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题PAGE1试题2024北京八中高一(下)期末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A卷(50分)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14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毗邻pí骀荡dài断井颓垣yuán徇私舞弊xún髀肉复生bàiB.觇视chān狡黠xiá厝火积薪cuò铩羽而归shā为虎作伥wèiC.筵席yán粗犷kuàng歃血为盟shà绿林豪杰lù应运而生yīngD.操胍gū桌帏wéi擢发难数shù觥筹交错guāng缄默无言jiān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勘误赝品专程谒见天崖海角额首称庆B.回馈座落宁缺毋滥别无常物见微知著C.冒然缴纳心劳日拙物资溃乏初露端倪D.眩晕邦交年高德劭和衷共济饮鸩止渴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纪传体史书,长于记述辞令,叙事简洁;《史记》是编年体史书,叙事详备,细节传神。B.《变形记》具有象征意味,人变虫的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的异化,小说以荒诞的形式揭示真实的生活。C.《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从“守成”的角度,劝谏皇帝要居安思危、善始慎终。D.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所塑造的“套中人”别里科夫,已成为保守、僵化和奴性的代名词。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休:完结,终了②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庾:谷仓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亲附,亲近④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举:举荐⑤使之西面而事秦,功施到今施:实施,实行⑥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造:到⑦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⑧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申:申诉⑨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置:放弃,丢下⑩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请:请求A.①③④⑨⑩ B.②④⑤⑧⑨ C.②③⑥⑦⑨ D.①②③⑤⑩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③提刀而立,为之四顾④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⑤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⑥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⑦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⑧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⑨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⑩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A.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B.①⑦/②④⑤/③⑧/⑥/⑨⑩C.①⑦/②⑤⑨/③⑩/④⑧/⑥D.①④⑥/②⑤⑦/③⑧/⑨/⑩6.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②得佳者笼养之③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④却宾客以业诸侯⑤范增数目项王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⑦公子怪之。⑧欲辟土地,朝秦楚⑨辞楼下殿,辇来于秦⑩此亡秦之续耳A.①⑤/②④⑥/③⑦/⑧⑨⑩B.①②/③⑦/④⑥⑧/⑤⑨/⑩C.①④/②③⑨/⑤⑥/⑦⑧⑩D.①⑩/②⑨/③⑦/④⑥⑧/⑤7.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②敢以烦执事③何功之有哉④百姓之不见保⑤村中少年好事者⑥迎蹇叔于宋⑦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⑧赵尝五战于秦⑨沛公安在⑩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A.①④/②/③⑨/⑤/⑥⑧/⑦⑩B.①②/④③⑨/⑤/⑥⑦/⑧⑩C.①③⑤/②/④⑥⑧/⑦/⑨⑩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⑩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14分。(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文段一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文段二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8.对文段一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最深刻恰当的一项是()A.凡是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他,这对别人或对他自己,也都还不错。B.祥林嫂这个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死了,讨厌见她的人不会再见到她了,这对别人和对她自己,也还都不错。C.这是愤激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和对祥林嫂个人的同情。D.这是激愤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作者对祥林嫂们的深切同情,对鲁四老爷们的无比痛恨和对黑暗社会吃人本质的深刻揭露。9.小说以“祝福”为题,包含的意思可以如何理解?(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潇湘馆的典型植物是竹子。当大观园竣工验收,贾政等人游到潇湘馆时,“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潇湘馆的竹子首先就让人联想到林黛玉纤巧的身段和弱柳扶风的步态,湘妃竹上斑点的传说又与她“还泪”之说契合,娥皇女英为丈夫泪尽而亡,绛珠仙草为报神瑛侍者灌溉之恩,也是“泪尽夭折”。更重要的是,曹雪芹借竹子塑造了林黛玉的性格。竹子亭亭玉立,刚劲有节,很多文人雅士借竹来表达自己高尚的气节。黛玉也爱竹:“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这种“幽静”其实未尝不可以理解为她的“遗世独立”,希望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中为自己寻得一块清净之地。在这个环境中,她可以安顿自己的灵魂,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必曲意奉承,不必担心说错话做错事而“被人耻笑了他去”。整个潇湘馆不像其他院落一样有各种色调的花草,这里后院种有梨树与芭蕉,前院似乎只有竹子,形成一种非常纯粹的绿。这也象征着林黛玉的性格:纯粹,不容杂质,不肯“与世推移”。她在贾府的处境其实和屈原“世人皆浊我独清”是类似的。贾府中上上下下,人人都长着一双势利眼,她一个孤儿,在贾府本就是寄人篱下,按这些人的逻辑,她不是应该似迎春般逆来顺受吗?可是林黛玉偏不,她就是要按着自己的意愿活。就像屈原掷地有声的“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林黛玉也在自己的诗中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想要一个干干净净的地方,那里没有虚伪,没有尔虞我诈,但显然贾府并不是这样的存在。