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同步(共64张)+素材_第1页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同步(共64张)+素材_第2页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同步(共64张)+素材_第3页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同步(共64张)+素材_第4页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同步(共64张)+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同步(共64张)+素材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目录·

一新课导入

二整体感知

三精心品读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延伸

六布置作业

一新课导入

他们是谁?

新课导入

莫言和屠呦呦因为诺贝尔奖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那么诺贝尔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同学们了解诺贝尔奖吗?

关于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的时间、获得者、颁发机构、地点等等,你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从新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寻求答案吧!

新课导入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01

积累本课重要词语,了解诺贝尔的贡献及人们对他的评价。(重点)

02

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难点)

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03

消息

消息是迅速、简要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极为常见,运用广泛。消息最大的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消息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

整体感知——知识链接

消息的正文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的“倒金字塔结构"。其中导语部分集中讲述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此后随文章的展开,事实的重要性逐渐减弱;如果有相关的背景资料,一般放在新闻事实后面。

最重要事实

次要事实

最次要事实

再次要事实

导语

主体

按照重要性递减原则安排事实

整体感知——知识链接

诺贝尔(1833—1896),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市,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他一生共获得355项技术发明专利,其中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发明最为闻名。他不仅从事研究发明,而且进行工业实践,兴办实业,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诺贝尔

整体感知——走近名家

1860年,诺贝尔开始研究硝化甘油,但在1864年,工厂发生爆炸。为了防止以后再发生意外,诺贝尔将硝化甘油吸收在惰性物质中,这样使用比较安全。诺贝尔称它为“达纳”炸药,后获得专利。1875年,诺贝尔将火棉(纤维素硝酸酯)与硝化甘油混合起来,得到胶状物质,称为“炸胶”,比“达纳”炸药有更强的爆炸力,他的这项发明也获得了专利。他还有许多其他的发明,在橡胶合成、皮革及人造丝的制造方面都获有专利。

整体感知——探寻背景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他的遗产的一部分,共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奖励给在过去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人。1968年,诺贝尔奖增设了经济学奖。

每年12月10日颁发诺贝尔奖。诺贝尔奖包括一枚金质奖章、一本获奖证书和一笔奖金。

物理

化学

生理学

或医学

文学

和平

经济

诺贝尔奖

整体感知——探寻背景

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屠呦呦: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整体感知——探寻背景

(1)颁发()

(2)仲裁()

(3)遗嘱()

(4)渗透()

(5)钞票()

(6)拨款()

(7)巨é()

(8)shì()世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bān

zhòng

shèn

chāo

kuǎn

整体感知——生字词语

()

多音字

()

()

()

遗嘱

遗之千金

当然

当铺

wèi

dānɡ

dànɡ

整体感知——生字词语

形近字

mó()擦

mó()鬼

mò()房

zāi()树

zài()物

cái()剪

整体感知——生字词语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遗嘱:__________

(2)颁发:_____

(3)建树:____

(4)卓有成就:_______

人在生前或临死时对自己身后事如何处理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所做的嘱咐。

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

建立的功绩。

有突出的成绩、成就。

整体感知——生字词语

振聋发聩: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

功亏一篑:比喻事情最后由于松劲或缺少条件没有成功。

惨绝人寰: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世上少有。

安步当车:慢慢地步行,就当作是坐车,也指人能够安守贫贱生活。

荷枪实弹:形容全副武装,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完全不一样。

整体感知——生字词语

参差不齐:长短、高低、水平、质量不一致。

良莠不齐: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人、商品质量)

鱼龙混杂: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人)

鱼目混珠: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含贬义

泥沙俱下:比喻好坏性质不同的人或者事物混杂在一起

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大相径庭: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

