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2024下册全册教案_第1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2024下册全册教案_第2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2024下册全册教案_第3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2024下册全册教案_第4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2024下册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师大2024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马河口中心小学黄雷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

折纸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学会

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通过自主探究、渗透转化的思想,学会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成同分母

分数加减法。

3.培育良好的动手习惯,学会与人合作增进小组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驾驭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若干(完全一样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给下面每组分数通分

回忆:什么是通分?通分时,用谁做公分母?2,计算下面各题

通过练习,谁来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小结:(1)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

这个过程叫做通分。

通分时,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这样计算最简便。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跟分数加减法相关的新内容。【板书课题:折纸】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手工课上,小红用了一张纸的2折了一只小船,小明用同一

张纸的4折了一只小鸟。那么他们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请学生拿出自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并涂色表示。

(2)请学生汇报自己折纸和涂色的状况并用分数表示。

(3)请你估计一下,他们共用了这张正方形的几分之几?想一想,这个要怎

么列式?生列式并分类(同分母分数和异分母分数)

(4)那么,你们知道这类异分母分数加法怎么计算吗?自己先在练习本上算

一算,然后同桌相互沟通说说你的计算过程与方法。

学生汇报,生生质疑(汇报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分析)。

引导:能不能视察刚才所折的纸,从折纸的涂色部分思索,怎么求它们的和?

①1在图上是不能干脆相加的,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每一份都不同,只有当每份

都相同时,

才可以干脆相加。

②每份不同也就是说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所以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才可以干

脆相加。③所以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应当先通分,把它们变成同分母的

分数再加减④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小结:师总结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练一练第1题

2、学生自主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减

(出示例题)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出示自学要求)

让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相减的计算方法,师小结补充。

小结: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相同的分母,再加减。

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巩固提高

拓展:假如我们班全体同学参与大扫除劳动,2/5的同学打扫教室,1/3的

同学打扫室外卫生区,其余的同学去打扫阅览室,打扫教室和卫生区的同学占

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打扫阅览室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

四、回顾整理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2.你认为进行异分母分数加

减运算要留意些什么?

星期日的支配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依次。2、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依次。

2、难点: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D计算。

3/8+1/25/6+3/411/12+1/6(2)口答。

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应留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引导视察。

(1)出示书P、68的主题图。

(2)指名说一说:依据这幅情境壤土,能获得哪些信息?2、提出问题:

依据这幅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3、探究算法。(1)列出算

式。

让学生们独立尝试列式,然后再引导学生们将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

作为总数进行运算

②全班沟通。

③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2)探讨详细的运算过程。

①师:你能算出上面两个算式的得数吗?②让学生尝试。

可以是先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可以是先从“1”中减去部分,再用剩余的

减去另外部分;还可以的和,再从“1”中减去“和”。

(3)汇报、沟通。

4、归纳小结。

师:怎样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通过沟通,引导学生相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依次与整数和小数的加减混合依

次相同。

老师强调:计算时,要敏捷处理,使计算过程更加简便。

三、练一4练。

1、第1题,请学生独自完成计算。2、第2题,先作草图,再进行解答。

3、第3题,先填表,在组织学生进行探讨“为什么行一段山路,山路的路程

占总路程的几分之几与的几分之几会不同?”。建议作草图来帮助理解本题

目。

4、第4题,引导学生采纳逆向思维的方法,第一次加水是,其次次加水是,

第三次加水是,三是++=1,所以笑笑喝的果汁与水同样多。5、归纳

小结。

师:怎样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通过沟通,引导学生相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依次与整数和小数的加减混合依

次相同。老师强调:计算时,要敏捷处理,使计算过程更加简便。

四、总结。

怎样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老师强调:计算时,要敏捷处理,使计算过程更加简便。

“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小数相互转化的必要性。2、能正确地将简洁的分数化为有限

小数。3、能正确地将有限小数化为分数。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地将简洁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将有限小数化为分数。教学方法:

尝试、练习、沟通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日,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里玩一玩。出示情境图,看,

分数王国里都有哪些数呢?小数王国呢?生汇报。

分数王国的士兵和小数王国的士兵吵了起来,他们吵什么呢?1/2。和0.06

都说自己更大呢!提出问题:1/20和0.06哪个数大?二、自主探究、学习

新知

1、解决问题

估计学生会出现把时化成分来比较,把分数化成小数和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

较。让班内学生进行评价和质疑,在探讨中理解这几种方法。

课件展示学生可能没有出现的画图等方法,让学生接着在探讨中理解。师小

结这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比较分数大小时候,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