于是,就像屈原只能游走于江潭,林黛玉也成了贾府上下口中的那个尖酸刻薄难相处的人。其实这两个人只要稍微妥协一下就好了,放弃一些自我,放弃“出淤泥而不染”的追求,屈原不要老想着挽救楚国,林黛玉也不要老想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就成为众人想要的乖巧样子,这样就好了。可是屈原不愿意,林黛玉也不愿意,这就没办法了,高洁的性格注定会遭遇多舛的命运。(取材于曾艳《房如其人——〈红楼梦〉居所与人物形象的关联》)材料二潇湘馆这清幽的所在只配谁来住?“世外仙姝寂寞林”!高情雅致、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住在这里,才算是物得其主,景得其友,主人与居所情调一致,氛围相投,人与景异形同灵,可谓“亦景亦人”。潇湘馆所涉及的植物在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中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有特定的感情色彩,可以说这些植物都有特定的“文化性格”,它们有强烈的情绪暗示效果,让人马上联想到中华古典文化中的相关意蕴,倍觉意味深厚,从而加大了文字的信息含量,使读者得到更为丰富的审美享受。潇湘馆的景物描写富有象征意义,其特定情绪色彩与林黛玉的性格和心境一致,对读者理解林黛玉的形象具有导向和深化作用。这些景物描写外化了林黛玉的心理,作者借景物这个“载体”成功地传达了林黛玉的精神世界。潇湘馆后院里不种桃不种杏只种梨花,为的是突出梨花的“白”。“白”字可生发出多种意蕴。一是“洁”。黛玉一生好洁,目无下尘,孤高自傲,不向污俗陈规低头,自己最终也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抔净土掩风流”,宁为玉碎,孤魂儿独自去寻“天际香丘”。二是“冷”。黛玉是一个“冷”多于“热”的人。聪慧早熟使她过早清醒地看透了人生,她对世事俗务表现得很冷淡。她不像凤姐那样热衷于揽势聚财,也不像宝钗那样送礼连人人看不上的贾环也不漏地“会做人”,也不像探春那样为争正统主子的尊严而斥母训弟。黛玉除了执着地追求宝玉的爱,别的一概不闻不问,是一个淡漠于世俗的“素心人”。林黛玉性格里最大的特点是由于人生的痛苦、婚姻的无望而形成的“愁”,日常的主要表现是爱流泪,潇湘馆后院栽植的阔叶芭蕉很好地渲染了这一点。蕉叶有“卷”与“展”的不同形象,常被诗家借来抒情遣怀,古人写愁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之句。黛玉所处的时代视少女怀春之情为大禁,而黛玉却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了爱的温馨与焦渴。这个多情的纯洁少女深知自己的感情为世所难容,所以只好疑惧重重地偷埋心事。“芳心犹卷”,像“一缄书札”,怕“被东风暗拆看”,正是林丫头满腹心事“卷也难、展也难,抑也难、抒也难”的绝妙比喻。芭蕉的伤感意味还可以从“听雨”的角度来品味。“雨”是阴郁的,是伴愁的,而芭蕉阔大的叶子正宜承雨。南唐后主李煜曾有描写芭蕉的名句:“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这夜听雨打芭蕉的情景包含着多么深厚的感伤意蕴!潇湘馆内,雨滴蕉叶的不尽之声,躲也无处躲,不听也得听。雨滴引出泪滴,正像第四十五回所写:“又听见窗外竹梢蕉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将阑,方渐渐的睡了。”芭蕉听雨的意境渲染,进一步丰富了林黛玉的悲剧形象。(取材于尹振华《人物性格的外化与延伸——略论〈红楼梦〉中潇湘馆的环境描写》)10.根据两则材料,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大观园竣工验收,贾政等人看到了潇湘馆中特意为林黛玉种下的满院翠竹。B.林黛玉既不肯放弃自我,又无法像屈原一样游走于江潭,就注定会命运多舛。C.潇湘馆前院种竹,后院种梨花和芭蕉,暗示了林黛玉性格中截然不同的两面。D.竹子、梨花、芭蕉是潇湘馆中真实的自然景物,也是林黛玉精神世界的外化。11.根据两则材料推断,下列最适合作潇湘馆楹联的一项是()A.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B.烟霞闲骨骼,泉石野生涯C.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D.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蘼梦也香12.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潇湘馆的植物与林黛玉有哪些契合之处。13.除潇湘馆外,《红楼梦》中“主人与居所情调一致,氛围相投”的描写还有多处。阅读下面两段蘅芜苑的描写,回答问题。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皆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飖,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贾母忙命拢岸,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1)蘅芜苑是谁在大观园的居所?(2)蘅芜苑的描写,能看出其主人什么形象特点?结合原著中的某一情节简要分析。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22分。14.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个经验教训可谓不易之论。《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秦掠夺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要搜刮干净,控诉其挥霍无度;《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念往昔,________,________,悲恨相续”,揭示六朝以骄奢始,以悲恨终的规律;《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劝谏“君人者,__________,_________”。历代有责任有担当的知识分子,总是希望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如苏洵讽谏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赂秦而亡的覆辙,警示其“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但统治者很难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结果常常是“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古人登高望远,多有感怀,杜甫的“__________,凭轩涕泗流”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而当我们徜徉于美景时,往往会因内心与景物相合,产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体验,这种体验,用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词句来说,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文实践活动。B卷(50分)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①人君御臣,相易而将难。将有二:有贤将,有才将。而御才将尤难。②六畜,其初皆兽也。彼虎豹能搏、能噬,而马亦能蹄,牛亦能触。先王知能搏能噬者不可以人力制,故杀之。蹄者可驭以羁绁,触者可拘以福衡,故先王不忍弃其材而废天下之用。是故先王之选才也,自非大奸剧恶如虎豹之不可以变其搏噬者,未有不欲制之以术而全其才以适于用。况为将者,又不可责以廉隅、细谨,顾其才何如耳。汉之韩信、黥布、彭越,才将也。贤将既不多有,得才者而任之可也。③或曰:“将之所以毕志竭力、蹈白刃而不辞者,翼赏耳,不如勿先赏以邀其成功。”或曰:“赏所以使人,不先赏,人不为我用。”是皆一隅之说,非通论也,不可用也。才小志亦小,才大志亦大,人君当观其才之小大,而为制御之术以称其志。④夫养骐骥者,丰其刍粒,洁其羁络,浴之清泉,而后贵之千里。彼骐骥者,其志常千里也,夫岂以一饱而废其志哉!至于养鹰则不然,获一雉,饲以一雀;获一兔,饲以一鼠。彼知不尽力于击搏,则其势无所得食,故然后为我用。