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甘肃省陇南市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甘肃省陇南市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甘肃省陇南市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甘肃省陇南市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甘肃省陇南市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甘肃省陇南市育才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写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累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_________,就称‘蕉下客’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众人听了都笑起来……材料二:秋爽斋植物景观以芭蕉梧桐为主。芭蕉扶疏似树,高舒垂荫,形态疏朗潇洒,秋爽斋室内陈设以“大”为特色,内外风格一致,共同映衬了“探春素喜阔朗”的性格。芭蕉姿态优雅,叶下少女亭亭玉立,正是古代人物画的常见主题:蕉叶仕女图。仕女的容姿要符合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审美标准,内在的气质神韵、思想格调也要达到当时社会所推崇的境界。反观探春,“俊眼秀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结海棠社不让须眉,理家果断兴利除弊,与芭蕉寓意的仕女品格不谋而合。黛玉对“蕉下客”的调侃,引出“蕉叶覆鹿”的典故。郑人砍柴得一鹿,后来忘记藏鹿之所,以为是梦一场,路上嘀咕这个梦时,被路人听见,路人依梦取了鹿。樵夫又梦见藏鹿之所与取鹿之人,前去索鹿。法官说:“你当初真得了鹿却以为是梦,现在梦见了鹿却以为是真。”在大观园这个舞台上,探春或许正如一个逐鹿之人。她有着复杂的性格,自我设定是既作栖处诗社文坛的雅士,又想成为“才自精明志自高”的雄才。她有主见有抱负,在是非、利弊、兴衰、成败上有着精准的洞察与明断,为挽救家族颓势做出了最多努力;可又因为庶出身份而过度敏感,强烈的自尊掩饰的是深刻的自卑,因而在诸如嫡庶、尊卑、主奴、宠辱等方面都要辩个分明,争个高低。可惜“生于末世运偏消”,家族到头来“忽喇喇似大厦倾”,自己落得个远嫁的结局,如同梦幻,了无痕迹,被旧红学索隐派说成是贾宝玉的原型、与曹雪芹祖父曹寅有通家之谊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曾写过一阙《疏彩·芭燕》词,其结句为:“想玉人,和露折来,曾写断肠句。”细细品味,分明就是“蕉下客”探春的形象。(摘编自刘楷、张一民等相关文章)材料三:《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唐人殷敬顺《列子释文》称“蕉与樵同”。宋代韵书《集韵》:“蕉,草芥也。”清人王念孙考证:“‘蕉’与‘樵’同。薪谓之‘樵’,因而取薪亦谓之‘樵’。”可见自唐宋以降,在音韵学者的考证中,“蕉”之本音当从古音为“樵”,其本意为“柴薪”或“草芥”,而非“芭蕉”。这是否意味着《红楼梦》对于“蕉鹿”典故的使用存在纰缪呢?尽管历代音韵学家对“蕉鹿”典故原始含义均有考辨,但在实际流传过程中,“蕉”逐渐脱离了“樵”之原始音义,而逐渐偏向于“芭蕉”。在清代考据学盛行的背景下,多有学者对“蕉鹿”典故的长期误用提出质疑和批评。在某种意义上,清代考据学家对于“蕉”“樵”的辨析,折射出“蕉鹿”典故“相沿既久,莫知其误”的现象,通过“蕉下客”雅号,《红楼梦》构建了芭蕉意象与贾探春形象的密切关联。《红楼梦》叙事多以植物比喻人物形象、预叙人物命运。但不同于玫瑰花、风筝等关键意象,芭蕉与贾探春形象之间不具备排他性的联系。有鉴于此,“蕉下客”与贾探春形象的关联,便不仅仅在于“蕉下客”表层意义上的芭蕉意象,而在于“蕉鹿”典故作为一个整体,对贾探春性格、命运的体现和预示。在既有研究中,历来有观点从讽刺世人逐利的角度,或论证“蕉叶覆鹿”喻示“探春不能真妄两忘,得失两忘,痴迷于主奴、嫡庶、义利、兴衰、治乱上的争竞”,或强调“《蕉鹿梦》除此之外还有名利富贵皆如梦,不应过分追逐的一层主题思想也与《红楼梦》相似”。的确,讽刺世人逐利是后人对《列子》“蕉鹿”典故的理解角度之一。但问题在于:_________。“蕉鹿”寓言的原本寓意为“觉梦不异”,既不在于“得”,亦不在于“失”,而在于论证“得”“失”之无常空幻,由此阐发“梦”“觉”之模糊界限。但后人在使用此典时,又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语境和用典习惯。其立场逐渐侧重于“失”,而不是“得”;“鹿”的隐喻逐渐侧重于“名”,而不是“利”。“蕉鹿”典故的文学书写逐渐侧重于感慨仕宦功名之无常虚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文人作为创作主体,其感慨大多针对仕宦沉浮中的人生命运,且大多创作于失意阶段。