数化成分数。

并对学生进行引导: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须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

成分数来解决。小数和分数如何互化呢?下面我们重点来探讨这个内容。

2、常用的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3、分数化成小数

(1)独立练习,探究转化方法。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1\51\84\25练

习,并思索转化方法

⑵小组内沟通方法

(3)班内反馈

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并讲明转化的原理。

师小结:分数化成小数,就用分子除以分母。依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

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所以可以这样转化。

4、小数化成分数

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数做练习,探究小数化成分数,过程同“分

数化成小数”。

师小结:小数化成分数,就把小数化成十进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

面写几个零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后的数作分子)

让学生说一说小数化成分数有什么要留意的,引导学生留意能约分的要把分数

约成最简分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基础:

重点沟通比较的方法。

完成填空,常用的分数、小数的互化让学生记忆。

独立完成,反馈。

变式:

错误的进行改正,说说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拓展:

四、小结

二、长方体(一)

马河口中心小学黄雷

长方体的相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视察、分析、操作、探讨等活动,进一步相识长方体、正方体,

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验视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觉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能运用长方

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洁问题。

3、通过详细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每人准备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我们对长方体已有了初步的相识,今日我们还要对长方体进

行深化探讨。

(二)探究新知

尝试练习:

①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个面;

②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个顶点;

③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条棱。

2、探究新知活动

(1)分组探讨正方体、长方风光的特点(指名汇报)

小结: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6个面,正方体的6个面都相等,长方体的

对面两两相等。

(2)小组沟通长方体、正方体顶点的特点。(指名说说)

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8个顶点。

(3)同桌沟通长方体和正方体棱的特点。(全班沟通)

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都相等,长方体

的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棱的长度相等。

3、整理学问

我们把刚才探究得的学问归纳整理可以得下表:

面棱

个个条

形态大小长度关系

数数数

长方相对面相分了组每组棱长

86长方形12

体等相等

正方每个面都是正6面都相

8612全部棱长都相等

体方形等

(相识正方体的棱和长方体的长、宽、高)

尝试达标练习

1、把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填在表中。

上下前后左右

面面面面面面

5cm

/面积/cn?

/

8cm

2、如图所示,三条线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宽、畤六2cm/

(1)这个图有()个面是长方形;一

(2)这个图有()个面是正方形;

(3)这个长方体上全部长方形的面积和是(),全部正方形的面积

和是()。

板书设计:

面棱

个个条

形态大小长度关系

数数数

长方相对面相分了组每组棱长

86长方形12

体等相等

正方每个面都是正6面都相

8612全部棱长都相等

体方形等

教学反思:

绽开与折叠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绽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

相识。

2、能正确推断图形沿虚线折叠后是否能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3、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4、培育学生视察、思索以与与同伴沟通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绽开图。

2、能正确推断图形沿虚线折叠后是否能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教具准备:小黑板、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各一个,把教材附页1中的图形剪下

来。

教学步骤:

一、前提测评,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复习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相关学问。

面棱

个个条

形态大小长度关系

数数数

正方每个面都是正6个面的全部的棱

8612

方形面积相等都相等

长方体可以分为

长方形(也可能

相对面的三组,每组

86有2个相对的12

面积相等中棱的长

面是正方形)

度相等

二、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假如把长方体和长方体绽开,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今日我们就学习“绽

开”与折叠。

三、自主探究,发觉方法。

1、老师出示实物,引导探讨:这是一个正方体的盒子?请你视察有几个

面?有几条棱。

2、怎样得到一个绽开图?请你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同桌合作,剪

一剪,想一想先沿着哪条棱剪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3、集体汇报,展示,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到这个绽开图的。

小结:正方体的盒子沿着棱剪开,由于剪法不同,绽开图的形态也不同。

4、请同学们再将准备好的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绽

开图。(同桌合作,剪一剪)