才大者,骐骥也,不先赏之,是养骐骥者饥之而责其千里,不可得也;才小者,鹰也,先赏之,是养鹰者饱之而求其击搏,亦不可得也。是故先赏之说,可施之才大者;不先为赏之说,可施之才小者:兼而用之可也。⑤昔者,汉高帝一见韩信而授以上将,解衣衣之,推食哺之;一见黥布,而以为淮南王,供具饮食如王者;一见彭越,而以为相国。当是时,三人者未有功于汉也。厥后追项籍垓下,与信、越期而不至,捐数千里之地以畀之,如弃敝屐。项氏未灭,天下未定,而三人者已极富贵矣。何则?高帝知三人者志大,不极于富贵,则不为我用,虽极于富贵而不灭项氏,不定天下,则其志不已也。至于樊哙、滕公之徒则不然,拔一城、陷一阵,而后增数级之爵,否则终岁不迁也。知其才小而志小,而先赏之,则彼将泰然自满,而不复以立功为事故也。⑥噫!韩信立于齐,当此之时而夺之王,汉其殆哉!而彼则曰:“汉王不夺我齐也。”故齐不捐,则韩信不怀;韩信不怀,则天下非汉之有。呜呼!高帝可谓知大计矣。(取材于苏洵《御将》)1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牛亦能触触:用触角抵人B.又不可责以廉隅廉隅:品行端正C.捐数千里之地以畀之畀:给予D.则韩信不怀怀:怀恨1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先王知能搏能噬者……②将之所以毕志竭力、蹈白刃而不辞者B.①人君当观其才之小大②汉其殆哉C.①彼知不尽力于击搏②不极于富贵D.①故然后为我用②而以为淮南王17.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把将分为“贤将”和“才将”,本文则重点议论如何驾驭才将,因为作者更欣赏才将,认为其更难得。B.作者用虎豹、牛马的野性来比喻才将难以驾驭之处,同时他认为对待牛马的态度应与对待虎豹的态度不同。C.作者在对待如何封赏才能不同的将领的问题上,反对那些片面的一隅之见,表现出较为客观辩证的思想。D.全文论证层次清晰:首段提出论题,然后指出选将要唯才是用,再进一步论析御将的智慧,并辅以例证。18.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史为证,运用史实证明文章观点,这一点和《谏逐客书》有共同之处。B.第③段两处“或曰”与苏询《六国论》首段的“或曰”都引发了作者的全面否定。C.第④段提到的“养骐骥”与《荀子·劝学》中提到的“骐骡一跃”感情色彩相同。D.本文先用自然物来作类比,然后举史实论证,这种写法与《答司马谏议书》一致。19.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人君成功驾取才将应具备的多种素质,并根据文意分别加以说明。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夏日过郑七山斋(唐)杜审言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注]来。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夏日南亭怀辛大(唐)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注】谷口:汉有隐士郑璞,躬耕于谷口,故以谷口指代隐士。20.下列对两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诗首联交代了诗人与山斋主人郑七的志趣相投,故前去寻访。B.杜诗尾联写诗人该返回,却迟迟没启程,抒发诗人的留恋之情。C.孟诗的第三句“散发”二字,表达了诗人深受束缚的苦闷之情。D.孟诗尾句写出诗人怀念友人,却不能与其分享感怀的惆怅之情。21.下列对两诗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诗颔联中“入”“开”二字,写出狭窄到开阔的空间变化。B.杜诗颈联中“日”“晚”二字,写出诗人在山斋逗留时间之长。C.孟诗首联中“忽”“渐”二字,写出日夜交替,生动且传神。D.孟诗五六句以虚写实,借荷花和竹子意象表达诗人高尚情操。22.两诗都描绘了夏日之景,五六句中的动词历来都为人称道。请从“含”“送”“滴”三字中任选两字,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赏析。六、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滁州记过小桥,泉水依旧潺潺,周围山峦依旧蔚然深秀。过一道石墙,在苏轼所书《醉翁亭记》残碑前驻足片刻,迈进圆月形小门,终于坐在醉翁亭的廊椅上。少年时代初读欧阳修《醉翁亭记》,懵懂。而今进入醉翁亭,晚年在望。我是迟缓的人,有可能因迟缓,加深对这一名篇、一位北宋文人、一片滁州山水的认知。眼前的醉翁亭,四角飞檐向天空跃起,如鸟翅。檐下木质构件,以红绿两色漆出喜悦的花纹。当然,这已不是近千年前僧人智仙为欧阳修所建的那座亭子。眼前这一版醉翁亭,重建于晚清,整修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地理位置未变,欧阳修与友朋欢聚于此,醉观周遭山色的视角未变,他的立场也就能赓续到我的站姿里,仿佛我们可以并肩交谈。整篇《醉翁亭记》,对亭子着墨不多,仅“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一句。欧阳修把此亭命名为醉翁亭,似将其视为个人象征——腾空自我,无门无锁无碍,坦荡荡,接纳周围一切风声人语。其文章,也避开对亭子的过度描绘,而着力抒写心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与水,即仁与智、刚与柔、实与虚、阳与阴、空间与时间、守常与达变——山水之间即中国,山水之乐即觉悟人间大道之欢乐。《醉翁亭记》以另一名句收束全篇:“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语道出欧阳修的儒家情怀:以民众之乐为自我之乐的前提。范仲淹在邓州读到此句,怦然心动,写《岳阳楼记》,亦生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慨。欧阳修、范仲淹乃至历代士子,大都没有把贬谪地当作隐身贪欢的桃花源。即便诽谤加身、羞愤在怀,也要守住一角神州、一寸热肠。太守,即知州、刺史也,唐宋以降对地方长官称谓混用兼通,但各有动词隐伏其间——守,知,刺。须以尘烟里、纸墨间的双重行动,自治且治世,拒绝在靡丽空泛的形容词中逃逸。我走到苏轼所书《醉翁亭记》的残碑前,伫立良久。残碑以玻璃保护,几个游客欢笑着与欧文苏字合影。漫漶不清的字迹,像遗容。我低头,试图认出这遗容后的青春与萧瑟。苏轼书写《醉翁亭记》,是在欧阳修去世20年后,其时苏轼55岁,任颍州知府。好友刘季孙自汴京来求书,理由不可推辞:“滁州太守托我求书,将刻石立碑以陪伴醉翁亭,犹似子瞻兄陪伴欧阳公!”苏轼大笑,他喜欢这一理由,有趣味,有深情。全文以楷体书写,书写前苏轼戒酒焚香,然后铺展四张巨大宣纸,埋首其间,缓慢运墨。笔笔雄强,厚如山岳,力透纸背。一日一夜,方完成全篇。掷笔于砚,苏轼号啕数声,院中的刘季孙也泪流满面。那庭院,正是欧阳修终老的地方。书写《醉翁亭记》时,写到“提携”二字,苏轼将“携”字中的“扌”,置于“乃”之上,像欧阳修的一只手把他高高提起,置于自己肩膀之上,让一颗新星出人头地。当年在汴京,欧阳修作为主考官,读到少年苏轼的答卷,喜悦不已:“老夫当避路,让其出人头地。”历代书生做着成为苏轼的梦,却未必能遇到肯避路让贤、提携后辈的欧阳修。晚年再度卷入党争,欧阳修心生倦意,数次请求外任,终以颍州知府身份避乱求生。苏轼数度来探望,欧阳修叮嘱:“我所谓文,必与道俱。见利而迁,则非我徒!”1072年,欧阳修逝于颍州,终年66岁。按宋制,须迁葬于新郑。重要官员死了,仍须厝于皇帝控制力最强的中原。但伟大者死去的、被控制的,仅仅是那一小部分骸骨。书写恩师《醉翁亭记》的次年,苏轼作《潮州韩文公庙碑》,去追溯自我乃至一切不合时宜者不平则鸣者的精神源头。后来苏轼又陷入元祐党争风波,远贬惠州儋州,1101年逝于北归途中的常州,与欧阳修寿长几乎相同,尸骨也被迢迢运送至中原埋葬。中国山水间有无数亭子,著名者有杭州湖心亭、长沙爱晚亭、北京陶然亭等。山水画中自然也有亭子,亭中用淡墨点缀一两粒人影,山水之寂寥立刻消散。西方风景画油彩中的那些花园宫殿,边界明晰,人与人的关系也就疏阔几分。看油画,要站得很远很远,才能把握局面。看山水画,要站得很近很近,感觉可以走进去,坐进那亭子里。亭,这一建筑形制的出现,是远古智慧者献给大地的一首抒情诗。山僧智仙创造了醉翁亭这一作品,像是把一首诗献给欧阳修。“在作品中,起作用的是真理的发生。”海德格尔这句话,欧阳修没有听过,苏轼也没有听过,但各自用《醉翁亭记》和《喜雨亭记》,揭示了真理在两个亭子中的发生。一个人敞开自我,空阔如亭,就是仁人义士。可以让他者入乎其间,躲雨避雪、歇息片刻,获得重新出发的勇气和脚力。古人对山水与自我之间关系的认识,或者说“道”,就保存于建筑、诗文、音乐、服饰乃至茶酒饮食等诗意化的作品中,传之后世。没有这些遗风遗韵,我们就是穷困潦倒的孤儿。醉翁亭屡屡倾颓于时间的压力,坍圮于改朝换代的战火,“废址荒凉春雨里,断碑剥落秋风前”。