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的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避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节选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前言
目录1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2中枢机构: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3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学习任务一:科举制的创新与意义?学习任务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学习任务三:三省六部制的创新之处与影响。学习任务四:历代中枢机构的演变。学习任务六:从汉至唐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学习任务五: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创新之处,有何影响?一、选官制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一)九品中正制1.背景2.选官方式3.选官标准4.影响
九品中正之制,自何起乎?曰:古代用人,以德为主。德行必本诸实事,而行实必征之乡里,故汉世风气,最重乡平。“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土流移,考详无地。”——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①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口流动频繁,察举制下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②察举制下,地方大族逐渐操纵选官,干扰人才选拔,不利于中央集权。1.背景2.选官方式3.选官标准4.影响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1.背景2.选官方式3.选官标准4.影响家世、道德、才能家世。1.背景2.选官方式3.选官标准4.影响
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高门(上品)寒门(下品)1.背景2.选官方式3.选官标准4.影响积极消极①继承两汉乡里评议制度传统,初期有利于人才选拔。②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初期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二)科举制1.原因2.发展演变3.创新之处4.影响
“梁末之乱(南梁将领侯景叛乱期间,江南豪门大族被屠戮殆尽),为永嘉南渡后的一大结局。南朝士族在经过数百年腐化之后,于梁末被全部消灭。”
——陈寅恪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原因2.发展演变3.创新之处4.影响①士族逐渐衰落,庶族地主势力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②统治者打击门阀士族、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③统治者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1.原因2.发展演变3.创新之处4.影响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分科考试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扩大科举人数始创武举和殿试增加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1.原因2.发展演变3.创新之处4.影响学习任务一:结合材料,分析科举制的创新与意义?
材料一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原因2.发展演变3.创新之处4.影响
材料二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种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寻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原因2.发展演变3.创新之处4.影响材料三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是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这种制度虽然使中国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但是它同样也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四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汪洙《神童诗》节选1.原因2.发展演变3.创新之处4.影响①选官方式:由推荐品评演变为分科考试、择优录取②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能③选官原则:制度化、公平公开1.原因2.发展演变3.创新之处4.影响①打破门阀士族的特权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②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③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④促进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积极1.原因2.发展演变3.创新之处4.影响消极①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②重才轻品,部分官员素质低下;③官本位思想,读书功利化“学而优则仕”;④以儒学为考试内容,忽视自然科学。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学习任务二:分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时期选官制度选官标准选官方式选官权力夏商周世官制(世卿世禄制)血缘世袭贵族战国军功爵制
军功汉朝察举制品行自下而上推荐地方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家世
评定授官世家大族隋唐至明清科举制才学考试中央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荐逐渐发展为公平、公开考试;选官原则:逐渐制度化、公平、公开、客观;选官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1.(2022·湖南高考·3)据下表可知(
)A.世家大族没落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针对训练A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二、中枢机构: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西汉中朝官尚书令东汉尚书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隋文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唐朝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一)沿革皇帝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吏、户、礼、兵、刑、工审议审核政令起草政令执行政令封驳提交上奏(二)运行学习任务三: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创新之处与影响。(三)创新之处|特点
