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四川省玄武岩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四川省玄武岩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主编单位: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3关于发布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通知川建标发〔2021〕248号各市(州)及扩权试点县(市)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各经我厅组织专家审查通过,现批准以下7项标准为四川省推荐性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见附件)。2021年9月1日A附件实施时间1四川省筒仓式地下停车库工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地下空间有限公司限公司2四川省装配式钢结构城市地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限公司限公司3四川省玄武岩纤维及其复合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建地下空间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4四川省智慧物业共用设施设5四川省智慧物业基础数据标准6四川省螺栓连接装配式混凝土成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7四川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有限责任公司5通知》(川建标发〔2018〕813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西南勘察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和国内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标准。本标准共11章6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1总则;2术语与符号;3基本规定;4材料性能;5喷射混凝土工程;6复合筋锚固工程;7基坑工程;8边坡工程;9隧道及地下工程;10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有限公司(地址:成都市成华区龙潭总部经济城航天路33号;邮6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六O五大队主要起草人:康景文柳建国庄卫林朱志勇姜静育主要审查人:张建海姚裕春7 2术语和符号 22.1术语 22.2符号 33基本规定 64材料性能 4.1玄武岩短切纤维 4.2玄武岩纤维单向布 4.3玄武岩纤维土工格栅 4.4玄武岩纤维复合筋 4.5玄武岩纤维砂浆 4.6玄武岩纤维混凝土 5喷射混凝土工程 5.1一般规定 5.2设计 225.3施工 235.4检验与验收 276复合筋锚固工程 6.1一般规定 86.2设计 6.3施工 35 36 387.2设计 7.3施工 8边坡工程 8.2设计 8.3施工 9.2设计 639.3施工 67 10.2设计 10.3施工 911基础与结构加固工程 11.1一般规定 11.2设计 11.3施工 11.4检验与验收 附录A玄武岩纤维检验 附录B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检验 附录C复合筋检验 附录D复合筋土钉现场拉拔试验 附录E复合筋锚杆抗拔试验 附录F连续配筋混凝土板纵向配筋计算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2 2 3 64Propertiesofmaterials 4.4Basaltfiberreinforcedplas 21 21 23 276Compositereinforcementa 7.1Generalrequiremen 11Foundationandstructur AppendixAInspectionofbasaltfiber AppendixBInspectionoffibersreinforced AppendixCInspectionofBFRP AppendixDPulloutfieldtestofBFRPsoiln AppendixEPulloutte AppendixFCalculationoflongitudinalreinforcementofcontinuousreinforcedconcretepavement Explanationofwordingint Addition:Explanationofp 11.0.1为促进玄武岩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1.0.2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行政管辖区内工程建设中采用玄武岩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设计、施工、检测与监测及验收。1.0.3玄武岩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应综合考虑工程类型、功能需求、所处地质及环境条件等,因地制宜、合理选型,精心1.0.4玄武岩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四川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2.1.1玄武岩纤维basaltfiber玄武岩石料在高温熔融后,通过铂铑合金漏板拉丝制成的连及TiO₂等多种氧化物构成。2.1.2玄武岩短切纤维choppedbasaltfiber以玄武岩纤维为基材,通过短切而成的长度小于50mm、能均匀分散在混凝土或砂浆中的纤维。2.1.3玄武岩纤维单向布basaltfiberunidirectionalfabric以连续玄武岩纤维为基材,经精编工艺制成、未经树脂浸渍固化的单向织物。2.1.4玄武岩纤维土工格栅basaltfibergrating以连续玄武岩纤维为基材,编织成网格并经过表面涂覆、烘干等处理成型的土工格栅。2.1.5玄武岩纤维复合筋basaltfiberreinforcedplastics(BFRP)以连续玄武岩纤维为增强材料,并与树脂基体(乙烯基树脂、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等)、固化剂等基材结合,经拉挤、缠绕、表面涂覆等工艺成型的筋材。2.1.6玄武岩纤维光圆复合筋basaltfiberreinforcedpolymerplainbar横截面形状为圆形、表面光滑的玄武岩纤维复合筋材。32.1.7玄武岩纤维螺旋复合筋basaltfiberreinforcedpolymer横截面形状为圆形、表面带连续螺旋状肋的玄武岩纤维筋材。2.1.8玄武岩纤维喷砂加强型复合筋basaltfiberreinforcedpolymersandblastbar横截面形状为圆形、表面光滑或带连续螺旋状肋,经喷砂工艺糙化处理的玄武岩纤维筋材。2.1.9玄武岩纤维砂浆basaltfiberreinforcedmortar掺加适量均匀分布的玄武岩短切纤维的砂浆。2.1.10玄武岩纤维混凝土basaltfiberreinforcedconcrete掺加适量均匀分布的玄武岩短切纤维的混凝土,包括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凝土、玄武岩纤维普通混凝土、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2.1.11玄武岩纤维复合筋锚杆BFRPanchor采用玄武岩纤维复合筋作为锚固构件杆体的锚杆。2.2.1材料性能c——土的黏聚力;F——由玄武岩纤维复合筋拉伸试验测得的极限抗拉强度;fc——玄武岩纤维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s——玄武岩纤维复合筋抗拉强度设计值;f—玄武岩纤维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4f——玄武岩纤维复合筋抗拉强度标准值;9sk——锚固体与土层的极限黏结强度标准值;qu——锚固体与筋体间黏结强度设计值;Rfa——玄武岩纤维混凝土抗压强度极限值;Rn——玄武岩纤维混凝土抗拉强度极限值;Rk——锚杆或土钉的极限抗拔承载力标准值;Ta——玄武岩纤维土工合成材料抗拉强度标准值;Tu——由玄武岩纤维土工合成材料拉伸试验测得的极限抗拉强度。