5、汇报展示,请学生展示不同形态的绽开图,并说说是怎样得到这个绽

开图的。

6、自己把绽开的正方体和长方体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和长方体,然后闭

上眼睛再想想绽开和折叠的过程。

四、巩固训练,深化理解

1、课本16页“做一做”1、2题。

2、课本17页“练一练”1、2题。

(让学生做后小结,推断能不能围成正方体、长方体,利用筛选淘汰的方

法,剔除条件不够的图,如正方体,面大于6、小于6都不行,面都在一边的

确定不行。)

五、总结

今日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绽开与折叠

正方体有六个面,而且都不在一边

推断:筛选淘汰法

长方体

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视察,使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

2、初步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实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探究并驾驭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纸盒,长方体、正方体绽开图、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前提测评,复习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①正方体有()个面,每个面的面积都(),有()条相等的棱。

②长方体有()个面,S±=(),5左=(),5前=()o

(二)引出课题,引导学生相识什么是表面积,先让学生说,再进行总结。

出示小黑板: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叫作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叫作它的表面积。

(三)自主探究,探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拿出正方体,在六个面上分别标出上、下、左、右、前、后,再想想怎样

求正方体的表面积。(先自主探究,再与同学沟通,老师小结)

板书:正S表=S±+S下+S左+S右+S前+S后

6个面相等:S表=S±X6

2、同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自主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

板书:长S表=S±+S下+S左+S右+S前+S后

S上=5下S左=5右S前=5后

长S表=2S上+2S左+2S右

3、看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老师出示长方体绽开图,说明:把长方体看作

2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上、下面,另一部分是前、后、左、右组成的侧面,

将侧面绽开后得到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底面的周长C底表示,

宽相当于高,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用底面周长X高加上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就可

以了

板书:S表=(:底乂11+2s上

(四)巩固训练

1、课本上长方体,上面的面积是(),上、下两面的面积和是(),

前面的面积是(),前、后两面的面积和是(),左面的面积是(),

左、右两面的面积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五)实际运用,深化理解

1、教材18页“试一试”。

2、教材19页“练一练”第1题,要求选择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练一练”第2题3题。

4、“练一练”4—6题,看要求,说方法。

(六)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S表=S±+S下+S左+S右+S前+S后

6个面面积相等,所以S表=6S上

长方体:s表=S±+S下+S左+S右+S前+S后

S±=S下S左=$右S前=5后

S表=2S上+2S左+2S前

两部分:①侧面一长方形C底Xh高

②上、下两个面

③S表=(3底乂11高+2S上

露在外面的面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视察、分析等活动,综合运用有关学问,解决有关物体表

面积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经验探究规律的过程,激发主动探究的欲望。

3、培育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实力。

教学重、难点:

有序的视察方法以与综合运用有关学问,解决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学

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若干个正方体模型,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前提测评,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口头填空。

1、正方体有()个面,每个面的面积都(),有12条相等的()。

2、长方体有()个面,S下=(),S右=(),S后=()

3、长方体5表=()+()+()

或者=()+()

4、什么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老师出示准备好的正方体和学生一齐数一数6个面,再把这个正方体

放在墙角,让学生说说发觉了什么?从而引出课题——露在外面的面。

(三)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堆放在墙角的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

1、自主探究,完成课本上的填空。

2、小组合作,探究规律,并计算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

探究活动二:堆放在地面上的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规律

1、平放一排的规律。

①视察露在外面的面有向个?你发觉了什么?小组沟通。

②全班汇报沟通结果:正面和背面始终不变,每增加一个正方体就多三个

面,所以露在外面的面=正方体个数X3+2,用字母表示:露在外面的面=3n

+2O

2、竖放一排的规律

①视察露在外面的面,并填表。你发觉了什么规律?小组沟通。

②全班汇报沟通结果:上面始终是一个面,每增加一个正方体,就多了四

周的四个面,所以露在外面的面=正方体个数X4+1,用字母表示:露在外面

的面=4n+l。

3、多排多层摆放的规律

①视察露在外面的面,你发觉了什么规律?小组沟通。

②全班汇报沟通,露在外面的面假如只有一竖排,就有9个面,每增加一

竖排正方体,就多5个面,所以,露在外面的面=正方体的竖排数X5+4,用

字母表示:露在外面的面=5n+4。

(四)拓展练习

小组活动:你们还能用正方体模型拼摆不同的状况,并找出露在外面的面

有什么规律吗?小组沟通。

(五)课堂小结

今日这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露在外面的面

正方体:

