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文言文阅读-突破考点专练
概括分析文意
后突破指津
1.本题包括“概述”和“概括分析”
①“概括分析”适用于纪传体文本。其选项编拟的基本模式为:对传主某个
特点的概括,具体的事熨分析。
纪传体文本以传主为中心叙事,表现传主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特点,所以适用
“概括分析”模式。
此类题辨误的着眼点有三:概括是否有误;事实分析是否有误;概括与事实
分析之间的配合是否有误C
②“概述”适用于纪事本末体文本和编年体文本。其选项编拟的基本模式为:
对事实直接加以概述。
纪事本末体和编年体文本以时间和事件为中心叙事,所以适用“概述”模式。
此类题辨误的着眼点在于:选项表述与文本是否有出入。
2.解题的基本方法
①词义推敲法。
首先要注意现代汉语的表述是否准确表示了文言文字词的本意,防止设题者
在文言字词的翻译上设点。
②文本比照法
若没有字词翻译的问题,那就要注意每一个选项各自表述的是什么,仔细核
对其是否扭曲了原文意思。
3.常见设错方法
(1)扭曲词句的翻译
在对事实的现代汉语表述中,扭曲原文词句的意思。
【示例】
(2021年新高考I卷)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
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原文“安用重法邪”的意思是“哪里需要使用严刑峻法呢”。这句话一是隐
含着对重法作用的肯定,二是表明解决偷盗问题尚不需要重法。因此可以辨别出
B项的错误。
(2)扭曲事件的参与者、原因、过程、结果
在对事件进行表述的时候,把事件的某些要索进行扭曲,包括事件的参与者、
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的过程以及事件的结果。
【示例】
①(2020年新高考H卷)
C.海瑞严厉执法,受到小人诋毁。他任南京右都御史时,因要求严明,部下
怨恨,部属房寰惧遭揭发,又受怂恿,上疏诋毁,致使海瑞被迫退休。
根据原文“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可知,海瑞也多次上疏乞求退休,皇
上劝慰他,不让他辞官,并不是部属房寰致使海瑞“被迫退休”。
②(2021年全国甲卷)
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
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比照原文”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
可知,并非宋朝皇帝主动议和,而是契丹主动议和。
(3)扭曲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地点
在对事件进行表述的时候,扭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示例】
(2016年天津卷)
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
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素来”扭曲了时间。比照原文”亦未知其孝”“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
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可知,作者最初并不知道
李台州与母亲的事,直到李台州死后,在与丞相京公交谈中才知道李台州母子之
间的故事,才了解李台州至孝之名。
(4)扭曲文中的观点
在对文中的观点或人物观点进行转述时,暗中进行扭曲。
【示例】
(2021年全国乙卷)
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净;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
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比照原文“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可知,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是
皇帝无道和大臣不尽忠两个原因造成的,而不仅仅是大臣的原因。
(5)扭曲人物概括或事熨分析
在纪传体文本阅读中,扭曲对人物事迹或性格的概括,或扭曲与概括相对应
的事实分析。
【示例】
(2019年新高考山东模拟卷)
C.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狗猎为喻,
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
比照原文“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部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
被坚执锐……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
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
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
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可知,说萧何“不善征战”错,
萧何只是没有亲自上战场而已。比照原文“群臣皆莫敢言”可知,说“武将们对
萧何心悦诚服”错。
组对点训练
一、选择类(共50分)
1、Q0分)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材料一:
秦国赵之邯郸。此时鲁仲连适游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
日:“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
去魏王使将军辛坦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连日:“梁客辛
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仲连见衍而无言。衍曰:“吾视居北围城
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先生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
之中而不去也?“连日:”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
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仲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