唐代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凡皇帝命令,在“敕”字下,须加盖中枢、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认为是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相权三分、相互牵制2.职权明确、提高效率3.共同协商、集思广益4.节制君权、减少失误三省制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共同构成宰相团体,是一种集体宰相制。他们上午在政事堂共同议政,下午回各自官署办公。从这个角度讲,决策和行政相互分离,这是三省制的第一个特点。其次,三省按照政务处理程序分工……但这种分权不同于三公鼎立时的分权。三公鼎立时期的三公,其权力按照处理事务的不同来分割,如民政、军事、公共工程。——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钱穆《国史新论》(四)影响1.相权三分、彼此牵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三省职责明确,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3.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减少决策失误。4.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是古代政治体制成熟的标志之一。学习任务四:分析历代中枢机构的演变,思考其演变趋势。时期中央官制权力分配秦|汉武帝前西汉汉武帝后东汉三公九卿制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中外朝以中朝牵制外朝,中朝决策、外朝执行三公、尚书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五)历代中枢机构的演变时期中央官制权力分配魏晋南北朝隋、唐三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三省六部制相权三分,相互牵制,集权皇帝(决策权和行政权分离)趋势:相权逐渐削弱,皇权逐渐加强;中央官制逐渐制度化、理性化2.(2022·广东高考·3)图1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针对训练D图1三、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一)魏晋时期:租调制1.魏晋2.北魏孝文帝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1.魏晋2.北魏孝文帝均田制
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承担一定的徭役。
赋税和徭役的合称。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
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赋役1.魏晋2.北魏孝文帝
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麻田20亩……妇女5亩。奴婢与平民一样受露田和桑田,数量相同……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桑田则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二)唐初:租庸调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1.内容2.影响租庸调每丁岁交粟两旦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代替,称为庸上交一定的绢或布以庸代役田亩税人丁税1.内容2.影响汉代唐代租额三十税一四十税一庸役每人每年三十天每人每年二十天调只征收丝织物和麻织物1.内容2.影响
唐代租庸调制,最要用意在“为民制产”,务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国家完粮。耕种田地的自然是壮丁,便可抽出余暇,为国家义务服役。……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此制度的最高用意,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思考:根据材料,分析唐代租庸调制相比于前代有何进步意义?①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生产积极性提高;②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促进经济发展,稳定社会。(三)唐中后期:两税法学习任务五: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创新之处,有何影响?
玄宗之末,版籍(户口册)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司马光《资治通鉴》政局动荡,户籍破坏赋税没有固定的标准官府随意加征赋税百姓不堪重负,逃离土地1.原因2.确立3.内容4.创新之处(重点)5.影响①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②人口逃亡,户籍减少③税收减少,财政困难④解决租庸调制存在的问题(赋税无定额、官吏肆意加征、百姓逃离土地等)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白寿彝《中国通史》1.原因2.确立3.内容4.创新之处(重点)5.影响780年,唐德宗实施两税法1.原因2.确立3.内容4.创新之处(重点)5.影响
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司马光《资治通鉴》①“量出以制入”:中央政府先定额、再分配到各地征收。②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不分主户和客户,以现居住地编户交税。③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④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1.原因2.确立3.内容4.创新之处(重点)5.影响租庸调制两税法创新之处征税标准征税项目征税对象征税次数征收方式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田租、户调、力役、杂税等户税和地税受田农民(少数人)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一次征收夏、秋两季实物税为主货币税为主放松了人身控制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固定了收税时间改变了征收方式1.原因2.确立3.内容4.创新之处(重点)5.影响积极⑤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①简化收税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③“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②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④以财产为征收标准,一定程度上减少贫富差距,体现社会公平。1.原因2.确立3.内容4.创新之处(重点)5.影响消极思考1:赋税以资产为征收依据是否合理?征收额度是否可取?
当时人批评两税制是以资产作标准,但如欲正确计算资产,实大不易。……两税法是一年的收税总额作为两税之定额,要依照大历十四年所收之数作为标准。故陆贽说:“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钱穆《中国经济史》①田亩资产长期不核查审定,征税严重不合理。1.原因2.确立3.内容4.创新之处(重点)5.影响消极厚地植桑麻,所要济生民。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身外充征赋,上以奉君亲。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岁暮天地闭,阴风生破村。夜深烟火尽,霰(xiàn)雪白纷纷。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悲喘与寒气,并入鼻中辛。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找春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二年级下册统编版
- Starter Module 4Unit 3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外研版七年级英语上册
- 8 灯光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 九年级体育 走 基本体操教学设计1
- 《五 变废为宝》(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粤教版
- 4《试种一粒籽》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统编版
- 2017-2018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12.3 激素调节 教学设计
- 2023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力与运动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第1课时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新版)教科版
- 22《读不完的大书》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 供水特许经营权协议书5篇
- 2024年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2025年全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中小学组)题库及答案
- 课件-DeepSeek从入门到精通
- 帝豪EV450维修手册
- 未被列入违法失信名单承诺书
- JGT266-2011 泡沫混凝土标准规范
- 交通安全设施摆放图
- 上海名师应彩云_大班综合活动+百家姓
- (精选)研学旅行安全措施预案
- 外周动脉检测分析术
- ProE5.0全套教程(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