墙角规律

平放一排:面=正方体个数X3+2

=3n+2

竖放一排:面=个数X4+1

=4n+l

多层摆放:面=数乂5+4

=5n+4

其次单元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地梳理长方体、正方体的有关学问,并能用于解决

实际生活中的简洁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培育学生敏捷调用学问的实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形成技能,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重、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学问的实际运用。

教具准备:若干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前提测评

复习与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与相关学问,如:面、棱、表面积与计算方

法。

(二)进行学问的实践和运用

1、教材22页第1题,出示长方体,请学生指出面积相等的面和长度相

等的棱,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并计算它的表面积。

2、教材2题,先让学生理解有几个面(5个)?再进行计算。

3、教材3题,理解底面不涂,上面空,共有4面?再进行计算。

4、教材4题,亲自摆一摆,体会共有7个面露在外面,再进行计算。

5、教材5题,亲自摆一摆,体会拼成长方体后比原来少2个面,所以不

会相等,再分别算出拼成长方体前、后的表面积进行比较。

6、教材6题,理解须要粉刷的墙壁的表面积是5个面的总面积减去门窗

的面积,再计算须要的石灰数量。

7、教材7题,运用长方体棱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首先算出捆扎一盒须

要多长的绳子。15x2+10x2+8x4+25=107(厘米)。

10米=1000厘米

1000^107=9(盒)……37(厘米),所以最多可以捆9盒。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时的复习,你学会了哪些?

(四)课外延长

教材第8题和“实践活动”,先自己绽开想象,再课余自己或与同学一起

亲自动手操作,看和你想的是否一样,比一比谁的空间想象力强。遇到困难可

以与老师和同学沟通。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

面棱顶点

表面积=2S上+2S左+2S前

=(3底乂11+2s上

三、分数乘法

马河口中心小学黄雷

分数乘法(一)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究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究并驾驭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洁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我们来做这样一个测试:一个漏水的水龙头每小时滴水七桶,3小时

滴水多少桶?

二、合作探究,发觉新知

①老师提出问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又怎样获得最终的

计算结果。

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沟通各自有效的方法。

③集中汇报

(1)不用列式,干脆用线段来表示:

(2)用加法;

—+—+—==—(桶)

10101010

(3)用乘法

-X3=—(桶)3X—=—(桶)

10101010

三、回顾小结,形成相识。

①老师依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提取下面的等式:

—X3=—+—+—==—(桶)

1010101010

②提出问题:依据上面的等式,你能发觉关于分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吗?

③学生探讨回答:

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四、基础训练,理解算理。

(一)涂一涂,写一写。

2个T的和是多少?

(2)填一填

“3==夏

50

(3)沟通汇报,做题时要留意什么?

①计算的结果能约分要约分;

②假如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洁。

五、达标练习

(1)计算下列各题。

397

-X23X-—X21OX—

1191615

73q

-XI7X—4X—12X—

4101314

(2)完成课本3、4页1、2、3、4、5题。

分数乘法(二)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情境,进一步探究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重

难点)

2、能解决简洁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教学步骤:

一、设疑激趣

1、调皮说:我的苹果个数是小红的;,你们知道调皮有几个苹果吗?(生沟

通,探讨)

生:不知道小红有几个苹果,所以不会计算苹果数。

师: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分数乘法(二)

二、设问解疑

1、调皮说:我的苹果个数是小红的;,小红有6个苹果,你知道调皮的苹果

有几个吗?

法一:把6个苹果当成一个整体,6个苹果的!是3个苹果。

♦■■♦♦♦

法二:把每个苹果都分成两个;苹果,6个苹果的;就相当于6个;,也就是

3个苹果。

16x1

6x2=2=3

2、假如调皮的苹果数是小红的g呢?调皮有几个苹果?(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小组沟通汇报)

6x-==n(个)

师:你能依据这两个乘法算式说说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吗?

生: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叔叔说:我今年36岁,小兰说:我的年龄是叔叔的。,小强说:我的年龄

4

是叔叔的小兰今年几岁?小强今年几岁?并说说你列式的理由。

6

36X-==9(岁)

36X-=—=6(岁)

66

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用乘法计算。

2、一个书包的原价是30元,打九折后的价钱是多少元?