2.2.2作用及作用效应Fh——挡土构件计算宽度内的弹性支点水平反力;G——支护结构和土的自重;M——弯矩设计值;Mk——作用标准组合的弯矩值;N——轴向拉力设计值;2.2.3几何参数Au——玄武岩纤维复合筋的截面积;b——截面宽度;d——玄武岩纤维复合筋直径;h——基坑深度、构件截面高度;x——混凝土受压区高度;β——土钉墙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2.2.4计算系数及其他CE——环境影响系数;Kb——锚杆抗拉安全系数;Kn——土钉抗拔安全系数;K₅——圆弧滑动稳定安全系数;K——锚杆抗拔安全系数;Ku——衬砌安全系数;RF——玄武岩纤维土工合成材料抗拉强度总折减系数;RFD——考虑化学、热氧化等影响的老化折减系数;RFID——施工损伤折减系数;αu——轴向力偏心影响系数;φu——混凝土构件稳定系数;Yd——施工机械破坏影响系数;Yd——材料蠕变影响系数;r0——支护结构重要性系数;5——墙面倾斜时的主动土压力折减系数。63.0.1玄武岩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可通过喷射、浇筑和灌注及构基坑及边坡的支护、隧道与地下空间的防护、结构体加固。3.0.2玄武岩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选型、设计计算方法及施工工艺,应根据工程类型、功能需要,并结合受力特征、工程经验3.0.3工程用玄武岩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应有产品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并符合国家和行业有关产品标准及环保要求。3.0.4玄武岩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运至现场后,必须对材料的出厂合格证及出厂检验报告进行检查,并现场取样进行质量检验,满足性能要求后方可使用。抽样、留样和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玄武岩纤维及其制品》JT/T776的规定。对重要工程尚应按设计需要确定试验项目和试验方法。3.0.5玄武岩纤维单向布和玄武岩纤维土工格栅的抗拉强度标式中:Tu——玄武岩纤维土工合成材料拉伸试验测得的极限抗拉73.0.6玄武岩纤维土工合成材料强度折减系数应根据所选择的材料规格及性能、环境条件、堆填材料类型、所处的应力水平等通过有关试验获取且总折减系数宜为0.2~0.5。当缺少试验资料时,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按表3.0.6取值。适用范围承载力3.0.7玄武岩纤维复合筋抗拉强度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确定:式中:f——玄武岩纤维复合筋抗拉强度标准值(MPa);F——玄武岩纤维复合筋拉伸试验测得的极限抗拉强度Yd——施工机械破坏影响系数,按工程经验确定,无经验时宜取0.85~0.95;Yd——材料蠕变影响系数,按工程经验确定,无经验时宜取8CE——环境影响系数,取值见表3.0.8。3.0.9玄武岩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工程应用设计应符合下列2玄武岩纤维复合筋可作为受拉筋、架立筋,不宜作为受压筋;3.0.10玄武岩纤维复合筋用于受拉结构或构件进行等强度代换钢筋设计时,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最小配筋率的要求外,尚应满足下式要求:91构件同层纵向和横向配筋直径宜采用相同或相近,纵向和横向筋材间距宜一致,直径差不应大于4mm。2单层复合筋网的纵向筋宜设在构件表面下1/2~1/3厚度3复合筋不应采用焊接连接。当用于筋网铺装时,直径小于8mm的筋材宜采用绑扎搭接,直径大于等于8mm的筋材、4复合筋的绑扎、搭接以及最小保护层厚度应符合现行国5复合筋采用植筋胶进行黏结时,接头的黏结强度应高于内的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大于50%。3.0.14玄武岩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施工应符合其下列规定:1切割玄武岩纤维复合筋时,应使用高速切割机锯或无齿锯,不应使用剪刀进行剪裁;2施工过程中筋材不得在地面上拖拽,防止材料表面被磨损;3玄武岩纤维复合筋网绑扎施工质量应满足表3.0.14的要筋网的整体长度与宽度网眼尺寸4应根据设计要求,埋设测试、监测设备;5混凝土铺筑前应将筋网用支架或混凝土垫块固定,不得使筋网贴地、变形、移位或松脱;6在混凝土浇筑前应对所铺设的布、筋、网等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始浇筑混凝土;7隐蔽工程的土工合成材料,铺设后应及时回填、覆盖。3.0.15采用玄武岩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工程的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设专人检查,每完成一道工序应按设计要求及时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2检查主要内容应包括清基、材料铺放方向、材料接缝或3.0.18应用玄武岩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工程质量验收合格标准4.1.1玄武岩短切纤维的规格和尺寸应符合表4.1.1的规定。纤维类型加捻合股纱注:经供需双方协商,可生产其他规格及尺寸的玄武岩短切纤维,标4.1.2玄武岩短切纤维基本性能指标应符合表4.1.2-1、表4.1.2-2的规定。标准范围密度/(g/cm³)标准范围注:1耐碱性的测试是在饱和Ca(OH)₂溶液中煮沸4h的强度保留率;标准范围密度/(g/cm³)明火点不燃4.1.3用于水泥混凝土与水泥砂浆的玄武岩纤维应检测耐碱性;用于沥青混凝土与沥青砂浆的玄武岩纤维应检测耐热性、可燃物含量和含水率。4.1.4玄武岩纤维检测应按本标准附录A进行。4.2玄武岩纤维单向布4.2.1玄武岩纤维单向布的规格和尺寸应符合表4.2.1的规定。表4.2.1玄武岩纤维单向布的规格和尺寸经向密度/(根/cm)宽度BFUF-250-200~BFUF-350-200~I级疵点类别次要疵点主要疵点主要疵点不应有主要疵点疵点类别主要疵点次要疵点一不应有4.2.4每个主要疵点计2分,每个次要疵点计1分,每100m²不应超过20分,且主要疵点不超过3个。4.3玄武岩纤维土工格栅4.3.1玄武岩纤维土工格栅的网眼目数、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应满足表4.3.1的要求。网眼目数(网孔中心距)/mm断裂强力经向纬向经向纬向经向纬向网眼目数(网孔中心距)/mm断裂强力经向纬向经向纬向经向纬向4.3.2玄武岩纤维土工格栅的耐温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耐高温,经170℃、1h热处理后,其经向和纬向拉伸断裂强力保留率应不小于90%;2耐低温,经-40℃、1h冷冻处理后,其经向和纬向拉伸断裂强力保留率应不小于80%。4.3.3玄武岩纤维土工格栅的外观疵点分类按表4.3.3规定执行。疵点类别断经、断纬缺经、缺纬主要疵点次要疵点不应有斜纬(每米幅宽)主要疵点次要疵点不应有网眼抽缩(每米幅宽)主要疵点不应有浸渍不良面积<0.01m²主要疵点面积>0.01m²不应有4.3.45个次要疵点计为1个主要疵点,每100m²主要疵点数不应超过8个。邻近的各类疵点应分别计算,疵点混在一起时应按主要疵点计。测量断续或分散的疵点长度时,间距在10mm以下时取其全部长度累计。4.4玄武岩纤维复合筋4.4.1玄武岩纤维复合筋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能应满足表4.4.1的标准范围密度/(g/cm³)纵向横向磁化率(4π×10-⁸SI)4.4.2地震监测平台、医院CT室、机场跑道等特殊工程应进行磁化率检测。4.4.3玄武岩纤维复合筋材拉挤成型后的测试样品应经过28d的养护定型后进行测试。4.4.4玄武岩纤维复合筋表面不应有突出的纤维毛刺,纤维和树脂之间的界面不应存在破损。4.5玄武岩纤维砂浆4.5.1掺入玄武岩短切纤维砂浆的性能指标应满足表4.5.1要求。防裂抗裂纤维(BSF)标准范围4.5.2砂浆的质量配合比宜为水泥:砂:水=1:1.5:0.5,砂的细度模数应大于2.3。4.6玄武岩纤维混凝土4.6.1掺短切玄武岩纤维的水泥混凝土性能指标应符合表4.6.1规定。防裂抗裂纤维(BF)标准范围增韧增强纤维(BZ)标准范围防裂抗裂纤维(BF)标准范围(BZ)标准范围耐碱性能,单丝断裂强度韧性指数Is一4.6.2基准混凝土和受检混凝土的配合比按现行行业标准《普1混凝土强度等级宜为C20~C50;2使用外加剂及其他混凝土掺合料时,应依据相应标准的4混凝土坍落度宜为180mm±20mm。5.1.2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用于永久性结构时应进行黏结强度试验,用于含有大范围黏土的剪切带、高强度等级5.1.4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处于含水岩土层中时,设计厚度不应小于80mm,双层复合筋网设计厚度不应小于150mm,且5.1.5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应低于P6,含水岩土层中的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应低于P8;暴露在恶劣5.1.6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用于处于冻融侵蚀环境的永久性混凝土工程中时,抗冻融循环等级不应低于F200。