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品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手册TOC\o"1-2"\h\u21961第一章食品安全管理概述 378371.1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3171411.2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412491.3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428658第二章食品原料采购与储存管理 590072.1原料采购要求 5223582.1.1采购原则 540272.1.2采购流程 5278232.1.3采购记录 5300412.2原料储存管理 599812.2.1储存条件 5288282.2.2储存期限 6296442.2.3储存管理措施 658882.3原料质量检验 6722.3.1检验项目 6552.3.2检验方法 6286082.3.3检验记录 611031第三章食品加工过程控制 649763.1加工场所卫生管理 688883.1.1场所环境要求 755273.1.2防虫防鼠措施 7117153.1.3垃圾处理 7230623.1.4人员卫生要求 7248373.2加工设备清洗消毒 7105433.2.1设备清洗 7306533.2.2设备消毒 774553.2.3消毒剂管理 7100523.3加工过程质量监控 7209033.3.1原料检验 743453.3.2加工过程控制 732663.3.3产品检验 8196133.3.4检验记录与分析 84629第四章食品包装与储运管理 857654.1包装材料选择 879034.1.1材料种类 8184974.1.2材料安全性 8149674.1.3材料功能 8142594.2包装工艺要求 8101314.2.1包装设计 8142514.2.2包装设备 8258374.2.3包装操作 937064.3储运条件控制 9245854.3.1储存条件 966944.3.2运输条件 9212854.3.3验收与记录 922298第五章食品安全检验与检测 9203715.1检验方法与标准 9259995.1.1检验方法 9164065.1.2检验标准 9191995.2检验设备与试剂 10191935.2.1检验设备 10226205.2.2检验试剂 10312175.3检验流程与记录 1089365.3.1检验流程 10322735.3.2记录 1011485第六章食品质量控制关键点 11226126.1关键控制点识别 1110966.1.1概述 11131996.1.2识别方法 1145466.1.3识别内容 11252816.2关键控制点监控 11240446.2.1概述 11202556.2.2监控方法 1130386.2.3监控内容 12151846.3关键控制点改进 12306876.3.1概述 12116976.3.2改进措施 1295146.3.3改进效果评估 128608第七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 12149877.1风险监测体系建立 12245967.1.1目的与意义 1233417.1.2监测内容 1287237.1.3监测方法 13289607.2风险评估与预警 13296397.2.1风险评估 1335467.2.2预警机制 13177237.3应急预案制定 1328747.3.1制定原则 14158847.3.2应急预案内容 1431643第八章食品安全教育与培训 14213918.1员工食品安全意识培养 1486388.1.1目的与意义 14238698.1.2培养措施 14138.2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143558.2.1培训内容 14171568.2.2培训方式 15256998.3培训效果评估与改进 15266038.3.1评估方法 1559118.3.2改进措施 1519004第九章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核与评价 15258619.1内部审核 15218719.1.1目的与意义 15270229.1.2审核范围与内容 15179309.1.3审核流程与方法 16192629.1.4审核结果的处理 16317679.2外部审核 16140499.2.1目的与意义 16129169.2.2审核范围与内容 16164029.2.3审核流程与方法 17188539.2.4审核结果的处理 17151899.3管理体系改进 1725589.3.1改进措施 1715389.3.2改进过程 1782979.3.3改进效果的评价 174747第十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 182920310.1国内外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1899010.1.1国内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18173010.1.2国际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181458310.2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18170310.2.1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概述 182914710.2.2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182864310.2.3行业、地方和企业食品安全标准 181678710.3法律法规与标准执行 19233110.3.1法律法规执行 192378210.3.2标准执行 1946710.3.3法律法规与标准执行的协同 19第一章食品安全管理概述1.1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食品安全管理作为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各国纷纷将食品安全管理提升至战略高度。本节主要阐述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以期为食品行业及相关从业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一旦出现食品安全,将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维护国家经济秩序。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导致企业信誉危机、市场波动,甚至影响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3)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食品安全频发,容易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稳定。(4)提升国家形象。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有助于提升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1.2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是保障食品安全、规范食品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明确了国家保障食品安全的基本原则。