整体感知——生字词语

辨析词语。

词语逝世去世

同都有“死亡"的意思。

异一般用于书面语,含庄重意。指(成年人)死去。

例①今天,我深切体会到居里夫人的给我们带来的巨大悲痛。②她积劳成疾,最终因病了。

逝世

去世

整体感知——生字词语

请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

(1)时间:1901年12月10日。

(2)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3)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4)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整体感知——初读思考

(1)导语。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首次颁发诺贝尔奖,交代颁奖机构、时间、办法及颁发对象等。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2-3)主体。介绍获奖者的情况、颁发机构、奖金来源及颁奖时间与地点。

(4)背景。介绍诺贝尔奖金的来源、资金管理权与评奖权分离的制度。

第一部分

整体感知——划分层次

三、精心品读

1.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标题告诉了我们哪些内容?

交代了

强调了

暗示了

首届颁发——即第一届

消息的主要内容、颁奖的开创性意义

本则消息叙述的角、下文需要详写的内容

精心品读——自主探究

2、电头和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

导语: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交代了颁奖机构、时间、事件及颁发对象等。

电头

通讯社:路透社

地点:斯德哥尔摩

时间:1901年12月10日

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报道及时。

精心品读——自主探究

3、主体部分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详写:

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

略写:

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资金来源和两权分离。

原因:

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这些情况是整篇新闻要报道的重点,能更好地突出中心,所以详写;而其

他方面,如颁奖机构、时间、地点和资金来源不是新闻的重点,只需交代清楚,无需详写,这样安排详略能更好地突出中心。

精心品读——自主探究

4、第4段交代消息背景,介绍诺贝尔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作者有什么用意?

意在说明诺贝尔奖的公平公正,让读者更加信服,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精心品读——自主探究

5.本文结尾部分是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补叙。

交代了新闻背景,具体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制度,突出诺贝尔奖评选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使得消息更加完整、全面,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精心品读——自主探究

6、有人说,本文是“倒金字塔结构”的典型范文,请你做简要分析。

概念释义:“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即按先重要后次要的顺序来写。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件性新闻。

精心品读——自主探究

探究:有人说,本文是“倒金字塔结构"的典型范文,请你做简要分析。

本文主要目的既然是报道诺贝尔奖首次颁发,那么获奖者信息自然是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导语简介颁发地点、时间后,获奖者信息应该放在主体部分最优先的位置。

说完谁获奖,按照读者关注的,自然是再写颁奖机构、何时何地颁奖,这些内容不太重要,但是又不可舍去,所以放在主体次要部分。最后再交代新闻背景。

这则新闻俨然按照重要到次要的顺序依次排列,是一篇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范文。

精心品读——自主探究

细读课文,揣摩句子中红色词语的含义。

精心品读——品析语言

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1

赏析:“发现"是已有的事物或现象从隐藏、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知的状态的过程。而X射线本身是存在的,所以此处用“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精心品读——品析语言

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2

赏析:“卓有成就"指贝林在血清疗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突出,用在这里表明对贝林在医学方面所取得成就的认可和肯定。

精心品读——品析语言

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3

赏析:“颇”字在这里有“很、相当地"的意思,表明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造诣和成果非凡。

精心品读——品析语言

4、简要说说句中短语“卓有成就”“颇有建树"的作用。

“卓有成就”,意思是成绩、效果显著,高度评价了贝林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颇有建树”,意思是很有功绩,很有分寸地评价了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获得的成就。这两个词准确地报道了获奖者的情况,体现了消息语言的客观性与严谨性。

精心品读——品析语言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首届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等方面的简要报道,揭示了诺贝尔奖对于促进科技进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赞扬了诺贝尔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课堂小结——课文主旨

这则消息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奖的相关信息以及诺贝尔奖的有关知识,表达出了作者对诺贝尔及获奖者对人类贡献的高度赞美。

课堂小结——全文小结

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科技的进步离不开科学家的默默付出。诺贝尔奖无疑是对献身科学事业和人类文明事业的人的最高褒奖。每一位获奖者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榜样的感召下,我们都是追梦的人,愿我们的梦想在我们努力的浇灌下开出美丽的花朵。