5.1.7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用于受化学侵蚀的工程时,应进行氯离子渗透试验或抗硫酸盐侵蚀试验,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5.2.1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用玄武岩纤维,应根据喷射工艺特点确定其参数,且长度不宜大于输料管以5.2.2纤维掺量设计应考虑喷射时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各组分回5.2.3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用的骨料宜采用连续级配。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10mm,砂率不宜小于50%。5.2.4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的原材料中宜加入硅粉或粉煤灰5.2.5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外加剂的品种、剂量应根据试验5.2.6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材料配合比的设计应符合下列4用作单层衬砌时水灰比不应大于0.55,最小水泥用量不5.2.7地下工程用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5.2.8基坑工程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5.2.9边坡工程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5.2.10加固工程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程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设计应符合现行行5.3.1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施工宜采用湿喷工艺,小型工程5.3.2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除速凝剂外,包括水在内的所有5.3.3湿喷法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在运输及喷射过程中严禁加水。5.3.4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应在受喷面、布筋等质量验收符合要求后方可施工。2对有较大蜂窝、低凹处和裂缝的受喷面,应处理至符合要求后进行喷射;3喷射作业时,喷嘴指向与受喷面应保持90°夹角,喷嘴与喷射面的距离宜符合表5.3.5-1的规定;喷射方式喷射工艺 4喷射混凝土一次喷射厚度宜符合表5.3.5-2的规定,厚度宜大于100mm、加固工程喷射厚度大于70mm喷射;表5.3.5-2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一次喷射厚度(单位:mm)喷射工艺喷射方式掺速凝剂不掺速凝剂掺速凝剂不掺速凝剂 5分层喷射时,第二次喷射应在第一次喷射的混凝土初凝后进行,当间隔时间超过1h时,应采用高压水或压缩空气对混5.3.6在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水平面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拌合物回弹率不宜大于15%,竖直面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拌合物回弹率不宜大于25%。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的喷射回弹率的试验方法应按本标准附录B执行。5.3.7遇到大风、气温达到冬期混凝土施工温度或雨水冲刷等情况时,应在采取遮挡、防寒、引排等措施后方可继续喷射。5.3.8喷射作业中可用针探法随时进行厚度检测,厚度不满足5.3.9地下工程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施工尚应符合下列专项1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施工顺序应与开2采用钻爆法开挖且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紧跟开挖工作面施工时,混凝土终凝至下一循环爆破的间隔时间不应小于3h;3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设计厚度变化处,厚度较大部位宜通过2~3m向厚度较小部位延伸过渡。5.3.10基坑工程和边坡工程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施工除符1喷射作业应根据开挖顺序分段分片、自下而上依次进行;2喷射较平缓的坡面时,应及时清理喷射混凝土的回弹物,3严禁在冻土和松散土面上直接喷射。5.3.11结构加固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施工除符合本标准第3宜采用涂刷界面剂或植锚固筋的方法增强新旧混凝土界5.3.12异型结构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施工除符合本标准第1筒形薄壳,喷射作业应沿长度方向自拱脚向拱顶对称进2球形薄壳,喷射作业应自壳体底部向壳顶呈螺旋状绕壳4多跨连续薄壳,可自中央跨或自两边跨向中央开始对称5.3.13对表面观感度有要求的工程,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的1应在混凝土初凝以后进行,且不得影响混凝土的内部结5.3.14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宜采用喷水养护,可采用薄膜覆盖养护。喷水养护应在喷射混凝土终凝后2h进行,养护时间不应少于5d。5.3.15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冬期施工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1日均温度低于5℃时,不得采用喷水养护;2受冻前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强度不得低于设计强度的3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50%后,方可取消养护措施。5.3.16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原材料每批材料到达工地后应进行质量复检,合格后方可使用。5.3.17喷射混凝土混合料的配合比及拌和均匀性,每工作班检查次数不得少于两次,条件变化时应增加检查频率。5.4检验与验收5.4.1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工程的检测等级可按工程性质和用途按表5.4.1划分。IⅡ围岩初期支护、边坡防护Ⅲ5.4.2不同检测等级的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支护和衬砌工程的施工检测项目和频度,应按设计要求执行。当设计文件未明确时,可按混凝土喷锚支护施工有关规范的规定执行,并应符合下1原材料的质量、配合料称量、速凝剂用量、骨料含水率、湿喷法拌合物稠度等指标宜每个工作班至少检查一次;2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喷层厚度和纤维含量等指标的检测频度宜符合表5.4.2的规定;IⅡⅢ喷层纤维含量喷层厚度3拌合物和速凝剂的温度、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和早龄期抗压强度宜根据施工现场情况进行检测。5.4.3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的抗弯强度宜符合表5.4.3的规定。强度等级5.4.4检测等级为I级的工程,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与受喷面之间的黏结强度应符合表5.4.4规定。