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衍曰:“先生助之奈何?”连
日:“普将使梁及燕助之。”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则吾乃梁
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连日:“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
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衍曰:“秦称帝之害将奈何?"连日:“今秦万
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俱獴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秦无已而帝,则且
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
爱j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
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于是衍起,再拜谢日:“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
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
十里。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于是平原君欲封
仲连,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
【注】文中的“梁”即“魏国”。
材料二:
人知连之高义,不知连之远识也。至于辞封爵,挥千金,超然远引,终身
不见,正如祥麟威凤,自是战国第一V、。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A.平原君对魏国想要让赵国尊崇秦王为帝的事没有好的应对办法,乱「方寸,
紧急关头请求鲁仲连与魏将辛坦衍相见。B.辛垣衍起初并不认为鲁仲连有品
德和才能,以为他是个庸人,听了鲁仲连义不帝秦的主张才觉得鲁仲连是贤
明之士。C.鲁仲连对平原君并无所求,但依然愿为赵国解围,前去游说辛垣
衍,宁肯牺牲生命也不帝秦,体现其胸怀天下之识。D.鲁仲连排患释难,秦
国撤兵之后,平原君想要封赏他,但是他坚决不接受.他的身上展现出了古
代士人的高风亮节。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紧急关头请求鲁仲连与魏将辛垣衍相见"错误。原文"连曰:‘梁客辛
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可知,平原君并没有请求鲁仲连去见辛
垣衍,而是鲁仲连主动请见辛垣衍。
故选A.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这个时候,鲁仲连恰巧到赵国游历。他听说魏国想
要让赵国尊崇秦王为帝,就去见平原君说:"事情现在怎样了?"平原君回
答说:"赵国的百万大军战败于长平,秦军现在又深入赵国,围困邯郸,没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他们离去。魏王派客将军辛垣衍叫赵国尊秦为帝,现在辛
将军就在邯郸,我还能说什么呢?"鲁仲连说:"魏国来的那位叫辛垣衍的
客人在哪里?请让我为您当面去斥责他,让他回到魏国去。”鲁仲连见到辛
垣衍后,没有首先开口。辛垣衍说:"据我观察,居住在这个被围困的都城
中的人,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可先生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为什么久
留在这个围城之中而不离开呢?"鲁仲连说:"那秦国,是一个抛弃了仁义
礼制而崇尚杀敌斩首之功的国家,用权术驾驭自己的臣子,奴隶般役使自己
的百姓。如果让秦国肆无忌惮地称了帝,然后再进一步以自己的政策号令天
下,那么我鲁仲连只有跳东海自杀了,我不能容忍做它的顺民。我之所以要
见将军,只是想对赵国有所帮助。"辛垣衍问:"先生,您将怎样帮助赵国
呢?"鲁仲连说:"我要让魏国和燕国发兵救赵。"辛垣衍说:"燕国么,
我倒是真的认为它会听从您的。至于魏国,我就是魏国人,先生怎么能使魏
国帮助赵国呢?"鲁仲连回答:"那是因为魏国还没有看到秦国称帝的危害
的缘故。如果让魏国了解了这一点,那么它一定会救助赵国的!"辛垣衍又
问道:"秦国称帝究竟会有些什么危害呢?"鲁仲连说:"现在秦国是拥有
万辆兵车的大国,魏国也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彼此都是拥有万辆兵车的
大国,相互都有称王的名分。况且秦国一旦顺利地实现了它称帝的野心,会
马上更换各诸侯国的大臣们。他们将撤换他们认为没有才能的臣子,把职务
授与他们认为有才能的人;撤换他们所憎恨的人,把职务授与他们亲近的人。
他们还会把他们的女儿和那些善于毁贤嫉能的女人配给诸侯充当妃嫔,这样
的女人进入魏王的王宫里,魏王还能安安然然地过日子吗?而将军您又怎么
能继续像原来那样受宠信呢?”于是,辛垣衍站起身来,向鲁仲连拜了两拜,
道歉说:"起初我还以为先生是个平庸之辈,如今我才知道先生是能经纬天
下的士人呀!请让我离开这里,我不敢再说尊秦为帝的事了。”秦国的将军
听说这件事后,把围困邯郸的部队撤退了五十里。恰巧这时魏国的公子无忌
今取了晋鄙的兵权,率领军队前来援救赵国,进攻秦军。秦军撤退,离开了
邯郸。这时,平原君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辞让,始终不肯接受。
材料二:
人们知道鲁仲连高尚的德义,却不知道鲁仲连的远见卓识。他辞去封赏,抛
弃千金,超脱世俗远游而去,正像麒麟凤凰一样难得的人才,堪称战国第一
人。
2、(10分)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
段规。智国闻之,谏日:“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日:“难将由我。我
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日:“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日'不敢
兴难’,无乃不可乎!”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日智伯好
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犯于得地必请于他人,池人不与,必向之以兵,
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于日:“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