课堂小结——学后感悟

本文的语言客观、简练、平实,是标准的消息语言。特别是在可能涉及主观评价的地方,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严谨。如介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普吕多姆,对其诗歌创作的评价是“颇有建树”,很有分寸。本文除了介绍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外,还对1901年诺贝尔奖的获奖名单和奖项进行了翔实的描写,这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语言简练,内容真实

课堂小结——写作特色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导语

主体

背景

诺贝尔的颁发者和颁发机构

颁发时间、颁发奖项

获奖者的国籍、姓名

所获奖项、所做贡献

资金来源

资金管理和评奖两权分离

总括

全文

准确

详实

科学进步和平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错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2001年,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被老舍得到"的内幕。舒乙透露,在入围者到了最后5名时还有老舍,最终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那年,瑞典方面通过调查得知老舍已经去世,于是日本的川端康成获奖。

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终审名单之中,沈从文均入选,而且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当时学院中有强大力量支持沈从文的候选人资格。但可惜的是,沈从文于1988年5月10日去世,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拓展延伸

最“省事儿”的诺奖得主

1901年,X射线发现人德国科学家伦琴收到一封来信,信中邀请他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这位教授随即写了一封出人意料的回信,信上说:“斯德哥尔摩路途遥远,需向校长请假才行,麻烦得很,将奖牌与奖金寄过来行不行?"瑞典的答复则是:“奖牌不能寄,还是跑一趟吧。”伦琴无奈来到斯德哥尔摩,但他领到奖金与奖牌后就即刻打道回府了,连获奖后例行的讲座也取消了。

拓展延伸

最“奇葩"的诺贝尔奖得主

201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彼得·希格斯教授是一个奇葩人物,他至今都不用手机,以至于他未能在第一时间获悉自己获奖的消息,而是从邻居的祝贺中得知自己获奖的事情。

拓展延伸

你知道哪些与中国人有关的诺奖获得者?请讲述他们的事迹。

拓展延伸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57年,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

拓展延伸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

拓展延伸

丁肇中

丁肇中,男,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实验物理学家。

1967年测量电子半径,发现电子是没有体积的,半径小于10E-14厘米。

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1975年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

拓展延伸

李远哲,1936年11月19日,男,汉族,出生于中国台湾省新竹市,著名化学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1986年,李远哲和美国哈佛大学的达德利·赫希巴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约翰·波拉尼三人因为在应用交叉分子束实验方法,在反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李远哲

拓展延伸

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第12任美国能源部部长、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

1997年,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与他同获该奖项的是美国科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和一法国科学家科昂·塔努吉。

朱棣文

拓展延伸

崔琦,出生于1939年2月28日,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人,第六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籍华人科学家。

1998年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200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崔琦

拓展延伸

高行健,1940年1月4日出生于江西赣州,祖籍江苏泰州,法籍华裔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画家、导演、评论家。

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华人作家。

高行健

拓展延伸

钱永健,1952年2月1日-2016年8月24日,祖籍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美籍华裔生物化学家、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先后任教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2008年,与美国生物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有机化学家兼海洋生物学家下村修2名科学家以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获得该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钱永健

拓展延伸

高锟,1933年11月4日-2018年9月23日,生于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华裔物理学家、教育家,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拥有英国、美国国籍并持中国香港居民身份,被誉为“光纤之父”、“光纤通信之父"和“宽带教父”。

2009年,高锟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作出突破性成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锟

拓展延伸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河涯乡平安庄(现为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中国当代作家,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写作中心主任。

2012年10月,成为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言

拓展延伸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

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屠呦呦

拓展延伸

六、布置作业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大的建筑上,霓虹灯明明灭灭地闪动着,折射出璀璨。(在“璀璨”后加上“的光芒")

B.只有不断地提高竞争能力和意识,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不断”改为“逐步")

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