后人不断重建,像一次又一次默诵、重写伟大的诗篇。我在醉翁亭周围徜徉,看后世陆续构建的其他亭台楼阁簇绕着醉翁亭,像滁州父老追从醉翁,前呼后拥。一阵风——自北宋而来的风,吹乱我的头发和亭子周围的草木杂花。我没喝酒,然沉醉复清醒。滁州城灯火初起,屡屡有“打造千亭之城”之类的标语映入眼帘,显得拘泥、着相。滁州本身就是一座宏阔无边的古亭,是醉翁亭。欧阳修记醉翁亭,即记滁州,记北宋中国,记代代士子贯通无碍的道与志。回首一望,平芜尽处是春山【1】,酷似我书桌边缘那瓷质、淡绿色的笔架。(取材于汗漫的同名作品)注释:【1】平芜尽处是春山:出自欧阳修词作《踏莎行》。平芜,平坦延伸的草地。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漫漶不清的字迹漫漶:模糊不可辨别B.山水之寂寥立刻消散寂寥:寂静,空廓C.我们就是穷困潦倒的孤儿穷困潦倒:生活贫困D.显得拘泥、着相拘泥:刻意,不自然2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描写眼前所见醉翁亭的外观,意在突出此亭与欧阳修笔下之亭的差异。B.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感慨受欧阳修启发而生,也源自他同样的士子情怀。C.游客与欧文苏字欢笑合影,和作者辨认残碑字迹的肃穆神态形成鲜明对比。D.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对比,显现出东西方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认识。25.文章结尾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26.文章开头写到“加深对这一名篇、一位北宋文人、一片滁州山水的认知”,从全文看,作者加深了对“名篇”“文人”“山水”的哪些“认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七、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中国各种艺术形式中,篆刻是一个的门类。篆刻是从实用印章的应用中发展而来的。中国的印章最初用在制陶工艺方面,上面镌刻的是图案、花纹或族徽。到春秋战国时期,刻有官职名或人名的文字印章得到普遍使用。唐宋以后,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人文意味。印章不再局限于用来昭示身份与权力,而是通过镌刻人名字号、斋馆名称、成语警句等来表达情趣志向。印章也就超越实用功能,成为文人表达自己审美追求的独特方式。中国印章艺术由此实现了一次完美的升华——演变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明清时期,众多的艺术家在篆刻上融入了对汉字形体的研究和理解,再加上他们对印面布局的精心设计,对各种刀法的熟练掌握,篆刻艺术迅速走向成熟并孕育出的流派风格。篆刻艺术的发展及成就,使印章成为与中国画、中国书法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中国画和书法作品中的组成部分。2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别具匠心才思敏捷异彩纷呈弥足珍贵B.别具匠心才华横溢奇光异彩不可或缺C.十分独特才华横溢异彩纷呈不可或缺D.十分独特才思敏捷奇光异彩弥足珍贵2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传承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B.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C.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D.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传承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八、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29.微写作。为了促进同学们提高语文素养,高一语文备课组于5月17日开展了“为国励学求知明识一—高一语文国学知识”大赛,并在公众号发布了比赛成功举办的消息。请从下列活动中任选一个,按要求完成任务。200字左右。不透露个人信息。(1)小美因故没有参加活动,请用文字向她描写一个比赛时的场景。要求:语言生动,描写细致、有层次。(2)请你就这次比赛的意义写一段短评,表达自己的认识。要求:认识深刻,有理有据。(3)本次活动有不少瞬间令人印象深刻。请以“瞬间”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C卷(50分)九、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3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古人说:“草木秋死,松柏独在;水浮万物,玉石留止。”读到这句话,有人感慨不畏严寒的岂止松柏,不随波逐流的岂止玉石;有人感叹岁月变迁中的离去与坚守、相遇与相别、短暂与永恒;有人思考在生命的河流中,什么值得拥有,什么值得留给未来……关于古人的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请根据你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主题明确;文体特征鲜明;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A卷(50分)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14分。1.【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汉字字音的能力。A.“徇私舞弊”的“徇”应读xùn,“髀肉复生”的“髀”应读bì;C.“粗犷”的“犷”应读guǎng,“应运而生”的“应”应读yìng;D.“擢发难数”的“数”应读shǔ,“觥筹交错”的“觥”应读gōng。故选B。2.【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天崖海角
”的“崖”应为“涯”;“额首称庆”的“首”应为“手”。B.“座落”的“座”应为“坐”;“别无常物
”的“常”应为“长”。C.“冒然”的“冒”应为“贸”;“物资溃乏”的“溃”应为“匮”。故选D。3.【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左传》是纪传体史书……《史记》是编年体史书”错误。《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故选A。4.【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休:喜庆,福禄。句意: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②句意: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③句意:跟秦国交好却不帮助五国。④举:施行。句意:施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⑤施:延续。句意: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⑥句意:径直到成名家去拜访,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⑦句意: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⑧申:申诫,告诫。句意:慎重地兴办学校教育,并告诫人们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⑨句意:刘邦丢下车马随从,独自骑马脱身。⑩请:拜访。句意:公子前往多次拜访朱亥,但朱亥故意不回报拜访之礼。故②③⑥⑦⑨正确。故选C。5.【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表顺承。句意: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②表转折。句意: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功德推及不到老百姓身上。③表修饰。句意: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④表并列。句意:像这样劳苦功高,(却)没有封侯的赏赐。⑤表转折。