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日:“何故弗与?”桓
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
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
命必不长矣。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羽智氏矣,奈何独以吾
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
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师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日:
“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
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
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乃走
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
醪束。赵襄子使张孟谈港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财齿寒。今智伯帅韩、
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
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
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
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
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一•三家分晋》)
A.智伯在蓝台宴会上戏弄韩康子,侮辱段规。智国劝谏智伯做好防备,免招
灾祸,他却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不接受智国的建议。B.智伯向韩康子、魏
桓子索要土地。韩康广、魏桓r和谋士都担心招致进攻,选择出让土地给智
伯,暂时免于灾祸,等待事情变化。C.赵襄子没有同意把蔡、皋狼两地给智
伯,招致三家进攻。他没有采纳随从的建议逃奔长子城和邯郸,经过权衡后,
选择退守晋阳。D.智伯、韩康子和魏桓子兵围晋阳,引水灌城,魏桓子、韩
康子二人经张孟谈晓以利害,才产生动摇,终于同意与襄子结盟,灭了智伯
一族。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经张孟谈晓以利害,产生动摇”错误。原文"我心知其然也",说明二
人内心早有犹疑。
雕D。
参考译文:
等到智宣子去世,智襄子智伯治理政事,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宴饮。智
伯戏弄韩康子,又侮辱他的谋士段规。智国听说后,劝谏道:"主公没有防
备,灾祸就一定会来!"智伯说:"灾祸要由我才能发起。我不发起灾祸,
谁敢发起灾祸!"智国说:"如今主公一次宴会就使也人的君主与其谋士受
到侮辱,又不防备,说彳也们不敢发起灾祸’,这种态度恐怕不行吧!"智
伯不听。智伯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不想给。谋士段规说:"智伯贪财
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他土地,他就要攻打我们,不如给他。他一旦
习惯于贪求得到土地,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土地,别人不给,他一定会用武
力对付别人,这样我们就能够免于灾祸,等待事情发展变化。"韩康子说:
"好主意。”派使臣向智伯献上有万户居民的封地。智伯大喜。智伯又向魏
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不想给。谋士任章说:"为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
"无缘无故索要土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智伯无缘无故地向人索要土
地,一定会引起诸位大夫的恐惧。我们给他土地,智伯一定会骄傲。智伯那
边骄傲而轻视敌人,诸位大夫这边胴惧而互相团结。用互相团结的军队对付
轻敌的智伯,智氏的命运一定不会长久了。主公不如给智伯所求的土地,使
智伯骄傲自大,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图谋灭掉智氏的大计,又何必单
单让我们作为智伯的攻击目标呢!”魏桓子说:"很好。”也给了智伯一块
有万户居民的封地。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蔡、皋狼两处地方,赵襄子不给。
智伯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的军队攻打赵氏。赵襄子准备出逃,说:"我逃
到哪里去呢?"随从说:"长子城最近,而且城墙坚厚完整。”赵襄子说:
"百姓精疲力竭地修好城墙,又拼死为我守城,谁能和我同心?“随从又说:
"邯郸城的仓库很充实。”赵襄子说:"搜刮民财使仓库充实,又由此引来
战争使他们送命,谁能和我同心?还是到晋阳吧,这是先主叮嘱过的地方。"
于是逃往晋阳。(智伯、韩康子、魏桓子)三家用国人组成的军队包围晋阳,
又引水淹城,城墙只差六尺高没有被淹没。智伯巡视水势,魏桓子为其驾车,
韩康子站在车的右面护卫。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见韩康子、魏桓子二人,
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如今智伯率领韩、魏围攻赵家,赵家灭亡,那么
接下来就该轮到韩、魏了。"韩康子、魏桓子二人也说:"我们心里知道事
情是这样的,只怕事情没有成功而计谋先泄露出去用陷大祸就会马上临头。"
张孟谈说:"计谋出自二位主公之口,进入我的耳朵,有什么妨碍呢?”于
是两人就暗地里与张孟谈约定,为联手攻杀智氏约定日期,而后送他回城了。
赵襄子夜里派人杀掉了智伯军中守堤的官吏,掘堤放水冲淹智伯的军队。智
伯的军队为救水淹而大乱,韩、魏两家军队分别从两恻杀入夹击智伯军,赵
襄子率领士兵正面进攻智伯军的前队,大败智伯军,于是杀死智伯,全部诛
灭智氏宗族的人。
3、Q0分)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
庞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
于三军之众。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
