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上文言文-原文和译文
5、《世说新语》两则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马儿女()讲论文义(工俄而()雪躲(),
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日:“椒盐空中差
()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
()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
紧了,太俾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
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七儿道信说:“不如比作风把柳颦吹得:蒿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
起来。道假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课文研讨
一、文章说明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关于古代小说的说明,最早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
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日:,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莞狂夫之议也。”
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
《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小说诗歌文学作
品的影响颇大。全书共8卷,按内容分为36门。
下面分说课文所选的两则:
《咏雪》
这个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文章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
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的不好,可一望而知。这正是本书叙事
的优点。
文章交代咏雪的背景只用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别看这短短
的卜五个字,涵盖的内容却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制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
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
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下面接着写主要事件一味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
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
到很高兴,于是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答案可能很多,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
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镉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
定,仅仅“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端的身份,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报的才气。
二、问题研究
1.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撤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
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
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种意见认
为“柳絮”i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
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一“撒盐空中”,
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
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又: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也有不同解释: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
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2.第一问是常识性的,有这类常识,读文言文才不至于弄错人称。“君”是有礼貌地称呼
对方,犹今之“您”。“尊君川家君”的用法见课文注释。
引下面这苜诗为例,让学生说说诗中对飞雪的比喻好在哪里。
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地.
相关资料
一、作家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刘义庆(403—U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
曾任南兖州剌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
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
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上议论政
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逐步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
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
这就成「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
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翻译:
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与小一辈的人谈论试向'不久'雪下大了'谢太傅高
兴地说:”白雪纷纷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能够比拟.”而谢
无奕的虐人说:”不如用柳絮随风飘飞来比拟."谢太傅大笑起来,谢道牖是谢太傅大哥的虐
人,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一、《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优劣未做评定,仅仅“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
说说你对此的现解。
【答案:1、对•两种答案都满意2、为后喻而“笑乐”3、“笑”前喻。“乐”后喻】
二.“撤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那一句较好?为什么?
【答案:”柳絮因风起”较好。因为“柳絮因风起”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
意蕴,而“撒盐空中”仅仅形似,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不够好】
三、你还积累过哪些描写雪的诗句?请写2句
【答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咏雪》营造了i种怎样的家庭气氛?【答案:融洽、欢快、轻松】
练习:
一、本文选自《》,这部书是由—(朝代)—(人名)组织i批文人编写的。
主要记述了从汉末到东晋之间士族、文人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风气和上
层士大夫的精神面貌、生活情况等。鲁迅说可把它“看作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二、理解、简答题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问:“寒■雪”、“内集”等词语营造出一种融洽、儒雅的家庭气氛:“欣然”
“大笑”则更进一步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的家庭气氛;第二同:“儿女”还包括子侄辈,
指家中年轻一代人。现在的“儿女”则专指子女。
2、文章仅用一句话交代了咏雪的背景,这句话是:“”
3、《咏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地点是:,
召集人兼主讲人是:,听众是:«,
4、谢太傅为什么跟儿女门谈论诗文时,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
答:主讲人出题考听众时,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
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就出了一个“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咏雪题目。
5、两个咏雪的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试从文中
找出依据。
答:“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依据:作者也没有明确评价,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
棍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娘的才气。
6、“未若柳絮因风起”把冬雪比作柳絮,形象生动。你还能从古诗中找出一些咏雪的
名句吗?
答:
巩固练习:
阅读《咏雪》(原文略),做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谢太傅寒雪日日集(2)俄而雪零
(3)撒盐空中差可知(4)未若柳絮日风起
2、写出下面句子的译文。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个句总述了映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要素。
4、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5、选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仅仅“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
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1、(1)家庭内(2)大而急(3)比拟(4)凭借
2、(1)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侄子辈的人谈论诗文。(2)道
镉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寒雪日内集谢太傅与儿女讲论文义
4、营造了一种其乐融融,非常温馨、又非常民主的那种世家特有的文化氛围。
5、“大笑乐”可作多种理解: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
()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o客问元方:“尊
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
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
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
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
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
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
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课文理解
I、这个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
本文记陈纪和来客的对话。先交代对话的背景,“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不守信约的
是客人,而不是陈太丘:“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既至而不见太丘,这是客人发"怒''的原因:
陈纪其时正“门外戏”,故与客相遇,这是对话的由来,也交代了对话的地点。写法与前一则
相同。
对话可分两层:前一层属于信息交流性质,作铺垫用:后一层是对话的主要内容,写客
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
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
结尾是: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但陈纪“入门不顾
2.《陈太丘与友期》何以不入“夙惠”门?