句意: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但是陛下却很喜欢它们。⑥代词,你的。句意:你的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算账!⑦表顺承。句意: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⑧表并列。句意: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⑨表转折。句意:现在我将要战死,可是侯生竟然没有一言半语相赠。⑩表修饰。句意:我和将军合力攻击秦国。综上,①⑦表顺承,②⑤⑨表转折,③⑩表修饰,④⑧表并列,⑥为代词。故选C。6.【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经营,动词活用为名词,指金玉珍宝等物。句意:燕国赵国收藏的珠玉,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②笼,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笼子”。句意: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笼子养着。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句意: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把网三面,留一面作为限度。④业,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就功业。句意:驱逐客卿,用被驱除的客卿成就其他诸侯国的大业。⑤目,名词活用为动词,使眼色。句意: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⑥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削减。句意: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⑦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怪。句意:公子觉得他很奇怪⑧朝,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句意:使秦国楚国来朝拜。⑨辇,名词作状语,坐辇车。句意:坐着辇车来到秦国。⑩续,动词活用为名词,继承者,后续者。句意:这是重蹈已经灭亡的秦朝的覆辙罢了。综上分析可知,①⑩动词活用为名词,②⑨名词作状语,③⑦形容词意动用法,④⑥⑧使动用法,⑤名词活用为动词。故选D。7.【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①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如果不这样的话,你们这伙人都将被他俘虏。②省略句,完整句子是“敢以(之)烦执事”,句意: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③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正常语序是“有何功哉”,句意:能有什么功效呢?④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百姓没有受到爱护。⑤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村中好事者少年”句意:,村里有一个喜欢多事的少年。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宋迎蹇叔”,句意:从宋国迎来蹇叔。⑦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是“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句意: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⑧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赵尝于秦五战”,句意: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了五次。⑨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沛公在安”,句意:沛公在哪里?⑩主谓倒装,正常语序是“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也”,句意: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综上分析可知,①④被动句,②省略句,③⑨宾语前置句,⑤定语后置句,⑥⑧状语后置句,⑦⑩主谓倒装。故选A。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14分。(一)【答案】8.D9.“祝福”是鲁镇的一种习俗。富人们在农历年底举行大典,置办福礼,请天神和祖宗享用,让他们保佑自己“平安”,祈求来年幸福。可祥林嫂却在这天悲惨地死去,她无“福”可祝,无“福”可言。富人的“福”与穷人的“苦”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了小说主题。【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文段一中的划线句子表达了一种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与批判。该句表面上看似是在说对于那些生活没有依靠且无法生存的人来说,死亡或许是一种解脱,既解脱了他们自己,也让那些对他们视而不见或厌烦的人不必再面对他们的存在。但是,结合整段文字的语境以及作者鲁迅一贯的写作风格和主题思想,这句话更深层的含义是对当时社会冷漠无情、人性缺失的批判,以及对像祥林嫂这样的弱势群体悲惨命运的同情。A.选项仅描述了句子表面的含义,没有触及到背后的社会批判和作者的情感态度。B.选项也只是简单地将句子应用到了祥林嫂身上,而没有深入理解其隐含的广泛社会意义。C.选项提到了这是反语,并指出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和对个人的同情,但分析内容不具体。D.选项不仅认识到分析到这是反语,还进一步指出了作者对“祥林嫂们”的同情,对“鲁四老爷们”的痛恨,以及对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全面且准确地解读了句子的深层含义。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从表面意思分析,根据文段二“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对四叔家“祝福”的描写,可知“祝福”是鲁镇的一种习俗。这是一个传统习俗,象征着对来年的希望、幸福与吉祥的祈求。根据《祝福》原文中对四叔家准备福礼的描写可知,像四叔这样的富人们在农历年底举行大典,置办福礼,请天神和祖宗享用,让他们保佑自己“平安”,祈求来年幸福。从深层含义分析,根据文段一“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对祥林嫂死的感想,及文段二对祝福场景的描写,可知,在鲁迅笔下,“祝福”的场景与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中,祥林嫂却悲惨地死去,暗藏着当时社会对底层人民如祥林嫂的忽视和冷漠,她无“福”可祝,无“福”可言。通过对四叔家祝福和祥林嫂悲惨死去的描写,使富人的“福”与穷人的“苦”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二)【答案】10.D11.C12.①外在形态②悲剧命运(悲剧形象)③人物性格④内在品格13.(1)(薛)宝钗(2)①蘅芜苑中没有花木,只有各种愈冷愈苍翠的香草,象征薛宝钗高洁端方的君子品格。②房间布置没有装饰品,极其朴素冷清,表现了薛宝钗淡泊自持的性格。③蘅芜苑环境整体色调清冷,寓示着薛宝钗冷淡平和、内敛隐忍的个性。【10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特意为林黛玉种下”说法有误。根据原作“当大观园竣工验收,贾政等人游到潇湘馆时,‘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以及原文可知,满院翠竹是在分配给黛玉之前就种下的。B.