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相关知识介绍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滕、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孟子》是记录________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现存七篇。内容涉及孟子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致意。《孟子》属于以为____主的对话体____,其编纂沿袭了《论语》的体裁,其主要特点是多________,气势磅礴,________,既尖锐机智,又从容舒缓,对后世的散文产生了深远影响。孟子言行记言比喻论证逻辑性强散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各分上下两卷,共十四卷。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是以:是:这。以:介词,因、由于。“是以”宾语前置——“以是”:因此。未之闻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未闻之也。无以:不得已。/没有用来……的办法王:名作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些事。(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1.对话过程
齐王问霸道——孟子引导“王道”2.孟子策略避开霸道引入正题一、对话第一阶段3.本段重点:孟子为何撒谎“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孔子论及齐桓公就有4次,论及晋文公有1次,论及桓公股肱之臣管仲的也有11次。《孟子》中也多处记录了孟子关于齐桓、晋文事的言论一、对话第一阶段一、孔子的大一统和尊王攘夷政治理想第一层次:三王之道(尧舜禹)——完美的圣君第二层次:商汤,周文、周武——仁义的贤君第三层次:齐桓、晋文(晋文又次于齐桓)——尊王攘夷但骄傲的诸侯第四层次:五霸中的其他霸主——表面尊王但不听指挥第五层次及以下:其他诸侯——目无天子3.本段重点:孟子为何撒谎“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二、孟子的拨乱反正政治理想乱:孟子的时代,诸侯纷纷称王,而周天子的力量已经微不足道。当时各诸侯王向往植文称霸,想的己不是团结诸夏,而是攻城掠地,扩大自己的地盘致使征战连绵,民不聊生。正:崇尚和推行仁政,以德服人,使天下人民心悦诚服地归顺。一、对话第一阶段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何如:宾语前置,如何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保:安民,养民而:表顺承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句,莫能御之也。御:阻挡,抵御若:像(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安养百姓才能称王于天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养百姓吗?”(孟子)说:“可以。”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齐宣王)说:“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从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的人从殿下走过。您看见了,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恐惧发抖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飞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件事。”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王坐于堂上:状语后置之:到,往以:用来舍:释放觳觫:恐惧战栗的样子若:如此,这样以:用易:换识:知道诸:兼词,之乎,“之”代指“牵牛”这件事,“乎”表示疑问语气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是:这样以:认为爱:吝惜,舍不得。固:本来之:取独诚:的确褊小:狭小即:就是(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却是知道您是不忍心。”(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会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却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异:形容词做动词,对....感到奇怪。以……为:认为...
小、大:形作名,小的东西,大的东西恶:哪里,怎么
若:如果隐:哀怜;痛惜择:区别
诚:真的宜:应当,理所当然(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无伤:没有妨害仁术:仁道,即行仁政的方法、途径是以:因此远:形作动,疏远,不接近庖厨:厨房(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远离厨房。”1.对话过程齐王问王道——孟子问“保民而王”——齐王问保民——孟子问“以羊易牛”——王肯定事实——孟子提出“爱与不忍”——齐王解释——孟子问“牛羊何择”——齐王笑——孟子提出“仁术即不忍”。2.孟子策略肯定善心取得信任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以羊易牛”。二、对话第二阶段4.本段重点:“以羊易牛”中的仁。孟子挖掘了齐宣王身上具备的行王道的潜质一一仁心。《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南宋理学家朱熹:“仁,心之德,爱之理也。《孟子集注》:“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儒家的爱,是一种有等差的爱,分别是亲亲、仁民、爱物。二、对话第二阶段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说:通“悦”,高兴忖度:揣测,估量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乃:这样戚戚:有所领悟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复:禀告钧:30斤为一钧而:表转折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秋毫:鸟兽秋天新生的细毛舆薪:整车的柴许:赞同,认可独:偏偏,却之:取独见:表被动形:表现何以:即“以何”凭什么异:区别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说:“(假如)有人禀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尖端,却看不到整车的柴火。’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究竟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不用力气;看不见整车的柴火,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不被安抚,是因为不肯布施恩德。所以,大王您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形:表现何以异:以何异,宾语前置超:跳过语:告诉是:这诚:真的折枝:按摩肢体,“枝”,通“肢”肢体。老:a→v,敬爱老;a→n,老人以:表递进,进而及:到幼:a→v,爱护幼:a→n,孩子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宣王)说:“不肯做与做不到的表现有什么区别?”(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跃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行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跃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行礼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运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寡妻:正妻御:治理举:拿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所以....者:...的原因权:名词作动词,用称秤重量度:衡量长短度:考虑率,思量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家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飞禽走兽身上,功效达不到百姓身上,却是为什么呢?用秤称量,才能知道轻重;用尺丈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1.对话过程齐王悦再问王道——孟子以比喻设问——王否定——孟子提出“不为与不能”——王问不为与不能之异——孟子提出“推恩于民”2.孟子策略巧设比喻指出问题三、对话第三阶段3.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比喻“百姓之不见保”对比论证:恩足以及禽兽VS功不至于百姓。