大王愧之。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
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
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
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
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故
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未
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
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
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战四;不亲于是,则楚攻
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
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
危,不可得也。秦挟韩而攻魏,韩劫于秦,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魏之
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
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魏王日:“寡
人蠢愚,前计失之。请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A.张仪与苏秦面对同一个游说对象,晓以利害,渲染各自主张的好处,这实
际上也是另一个刀光剑影的战场。B.在说明魏国实力的同时,苏秦又列举历
史上以弱胜强的众多事例,还劝谏魏王不要听信那些弊臣的邪说。C.同是合
纵,在苏秦看来必能形成抗衡强秦的联盟和战略,在张仪看来由于利益不同、
人心不合,终究会成为一盘散沙。D.面对苏秦和张仪的游说,魏王左右摇摆,
从中既可见苏秦和张仪的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也可见魏王缺乏主见。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终究会成为一盘散沙”表述有误。根据"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
不可得也"可知,节选内容中张仪只是假设合纵的通道断绝会将魏国陷入危
险之中,而没有谈到会成一盘散沙的结局。
糜C。
参考译文:
苏秦为了赵国合纵游说魏襄王道:"大王的国土,土地纵横千里。地方名义
上虽然狭小,但房屋田舍十分密集,甚至没有放牧牛马的地方。人民众多,
车马勰羊,日夜奔驰,络绎不绝,其声期口三军士兵用比没有什么区别。我
私下里估计,大王的国力不亚于楚国。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君主,如今竟然有
意面向西侍奉秦国,我私下里替大王惭愧。我听说越王勾践靠三千残兵败将,
在干隧擒获了夫差;周武王也仅有三千士兵,三百辆战车,在牧野杀死了商
纣王。难道是他们士兵多吗?实在是因为他们能振奋自己的雄威啊!如今我
听说大王的兵力,常备军二十万,青布裹头的士兵二十万,精兵二十万,勤
杂部队十万,还有六百辆战车,五千匹战马。这肯定远远超过越王勾践和武
王的力量!如今您却迫于谗臣的邪说,想要臣服于泰国。事奉秦国一定得割
让土地送上人质,因此军队还没用上而国家的元气已经亏损了。如果大王真
能听从我的意见,六国合纵相亲,齐心合力,就一定不会遭受强秦的侵犯。
所以敝国赵王派我来进献愚计,呈上盟约,听凭大王诏令。"魏王说:"我
没有才能,以前从未听过这样高明的指教。现在您以赵王的诏令来教导我,
我愿意率领全国民众听从您的安排。"
张仪为了秦国连横,劝说魏襄王道:"梁地方圆不满千里,士兵不超过三十
万,地势四下平坦,四通八达,没有名川大山的险阻。如果魏国向南亲近楚
国而不亲近齐国,那齐国就会进攻你们的东面;向东亲附齐国而不亲附赵国,
那赵国就会由北面来进攻你们;不和韩国联合,那么韩国就会攻打你们西面;
不和楚国亲善,那南面就会危险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
而您却想依靠欺诈虚伪、反复无常的苏秦所残留的计策,这明显不可能成功。
如果大王不臣服于秦国,秦国将发兵进攻河外,那么合纵的通道就断绝了。
合纵的通道一断,那么大王的国家再想不危险就不可能了。再有,秦国若是
挟制韩国来攻打魏国,韩国迫于秦国的压力,一定不敢不听从。秦韩结为一
体,那魏国灭亡之期就不远了,这就是我为大王担心的原因。我替大王考虑,
不如归顺秦国,归顺了泰国,那么楚韩必定不敢轻举妄动;没了楚韩的侵扰,
大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国家也一定不会有忧患了。"魏王说:"我太愚蠢,
以前的策略错了。我愿意做泰国东方的藩臣,给秦王修建行宫,接受秦国的
封赏,春秋两季贡献祭品,并献上河外的土地。"
4、(10分)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公名缙,本朝壬辰成进士,授封丘令。时豫州遭流寇蹂蹒,决河败城郭宫
室。封其属邑,郊鄙相望。于是招流亡,辟污莱,革耗羡,省徭役,疏刑狱,
缉逃人,洁己爱民,邑骏骁有起色。先是有开垦加级令适制府李公巡行公委
曲导至荒区百姓遮诉公具道其故乃得疏豁数千金延津与封接康,例应协济
邮驿,受役者裹粮数百里外,饥且劳,废耕牧。公议与以刀布,而倩津人办
事,上」安之。是时,河决荆隆口,封亦受巨浸。公与河渠使者议,引支河
以分水势,筑遥堤以护民居,均堡夫以防溃溢,清滩地以业穷民,禁采青以
杜联扰。使者善公策,河乃无患。世祖章皇帝召试,授御史。时上亲御乾纲。
条奏竟达御前,如:”三藩家口滋蕃,渐成尾大不掉;抚臣故有兵柄,宜复
给部甲。”癸丑冬,滇南倡逆,闽粤告变,皆恃其户口殷众,识者叹公之先
见,恨不早用公策。浙大帅自明州移越,值夫已氏①初至,骄横默货,奸人倚
之,张皇作威福,道路以目。公特疏纠参,悉达民困状。上闻震怒,勘问得
实,遂罢斥骄帅,选廉能代之,后仍撤归明州。巡视长芦盐务,公硫:“裕
商,所以经国。今私贩皆高牙大春,实旗人曲庇狡脍,仅仅指摘一二沟渔之
余,是舍豺狼而问狐狸也。销引上课,故事也。生齿有繁简,年岁有丰歉,
须通融代销②,商民交益。若夫负贩肩挑,茕茕觅食,似当地禁,以沛皇仁。”
皆报可。同官雅知公廉而任事,敬礼有加。京师有作德语示祸福者,人争奉
之为仙。公曰:“此妄男子耳!左道惑众,宪章具在.胡为惑之?”将进纠
劾,劝者力止。未几,果以妖言伏诛。公之持正多如比。
(节选自《大观堂文集-御史余公传》)
【注】①夫己氏:即某人。②通融代销,指盐的运销过程中滞销处引导到
畅销处代为销售。
A.余缙时任县令,黄河决堤,不仅给豫州也给封丘带来水患,直接考验他的
治理水平。B.面对河渠使者这位长官,余缙阐述措施时,全面系统,思路清
晰,从而获得使者肯定。C.余缙作为御史,不仅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更能