“又无法像屈原一样游走于江潭”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就像屈原只能游走于江潭,林黛玉也成了贾府上下口中的那个尖酸刻薄难相处的人……可是屈原不愿意,林黛玉也不愿意,这就没办法了,高洁的性格注定会遭遇多舛的命运”可知,文中并没有说黛玉无法像屈原一样游走,而是说他们都是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C.“截然不同的两面”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潇湘馆后院里不种桃不种杏只种梨花,为的是突出梨花的‘白’。‘白’字可生发出多种意蕴。一是‘洁’。黛玉一生好洁,目无下尘,孤高自傲,不向污俗陈规低头,自己最终也是‘质本洁来还洁去’……”“林黛玉性格里最大的特点是由于人生的痛苦、婚姻的无望而形成的‘愁’,日常的主要表现是爱流泪,潇湘馆后院栽植的阔叶芭蕉很好地渲染了这一点……黛玉所处的时代视少女怀春之情为大禁,而黛玉却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了爱的温馨与焦渴”可知,其实三种植物体现的都是黛玉同一种性格特质。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A.“十里稻花香”于文不符。原文中说“整个潇湘馆不像其他院落一样有各种色调的花草,这里后院种有梨树与芭蕉,前院似乎只有竹子,形成一种非常纯粹的绿”,并不能体现出“稻花香”。B.“烟霞”“泉石”与潇湘馆的环境不符。这副对联的意思是:我愿将身躯付与烟霞,将余生托于泉石。这是古文人在抒发自己对隐居山林、追求自由、让心灵无拘的人生理想和美好的向往。对联所体现的思想虽与黛玉有共同之处,但“隐居山林”体现的是探春的思想。C.“绿”“幽窗”体现了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的幽静特色。D.“豆蔻”“艳”“荼蘼”“香”不符合黛玉清高、孤傲的性格特点。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文中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潇湘馆的竹子首先就让人联想到林黛玉纤巧的身段和弱柳扶风的步态”可知两者在外在形态上有契合之处。根据原文“可是屈原不愿意,林黛玉也不愿意,这就没办法了,高洁的性格注定会遭遇多舛的命运”可归纳出悲剧命运的契合之处。根据原文“高情雅致、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住在这里,才算是物得其主,景得其友,主人与居所情调一致,氛围相投,人与景异形同灵”可归纳出人物性格的契合之处。根据原文“潇湘馆后院里不种桃不种杏只种梨花,为的是突出梨花的‘白’。‘白’字可生发出多种意蕴。一是‘洁’。黛玉一生好洁,目无下尘,孤高自傲,不向污俗陈规低头,自己最终也是‘质本洁来还洁去’……”“林黛玉性格里最大的特点是由于人生的痛苦、婚姻的无望而形成的‘愁’,日常的主要表现是爱流泪,潇湘馆后院栽植的阔叶芭蕉很好地渲染了这一点……黛玉所处的时代视少女怀春之情为大禁,而黛玉却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了爱的温馨与焦渴”可知,潇湘馆里的植物也能体现黛玉孤高自傲的内在品格。【13题详解】(1)本题考查识记相关名著相关情节的能力。蘅芜苑,以各种香草仙藤而著称,是薛宝钗的住所,薛宝钗后来也在诗舍中以“蘅芜君”为别号。(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可知蘅芜苑的外在环境是:门口的那块玲珑巨石、简洁的室内装饰、满园藤蔓植物。巨石,给蘅芜苑酿造出一种空间对比,让蘅芜苑外表看起来平平无奇,可是内部却精彩纷呈,仙藤异草的香气纷纷扑来,给人以“深藏不露”的奇异感,这与薛宝钗初入贾府的特点是相合的。由此可见,蘅芜苑的外在环境,象征薛宝钗高洁端方的君子品格。蔓生爬藤植物皆柔软曲卷、随缘自适、攀附他物向上的特性,而这恰好符合薛宝钗的个性,可见宝钗虽然博学多才,却并不像林黛玉那般锋芒毕露,而是选择隐藏自己的实力,压抑自己的个性,并以此来作为融为新环境的手段。蘅芜苑室内的简洁又与薛宝钗性情沉稳敦厚,不像一般女儿那般喜欢花花绿绿的装饰是相关的。从“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此外,薛宝钗的不干己事不开口的冷情与衡芜院冷而苍翠与朴素浑然一体。如四十回写道“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切玩器全无”这“雪洞一般”的居住风格简直就是她本人的写照。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22分。14.【答案】①.奈何取之尽锱铢②.用之如泥沙③.繁华竞逐④.叹门外楼头⑤.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⑥.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⑦.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⑧.是又在六国下矣⑨.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⑩.戎马关山北⑪.悠然心会⑫.妙处难与君说【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锱铢”“竞”“戒”“鉴”“戎”等。语文实践活动。B卷(50分)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12分。【答案】15.D16.C17.A18.A19.①存爱才之心:不忍心抛弃才将们难得的才能,希望才将能施展才能惠及天下。②有识人眼力:在没有任用之前,便能辨别出他们是有才可用可以驾驭的才将。③会趋利避害:有限制才将的有害因素而利用其有用因素的策略,不求全责备。④能区别对待:能根据才将的才能、志向小大而在封赏方面采用不同处理方式。【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怀:归依到,归向。句意:韩信就不会归向刘邦。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者”,……的野兽;/……的原因。句意:先王知道那些能搏杀人、噬咬人的野兽。/武将尽心竭力而不拒绝驱遣、踩着锋利的刀刃不退缩的原因。B.“其”,代词,他们;/语气副词,确实,真的。句意:人君应当看他们才能的大小。/句汉朝真的很危险了。C.两个“于”都是介词,引出对象。句意:鹰知道如果不尽力搏击(抓获猎物)。/不让他们享受到极度的富贵。D.“为”,介词,被;/动词,做。句意:所以就这样为我所用。/就封他做淮南王。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观点态度及文章写作技巧的能力。A.“因为作者更欣赏才将,认为其更难得”错误,原文有“而御才将尤难……贤将既不多有……韩信不怀,则天下非汉之有。呜呼!高帝可谓知大计矣”,可知,是因为才将难驾驭,而贤将不多,且才将对国家作用很大。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都引发了作者的全面否定”错误,《六国论》中作者设问“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一问一答间,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不是引发了作者的全面否定。C.“感情色彩相同”错误,本文中的“骐骥”象征有远大志向、才能大的才将,有赞美之意。《荀子•劝学》中提到的“骐骡一跃”中的“骐骥”就是指千里马,没有主观感情。D.“这种写法与《答司马谏议书》一致”错误,《答司马谏议书》没有用自然物来作类比。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①第二段“先王不忍弃其材而废天下之用”,说明先王不忍心抛弃它们的才能、废掉它们而使它们不能供天下人使用。可知,人君不能因为才将难以驾驭就不任用,应存爱才之心:不忍心抛弃才将们难得的才能,希望才将能施展才能惠及天下。②第二段“先王之选才也,自非大奸剧恶如虎豹之不可以变其搏噬者,未有不欲制之以术而全其才以适于用”,说明先王在选任人才的时候,倘若不是如同虎豹(那样)不可改变搏杀吞噬本性的大奸大恶,没有一个不是想用权术管制他而保全他的才能来满足任用的。可知国君会分辨才将、贤将,应有识人眼力:在没有任用之前,便能辨别出他们是有才可用可以驾驭的才将。③第二段“为将者,又不可责以廉隅、细谨,顾其才何如耳”,说明那些担任将领的人,又不能用过于端方不苟的品行、小心谨慎的言行来限制、苛责他,只是看他的才能如何罢了。可知,人君选拔人才要注重才能,会趋利避害:有限制才将的有害因素而利用其有用因素的策略,不求全责备。④第三段“才小志亦小,才大志亦大,人君当观其才之小大,而为制御之术以称其志”,说明才能小,志向也小;才能大,志向也大。人君应当看他们才能的大小,然后制定出驾驭他们的策略来匹配他们的志向。