此外,由于“鹿”“禄”同音,“鹿”意象在民间信仰中与仕途际遇具有天然联系。在中国古代文学抒情传统中,以“蕉鹿”典故书写“功名梦断”的理想抱负破灭、入世心态消解,成为“蕉鹿”典故的惯用语境。由于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作者仕途失意阶段,因此又大多寄寓了世事无常、人生空幻的悲剧意味。《红楼梦》对“蕉鹿”典故的使用,势必难以摆脱其影响。尽管贾探春作为闺阁女子,不存在建立仕宦功名的可能性,但是,这并不妨碍《红楼梦》围绕贾探春设计了“补天”理想终将破灭的主题线索。贾探春自称“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贾探春主导的大观园经济改革反映了挽救家族命运、振兴家业的积极入世心态,历来被认为是“补天”之举。然而,贾探春的理想抱负最终在家族没落的过程之中破灭。贾探春的结局无疑体现了其空有高远的理想抱负,却既无法挽回封建家族衰落的大势,又无法掌握个人命运的人生悲剧,从而为贾探春形象、命运赋予了浓厚的悲剧意味。在这一意义上,费探春形象与“蕉鹿”典故的深层联系,便在于“才自精明志自高”的理想抱负与“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命运结局之间的根本矛盾。(摘编自朱姗《“蕉下客”考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庶出身份导致的过度敏感和为掩饰自卑而进行的自我设定,是探春复杂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B.旧红学索隐派认为纳兰性德是贾宝玉的原型,材料二提出了纳兰性德是探春原型的独到见解。C.《红楼梦》中“蕉叶覆鹿”典故的运用,也能体现这一典故“相沿既久,莫知其误”的现象。D.材料二、三都结合“蕉鹿”典故,追本溯源,揭示出了“蕉鹿”寓意与探春之间的固有关联。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所举考证能看出林黛玉所用“蕉鹿”典故在字意、字音层面都与《列子》原始意义不符。B.因为“鹿”“禄”同音,“鹿”意象有仕途通达的象征意义,与“鹿”有关的梦境历来被视为吉兆。C.“蕉鹿”寓言的原本寓意,跟庄生梦蝶、南柯一梦有异曲同工的玄妙,有孰真孰假都如梦幻的意思。D.从植物文化的角度去读《红楼梦》,能发现植物意象与人物形象的契合,也可发现作者构思的缜密。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驳论论据放在材料三中画线处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文本叙述对于探春在“主奴、嫡庶、义利、兴衰、治乱”诸方面的言论举动几乎全部持正面立场。B.在《红楼梦》作者和评点者的眼中,贾探春主导的大观园经济改革是“兴利除宿弊”,体现了“探春敏智过人处”。C.以“蕉鹿”典故讽刺世人逐利,既不是“蕉鹿”典故的原始含义,也不是科学理解“蕉鹿”典故的唯一角度。D.在部分评论家看来,探春自号“蕉下客”是为了引出黛玉笑语,为后文引出“潇湘妃子”做铺垫,本身并无深意。4.请结合材料三简析《红楼梦》将“蕉鹿”典故引入小说文本的作用。5.《红楼梦》版本众多,材料一中画线处,有的版本是“我最喜芭蕉”,有的版本是“我是喜芭蕉的”,你更认同哪一种表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灯师陀黄昏从空中降下来了,降落到小城的屋背上和小胡同里了。卖煤油的远远从小胡同的转角出现,肩上担着挑子。“卖煤油啊!”梆!梆梆!他喊着,敲着木鱼。胡同里没有人。一条狗望望他,接着又自行走开。有个门响着,有人从里头走出来。“卖煤油的!”走出来的人站在门口台阶上喊,手里端着灯。梆!梆梆!卖煤油的在台阶前面停住,挑子放到街沿上了。这是个装着架子的煤油桶,另一头配一口箱子,上面贴着红斗方,里头放的是各种杂货:火柴、香烟、纸、糖和烟丝。买油的说:“打四两。”“不说也知道。”卖煤油的接住灯。卖煤油的用提子把油吊出来,量够了数目。“自来火又涨价了?”“又涨价了!”卖煤油的并不高兴,比打油的还不高兴。他数过钱——梆梆!重新担起挑子。“越涨越没利看!”他回头又加上一句,“你想想——馒头现在几个钱一斤?从前自来火三钱两盒,赚你一个;现在三十钱一盒,不说谎,赚你两个半制钱!”在冷落的小胡同里,卖煤油的担着挑子,木鱼敲得动天响。他有他的调子:梆!梆梆!他有他的老声音,从来不变的声音:“卖煤油啊!”挑子活跃地跳动着,他就这样顺着胡同走下去,一路上迎着他的是开门关门的响声。“喂,卖煤油的!”又有个小门打开,又有个声音向他喊。这喊他的是个老太太,一听下面的谈话就知道。“你真是上辈子烧香烧来的福气,老斋公,娶这么一房好媳妇,两天点一灯油!”卖煤油的看了看灯,一看他就准知道是新娘子的。老太太喜欢得几乎把眼泪都流出来。“会做活呢,”她说,“你给够数就好了!”“老天爷是见证。”当他们谈话时,远远地又有一个人喊了。卖煤油的担起挑子,极和气地跟老太太分了手。梆!梆梆!“卖煤油啊!”他喊着,尽量敲着木鱼。这一盏是厨房里的灯,上面落了许多灰尘。喊他的是个中年女人,脸红红的,被烟熏得满眼泪。“该吃饭了。”没有放下挑子,卖煤油的就笑着招呼。买油的并不直接回答。“有铜版纸吗?”她问。