不能挟太山以超北海VS不能为长者折枝。
推恩足以保四海VS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引用论证:《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三、对话第三阶段4.本段重点:如何将爱物、亲亲升华为仁民本部分重点解释爱物的齐宣王不能爱民的原因,是他没有“推恩”的意识。《论语·颜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也》: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三、对话第三阶段“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抑:表示反问,难道危:使.....受到危害构怨:结怨,结仇(孟子)“难道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处于险境,同各诸侯结怨,心里就很痛快?”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对这个痛快呢?我是想凭借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肥甘:a.→n.,肥美甘甜的食物轻暖:a.→n.,轻软暖和的衣服抑:还是采:同“彩”,绚丽的颜色色:美色,泛指宫女便嬖:国君左右受宠爱的人(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轻软暖和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辟:开辟朝:使....朝见莅:临,这里指统治中国:指中原地区若:这样若:像,如其:语气词,表揣测殆:恐怕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缘,攀登。木,树。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孟子)说:“那么,大王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觉得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行以敌大,寡固不行以敌众,弱固不行以敌强。国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全国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全国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小、大、寡、众、弱、强:a.→n.集:会集,总算起来服:使....战胜盖:通”盍“,何不反:同”返“,回到凃:通“途”,道路疾:憎恨,怨恨(齐宣王)说:“(这是什么原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假如)邹国和楚国交战,那您以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全国的土地,方圆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交战有什么差异呢?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您此刻宣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全国当官的都想赶来申诉给大王,耕田的人都想在您的田野上耕耘,经商的都要(把货品)在大王的集市上存放,旅游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进出,各国那些痛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求告。假如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惛(hūn):糊涂敏:聪慧恒产: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士:指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若:至于苟:假使放:放纵辟:不正侈:过度已:通“矣”,表确定语气及:等到刑:n.→v.处罚罔: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1.对话过程王提出“求大欲”——孟子问大欲——王笑而不言——孟子揭露王之大欲——王否定——孟子追问大欲并指出错误——王问理由——孟子警告有灾——王问原因——孟子以邹楚之战发问——孟子再提“发政施仁”2.孟子策略步步紧逼陈述利弊四、对话第四阶段3.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缘木求鱼。类比论证:邹人与楚人战——齐国以一服八。假设论证:今王发政施仁......四、对话第四阶段4.本段重点:孟子民本思想的理论依据这一部分解释了为何齐宣王有爱物的仁心,却不能行仁政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因为他想靠武力强取天下。孟子说你这是缘木求鱼。你以为用武力夺取天下就能获得万民拥戴,但你恰好理解反了,应该是获得万民拥戴的人才能统一天下人口是最重要的资源。人口越多农业时代的国家,劳力越多,产品越多,税收越多,兵源越多,人才越多...扩大人口一般就两条路:等待人口自然繁衍,和掠夺别国人口。孟子提出了第三条路:以仁政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从而吸引外来人口。四、对话第四阶段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焉:哪里
制:制定事:侍奉,赡养畜:养活妻子:妻子和儿女乐岁:丰年凶年:荒年之:往,走向之:取独之:代词,指君主轻:容易哪有仁爱的君主在位,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去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就容易了。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赡:足反:通“返”回来本:根本树:种植以:把衣:n.→v.,穿豚:小猪悌:尊敬兄长颁白:须发花白。颁,通“斑”。负:背负东西戴:头顶东西彘:猪夺:耽误,失谨:重视庠序:古代的学校申:反复说明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有空闲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把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反复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4.本段重点: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措施孟子在这一部分具体阐述了怎么做才能吸引人口。孟子认为国君应该规定每个国民的土地面积,使国民能养活自己和家人。有了稳定工作的人就会有稳定的生活,有了稳定生活的人就会有稳定的思想,有稳定思想的人就可以引导他向善,人民向善则国家发展。五、对话第五阶段4.本段重点: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措施没有固定工作的人思想不稳定,这些思想不稳定的人机会成为流民。或是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被法律惩罚,或是会流广到别的国家。无论哪一种都会导致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