师:九折是指现价是原价的得。

O

生:3OX^==27(元)

3、计算下列各题。

2

5X--X6100X-

795

4

—X421X-—X4

12711

四、小结:

分数乘法(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乘分数

的算理,驾驭方法,并能娴熟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经验猜想、验证等过程,体验数学探讨的方法。

3、培育逻辑推理实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计算:3X--X--X-16X-

522424

二、猜想验证

①;xg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算的?

-X-=-

224

②。X。的计算结果呢?

44

3-13x13

4447416

(沟通、汇报)

先把一张长方形纸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三份,表示这张纸的

四分之三,再把这张纸的四分之三看作单位1,再把它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

的一份,也就是1的也就是。X;,是多少呢?整张纸的,。

444416

③请同学们用纸折一折,f7।?sX:1等于多少呢?

④通过刚才的验证,你能总结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吗?分数乘分数,用

分子乘分子的积作分子,用分母乘分母作分母。

三、巩固沟通

1、完成教材P8,3题。

2、探讨:分数相乘的积确定小于每一个因数吗?

四、小结:

倒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倒数的意义,驾驭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能娴熟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沟通学习,结合教学实际培育学生的抽象概括实力,激

发学生学习的爱好。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驾驭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娴熟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口算:

上面各式有什么特点?生先独立口算,再口答订正。视察这些算式,说说

自己有什么发觉。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视察,思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剧烈的探究欲

望,使学生获得主动的情感阅历)

二、探究沟通,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沟通:

(1)和同桌说一说你的发觉。

(2)请你自己举出3个像上面这样的乘法式子。

小组代表说说有什么发觉。指名说说自己举出的例子。

老师:像这样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我们说它们的关系是互为倒数。

老师:关于倒数的学问,你已经有哪些相识?(学生说说自己的已有相识)

老师:书上又是怎样讲解倒数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阅读教材,进一步理解。

老师:现在谁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倒数的?

学生口答,老师小结:假如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

个数的倒数,并称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出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读一读,强调概念中的关键词:“乘积”、

“互为”。

(设计意图:关于倒数,部分学生已经有确定的学问准备,教学时采纳小组合

作沟通、阅读课本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的体验学习学问的过程与获得学问的方

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实力,同时,在合作沟通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独立

思索和合作探究意识。)

2.强化概念理解。

你认为下面这两种说法是否正确?

2/3是倒数。(2)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学生先独立思索,再口答,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一些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沟通获得的学问往往是比较肤浅的,

为让学生深刻的理解,须要老师的点拨,这样较好的完善学生相识,更利于学

生驾驭所学的学问。)

(板书:倒数)

3.深化理解

老师提问(1).什么是互为倒数?(2),怎样理解这句话?(举例说明)

(72的倒数是一5,5W的倒数是29,……不能说三5是倒数、也不能说2.是倒数、

522525

要说它是谁的倒数.)

(3).0有倒数吗?为什么?1有倒数吗?为什么?(0虽然可以看作几

分之°,如32,……但是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分母为°,不成立,所

以。没有倒数,另外。和任何数相乘都为1可以写作;,1与;相乘还是

1,符合倒数的意义,所以1的倒数是1).

4.求一个数的倒数

(1).例:写出3,、57的倒数

学生试做探讨后,老师将过程板书如下:

所以3:的倒数是W5,三7的倒数是2彳.

(能不能写成,为什么?)

总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深化

你会求小数的倒数吗?(学生试做)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教科书第26页的4题、第27页的7题

四、回顾整理内化提升

说收获评价、生评、师评。

倒数

教学目标:

1、在计算、比较、视察中,发觉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驾驭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发觉倒数的特征,理解倒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引出倒数

1、出示几组数,让学生视察有什么特点?

(2和2)、(3和3)、(U和3)、(5和I)

52433175

2、请你给这些分子分母颠倒的数起个名字?(倒数),今日我们就一起

来探讨倒数。(板书课题)

(二)通过计算,比较视察,探究倒数的特征和意义

1、自主完成课本上的“算一算”你有什么发觉?在小组内沟通。

①汇报沟通,理解倒数的特征和意义。

板书:假如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②探讨:2X;的2没有分子分母,它跟g有分子分母上下颠倒的关系吗?

③探讨:;是倒数,对吗?