够恪尽职守,多次向皇上仗义执言。D.余缙认为治国过程中必须重视商业,
在重农抑商的封建时代,这种思想是很超前的。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错误。从文中“洁己爱民""同官雅知公廉而任
事""持正多如此"等处来看,文中没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相关描
写,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C。
参考译文:
余先生大名叫缙,清朝壬辰(1652)年成为进士,授官做封丘县令。当时豫
州地方遭受流窜土匪的暴力欺压,挖开黄河冲溃了豫州城墙和房屋。封丘是
豫州管辖的属邑,城郊边远地区互相接壤。于是余缙招收流亡之人,开辟荒
地,革除额外的税收,减少徭役,疏通刑罚之事,绢拿逃犯,廉洁自身,爱
护百姓,封丘县情况很快就好转了。早先有开垦即可提升官位的命令。刚好
李制府巡行封丘,余缙委婉带他到荒地,百姓申诉原委,余缙详细说明情况,
于是得到可补充缺口的数千两赈灾银子。延津与封丘接壤,按照惯例应该一
起办驿站,来此服役的都需要从百里外带着粮食赶来,又饥饿又疲倦,还停
止了耕种和畜牧。余缙商议拿钱给延津,请延津人做事,各方都满意。这时,
黄河在荆隆口决堤,封丘很多地方也受到浸没。余缙和河渠使者商议,把水
引到支河来分散水势,筑长堤来保护民居,平均分配治河民工来预防堤坝崩
溃洪水泛滥,清理滩地让走投无路的百姓种植,禁止采青的迷信祭礼来防止
干扰日常管理。河渠使者表扬余缙的做法,黄河才没有祸患百姓。世祖章皇
帝召来面试,授他为御史。当时皇上亲自直接管理事务。余缙的条卷最终直
达皇上面前。如:"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真、福建靖南王耿
精忠三个藩王人口滋生繁育,逐渐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巡抚原先有兵权,
应该把权力归还给政府。”癸丑(1673)冬,云南首先叛乱,广东福建也报
告发生变故。他们都依仗自己人口众多。有见识的人都感叹余缙的先见之明,
遗憾不早点采纳先生的计策。浙江主帅驻地从宁波移到绍兴,正好某主帅上
任。他骄傲专横、含污纳贿,邪恶狡诈的人都投靠他,夸张炫耀、作威作福,
百姓对之感到憎恨和恐惧。余缙特意上疏举发弹劾,把百姓的困境全部传达
了。皇上听到后大怒,查问得其实情,就罢免那位主帅,选拔廉洁能干的人
替代他,然后仍旧把驻地撤归宁波。余缙巡视长芦盐务,他上疏:"繁荣商
业。也是用来治理国家的办法。现在私自贩卖盐的商家都挂着军中大旗,实
际上是满族人曲意包庇、故意迷惑,仅仅挑出一二处沟渠余脉T殳的小错误,
这是放掉大奸大恶而去追究小奸小恶的做法。根据商家的销售凭证向上缴纳
赋税,这是旧例。人数有多少,年岁有丰收和歉收,必须滞销处引导到畅销
处代为销售,(这样)商家百姓都受益。至于小商贩肩挑商品,单独谋生,
似乎应当解除禁令,来彰显皇恩。”这些意见都被答复认可。同僚一直知道
余缙廉洁称职,更尊敬他。在京师有位说隐晦话暗示他人祸福的人,大家争
着奉承他为神仙。余缙说:"这胆大妄的男子!用旁门左道迷惑大众,典章
制度都还存在着,为什么要去迷惑人?”将要进言举发弹劾,有人极力劝阻。
不久,那人果然因为妖言惑众被杀头。余缙先生的持守公正大多如此。
5、(10分)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宋人有骷酒者庄氏,其酒常美。或使仆往酷庄氏之酒,其狗配人,使者不
敢往,乃骷他家之酒。问日:“何为不酷庄氏之酒?”对日:“今日庄氏之
酒酸。“故曰:不杀其狗则酒酸。桓公问管仲日:“治国何患?"对日最苦
社鼠夫社木而涂之鼠因自托也熏之则木焚灌之则涂毁此所以苦于社鼠也。今
人君左右,出则为势重以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谩侮蔽恶以欺于君,不诛则乱
法,诛之则人主危,此亦社鼠也。”故人臣执柄擅禁.为己者必利,不为己
者必害,亦猛狗也。故左右为社鼠,用事者为猛狗,则术不行矣。
尧欲传天下于舜。稣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
听,举兵而诛鳏于羽山之郊。共工义谏曰:“敦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
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仲尼
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故曰:“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者难也。”
楚王急召太子。楚国之法,车不得至于布门。天雨,廷中有潦,太于遂驱
车至于布门。廷理曰:“丰不得至的门。至布门,非法也。"太子日:“王
召急,不得须无潦。”遂驱之。廷理举殳而击其马,,改其驾。太子人为王泣
曰:“廷中多潦,驱车至命门,廷理曰,非法也',举殳击臣马,败臣驾。
王必诛之。”王日:“前有老主而不逾,后有储主而不属,矜矣!是真吾守
法之臣也。”乃益爵二级,而开后门出太子,使勿复过。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A.酒酿得再好,若有恶犬守门阻拦上门买酒的人,洒就无法卖出去,作者借
此类比治国理政,提醒统治者选人用人很关键。B.桓公问国家的祸患,管仲
认为如果做臣子的独揽大权,就会想方设法为自己谋取利益,并陷害那些不
为自己所用的大臣。C.尧想把天下传给舜,但是遭到了稣和共工的反对,尧
坚信自己的眼光,并先后杀死了两人,这种做法受到了孔子的肯定。D.楚国
太子受命进宫,在前门遭到廷理阻拦,廷理坚持照法律办事,为此不惜得罪
太子,这种奉法如一的做法至今仍有意义。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管仲认为如果做臣子的独揽大权,就会想方设法为自己谋取利益,并陷
害那些不为自己所用的大臣"错误。原文"故人臣执柄擅禁……"是作者韩非
子的观点,不是管仲的观点;”为己者必利"意思是"为自己卖力的人一定
给他好处"。
故选B。
参考译文:
宋国卖酒的人中有个叫庄氏的,他的酒一直很美味。有人派仆人前去买庄氏
的酒,庄家的狗乱咬,仆人不敢去,就买了别家的酒。有人问道:"为什么
不买庄氏的酒?"仆人回答说:"今天庄氏的酒酸。"所以说,不杀掉庄氏
的狗,酒就会变酸。桓公问管仲说:"治理国家担忧什么?"管仲回答说:
“最担忧社鼠。社坛,立了木头,涂上泥巴,老鼠趁势藏身在里面。用烟熏
它,木头就会烧毁;用水灌它,涂上的泥巴就会毁坏。这就是人们苦于社鼠
的原因。现在君主的近侍,在朝廷外就卖弄权势,从民众那里榨取利益;在
朝廷内就紧密勾结,欺瞒隐罪来蒙骗君主。不诛杀他们,就会扰乱国法;诛
杀他们,君主就会不安,这也就是社鼠了。"所以臣子掌握权势,操纵法令,
为他卖力的人必有好处,不为他卖力的人一定会加以陷害,这也是猛狗。所
以近侍像社鼠一样,掌权的大臣像猛狗一样,那么治国的方法就无法施行了。
尧想把天下传给舜。稣劝谏道:"不吉利啊!谁会把天下传给平民呢?"尧
不听,起兵在羽山郊外诛杀了鳏。共工又劝谏道:"谁会把天下传给平民呢?"