“夙惠”门是《世说新语》36门中的第12门,专记聪敏儿童.的故事。这个则记陈纪七岁时
的故事,也表现了他的聪敏,但主要是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二语为全篇核心,
可见作者的意图是借陈纪的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所以还是放在“方
正”门内为好。
3、《陈太丘与友期》中“君M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4、“儿女”在文中的意思
“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按:“儿女”在古诗文中亦
有专指子女的用法,如杜甫“遥怜小2L玄,不解忆长安“《月夜》广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
行”(《赠卫八处士》)诸句中,“儿女”皆指子女。
—、
1、《世说新语》记录的是晋代上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唳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
清谈放诞的风气。被鲁迅评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2、“期行”和“期U中”中的“期”是不是同一个意思?
不是。一个是约定,一个是约定的时间。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名词。
3、“去后乃至”是一个省略句,你能补出省略的部分吗?
4、太丘离开是不是不对呢?
不是。因为是友人先不讲信用,“期日中”,“过中不至二
5、客的两处语言应该分别用怎样的语气读?
第一处:询问,很客气。第二处:愤怒,音调很高。
6、元方会用怎样的语气说话呢?
第一处:很有礼貌,客气的说。第二处:声调不高,但义正词严。
7、对于元方的回答,客的反映是什么?
“惭”,”下车引之引
8、这说明了什么?
元方的话很有说服力,客知道自己错了。要表示歉意。
9、元方接受了客人的歉意了吗?
没有。他头也没有回就进去了。
10、你对元方的行为是怎么看的?赞同还是反对?
(1)古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一个大人能放下架子主动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
他,不应该不给别人台阶下.
(2)不同意,客人做得很过度,古代讲究孝,在儿子的面前辱骂父亲就是不对的.
(3)我们还要注意到元方只有七岁,心里是不能原谅就怎样做,不知道虚伪,是很正常的.我
们应为他的坦率而鼓掌.
(4)元方的行为,是符合他的年龄特点的,当然,我们也希望元方能够宽宏大量的原谅客
人,因为人家知道错了,我们就能够给别人一个改正的机会吗.
中考题选编
04恩施
17.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哪两个人的活动?这两
个人各有什么特点?
18.请按要求写出这则故事下述一些内容。
答: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发展:
故事的高潮:
故事的结局:
19.陈元方的言行有对有错,请分别指出于下:
机①
②
错:
20.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不过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
你会怎么做?