黏结面性质受喷面性质与岩面间的黏结强度与既有混凝土表面间的黏结强度支护结构、结构加固非结构性防护5.4.5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的密度、弹性模量、抗冻性、抗5.4.6在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支护和衬砌施工中,应在现场取样对纤维的含量和分布的均匀性进行测定,并应根据检测结果5.4.7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工程验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岩4喷射混凝土强度及厚度的检测报告;6.1.1玄武岩纤维复合筋锚杆可用于基坑支护、边坡支挡及工6.1.2玄武岩纤维复合筋锚杆作为预应力锚杆时,可通过在筋体自由段连接钢筋或钢绞线施加预应力,永久性锚杆尚应满足耐6.1.3锚杆锚固段不应设置在下列未经处理的岩土层中:2液限大于50%的土层;3松散的砂土或碎石土。6.1.4玄武岩纤维复合筋用于基坑工程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6.1.5玄武岩纤维复合筋用于边坡工程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6.1.6玄武岩纤维复合筋用于抗浮工程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JGJ476的有关规定。6.2.1锚杆杆体的受拉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6.2.2锚杆抗拔承载力特征值应符合下列规定:K——锚杆抗拔安全系数,按表6.2.2取值。安全等级临时性锚杆IⅡ6.2.3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标准值应由基本试验确定。初步设9sk,——锚固体与第i层地层间的界面黏结强度标准值(kPa),应通过现场试验或按地区经验确定,初土的状态或密实度一一土的状态或密实度粉细砂稍密中密稍密中密稍密中密中密、密实强风化注:1采用泥浆护壁成孔工艺时,应按表取低值后再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折减;2采用套管护壁成孔工艺时,可取表中的高值;3采用扩孔工艺时,可在表中数值基础上适当提高;4采用二次压力分段劈裂注浆工艺时,可在表中二次压力注浆数7当锚杆长度大于16m时,应对表中数值适当折减;6.2.4锚杆筋体与注浆体的黏结段长度应符式中:n——杆体(玄武岩纤维复合筋)根数;注浆体类型1锚杆的水平间距不宜小于1.5m,对多层锚杆竖向间距不宜小于2.0m;当锚杆的间距小于1.5m时,应根据群锚效应采取对锚杆抗拔承载力进行折减、改变相邻锚杆倾角或错位布设锚固5当锚杆上方存在设置在天然地基的建筑物或地下构筑物6.2.6玄武岩纤维复合筋全长黏结型锚杆锚固体宜采用水泥砂浆;当采用水泥浆固结时,固结体强度不宜低于20MP6.2.7土层中的锚杆长度不宜小于6m。6.2.8土层锚杆成孔直径宜取100~250mm,岩层锚杆成孔直径宜取60~150mm。6.2.9玄武岩纤维复合筋锚杆锚头可采用焊接有钢筋的锚具与玄武岩纤维复合筋、面网胶结方式固定。锚具设计宜按本标准附录E执行。6.3.1玄武岩纤维复合筋锚杆制作应符合下列规定:2锚杆体应每隔1500~2000mm设置一个定位器;3锚具与杆体采可用植筋胶黏结,注胶饱满并应满足筋材6.3.2玄武岩纤维复合筋锚杆成孔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土层性状和地下水条件选择套管护壁、干成孔或泥浆护壁等成孔工艺,并应满足孔壁稳定性要2对松散和稍密的砂土、粉土、碎石土、填土、高液性指3在地下水位以下时,不宜采用干成孔工艺;4在高塑性指数的饱和黏性土层中成孔时,不宜采用泥浆5当成孔过程中遇不明障碍物时,查明其性质前不得施钻。6.3.3锚杆安装后,在锚固体强度达到70%设计强度前,不得6.4.1施工中应对浆液配合比、注浆压力、注浆量进行检查。6.4.2玄武岩纤维复合筋锚杆抗拔承载力的检测应符合下列规1检测锚杆应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检测数量不应少于锚杆总数的5%,且同一土层中的锚杆检测数量不应少于3根;3检测试验应在锚固段注浆固结体强度达到15MPa或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进行;4抗拔承载力检测值应按表6.4.2确定;结构的安全等级一级二级5检测试验应按本标准附录E的验收试验方法进行;6当检测的锚杆不合格时,应增加不合格锚杆数量的3倍6.4.3玄武岩纤维复合筋锚杆质量验收应符合表6.4.3规定。项目序目检验项目允许偏差或允许值1玄武岩纤维复合筋锚杆杆体无损检测2现场量测般项目1玄武岩纤维复合筋锚杆位置2±10(设计直径>60)±5(设计直径<60)34数据56玄武岩纤维复合筋锚杆杆体不小于设计长度的7.1.1基坑支护结构应按下列两种极限状态进行设计:1对应于支护结构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土体失稳、过大变形导致支护结构失效或基坑周边环境破坏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2对应于支护结构的变形已妨碍地下结构施工或影响基坑周边环境的正常使用功能的正常使用极限状7.1.2基坑支护结构侧壁安全等级应根据表7.1.2选用。安全等级一级二级7.1.3基坑工程应对地下水、地表水和基坑周边水管破损等采I土钉墙支护7.2.1玄武岩纤维复合筋土钉适用于侧壁安全等级为二级、三级的基坑支护,深度不宜大于12m。7.2.2玄武岩纤维复合筋土钉应采用整根玄武岩纤维复合筋。7.2.3玄武岩纤维复合筋土钉支护设计在平直段取单位支护长度并按平面应变问题进行分析;在转角段宜按空间问题进行三维7.2.4单根土钉的轴向拉力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式中:N,——轴向拉力标准值(kN);5——墙面倾斜时的主动土压力折减系数,可按本标准第n,——第j层土钉轴向拉力调整系数,可按本标准第7.2.6Pak,——第j层土钉处的主动土压力强度标准值(kPa),7.2.5坡面倾斜时的主动土压力折减系数可按下式计算:7.2.6土钉轴向拉力调整系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76——经验系数,可取0.6~1.0;z;——第j层土钉至基坑顶面的垂直距离(m);7.2.7单根土钉的极限抗拔承载力(图7.2.7)标准值应取下列R.,,=πd₂qul,式中:d——第j层土钉的锚固体直径(m);9sk,——第j层土钉与第i土层的极限黏结强度标准值(kPa);应根据工程经验并结合表7.2.7取值;li——第j层土钉滑动面以外的部分在第i土层中的长度(m),直线滑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取(β+0m)/2;d₂——第j层土钉的筋体直径(m);qu——锚固段注浆体与筋体间黏结强度标准值(kPa),应根据工程经验并结合表6.2.3取值;1——第j层土钉与砂浆间的锚固长度(m)。———卵(碎)石7.2.8土钉杆体的受拉承载力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规定:式中:N——第j层土钉的轴向拉力设计值(kN);Au——玄武岩纤维复合筋杆体的截面积(m²)。7.2.9单根土钉的承载力应符合下式规定:式中:Rk/——第j层土钉的抗拔承载力设计值(kN),可按本标Nk.,——第j层土钉的轴向拉力标准值(kN),可按本标准7.2.10土钉墙的整体滑动稳定性(图7.2.10)可采用圆弧滑动Ks.——第i个圆弧滑动体的抗滑力矩与滑动力矩的比值,抗滑力矩与滑动力矩之比的最小值宜通过搜索不同圆心及半径的所有潜在滑动圆弧确定;q——第j土条上的附加分布荷载标准值(kPa);R——第k层土钉在滑动面以外的锚固段的极限抗拔承载力标准值与杆体受拉承载力标准值(fAu)的较小值(kN),锚固段的极限抗拔承载力可按本标准第7.2.9条确定,但锚固段应取圆弧滑动面以外的长度;0——滑弧面在第k层土钉处的法线与垂直面的夹角(°);αk——第k层土钉的倾角(°);yv——计算系数,可取yV=0.5sin(θk+αk)tanφ;φ—第k层土钉与滑弧交点处土的内摩擦角(°);Sx,k——第k层土钉的水平间距(m)。7.2.11对基坑阳角区段,玄武岩纤维复合筋土钉设计应进行局部加强。7.2.12玄武岩纤维复合筋土钉墙面坡度不宜大于1:0.1。7.2.13玄武岩纤维复合筋土钉长度、间距和倾角确定应符合下1长度应通过整体稳定分析和抗拔力计算确定,顶部玄武岩纤维复合筋土钉的长度应适当增加,可取开挖深度的1.0~1.5倍,密实砂土和坚硬黏土可取低值,对软塑黏性土不应小于1.5倍;2玄武岩纤维复合筋土钉间距宜为1.2~2.0m,局部软弱土中可适当增加密度;3玄武岩纤维复合筋土钉与水平面夹角宜为5°~20°,当上层土较软弱时,可适当增大,当遇有局部障碍物时,允许调整钻孔位置和方向。7.2.14玄武岩纤维复合筋土钉全长应设置居中支架,其间距宜7.2.15第一层玄武岩纤维复合筋土钉上部覆土厚度不应小于1m。玄武岩纤维复合筋土钉成孔直径宜取70~120mm。7.2.16喷射混凝土面层的厚度不应小于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7.2.17混凝土面层内应设置筋网,筋网玄武岩纤维复合筋直径宜为4~6mm,间距均宜为150~300mm;当面层厚度大于120mm时,宜设置双层筋网,面层内同排土钉之间还应设1~2根加强筋,加强筋玄武岩纤维复合筋直径宜为8~10mm。