④小结: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它们相互依存,必需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

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2、自主完成“试一试”,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探讨:①1有倒数吗?

(1X1)=1,所以1的倒数就是它本身。

3、探讨:。有倒数吗?

小结:依据倒数的概念,要两个数相乘,乘积为1,这两个数才互为倒数,

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不行能等于1,所以。没有倒数。

4、探讨:带分数有倒数吗:如89

5、探讨,小数有倒数吗?如0.25

6、归纳总结:通过以上的探讨、沟通,你发觉哪些数有倒数?怎么找?

小结:①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整数(。除外),小数都有倒数。

②真分数、假分数只须要把它们的分子分母颠倒过来就行了。

③带分数先把它们化成假分数,再颠倒分子分母。

④整数(0除外)看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再颠倒分子分母。

⑤小数化成分数后再颠倒分子分母。

三、巩固训练

1、教材24页“练一练”:把互为倒数的两个数连起来

2、填一填

1X()=1()X—=1

52

3;X()=11.25X()=1

3、找一找(说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2_12_999-17

20109

4、推断

①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的倒数是0。()

②因为:X8=1,所以:和8互为倒数。()

OO

③真分数的倒数大于它本身,假分数的倒数小于它本身。()

④在全部的自然数(0除外)中,数越大,它的倒数就越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倒数

两个数相乘,乘积为1,这两个数互为倒数C

真分数〕卜颠倒

假分戏

带分数f假一倒

整数(0除外)一半(分母是1的假分数)一倒

小数f分数f倒

单元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娴熟地驾驭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

算,能够运用所学的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2、感受数学学问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步骤:

一、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①计算:9X==X-

994

②在分数乘法中,要留意什么?

二、归纳本单元学问点

分数乘整数(一)f几个相同分数的和

分数乘整数(二)f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分数乘分数f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解决有关的简洁实际问题

三、指导完成练习题:

四、小结:

四、长方体(二)

马河口中心小学黄雷

体积和容积

教学目标:

1、通过视察实际,使学生知道什么是体积和容积。。

2、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体积和容积的大小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和容积单位估算常

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1米、1分米、1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

2、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

二、探究新知

我们学习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今日我们要学习一个新概

念:体积和容积单位。(板书课题:体积和容积)

(一)试验视察,建立体积概念。

1、老师演示试验:

第一步:出示有水的玻璃杯,在水面处做一个红色记号;

其次步:在杯中放入一块石头,在水面处做一个黄色记号;

第三步:拿出石块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块,在水面处做绿色记号。

视察思索:在水杯中两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块,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

会出现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汇报归纳:水杯中放入石块后,石块占据了空间,把水向上挤,水面对上

升。石块大占据空间大,水面上升得高;石块小占据空间小,水面上升得低。

2.学生分组试验.试验方法:

第一步:拿出装满细沙的杯子,把细沙倒在一边.

其次步:把一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

第三步:把杯中细沙倒出,一些大的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

杯子里.视察思索:出现了什么结果?这说明白什么?

汇报归纳:放入大木块,外边剩的沙多;放人小木块外边剩的沙少。

这说明木块也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木块大占据空间大,木块小占据空间小。

3、总结两次试验结果.

老师提问:以上的两个试验说明白什么?

学生归纳:物体都占据空间,物体大占据空间大,物体小占据空间小。

老师明确: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4、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

实物比较:字典和大词典、桌子和椅子、水桶和茶叶桶、课本和练习本,

老师出示一组体积接近的物体。提问:这两个物体谁的体积大?

(二)建立容积概念.

1、学生动手试验(每四人一组,每组一个有厚度的长方体盒,细沙一堆)

试验题目:计算出长方体盒的体积。

把长方体盒装满细沙,计算细沙的体积。

2.学生汇报结果.

长方体盒的体积:先从外面量出长方体盒的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

细沙的体积:细沙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但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

高,再计算其体积.

老师追问:计算细沙的体积为什么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

3、师生共同小结.

老师指出:这个长方体盒所容纳细沙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盒的容积。我们

望见过汽车上的油箱,油箱里装满汽油,这就是油箱的容积,长方体鱼缸里盛

满水,它就是鱼缸的容积。

师生归纳: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就是它们的容积。(板书)

4、比较物体体积和容积的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体积和容积都是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一样。

不同点:体积要从容器外量长、宽、高;容积要从里面量长、宽、高。

全部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量它

的容积。(出示长方体木块)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学问?容积和体积有什么不同点?

