郑国有这样的“前科”,才引发了晋侯、秦伯的“围郑”之举。后文烛之武对秦伯说“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照应了前文晋国的背信弃义,也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有力的论据,使秦伯意识到与晋国合作不可靠。2.详略得当文章对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过程进行了详细描写,烛之武的言辞委婉曲折、逻辑严密,充分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口才。对于战争的过程则一笔带过,因为本文的重点是烛之武退秦师,而不是描写战争,这样的详略安排使文章主题突出,结构紧凑。3.人物形象鲜明通过烛之武的语言和行动来塑造其形象。他在郑国危难关头,不计个人得失,挺身而出,以其卓越的外交才能说服秦伯退兵,展现出他深明大义、机智勇敢、能言善辩的特点。对郑伯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从他“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的自责中,可看出他能知错能改的品质。秦伯在烛之武的劝说下,权衡利弊,最终退兵,表现出他作为一个君主的明智和果断,同时也显示出他的自私和功利。课后练习1.文学常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____________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____________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____________。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春秋末期鲁国人,姓____________,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2.文言基础(1)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失其所与,不知(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2)词类活用①夜缒而出
用法:________________意为:________________②既东封郑
用法:________________意为:________________③与郑人盟
用法:________________意为:________________④越国以鄙远
用法:________________意为:________________⑤若不阙秦
用法:________________意为:________________⑥越国以鄙远
用法:________________意为:________________3.简答(1)试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烛之武“夜缒而出”的作用。(2)佚之狐的话有什么作用?类文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甲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乙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侃侃而谈,有理有据,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请结合乙文中的观点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参
考
答
案【课后练习】1.编年体
鲁国
《左氏春秋》
丘2.(1)①已,同“矣”,句末语气词,了②知,同“智”,明智③说,同“悦”,高兴(2)①名词作状语,在晚上②名词作状语,在东边③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盟约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⑤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⑥形容词作名词,远地,指郑国3.(1)结构上:照应了前文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等内容。内容上:一是表明形势已相当危急,一触即发;二是表现他的献身精神。(2)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并说“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说明佚之狐识人,二说明烛之武才能不凡,三为后文写秦退兵埋下伏笔。【类文拓展】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错误。原文说“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2.(1)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2)越过别国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臣之壮也”,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我壮年的时候;“犹”,尚且;“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2)“鄙”,把……当作边邑;“远”,远地,指郑国;“焉”,哪里;“陪”,增加。3.吕祖谦认为,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因有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秦穆公退兵就是因为利益。【参考译文】甲:略。乙: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儿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2做个小导游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二年级下册冀人版
- 2023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第三节 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 2023一年级数学上册 七 加与减(二)第3课时 搭积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2
-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三单元 师长情谊 第六课 师生之间 第一框 走近老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2023三年级英语上册 Unit 4 Family Again,Please教学设计 冀教版(三起)
- 2024六年级英语上册 Unit 1 How can I get there课时5 Read and write教学设计 人教PEP
- 自己在家安全教育
- Unit 3 Section B 2a~2c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册
- 《卢沟谣》(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人教版(2012)音乐
- 星际分子光谱分析学的研究方法探究系列如下-洞察分析
- 儿童春季常见病及预防
-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专题培训
- 2024年微生物在化妆品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 放射科报告质量问题整改措施
- 黄芪苗收购合同
- 焦虑症课件完整版
- 移动机器人机械臂的结构设计论文
- 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
- 阳光体育与我同行
- 2024年江苏省南通市国家保安员资格考试题库国编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