可知,人君对于不同才能的人能区别对待:能根据才将的才能、志向小大而在封赏方面采用不同处理方式。参考译文:君王驾驭臣子,宰相容易(驾驭),武将难(驾驭)。武将有两种:一种是贤良的武将,一种是有才的武将。而驾驭有才的武将更难。六畜(马牛羊鸡犬猪),它们开始的时候都是野兽。那些老虎和豹子能搏杀人、噬咬人,而马也能用蹄子踢人,牛也能用触角抵人。先王知道那些能搏杀人、噬咬人的野兽是不能够用人力去制服的,于是就将它们杀死。能用蹄子踢人的(野兽)可以用络头和缰绳来驾驭它,能用触角抵人的(野兽)可以用横木(绑在触角上)来拘束它,这说明先王不忍心抛弃它们的才能、废掉它们而使它们不能供天下人使用。因此,先王在选任人才的时候,倘若不是如同虎豹(那样)不可改变搏杀吞噬本性的大奸大恶,没有一个不是想用权术管制他而保全他的才能来满足任用的。况且那些担任将领的人,又不能用过于端方不苟的品行、小心谨慎的言行来限制、苛责他,只是看他的才能如何罢了。汉代的韩信、黥布、彭越,(他们都属于)有才能的武将。既然贤将不多,那么得到才将而任用他就很好了。有人说:“武将尽心竭力而不拒绝驱遣、踩着锋利的刀刃不退缩的原因,是希望得到封赏罢了,不如先不奖赏他来谋求他建立功业。”有人说:“奖赏是用来差遣人的,不先进行奖赏,人才就不会为我所用。”这些都是片面之说,而非普遍的道理,是不可行的。才能小,志向也小;才能大,志向也大。人君应当看他们才能的大小,然后制定出驾驭他们的策略来匹配他们的志向。饲养千里马的,使它的草料丰美,让它的络头洁净,给它用清泉洗澡,然后要求它完成千里之任。那千里马,它的志向就在于奔走千里,难道会因为一顿饱饭就放弃远大志向吗?至于养鹰,就不是这样了,它抓到一只野鸡,就要奖赏给它一只麻雀;它抓获一只兔子,就要奖赏给它一只老鼠。鹰知道如果不尽力搏击(抓获猎物),就会吃不到任何东西,所以就这样为我所用。才能大的才将,正是千里马,(如果)不先犒赏它,这就如同饲养千里马的让它饿着肚子却又要求它完成千里之任,不可能实现;才能小的才将,正是猎鹰,(如果)先犒赏它,这就如同饲养它时让它吃得饱饱的再让它去搏击(抓捕猎物),也不可能实现。因此,先行奖赏这种说法可以用在那些才能大者的身上;不先行奖赏这种说法可以用在那些才能小者的身上:将这两种说法结合在一起使用才行。从前,汉高祖一见到韩信就任命他为大将,将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他穿,将自己吃的食物推到他面前让他吃;一见到黥布就封他做淮南王,赐给他的那些器具以及饮食都是按照王侯的标准;一见到彭越就任命他为相国。那个时候,他们三个人都还没有为汉朝立下功绩。之后在追击项羽到垓下的时候,高祖和韩信、彭越相约,他们却没能如期而至,高祖便将数千里的封地都给了韩信和彭越,就如同扔掉(一双)破鞋子(一点也不犹豫)。项氏还没有被灭掉,天下的大势也还没有确定,这三个人已经享受到了极度的富贵。为什么呢?是因为高祖知道他们都是志向远大的人才呀,(如果)不让他们享受到极度的富贵,他们就不会为我所用(为我效力),即便他们享受到极度的富贵,但只要项氏还没有被灭掉,天下还没有平定,他们的志向就不会满足。至于(对)樊会、滕公这些人却不这样,他们每攻陷一座城池、每打胜一场战争以后(才会)升几级官位,如果没有战功就一年到头也得不到升迁。(这是因为)高祖知道他们的才能小因而志向也小,(如果)先奖赏他们,他们就会自满自得,从而不再把建立功业作为人生追求了。唉!韩信在齐地自立为王,在那个时候如果高祖废黜韩信齐王的称号,汉朝真的很危险了!而韩信却说:“汉王没有夺取我在齐的封地(因此我也不会叛变自立为王)。”所以(如果)不将齐地赐予韩信,韩信就不会怀念汉恩(或:归向刘邦);(如果)韩信不怀念汉恩(或:归向刘邦),那么天下也就不会归汉所有。嘿!高祖刘邦可以称得上懂得大计了。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答案】20.C21.D22.“送”字用拟人,化无意为有情,生动写出清风吹送荷香的情景;“滴”字准确写出竹露滴在池面清脆的声响。写“荷香”以“送”,写竹响以“滴”,这两个字充分展现夏夜给人的恬淡闲适的感受(或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表达了诗人深受束缚的苦闷之情”说法有误。“散发”指披散着头发,此句描写了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展现出诗人享受着夏夜清凉的闲情逸致。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艺术手法的能力。D.“以虚写实”说法有误。孟诗五六句对荷花和竹子都是真实的描写。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杜诗中,“日气含残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在那荷、菱盛开的水池上,雨后初晴,空中铺下明朗的阳光,照在残留的雨水上,蒸气冉冉升腾。其中,“日气”指日光照射所蒸起的湿气。“含”字,借助诗人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力,形象地刻画了夏季云雨变化的动态流程。“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两句是说,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展现这种快感。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风送”为拟人手法,满含情愫,“风送时闻”,别有韵味;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人内心宁静清爽,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使诗人有所触动,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六、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答案】23.C24.A25.作者引欧词,将回望所见“春山”喻为笔架,二者在形态色泽上有相似之处,暗合全文以山水以亭喻人喻文化精神这一主线,以含蓄而有画面感的描述暗示主旨。将“春山”比喻为自己案头的笔架,包含着作者的自我肯定与自我期许,含蓄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追怀和自觉传承儒家文化精神的意愿。这样收束全文,意韵悠长,引人回味。26.①《醉翁亭记》抒写的作者理想与人格:自治且治世——开阔坦荡,无私包容,济世利民。②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代代士子贯通无碍的道与志:心怀天下、坚守自我,提携后辈、托举传承,积极济世的儒家情怀。③寄托于自然山水之间的民族智慧和文化精神:仁智、刚柔、守常与达变等辩证统一的智慧,物我相融的审美理念。【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C.“穷困潦倒的孤儿”结合语境“古人对山水与自我之间关系的认识,或者说‘道’,就保存于建筑、诗文、音乐、服饰乃至茶酒饮食等诗意化的作品中,传之后世。没有这些遗风遗韵,我们就是穷困潦倒的孤儿”可知,意思是传统文化、精神生活和民族意识贫乏的群体。故选C。【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意在突出此亭与欧阳修笔下之亭的差异”错误。原文“眼前的醉翁亭,四角飞檐向天空跃起,如鸟翅”“地理位置未变,欧阳修与友朋欢聚于此,醉观周遭山色的视角未变,他的立场也就能赓续到我的站姿里,仿佛我们可以并肩交谈”可知,作者写后人再建的醉翁亭,意在古今的对比和穿越时空与先贤对话的可能性。故选A。【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原文“回首一望,平芜尽处是春山,酷似我书桌边缘那瓷质、淡绿色的笔架”,结合注释“平芜尽处是春山”出自欧阳修《踏莎行》,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和历史性,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将“春山”比喻为“笔架”,既表明两者在形态上的相似性,又以“春山”“笔架”极有文化意味的意象来暗指文章的主旨,即文化精神。原文的比喻修辞,以“醉翁亭”的青山喻为作者自己案头笔架,“青山”与“醉翁亭”相呼应,故而“笔架”也与“醉翁亭”有了精神上的联系,包含着作者对欧阳修醉翁亭文化的敬仰,对自我肯定与自我期许,含蓄表达了自觉传承儒家文化精神的意愿。这样收束全文,形象含蓄,意韵悠长,引人回味。【2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由原文“欧阳修把此亭命名为醉翁亭,似将其视为个人象征——腾空自我,无门无锁无碍,坦荡荡,接纳周围一切风声人语。