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梅岭三章》同步(共68张)+素材_第1页
第2课《梅岭三章》同步(共68张)+素材_第2页
第2课《梅岭三章》同步(共68张)+素材_第3页
第2课《梅岭三章》同步(共68张)+素材_第4页
第2课《梅岭三章》同步(共68张)+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梅岭三章》同步(共68张)+素材

陈毅

梅岭三章

导入新课

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凯歌淮海中原定,团结亚非正义伸。

赢得光荣归祖国,敷扬文教为人民。

修篁最爱莫干好,数曲新词猿鸟亲。

——郭沫若

赠陈毅同志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郭沫若这样评价他:“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作为军人,他以自己的行动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支不可战胜的伟大革命力量;作为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像《登大庾岭》《赣南游击词》《梅岭三章》等气壮山河的诗篇。这个人就是陈毅,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梅岭三章》。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1.学习陈毅同志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2.学习本文比喻、引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3.领会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素有“一代儒将”“元帅诗人"的美誉。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整体感知——背景资料

意象

意象就是客观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即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被赋予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整体感知——文体知识

分析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要的是抓住诗中的“意象"。如《梅岭三章》中,诗人以“泉台”“烽烟"血雨腥风”等意象,形象地概括了革命征程的艰辛,表达了对牺牲者的缅怀,又以“斩阎罗"的十万“旌旗”、纷飞的“捷报"、遍种人间的“自由花”等意象,表达了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整体感知——文体知识

组诗

组诗,是指同一诗题、内容互相联系的若干首诗组成的作品。组诗中的每首诗相对完整和独立,但又有内在的联系,每首诗和组诗内的其他诗都成排比列式,格式相同或相近。组诗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和不同取向上力求全面、透彻地反映事物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组诗以独特的文体特征折射出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影响着其他文体,在文学发展史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整体感知——文体知识

1.阎()罗:即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

2.捷()报:胜利的消息。

3.血雨腥()风: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诗中喻指战争。

4.取义成仁():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诗中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取,选取。成,成全,实现。

yán

jié

xīng

rén

整体感知——生字词语

多音字

()(了解)

()(押解)

()(解数)

jiě

jiè

xiè

整体感知——生字词语

形近字

涯()(无边无涯)

睚()(睚眦必报)

捷()(捷报)

睫()(睫毛)

jié

jié

整体感知——生字词语

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现出诗人怎样的革命精神?

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

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指出处境的艰难

估计不能脱险,说明情况危急。

显出诗人的镇定自若。

不久,随即。“旋围解”,指出这段小序是作者后来补记的。

整体感知——理解小序

小序在这组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小序不单介绍了创作此诗的时间、地点、事件的缘起,尤为重要的是介绍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是在作者“梅山被围”,面临“断头”的考验,又“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得诗”说明作者从容、镇定。将诗“留衣底"以明志,表明了作者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小序有助于我们领略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死亡面前的乐观精神、浩然正气和崇高理想。

整体感知——理解小序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请同学们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整体感知——读准字音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今日慷慨赴死,心里想些什么呢?设问,总领全篇。

这里借指军士。

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这里借代凶残的敌人。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第一首

今天要被砍头了心里想些什么呢?身经百战,创业艰难。这次到阴间去招集牺牲的同志,用十万大军杀死凶恶残暴的人。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代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各位同志,各位战友。

“冥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和安慰我。

借用春秋时期伍子胥的“悬昭东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不畏牺牲、据城门高处以观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dāng

当作。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第二首

南方已经打了十年仗,我死后头颅要挂在城门上。(我)死后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和安慰我。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取,选取。成,成全、实现。

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的美好前景。表达了作者的欢欣、豪迈之情。

借喻:战争。对应“百战多”

“烽烟正十年"。

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第三首

参加革命后就以革命队伍为家,含有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停止的时候。今天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整体感知——梳理内容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

整体感知——梳理内容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

整体感知——梳理内容

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写自己。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望未来。展望未来,表现了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整体感知——梳理内容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1、革命征程是怎样的呢?结合关键词句进行赏析。

泉台

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旌旗”借指军队,旌旗十万,指战争中牺牲的人员之多,也显示出正义力量之大。

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时间之久。

旌旗十万

烽烟十年

指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亦指战争的残酷。

血雨腥风

战争是残酷的,

牺牲是巨大的,

革命的征程是艰辛的。

精读细研

2.“断头今日意如何?"这句诗有什么作用?

3.“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两句有什么效果?

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写出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力量的浩大,表现出与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至死不渝的革命斗争精神。

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总领全篇,奠定了诗的感情基调——慷慨悲壮。“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作者面对目前的险恶处境英勇无畏的精神。

精读细研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革命声势的浩大。

写出了广大士兵跟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

写出了诗人处境的险恶,表现出诗人大义凛然的气概。

不屈的意志

必胜的信念

面对死亡威胁时,为何不说“牺牲”而说“断头"呢?