7.2.18基坑顶部宜设置宽度为1~2m的混凝土护面。7.2.19基坑坡顶和坡脚应设排水设施,坡面宜设置带反滤层的泄水孔。Ⅱ锚拉桩(墙)支护7.2.20玄武岩纤维复合筋材锚拉桩(墙)结构应按下列规定进行设计计算和验算:1支护结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计算开挖和回筑全过程各工况的桩(墙)内力、2)对支护结构有变形限制的一、二级基坑,应进行桩(墙)的水平变形计算;1)当基坑底有软土时,应进行坑底土抗隆起稳定验算;2)支护结构抗倾覆稳定验算;3)整体稳定验算;4)抗渗稳定验算。1)由于抽降地下水引起的地层固结沉降计算;2)由于基坑开挖引起的地层沉降及水平位移计算。Fh——支护结构计算宽度内的弹性支点水平反力标准值s——锚杆水平间距(m);7.2.22玄武岩纤维复合筋锚杆的设计应按本标准第6.2节的有7.2.23锚拉桩(墙)的整体滑动稳定性(图7.2.23)可采用圆三级的锚拉桩(墙)结构,Ks分别不应小于1.35、Ks,——第i个圆弧滑动体的抗滑力矩与滑动抗滑力矩与滑动力矩之比的最小值宜通过搜索不q——第j土条的附加分布荷载标准值(kPa);b,——第j土条的宽度(m);位以上或对地下水位以下的黏性土,取u=0;R,——第k层锚杆在滑动面以外的锚固段的极限抗拔承载力标准值与锚杆杆体受拉承载力标准值(f₈Au)的较小值(kN),锚固段的极限抗拔承载力可按本标准第6.2.3条确定,但锚固段应取圆弧滑动面以0——滑弧面在第k层锚杆处的法线与垂直面的夹角(°);yv——计算系数;可取y=0.5sin(Ck+αk)tanφ;φ—第k层锚杆与滑弧交点处土的内摩擦角(°);Sx,k第k层锚杆的水平间距(m)。7.2.24玄武岩纤维复合筋锚杆支护结构中的锚杆布置应符合本标准第6.2.5条的相关规定。7.2.25无法设置锚杆的区域可用支撑体系代替,基坑阴角区域可用水平角撑取代锚杆且支撑两端应有可靠的约束条件;支撑体系应满足稳定及受力要求,并应与锚杆体系变形协调。7.2.26玄武岩纤维混凝土作为支护桩使用时,混凝土性能应根据承受的水平荷载要求进行设计。7.2.27玄武岩纤维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除应满足强度要求外,尚应满足韧性、耐久性与施工要求。7.2.28短切玄武岩纤维最终掺量应经试验确定,玄武岩纤维水泥混凝土纤维掺量宜为2.5~3.5kg/m³。7.2.29玄武岩纤维水泥混凝土的配置强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设计强度等级小于BF50时,配置强度应符合下式规定:式中:fcu,o——玄武岩纤维水泥混凝土的配置强度(MPa);fcu,k——玄武岩纤维水泥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ψ——玄武岩纤维水泥混凝土的强度标准差(MPa),BF25~BF45时取5.0,BF50~BF55时取6.0。2当设计强度等级大于或等级BF50时,配置强度应符合下式中:fcu,o——玄武岩纤维水泥混凝土的配置强度(MPa);fcu,k—玄武岩纤维水泥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7.2.30玄武岩复合筋混凝土灌注桩为支护桩时,应依据现行行7.2.31玄武岩复合筋支护桩设计宜按本标准第3.0.9条、第7.3.1运输玄武岩纤维复合筋应避免损伤,储存场地应平整,7.3.2土钉、锚杆施工应与挖土、降水等作业紧密协调、配1挖土分层厚度应与土钉、锚杆的竖向间距一致,逐层开2坡面、壁面喷射混凝土支护前宜采用小型机具辅以人工3开挖后应及时封闭临空面,并宜在12h内完成土钉、锚4上一层土钉、锚杆完成注浆后,宜间隔不少于36h或上层土钉、锚杆注浆体及喷射混凝土面层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方6应采取有效的地表排水、坡体内部排水及基坑内排水等7施工期间坡顶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控制施工荷载。7.3.3玄武岩纤维复合筋锚杆的成孔应符合本标准第6.3.2条的规定。7.3.4玄武岩纤维复合筋土钉、锚杆进场复验项目和方法按本标准附录D确定。7.4.1玄武岩纤维复合筋土钉支护、锚拉桩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玄武岩纤维复合筋土钉、锚杆抗拔试验时,注浆体抗压强度不应低于10MPa。检查数量为每类穿越土层不宜少于土钉总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玄武岩纤维复合筋土钉极限抗拔力平均值应不小于设计极限抗拔力的1.25倍;2每个注浆台班制作1组水泥浆或砂浆试块,并检测其强度;3喷射混凝土厚度可采用钻孔法或其他方法检查,检查数量宜为每100m²取一组,每组不少于3个点;4喷射混凝土每500m²制作一组喷射混凝土试块,并检测5玄武岩纤维复合筋土钉、锚杆与配套螺母连接力检测批次、数量按本标准第6.4.2条的规定执行。7.4.2玄武岩纤维复合筋锚杆抗拔承载力的检测应符合本标准第6.4.2条的规定。7.4.3玄武岩纤维复合筋土钉支护分项工程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表7.4.3规定。检查项目允许偏差或允许值1玄武岩纤维复合筋土钉2玄武岩纤维复合筋土钉极限抗拔力1玄武岩纤维复合筋土钉长度23玄武岩纤维复合筋土钉与配套螺母连接力45测钻机倾角67数据87.4.4支护结构应考虑其结构水平变形、地下水变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于安全等级为一级和对周边环境变形有限定要求的工程,最大水平变形值应满足正常使用要求;2应按邻近建筑结构形式及其状况控制周边地面竖向变形;3当邻近有重要管线或支护结构作为永久性结构时,其水4当无明确要求时,最大水平和竖向变形限值应按现行国7.4.5玄武岩纤维复合筋土钉支护、锚拉桩监测除应符合现行2地表开裂状态(位置、裂宽)的观察;5应特别加强雨天和雨后的监测,并对各种可能危及支护7.4.6监测数据应及时分析处理。当基坑顶部水平位移与当时的开挖深度之比超过4‰时,应加强观察,分析原因并及时采取7.4.8玄武岩纤维复合筋锚杆支护分项工程质量验收应按本标准第6.4节的规定执行,支护桩锚杆支护分项工程质量验收应按1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隐蔽部位(环节)在隐蔽前,应2基坑工程完成后,施工单位应自行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评定,确认自检合格后,向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提交工程移交3建设单位收到工程验收申请后,应组织施工、勘察、设4基坑工程的移交验收,应依据专项施工组织设计、环境5基坑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2基坑工程与周围建(构)筑物位置关系图;4原材料的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进场复验报告或5混凝土试块或砂浆试块抗压强度试验报告及评定结果;6锚杆(索)或土钉抗拔试验检测报告、水泥土墙及排桩8基坑和周围建(构)筑物监测报告;8.1.1坡面防护可采用玄武岩纤维复合筋挂网喷射混凝土、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玄武岩纤维土工格栅等。8.1.2玄武岩纤维复合筋挂网喷射混凝土、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玄武岩纤维土工格栅可单独用于坡面防护,可与钢筋混凝8.1.3填方边坡加固可采用玄武岩纤维土工格栅进行加筋。8.1.4边坡设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8.2.1岩质坡面喷射混凝土面层厚度应不小于表8.2.1的规定。性质临时性边坡I类8.2.2玄武岩纤维复合筋筋网间距宜为100~200mm,直径宜为6~10mm;土工格室间距宜为400~680mm,格室高度宜为8.2.3单层玄武岩纤维复合筋网喷射混凝土面层厚度不应小于80mm,双层玄武岩纤维复合筋网喷射混凝土面层厚度不应小于150mm,筋材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5mm。8.2.4平面土工网极限抗拉强度应大于5kN/m,土工格栅极限8.2.5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对永久性边坡不应低于C25,对防水要求较高时不应低于C30,对临时性边坡不应低于C20。喷射混凝土1d龄期的抗压强度设计值不应小于5MPa。8.2.6面层宜沿边坡纵向每隔20~25m的长度分段竖向设置水8.2.7填料应选择易于压实、与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产生良好8.2.8加筋材料与土接触的界面阻力系数应按筋土界面实际条(ds为与加筋材料接触的土的内摩擦角),土工格栅可取0.9tanps。8.2.9加筋材料的铺设长度应根据坡体稳定性综合确定,可采且不应小于3.0m。