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体积和容积的单位。

2、相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了解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教学重点:建立体积和容积单位观念,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容积的含义和升、毫升的实际大小。

教学步骤:

一、探究新知

我们已经学习了容积和体积,今日我们接着学习一个新的学问:体积和容

积单位。(板书课题)

(一)相识体积单位

老师指出: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时只凭感觉是无法推断出谁大谁小的,

这就要我们精确地计量物体的体积,计量体积就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

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1、相识1立方厘米(出示一块1立方厘米的体积模型)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

厘米的正方体。

分组视察,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是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

说一说: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板书)。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比较小。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运用立方厘米比较恰当?

2、相识1立方分米。(出示一块1立方分米的体积模型)

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分组视察,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体积大一些,是一个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

说一说: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物体比1立方厘米的物体大。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运用立方分米比较恰当?

3、相识1立方米

思索:什么样的物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板书: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运用立方米比较恰当?

(二)相识容积单位

1、老师指出: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的体积,如

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板书:升毫升)

2、出示量杯:这就是1升的量杯。

出示量筒:这就是刻有毫升刻度的量筒。

3、老师演示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①相识量筒上1毫升的刻度,找出100毫升的刻度。

②用量筒量100毫升的红色水倒入1升的量杯,始终到量杯满为止。

板书:1升=1000毫升

4、学生演示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①把1升的红色水倒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盒里。

小结:1升=1立方分米

②把1毫升的红色水倒入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盒里。

小结:1毫升=1立方厘米

5、小结:容积单位有哪些?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6、反馈练习。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20()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3升=()毫升2700毫升=()升

2.57升=()毫升640毫升=()升

2.4升=()毫升3.5升=()立方分米

500毫升=()升760毫升=()立方厘米

(三)计算物体的容积

1、教学例1

一种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8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这个油箱可

以装汽油多少升?

8X5X4=160(立方分米)

160立方分米=16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160升

2、反馈练习

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12分米,宽6分米,深5分米,这个水箱

可装水多少毫升?

12X6X5=360(立方分米)

360立方分米=360000毫升

答:这个水箱可以装水36000。毫升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学问?容积和体积有什么不同点?计算容积应留意什

么?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1)()叫做容积。

(2)容积的计算方法跟()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是长、宽、高。

(3)6.09立方分米=()升=()毫升

1750立方厘米=()毫升=()升

435毫升=()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9.8升=()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推断

(1)冰箱的容积就是冰箱的体积。()

(2)一个薄塑料长方体(厚度不计),它的体积就是容积。()

(3)3.75升=3;立方分米()

4

3、选择

(1)计量墨水瓶的容积用()作单位恰当①升②毫升

(2)3毫升等于()立方分米。①0.3②0.3③0.003

4、一种背负式喷雾器,药液箱发的积是14升,假如每分钟喷出药液700

毫升,喷完一箱药液需用多少分钟?

5、手扶拖拉机的油箱,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2.3分米,深L6分米,

这个油箱可以装柴油多少升?每升柴油重按0.82千克计算,装的柴油重多少

千克?(得数保留整数)

6、把调查的实际数字填在括号里。

一小瓶红药水是()毫升一瓶墨水是()毫升

汽车(或拖拉机)油箱的容积是()升

六、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1立方厘米: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体积单61立方分米: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

1立方米:棱长1米的正方体

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体积就是多少。

长方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育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实力。

教学重点: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用具:1立方厘米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

二、导入新课:

1、导入:

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确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体积单位的

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

要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方法?(用将

它切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数一数的方法。)

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很

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他

们的体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

书课题)

2、新课:

(1)请同学们随意取出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小组里合作摆出一个长

方体,边摆边想:你们是怎么摆的?你们摆出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

(2)板书学生的:(设想举例)

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

4411

8421

24432

(3)视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板书:体积=每排个数X排数X排数X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所以,每排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

好是几厘米;摆几排,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4)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体积=长乂宽*高

字母公式:V=abh

三、练习:

1、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导出正方体体积公式:

依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X棱长X棱长V=aaa=a3读作a的立方

3、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4、看表计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