“有,有!”卖煤油的赶紧打好油,赶紧到另一头打开箱子,或是说他的杂货店。“今天又是记账吗?”“又是的!”“可是前面老早三吊多了?”“四吊多终归要还你的——怕什么?跑了和尚跑不了寺!”真没有办法!卖煤油的笑着叹口气,卖煤油的担起挑子,天渐渐暗下来了,小胡同里不再有人出现了。梆!梆梆!他顺着小胡同走下去,一路上喊着,比先前更响更急地敲着木鱼。所有的灯他都认识,只要摸摸他就知道是谁家的,甚至是谁用的。现在它们已经被点起来,光亮照耀着每间房子,不管是发霉的熏黑的整洁的倾倒的全照耀到了……梆!梆梆!木鱼越来越急,越响越远。最后只剩下空洞没有行人的小胡同,转个弯,他的影子随即消失在昏暗中。可不是,他自己家里的灯也该点起来了。一九四二年二月(节选自师陀《果园城记》[注],有删改)[注]《果园城记》是师陀于抗日战争时期在沦陷的上海写成的。“果园城”既是师陀的心灵栖息地,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通过“黄昏从空中降下来了”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B.文中卖煤油的人担着挑子,敲着木鱼,一路吆喝,通过对他的动作和声音的反复描写,展现了他的职业特点。C.小说通过描写不同人物的灯,如新娘子的灯、厨房的灯等,从侧面反映了小城居民不同的生活状态。D.文中老太太和中年女人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老太太生活富足、悠闲,中年女人生活窘迫、忙碌。7.下列对小说中卖煤油人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卖煤油人对于煤油价格上涨感到高兴,因为他可以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B.卖煤油人能够根据灯来判断是谁家的,这说明他在小城生活多年,对居民非常熟悉。C.卖煤油人对于中年女人记账的行为非常不满,多次催促她还钱。D.卖煤油人在小说中是一个冷漠的形象,他只关心自己的生意,对别人的生活毫不关心。8.“卖煤油的”对待三个客人的态度同中有异,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9.著名学者评价本文时说道:散文化小说,可以从那些给予小说的规约中游离开来,拓展更宽松的活动余地,从而有针对性地表现作品一些非小说的特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散文化小说”的理解。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①之,其仆曰:“君胡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②;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于是文侯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文侯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不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而功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未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见翟璜,踞于堂而与之言。翟璜不悦。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至。既受吾赏,又责吾礼,无乃难乎?”(节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材料二:段干木者,晋人也。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庐而轼。其仆问曰:“干木布衣也,君何轼?”文侯曰:“段干木,贤者也。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敢不轼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盖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有删改)[注]①轼:扶轼,古人乘车时表示敬意的动作。②地:地位。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这三处是()夫文侯A名B过C齐桓公者D盖能尊E段干木F敬G卜子夏H友I田子方J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解释为“让……做相国”,和《鸿门宴》中“使子婴为相”中的“相”用法相同。B.以为,认为,和《过秦论》中“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以为”词义不同。C.责,要求,和“责人从宽,责己从严”中的“责”词义相同。D.布衣,粗布做成的普通衣服,常用来代指平民百姓;文中指段干木是个平民百姓。