尧不听,又起兵在幽州都城杀了共工。于是天下没有人敢说不要把天下传给
舜。孔子听到后说:"尧知道舜的贤明,并不是困难的事。至于杀掉那些劝
阻一定传位给舜的人,确实是困难的。"所以说:"不因为进谏的人提出疑
问而败坏自己明察的事情才是困难的啊。"
楚王紧急召见太子。楚国法令规定,车子不准走到茄门(楚国宫门之一)。一
天下着雨,院子里有积水,太子就把车子赶到了茄门c执法官说:“车子不
能到达茄门。到达茄门是不合法的。"太子说:"国王召唤得很急,我不能
等到没有积水。”于是就赶马向前。执法官举起兵器击打太子的马,毁坏太
子的车。太子进去,对楚王哭诉道:"院子里积水很多,我赶车到了茄门。
执法官说不合法,举起兵器击我的马,毁我的车。父王一定要杀了他。"楚
王说:"前有年老的君主,他不越规办事,后有接位的太子,他也不去依附,
持重稳妥啊!这真是我守法的臣子。”于是就给执法官加了两级爵位,开了
后门让太子出去,让他不要再经过的门。
二、小阅读-课外(共10分)
6、(10分)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本一
(洪武二年)三月癸卯,常遇春、冯宗异等帅师发陕西,进克凤翔。初,
李思齐之奔凤翔也,上以书谕之日:“前者遣使通问至今未还岂所使非人忤
足下而留之与抑元使适至不能隐而杀之若然亦时势之常。大丈夫当磊磊落落,
岂以小嫌介意哉!朕知足下凤翔不守,则必深入沙漠.以图后举。然非我族
类,其心必异,倘中原相从之众,以寒地荒凉,一旦变生肘腋,妻孥不能相
保矣。且足下本汝南之英,祖宗坟墓所在,深思远虑.独不及此乎?”思齐
得书,有降意。丁丑,冯宗异师至临洪,李思齐穷迫,举城降。临洪捷奏至,
上览毕,即遣使论徐达日:“李思齐既降,宜进攻庆阳、宁夏。张思道兄弟
多诈,若来降,当审处之,勿堕其计也。”辛丑,元将张良臣以庆阳降。初,
张思道在庆阳,闻王师克临洗,惧走宁夏,而使其弟张良臣、平章姚晖守庆
阳。思道至宁夏,与金牌张等俱为扩廓帖木儿所执。良臣以其兄被执,遂以
城降。戊申,良臣复据庆阳叛。达闻,语诸将曰:“帝明见万里外,今日之
事,果如前言。然良臣之叛,祗取灭亡耳,当与诸公戏力剪之。”秋七月辛
亥,宗异复与徐达谋目:“今火军国庆阳,张良臣虽因,未能遽下。王保保
欲为良臣声援,故令札儿攻原州,欲以救庆阳。请得移军逼关,以扼原州,
彼无所施矣。”达然之,宗异遂以其军西临驿马关,去庆阳三十里而军。八
月癸未,徐达克庆阳,良臣父子俱投井中,引出斩之。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略定秦晋》)
文本二
谷应泰日:高帝起淮右布衣,定鼎金陵,削平吴汉,奄有荆楚。固已志清
中原之民,气吞大河之北矣。盖论事者动言高皇之英武,而不知平生之谨慎
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北伐中原》)
A.李思齐逃奔到凤翔后,皇上写书信对其进行晓谕,李思齐得到书信后,产
生了投降的念头。B.张思道逃往宁夏后,被扩廓帖木儿逮捕.,张良臣因此献
城投降,但是不久便据坂发动叛乱。C.冯宗异认为,庆阳城不能在短时间内
攻克,为了阻止元廷进行救援,应当转移军队扼守原州。D.谷应泰认为高帝
英明神武,具有安定中原百姓的志向,吞并黄河以北的恢弘气势。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谷应泰认为高帝英明神武"错误,文本二是"盖论事者动言高皇之英武”,
所以,说高帝英明神武的,是那些议论政事的人。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洪武二年)三月的癸卯日,常遇春、冯宗异等率领军队向陕西进发,攻破
凤翔。当初,李思齐逃奔到凤翔,皇上写书信晓谕他说:"前些时候,我派
遣使者互通音讯,使者至今也没有回来。难道是我所派遣的人靠不住,忤逆
了您而被您扣留了下来?还是恰逢元的使者也到来了,您没有办法隐匿他而
把他杀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也是根据当时情势的正常做法。大丈夫应当胸
怀坦荡分明,哪里会将小嫌弃放在心上呢!我知道您若不能守卫凤翔,就一
定会向北深入沙漠地带,(投靠元廷),来谋划以后的行动。然而,不是我
们同族的人,他们必定不与我们同一条心。倘若中原跟随您前往的部众,因
为塞北地区荒芜凄凉,某天变乱突然在身边发生,连妻子儿女都不能保护了。
况且您本来是汝南的英杰,祖宗的坟墓也在那儿,谋划周密,考虑长远,难
道就没有想到这里吗?”李思齐得到书信后,产生了投降的念头。(三月)
丁丑日,冯宗异的军队到达临洪,李思齐穷困窘迫,献城投降。临洗获捷的
奏疏到来,皇上看完以后,随即派遣使者晓谕徐达说:"李思齐投降以后,
应当进而攻取庆阳和宁夏。张思道兄弟多行欺诈,如果来投降,应当审慎处
理,不要陷入他们的奸计。"(三月)辛丑日,元廷将领张良臣率领庆阳城
军民投降。当初,张思道在庆阳时,口无兑天子的军队攻取了临洪,内心惧怕,
逃往宁夏,让他的弟弟张良臣和平章姚晖守卫庆阳。张思道逃至宁夏后,与
金牌张等人一起被扩廓帕木儿逮捕。张良臣因为他的兄长被抓捕,于是献城
投降。戊申日,张良臣再次据守庆阳发动叛乱。徐达听说这件事以后,对众
将说:"皇帝陛下(预见深远)对于远方的情况知道得很清楚,今天发生的
事,果真像皇帝以前所说的那样。然而张良臣发动叛乱,只是自取灭亡罢了,
我应当与大家全力剪除消灭他。”这年秋季七月的辛亥日,冯宗异又和徐达
商量说:"现在我们的大军围困庆阳,张良臣虽然困窘,但庆阳城也不能立
即被攻克。王保保想为张良臣遍作支援,所以让札儿进攻原州,打算借以援
救庆阳。请允许我让我能够转移军队迫近驿马关,从而扼守原州,对方的伎
俩就没有办法施展了。"徐达同意了冯宗异的意见,冯宗异便率领他的军队
向西临近驿马关,距离庆阳三十里驻军。八月癸未日,徐达攻取庆阳,张良
臣父子都跳进井中,徐达命人将他们从井中拖拽出来,杀了他们。
文本二
谷应泰说:高皇帝自淮西以平民身份起事,在金陵定都建国,平定吴汉地区,
占领荆楚全部土地。他真是具有安定中原百姓的志向,吞并黄河以北的气势
啊。议论政事的人动不动就说高皇帝英明神武,然而不知道他生平十分严谨
慎重啊!