参考答案:
17.(3分)陈元方、友人;陈元方:不卑不亢、倔强任性:友人:误时无礼、错而能改。
18.(2分)起囚:陈太丘与友期行;发展:友人日中不至乃去;商潮:元方据理我斥友人;
结局:友人惭而致歉。
19.(3分)对:①耐心说明;②据理反驳;错:入门不顾。
20.(2分)略
05厦门
[甲]见课文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日:“诺,期返而食。”起日:“待公而食。”故
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
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Z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d]句末语气词。
1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①尊君在丕?②诺,期返而食。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②相委而去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④怒其自食其言也
19.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准确的一项是:(2分)
A.期日/中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D.故人至/暮不来
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21.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请结合文段内容
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17.①f6u②shf(2分,各1分)
18.①约定②丢下,舍弃③才④害怕,担心(4分,各1分)
19.C(2分)
20.(4分,各2分)
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
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21.(4分)答题要点:可从正面说,可从反面说。可就[甲]段来谈,可就[乙]段来谈,
也可两段联系起来谈。基本看法1分,结合文段适当展开2分,整体语言表达1分。
例如: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
瞧不起他……
[补充说明]若出现:赞同做人是该守信,但对吴起的守信事例有所质疑者,可给2分。
若出现:脱离文段内容泛泛而谈的,有扣守信者,酸多给2分;没扣守信者不给分。
2008年来宾市
(甲)见课文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
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
之。(司马光《资治通零・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U)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8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准确的一项是(2分)()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魏文侯与虞人期狷(约定)
B.去后乃至(才)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是日,饮酒乐,天雨(这)
D.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
9.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10.(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4分)
主题:—
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2分)B
9.(4分)(1)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2分)(2)现在即
使很乐观,难道不能够相见完成约定吗?(2分)
10.(4分)为人一定要讲诚信。(2分)谈感受(2分。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语
官通顺即可得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2010年山东济宁
[甲]见课文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日:“所受俸
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
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
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③曰:“宜尔子
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锐:二十两。②馆:这里指家。③《诗》:这里指《诗经》。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行:
②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归休: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宜尔子孙承承兮。
9.[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
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参考答案:
7.答案:①相约同行。期,的定。②退休回家。评分:共4分,答对一个词语得2分。
8.答案:①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
的大门。②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评分:共4分。每个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虚心接受批评,
知错就改。评分:共4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2008江汉油田、仙桃市、潜江市
甲:见课文
乙:郭彼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饭问:儿曹何自
远来?对日:闻便君到,喜,故来奉迎,饮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
当还。俊请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仅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
乃入,其为人若此(选自后汉书*郭俊传,略有改动)
注释:郭仅(j।)始至行部,郭俊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西河美稷:地名
别驾从事:部下官吏。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太丘舍去(舍弃丢下)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C.及事迄(完毕)D.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相委面大杂不过前陈者B.计日告之传一乡秀才观之
C.遂止壬野亭骈死王槽杨之间D.甚为人若此安陵君甚,午其人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口:待君久不至,已去
13.文段理解(5分)
(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但从选材角度看,甲
文选择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了,乙文选择的是的正面例了一:从表
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3分)
(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
少两条)(2分)
答案:10.A11.C12.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吗?(或:那客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
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13.(1)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
即可)郭俊守佶(或:郭但不违信于儿童)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2)答
案示例:要有礼貌;要勇于改正错误;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
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做人要言行一致
《陈太丘与友期》
一、基础归纳:
文学常识:《陈太丘与友期》被编入《世说新语》一书的“”一门,《世说新
语》是六朝小说的代表。
二、用课文中的句子或词语回答下列问题:
1、交待陈元方与来客对话背景的句子是:
说明不守信用的人是:-
2、友人发怒的原因是:。
3、对话的地点是:o
4、故事的结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问题探究:《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元方入
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答:第一问: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指您
父亲;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称。第二问:元方入门不顾不应为失礼。其一,全文主
要写元方懂得为人之理,无信,无礼,是全篇核心,从反面说明信和礼的重要,其二,对
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我们不应该过于苛求。
巩固练习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与友朋行(2)去后乃至
(3)相委而去(4)下车手之
2、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答: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答:
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合适不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答:
1、约定才离开拉
2、(1)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2)
父亲的朋友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拉他,元芳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门。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5、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
需以礼相待。示例二:不合适。即使父亲的朋友以前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
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补充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10、《论语》十二章
原文和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
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
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整理不为
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寻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见各种
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而不会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能够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子曰:“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仅仅空想却不肯读书,就有危
险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
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瓠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
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J
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
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
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
手段得来的宫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
(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
译:孔子对着滔滔江水,感慨地说:“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江水一样,日夜不停呀!”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孔子说:“军队能够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可改变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
矣。”
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她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
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课文分析:
理解1:本文所选十二则有的谈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有的谈到思想品德的修养,请具
体分析。
明确:
(1),谈学习方法、态度和为人态度,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增强自律。
(2),古代治学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谈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4),谈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
(5),谈学习态度,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与(7)则,谈学习态度,要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
(8),谈思想品德修养,鼓励门人为实现“仁”而奋斗。
<9),谈思想品德修养,面对利害关系,遇到事变关头,方能见君子的操守。
(10),谈思想品德修养,为人处世之道。
理解2:课文具体内容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S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d
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能够解作“按
一定的时间”或“即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
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
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口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
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
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
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
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
自己)”这句话,也能够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
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
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能够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蜴称“子贡”,对
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
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
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能
够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讲解]这个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
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月II勺。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
(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
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
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
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能够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
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个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
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
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个章,要防止产生
片面理解,要使学生理解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
去胡思乱想。他曾说:“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
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日知之,不知
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日能之,不能日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
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
要谭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
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
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泡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
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
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
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
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
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利“恕”正是孔子“仁”的学
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耍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而;“恕”
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很多话,细分
析起来,都跟这两点相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
因为子贡问的是“能够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I可答他。
巩固练习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准确的一项是()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B.吾日/三省吾身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D.择其/善者向从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亦旗乎(2)人不知而不得
(3)不电矩(4)人不堪其忧
3、翻译下列句子。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手?传不习乎?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选文多处内容都与学习相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
启示。
1、C2、(1)通“悦。愉快(2)生气,发怒(3)越过,超过
(4)忍受3、(1)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来往是不是诚实呢?老
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2)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能恳切地
提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4、示例: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温故而知新;终身学习;博览群书。
【重点回顾】
理解1:各则内容的理解与分类。(道德修养、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理解2:成语及理解
[2010中考】
(2010•北京市燕山,11—14,12分)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⑵不因为乐之至于斯也图:
(3富与贵是人ZJ听次也之:
(4)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而:
12、把卜而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3、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己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3分)
1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次谈对你的启示。(3分)
【答案】
11。(2分)答案:(1)信:诚实。(2)图:料想。(3)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无实义。(4)而:然后,表顺接。12。(4分)(1)译文:读书人不能够没有
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2)译文:看见德行优
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13。(3分)见贤思齐已
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答题要点:写出一个给1分,增字减字不得
分)
14o(3分)答题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
要施加给别人。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所难。
练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而》)
子日:“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为政》)
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
(《述而》)
普子目:“士不能缈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心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军》)
子贡问日:“有一言能够终身行之乎?”
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本文选自《》,该书是一部的儒家
经典著作。孔子是我国时期伟大的—
2.把文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3.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①学而时月之②传而不玄乎
B.①学而时习之,不亦也乎②诣太守,道如此
C.①吾日三宣吾身②见不贤而内自查也
D.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血也②孰为汝多血乎
4.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温蜃而知新②....皿时有物外之趣
A.
B.①吾立三省吾身②立初出沧沧凉凉
C.①任重而道远②天即将降大生于是人也
D.①性不习乎②空谷性响
5.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0
①人不知而不通,不亦君子乎愠:.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_______
③思而不学则施殆:_______________
④然后知松柏之后痼也凋: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答;.
②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答:.
③曾子曰:“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
远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理解。
①选文中讲学习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精美课件
- 紧急救援设备种类及操作考核试卷
- 环境保护与水资源节约利用考核试卷
- 港口市场营销策略考核试卷
- 煤炭行业的矿产资源评估与开发潜力考核试卷
- 介绍杭州初二语文作文
-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工程安全文化建设路径考核试卷
- 社区儿童友好空间设计考核试卷
- 砼结构构件的预制件市场需求预测分析考核试卷
- 稀土金属矿选矿厂工艺优化与生产成本控制考核试卷
- 湖北省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武汉四调)
- 2025-2030中国汽车金融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策略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铁路车辆钳工(高级)职业技能鉴定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跨越高原勇敢前行 课件 2025届高考学习的高原期主题班会
- 2025年中国共青团入团团员必知知识考试题与答案
- 2024年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必考题
- 2025年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中考一模英语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年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第27届联考 生物学(含解析)
- 移动业务代办协议书
- 2025年CSCO胃癌诊疗指南解读
- 2025届广东省高三一模生物学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