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听从车夫的建议,请段干木做相国,但段干木不肯接受。魏文侯就送给段干木优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前往看望他,此举受到国人的称赞。B.和魏文侯用兵不同,鄙陋无知之人用兵,在战场上和敌人奋勇拼杀、一争高下,使无辜百姓尸横遍野,即便如此,也未必能挽救国家之亡、国君之死。C.魏文侯对段干木敬重有加,对翟璜却傲慢无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段干木是个看轻官位、俸禄的贤者,翟璜却要官得官,要俸禄得俸禄。D.魏文侯认为,段干木虽隐处穷巷,却声名远扬,而自己虽然地位显赫,拥有很多财富,但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理应对他扶轼以表敬意。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2)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14.君子用兵,为什么能够做到“莫见其形,而功已成”?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病马【唐】杜甫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注】这首诗大约写于乾元二年(759),当时诗人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当时属于唐朝边境地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语意紧密相承,“老”承“久”,“岁晚”承“天寒”,既交代了此马与自己长期患难相依的关系,又写出了它现在的状态。B.颈联写此马的毛发、骨相等资质绝非平常之辈,但它在我面前一直十分温顺驯服,对我非常忠诚,表达出对病马的浓浓深情。C.同是“沉吟”却意味不同。曹操在《短歌行》中因思慕贤才而沉吟,杜甫因感动于此马为物虽微但对我情意深厚而沉吟。D.同为“咏物”而视角各异,陆游《卜算子·咏梅》运用第三人称,杜诗以第二人称抒情达意,把马人格化,生动而饶有趣味。16.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杜甫以马自况之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诗文中有许多描写自然万物蓬勃生长的语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描绘出一幅草木欣荣、春水始动的早春图画。(2)唐代诗人经常借“汉”来隐晦记叙本朝事件,如高适的《燕歌行并序》开篇即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开元年间征戍之事。(3)小刚沉迷于游戏,不珍惜宝贵的学习时间,张老师找他谈话,引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规劝他好好学习,珍惜时间。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黛玉见他这般劝慰,不肯负他的豪兴,因笑道:“你看这里这等人声嘈杂,有何诗兴。”湘云笑道:“这山上赏月虽好,终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坳里近水一个所在就是凹晶馆。可知当日盖这园子时就有学问。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就叫作凹晶。这‘凸’‘凹’二字,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更觉新鲜,(①)。可知这两处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竟是特因玩月而设此处。有爱那山高月小的,便往这里来;有爱那皓月清波的,便往那里去。只是这两个字俗念作‘洼’‘拱’二音,便说俗了,不大见用,只陆放翁用了一个‘凹’字,说‘古砚微凹聚墨多’,还有人批他俗,岂不可笑?”林黛玉道:“也不只放翁才用,古人中用者太多。如江淹《青苔赋》,东方朔《神异经》,以至《画记》上云张僧繇画一乘寺的故事,(②)。只是今人不知,误作俗字用了。实和你说罢,这两个字还是我拟的呢。”(节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有四组“一”“一”对写,“一上一下,一明一暗,一高一矮,一山一水”,说说它们和“有上下、明暗、高矮、山水之搭配”相比,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处的问号和下列语段中的问号用法和效果有什么不同。你眼中的日照,是什么颜色的?近年来,日照积极践行“双碳战略”,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建筑产业全面植入绿色“基因”,走出了一条可持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