(2)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是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基本法律,规定了食品安全的基本制度、监管体系、法律责任等内容。(3)食品安全法规。食品安全法规包括国务院制定的食品安全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4)食品安全规章。食品安全规章主要包括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制定的食品安全部门规章。(5)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标准是规范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技术要求,是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1.3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指为保障食品安全、预防食品安全而建立的一系列组织、制度、技术和管理措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是食品安全管理的基础,为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2)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作的监管格局。(3)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体系。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体系通过收集、分析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4)食品安全应急管理体系。食品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包括食品安全的预防、预警、应急响应和恢复等环节,保证食品安全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5)食品安全诚信体系。食品安全诚信体系通过建立企业诚信档案、信用评级等手段,引导企业自觉履行食品安全责任。(6)食品安全宣传与培训。食品安全宣传与培训旨在提高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素养。第二章食品原料采购与储存管理2.1原料采购要求2.1.1采购原则食品原料采购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合法、有信誉的供应商;(2)保证原料来源安全、可靠;(3)采购的原料应满足食品安全标准及法规要求;(4)原料质量与价格相匹配,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2.1.2采购流程(1)供应商筛选:对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查,包括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生产许可证等;(2)原料选择:根据生产需求,选择适合的原料品种、规格、数量等;(3)价格谈判:与供应商进行价格谈判,保证采购成本合理;(4)签订合同:明确采购数量、价格、交货时间等条款,签订采购合同;(5)验收与付款:对采购的原料进行验收,确认质量合格后进行付款。2.1.3采购记录采购部门应建立原料采购记录,包括以下内容:(1)采购日期、供应商名称、原料名称、规格、数量、价格等;(2)采购合同编号、签订日期、履行情况等;(3)验收记录,包括验收日期、验收人员、验收结果等。2.2原料储存管理2.2.1储存条件(1)原料储存库房应保持干燥、通风、避光、防潮、防虫、防鼠;(2)根据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分别采取适当的储存方式;(3)储存温度、湿度应符合原料的储存要求,避免原料变质、损坏。2.2.2储存期限(1)原料储存期限应根据原料的保质期、生产日期等因素确定;(2)储存期限到期或原料质量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处理,避免影响产品质量。2.2.3储存管理措施(1)建立原料储存管理制度,明确储存管理责任;(2)定期对储存库房进行检查、维护,保证储存条件达标;(3)对储存原料进行分类、分区存放,便于管理和查找;(4)做好原料储存记录,包括原料名称、规格、数量、储存日期等。2.3原料质量检验2.3.1检验项目原料质量检验主要包括以下项目:(1)外观检验:检查原料的色泽、形状、大小等;(2)感官检验:品尝原料的口感、气味等;(3)理化检验:检测原料的理化指标,如水分、蛋白质含量等;(4)微生物检验:检测原料中的微生物含量,如细菌总数、大肠杆菌等。2.3.2检验方法(1)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进行检验;(2)使用专业的检验设备、仪器进行检验;(3)按照检验流程进行操作,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2.3.3检验记录(1)建立原料质量检验记录,包括检验日期、检验人员、检验项目、检验结果等;(2)对检验不合格的原料,及时进行处理,防止流入生产环节;(3)定期对检验记录进行分析,为原料采购、储存提供依据。第三章食品加工过程控制3.1加工场所卫生管理3.1.1场所环境要求加工场所应保持清洁、卫生、通风良好,避免有害物质和微生物的污染。地面、墙面、天花板及门窗等应定期清洁和消毒,保证场所环境符合食品安全要求。3.1.2防虫防鼠措施加工场所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昆虫、老鼠等害虫的侵入和滋生。包括设置防虫网、粘鼠板、灭虫灯等设备,并定期检查和维护。3.1.3垃圾处理加工场所内的垃圾应分类存放,及时清理。垃圾箱应密封、清洁,并定期进行消毒。垃圾运输过程中,应采取防护措施,防止污染环境。3.1.4人员卫生要求加工场所内的工作人员应遵守个人卫生规定,穿戴整洁的工作服、帽子和手套,保持手部清洁。进入加工场所前,应进行洗手、消毒等卫生处理。3.2加工设备清洗消毒3.2.1设备清洗加工设备在使用前和使用后,应进行彻底清洗。清洗时应使用适量的清洁剂,采用合适的清洗方法,保证设备表面无污垢、油渍等。3.2.2设备消毒加工设备在清洗后,应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保证设备表面微生物含量符合食品安全要求。3.2.3消毒剂管理消毒剂应妥善存放,避免误食、误用。使用过的消毒剂应及时更换,避免过期失效。同时应定期检查消毒剂的种类、浓度和有效期,保证其符合使用要求。3.3加工过程质量监控3.3.1原料检验加工前,应对原料进行质量检验,保证原料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检验内容包括原料的色泽、气味、口感等感官指标,以及微生物、重金属等理化指标。3.3.2加工过程控制加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温度、湿度、时间等关键参数,保证食品加工质量。同时对加工过程中的卫生条件、设备运行状态等进行实时监控,防止食品污染。