三、选择类(共40分)
7、(10分)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于欲求和亲,会病死。初,单于有异母弟为左人都尉,贤,国人乡之,
母闹氏恐单于不立子而立左大都尉也,乃私使杀之。单于病且死,谓诸贵人:
“我子少,不能治国,立弟右谷蠢王。”及单于死.卫律等与颛渠阕氏谋.
匿单于死,诈拼单于令,与贵人饮盟,更立子左谷蠡王为壶衍鞅单于。后二
年秋,匈奴入代,杀都尉。单于年少初立,母阅氏不正,国内乖离,常恐汉
兵袭之,于是卫律为单于谋:“穿井筑城,治楼以藏各,与秦人守之。汉兵
至,无奈我何。即穿井数百,伐材数千。或曰胡人不能守城,是遗汉粮也,
卫律乃更谋归汉使不降者苏武、马宏等。马宏者,前副光禄大夫王忠使西国,
为匈奴所遮,忠战死,马宏生得,亦不肯降。故匈奴归此二人,欲以通善意。
明年匈奴发左右部二万骑为四队并入边为寇汉兵追之斩首获虏九千人生得瓯
脱王汉无所失亡匈奴见幽脱王在汉,恐以为道击之,即西北远去,不敢南逐
水草,发人民屯瓯脱。明年,复遣九千骑屯受降城以备汉,北桥余吾,令可
度,以备奔走。是时卫律已死。卫律在时,常言和亲之利,匈奴不信,及死
后,兵数困,国益贫。单于弟左谷蠡王思卫律言,欲和亲而恐汉不听,故不
肯先言。然其侵盗益希,遇汉使愈厚,常使左右风汉使者,就以渐致和亲。
其后,为谷蠡正死。明单于使犁污王宛:边。言酒泉、张越我益弱。出其试击,
算可复得其地。时没先得降者,闻其计,天子诏边警备,后无几,右贤王、
犁污王四千骑分三队,入目勒、屋兰、番和。张掖太守、属国都尉发兵击,
大破之,得脱者数百人。自是后,向奴不敢入张掖。
(节选自(汉书・匈奴传》)
A.单于因儿子年幼不能执政,临死时传给弟弟右谷蠡王,此时单于的母亲私
下派人杀死右谷蠡王,后来是左谷鼓王做了新单于。B.马宏是汉朝官员,曾
经跟随副光禄大夫王忠出使西域,在与匈奴的战斗中被俘,不愿投降,后来
与苏武等人举等一起被释放回归汉朝。C.瓯脱王被汉军俘获后,匈奴人远远
地迁向西北,他们派遣军队在受降城驻扎防备汉军进攻,乂在余吾河上架设
桥梁,准备好退路。D.单于的弟弟左谷蠡王有与汉朝和亲的想法,但是他死
后匈奴又开始袭扰汉朝,汉朝事前得到消息并做好了准备,将匈奴军队击败。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此时单于的母亲私下派人杀死右谷蠡王"错误。由原文”初,单于有异
母弟为左大都尉,贤,国人乡之,母阕氏恐单于不立子而立左大都尉也,乃
私使杀之"可知,单于的母亲派人杀死的是左大都尉,不是右谷蠡王,而且
事情发生在单于得病死之前。
故选A.