其文章,也避开对亭子的过度描绘,而着力抒写心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与水,即仁与智、刚与柔、实与虚、阳与阴、空间与时间、守常与达变——山水之间即中国,山水之乐即觉悟人间大道之欢乐”“一语道出欧阳修的儒家情怀:以民众之乐为自我之乐的前提”可知,对“名篇”的认识是《醉翁亭记》抒写的作者理想与人格:自治且治世——开阔坦荡,无私包容,济世利民。由原文“欧阳修、范仲淹乃至历代士子,大都没有把贬谪地当作隐身贪欢的桃花源。即便诽谤加身、羞愤在怀,也要守住一角神州、一寸热肠”“须以尘烟里、纸墨间的双重行动,自治且治世,拒绝在靡丽空泛的形容词中逃逸”“像欧阳修的一只手把他高高提起,置于自己肩膀之上,让一颗新星出人头地”“书写恩师《醉翁亭记》的次年,苏轼作《潮州韩文公庙碑》,去追溯自我乃至一切不合时宜者不平则鸣者的精神源头”可知,对“文人”的认识是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代代士子贯通无碍的道与志:心怀天下、坚守自我,提携后辈、托举传承,积极济世的儒家情怀。由原文“山与水,即仁与智、刚与柔、实与虚、阳与阴、空间与时间、守常与达变——山水之间即中国,山水之乐即觉悟人间大道之欢乐”“亭,这一建筑形制的出现,是远古智慧者献给大地的一首抒情诗”“揭示了真理在两个亭子中的发生。一个人敞开自我,空阔如亭,就是仁人义士。可以让他者入乎其间,躲雨避雪、歇息片刻,获得重新出发的勇气和脚力”“古人对山水与自我之间关系的认识,或者说‘道’,就保存于建筑、诗文、音乐、服饰乃至茶酒饮食等诗意化的作品中”“回首一望,平芜尽处是春山,酷似我书桌边缘那瓷质、淡绿色的笔架”可知,对“山水”的认识是寄托于自然山水之间的民族智慧和文化精神:仁智、刚柔、守常与达变等辩证统一的智慧,物我相融的审美理念。七、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答案】27.C28.D【分析】【2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处,“别具匠心”指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常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十分独特”指独有的,与一般不同。“别具匠心”多用来形容某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根据其所修饰的词语“门类”可知,此处应填“十分独特”。第二空处,“才思敏捷”形容人的反应快,思维灵活,脑子很聪明;“才华横溢”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由文段中用来修饰“艺术家”以及后面的“研究和理解”可知,此处应填“才华横溢”。第三空处,“异彩纷呈”表示色彩艳丽,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奇光异彩”指奇特瑰丽的光芒和色彩。“异彩纷呈”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短语,“奇光异彩”是一个名词性结构的短语,“奇光异彩”不适合放在此处作定语,因此填“异彩纷呈”。第四空处,“弥足珍贵”形容十分珍贵、非常珍贵,含褒义;“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由前文“紧密结合”可知,此处应填写“不可或缺”。故选C。【28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存在成分残缺的问题,“由于”和“使”连用,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删去“由于”或“使”;还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承揽”不能搭配“技艺”,改为“传承”;原句是“增加”,根据句子内容可知,是已经完成的事情,所以修改为“增加了”。故选D。八、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29.【答案】示例一:小美,让我来向你描述一下比赛时的场景吧。第一轮是诗词接龙,只见选手们眉头紧锁,快速翻阅手中的诗集,寻找合适的诗句。接着,此起彼伏的声音,就像是一场诗词的交响乐,让人心旷神怡。接下来的知识问答更是扣人心弦,问题一个比一个难,但参赛者们的机智与博学让人叹为观止,他们或沉思片刻,或迅速应答,那份自信与从容,让人不禁为之鼓掌。虽然你未能亲临现场,但从我这细腻的描述中,相信你也感受到了那份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同学们对国学的热爱吧。示例二:高一语文国学知识大赛的举办,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回望与现代传承的生动实践。此次大赛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国学的兴趣,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通过比赛的形式,学生们得以深入接触古文诗词、历史典故,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力,促进了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更重要的是,它搭建了一个平台,让青年学子在竞技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为塑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新时代青少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活动,不仅是对国学的弘扬,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支持。示例三:瞬间在那书香盈溢的殿堂,一场国学的盛宴正悄然上演。赛场上,学子们的目光如炬,在古籍的海洋里,找寻着智慧的航标。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只有辩论的声音在空气中弥漫,那是思想与文化的碰撞,是年轻心灵对古老智慧的渴望。当答案揭晓,掌声雷动,不仅是对胜利者的祝贺,更是对求知精神的礼赞。在这瞬息间,我们看见了传承的力量,看见了国学之光,在新一代心中闪耀。这样的瞬间,值得铭记,它不仅是一场比赛的结束,更是探索之旅的新起点,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前行,让国学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灿烂的文化花朵。【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描写类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抒情类微写作。审题:根据题目“为了促进同学们提高语文素养,高一语文备课组于5月17日开展了‘为国励学求知明识一—高一语文国学知识’大赛”可知,写作背景是“高一语文国学知识”,大赛活动目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打破瓶颈2024年税务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物理学期复习试题及答案
- 提高宿舍消防知识共创安全宿舍
- 2024年系统分析师综合技能试题及答案
- 档案管理员的工作环境适应性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档案管理员考试常见错误试题及答案
- 声音与电流的关联试题及答案
- 收纳师行业心理学思考试题及答案
- 咖啡师持续职业发展的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系统分析师考试常识性试题及答案
- chap3非理想流动反应器
- 沉淀滴定法(共59张PPT)
- 2023年江苏省生物学联赛初赛预赛试题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
- 人员能力矩阵图
- 员工请假审批表模板
- 整机结构设计规范
- 种鸭饲养管理手册
- 语文新课标实践与探索:《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整合教学设计
- (高清正版)JJF(浙) 1137-2017《电容电流测试仪校准规范》
- 呼吸囊检测(课堂PPT)
- 损伤控制性复苏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