3.3.3产品检验加工完成后,应对产品进行质量检验,保证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检验内容包括产品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对于不合格产品,应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或报废。3.3.4检验记录与分析加工过程中的检验结果应详细记录,以便进行质量分析和改进。记录内容应包括检验项目、检验方法、检验结果等。通过对检验结果的分析,找出问题根源,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第四章食品包装与储运管理4.1包装材料选择4.1.1材料种类在选择食品包装材料时,应根据食品的特性和储存需求,合理选用以下几种类型的包装材料:(1)塑料包装材料: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等;(2)纸质包装材料:如箱板纸、瓦楞纸等;(3)玻璃包装材料:适用于液体、酱状食品等;(4)金属包装材料:如铁罐、铝罐等;(5)复合材料:如铝塑复合膜、纸塑复合膜等。4.1.2材料安全性所选用的包装材料应保证无毒、无害、无异味,不含有害物质,符合国家相关食品安全标准。4.1.3材料功能所选包装材料应具有良好的阻隔性、密封性、耐温性、抗冲击性等功能,以保证食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不受外界环境影响。4.2包装工艺要求4.2.1包装设计包装设计应充分考虑食品的特性、储存条件、运输方式等因素,保证包装结构合理、美观大方,便于识别和搬运。4.2.2包装设备选用符合生产需求的包装设备,保证包装过程顺利进行。设备应定期维护、保养,保证其正常运行。4.2.3包装操作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包装质量。包装过程中应防止食品受到污染,避免破损。4.3储运条件控制4.3.1储存条件(1)温度:根据食品的特性,选择适宜的储存温度,如冷藏、冷冻、常温等;(2)湿度:保持储存环境的相对湿度在适宜范围内,避免食品受潮、霉变;(3)通风:保证储存环境通风良好,防止食品变质、异味产生。4.3.2运输条件(1)运输工具: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如冷藏车、保温车等;(2)运输时间:合理安排运输时间,保证食品在最短的时间内送达;(3)运输过程:在运输过程中,注意防震、防压、防潮、防晒,避免食品受到损害。4.3.3验收与记录在食品到达目的地后,应及时进行验收,检查包装完整性、食品质量等。对验收情况进行记录,以便追溯和管理。第五章食品安全检验与检测5.1检验方法与标准5.1.1检验方法食品安全检验与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检测、化学检测、微生物检测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等。物理检测主要包括重量、体积、色泽、气味等指标的检测;化学检测主要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食品添加剂等指标的检测;微生物检测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则主要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食品中的有害成分进行检测。5.1.2检验标准检验标准是食品安全检验与检测的重要依据。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标准为检验工作提供了科学、严谨的依据。检验标准主要包括食品中污染物限量、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食品微生物指标等。5.2检验设备与试剂5.2.1检验设备食品安全检验与检测所需的设备包括常规实验室仪器、专用检测设备以及辅助设备。常规实验室仪器包括天平、移液器、离心机、漩涡混合器等;专用检测设备包括气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PCR仪等;辅助设备包括实验室通风系统、实验室家具等。5.2.2检验试剂检验试剂是食品安全检验与检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根据检测项目的不同,所需的试剂也各有差异。常用的检验试剂包括标准溶液、指示剂、显色剂、缓冲液等。检验试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需选用优质的检验试剂。5.3检验流程与记录5.3.1检验流程食品安全检验与检测的流程主要包括样品采集、样品处理、检验分析、结果判断及报告等环节。(1)样品采集:根据检验目的和检测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样品采集,保证样品具有代表性。(2)样品处理:对采集的样品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如破碎、匀浆、提取等,以满足检验方法的要求。(3)检验分析:按照检验方法对处理后的样品进行分析,获取检验数据。(4)结果判断:根据检验数据,依据相关标准判断样品是否合格。(5)报告:将检验结果以报告形式记录,并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5.3.2记录检验记录是食品安全检验与检测的重要档案资料,应详细记录以下内容:(1)样品信息:包括样品名称、来源、数量、采集时间等。(2)检验方法:包括检验依据、检验设备、检验试剂等。(3)检验过程:包括样品处理、检验操作、结果计算等。(4)检验结果:包括检验数据、合格判定等。(5)检验人员:包括检验人员签名、审核人员签名等。(6)报告日期:包括检验报告的日期。第六章食品质量控制关键点6.1关键控制点识别6.1.1概述食品质量控制关键点识别是保证食品安全与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对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分析,识别出对食品安全和质量具有重大影响的环节,从而实施有效控制。6.1.2识别方法(1)危害分析:对食品原料、生产过程、包装、储存、运输等环节进行危害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2)风险评估:根据危害分析结果,对各个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程度。(3)关键控制点确定:结合危害分析和风险评估,确定对食品安全和质量具有重大影响的环节作为关键控制点。6.1.3识别内容(1)原料采购:对供应商进行评估,保证原料质量符合标准。(2)生产过程:关键生产环节,如原料处理、加工、混合、包装等。(3)储存与运输:保证储存和运输条件符合食品安全要求。(4)销售与售后服务:对消费者反馈的信息进行处理,及时改进产品质量。6.2关键控制点监控6.2.1概述关键控制点监控是指对已识别的关键控制点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以保证食品安全和质量得到有效控制。6.2.2监控方法(1)现场检查:对关键控制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现场检查,保证操作符合规定。(2)记录与报告:对关键控制点的操作过程进行记录,形成监控报告。(3)数据分析:对监控数据进行分析,发觉潜在的安全风险和质量问题。6.2.3监控内容(1)原料质量:对原料进行抽样检测,保证质量符合标准。(2)生产过程:对关键生产环节进行监控,保证操作规范。(3)储存与运输:对储存和运输条件进行监控,保证食品安全。