参考译文:
单于想请求与汉朝和亲,正巧得病死了。当初,单于有一个异母弟弟做左大
都尉,很贤明,匈奴人都很敬佩他,单于的母亲澜氏担心单于不立儿子为新
单于而立左大都尉,于是私下派人杀了左大都尉。单于得病快死的时候,对
匈奴贵人们说:"我的儿子年少,不能治理国家,立我的弟弟右谷蠡王为新
单于。”等到单于死后,卫律等人与颛渠阙氏谋划,隐瞒单于的死讯,假托
单于的命令,和贵人们饮酒盟誓,改立颇渠闲氏的儿子左谷蠡王为壶衍耨单
于。两年后的秋天,匈奴袭扰代郡,杀了都尉。断单于年轻,又刚刚继位,
他的母亲解氏行为不端正,国内人心涣散,总是害怕汉军来袭击他们。于是
卫律替单于谋划:"挖凿水井,修筑城池,建高楼用来藏储谷物,和(以前
逃入匈奴的)秦人后代一起守卫。汉军攻来,对我们也无可奈何。"(匈奴
人)就挖了几百眼井,砍伐了数千棵木材(来修城建楼)。有人说匈奴人无
法固守城池,这样做等于送粮食给汉军,卫律于是重新谋划放回不肯投降的
汉朝使者苏武、马宏等人。马宏,以前与副光禄大夫王忠出使西域诸国,被
匈奴人拦截,王忠战死了,马宏被活捉,也不肯投降。所以匈奴放这两人回
汉朝,是想让他们带去匈奴和解的好意。第二年,匈奴派出左部与右部的二
万骑兵,编为四队,一起袭扰汉朝边境。汉军追击他们,杀死、俘获了九千
人。活捉了瓯脱王,汉朝没有什么损失。匈奴见瓯脱王在汉军手中,担心汉
军让他领路来袭击自己,就向西北方向远远地离开,不敢再向南随水草放牧,
并派人在瓯脱驻防。第二年,又派九千骑兵驻扎在受降城来防备汉军,在北
边的余吾河上架桥,使人可以渡过,来预备(在危急的时候)逃跑。这个时
候,卫律已经死去。卫律活着时,经常谈论与汉朝和亲的好处,匈奴人不相
信,等卫律死后,匈奴军队多次被围困,国家越来越贫穷。单于的弟弟左谷
蠡王回想卫律说的话,想与汉朝和亲又担心汉朝不答应,所以自己也不愿意
先说。但是他们对汉朝的袭扰逐渐减少,对待汉朝使者越来越优厚,经常让
身边的人对汉朝使者委婉劝说,想以此慢慢地与汉朝和亲。后来,左谷蠡王
死了。第二年,单于派犁污王偷偷查看汉朝边境,犁污王说酒泉、张披的汉
军越发薄弱,派军队试着攻击,有希望能够再收复力陛地方。当时汉朝先得
到了投降的匈奴人,知道了匈奴的计谋,汉朝皇帝下诏命令边境上的汉军警
惕戒备匈奴袭扰。后来不久,匈奴右贤王、犁污王率领四千骑兵分为三队,
进犯目勒、屋兰、番和。张披太守、属国都剧派军队攻击,大败敌人,匈奴
得以逃脱的只有几百人。从此以后,匈奴再也不敢进犯张掖了。
8、(10分)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韩信、张耳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
今井隆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
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得斗,
退不得还,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生下;否则必为二子所
禽矣。”成安君尝自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韩信兵少而疲,如此避
而不击,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矣。”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广武君策,
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大破赵军,斩成安君肽水上,禽赵王歇。信募生得
广武君者予千金。有缚致度下者,信解其缚,东乡坐.师事之。问曰:“仆
欲北伐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辞谢曰:“臣,败亡之虏,何足
以权大事乎!”信日:“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
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若信市亦已
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今仆委心归计,愿足下勿辞!"广武君
日:“今将军涉西河,虎魏王,禽夏说;东下井隆,不终朝而破赵二十万众,
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农夫莫不辍耕释耒.倾耳以待命者,此将
军之所长也。然而众劳卒罢,其实难用。今将军欲举绻敝之兵顿之燕坚城之
下欲战不得攻之不拔情见势屈旷日持久粮食单竭燕既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
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此将军所短也。善用兵者,
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韩信日:“然则何由?”广武君对日:“方今为
将军计,英如按甲休兵,镇抚赵民,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北
首燕路,而后遣辨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
而东临齐,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
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韩信日:“善!”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
A.广武君认为打仗要扬长避短,他给成安君献上攻击韩信短处的计策,成安
君不听,导致身死国灭。B.韩信打败赵军,杀了成安君和赵王后,重金悬赏
捉拿广武君,并向其问计。广武君为韩信详细谋划。C.韩信把广武君比喻为
百里奚,把成安君和自己分别比喻为虞国和秦国的国君,拿出虚心请教的态
度。D.广武君指出,韩信优势和短处很明显:其优势在于连获大胜,威势很
盛,但也面临军民困乏的短处。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杀了成安君和赵王"错误。原文为"禽赵王歇",即活捉了赵王,而不
是杀了赵王。
故选瓦
参考译文:
广武君李左车劝说成安君道:"韩信、张耳乘胜势离开本国远征,他们的锋
芒锐不可当。而今井隆这条路,车辆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成列;行军队伍前
后拉开几百里,依此形势,随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Unit 7 Be Wise with Money Period 2 Reading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2025年广州入小学所需的租房合同办理指南
- 二手房屋买卖合同修订版
- 2025版产品代理合同范本
- 2025挖掘机转让合同样本
- 家居装修工程劳务合同
- 2025年广东省采购合同样本
- 《困境与机遇》课件
- 2025授权建设合同
- 2025年的技术许可合同范本
- 京瓷哲学学习与应用课件
- 2025年河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新版
- 撒哈拉以南非洲(第2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
- 2025年甘肃财贸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题库有答案
- 跨学科实践:制作微型密度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
- 爱护牙齿-儿童保健课件
- 电厂水化验培训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运营与管理策略
- DB4401∕T 10.10-2019 反恐怖防范管理 第10部分:园林公园
- 机动车检测站可行性研究报告
-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课件-腹部X线摄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