8.2.10加筋材料的竖向层间距不宜小于一层填土最小压实厚度且不宜大于800mm,墙后加筋层间距不宜大于1m。当受力主筋层间距大于800mm时,应设置辅筋,辅筋层间距不宜大于400mm,长度不应小于2m。8.2.11加筋材料宜设置300~500mm的砂垫层或其他透水性较8.2.12加筋边坡的坡率不应陡于1:0.5。当坡率陡于1:1时,应采用反包土工合成材料的形式;当坡率为1:1~1:1.5时,宜8.2.13边坡锚固用锚杆应按本标准第5章执行。8.2.14边坡支挡应根据结构类型,依据本标准第3章的方式,8.3.1对开挖后不稳定或欠稳定的边坡,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特8.3.2边坡潜在塌滑区不应超量堆载。8.3.3边坡工程的临时性排水措施应满足地下水、暴雨和施工用水等的排放要求,有条件时宜结合边坡工程的永久性排水措施1边坡坡面处理宜平缓、顺直,且应夯击密实,凹处填筑3Ⅲ类岩体边坡应采用逆作法施工,Ⅱ类岩体边坡可部分2在铺设加筋材料前,应根据设计要求和现行相关规范的3铺设加筋材料的土层表面应平整,严禁4加筋材料强度高的方向应垂直于挡墙走向,墙后填土加5应根据设计长度确定加筋材料的剪裁长度,避免在主受6横向相邻两幅加筋材料应相互搭接,搭接宽度宜不小于8坡面采用反包形式时,卷入边坡填料的加筋材料长度不得小于1.0m,土工格栅加筋应将细网或土工织物置于坡面格栅1与加筋材料直接接触的填料的最大粒径宜不超过150mm,且粒径大于60mm的含量宜不超过30%;2应分层摊铺、分层碾压,采用大型压路机压实时,压实3应避免运料车及其他施工机械直接在张紧定位的加筋材4邻近边坡坡面以及邻近墙后等大型压路机难以压到部8.3.7加筋边坡的坡面防护应与加筋边坡填筑同步进行,防护施工滞后时应及时对坡面采取临时保护措施,避免土工合成材料8.3.8施工中应修筑临时排水设施,减小水的影响。8.4.1边坡工程的检验和验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8.4.2边坡塌滑区有重要建(构)筑物的一级边坡工程施工时必须对坡顶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地表裂缝和坡顶建(构)筑物8.4.3边坡工程宜根据安全等级、地质环境、边坡类型、支护结构类型和变形控制要求,按表8.4.3选择监测项目,边坡工程的安全等级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测试项目一级二级坡顶水平位移和应测应测应测1.5h(土质)范围内应测应测选测边坡坡顶建筑物基础、墙面和应测应测选测降雨、洪水与时间关系一应测应测选测锚杆(索)拉力外锚头或锚杆主筋应测选测可不测应测选测可不测支护结构应力选测选测可不测地下水、渗水与降雨关系出水点应测选测可不测8.4.4边坡工程监测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的相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坡顶位移观测,应在每一典型边坡段的防护结构顶部设置不少于3个监测点的观测网,观测位移量、移动速度和移动方向;2监测工作可根据设计要求、边坡稳定性、周边环境和施工进程等因素进行动态调整;3边坡工程施工初期,监测频率应不低于每天一次,有条件时宜进行实时监测,且应根据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周边建(构)筑物、管线对边坡变形敏感程度、气候条件和监测数据调整监测4一级永久性边坡工程竣工后的监测时间不宜少于2年。8.4.5边坡工程验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1勘察报告、设计施工图和设计变更通知、重大问题处理2边坡与周围建(构)筑物位置关系图;3原材料出厂合格证、场地材料复检报告或委托试验报告;4各分项、分部工程验收记录、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5混凝土强度试验报告、砂浆试块抗压强度试验报告;7边坡和周围建(构)筑物监测报告;9.1.1玄武岩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可应用于隧道及地下工程中的9.1.2隧道和地下工程采用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单层衬砌1围岩无显著变形,或采取先期支护措施后围岩变形已基本稳定;2岩面和喷层之间的黏结力可得以保证;3无涌水和大面积淋水。9.1.3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用于隧道和地下工程的单层衬砌I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支护9.2.1用于地下工程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1d龄期的抗压强度不应低于8MPa,用于软弱围岩及浅埋隧道地下工程时3h龄期的抗压强度不应小于2MPa;最小黏结强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1防护层可采用仅掺入玄武岩纤维的喷射混凝土,且应满2支护结构应采用按一定比例混合的钢纤维和玄武岩纤维9.2.3用于修补和加固既有裂损衬砌的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1喷层的厚度应通过计算确定,且不应小于60mm;2与既有混凝土间的黏结力应满足表9.2.3的规定;3修复结构性损伤时,宜辅以其他支护措施。非结构性的防护结构增强9.2.4复合筋网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双层复合筋网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不应1玄武岩纤维用于控制混凝土或砂浆早期收缩裂缝时,应2玄武岩纤维混凝土衬砌承载力可按普通混凝土衬砌计算。9.2.6玄武岩纤维混凝土模筑衬砌按破损阶段法或容许应力法1矩形截面中心受压和偏心受压构件其受压承载力应按下2不允许出现裂缝的构件应根据抗裂要求,偏心受压构件丸——混凝土构件稳定系数,按现行行业标准《铁路隧道au——轴向力偏心影响系数,按现行行业标准《铁路隧道Rf——玄武岩纤维混凝土抗拉强度极限值(MPa),按现行行业标准《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规定的同强度等级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极限值选用;eo——截面偏心距(mm)。3玄武岩纤维混凝土模筑衬砌承载力极限状态以及构造规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的规定。9.2.7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受弯构件挠度验算应符合以下规定:1受拉区出现裂缝的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矩形截面受弯构件的短期刚度,按下式进行修正:式中:Bs——在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受弯构件的短期刚度。Bs——根据普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计算的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下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短期刚度。βB——玄武岩纤维对混凝土受弯构件短期刚度的影响系数,宜通过试验确定。当无试验资料,且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C80时,可取βB=0.35;岩纤维混凝土层的相对厚度,φr=he/h,he为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层的厚度。λr——纤维含量特征值,Ar=prlsldf,pf为纤维体积率,Ie纤维长度,df为纤维直径。2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挠度验算和刚度计算方法计算中应按式(9.2.7)算得的Bfs代替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短期刚度Bs。9.2.8玄武岩纤维混凝土模筑衬砌最大裂缝宽度按现行行业标9.3.1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的施工除应符合本标准第5.3节1作为复合衬砌的初期支护时,其平整度应符合现行国家2作为隧道初期支护或单层衬砌时,应采用光面爆破或预3严禁在喷层和岩面之间充填异物。