(4)销售与售后服务:对消费者反馈的信息进行跟踪,及时解决问题。6.3关键控制点改进6.3.1概述关键控制点改进是指针对监控过程中发觉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以提高食品安全和质量。6.3.2改进措施(1)加强原料采购管理:对供应商进行定期评估,保证原料质量。(2)优化生产流程:对关键生产环节进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3)改善储存与运输条件:加强储存和运输设施建设,保证食品安全。(4)提高售后服务水平:对消费者反馈的信息进行及时处理,提高客户满意度。6.3.3改进效果评估对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包括以下方面:(1)食品安全指标:对改进后的食品安全指标进行监测,评估改进效果。(2)质量控制指标:对改进后的质量控制指标进行监测,评估改进效果。(3)消费者满意度:通过消费者反馈,了解改进措施对消费者满意度的影响。第七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7.1风险监测体系建立7.1.1目的与意义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的建立旨在全面、系统地收集、分析和评估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公众饮食安全。该体系对于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事件具有重要意义。7.1.2监测内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食品中污染物、有害物质的监测;(2)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环节的风险监测;(3)食品相关产品(如包装材料、添加剂等)的风险监测;(4)食品生产企业和餐饮服务单位的卫生状况监测;(5)食品消费环节的风险监测;(6)其他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风险监测。7.1.3监测方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采用以下方法:(1)定期监测:对食品中污染物、有害物质等指标进行定期检测;(2)实时监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食品生产、销售环节进行实时监控;(3)重点监测:针对高风险食品、重点区域和环节进行重点监测;(4)专项监测:针对特定食品安全问题开展专项监测。7.2风险评估与预警7.2.1风险评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根据风险监测数据和相关研究,对食品中污染物、有害物质的危害程度、暴露水平、健康风险等进行分析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1)污染物、有害物质的来源、迁移和转化规律;(2)污染物、有害物质的暴露途径和暴露水平;(3)污染物、有害物质对人群健康的潜在风险;(4)食品安全事件的概率和影响。7.2.2预警机制食品安全预警机制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预警,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预警机制包括以下内容:(1)预警指标:确定预警的指标体系,包括污染物、有害物质的浓度、暴露水平等;(2)预警阈值: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预警阈值;(3)预警级别:根据预警指标和预警阈值,将食品安全风险分为不同级别;(4)预警发布: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及时发布食品安全预警信息。7.3应急预案制定7.3.1制定原则应急预案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预防为主: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预防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2)快速响应:对食品安全事件迅速采取控制措施,减轻事件影响;(3)科学应对: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4)协同作战: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形成合力。7.3.2应急预案内容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食品安全事件的分类和级别;(2)食品安全事件的报告和通报;(3)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措施;(4)食品安全事件的调查和处理;(5)食品安全事件的善后处理;(6)食品安全事件的培训和演练。第八章食品安全教育与培训8.1员工食品安全意识培养8.1.1目的与意义员工食品安全意识的培养旨在提高员工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保证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通过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降低食品安全的发生概率,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8.1.2培养措施(1)制定食品安全意识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内容、方式和时间安排;(2)组织内部培训,邀请专业讲师进行授课,使员工充分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3)定期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竞赛、宣传活动,提高员工食品安全意识;(4)设立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员工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管理。8.2食品安全知识培训8.2.1培训内容食品安全知识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政策及标准;(2)食品原料、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环节的食品安全要求;(3)食品安全风险识别与预防;(4)食品安全的处理与应急响应;(5)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食品安全问题;(6)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认证。8.2.2培训方式(1)定期举办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班,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授课;(2)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培训;(3)组织现场参观学习,了解优秀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4)制作食品安全知识宣传资料,发放给员工阅读。