精读细研

4.“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这句诗有什么作用?

“烽烟十年"表明革命事业之艰难与诗(一)相呼应;“头悬国门”运用了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悬目东门"的典故,具有悲壮之感。抒写了诗人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以及对战友满怀激情的鼓励。

精读细研

【“眼悬国门”的典故】

春秋时期,吴越争雄。楚人伍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而不是齐,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夫差听信谗言,怀疑伍子胥谋反,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人说:“抉(jué)吾眼悬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掉。

精读细研

说一说:你还觉得前两句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一个“须”字使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和为革命牺牲的光荣感跃然纸上。

精读细研

5.“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飞”能否换成“飘"传”?为什么?

不能。“飞"字显得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彩。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这一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表达作者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精读细研

6、读到“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时,你还能想到哪句诗?说说两者有什么不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不同点:

首先,陈毅诗句中对革命生涯的无比热爱,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情,乐观、轻松、豁达的精神和革命军事家的气魄是陆游诗中没有的。

其次,陆诗的情感基调是深沉的悲愤、悠长的遗恨和满腔希望的交织,陈毅诗中则没有如此浓重的悲、忧、恨。陈毅的诗表达的是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和期盼得到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

精读细研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表达了诗人对同志、战友的无限希望。

表达出诗人对革命必胜的期盼与坚信。

表达了无产阶级战士在死亡面前的浩然正气。

表现出革命时间之久,过程之艰,也流露出诗人回忆征程的自豪之感。

不屈的意志

必胜的信念

运用了用典的手法,引用了春秋吴将伍子胥“眼悬国门"的典故,意为死不瞑目,忠诚可鉴。表达了诗人关心革命、即使牺牲了也要亲眼看到同志们取得战斗胜利的愿望,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对革命忠贞不二的崇高品质。

精读细研

7.第二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面对今日,勉励来者,盼捷报飞。洋溢着献身革命的乐观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精读细研

8.“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这句诗有什么作用?

诗人投身革命便义无反顾,面对枪林弹雨的惨烈斗争,坦然面对生死,甘为革命献身,并且坚信人民终究得到解放。

精读细研

9.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三首诗。

运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血雨腥风"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镇压,“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为真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

精读细研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表现出诗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

表明诗人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会有尽头,表现出为推翻反动统治而坚持斗争的精神。

表明诗人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

不屈的意志

必胜的信念

如何理解最后一句?

“自由花”为虚构的花名,借喻革命成功,表明诗人预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了诗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的革命精神。

精读细研

10.第三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抒写了革命者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

精读细研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1、三首诗表现的精神内涵各有侧重,试分析比较。

第一章: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

第二章:激励战友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

第三章: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2、这三首诗共同的主旨是什么?

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

合作探究

3、这三首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上的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第一章写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途,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至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章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企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第三章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

合作探究

1.现实、想象、理想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

如第一首中第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第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来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浪漫主义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合作探究——写作方法

2.借代和引用。如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手法。

“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用来借喻人间的反动统治者。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写,前者引自《孟子·告子上》,后者引自《论语·卫灵公》。这些修辞的运用,形象贴切,暗含了诗人愿意为了革命做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坚信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合作探究——写作方法

这三首诗在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写作方法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诗人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彩。诗人以“泉台”“烽烟"血雨腥风”等意象,形象的概括了革面征程的艰辛,表达了对牺牲者的缅怀,又以“斩阎罗"的“旌旗十万”、纷飞的捷报、遍布人间的自由之花等意象,表达了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概括主题

这三首诗中,诗人回首革命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勉励战友,激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捷报告慰死者;展望未来,对革命的乐观坚定。全诗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课堂小结

学后感悟

感悟一:面对险恶的环境诗人视死如归,誓与敌人战斗到底,他坚信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人民大众,他的乐观主义精神无不闪耀着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光芒,他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烈烈火焰必将光耀千古。

感悟二: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志士用流血牺牲换来的,这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我们时刻都要记牢。

课堂小结

陈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也是博学多才、文武双全的诗人。从他的诗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正气凛然、刚毅如山、胸襟坦荡的伟人风范。虽然英雄已去,但他留下的这些诗篇,将一直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课堂小结

梅岭三章

陈毅

一、过去

回首征程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

板书设计

二、现在

勉励战友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

三、未来

展望未来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陈毅的诗歌

登大庾岭

大庾岭上暮天低,

欧亚风云望欲迷。

国贼卖尽一抔土,

弥天烽火举红旗。

(1935年秋,时闻何梅塘沽协定)

人物素材积累

马毛姐,安徽无为人,1954年6月入党。解放战争时期支前英模的杰出代表,闻名全国的“渡江英雄”。渡江战役中,年仅14岁的她参加“渡江突击队”,在手臂中弹的情况下依然咬牙坚持,不畏枪林弹雨6次横渡长江,运送3批解放军成功登岸。

拓展延伸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