9.3.2泵送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的运输、浇筑和养护应满足下列1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的泵送功率应至少比普通混凝土大4应采用平板振捣器或模外振捣器振捣成型,严禁采用人9.3.3玄武岩纤维复合筋锚杆的施工应符合本标准第6.3节的1玄武岩纤维混喷射凝土中的纤维掺量应符合设计要2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应不低于同强度等级2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强度和性能检验的试件按本标准附录B的规定制作,检验数量以及对强度和性能的评定方法应按现行3当设计有要求时,应对纤维混凝土抗冻性、抗渗性进行4玄武岩纤维混凝土表面应平整、光洁,玄武岩纤维混凝9.3.6玄武岩纤维复合筋锚杆锚固质量控制应符合9.3.7初期支护完成后应进行喷层表面裂缝及其发展、渗水、2纤维原材料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应符合本标准第4.1节3成品管片的外观质量、尺寸偏差、水平拼装、检漏、抗法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制混凝土衬砌管片》GB/T22082的4管片出厂时的混凝土强度、抗渗等级、耐久性应符合设计要求。9.4检验与验收9.4.1隧道喷射纤维混凝土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材料应满足设计要求;2应对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喷层厚度进行检测,平均厚度不应小于设计厚度,最小厚度应不小于设计值的60%;3在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支护和衬砌的施工过程中,应对玄武岩纤维的实际含量和分散性相对误差进行检验,分散性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0%;4施工过程中的检查、测试项目和检测频率可依工程性质以及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在结构体系中的作用不同进行适当5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必要时增加对拌合物和速凝剂的温度以及玄武岩纤维喷射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和早期抗压强度的检测。9.4.2模筑衬砌的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原材料的检验应符合本标准第4章的2对纤维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设计和混凝土施工的检验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的规定外,尚应在隧道二次模筑衬砌施工前,分别在拌制地点和浇筑地点对拌合料的和易性、水灰比、密度及玄武岩纤维体积率及分散均匀性进行检验。9.4.3隧道工程应将日常监控量测项目纳入必测项目,必测项目应按表9.4.3确定。监控量测项目常用量测仪器1现场观察、数码相机、23收敛计、全站仪4隧道浅埋段5隧道浅埋段拱脚位移隧道深埋段9.4.4隧道工程可将满足隧道设计与施工特殊要求进行的监控量测项目纳入选测项目,选测项目可按表9.4.4选择。监控量测项目常用量测仪器1围岩压力2钢架内力3喷混凝土内力监控量测项目常用量测仪器4二次衬砌内力5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接触压力6锚杆轴力7围岩内部位移多点位移计8隧底隆起9爆破震动孔隙水压力纵向位移多点位移计、全站仪9.4.5隧道与地下工程验收应符合其行业相关的验收标准,并10.1.1路面工程可采用玄武岩纤维复合筋替代普通钢筋及在10.1.2玄武岩纤维复合筋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应在普通混凝1纵向玄武岩纤维复合筋埋置深度处的裂缝平均宽度不大2玄武岩纤维复合筋所承受的拉应力不超过其设计强度;3连续配筋混凝土用于复合式面层的下面层时,其纵向配筋率可较面层降低0.1%。10.2.2横向筋材用量应按下式计算确定,并应满足施工时固定和保持纵向筋材位置的要求:式中:Au——每延米混凝土板所需的玄武岩纤维复合筋面积Ls——计算横向筋材时,为无拉杆的纵缝或自由边之间的距离(m);h——混凝土板厚度(mm);μ—混凝土板与基层之间的摩阻系数,按表10.2.2选用;f无——玄武岩纤维复合筋抗拉强度设计值(kPa)。取值范围10.2.3连续配筋混凝土板的厚度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进行计算。10.2.4连续配筋混凝土的纵向和横向筋材均应采用玄武岩纤维螺纹筋。当筋材可能受到较严重腐蚀时,宜在筋材外涂环氧树脂等防腐材料。10.2.5玄武岩纤维复合筋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纵向筋材距板顶面不应小于90mm,最大深度不应大于1/2板厚度,在不影响施工的情况下宜为90mm;3边缘筋材至纵缝或自由边的距离宜为100~150mm;4横向筋材应位于纵向筋材之下,间距宜为300~600mm,10.2.6相邻车道之间或车道与硬路肩之间的纵向接缝内必须10.2.7玄武岩纤维复合筋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横向施工缝必须设计传力杆,传力杆应根据混凝土面板厚度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选用相应的筋材型号及长度。10.2.8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设计方法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沥10.3.1玄武岩纤维复合筋连续配筋路面的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2玄武岩纤维复合筋筋网的制作,采用支架架设定位、制3模板的立支、线形校核;4混凝土的拌和、运输、倾卸入上料机或布料机料斗、摊铺、振捣、收面、养生、切缝。10.3.2玄武岩纤维复合筋网的施工应符合本标准第3章的相关规定。10.3.3玄武岩纤维水泥混凝土的施工宜在5~35℃条件下进行。10.3.4玄武岩纤维水泥混凝土各种原材料质量应按施工配合比和一次搅拌量计算确定,材料的计量偏差应符合表10.3.4的规定:水外加剂允许偏差10.3.5玄武岩纤维水泥混凝土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搅拌时,应将短切玄武岩纤维、粗细骨料和水泥先干拌30~60s后加水湿拌90~120s。玄武岩纤维混凝土拌合物应拌和均匀,颜色一致,不得有离析、泌水、玄武岩纤维结团等现象。10.3.6玄武岩纤维水泥混凝土振捣时间宜比普通混凝土振捣时间略延长10~20s,且不可过振,以保证短切玄武岩纤维能够在混凝土中混合均匀。10.3.7玄武岩纤维水泥混凝土拌合物浇筑倾落的自由高度不应超过1.5m,当倾落高度大于1.5m时,应加串筒、斜槽、溜管等辅助工具。10.3.8玄武岩纤维复合筋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的施工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的规定。10.3.9玄武岩纤维水泥混凝土生产、制备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和《预拌混凝土》GB/T14902的规定。10.4.1玄武岩纤维复合筋的检测应符合本标准第4.4节及附录C的规定。10.4.2玄武岩纤维复合筋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桥面)的检测与监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E60和《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10.4.3玄武岩纤维复合筋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的检验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的相关规定10.4.4玄武岩纤维复合筋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桥面)工程验收应符合路面(桥面)工程相关的验收标准,并具备下列资料:11.1.1环境恶劣的沿海或者强腐蚀地区,可采用玄武岩复合筋11.1.2玄武岩复合筋混凝土灌注桩为抗压桩时,应依据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设计计算结果采用等强度设11.1.3玄武岩复合筋混凝土灌注桩作为抗浮桩以及作为抗浮度(面积)法或等刚度法进行转换。11.1.4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法适用于钢筋混凝土受弯、大偏心一侧配筋率小于0.2%的构件加固。