8.3培训效果评估与改进8.3.1评估方法(1)对培训课程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员工对培训内容的满意度;(2)对培训效果进行测试,评估员工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3)收集员工在实际工作中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和改进建议。8.3.2改进措施(1)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提高培训效果;(2)加强培训师资力量建设,提高讲师的专业素质;(3)建立食品安全培训档案,记录员工培训情况,为员工晋升、考核提供依据;(4)持续关注食品安全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时更新培训内容。第九章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核与评价9.1内部审核9.1.1目的与意义内部审核是组织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自我检查的过程,旨在保证体系的有效性、符合性和持续改进。内部审核有助于组织及时发觉问题,采取纠正措施,避免潜在的风险和损失。9.1.2审核范围与内容内部审核应涵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所有要素,包括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程、资源、产品和服务等。审核内容主要包括:(1)食品安全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2)食品安全目标的实现程度;(3)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完整性、适宜性和有效性;(4)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改进措施。9.1.3审核流程与方法内部审核应按照以下流程进行:(1)确定审核计划;(2)组成审核组;(3)收集审核证据;(4)分析审核证据,得出审核结论;(5)编写审核报告;(6)制定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审核方法包括文件审查、现场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9.1.4审核结果的处理审核结束后,审核组应向组织提交审核报告,包括审核发觉、审核结论和建议。组织应对审核发觉进行整改,并对整改效果进行跟踪验证。9.2外部审核9.2.1目的与意义外部审核是指由第三方审核机构对组织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评估,以验证体系的有效性和符合性。外部审核有助于提高组织的信誉,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9.2.2审核范围与内容外部审核的范围和内容与内部审核相似,但更注重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整体功能的评估。审核内容主要包括:(1)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符合性;(2)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3)组织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绩效;(4)组织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持续改进。9.2.3审核流程与方法外部审核的流程和方法与内部审核基本相同,但需注意以下几点:(1)审核前需与第三方审核机构签订合同;(2)审核过程中,第三方审核机构应独立、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估;(3)审核结束后,第三方审核机构应向组织提供审核报告和认证证书。9.2.4审核结果的处理外部审核结束后,组织应根据审核报告中的建议进行整改,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整改报告。同时组织应持续关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保证体系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9.3管理体系改进9.3.1改进措施管理体系改进是指组织针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改进措施包括:(1)制定和实施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2)定期进行食品安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烟草设备智能制造与大数据分析考核试卷
- 盐行业竞争战略与发展方向考核试卷
- 小学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练习题50道
- 7-3寄存器传输语言
- 洛阳商业职业学院《实验诊断E》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省遂宁蓬溪县联考2024-2025学年初三5月中考模拟试题英语试题试卷含答案
- 四川轻化工大学《智能微电网控制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2025届初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 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2024-2025学年三下数学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江西省彭泽县湖西中学2024-2025学年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试(1月)生物试题含解析
- DB4102-T 025-2021海绵城市建设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高清现行)
- 冷链产品运输记录表
- 导线的连接精品课件
- 二年级美术下册课件-第14课 虫虫虫(一)2-苏少版(共22张PPT)
- 儿童保健学课件:绪论
- 中小学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岗位责任清单
- 论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 开题报告
- NY∕T 309-1996 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 浓缩机的选择与计算
-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单词表
- 地基基础软弱下卧层验算计算表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