11.1.5被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其现场实测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且混凝土表面的正拉黏结强度不应低于2.0MPa。11.1.6外贴纤维复合材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时,应按受拉11.1.7粘贴在混凝土构件表面上的纤维复合材应满足黏结强度及变形协调要求,表面应进行无害防护处理,不得直接暴露于阳11.1.8采用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的混凝土结构,其长期使用的环境温度不应高于60℃;处于高温、高湿、介质侵蚀、放射等的防护措施外,尚应采用耐环境因素作用的胶黏剂,并11.1.9当被加固构件的表面有防火要求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对纤维复合材进行防护。1设计等级为甲级的桩基、缺乏试桩资料或地质条件复杂时,应采用现场静载荷试验,并结合静力触探、标准贯入等原位2设计等级为乙级的桩基应根据静力触探、标准贯入、经3对设计等级为丙级的桩基,缺少无原位测试资料时,可11.2.2采用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在同一条件下的试桩数量不宜小于总桩数的1%,且不应小于3根,工程总桩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小于2根。试验及单桩下压极限承I抗压桩11.2.3当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确α——单桩承载力修正系数,钢筋混凝土桩取1.0;玄武岩复合筋混凝土桩等面积设计,桩直径为0.8m时取0.83,桩直径为3m时取0.95,其间按线性插值确定;玄武岩复合筋混凝土桩等刚度设计时取1.0。l——桩身长度(m)。11.2.4玄武岩复合筋桩的水平承载力与位移计算应符合下列Rhm=0.75α³EIx₀a/vxEf、Es——BFRP、钢筋弹性模量。α——桩的水平变形系数,与钢筋混凝土相同;EI——桩身抗弯刚度,EI=0.85EIo,其中Io为桩身换算截Xo——桩顶允许位移,按工程需要确定;vx—桩顶约束和换算埋深系数,与钢筋混凝土相同。Ⅱ抗浮桩与抗浮锚杆11.2.5玄武岩复合筋抗浮锚杆和抗浮桩的设计使用年限、设计等级、抗浮设计水位、稳定性和耐久性等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JGJ476的规定确定。11.2.6玄武岩复合筋抗浮桩应依据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JGJ476有关规定的计算结果采用等强度设计方法。11.2.7玄武岩复合筋抗浮锚杆应依据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JGJ476有关规定的计算结果采用等刚度设11.2.8采用纤维复合材对梁、板等受弯构件进行加固时,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建设工程应用技术规范》GB50608的相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纤维复合材的应力与应变关系取直线式,其拉应力等于拉应变与弹性模量的乘积;2当考虑二次受力影响时,应按构件加固前的初始受力情况确定纤维复合材的滞后应变;3在达到受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前,加固材料与混凝土之间不出现黏结剥离破坏。11.2.9受弯构件加固后的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应按构件加固前控制值的0.85倍计算确定。式中:Sb,f——受弯构件加固后的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mm);5b——构件加固前的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mm),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计算。11.2.10在矩形截面受弯构件的受拉边混凝土表面上粘贴纤维复合材(图11.2.10)进行加固时,正截面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M≤a₁fobx(h-x/2)+f'oA;₀(h-a')-fyoA₀(h-h₀)式中:M——构件加固后弯矩设计值(kN·m);x——混凝土受压区高度(mm);设计值(MPa);Aso、A₀——原截面受拉钢筋和受压钢a——纵向受压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的距离(mm);yf——考虑纤维复合材实际抗拉应变达不到设计值而引入的强度利用系数,当yF>1.0时,取y=1.0;fr——纤维复合材的抗拉强度设计值(MPa);E₀——考虑二次受力影响时纤维复合材的滞后应变,应按11.2.11对受弯构件正弯矩区的正截面加固粘贴延伸长度(图式中:A—纤维复合材的截面积(mm²)。br—对梁为受拉面粘贴的纤维复合材的总宽度(mm),对板为1000mm板宽范围内粘贴的纤维复合材f,v——纤维与混凝土之间的黏结抗剪强度设计值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规定值采用;当f,v计算值低于0.40MPa时,取f,v=0.70MPa。11.2.12对受弯构件负弯矩区的正截面加固,纤维复合材的截断位置距支座边缘的距离除应根据负弯矩包络图确定外,尚应符合本标准第11.2.15条的构造规定。11.2.13当考虑二次受力影响时,纤维复合材的滞后应变应按下式计算:式中:Ero——纤维复合材的滞后应变;ar——综合考虑受弯构件裂缝截面内力臂变化、钢筋拉应变不均匀以及钢筋排列影响等的计算系数,应按表Mok——加固前受弯构件验算截面上原作用的弯矩标准值。单排钢筋注:1Pe为混凝土有效受拉截面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11.2.14当纤维复合材全部粘贴在梁底面(受拉面)有困难时,可将部分纤维复合材对称粘贴在梁的两侧面,侧面粘贴区域应控制在距受拉区边缘1/4梁高范围内,且应按下式计算确定梁的两侧面实际需要粘贴的纤维复合材截面积:Af,i=nfAf,b式中:A—两侧面实际需要粘贴的纤维复合材截面积(mm²);n—考虑改贴梁侧面引起的纤维复合材受拉合力及其力Ab——按梁底面计算确定的,但需改贴到梁的两侧面的纤高幅度不应超过40%,并应验算其受剪承载力,避免因受弯承载11.2.16当采用纤维增强复合材加固大偏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四年级口算题大全(10000道)
-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精美课件
- 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康复工程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同文职业技术学院《乒乓球V》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徽州民间音乐采风》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BIM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高级管理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外国建筑史(Ⅰ)》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阳光学院《古树导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省湖口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防疫期间“停课不停学”网上周考(三)物理试题含解析
- 2024年无人驾驶行业培训资料 - 无人驾驶技术的商业应用与法规管理
- 整本书《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阅读教学设计
-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农村革命与现实生活的冲突
- 电容损耗计算公式(一)
- 商标分类(1-45类小类明细)
- 跨境电商与数字贸易合作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08-09
- 数字城管信息采集外包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家庭猪场养殖模式
-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新增术中放疗场所环评报告
- 消费者起诉状模板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